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笔记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笔记

《中国哲学史》笔记第一篇子学时代第一章绪论一、哲学之内容二、哲学之方法三、哲学中论证之重要四、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五、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1.中国哲学家之哲学,比西洋以及印度哲学家之哲学,大有逊色。

但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为,非尽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能。

1)“吾欲托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故中国人不十分重视著书立说;2)“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中国哲学家,多讲“内圣外王”之道。

内圣:立德;外王:立功。

立言乃为最后不得已而为之。

3)中国古代由于竹荷奇重,著述立言务求简短,往往仅写结论,后人虽不受此限,但亦因仍不改。

2.中国哲学家多注重于人之是什么,不重视人之有什么。

更重视内在圣人,不重视外在知识。

3.逻辑在中国亦不发达4.中国哲学家对■于宇宙论之研究,亦甚荷略。

六、哲学之统一七、哲学与哲学家八、历史与哲学史二者相互影响九、历史与写的历史两回事十、叙述式的哲学史与选录式的哲学史十一、历史是进步的十二、中国哲学史取材之标准第二章泛论子学时代1.子学时代之开始1.中国之文化,至周而初具规模。

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而从文哉,呜呼,吾从周”在孔子眼中,周朝的典章制度,实可以“上既往圣,下开来学”。

2.孔子之前,尚无私人著书立著之事。

从萌黄族统治,他们是有知识的人,有想法直接就付诸于实施了,无需著书立著。

著书立著乃是后来人想实现自己的想法却不得而不得已为之的事情。

3.孔子一生未作官亦未做他事专以讲学为生,亦是开先河4.孔子的思想是有系统的,在此之谪,无有。

所以,中国哲学史可以自孔子讲起5.孔子同时代的没有人可以与孔子的系统的思想和理念6.孔子后,墨学杨学兴起所以百年之后的孟子才力推信学,距杨墨1.子学时代哲学发达之原因自吞秋至汉初,在中国历史上,是为一大解放之时代,于其时,政治制度、社会组织、经济制度,皆有根本性的改变。

具体:1.黄族政治之崩坏。

2.贵族政治相连带的经济制度井田制度的崩坏商人阶级亦乘时抢占势力总之,世禄井田制度破坏,庶民解放,营私产,为富豪。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篇一:《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呈现了一个纷繁的文化盛世,具有深刻的现代意义。

它用严谨的取材精确地论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将古今的哲学思想联系起来,渗透了古典文化,打通融合,为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充满了哲思与对现实问题的关怀。

《中国哲学史》主要内容概述在《中国哲学史》的开头,冯友兰老先生讲哲学之于中国与宗教之于西方作了简单的比较,西方人将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当作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而中国人却将伦理(尤其是儒家伦理)当成精神基础。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科学不断发展,冯友兰老先生在书中写道:“宗教倒是给予实际的信息。

不过宗教给予的信息,与科学给予的信息,不相调和。

所以在西方,宗教与科学向来有冲突。

科学前进一步,宗教就后退一步;在科学进展的面前,宗教的权威降低了。

”而相较之下的哲学却并不受科学发展的负面影响,“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无论是对于信奉宗教的人们来说,还是对于推崇哲学伦理的人们来说,假如这个世界上宗教已经达到最高价值没有什么能够再弥补它的存在,那么人们宗教意识的淡薄和宗教的逐渐淡出的确令人感到惋惜。

但是事实却是哲学相较宗教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它能达到更高的价值,因为比起宗教来说,哲学更直接更纯粹,直击生活的智慧与真理。

哲学在中国能够取代宗教的地位,这合乎中国哲学的传统,也体现出了在中国哲学的重要性。

在对哲学与宗教作了一番深析后,冯友兰老先生随后阐述了中国哲学的问题与精神。

他认为中国的哲学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出世的哲学,也不能简单的认为是入世的哲学,中国哲学应该是既出世又入世,既理想主义,又现实主义,实用而不肤浅。

这些在人们看来都是对立的反命题,而将这些反命题统一起来就是中国哲学所追寻的,所要解决的问题。

冯友兰老先生认为中国哲学求解决的这个问题,就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圣才出品】

第10章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一、庄子与楚人精神1.庄子庄子为宋人,然庄子之思想,实与楚人为近。

楚词,皆想像丰富,情思飘逸。

《庄子》书中,思想文体,皆极超旷。

2.庄子思想庄学对于传统的思想制度,皆持反对态度。

“剽剥儒墨”,而独推尊老聃。

《庄子·天下篇》虽不以老聃与庄周同派,而对于老聃则极致推崇。

盖宋与楚近,庄子一方面受楚人思想之影响,一方面受辩者思想之影响。

故能以辩者之辩论,述超旷恍惚之思,而自成一系统焉。

二、道、德、天1.道(1)道即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有物即有道,故道“无所不在”也。

(2)道为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故“自本自根”,无始无终而永存,天地万物皆依之生生不已也。

(3)道之作用,亦系自然的。

(4)道即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此原理即表现于万物之中。

(5)道非事物,故可称之为“无”。

泰初有“无”,无即道也。

2.德(1)德者,得也;“物得以生谓之德”。

由此而言,则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即名曰道;各物个体所以生之原理,即名曰德。

(2)惟因道德同是物之所以生之原理,所以老、庄书中,道德二字,并称列举。

三、变之哲学物之形体,非一成不变者。

依庄学所见,天地万物,无时不在变化中。

庄学亦变之哲学。

四、幸福1.幸福不须外求凡物皆由道,而各得其德,凡物各有其自然之性。

苟顺其自然之性,则幸福当下即是,不须外求。

2.外求不为幸福政治上社会上各种制度,由庄学之观点观之,均只足以予人以痛苦。

盖物之性至不相同,一物有一物所认为之好,不必强同,亦不可强同。

物之不齐,宜即听其不齐,所谓以不齐齐之也。

一切政治上社会上之制度,皆定一好以为行为之标准,使人从之,此是强不齐以使之齐,爱之适所以害之也。

五、自由与平等1.庄子的社会政治哲学庄学中之社会政治哲学,主张绝对的自由,盖惟人皆有绝对的自由,乃可皆顺其自然之性而得幸福也。

主张绝对的自由者,必主张绝对的平等,盖若承认人与人、物与物间,有若何彼善于此,或此善于彼者,则善者应改造不善者使归于善,而即亦不能主张凡物皆应有绝对的自由矣。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之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用亚力士多德的话说,它是“思想思想”;思想思想的思想是反思的思想。

1.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相当于宗教在其它文化中的地位中国的“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相当于圣经2.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所以儒家思想不是宗教。

3.习惯上说中国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但儒家不是教。

道家是哲学学派,而道教是宗教,二者教义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

举例来说,照老子、庄子讲,生而有死是自然过程,人应当平静地顺着这个自然过程。

但道教的主要教义则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术,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

作为哲学的佛学与作为宗教的佛教也有区别。

4.与别国相比,中国人一向是最不关心宗教的。

德克·布德(Derk Bodde)《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主导观念》(Dominant Ideas in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Culture)“中国人不以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一类宗教)。

-----这一切自然标志出中国文化与其它主要文化的大多数,有根本的重要的不同,后者是寺院、僧侣起主导作用的。

”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就叫“超道德的价值”,也就是哲学的价值,中国人对超道德价值的追求,体现在哲学里。

5.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中国哲学认为取得最高成就的人是圣人,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认为要得到最高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

而相反,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即普通哲学所谓“入世的哲学”。

中国哲学既入世又出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正是中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1-4章)【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1-4章)【圣才出品】

第1章中国哲学的精神一、哲学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1.哲学的概念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

反思把人生作为思考的对象。

有关人生的学说,有关宇宙的学说以及有关知识的学说,都是在这样的思考中产生的。

2.宗教与哲学(1)宗教也和人生相关联。

任何一种大的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学。

(2)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是充满哲学意味的。

(3)中国人不那么关切宗教,是因为他们太关切哲学了;他们的宗教意识不浓,是因为他们的哲学意识太浓了。

他们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那个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在哲学生活中,他们体验了这些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

3.关于中国哲学(1)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我所说的正面知识是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2)中国哲学传统对于“学”和“道”是有所区别的。

“学”就是我在前面所说的增长正面知识,“道”则是心灵的提高。

哲学是在后一个范畴之中的。

二、中国哲学的问题和它的精神1.两种对立的哲学就做人来说,最高成就是什么呢?按中国哲学说,就是成圣,成圣的最高成就是:个人和宇宙合而为一。

(1)“出世”的哲学一个圣人要想取得最高的成就,必须抛弃社会。

甚至抛弃生命。

唯有这样,才能得到最后的解脱。

(2)“入世”的哲学强调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人事。

这种哲学只谈道德价值,因此对于超越道德的价值觉得无从谈起,也不愿去探讨。

(3)评价①站在入世哲学的立场上,出世的哲学过于理想化,不切实际,因而是消极的。

②从出世哲学的立场看,入世哲学过于实际,也因而过于肤浅;它诚然积极,但是像一个走错了路的人,走得越快,在歧途上就走得越远。

2.中国哲学是否是“入世的哲学”(1)从表面看,这种看法不能认为就是错的,因为持这种见解的人认为,中国无论哪一派哲学,都直接或间接关注政治和伦理道德。

因此,它主要关心的是社会,而不关心宇宙;关心的是人际关系的日常功能,而不关心地狱或天堂;关心人的今生,而不关心他的来生。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第1章绪论一、哲学之内容1.哲学(1)分类物理学、伦理学、论理学。

(2)内容①宇宙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世界之道理”。

②人生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人生之道理”。

③知识论:目的在求一“对于知识之道理”。

2.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的内容(1)宇宙论①“本体论”,即研究“存在”之本体及“真实”之要素者。

②“宇宙论”,即研究世界之发生及其历史,其归宿者。

(2)人生论①心理学所考究,即研究人究竟是什么者。

②伦理学、政治社会哲学等所考究,即研究人究竟应该怎么者。

(3)知识论①知识论,即研究知识之性质者。

②伦理学,即研究知识之规范者。

(4)关系宇宙论与人生论,相即不离,有密切之关系。

哲学之人生论,皆根据于宇宙论。

哲学家中有以知识论证成其宇宙论者,有因研究人之是什么而联带及知识问题者。

二、哲学之方法与论证1.哲学之方法哲学之方法,不是直觉的,反理智的。

直觉能使吾人得到一个经验,而不能使吾人成立一个道理。

一个经验之本身,无所谓真妄;一个道理,是一个判断,判断必合逻辑。

各种学说之目的,皆不在叙述经验,而在成立道理,故其方法,必为逻辑的、科学的。

科学方法,即是哲学方法。

2.哲学中论证之重要哲学包含两部分:即其最终的断案与其所得此断案之根据,即断案之前提。

故哲学乃理智之产物,哲学家欲成立道理,必以论证证明其所成立。

三、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西洋所谓哲学,与中国魏晋人所谓玄学,宋明人所谓道学,及清人所谓义理之学,其所研究之对象,颇可谓约略相当。

“义理之学”其研究天道之部分,即约略相当于西洋哲学中之宇宙论;其研究性命之部分,即约略相当于西洋哲学中之人生论。

四、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1.中国哲学之弱点(1)盖中国哲学家多未有以知识之自身为自有其好,故不为知识而求知识。

(2)中国人向不十分重视著书立说。

(3)中国哲学家多注重于人之是什么,而不注重于人之有什么。

2.中国哲学的弱点产生的原因(1)中国哲学未以知识问题(狭义的)为哲学中之重要问题。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篇1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以其清晰的结构、深入浅出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概述。

作为一本入门级的哲学读物,它对于想要了解中国哲学的人来说,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冯友兰先生的学术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的文字流畅易懂,逻辑清晰,使得读者可以轻松地理解他的观点。

同时,他的思想深度和广度也令人钦佩。

他不仅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概述,还对西方哲学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使得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哲学的发展。

书中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先秦哲学、两汉哲学和宋明哲学。

在先秦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墨子、孔子、老子、庄子和荀子的思想。

他认为,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墨子学派的思想核心,而孔子的仁爱思想则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

此外,他还指出了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以及荀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两汉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董仲舒和王充的思想。

他认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则对中国的科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宋明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他认为,程朱理学强调理气关系和心性之学,而陆王心学则强调内心的体悟和反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哲学的重要性和价值。

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中国哲学也对我们理解世界和人类的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篇2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份关于冯友兰的读书笔记。

1.背景介绍: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主要著作包括《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史》等。

冯 友兰中 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冯 友兰中 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可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仿佛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哲学深邃世界的大门。

在书中,冯友兰先生以清晰的脉络和深入浅出的语言,讲述了中国哲学从先秦诸子百家到现代的发展历程。

他就像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导游,带着我在哲学的历史长河中畅游。

比如说,在讲到儒家思想的时候,那细致的阐述让我仿佛看到了孔子在杏坛讲学的场景。

孔子面对众多弟子,循循善诱,教导他们要“仁”,要“礼”。

这个“仁”字,可不是简单的一个概念,而是包含了对他人的关爱、尊重和理解。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简单的八个字,却蕴含着多么深刻的道理啊!想象一下,在生活中,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有多和谐,社会得有多美好。

还有道家的思想,老子主张的“道可道,非常道”,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冯友兰先生解释说,这个“道”是一种超越语言和概念的存在,是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

这可太玄乎了,一开始我真的不太理解。

但后来,通过书中的例子和解释,我好像有点明白了。

就比如说,四季的更替,日月的轮转,这背后是不是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又确实存在的力量在推动着呢?也许这就是老子所说的“道”吧。

再说说墨家,墨家提倡的“兼爱”,主张无差别地爱一切人。

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可是一种非常激进的思想。

想象一下,在一个战乱频繁、等级森严的时代,有人站出来说,不管你是贵族还是平民,我们都应该平等地去爱,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啊!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被书中那些古代哲人的智慧所震撼。

他们在几千年前,就能思考出如此深刻的道理,而且这些道理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价值。

比如说,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不就是在告诉我们,要先完善自己,才能去影响和改变周围的世界吗?还有道家的“顺应自然”,在我们今天这个快节奏、压力大的社会里,是不是也提醒我们要偶尔放慢脚步,听听内心的声音,顺应自然的规律呢?而且,通过读这本书,我还发现中国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圣才出品】

第9章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一、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1.老子老子姓李,名聃,楚国人(今河南南部),与孔子同时代而比孔子年长,传说孔子曾问礼于老子。

2.《老子》《老子》一书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哲学著作,《老子》这部书是后人依托之作,《老子》一书的著作年代应在惠施和公孙龙之后。

这是因为《老子》书中有不少关于“无名”的讨论,这只能是在人们对“名”的观念有了发展之后。

二、道,无名1.“形而下”与“形而上”(1)老子指出一切“形而下”的事物除了“可以命名的”之外,还有“无法命名的”。

(2)形而上的事物并非都无法命名,但凡“无以命名的”必定是形而上的。

道家所说的“道”和“德”便是属于这一类的概念。

2.“有名”和“无名”天地万物都是可以赋予名字的,有天地万物,就有天地万物之名。

因此老子说:“始制有名。

”“道”是无从命名的,而万物之名又都是由道而来,这便是老子所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3.“名可名,非常名。

”(1)“道”其实不是一个名字。

这个名字只是一个指称,或用中国哲学惯用的词语,称它是“无名之名”。

(2)道这个指称从来自在,它是一切起源的起源,“道”这个名字既然从来自在,因此它长存;而这在现实之中根本不是一个名字。

4.“无名,天地之始”(1)“道”不是一个名字。

它对万物所由来的这个“由来”,并没有作任何描述。

(2)每一个事物都有一个名字,道不是一个事物,因此,它没有名字,因此,“道常无名,朴”。

5.“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1)任何事物,自一开始出现就是一个存在物,万有便是由此而来。

万有意味着首先必须有存在。

这里所用的“首先”,并不是指时间中的某一点,而是指逻辑上的先后。

(2)从逻辑说,若没有“无”,便没有“有”和“万有”。

这里所说的是本体论,不是宇宙论,它与时间和现实没有关系。

(3)存在着的事物有千千万万,但只是一个“有”。

“有”生于“无”。

有是一,二和三则是“多”的开始。

三、自然的不变规律1.“太一”和“无有为常”老子的学说以“太一”和“无有为常”作为主旨。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儒家兴盛和道家再起)【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儒家兴盛和道家再起)【圣才出品】

第18章儒家兴盛和道家再起一、思想的统一1.秦朝对思想的统一(1)始皇帝采纳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2)李斯的建议目的是想确保一个天下(国家),一个政府,一部历史,一种思想。

2.汉朝对思想的统一(1)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颁令以儒学为国家正统之学,其中“六经”又占有统治地位。

(2)儒学在取得“独尊”地位的过程中,吸收了不少其他各家的思想,由此树立起来的儒学和东周时孔子自己的思想已大不相同。

(3)董仲舒鼓吹“大一统”思想,按照他和公羊学派的看法,“大一统”是孔子作《春秋》时为他理想中的新朝代制定的纲领之一。

3.秦汉两朝统一思想的不同(1)秦朝对各种哲学思想流派的方针是一律禁绝,造成思想界的真空。

汉武帝则是在百家中扶植儒家,使它成为正统。

(2)汉朝对私人传授其他各家思想,没有刑罚措施;只是任何人想从政做官,必须学习儒学和六经。

官学以儒学为宗,这成为此后中国历代开科取仕的基础。

二、孔子在汉代思想界的地位1.“六经”汉代尊崇孔子,把《诗》《书》《礼》《乐》《易》《春秋》奉为孔子所作,称为“六经”。

2.“纬书”(1)“纬书”是汉朝的著作,假托为孔子所作。

(2)在“纬书”中,孔子被抬到他在中国历史上顶峰的地位。

把孔子推上神的地位,认为他可以预知未来。

三、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分歧1.“古文学派”与“今文学派”(1)“古文学家”这部分儒学家声称找到了“秦燹”(燹,音显,指兵火)之前的古籍,是以古文写成,这种文字到西汉末年,已成绝响。

(2)“今文学派”“今文学派”是与“古文学派”相对立的董仲舒追随者,他们尊崇以汉代通行文字写成的经书。

2.两派的争论(1)古文学派是对今文学派的一种抗议性反应,或者也可以看作是一场思想革命。

(2)西汉末年,当时最著名的学者刘歆以巨大的热情支持古文学派,以至后来今文学派的追随者指控他一手伪造了古文学派所依据的古文经书。

3.作者对两派争论的看法这两派对立可能要追溯到秦以前,儒家内部思想分歧的两翼,今文学派可能是源自以孟子为首的一派,而古文学派可能是源自以荀子为首的另一派。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圣才出品】
2.人之设 及春秋之世,渐有人试与各种制度以人本主义的解释。以为各种制度皆人所设,且系为 人而设。 (1)提出“和”“同”之异,以说明礼乐及各种制度之所以须丰繁。 (2)此外说礼乐政刑之起源及其功用者。
3/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3)此说人君所以用礼乐,乃欲以使“百官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4)此反对子产之公布刑法,虽为守旧的见解,然固能与刑法以人本主义的解释也。 (5)此言礼乐刑罚之功用,在亍使民不昏乱;而其来源,则由亍人之能摹仿天地。 (6)各种制度,既皆受人本主义的解释,则所谓君者,亦失其圣神不可侵犯之尊严。
2.解释宇宙的阴阳之说 在甚早之时,亦已有试以阴阳之说,解释宇宙间现象者。以阴阳解释宇宙现象,虽仍不 免笼统混沌之讥,然比之以天帝鬼神解释者,则较善矣。范蠡所说之天,为自然之天,其言 颇似《老子》,恐即《老》学之先河也。
四、人之发现 1.帝之则 至亍社会中之种种制度,人初亦以为系天帝所制作。“帝之则”即上帝所制之礼教制度 也。古时希腊诸国之制度,其人亦以为系神所制作,盖古人大都有此种见解也。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3 章 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
一、鬼神 1.原始时代 人在原始时代,当智识之初开,多以为宇宙间事物,皆有神统治之。神能降福、受享、 能凭降亍人,则系有人格的可知,及乎“民神杂糅”之际,“民神”且“同位”,“神”且“狎 民则”,则神之丼动行为,且与人无异矣。此时人有迷信而无知识,有宗教而无哲学。
2.夏商以后 (1)至亍夏、商以后,则有“天”“帝”之观念起,似一神论渐有势力,然多神论亦 并未消灭。《左传》《国语》除“天”外,尚多言及神。 (2)文献记载屡言百神,可知神之众。神人并称,而执政者之最大责任,在亍“亿宁 百神而柔和万民”,否则“神怒民叛”,必不能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战国时之“百家之学”)【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战国时之“百家之学”)【圣才出品】

第7章战国时之“百家之学”一、杨朱及道家之初起1.杨朱之考据(1)“隐者”①在孔子时已有一种“避世”之人。

此等人有知识学问,但见时乱之难于挽救,遂皆持消极态度,不肯干预世事。

②消极的“隐者”,独善其身之人,对世事之意见,亦正即孟子所说“杨氏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者也。

此等消极的“隐者”,即杨朱之徒之前驱也。

(2)杨朱之主张①孟子云:“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②韩非子认为杨朱之徒,虽拔其一毛而以天下与之,彼亦不为。

此所谓“轻物重生”,所谓“不以物累形”也。

盖天下虽大,外物也;一毛虽小,亦己之形、己之生之一部分;故前者可轻,而后者可重也。

2.道家之初起(1)盖杨朱之后,老、庄之徒兴。

老、庄皆继杨朱之绪,而其思想中,却又卓然有杨朱所未发者。

于是杨朱之名,遂为老、庄所掩。

所以杨朱之言似消灭而实未消灭也。

(2)老、庄书中,杨朱绪余之论,依然存在;然此非老、庄最高之义也。

盖杨朱处此世界中,似只有一避字诀。

如“隐者”之“避世”,是其例也。

然人事万变无穷,害尽有不能避者。

(3)老子之学,乃发现宇宙间事物变化之通则,知之者能应用之,则可希望“没身不殆”。

老子之学,盖就杨朱之学更进一层;庄子之学,则更进二层也。

二、陈仲子1.简介孟子曰:“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

……仲子,齐之世家也。

兄戴盖禄万钟。

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而不食也。

以兄之室,为不义之室,而不居也。

避兄离母,处于于陵。

”2.评价陈仲子弃富贵而居于陵,“身织屦,妻辟”,以兄之禄及室“为不义”。

吾人虽不知其何以以之为不义,要必“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

且名闻诸侯,为当时统治阶级所深恶,必亦一时名人也。

三、许行、陈相许行、陈相为《汉书·艺文志》所谓农家者流。

《汉书·艺文志》谓农家者流,“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

此派学者对政治社会,均有极新理想制度,虽其言不多传,然据《孟子》所述,亦可见其大概矣。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厕身现代世界的中国哲学)【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厕身现代世界的中国哲学)【圣才出品】

第28章厕身现代世界的中国哲学一、哲学家和哲学史家1.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1)冯友兰曾写了两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是当代中国哲学精神的表现,在其中他运用清代儒家对中国古代哲学典籍校勘考订的成果,并运用分析方法来澄清这些古代哲学家的思想。

(2)从历史家的眼光来看,这种方法有它的局限性。

这是因为古代哲学家的思想本来或者并不像现代诠释者所看到的那么清楚。

2.哲学家(1)从纯哲学家的角度看,把过去哲学家的思想予以澄清,并把这些思想引申到它们的逻辑结论,从中表明它们是正确或是谬误,比仅仅弄清楚他们的原意当然要有趣得多,也重要得多。

(2)这样做包含着“从旧到新”、从传统到现代的思想发展过程。

这种发展是上述时代精神的又一阶段。

这样做已经超出了一个历史家的学术工作范围,而进入一个哲学家的创作范围了。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哲学耕耘1.北大和清华各自的哲学传统和重点(1)北大以历史研究和它的学术水平著称,哲学上倾向于观念论,用西方哲学的术语来说。

是康德和黑格尔派;用中国哲学的术语来说,则是陆王学派。

(2)清华则倾向于使用逻辑分析来研究哲学问题,反映了实在论哲学的趋势,如果用西方哲学的术语来说,它是柏拉图派;如用中国哲学的术语来说,它属于程朱学派。

2.抗日战争时期的哲学耕耘(1)汤用彤教授写完了《中国佛教史》的第一部分,金岳霖教授完成了他的《原道》,冯友兰完成了《新理学》。

(2)后来冯友兰在昆明继续写了几本书:《新事论》(《中国走向自由之路》)、《新世训》《新原人》(《人性新论》)、《新原道》(《中国哲学的精神》和《新知言》(《形而上学方法新论》)。

3.《新理学》(1)“某个事物存在着”程朱学派,以至道家,都从这句话演绎出他们的全部形而上学思想和概念。

从“某个事物存在着”推演出“理”和“气”的观念并不困难,其他观念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演绎出来。

(2)对程朱学派权威主义和保守主义因素的消解①冯友兰认为,形而上学能够使人知道“理”的存在,但不能使人从中知道每一事物的具体的理。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圣才出品】

第19章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一、名家再次引起人们的兴趣1.新道家公元3、4世纪盛行的思潮,历来称为“玄学”。

“玄”字原出《老子》形容“道”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意思是指它深远神秘,变化莫测。

“玄学”的名字表明它是道家的继续,因此,称其为“新道家”。

2.“辨名析理”(1)新道家在“玄学”中提出“辨名析理”观念。

郭象在《庄子注》的《天下篇注》里,把“玄学”和“辨名析理”结合起来。

(2)魏文帝曹丕通过使用“九品中正之法”选举人才,做到“综核名实”,即令人才的称号与他的行为相符,令政府中的官职与担任官职的人相符,令一个名的外延必须合乎这个名的内涵。

如果只对名的内涵进行分析,不管它的外延,就是后来玄学家所说的“辨名析理”。

3.“指不至”(1)名家公孙龙的分析一个名词的内涵就是概念,是不变的;名词的外延与其内涵是两回事,它是可以转化的。

人指向一个事物时,不等于就已到达那里,这便是“指不至”所要争论之点,也就是“名”与“实”的道理。

(2)乐广的分析名词的概念内涵是不能变的,“至”不能转化为“去”。

但名词的外延是能转化的,一个具体的、“至”的东西,又可以转化为“去”。

乐广的一系列表示,是辨“至”之名,析“至”之实,这就是“辨名析理”。

二、对孔子的重新诠释1.新道家仍以孔子为圣人的原因(1)到魏晋时,以孔子为国家崇奉的先师,这思想已经确立。

(2)新道家对儒家经书中的重要部分也趋于接受,只是在接受中又按老庄的精神予以重新诠释。

2.新道家对孔子的看法(1)新道家尽管是道家,却认为孔子比老子、庄子更高明。

(2)他们认为,孔子不讲坐忘,因为他已经忘记了“坐忘”这桩事。

孔子也不讲“无欲”,因为他已经修养到这地步,已经没有了“无欲”的欲望。

三、向秀和郭象1.向秀和郭象据《晋书》记载,向秀(约221~300年)和郭象(死于约公元312年)都是河南人,都擅玄学,以清谈著称。

都著有《庄子注》。

2.《庄子注》现在流传的《庄子注》,虽然署名是郭象注,其实多半是向秀和郭象两人合著。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第九章 道家第二阶段:老子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第九章 道家第二阶段:老子
• 这种立场,并不需要我坚持说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绝对没有联系,因为这 部书里的确有一些老子的原话。我所要坚持的,只是说,整个地看来,这部书 的 思想体系不可能是孔子以前或同时的产物。可是为了避免学究气,往下我宁 愿用"老子如何如何说",而不用"《老子》一书如何如何说",正如今天我们还 是说" 日出"、"日落",虽然我们完全知道日既不出又不落。
9.2道,无名
• 在前一章里,我们已经知道,名家的哲学家通过对于名的研究,在发现"超乎 形象"的世界方面,获得成功。可是绝大多数人的思想。都限于"形象之内"、 即限于实际世界。他们见到了实际,要都限于"形象之内",即限于实际世界。
他们见到了实际,要表达它也并不困难;他们虽然使用名来指实,可是并不自觉它们 是名。所以到了名家的哲学家开 始思索名的本身,这种思想就标志着前进一大步。思索名,就是思索思想。它是对于思想的思想,所以是更高层次的 思想。"形象之 内"的一切事物,都有名;或者至少是有可能有名。它们都是"有名"。但是老子讲到与"有名"相对的"无 名"。并不是"超乎形象"的一切事物,都是"无 名"。例如,共相是超乎形象的,但是并非"无名"。不过另一方面,无名 者都一定超乎形象。道家的"道"就是这种"无名"的概念。《老子》第一章说:"道可 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三十二章说:"通常无名,朴。......始制有名。"第四十一章说:"道隐无名。"在道 家体 系里,有"有"与"无"、"有名"与"无名"的区别。这两个区别实际上只是一个,因为"有"、"无"就是"有名"、"无名"的省略。 天地、万物都是有 名。因为天有天之名,地有地之名,每一类事物有此类之名。有了天、地和万物,接着就有天、地 和万物之名,这就是老子说的"始制有名"。但是道是无名;同时 一切有名都是由无名而来,所以老子说:"无名天地之 始,有名万物之母。"

中国哲学简史摘抄笔记(3篇)

中国哲学简史摘抄笔记(3篇)

第1篇一、引言《中国哲学简史》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所著的一部关于中国哲学史的著作。

本书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系统地介绍了从先秦到近现代的中国哲学发展历程。

以下是对本书的摘抄笔记。

二、先秦哲学1. 儒家思想(1)孔子思想:孔子主张“仁爱”、“礼治”,强调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他认为,“仁者爱人”,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孟子思想: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爱”思想,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教育的作用在于引导人们发挥善良的本性。

(3)荀子思想: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主张通过礼法教化来规范人的行为,达到道德修养的目的。

2. 道家思想(1)老子思想: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2)庄子思想: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思想,提出“逍遥”的人生观,强调追求精神自由。

3. 墨家思想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节用,反对战争和奢侈,提倡节俭。

4. 法家思想法家主张法治,强调法律的权威,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石。

三、汉代哲学1. 新儒家思想(1)董仲舒思想: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说,认为天与人相互感应,人要顺应天意,实行仁政。

(2)王充思想:王充反对神学和迷信,主张理性思考,提出“自然无为”的观点。

2. 道教思想道教起源于先秦,汉代得到发展,主张修身养性,追求长生不老。

四、魏晋南北朝哲学1. 玄学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主张“清谈”,探讨宇宙的本源和人生的意义。

2. 佛教思想佛教传入中国后,与儒家、道家思想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佛教哲学。

五、隋唐哲学1. 儒家思想(1)韩愈思想:韩愈提倡“古文运动”,反对佛教和道教,强调儒家思想的重要性。

(2)李翱思想:李翱主张“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教育的作用在于引导人们发挥善良的本性。

2. 道教思想道教在隋唐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一系列道派。

3. 佛教思想佛教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形成了多个宗派,如禅宗、净土宗等。

六、宋明哲学1. 儒家思想(1)程朱理学:程颢、程颐提出“天理”概念,认为“天理”是宇宙的本源,主张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天理”。

冯 友兰中 国哲学史读书笔记

冯 友兰中 国哲学史读书笔记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感觉就像在历史的长河中畅游了一番,收获满满,也感触颇多。

这本书真的不简单,它就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历史大剧,把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

冯友兰先生用他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见解,引领着我走进了一个又一个哲学大家的思想世界。

比如说孔子,以前对孔子的了解,无非就是知道他主张“仁”“礼”,是个很厉害的教育家。

但通过读这本书,我才真正深入地理解了孔子思想的内涵。

孔子说的“仁”,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它包含着对人的关爱、尊重,还有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准则。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现在的社会,大家都忙忙碌碌,有时候甚至忽略了对身边人的关心和尊重。

要是都能按照孔子说的“仁”去做,那这个世界得多温暖啊!还有老子的“道”,以前觉得这概念太抽象,云里雾里的。

但冯友兰先生的解读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老子说的“道”,就像是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

这让我想起有一次我在公园里散步,看到花开花落,树叶随风飘落,突然就觉得这好像就是老子说的“道”在起作用,大自然有它自己的节奏和规律,我们人类也应该顺应这种规律,而不是强行去改变。

说到庄子,那更是有趣。

他的逍遥游思想,让我好生羡慕。

想象一下,能够自由自在地在天地之间遨游,不受任何束缚,那是多么畅快的事情啊!这也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是不是有时候给自己加了太多的枷锁,不敢去追求真正想要的自由。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这些古代的哲学家们,他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都在思考着人类的根本问题,比如人生的意义、道德的标准、社会的秩序等等。

他们的思考和争论,就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这个后来者能够有幸聆听和参与。

而且,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也明白了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东西。

它其实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每一个选择和判断里。

比如,当我们面对困难时,是选择坚持还是放弃,这背后就有哲学的思考。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圣才出品】

第12章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一、荀子之为学1.简介荀子,名况,字卿,“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关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

”此为荀子教人及为学精神。

2.评述孟子以后,儒者无杰出之士。

至荀卿而儒家壁垒,始又一新。

上文谓中国哲学家中,荀子最善于批评哲学。

西汉经师,亦多得荀子传授。

盖其用力甚勤,学问极博。

二、荀子对于孔子、孟子之意见1.对孔子之意见荀子认为孔子是最能“全”、能“尽”、能“粹”者。

他认为孔子“仁智且不蔽”,知“道”之全体,故异于“曲知之士”之只“观于道之一隅”也。

2.对孟子之意见荀子猛烈批判孟子。

孟子哲学有唯心论的倾向,荀子哲学有唯物论的倾向。

3.荀子、孟子评述西人谓哲学家,可依其气质,分为硬心的及软心的二派。

孟子乃软心的哲学家,其哲学有唯心论的倾向;荀子为硬心的哲学家,其哲学有唯物论的倾向。

今所传《中庸》,未必全为子思所作。

即孟子观之,如尽性则知天,及“万物皆备于我”之言,由荀子之近于唯物论的观点视之,诚为“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也。

荀子攻孟子,盖二人之气质学说,本不同也。

战国时儒家中有孟荀二学派之争,亦犹宋明时代新儒家中有程朱、陆王二学派之争也。

三、荀子对于周制之意见1.背景春秋、战国之时,旧制度日即崩坏。

当时贤哲有拥护旧制度者,有批评或反对旧制度者,有欲另立新制度,以替代旧制度者。

此诸贤哲于发表其主张之时,一方面言之有故,持之成理,一方面又各托为古贤圣之言以自重,庄子所谓重言是也。

2.诸家对于周制的态度孔子拥护周制,故常言及文王、周公。

墨子继起,自以为法夏而不法周,特抬出一较古之禹以压文王、周公。

孟子继起,又抬出更古之尧舜以压禹。

老、庄之徒继起,则又抬出传说中尧舜以前之人物,以压尧舜。

在孟子时,文王、周公尚可谓为先王,“周道”尚可谓为“先王之法”。

3.荀子对于周制的意见荀子时,则文王、周公只可谓为后王,“周道”只可谓为后王之法矣。

荀子提倡“法后王”,对周制持有拥护态度,批判老庄之徒认为周制不可复行的观点。

《中国哲学简史》 读书笔记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 读书笔记读后感

道家第二阶段——《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及感悟-02-06 21:20:01道家第二阶段——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及感悟:1.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他不认同传统的说法中关于《老子》一书是有个叫老子的人所做,且他早于孔子。

冯先生研究认为:《老子》一书不可能是孔子之前或同时代的产物。

老子与《老子》一书并无必然联系,是两回事。

完全可能有个叫老聃(老子)的人,他年长于孔子,很有用智慧;至于《老子》这本书,他的作者则另有其人,或是群体编写。

这本书的年代晚一些,“我现在相信,这部书写在(或编在)惠施、公孙龙之后,而不是在他们之前。

”其理由:因为《老子》里有很多关于“无名”的讨论,而要讨论“无名”之前",就得先要讨论“名”。

“名”、“无名”见于关于惠施、公孙龙等名家的记载。

据此冯先生认为《老子》出现于惠施、公孙龙这些名家之后。

仅凭“名”或“无名”见于惠施、公孙龙这些名家的记载中,在孔子之前不见记载,而断言《老子》一书的年代,证据未免太单薄了些了吧?也许,在孔子之前就有“名”或“无名”的论辩,只是未被记载或我们未能见到记载罢了。

2.道无名“道无名”这一部分可能是《老子》中需要费神理解的部分。

人类大多习惯于具体思维,生动形象是芸芸众生耳目所及的,可以通过感官把握的世界。

绝大多数人的思想,都限于“形象之内”的世界,眼见为实等。

即通过眼见、耳听、皮肤接触可感知的世界,从而获得信息。

感知的世界可以具体表达,用名来称呼他们,描述他们。

而“名家的哲学家开始思索名的本身,思索名,就是思索思想。

它是对于思想的思想,所以是更高层次的思想。

”超越了具体,从而思考抽象的“无”、“无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因为“道”无名,所以不可言说。

但是我们还是希望对于道有所言说,只好勉强给它一个代号——称其为道,其实道根本不是它的名。

也就是说,我们称道为道,不同于称桌子为桌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章《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
一、老聃与李耳
1.《老子》一书之时代考证
《老子》一书,相传为系较孔子为年长之老聃所作。

其书之成,在孔子以前。

今以为《老子》系战国时人所作。

就本书中所述关于上古时代学术界之大概情形观之,亦可见《老子》为战国时之作品。

(1)孔子以前,无私人著述之事,故《老子》不能早于《论语》。

(2)《老子》之文体,非问答体,故应在《论语》《孟子》后。

(3)《老子》之文,为简明之“经”体,可见其为战国时之作品。

2.老聃、李耳之考证
李耳为“隐君子”,其讲学必不愿标自己之名。

传说中恰有一“古之博大真人”之老聃,故李耳即以其学为老聃之学。

既可隐自己之名,又可收庄子所谓“重言”之效。

故《荀子》《吕氏春秋》《庄子·天下篇》,皆以《老》学为老聃之学。

及司马迁知李耳为《老》学首领,而又狃于世人之以《老》学为老聃之学之说,故遂误将老聃及李耳合为一人矣。

今当依司马迁认李耳为战国时《老》学首领,但认李耳为历史的人物,而老聃则为传说中的人物,二者是二非一也。

二、《老》学与庄学
1.《老》学
《老子》之学说,《荀子》批评之,《庄子·天下篇》称述之,《韩非子》“解”之“喻”之,《战国策》中,游说之士亦引用之;故可知其在战国时已为“显学”矣。

2.《老》学与庄学之考证
(1)汉以前,无道家之名,《老子》之学说与庄子亦不同。

上文谓《老》学为杨朱之学之更进一步者,而庄学则为其更进二步者。

(2)《老》学注意于先后,雌雄、荣辱、虚实等分别。

庄学则“外死生,无终始”。

《老》学所注意之事,实庄学所认为不值注意者也。

(3)战国以后,老学盛行于汉初;庄学盛行于汉末。

(4)《老》学述应世之方法,庄学则超人事而上之。

三、楚人精神
楚人为新兴民族,本无较高文化,孟子又谓“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

”可见楚人慕周之文化者,须至北方留学,方能得之。

然楚人虽不沾周之文化之利益,亦不受周之文化之拘束;故其人多有极新之思想。

四、道、德
1.道
(1)古时所谓道,均谓人道,至《老子》乃予道以形上学的意义。

以为天地万物之生,必有其所以生之总原理,此总原理名之曰道。

(2)《韩非子·解老》云:“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

理者,成物之文也。

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

故曰:道,理之者也。


(3)道之作用,并非有意志的,只是自然如此。

故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4)道即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道之作用,亦即万物之作用。

但万物所以能成万物,亦即由于道。

故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2.德
道为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德为一物所以生之原理。

(1)《老子》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又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2)《管子·心术上》云:“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得以职道之精。

故德者,得也,其谓所得以然也。

以无为之谓道,舍之之谓德。

故道之与德无间,故言之者无别也。


五、对于事物之观察、处事方法及社会政治
1.对事物的观察
(1)宇宙间事物之变化,于其中可发现通则。

凡通则皆可谓之为“常”。

常有普遍永久之义。

故道曰常道。

自常道内出之德,名曰常德。

(2)凡此皆为通则,永久如此。

能知通则为“明”。

若不知宇宙间事物变化之通则,而任意作为,则必有不利之结果。

(3)事物变化之一最大通则,则一事物若发达至于极点,则必一变而为其反面。

此即所谓“反”,所谓“复”。

惟“反”为道之动,故“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处世之方
(1)事物变化既有上述之通则,则“知常曰明”之人,处世接物,必有一定之方法。

大要吾人若欲如何,必先居于此如何之反面,南辕正所以取道北辙。

(2)凡此皆“知常曰明”之人所以自处之道也。

一事物发展至极点,必变为其反面。

其能维持其发展而不致变为其反面者,则其中必先包含其反面之分子,使其发展永不能至极点也。

3.政治及社会哲学
(1)社会上政治上诸制度,往往皆足以生与其原来目的相反之结果。

法令本所以防盗贼,法令滋彰,盗贼反而多有。

又如人之治天下,本欲以有所为,然以有为求有所为,则反不足以有所为。

又如民之求生太过者,往往适足以求死。

(2)圣人之治天下,注重于取消一切致乱之源。

法令仁义,皆排除之。

以无为为之,以不治治之;无为反无不为,不治反无不治矣。

然人在天地间,若欲维持生活,亦不可无相当之制作,特不可使其发展达于极点而生其反面之结果耳。

六、《老子》对于欲及知之态度
1.《老子》对于欲之态度
《老子》中屡言及欲。

盖人生而有欲,又设种种方法以满足其欲。

然满足欲之方法愈多,欲愈不能满足,而人亦愈受其害。

故与其设种种方法以满足欲,不如在根本上寡欲。

欲愈寡即愈易满足,而人亦愈受其利。

寡欲之法,在于减少欲之对象。

2.《老子》对于知之态度
为欲寡欲,故《老子》亦反对知识。

(1)知识自身本即一欲之对象;
(2)知识能使吾人多知欲之对象,因而使吾人“不知足”;
(3)“为学日益”,即知识能助吾人努力以得欲之对象,因而使吾人“不知止”。

七、理想的人格及理想的社会
1.理想的人格
婴儿之知识欲望皆极简单,故《老子》言及有修养之人,常以婴儿比之。

2.理想的社会
《老子》云:“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此即《老子》之理想的社会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