《昼夜交替》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通用6篇)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通用6篇)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通用6篇)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同学知道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现象都是由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2、经受对几种可能使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假设进行验证,培育同学从小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模拟试验验证猜想的技能。

3、培育同学对天文现象的探究意识和技能。

4、培育同学尊敬事实、实事求是,仔细严谨的科学立场和合乎规律的推理技能。

教学预备

1.多媒体课件。〔关于太阳东升西落,日月星辰活动的课件〕

2.地球仪,大头针,电筒。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课件出示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现象。

2.问:同学看到什么?有什么问题?

3.收集归纳同学形成的问题。

二、推想假设

1.为什么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白天和夜晚会不断交替呢?

2.同学依据已月的知识作出假设。

3.师收集同学的假设。

三、模拟试验

1.师出示试验器材,让同学明白其作用。

2.同学做模拟试验并记录所观测到的试验现象。

四、进一步推想

1.在同学们猜想中你认为涌现“昼夜交替”现象,哪种可能性最大。

2.同学推想,沟通。

五、阅读资料

同学阅读资料分析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缘由。

六、沟通汇报

七、课外延伸

1.课后了解哥白尼的故事,并把自己的感受和受到的启发与同学沟通。

2.了解更多有关天文方面的知识。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试验;

2、能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

科学知识:

1、知道昼夜的成因。

2、知道哥白尼和托勒密的主要观点。

情感、立场与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是在不断进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昼夜交替现象教科版 (10)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昼夜交替现象教科版 (10)

1.“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地球的运动”第1课。“昼夜交替现象”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从熟悉的昼夜现象开始研究地球的运动,试着从地球和太阳的运动入手,来解释昼夜现象。学生的解释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所有的解释都要求得到模拟实验的证据支持。通过实验,学生可能会发现更多的解释和解释的共同性:只要太阳和地球处于相对圆周运动都有可能产生昼夜现象。

昼夜现象的形成跟太阳光的照射,地球是球体,球体不断自转三个因素有关。一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这些,但大多数学生还不能。本课主要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昼夜现象的看法。设计了三个有层次的活动:一是让学生自由发表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二是做有关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三是根据模拟现象提出有根据的多种可能的解释,并对这些解释进行分析。

学情分析:该班学生人数有四十人,整体素质比较好,接受能力比较强,思维非常活跃,很有自己的见解,动手能力也比较强,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对科学具有浓厚的兴趣,教学中,教师更应积极引导,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究学习。

⏹科学概念:

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

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

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3、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教科版科学五下4.1《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下4.1《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下4.1《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昼夜交替现象》是教科版科学五下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昼夜交替的原因。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现象,得出一些初步的结论。但他们对昼夜交替的原因的理解还比较肤浅,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进一步深化理解。同时,学生对地球自转的概念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生活实例和模型演示来帮助理解。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昼夜交替的现象。

(2)能够解释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模型演示和实际观察,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2)培养学生珍惜地球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昼夜交替的现象及其原因。

2.难点:地球自转的概念及其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

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昼夜交替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实验法: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昼夜交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

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昼夜交替的原因,培

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4.生活实例法:运用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

六. 教学准备

1.教具:地球仪、手电筒、蜡烛、时钟等。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昼夜交替现象》是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第2课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以及人类对这一现象的认识过程。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介绍,又有实际操作的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地球的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昼夜交替现象。

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

1.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

2.地球自转的周期。

五. 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的基本原理。

2.实验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观察和体验昼夜交替现象。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

1.教具:地球仪、日光灯、黑板、粉笔。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地球仪,用于观察和操作。

七. 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利用日光灯和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昼夜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

讲解地球自转的基本原理,以及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通过板书,呈现地球自转的周期。

3.操练(10分钟)

学生分组,每组用一个地球仪进行实际操作,观察和体验昼夜交替现象。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优秀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优秀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

3、昼夜交替

一、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昼夜的产生和变化的原因,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可能不是什么新知识,学生已经从大量的生活经验和各种百科全书中知道昼夜现象,形成了初步,但还很模糊的宇宙观,虽然对白天的现象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是要让他们解释清楚“为什么”就可能很困难了。昼夜交替这一课就是在前两课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太阳的运动,进一步揭示出表面现象是太阳在运动,而实际上是地球在运动(自转),让学生意识到在自然界中很多表面现象背后还隐藏着科学奥秘,教育学生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二、教学目标

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

2、能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

3、知道昼夜的成因。

4、知道哥白尼和托勒密的主要观点。

5、意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

三、重点难点

重点:做昼夜变化的模拟实验。

难点:地球上同一时刻而不同地点的昼夜现象。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太阳的升起和下落是有规律的,从而使地球上出现了白天和黑夜,而且白天和黑夜是交替出现的,那么你们知道昼夜是怎样形成的吗?

2、学生交流、回答。

(二)探究新知

1、摆脱和夜晚总是周而复始地交替着,人们很早就在思考昼夜形成的原因。

(1)古希腊学者把地球想象为一个漂动着的“鼓”,他们认为“鼓”的外层是包在雾里的火环,太阳、月亮在雾中运转,人类从雾的开口处看到它们。

(2)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不是太阳在动,而是地球在动,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的同时还在不停地自转。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昼夜交替》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昼夜交替》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昼夜交替》教案课件PPT优秀

教学设计

一、课程设计目标

本次科学课程的设计目标为:

•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以及地球日夜交替的原理;

•掌握地球与太阳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太阳直射线的影响;

•发现并探究一些日常现象的原因,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环节(5分钟)

在课程开始前,老师可以放映一段视频或播放一段关于昼夜交替的动画,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引入本课程的内容,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2. 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20分钟)

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和规律的特点。

3. 明确日夜交替的原理(20分钟)

关于日夜交替的原理,老师可以向学生分享一些科学家的实验成果,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日夜交替的原因,让学生探究日夜交替和自转、公转运动之间的关系。

4. 了解太阳的直射线和影响(20分钟)

讲解太阳的直射线是什么,以及它的影响。通过视频和图片向学生展示太阳直射线在夏季、冬季的不同情况,让学生了解太阳直射线对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影响。

5. 探究日常现象的原因(20分钟)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去解决一些日常现象的问题,如为什么阳台东侧的植物比西侧的植物更茂盛?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针对问题的能力。

6. 课堂检测(15分钟)

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对本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老师可以通过问答、让学生打标签或小测试等方式进行检测。

《昼夜交替》教案课件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教案课件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教案课件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的概念,知道它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总结的能力,通过实际观察和体验,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用合作的方式探究问题。

二、教学内容:

1. 昼夜交替的概念

2. 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3. 昼夜交替的观察与体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昼夜交替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2. 难点: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1. 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或实际天空,了解昼夜交替的现象。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昼夜交替的理解和看法。

3. 实践法:让学生亲身参与昼夜交替的观察与体验。

五、教学准备:

1. 地球仪或地球图片

2. 昼夜交替的实验材料(如手电筒、纸板等)

3. 观察记录表

4. 教学课件

一、引言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或地球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昼夜交替现象。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昼夜交替是什么吗?它是怎样产生的呢?

二、昼夜交替的概念

1. 讲解昼夜交替的定义:昼夜交替是指地球自转过程中,由于地球自身不发光、不透明,在阳光照射下产生的一种现象。

2. 讲解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地球自转导致地球上的不同地区时而处于阳光照射,时而处于阳光无法照射的状态,从而产生昼夜交替。

三、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1. 讲解地球自转的速度:地球自转一周大约需要24小时,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天。

2. 讲解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同步性:地球自转的速度与地球公转的速度相匹配,使得昼夜交替的周期与地球公转的周期一致。

昼夜交替的教案

昼夜交替的教案

昼夜交替的教案

教案标题:昼夜交替的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过程。

2. 掌握与昼夜交替相关的词汇和概念。

3. 理解昼夜交替对地球上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过程。

2. 昼夜交替对地球上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昼夜交替对地球上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准备:

1. 大型地球仪或投影仪。

2. 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昼夜交替的过程和影响。

3. 学生练习册或工作纸。

教学过程:

引入活动:

1. 利用地球仪或投影仪展示地球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和自转轴。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会有昼夜交替?

知识讲解:

1. 通过图片或视频素材,向学生展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并解释昼夜交替的原因。

2. 讲解地球上不同地区昼夜交替的时间差异,并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速度

和影响因素。

概念学习:

1. 引导学生学习与昼夜交替相关的词汇和概念,如赤道、极地、黄昏、黎明等。

2. 通过例子和练习,巩固学生对这些词汇和概念的理解。

影响分析:

1. 引导学生讨论昼夜交替对地球上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分组讨论或小组活动,让学生探究昼夜交替对不同地区生活习惯、农业和动

植物行为的影响。

综合应用:

1. 学生完成练习册或工作纸上的练习题,巩固对昼夜交替的理解。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与昼夜交替相关的实地观察活动,并向同

伴展示结果。

小结与反思:

1. 对学生进行知识回顾和概念总结。

2.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在实地观察活动中的发现和体会。

拓展活动:

1. 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其他天文现象的原因和影响,如四季变化、日食、月食等。

五上昼夜交替现象教案

五上昼夜交替现象教案

五上昼夜交替现象教案

教案标题:五上昼夜交替现象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地球自转导致的昼夜交替现象;

2. 理解五上昼夜交替现象的原理;

3. 掌握描述昼夜交替现象的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4.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学资料:图片、视频或动画等相关资源;

2.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白板等;

3. 学生实验工具:手电筒、地球仪等。

教学过程:

引入活动:

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昼夜交替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你们有没有观察到昼夜交替的现象?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吗?

知识讲解:

1. 通过投影仪或黑板白板,向学生介绍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的原理;

2. 解释地球自转的概念,并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或实验,帮助学生理解;

3.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的速度是多少?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

实践活动:

1.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使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模拟昼夜交替现象;

2.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学生扮演太阳,其他学生围绕太阳自转,观察手电筒照射到地球模型上的现象;

3. 学生观察实验结果,总结昼夜交替的规律,并回答问题:为什么地球的不同地方会有不同的昼夜时间?

巩固练习:

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完成;

2. 教师检查并解答学生的问题;

3. 学生相互交流答案,进行讨论。

拓展延伸:

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其他行星的昼夜交替现象;

2. 学生自主搜索资料,了解其他因素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影响,如地理位置、季节等;

3. 学生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分享给全班同学。

课堂总结: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与反思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与反思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实录

芹池中心学校吕育苗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与多种天体运动有关,主要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根据昼夜交替的特征推测的成因。

2、利用模拟实验重现“昼夜交替”现象,并根据模拟实验的情况推断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科学探究需要大胆假说和细致检验。

2、体验科学推理及模拟实验在解决未知现象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提出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假设,并尝试解释。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分组材料:小球、蜡烛、记录纸。

太空中的地球昼夜图

四、教学过程:

课前:课件出示: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牛顿今天上课前,老师有一句话要送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一、图片引入

1、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对于地球上的白天和黑夜应该很熟悉了,太空中的地球的昼夜你见过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

课件:各洲昼夜图

2、我们看到地球上有白天和黑夜的变化,这种变化又有什么规律呢?

白天过去,黑夜来临;黑夜过去,白天来到,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交替出现,我们把这种自然现象叫做----昼夜交替现象。(板书)

3、观察图片,思考地球上的明暗是由哪个天体引起的?

假如没有太阳,只有地球的话,能有昼夜现象吗?(贴“地球”)

一定得有太阳,(贴“太阳”)有了太阳,如果太阳和地球就像这两只拳头固定在这儿,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

是的,它们必须运动起来才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二、建立假说

1、猜测:地球和太阳怎样运动有可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科学湘科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教案1

科学湘科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教案1

《昼夜交替》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昼夜变化会影响动植物的行为。

2、知道昼夜变化带来的气温改变。

(二)过程与方法

1、制定研究动植物是怎样适应昼夜变化的计划

2、设计实验研究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昼夜变化会影响动植物的行为。

二、教学重点

制定研究动植物是怎样适应昼夜变化的计划。

三、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研究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常见动、植物的图像资料做成PPT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太阳东升西落,地球上昼夜交替。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变化会影响人们的行为,会不会影响动、植物

的行为呢?

新课讲解:

(一)初次探讨昼夜现象对动植物的影响

1、交流、注意避免重复发言。

2、欣赏幻灯片,思考问题:

A.昼夜对植物(太阳花、向日葵、昙花、郁金香、

牵牛花、合欢树等)的影响;B.昼夜对动物的影响

(蛾、蝙蝠、蝶、狗、公鸡等)。

(1) 观察植物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图片和视频。思考:这些植物在一天中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在影响着它们发生变化?

(2) 从这些植物的变化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吗?

(3) 动物在一天中不同时段有什么变化?有什么规律?

(二)、探究一种动物对昼夜变化的适应

1、在我们的周围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它们对昼夜变化的适应?(白天干什么,在夜间都干些什么?……)下面请各小组选定一种动物,写出观察研究计划。

2、学生讨论制定研究计划。

3、交流计划,共同讨论确定方法。

拓展研究昼夜对植物的影响

昼夜现象对植物有什么影响?植物怎样适应这种变化?请同学们课外选一种植物进行研究。(可以选择的课题:商场门前被缠满小灯泡的树与周围没有缠灯泡小树苗生长状况对比调查)

初中昼夜更替教案

初中昼夜更替教案

初中昼夜更替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3. 观察和记录昼夜更替的现象。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

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教学难点:

1. 地球自转的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

教学准备:

1. PPT课件。

2. 地球仪模型。

3. 视频资料。

4. 手电筒。

5. 旋转椅。

6. 橡皮泥小人。

7. 太阳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光线变化,让学生注意到昼夜更替的现象。

2. 提问:你们有没有观察到每天白天和黑夜的交替?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二、探究地球的运动(15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运动和昼夜更替的关系。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3. 教师展示地球仪模型,解释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4. 学生观察地球仪模型,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三、模拟实验(15分钟)

1. 教师准备实验器材,并解释实验原理。

2. 学生分组进行模拟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实验结果与昼夜交替现象的联系。

四、进一步探究(15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其他可能导致昼夜交替的原因。

2. 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总结昼夜交替的主要原因。

五、总结和反思(10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过程。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3. 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昼夜交替现象的重要性和科学意义。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

昼夜交替现象教案

教案标题:昼夜交替现象教案

教案概述:

本教案旨在通过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和观察能力,以及启发学生思考天文现象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该教案适用于小学三年级自然科学课程,帮助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目标:

1. 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2. 掌握昼夜交替现象的基本知识和用语。

3. 观察和描述昼夜交替现象,并与自身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4. 启发学生思考天文现象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准备:

1. 清晰的日出和日落示意图、图片或视频素材。

2. 夜晚天空照片(包含星星和月亮)。

3. 学生阅读材料,包括简单的科普文章或图书。

4. 学生辅助工具,如绘画纸、彩色铅笔、绘图工具等。

5. 复习测试或问答材料。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 制作一个幻灯片,包含一张日出和日落示意图,并询问学生他们每天都注意到了什么。

- 引导学生思考例子,例如: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晚上太阳又从哪边落下?

- 启发学生对这些现象感到好奇,并告诉他们今天将会一起探究这些现象的原因。

2. 学习(15分钟)

- 展示夜晚天空的照片,并引导学生观察照片中的星星和月亮。

-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夜晚会有星星和月亮。

- 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基本原理,简单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 给学生阅读材料,并帮助他们理解这些概念。

3. 实践(20分钟)

- 给学生分发绘画纸和绘图工具,引导他们画出日出和日落的过程。

- 引导学生描述他们的绘画作品,包括太阳和地球。

- 让学生用彩色铅笔标注地球的自转轴和公转轨道。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昼夜交替现象》是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的一课。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以及这一现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探索科学规律。

二.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能够观察现象,并用简单的科学知识解释现象。但对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加深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2.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究问题,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

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2.难点: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五. 教学方法

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了解昼夜交替。

2.实验法:通过模拟地球自转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昼夜交替。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

六. 教学准备

1.教具:地球仪、地球自转模拟实验器材。

2.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现象。提问:“你们知道为什

么会有白天和黑夜吗?”让学生思考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呈现(10分钟)

教师通过地球自转模拟实验,呈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

《昼夜交替》教案课件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教案课件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教案课件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昼夜交替的原因。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

1. 昼夜交替的定义和原因。

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3. 昼夜交替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昼夜交替的原因。

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

2. 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昼夜交替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思考。

2. 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

3. 讲解与演示:运用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昼夜交替的现象。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昼夜交替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设计注意事项:

1. 注重学生的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语言简洁明了,易于学生理解。

3. 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六、教学评估:

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昼夜交替原因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合作能力和思考问题的深度。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昼夜交替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有的植物白天开花,如郁金香;

2、知道有的植物晚上才开花,如昙花;

3、知道有的动物适合昼间生活,如蜻蜓、蜜蜂等;

4、知道有的动物适合夜间生活,如猫头鹰、蝙蝠等。

(二)、过程与方法

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昼夜动植物的变化提出问题,培养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能提出并识别昼夜对郁金香、牵牛花、合欢树等影响以及时差对动物的影响,并设法这些问题可能的答案解决方法;

3、能用图表记录昼夜交替对动植的影响,如用图表记录牵牛花的变化;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喜欢大胆想象;

2、体会到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奇妙影响,并以一定的方式赞美。

二、教学重、难点:

1、能设计一些调查活动,回答和解决哪些动物适合昼间活动,哪些动物适合夜间活动;

2、知道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三、教学准备:

有关昼夜对动植物产生影响的图片或影像资料,电脑制作有关幻灯片等。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喜欢鲜花和小动物吗?现在,老师就带大家到花园、到动物园里看一看(放录像)。

[让学生一开始就在轻松氛围中学习,这样,可以让他们对本次活动产生兴趣。]

2、生活中有些现象很奇特(多媒体演示昼夜植物的变化,动物的活动情况),这一切都与什么有关?到底是什么在影响动物和植物的生活呢?

3、学生讨论交流。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二)、探究昼夜对植物的影响:

1、观察郁金香、合欢树、牵牛花植物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图片(媒体出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昼夜交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前两课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太阳的视运动,揭示出表面看来是太阳在运动,而实际上是地球在运动(自转),让学生意识到在自然界中很多表面现象背后还隐藏着科学奥秘,教育学生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四个部分:第一,从同一地区白天和黑夜的现象人手,引发学生思考昼夜交替现象背后的奥秘。第二,通过做模拟实验来了解昼夜的成因。第三,推算昼夜区域和某地时间。第四,列举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几种昼夜成因观点,进行人类探索昼夜成因的科学史教育。

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可能不是什么新知识,学生已经从大量的生活经验和各种百科全书中知道昼夜现象,形成了初步、但还很模糊的宇宙观。他们虽然对昼夜现象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是要让他们解释清楚“为什么”就可能很困难了。

学习目标

1.能用地球仪、手电筒模拟昼夜的形成。

2.知道昼夜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3.能够根据地球自转大致推算出某地的时间。

4.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主要内容,意识到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不断进步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昼夜变化的成因。

难点:根据已知条件推算某地的时间。

评价任务

1.用地球仪、手电筒模拟昼夜的形成,进而认识昼夜交替的原因。

2.意识到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不断进步的。

教学准备

手电筒、地球仪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图片演示昼夜交替情景)谈话: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大家知道是什么现象吗?

2.提问:昼夜变化有什么规律呢?对此,你有什么问题?

3.学生讨论交流。

二、介绍人类对昼夜现象形成原因的探索

1.提问:你认为昼夜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学生讨论并交流。

3.讲述:人类很早就对昼夜的形成进行了探索,并形成了许多观点。

4.介绍对昼夜现象的探索。

5.交流各自的发现。

三、模拟昼夜的成因

1.讲述:昼夜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进一步认识。

2.介绍模拟实验的方法。

(1)用手电筒代表太阳,地球仪代表地球。

(2)围绕地球仪转动手电筒,观察地球仪上的明暗变化,提问:太阳绕地球一周,可能需要多长时间。

(3)固定手电筒位置,转动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的明暗变化,提问:地球自转一周需多长时间。

3.学生实验。

4.比较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和太阳绕地球所需时间的长短。

5.思考并交流:通过以上实验能够说明昼夜形成到底是什么原因?

6.小结:太阳不可能用24小时围绕地球转一圈,说明地球上的昼夜交替不会是太阳围绕地球转动的结果,而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则要短得多,因此昼夜交替只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7.讲述:哥白尼是世界上第一位对“太阳绕地球转”的看法产生怀疑,并最早提出“地球围绕太阳转”这一正确结论的人。

8.演示:当太阳(电灯)照射地球(地球仪)时,地球上被太阳照亮的那一

部分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黑暗部分又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

9.学生讨论并交流。

10.在地球仪上插一标志,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并思考:当标志从明亮部分转到黑暗部分的交界处时,这是一天的什么时候?标志进入黑暗部分是什么时候?标志从黑暗部分转到明亮部分的交界处时是什么时候?标志正对太阳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

11.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所在位置,观察:当中国是白天中午时,哪些国家是黑夜。

12.交流并总结昼夜成因。

四、认识不同地区日出时间不同的原因及时差对人的影响

1.我们知道了昼夜形成的原因,你能解释以下现象吗?

用多媒体展现自转中的地球,标出北京、纽约和巴黎的位置。在北京举办奥运会的时候,纽约和巴黎的观众应该在什么时候收看实况转播?为什么?

2.学生讨论并交流当一个地方是黎明的时候,哪些地方是黄昏?哪些地方是正午?哪些地方是午夜?

3.小结。

教学反思

一、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

昼夜交替是我们每天都要经历的现象,但是成因很多同学不定知晓。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学生能够运用示意图对昼夜现象的形成进行解释。

二、挖掘材料的结构内涵

1、选择有结构的实验材料。

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就是指能揭示科学概念的材料。如将小地球仪、去掉灯头的手电筒作为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提供给学生,目的是要避免学生从零乱的材料中片面认识事物特征,而让学生较全面地从本质上认识事物,获取科学的知识与方法,给学生较大的思考空间。

2、采用有意义的典型材料。

通过典型材料引发典型经历,典型经历引发科学思维,科学思维引发科学认识,科学认识的提高就是科学课堂效率的提高。如在演示实验中将大的地球仪和

没有灯罩的台灯组合进行模拟实验观察,并选取相关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观察这一动态活动过程,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得到了发展。

三、选用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学中围绕昼夜现象的形成跟太阳的照射,地球是球体,球体不断自转,三个因素有关的事实展开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课堂上为了提高学习有效性,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和谐宽松的气氛,不断的激励学生敢于想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并始终注意选用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探究的动力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选用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有效教学的动力。

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学生的探究思维范围估计不足。由于时间关系,学生的模拟实验展示验证假想的部分还不够充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需要更全面、细致的考虑,对学生、对教材要更深入的了解,运用更多的方式使课堂教学更有实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