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
物理学革命中的自然观
物理学革命中的自然观
19世纪20年代初,物理学界发生了一次深远意义的“革命”,这次革命使整个物理学大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于各个学科相互渗透,在物理学家们一步步的探索之中,渗透着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显而易见,在此我们共同回顾物理学史。
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典物理学的各个分支学科都已经发展到了完善、成熟的阶段,随着热力学和统计力学的建立以及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建立,经典物理学达到了它的顶峰,当时的人们以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物理世界的清晰、完整的画面。几乎能完美的解释所有已经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由于经典物理学的巨大成就,当时不少物理学家产生了这样一种思想:认为物理学的大厦已经建成,物理学的发展基本上已经完成,人们对物理世界的解释已经达到了终点.物理学的一些基本的、原则的问题都已解决,剩下来的只是进一步精确化的问题,也就是在一些细节上作一些补充和修正,使已知公式中的各个常数测得更精确一些.
然而,正当物理学家在庆贺物理学大厦落成之际,科学实验却发现了许多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事实. 首先是世纪之交物理学的三大发现:电子、X 射线和放射性现象的发现. 其次是经典物理学的万里晴空中出现了两朵“乌云”:“以太漂移”的“零结果”和黑体辐射的“紫外灾难”. 这些实验结果与经典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有尖锐的矛盾,经典物理学的传统观念受到巨大的冲击,经典物理发生了“严重的危机”. 由此引起了物理学的一场伟大的革命.
物理学革命发韧于量子论和相对论的产生。普朗克于1900年为解决黑体辐射实验结果同古典理论的矛盾,提出了量子假说,认为在辐射的发射或吸收过程中,能量不是无限可分的,而是有一个最小的单元即量子。这是一个大胆的假说,它直接违背了莱布尼茨的“自然界无飞跃”的论断。因而在1911年以前,老一辈物理学家几乎全部无法接受它,就连普朗克自己也惴惴不安,曾于1911年和1914年两度提出以古典概念取代量子假说的新理论。第一个认真对待并努力发展量子概念的是年轻的爱因斯坦。他从认识论的角度意识到,量子概念带来的将是整个物理学理论框架的根本变革,物理学家需要做的工作是建立新的理论基础,而不是局部地修补。他于1905年把量子概念扩充到辐射的传播过程,提出光量子假说,认为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即波-粒二象性,这是人类第一次认识到的微观客体的最基本的特征。随后,他又把量子概念推广到辐射领域以外,用来研究低温固体比热和光化学现象,开创了固体量子论和光化学理论。量子论出现之前,人们大都认为世界是很有规律的,上帝不掷骰子,从无中不可能产生东西出来。之后便知混沌无出不在,无中生有也不是不可能。量子力学标志了对微观世界认识的深入,揭示了连续性与间断性、波动性与粒子性的辩证统一,凸现了量子现象的整体性,打破了机械决定论的观念。
世纪之交谈物理学发展的方向
世纪之交谈物理学发展的方向
摘要:回顾了物理学发展的历史,讨论了二十一世纪物理学发展的方向。认为二十一世纪物理学将在三个方向上继续发展:在微观方向上深入下去;在宏观方向上拓展开去;深入探索各层次间的联系,进一步发展非线性科学。可能应该从两方面去探寻现代物理学革命的突破口:发现客观世界中已知的四种力以外的其他力;通过审思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理论基础的不完善性,重新定义时间、空间,建立新的理论。二十世纪即将结,二十一世纪即将来临,二十世纪是光辉灿烂的一个世纪,是个类社会发展最迅速的一个世纪,是科学技术发展最迅速的一个世纪,也是物理学发展最迅速的一个世纪。在这一百年中发生了物理学革命,建立了相对信纸和量子力学,完成了从经典物理学到现代物理学的转变。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现代物理学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进一步的蓬勃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新学科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物理学理论达到了一个新高度,现代物理学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在此世纪之交的时候,人们自然想展望一下二十一世纪物理学的发展前景,探索今后物理学发展的方向。我想谈一谈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和观点。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上一个世纪之交物理学发展的情况,把当前的情况与一百年前的情况作比较对于探索二十一世纪物理学发展的方向是很有帮助的。一、历史的回顾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经典物物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均发展到了完善、成熟的阶段,随着热力学和统计力学的建立以及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建立,经典物理学达到了它的顶峰,当时人们以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物理世界的清晰、完整的图画,几乎能完美地解释所有已经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由于经典物理学的巨大成就,当时不少物理学家产生了这样一种思想:认为物理学的大厦已经建成,物理学的发展基本上已经完成,人们对物理世界的解释已经达到了终点。物理学的一些基本的、原则的问题都已经解决,剩下来的只是进一步精确化的问题,即在一些细节上作一些补充和修正,使已知公式中的各个常数测得更精确一些。然而,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正当物理学家在庆贺物理学大厦落成之际,科学实验却发现了许多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事实。首先是世纪之交物理学的三大发现:电子、X射线和放射性现象的发现。其次是经典物理学的万里晴空中出现了两朵“乌云”:“以太漂移”的“零结果”和黑体辐射的“紫外灾难”。[1]这些实验结果与经典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有尖锐的矛盾,经典物理学的传统观念受到巨大的冲击,经典物理发生了“严重的危机”。由此引起了物理学的一场伟大的革命。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海林堡、薛定谔等一群
30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吴于廑 齐世荣 (11)
英国于 1911 年和 1919 年先后开辟了国内和国际航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航空事业又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与
欧洲各国相比,美国的航空事业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1923 年光电摄像管的研制成功,是电子技术史上的又一个 关键发明
1928 年,俄国出生的美国发明家兹沃里金(1889—?) 研制成功电视显像管
电子技术的发展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 生
二战期间,电子技术方面的另一重要成果是雷达的发明和应用 1936 年 4 月,第一台脉冲式雷达研制成功,1938
汽车、飞机与V-2火箭
20 世纪汽车、飞机的出现和普及是继 19 世纪火车和轮船 之后又一次重要的交通运输革命
汽油机汽车是德国的戴姆勒和本茨于 1886 年首先制成的, 以后质量不断改进
1906年,福特成立福特汽车公司,进行标准化和专业化生产 1935 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研制“567”型标准化的组合
原子能的开发和利用
原子能的开发和利用
获得原子能的理论准备虽然是在欧洲完成的,但在技术上获得和利用 原子能却是在美国首先实现的(战前欧洲大批优秀科学家移居美国, 这是世界科技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分析
1、远未成为历史的马克思(绪论)
1、人类社会过去1000年的历史画卷中,曾出现过灿若繁星般的思想大师,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在历次评选中高居榜首?
2、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曲折的情况下,马克思先后被评为“千年风云人物”、“最伟大的德国人”、“最伟大的哲学家”,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1、马克思充分吸收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构建了自己的独特的思想体系,对人类历史上诸多重大而基本的问题提出了富有启示性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其思想的现实影响力是以往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所不具备的。他的思想与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世界范围的影响,在一种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2、尽管世界历史不断向前发展,时代风云不断变幻,但马克思的理论所面对的社会背景依然存在,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都以最深刻的方式回应了他自身的时代以及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意味着对马克思主义的证伪,而只是说明共产主义运动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而马克思本人也早就预言了这一点,这其实更让人注意到马克思学说的价值。当然我们也不能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现状过于盲目乐观。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同时也要积极回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立足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把马克思主义学说中那些在今天的生活仍具有重大意义的思想资源凸显出来,以更好地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实践。
2、老子论强弱,塞翁失马(第一章)
1、以上两则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
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
19世纪理论科学的巅峰状态以及其中隐含的危机以物理学最为典型。海王星的发现显示了牛顿力学无比强大的理论威力,光学、电磁学与力学的统一使物理学显示出一种形式上的完整,被誉为“一座庄严雄伟的建筑体系和动人心弦的美丽的庙堂”有一个故事很可以说明在人们心目中,古典物理学的完善程度。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普朗克年轻时曾向他的老师表示要献身于理论物理学,老师劝他说:“年轻人,物理学是一门已经完成了的科学,不会再有多大的发展了,将一生献给这门学科,太可惜了。”
1900年4月27日,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开尔文勋爵作了题为《热和光的动力理论上空的19世纪之乌云》的长篇讲演,指出古典物理学本来十分晴朗的天空上出现了两朵乌云。实际上,物理学天空上的乌云何止两朵。大量新现象与已成完美体系的古典理论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酿成了深刻的危机。正是这朵朵乌云带来了世纪之交的一场物理学革命,在这场革命中诞生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1、第一朵乌云:以太漂移实验
开尔文所称第一朵乌云指的是以太漂移实验。古典物理学统一诸种物理现象的主要方式,是找出该类物理现象的一个力学模型。例如,当我们把声音看成是声源振动在物质媒介中的纵向传播时,我们就将声学统一在关于振动的力学之中;当我们把热看成是细微分子的运动之后,我们就将热学统一在关于大量分子运动的力学之中。电磁学似乎与力学距离较远,但也有统一它们的方式。比如,我们同样可以将电磁波看成是某种电磁振荡在某种物质媒介中的传播,如果这种模型是成立的,那么,电磁学与力学之间也可以统一起来了。事实上,物理学家们就是这么做的,因为在他们看来,“一切物理现象都能够从力学的角度来说明,这是一条公理,整个物理学就建造在这条公理之上”。开尔文也说:“我的目标就是要证明,如何建造一个力学模型,这个模型在我们所思考的无论什么物理现象中,都将满足所要求的条件。在我没有给一种事物建立起一个力学模型之前,我是永远也不会满足的。如果我能够成功地建立起一个模型,我就能理解它,否则我就不能理解”。
“两朵乌云”
历史上物理学晴空的两朵“乌云”
在历史跨入新世纪的日子里,英国科学界声名显赫的元老开尔文勋爵,于1900年4月27日在皇家学会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讲演。
开尔文勋爵本名威廉〃汤姆逊,是英国杰出的理论和实验物理学家,二十二岁就当上了格拉斯哥大学的自然哲学教授。他在电磁学和热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一生共发表了约七百篇科学论文。从1858年起,他领导完成了横越大西洋、连接欧美两大洲的海底电缆敷设工程。他还为大不列额建立了第一所物理实验室。由于卓著的成就和出色的贡献,他于1851年就被选为伦敦皇家学会会员,1890年到1895年担任皇家学会会长,1892年被封为开尔文勋爵。
他在回顾物理学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时说,物理大厦已经落成,所剩只是一些修饰工作。同时,他在展望20世纪物理学前景时,却若有所思地讲道:“动力理论肯定了热和光是运动的两种方式,现在,它的美丽而晴朗
的天空却被两朵乌云笼罩了,”“第一朵乌云出现在光的波动理论上,”“第二朵乌云出现在关于能量均分的麦克斯韦-玻尔兹曼理论上。”
第一朵乌云——迈克耳逊-莫雷实验与“以太”说破灭
人们知道,水波的传播要有水做媒介,声波的传播要有空气做媒介,它们离开了介质都不能传播。太阳光穿过真空传到地球上,几十亿光年以外的星系发出的光,也穿过宇宙空间传到地球上。光波为什么能在真
空中传播?它的传播介质是什么?物理学家给光找了个传播介质―“以太”。
最早提出“以太”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认为下界为火、水、土、气四元素组成;上界加第五元素,“以太”。牛顿在发现了万有引力之后,碰上了难题:在宇宙真空中,引力由什么介质传播呢?为了求得完整的解决,牛顿复活了亚里士多德的“以太”说,认为“以太”是宇宙真空中引力的传播介质。后来,物理学家又发展了“以太”说,认为“以太”也是光波的传播介质。光和引力一样,是由“以太”传播的。他们还假定整个宇宙空间都充满了“以太”,“以太”是一种由非常小的弹性球组成的稀薄的、感觉不到的媒介。19世纪时,麦克斯韦电磁理论也把传播光和电磁波的介质说成是一种没有重量,可以绝对渗透的“以太”。“以太”既具有电磁的性质,又是电磁作用的传递者,又具有机械力学的性质,它是绝对静止的参考系,一切运动都相对于它进行。这样,电磁理论因牛顿力学
《激动人心的年代》读后感
《激动人心的年代》读后感
《激动人心的年代》读后感
《激动人心的年代》这部小书,是一部近代物理学史,它融会了对历史的考察和对传统哲学观念的反思,以至于在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一版再版。如果说,七十年代末的真理标准讨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结论,是哲学界借助超学术的力量发起的对当时思想禁锢的巨大冲击和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复归,那么八十年代初李醒民教授对列宁《唯物主义和批判主义》历史局限性的犀利剖析和指谬纠误,则是平庸时代屈指可数的创新探索与激情之作,其社会影响固不如前者,但学术探索之深度,无疑超越于前者。
本书从科学内部史和外部史两个角度,从宏观概括和微观分析两个方面,全面考察、论述了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对这场革命的背景、起因、经过和结局以及其中的重大事件和关键人物,运用翔实的史料做了生动、细致的描绘;从哲学的高度对这场革命进行了中肯、独到的分析和总结;澄清了诸多源自列宁著作的误解、曲解和讹传,提出了一系列不同于传统观点的估价和看法。本书被评论者认为“对世纪之交物理学发展的黄金时代进行了全面的历史考察和哲学探讨,是国内专门涉及物理学革命的第一部专著”。
这部著作不仅在学术上多有创新,而且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启示。
一.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恩格斯在马克思安葬时的墓前演说中讲道:“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光辉论断。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诞生-5页精选文档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诞生-5页精选文档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诞生、特征和影响
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诞生
(一)20世纪的科学革命
1.现代科学革命产生的背景:到19世纪,机械决定论和还原论仍然影响着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心理学。它已经根深蒂固地渗透到自然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甚至人类的文化方面。人们在研究复杂事物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从实体上进行还原的方法,“试图在所有复杂的现象中找到共同具有的物质实体(如原子),将其作为差异性的共同基础。”爱因斯但指出:“从希腊哲学到现代物理的整个科学史中,不断有人力图把表面上极为复杂的自然现象归结为几个简单的基本观念和关系。”近代科学在诸如力的分解、元素的离解,生物的解剖等方面取得的成功,使人们坚信“机械分割”的思想是无往不胜的,并试图把这种方法推广到对生命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研究上。机械还原论者坚信,任何复杂的运动形式,都可以最终分解为机械的或力学的运动形式。尽管19世纪的自然科学取得的某些成就已经部分地揭露了机械决定论和机械还原论的局限性,但是要动摇和突破这种规范是不容易的,因为它们是构成近代科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恩格斯说:“把自然界分解成各个部分,把自然界的各种过程和事物分成一定的门类,对有机体的内部按其多种多样性的解剖形态进行研究,这是最近400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
19世纪末,许多科学家都认为,以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大厦已经峻工,人们在对这幢雄伟大厦表示赞叹之余,又多少流露出满足和无所作为的情绪。著名的德国科学家基尔霍夫(G.R.Kirchhoff)表示:“物理学将无所作为了,至多只能在已知规律的公式的小数点后加上几个数字罢了”。英国大物理学家W.汤姆逊在刚跨入20世纪的第一天的《元旦献辞》中也说:“在已经建成的科学大厦中,后辈物理学家只能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 W?汤姆逊在对科学大厦赞叹的同时,又不得不承认在物理学晴朗的天空还有两朵小小的令人不安的
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与演化之路
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与演化之路
现代物理学通常是指二十世纪初开始发展起来的物理学,包括相对论,量子力学,原子和原子核物理学,粒子物理学等,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彻底改变了人们以往的时空观,使人们对这个世界有了新的认识,也大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21世纪,物理学将进一步获得迅速发展,物理学仍将是整个自然科学的基础,物理学的进展仍是推动整个自然科学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动力。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经典物理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均发展到了完善、成熟的阶段,随着热力学和统计力学的建立以及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建立,经典物理学达到了它的顶峰,当时人们以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物理世界的清晰、完整的图画,几乎能完美地解释所有已经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由于经典物理学的巨大成就,当时不少物理学家产生了这样一种思想:认为物理学的大厦已经建成,物理学的发展基本上已经完成,人们对物理世界的解释已经达到了终点。物理学的一些基本的、原则的问题都已经解决,剩下来的只是进一步精确化的问题,即在一些细节上作一些补充和修正,使已知公式中的各个常数测得更精确一些。
然而,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正当物理学家在庆贺物理学大厦落成之际,科学实验却发现了许多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事实。首先是世纪之交物理学的三大发现:电子、X射线和放射性现象的发现。其次是经典物理学的万里晴空中出现了两朵“乌云”:“以太漂移”的“零结果”和黑体辐射的“紫外灾难”。这些实验结果与经典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有尖锐的矛盾,经典物理学的传统观念受到巨大的冲击,经典物理发生了“严重的危机”。由此引起了物理学的一场伟大的革命。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海森堡、薛定谔等一群科学家创立了量子力学。现代物理学诞生了!
爱因斯坦-伟大的人文的科学主义者和科学的人文主义者
地渗入了人的主观性,尤其是在科学追求和科学 创造的过程中。爱因斯坦言简意赅地表达了这一 看法:“科学作为一种现存的东西,是人们所知道 的最客观的、同人无关的东西。但是,科学作为一
种尚在制定中的,作为一种被追求的目的,却同
人类其他事业一样,是主观的,受心理状态制约
一10— 万方数据
哲学研究
任何领域他们都会去干。他同意叔本华所说的, 把人们引向艺术和科学的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是
维的途径怛…。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家的能动性,爱因
的实际利益带给人类,使他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 中解放出来,废除了苦役,而且丰富了物质生活。 但是,爱因斯坦更为强调科学的教育功能——它 作用于心灵。“科学的不朽荣誉,在于它通过对人 类心灵的作用,克服了人们在自己面前和在自然 界的面前的不安全感。”使之“相信人类的思维是 可靠的,自然规律是普天下皆准的。”‘16]他还说 过:“科学研究能破除迷信,因为它鼓励人们根据 因果关系来思考和观察事物。”[171 5.科学只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其他学科 或部门也不可或缺。爱因斯坦说,人们总想以最
时,才会兴旺发达。”…1作为一为有造诣的音乐爱 好者和小提琴手,他发出内心的共鸣:“为思想而 思想,如同音乐一样!”[151
精神的自由创造”,是“人类理智的自由发明”¨…。 请注意,爱因斯坦在这里使用“发明”而非“发现” 是意味深长的。正如米勒所说,发明是精神跨越
自然辩证法专题三 系统自然观
以太漂移
1876年 -1879年间 ,美 国 物理 学家迈克尔逊和莫雷进行了搜 索以太风的实验。他们设想, 如果地球有相对于以太的运动 而以太又是光的传播介质,那 么光顺着以太的方向运动到一 定距离再沿逆着以太方向运动 到原点的时间,必然会大于光 垂直于以太运动方向往返同样 距离的时间,就好像游泳时顺 流逆流各游相等距离的时间必 然大于等距离往返对岸的时间。 多次实验并没有找到以太风或 地球相对于以太的相对运动。
然进程的力量更强了。
(三)、系统科学
❖ 系统科学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 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 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 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 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
贝塔朗菲(1901—1972)
❖ 1937年,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初步框架 ❖ 1945年在《德国哲学周刊》 18 期上发
表 《关于一般系统论》的文章,但不久 毁于战火,未被人们注意。 ❖ 1947年在美国讲学时再次提出系统论 思想。 ❖ 1950年发表《物理学和生物学中的开放 系统理论》。 ❖ 1955年专著《一般系统论》,成为该领 域的奠基性著作。 ❖ 60~70年代受到人们重视。1972年发 表《一般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把一 般系统论扩展到系统科学范畴。
物理学的两朵乌云[整理版]
19世纪的最后一天,欧洲著名的科学家欢聚一堂。会上,英国著名物理学家W.汤姆孙(即开尔文勋爵)发表了新年祝词。他在回顾物理学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时说,物理大厦已经落成,所剩只是一些修饰工作。同时,他在展望20世纪物理学前景时,却若有所思地讲道:“动力理论肯定了热和光是运动的两种方式,现在,它的美丽而晴朗的天空却被两朵乌云笼罩了……第一朵乌云出现在光的波动理论上……第二朵乌云出现在关于能量均分的麦克斯韦-玻尔兹曼理论上。”W.汤姆孙在1900年4月曾发表过题为《19世纪热和光的动力学理论上空的乌云》的文章。他所说的第一朵乌云,主要是指A.迈克尔孙实验结果和以太漂移说相矛盾;他所说的第二朵乌云,主要是指热学中的能量均分定则在气体比热以及势辐射能谱的理论解释中得出与实验不等的结果,其中尤以黑体辐射理论出现的“紫外灾难”最为突出。开尔文是19世纪英国杰出的理论物理和实验物理学家,是一位颇有影响的物理学权威,他的说法道出了物理学发展到19世纪末期的基本状况,反映了当时物理学界的主要思潮。
物理学发展到19世纪末期,可以说是达到相当完美、相当成熟的程度。一切物理现象似乎都能够从相应的理论中得到满意的回答。例如,一切力学现象原则上都能够从经典力学得到解释,牛顿力学以及分析力学已成为解决力学问题的有效的工具。对于电磁现象的分析,已形成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这是电磁场统一理论,这种理论还可用来阐述波动光学的基本问题。至于热现象,也已经有了唯象热力学和统计力学的理论,它们对于物质热运动的宏观规律和分子热运动的微观统计规律,几乎都能够作出合理的说明。总之,以经典力学、经典电磁场理论和经典统计力学为三大支柱的经典物理大厦已经建成,而且基础牢固,宏伟壮观!在这种形势下,难怪物理学家会感到陶醉,会感到物理学已大功告成,因而断言往后难有作为了。这种思想当时在物理界不但普遍存在,而且由来已久。
自然辩证法-第二章现代科学技术和自然观的发展
第二节 自然界的系统存在方式及其演化
一、何谓“系统”?
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
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 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 体。
系统的四层含义:
系统的基本特征:
整体性:有机整体,非加和性。
贝塔朗菲:相干性,部分之间的约
束、选择和协同的关系;物质系统 中任何一个子系统形状的改变是所 有子系统形状变化的结果,又会引 起所有子系统形状的变化,这些因 素之间的关系是互为对象的双向因 果关系。
第二章 现代科学技术 和自然观的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出 现三大新发现和两个问题,彻 底地变革了科学的自然图景, 推动自然科学进入现代自然科 学发展的新阶段。
第一节 19—20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 命与系统自然观的产生
一、世纪之交的物理学发现、危机
19世纪末物理学三大发现
X射线的发现:真空管阴极射线,伦琴 1895年11月8日,发现了新的射线。它 具有极强的穿透力。
真量 实子 世力 界学 的究 完竟 备是 理否 论是 ?描 述
爱因斯坦与波尔之争.doc
海森堡提出微观领域测不准原理。任何一个 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不可能同时准确测量,要 准确测量一个,另一个就完全测不准。珀尔 敏锐地意识到它正是表征了经典概念的局限 性,因此以之为基础提出了“互补原理”, 认为在量子领域里总是存在着互相排斥的两 套经典特征,正是它们的互补构成了量子力 学的基本特征。珀尔的互补原理被称为正统 的哥本哈根解释,但爱因斯坦表示坚决反对。 他始终认为统计性的量子力学是不完备的, 而互补原理是一种妥协。二人之争持续半个 世纪,直到他们本人各自去世也没有完结。
物理学史-相对论与量子论的诞生
1913 7月普朗克和能斯特来访,聘请他为柏林威廉皇家物理研 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12月7日在柏林接受院士职务。发表 同格罗斯曼合著的论文《广义相对论纲要和引力理论》,提出
引力的度规场理论。
1915 与德哈斯共同发现转动磁性效应。6—7月在哥廷根作了6
法拉第1836发现辉光放电;1876发现阴极发出射线; 克鲁克斯1879发现“克鲁克斯暗区”,发现阴极射线能使小叶 轮转动。
绿色的管子——阴极射线管 十九世纪后期,围绕“阴极射线是什么”的问题展开了讨论。以 克鲁克斯为主的英国物理学家主张粒子说,以赫兹为主的德国物 理学家主张以太振动说。
一、X射线的发现
世纪之交的三大发现和物理学革命
历史上:
牛 顿 力 学 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
热力学与经典统计理论
19世纪末期,三大理论体系,经 典物理学趋于成熟。
许多物理学家认为,物理学发展已到顶峰,只剩细枝末节工作。 但有迈克尔逊—莫雷实验零结果、黑体辐射两朵乌云。
当时有:传递万有引力的机械以太,传播光的光以太,传播电磁
义相对性原理,开创物理学的新纪元。9月提出质能相当关系。
爱因斯坦年表
1907 开始研究引力场理论。6月兼任伯尔尼大学的编外讲师。
1909 3月和10月完成两篇黑体辐射论文。7月接受日内瓦大学名
誉博士。10月离开专利局,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
《激动人心的年代》读后感
《激动人心的年代:世纪之交物理学革命的历史考察和哲学探讨》这本书从科学内部史和外部史两个角度,从宏观概括和微观分析两个方面,全面考察、论述了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对这场革命的背景、起因、经过和结局以及其中的重大事件和关键人物,运用翔实的史料做了生动、细致的描绘;从哲学的高度对这场革命进行了中肯、独到的分析和总结;澄清了诸多源自列宁著作的误解、曲解和讹传,提出了一系列不同于传统观点的估价和看法。
自然科学刚跨入20世纪,物理学领域内首先掀起了革命的浪潮。19世纪末,物理学实验上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冲击着经典物理学的连续观念、绝对时空观念和原子不可再分的观念,使原有的经典理论显得无能为力。这一冲击,对当时的物理学家们的影响是很大的。因为19世纪40年代以后,由伽利略和牛顿奠定基础的古典物理学理论,由于海王星和能量守恒原理的发现,法拉第、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辉煌成就以及分子运动论的建立,在科学的各个领域中所向披靡,包罗了大至日月星辰,小至原子、分子的物理世界,从而使当时不少物理学家认为物理理论已接近最后完成,今后只需在细节上作些补充和发展,在小数点第六位上做文章。著名的德国物理学家基尔霍夫(1824—1887)说:“物理学将无所作为了,至少也只能在已知规律的公式的小数点后面加上几个数字罢了。”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开尔文(1824—1907)也认为:“在已经建成的科学大厦中,后辈物理学家只能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了。”但是,他又敏锐地发现,在物理学晴朗的天空里,还有两朵小小的令人不安的乌云,这就是迈克耳逊-莫雷实验和黑体辐射实验。它们的存在引起许多著名的物理学家的不安。
物理学革命和现代科学的产生
两个诺贝尔奖
1903年居里夫人因对放 射线的研究与贝克勒尔和 她的丈夫分享了该年度的 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1年她又因发现两种 新元素而获得诺贝尔化学 奖。
两次获诺贝尔奖,仅仅 为了不影响普通的教学工 作,她没有出席颁奖仪式。
居里夫妇在1903年获得的诺贝尔奖证书
• 她是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是法国科学院第一位女 院士,同时还被其他15个国家聘为科学院院士。她共 接受过7个国家24次奖金和奖章,担任了25个国家的 104个荣誉职位。
• 1896年, 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 (贝克勒尔, H. A. Becquerel, 1852-1908, 法 国物理学家, 1903年同居里夫妇 一起 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 1897年, 汤姆生发现电子. (J. J. Thomson, 1856-1940, 英国物理学家, 1906年获诺贝尔物理奖.)
○ 1924,德布罗意基于光的波粒二象性提出“物质波”假说,微 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两条途径完成量子力学理论的建立,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及玻 恩的矩阵力学和薛定谔波动力学,同一理论的两种数学表达。
1. 黑体辐射与能量量子化
黑体:能全部吸收外来电磁波的物体。黑色物体或开一小孔的空心
金属球近似于黑体。
3.电子的发现
1.汤姆生就这样打破 了原子不可再分的 传统观念,打开了 亚原子的大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
19世纪理论科学的巅峰状态以及其中隐含的危机以物理学最为典型。海王星的发现显示了牛顿力学无比强大的理论威力,光学、电磁学与力学的统一使物理学显示出一种形式上的完整,被誉为“一座庄严雄伟的建筑体系和动人心弦的美丽的庙堂”有一个故事很可以说明在人们心目中,古典物理学的完善程度。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普朗克年轻时曾向他的老师表示要献身于理论物理学,老师劝他说:“年轻人,物理学是一门已经完成了的科学,不会再有多大的发展了,将一生献给这门学科,太可惜了。”
1900年4月27日,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开尔文勋爵作了题为《热和光的动力理论上空的19世纪之乌云》的长篇讲演,指出古典物理学本来十分晴朗的天空上出现了两朵乌云。实际上,物理学天空上的乌云何止两朵。大量新现象与已成完美体系的古典理论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酿成了深刻的危机。正是这朵朵乌云带来了世纪之交的一场物理学革命,在这场革命中诞生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1、第一朵乌云:以太漂移实验
开尔文所称第一朵乌云指的是以太漂移实验。古典物理学统一诸种物理现象的主要方式,是找出该类物理现象的一个力学模型。例如,当我们把声音看成是声源振动在物质媒介中的纵向传播时,我们就将声学统一在关于振动的力学之中;当我们把热看成是细微分子的运动之后,我们就将热学统一在关于大量分子运动的力学之中。电磁学似乎与力学距离较远,但也有统一它们的方式。比如,我们同样可以将电磁波看成是某种电磁振荡在某种物质媒介中的传播,如果这种模型是成立的,那么,电磁学与力学之间也可以统一起来了。事实上,物理学家们就是这么做的,因为在他们看来,“一切物理现象都能够从力学的角度来说明,这是一条公理,整个物理学就建造在这条公理之上”。开尔文也说:“我的目标就是要证明,如何建造一个力学模型,这个模型在我们所思考的无论什么物理现象中,都将满足所要求的条件。在我没有给一种事物建立起一个力学模型之前,我是永远也不会满足的。如果我能够成功地建立起一个模型,我就能理解它,否则我就不能理解”。
用力学振荡模型来理解电磁现象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它是在什么物质媒介中振荡传播的。我们知道,声音的媒介可以是许多物质,如空气、水、铁轨等,没有这些东西,声音便不能传播。可是人们一直没有搞清楚电磁振荡靠的是什么媒介。有实验表明;它在真空中也能传播,这就说明,这种媒介不是我们所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曾经借用希腊词“以太”,提出过一种处处充满以太的宇宙模型。在他那里,以太正好就是看不见膜不着的一种新物质。物理学家们于是认为,电磁传播的媒介是以太。
问题在于以太将具有什么样的物理性质。比如,它有重量吗?它对物体的运动会产生阻力吗?它的密度有多大?但这些问题都非常难于回答。电磁波是一种横波,为了能传播这样一种波,以太媒介必得很硬,但行星运动中又看不出受到阻力的迹象,这使物理学家们感到十分为难。
更困难的问题是以太漂移问题。如果确实有以太存在,那么最好是假定它相对于太阳静止而相对于地球运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解释光行差现象。如果以太相对于地球运动,那么我们就应该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探测出来。1879年,著名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提出了一种探测方法:让光线分别在平行和垂直于地球运动的方向等距离地往返传播,平行于地球运动方向所花的时间将会略大于垂直方向的时间:1881年,美国实验物理学家迈克尔逊(1852~1931)依此原理设计了一个极为精密的实验,未发现任何时间差。1887年,迈克尔逊再度与美国化学家莫雷(1838~1923)合作,以更高精度重复实验,得到的依然是“零结果”。作为一名以“探测以太漂移”为目的的实验物理学家,迈克尔逊认为自己的实验是失败的。
为了解释“零结果”,1889年爱尔兰物理学家菲兹杰拉德(1851~1901)提出了物体在以太风中的收缩假说。他认为,在运动方向上,物体长度将会缩短,以致我们无法在光学实验中探测出以太漂移的迹象。1892年,荷兰物理学家洛伦兹(1853—1928)也独立地提出了收缩假说,并且给出了著名的洛伦兹变换。该变换使得相对于以太运动以及相对于以太静止的两种坐标系均满足同样形式的麦克斯韦方程,使经典物理学得以消除乌云,保全形式上的完美。但洛伦兹的工作已经大大修改了许多传统的观念,例如,运动粒子的质量不再是不变的,速度均以光速为上限等。
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彭加勒(185—1912)是相对论的重要先驱。1895年,在《谈谈拉摩
先生的理论卜文中,他已经以其高超的哲学智慧为“以太问题”的解决指出了新的方向。他认为,像洛伦兹这样为新的实验引进新的孤立假设的做法是不经济的,以太漂移实验的零结果应该被看成是如下原理的自然结果,即用任何实验手段都不可能测量到物质的绝对运动,所有的实验都只可能测量到物质相对于物质的相对运动。1902年,在《科学与假设》中,彭加勒把这个原理称为“相对性原理”。此外,他还提出“光速不变”是一个不能诉诸实验检验的公设,同时还讨论了同时性问题。
2、爱因斯坦与相对论
洛伦兹的工作主要是对;日体系的修正,彭加勒的工作也只给出了一个概念框架,真正揭开物理学革命之序幕的是爱因斯坦。这位犹太血统的物理学家1879年3月14日生于德国南部的小城乌尔姆。和牛顿一样,爱因斯坦年幼时也未表现出智力超群,相反,到了四五岁他还不会说话。家里人生怕他是个低能儿。上中学之后,他的学业也不突出,除了数学很好外,其他功课都不怎么样。尤其是拉丁文和希腊文课,爱因斯坦学得一塌糊涂。他对这些古典语言太不感兴趣了。老师劝他退学算了,说他不会有大出息的。就这样,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天才中途退学了。
1895年,16岁的爱因斯坦来到了瑞士苏黎世,准备投考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本来他的年龄不够,不能参加报考,但家里托了点关系,因为爱因斯坦失学在家总不是个事。第一次爱因斯坦没有考上。那些需要死记硬背的功课像德文。法文、动物学、植物学等都没有考好,但他的数学和物理课考得很不错。教授们安慰他还年轻,下次再来,先找个中学上。这样,爱因斯坦又进了离苏黎世不远的阿劳镇中学。在阿劳期间,是爱因斯坦人生中比较快乐的一段时光。他尝到了瑞士自由的空气和阳光,决心放弃德国国籍。
1896年1月28日,爱因斯坦正式成为一个无国籍者。当年,他终于考进了联邦工业大学。在大学期间,爱因斯坦还是只对自己感兴趣的学科着迷,而忽视其他科目。这时候,他迷上了物理学而对数学反而冷落了。数学课全凭一位叫格罗斯曼的同学的笔记来应付。1900年,他大学毕业了,但一时找不到工作。1901年2月,他取得了瑞士国籍,但工作依然没有着落。到了依然是格罗斯曼帮了他的忙。格的父亲有位朋友在伯尔尼专利局当局长,经说情爱因斯坦在那里找到了一份固定职业——当技术员。1902年,爱因斯坦在伯尔尼定居了,而且在那里与几个朋友组织了一个学习小组,讨论科学和哲学的前沿问题。因常在一个叫奥林匹亚的小咖啡馆聚会,他们把自己的小组称做奥林匹亚科学院。
早在16岁时爱因斯坦就在想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以光速运行,他将看到一幅什么样的世界景象呢?电磁波是不是就像凝固了那样静止不动呢?如果是那样,电动力学就完了。看起来,电动力学的麦克斯韦方程只对一个绝对静止不动的参考系即以太参考系是成立的。可是这与牛顿力学所遵从的惯性系等效原理相矛盾。所有的牛顿定律对于所有的惯性系都是成立的,伽利略恰当地称之为相对性原理。他的著名实验是,一个坐在船舱里的人无论用什么物理实验,也无法确定该船是否在相对于河流做均匀直线运动即惯性运动。可是,电动力学为什么不遵从伽利略的相对性原理呢?
在伯尔尼专利局的岁月里,爱因斯坦广泛关注着物理学界的前沿动态,在许多问题上深人思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1905年是科学史上值得记取的一年,这一年中,爱因斯坦在德国《物理学年鉴》上发表了五篇论文,其中的三篇每篇均是划时代的成就。
一篇论文发表在《物理学年鉴》第门卷第132—148页,是关于光电效应的。当时人们已经发现,金属在光的照射下可以发射出电子,但奇怪的是,光的强度只与电子的多少有关,而不能使电子的发射能量变大。对这一点古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爱因斯坦将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在此之前提出的量子观点大胆推广,指出光是由一定能量的光量子组成。正是这些光量子激发了金属内部的电子,而且,只有一定能量的光量子能被金属所吸收,并激发一定能量的电子。这就解释了光电效应。由于这篇论文,爱因斯坦获得了1921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第二篇论文发表在《物理学年鉴》第17卷第549—560页,是关于布朗运动的。布朗运动是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发现的显微镜下花粉颗粒的无规则运动,长期以来得不到解释。分子运动论建立之后,曾有人从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观点解释布朗运动,但爱因斯坦第一个从数学上详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最伟大的成就是第三篇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刊于《物理学年鉴》第17卷第891—921页。在这篇论文中,爱因斯坦提出了他举世闻名的相对性理论即相对论。这是他多年来思考以太与电动力学问题的结果。他从同时性的相对性这一点作为突破口,建立了全新的时间和空间理论,并在新的时空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