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第四讲《论语》选读共41页
论语(完整课件)
自我检测:
3、《论语》中的许多内容,后来逐渐演化固定为成语, 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等,请看《论语》中的下列 语句各是什么成语的原型。 (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 ‚尽美矣,未尽善也。‛ (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4)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5)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 我哉?‛ (《述而》)
即“以仁为己任”,把“仁”作为自己的任务
本则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这 番话的目的是,鼓励人们要为实现 “仁”的理想而奋斗终身。
9.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 这 之后凋也。” 凋谢 [译]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 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理解:讨论思想品德修养。处于浊世,君子能洁 身自好。 哲理:经历磨难,培养意志,成就大事。
注: 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
3. 子曰:“温 故 而 知 新, 可 旧的(知识) 领悟 可以
以
凭
为
做师Biblioteka 矣。”了[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 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讲述正确的学习方法:常复习旧课,领悟新知。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 则殆。”迷惑而无所得
危险,有害 [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 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危险。‛ 讲述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yùn
yuè
通“悦”,愉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 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了解 却 生气,发怒 有道德修养的人
论语选读 课件 1 人教版
《论语》三层次阅读示例之一
儒雅的君子风度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 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补注 ⑴、君子:本敬称官大人,孔子用来特指儒家的理想 人格,它的对词是“小人”。 ⑵、悦、乐:这体现了中国现世乐感文化的人生观, 不同于基督教、佛教的罪感、耻感文化的人生观。
病患者呐喊;迈克尔·杰克逊为世界环保问题而演…… 比尔·盖茨说:“当我50岁时,我将把95%的财产用于 资助慈善事业和科研工作”。他们无论是附庸风雅,道 貌岸然,还是树立形象,出风头,抢镜头,总之,富人 们都彬彬有礼的关注着社会问题,物质上的丰裕使他们 竭力寻找精神上的丰裕。因而,“富而好礼”似乎比 “富而无骄”更是水道渠成的事。
人不知,愠与不愠,可能公私有别吧!
《论语》三层次阅读示例之二
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境界
【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 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知来者。”
【注释】谄:巴结,奉承。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见《诗经 ·卫风·淇 澳》。切、磋、琢、磨分别指加工兽骨、象牙、玉、石头为器物的工艺, 引申意义则指求学者做学问和修养自己要精益求精。 其:大概,想必,表示推测的语气。赐:子贡的名。诸:之于。
■美句美段积累
(1) 宋·黄山谷 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
人则语言无味。
(2) 清·张潮《幽梦影》 经传宜独坐读,史鉴宜与友共读。
(3) 张放《什么是人生快事》 “悦“是会心的欢喜,仿佛晴云展容、西子含笑。
而“非斯文”的欢喜,不是狂笑,就是胡闹,或是恬 不知耻的炫耀。……读本书,一有什么心声和体悟就 把它写下来,天天不乏饱满的精神与葱茏的活力,这 才是圣人之“悦”。
(完整版)《论语》选读(完整)
《论语》选读1.子曰:“弟(通“悌”)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学而》)孔子说:“为人弟为人子的人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行为时常谨慎、守信,博爱大众,而亲近仁者。
在上述几点全部做到之后,若有余力,则可研习六艺之文。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
”(《学而》)孔子说:“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的人,饮食(可以)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与有道的人接近,(不断)修正自己身上的不足,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3.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4.子曰:“君子不器。
”(《为政》)孔子说: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的人,不能囿于一技之长,不能只求学到一两门或多门手艺,不能只求职业发财致富,而当“志于道”,从万象纷呈的世界里边,去悟到那个众人以下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从而以不变应万变。
5.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为政》)孔子说: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6.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7.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8.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014年《大学语文》课程课件09《论语》选录
一、关于孔子
◆孔子回到鲁国,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 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 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 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 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 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 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 所称道。他先后删《诗》、《书》,订《礼》、 《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 面整理。 6
8
二、关于《论语》
◆《大学》“三纲八目”: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 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 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 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中庸》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 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 法。” 9
4
一、关于孔子
◆孔子35岁因鲁国内乱而奔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51岁任鲁国中 都宰(今汶上西)。52岁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 54岁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提出“堕三都”、 抑三桓(鲁三家大夫)主张,遭到反对未能成功。 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齐国所赠文马美女,孔子 弃官离鲁,率弟子周游列国, “干七十余君”, 终无所遇。前484(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 听了孔子弟子冉有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 回来。 5
南华秋水我知鱼]
21
◆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 之言何如?” ◆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 曰:“夫子何哂由也?” ◆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 “唯求则非邦也与?” ◆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唯赤则非邦也与?” ◆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 孰能为之大?”
论语语文讲课PPT课件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 《书》《礼》《易》《春秋》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
谢
谢
聆
听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 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 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 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 不必认定为三次。
选译及赏析
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3)。主忠信(4)。无(5) 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
(1)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2)重:庄重、自持。 (3)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 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4)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5)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6)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 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7)过:过错、过失。 (8)惮:音dàn,害怕、畏惧。
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 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论语》多为语录,但 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圣人 很谦虚的求教。
选译及赏析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 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选译及赏析
大学语文论语课件
02
论语背景及作者简介
孔子生平及思想体系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 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 ,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 。父叔梁纥,母颜氏。中国古代思想 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 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 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 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 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 礼》《乐》《易》《春秋》)。去世 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 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 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
论语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运用探讨
领导力培养
论语中强调的“以身作则”、“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等思想,对于培养企业领 导者的领导力具有重要作用。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树立榜样,通过自身的言 行影响和带动团队成员。
企业文化建设
论语中提倡的“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可以应用于企 业文化建设中。企业应该尊重员工的个性和差异,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同时 倡导诚信、友善等价值观念。
05
跨文化对比与影响研究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论语传播比较
传播方式差异
东方文化注重口传心授,强调个人体悟;西方文化则更依赖于书 面文献和课堂教学。
接受度对比
在东方社会,《论语》被视为儒家经典,深入人心;而在西方,其 影响相对有限,主要局限于学术领域。
诠释角度多样性
东方学者多从伦理道德、政治哲学等角度解读《论语》;西方学者 则更注重语言学、心理学等视角。
• 《论语》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 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 十三经。”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从一个侧面 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大学语文第四讲《论语》选读
孔子家语致思第八 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
译 文 词 语 孔子说:“我十五岁 原 文 就有志于做学问;三 有:同“又”立: 子曰:“吾十有 十岁学有所成,可以 五而志于学,三 站得住惑:迷惑 在社会上立足了;四 十而立,四十而 天命:命运,规律 十岁我已通达事理, 不再受外界事物所迷 指不能为人力所支 不惑,五十而知 惑;五十岁懂得了不 天命,六十而耳 配的事情 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 顺,七十而从心 耳顺:指对那些于 情;六十岁我对各种 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 己不利的意见也能 所欲,不逾矩。” 也能听之泰然;到了 正确对待 七十岁,我就能随心 所欲地做事,而绝不 逾:越过 违背礼义,逾越规 矩:规矩
译
文
原 文 子曰:“后生可畏,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 也?四十、五十而 无闻焉,斯亦不足 畏也已。”
词
语
闻:名声,名望
孔子说:“年轻人是 可畏的,怎么知道后 一代不如现在的人呢? 一个人如果到了四五 十岁时还默默无闻, 那就不值得敬畏了。”
探讨:启示?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社会在发展,人类在 前进,后代一定会超过前人。 年轻人要珍惜时光,抓紧时间,早日成才。
探讨:对于子路、颜渊及孔子的志向你 怎么看待
子路:他在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公有”的思想,同时 也表现了他胸襟广阔、仗义疏财的品格。 颜渊: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也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颜渊的志向其实是道德修养的自我完善。既表现了 一种高尚的奉献精神,也表现了他为人比较低调、 不张扬的处世方式和生活态度。 孔子:孔子立志所推行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的大同思想,表现了孔子伟大的理想和美好的企盼。 孔子讲的是以仁复天下,是圣者之事,这自然就更 难得了。
【高中语文】语文阅读课——论语选读ppt精品课件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
• 〖释义〗器:工具。要做好工作,先要使 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 非常重要。 • 〖出处〗《论语· 卫灵公》 子贡问为仁。子曰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 友其士之仁者。”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语文阅读课
——《论语》选读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
• 〖出处〗《论语· 学而》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 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
•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 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 〖出处〗《论语· 季氏》 • 〖释义〗友直:同正直的人交朋友。 • 谅:诚信。 • 便辟:逢迎谄媚。 • 善柔:阿谀奉承。 • 便佞:花言巧语。 • 正所谓“与善人居,如入芝兰室,久而不闻其香, 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 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说苑· 杂言》
•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 〖出处〗《论语· 宪问》
• 〖释义〗怀居,留恋安逸。居,安居。
•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 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 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 〖出处〗《论语· 公冶长》
• 〖释义〗杇,后作“圬”,涂饰,粉刷。
• • • • ,懂得立身 处世。 • 不惑:通达事理。 • 耳顺: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 之泰然。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语文版《论语》选读电子课文
语文版《论语》选读电子课文语文版《论语》选读电子课文《论语》选读12《高山仰止》注译评【原文】子在陈(1)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2)狂简(3),斐然(4)成章,不知所以裁(5)之。
”(5•22)【注释】(1)陈:古国名,大约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一带。
(2)吾党之小子:古代以500家一为党。
吾党意即我的故乡。
小子,指孔子在鲁国的学生。
(3)狂简:志向远大但行为粗率简单。
(4)斐然:斐,音fěi,有文彩的样子。
(5)裁:裁剪,节制。
【译文】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家乡的学生有远大志向,但行为粗率简单;有文彩但还不知道怎样来节制自己。
”【评析】孔子说这段话时,正当鲁国季康子执政,欲召冉求回去,协助办理政务。
所以,孔子说回去吧,去为官从政,实现他们的抱负。
但同时又指出他在鲁国的学生尚存在的问题:行为粗率简单,还不知道怎样节制自己,这些还有待于他的教养。
【原文】闵子侍侧,訚訚(1)如也;子路,行行(2)如也;冉有、子贡,侃侃(3)如也。
子乐。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1•13)【注释】(1)訚訚:音yín,和颜悦色的样子。
(2)行行:音hàng,刚强的样子。
(3)侃侃:说话理直气壮。
【译文】闵子骞侍立在孔子身旁,一派和悦而温顺的样子;子路是一副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是温和快乐的样子。
孔子高兴了。
但孔子又说:“像仲由这样,只怕不得好死吧!”【评析】子路这个人有勇无谋,尽管他非常刚强。
孔子一方面为他的这些学生各有特长而高兴,但又担心子路,惟恐他不会有好的结果。
师之爱生,人之常情。
孔子的这种担心,就说明了这一点。
【原文】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1),惟我与尔有是夫(2)!”子路曰:“子行三军(3),则谁与(4)?”子曰:“暴虎(5)冯河(6),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7)。
好谋而成者也。
”(7•11)【注释】(1)舍之则藏:舍,舍弃,不用。
藏,隐藏。
论语选读PPT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 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 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 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 (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 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 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 (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 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原文】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 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 是以为孝乎?” 【译文】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 “(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 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 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 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 吗?”
【原文】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 唯其疾之忧。” 【译文】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 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 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 了。)” 【原文】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 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 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 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 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 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 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 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 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 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 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 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 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 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 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 肯定。“ 【原文】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 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课件--诲人不倦 (共36张PPT)
贰
“诲”何?
“诲”何人?——教育对象
3子曰:“有教无类。” (15.39)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 无诲焉。”
“类”的含义:一是指“族类 ”,即指民族的类别,有破除 民族界限的意思。二是指“等 类”,即奴隶主贵族森严的等 级。 [评析]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提 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它是 孔子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总纲。 有人认为,在孔子的教育思想 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 的思想,就是“有教无类”。
“诲”何事?——教育内容
“子亦有异闻乎?”
2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 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 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
学1 诗
以
言
问一 得四
3无 所
偏
4
私
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泰勒博士说:“如果人们思索
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人们很快便会发现,人类
社会的基本需要,在过去的二千五百多年里,其变化之小是令
人惊奇的。”
人人都有接受教育,
不断完善自我的需要。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他的教育普及的思想, 与今天所说的“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并推行义务教 育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无论品行善恶、不管聪明愚笨,都可以接 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强调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包括 那些在智力或品行方面有缺陷的学生)也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不 论年龄大小,不管是否有了职业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 天主张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还是相通的。
《论语》选读PPT课件
为“大成至圣先师”。康熙帝一看,马上开
始祭拜。从此,“大成至圣先师”的称呼就
流行起来,而且成为孔子的专有称呼。南怀
瑾先生说,这个称呼比一百个什么什么“家” 都要高。
1、作为学者的孔子
▪ 一位永不满足,“学而不厌”的学者 ▪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
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
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可及
也。”
▪ “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 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 得而逾也。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 多见其不知量也。” 《论语·子张》
▪ 历代追谥: ▪ 鲁国国王哀公称孔子为“尼父”,这算是孔子有生以
1、孔门教人,求仁为大
▪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这一点大约没有什么问 题。“仁”在《论语》里出现了109次,可见仁在孔 学中的地位
▪ 在《中庸》中,孔子说:“仁者,人也。”这四个 字,明确指出“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类本质。从 理想主义出发,孔子认为,一个具备了人的形骸的 (自然状态)的人要成为道德意义上的人,需要经 过后天的艰苦努力才能完成。故其有“成人”或 “成仁”之说。一个人只要追求道德理性之自觉, 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就可以称这“成人”,而 “成为”似亦可称作“仁人”,“成仁”是成人的 最高成就,是理想人格的完成,亦即人的本质的完 全实现。孔子以“仁”为人的本质规定,因而成德 立人的关键在于求仁。
▪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17》)
3、作为哲人的孔子
▪ 孔子作为诸子中的一子,儒家作为百家中 之一家,其思想的根本宗旨在于继承三代 文明余绪,特别是周公倡导的“敬德保民” 的礼乐文治教化思想,以发自人的血缘亲 情的仁爱精神唤起人的道德理性和社会伦 理责任,克明俊德,继善成性,修已安人, 使分崩离析的社会重新复归于秩序、稳定 与和谐。此所以夫子有“梦见周公”之思 与“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之志。
《论语》选读PPT课件
非礼勿动。” •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
• 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 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 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 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宪问》)
•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公冶长》)
•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子罕》)
四、“仁”
•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 子曰:“知人。”
(《颜渊》)
•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 矣!”
•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
(《为政》)
•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 敬不违,劳而不怨。”
(《里仁》)
•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 忧。”
(《为政》)
•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 方。”
(《里仁》)
•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殁,观其 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 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阳货》)
•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 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里仁》)
•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 知?”
(《里仁》)
•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里仁》)
•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 者与?”对曰:“然,非与?”曰: “非也。予一以贯之。”
《论语选读》讲座课件
• 举一反三 • 学生主体原则(自主学习原则)
注重身教原则(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 评说(略)
• 2010年
《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 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4分)
“必也正名乎!”
公元前497年,孔子来到了卫国,并被卫灵公高薪聘 为政府顾问。学生多在卫国做官。南子也对孔子表现了倾 慕之情。卫灵公儿子蒯聩对后妈南子由爱生恨,刺杀南子 未遂出逃,后卫灵公死后立其孙子蒯辄(蒯辄为蒯聩之子) 为国君,即卫出公。于是,围绕着君位继承问题,蒯聩与 蒯辄演出了一幕父子争做国君的闹剧。当时,孔子对父子 俩谁都不支持。迫于战祸,他离开了卫国。十年后,当孔 子迫不得已,重新打算回到卫国时,鲁直的子路去问老师。
人焉廋哉:一个人的真实面貌能隐藏到哪里去呢?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 也。”
课本翻译:“士人追求正道,却以吃穿不好 为耻辱,这样的人不值得跟他讨论。”
这是定语后置句,没有体现。
•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课文注释:“孔子预感季氏将会发生内乱,所以这么说。 后来季氏家臣阳货果然一度囚禁了季桓子。” 杨伯峻:“萧墙”是鲁君所用的屏风。人臣至此屏风,便 会萧然起敬,所以叫做萧墙。“萧墙之内”指鲁君。当时 季氏把持鲁国政治,和鲁君矛盾很大,也知道鲁君想收拾 他以收回主权,因此怕颛臾凭藉有利的地势起而帮助鲁国, 于是要先下手为强,攻打颛臾。孔子这句话,深深地刺中 了季氏的内心。
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
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季氏将伐颛臾》《沂水春风》
大学语文 论语 课件
学 习 的 态 度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子乎?《学而》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为政》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 冶长》;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 知老之将至《述而》; • 一以贯之《里仁》; • 温故而知新《为政》
•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学而》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 达人。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类在长期的群体生 活中,发展了一种相互承 认、尊敬以及互助、互爱、 同情、怜悯之情,此即道 德情感 。
仁 — 一 种 真 诚 的 态 度
•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 将感情上升为仁,它才成 为人的一种信念,一种信 仰,它因此甚至可以反过 来左右与决定人的情感 。
《 论 语 》 的 体 式
• 3.叙事体,其中多少有 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 记录孔子的话为主。其内 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 学、历史、政治、经济、 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 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 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 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 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 论 语 》 的 特 点
• 语言简练,只提出论断,不 作论证和阐述,近于格言警 句。 • 共500篇,分为20章,篇与 篇之间互不连贯,不构成完 整的体系 • 每章取首篇首句二或三字为 标题,无明确的中心
中 的庸 状 态寻 找 事 物 最 合 适
• 中庸之孰 贤?”子曰:“师也过, 商也不及。”曰:“然则 师愈与?”子曰:“过犹 不及。”《先进》 • 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 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 不猛。《尧曰》 •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 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
大学语文《论语四则》展示PPT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 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 1.在孔子眼中: 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 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仁是礼的内在 核心。 2.孔子将“礼”区分为外在和内在 两个层次。 孔子"克己复礼"的目的是让人们通 过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回复到周礼 所倡导的礼之内在精神和道德情感 上,最终使人与人之间拥有理性的 仁爱、使社会走向有序的和谐。 3.孔子将“为仁由己”的道德自觉 与“非礼勿”的道德规范结合起来, 揭示了道德或文明建设的一般规律。
第三则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政者, 正也。子帅以正,孰 敢不正?”(《颜 渊》)
译文:季康子向孔子问怎样治理政事。 孔子回答说:“政的意思就是端正。您 带头端正,谁敢不端正呢?”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篇》)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 如正人何?”(《论语·子路篇》)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 之。”(《论语·为政篇》)
译文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 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 还在于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 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 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谢谢观赏!
商学院 2010级工 商管理专 业
许多高校的校训中都包含有《论语》中的语句:
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选自孔子《论语·子张篇》
武汉大学校训: 自强 弘毅 求是 拓新
-----“弘毅”出自《论语》“士不 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 湖北大学校训:日思日睿 笃志笃行 -----“笃志” 出自《论乎人情。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课件--为政以德 (共35张PPT)
一种是实物、银钱;
为
一种是力役,即征用民工,让农民从事无报酬的劳动。
政
以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 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德
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吾子又死 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
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子就说他很有道德,是个君子。后代儒家发展了这一思想,提
出“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主张,要求统治者以德治天下,
而不要以武力得天下,否则,最终是没有好下场的。
“为政以德”的内涵②
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
为
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 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仲尼曰:“善哉!政宽
(在物质充裕的基础上提高精神素养)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
为
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 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
政
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
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以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
德
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 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
10-13
• 第十二课、第十三课: 感人的师生关系 学习教育
• 第十四课:社会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 14/15:
• 第十五课:天道观
哲学思想
何谓“为政”?
为
孔子侍坐于哀公,哀公曰:“敢
政
问人道谁为大?”孔子愀然作色而对 曰:“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