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痉挛的外科治疗共23页共23页文档
面肌痉挛及治疗方法
面肌痉挛及治疗方法
面肌痉挛即面部一侧抽搐(个别人出现双侧痉挛),精神越紧张,痉挛越严重、由于面肌痉挛得初期症状为眼睑跳动,民间又有“左眼跳财,右眼跳灾”之称,所以一般不会引起人们得重视,经过一段时间病灶形成,发展成为面肌痉挛,连动到嘴角,严重得连带颈部。面肌痉挛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就是原发型面肌痉挛,一种就是面瘫后遗症产生得面肌痉挛、两种类型可以从症状表现上区分出来。原发型得面肌痉挛,在静止状态下也可发生,痉挛数分钟后缓解,不受控制;面瘫后遗症产生得面肌痉挛,只在做眨眼、抬眉等动作产生。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为阵发性半侧面肌得不自主抽动,通常情况下,仅限于一侧面部,因而又称半面痉挛,偶可见于两侧。开始多起于眼轮匝肌,逐渐向面颊乃至整个半侧面部发展,逆向发展得较少见。可因疲劳、紧张而加剧,尤以讲话、微笑时明显,严重时可呈痉挛状态。多在中年起病,最小得年龄报道为两岁、以往认为女性好发,近几年统计表明,发病与性别无关、HSF发展到最后,少数病例可出现轻度得面瘫。
⑴、血管因素1875年Schulitze等报道了一例HFS病人行尸检时,发现其面神经部位存在有“ 樱桃”大小得基底动脉瘤。目前已知大约有80%~90%得HFS就是由于面神经出脑干区存在血管压迫所致。临床资料表明:在导致HFS得血管因素中以小脑前下动脉(A ICA)及小脑后下动脉(PICA)为主,而小脑上动脉SCA)次之。已知SCA发自于基底动脉与大脑后动脉交界处,走行最为恒定,而PICA与AICA则相对变异较大,因而易形成血管襻或异位压迫到面神经;另外迷路上动脉及其她变异得大动脉如椎动脉、基底动脉亦可能对面神经形成压迫导致 HFS、以往认为:HFS就是由于动脉得搏动性压迫所致,近几年研究表明:单一静脉血管压迫面神经时亦可导致HFS,且上述血管可两者或多者对面神经形成联合压迫,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HFS手术得预后。
面肌痉挛诊断与治疗PPT
饮食调理:合 理饮食,避免 刺激性食物, 多吃富含维生
素的食物
并发症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面部疼痛:影响日常生活 和社交活动
面部抽搐:影响面部表情 和语言交流
心理压力:产生焦虑、抑 郁等心理问题
睡眠障碍:影响睡眠质量 和身体健康
面肌痉挛的最新研究进展
病因学研究进展
病因:目前认为面肌痉挛的病因 主要是由于面神经受到压迫或损 伤所致
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 和过度劳累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 和焦虑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辛辣 刺激性食物
适当进行面部按摩和热敷,促进 血液循环和肌肉放松
心理支持
保持积极心态:面对疾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缓解病情。
寻求专业帮助:如有需要,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以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心理压 力。
预防及康复研究进展
药物治疗:新型抗癫痫药物的研究进展 手术治疗:微血管减压术的研究进展 康复治疗:物理治疗、言语治疗等非药物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生活方式调整:饮食、运动、心理等生活方式调整对预防和康复的影响研究进展
YOUR LOGO
THANK YOU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X-XX
病情评估
症状观察:观察面部肌肉抽搐的频率、持续时间、严重程度等 病史询问:了解患者是否有家族史、药物过敏史等 体格检查:检查面部肌肉的紧张度、活动度等 辅助检查: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明确诊断
面肌痉挛ppt课件
7 面神经的分段
颅内段:长1.2—1.4cm,由桥延沟至内耳道, 此段无鞘膜,浸泡在脑脊液中。
内耳道段:长0.7—0.8cm,由内耳道口至内 耳道底,有脑膜包绕。
迷路段:最短,0.3—0.4cm,起自内耳道底 的面神经管入口,向外侧面斜行,到达内侧 膝状体。
水平段:鼓室段,长0.8—1.2cm,起自膝状 神经节,急转向后微向下,经鼓室内侧壁达 到鼓室外侧壁。
EMG 可记录到一种高频率的自发电位(最高每秒可达 150 次)。
AMR 是面肌痉挛特有的异常肌电反应,潜伏期一般为 10 ms 左右,AMR 阳性支持面肌痉挛诊断。
AMR 检测方法:①刺激面神经颞支,在颏肌记录。②刺 激面神经 下 颌 缘 支,在 额 肌 记 录。采 用 方 波 电 刺
激,波 宽 0.2 ms,频率 0.5-1.0 Hz,强度 5-20 mA。 EMG 一般采用同芯针电极插入额肌、眼轮匝肌、口轮匝 肌等,· 可记录到一种阵发性高频率的自发电位。
19
影像学检查包主要为MRI,用以明确可能导致面肌痉挛的 颅内病变,另外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成像 (3DTOF-MRA) 还有助于了解面神经周围的血管分布。
面肌痉挛病人在疾病的开始阶段一般都对卡马西平治疗有 效 (少部分病人可出现无效),因此,卡马西平治疗试 验有助于诊断。
·
20 MR增强扫描
·
面部痉挛最佳治疗方法
面部痉挛最佳治疗方法
面部痉挛,又称面肌痉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
表现为面部肌肉不自主地收缩或抽动,给患者带来不适甚至痛苦。
面部痉挛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如何选择最佳治疗方法,对于患
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将就面部痉挛的最佳治疗方法进行探讨,希望对患者有所帮助。
首先,药物治疗是治疗面部痉挛的常见方法之一。常用的药物
包括肌肉松弛剂、抗痉挛药物和镇痛药物。肌肉松弛剂可以通过作
用于神经系统或肌肉,减轻面部肌肉的紧张和痉挛,从而缓解症状。抗痉挛药物则可以减少神经冲动的传导,从而减轻面部肌肉的抽动。此外,镇痛药物可以缓解疼痛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药
物治疗也存在着副作用和药物依赖的风险,因此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应当遵医嘱,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频次。
其次,物理治疗是另一种常见的面部痉挛治疗方法。物理治疗
包括热敷、冷敷、按摩、理疗等多种方法。热敷可以促进面部血液
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和疼痛;冷敷则可以减轻面部肌肉的炎症反应,缓解症状。此外,按摩和理疗可以帮助面部肌肉放松,改善神经传
导功能,从而减轻痉挛症状。然而,物理治疗的效果因人而异,需
要结合个体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不能一概而论。
最后,手术治疗是面部痉挛的最后选择。对于一些药物和物理
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治疗可以考虑为一种选择。手术治疗主要包
括激光治疗、神经外科手术等。激光治疗可以通过激光作用于面部
肌肉,减轻痉挛症状;神经外科手术则可以通过切断或刺激神经,
改善神经传导功能,从而减轻症状。然而,手术治疗风险较大,需
要患者在慎重考虑后再进行选择。
面肌痉挛 ppt课件
可清楚显示颅神经出脑干段的行程,边缘光整,呈规则细条状影,两侧较 为对称
PPT课件
26
正常面听神经 复合体(VII&VIII) 与周围血管无接触
PPT课件
27
左侧 AICA压迫面神经脑干起 始段(REZ)
PPT课件
7 面神经的分段
颅内段:长1.2—1.4cm,由桥延沟至内耳道, 此段无鞘膜,浸泡在脑脊液中。
内耳道段:长0.7—0.8cm,由内耳道口至内 耳道底,有脑膜包绕。
迷路段:最短,0.3—0.4cm,起自内耳道底 的面神经管入口,向外侧面斜行,到达内侧 膝状体。
水平段:鼓室段,长0.8—1.2cm,起自膝状 神经节,急转向后微向下,经鼓室内侧壁达 到鼓室外侧壁。
PPT课件
--横断面扫描
22
扫描范围自延髓上部至脑桥下部 扫描角度与脑干成 95 ° ~110 °角
PPT课件
23 --斜矢状面扫描
平行于面听神经,扫描范围以神经为中心10mm区域
PPT课件
24 --冠状面扫描
垂直于横断面
PPT课件
25 在MRTA 扫描图像中
小动脉 颅神经
高信号强度 等或略低信号强度
15
PPT课件
16
病理生理
存在两种假说:
(1)血管压迫面神经后髓鞘受损,神经纤维间 形成跨突触传递而产生异位冲动。
手术案例分享面肌痉挛的微创手术治疗
手术案例分享面肌痉挛的微创手术治疗
50岁老太,3年前先是右下眼皮跳,随后波及整个右面部抽搐。诊断:右侧面肌痉挛。今日行右侧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术后右面部抽搐完全消失。目前,显微血管减压术是面肌痉挛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来源:神经外科周博士
作者:***
面肌痉挛ppt
显微血管减压术MVD
概念:指在手术显微镜下将异常走形于三叉
神经、面神经等颅神经根部并对神经造成压 迫的血管推移离开,从而解除血管对颅神经 的压迫,使临床症状得到改善。
过 程:
﹡健侧卧位,头部下垂15 °并向健侧旋转10 °
﹡枕下发际内0.5cm,“﹙” 或“∫”型切口,长约4—
6cm
﹡钻孔,3×3cm2骨窗。
面肌痉挛的治疗 和护理
神经外科病房
学习重点
临床表现 病因 治疗 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一 概述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是指一 侧面神经所支配的肌群不自主、阵发性、无 痛性抽搐为特征的慢性疾病。
多见于中年发病,男女性别之比2:3。
二 临床表现★
抽搐:眼轮匝肌→颊肌→口轮匝肌,口角肌肉
抽搐→颈阔肌
强直性:致同侧眼不能睁开,口角向同侧歪斜, 无法说话
三 病因★
★特发性原因
继发性原因
﹡血管因素:小动脉压迫(小 (少见)
脑前下动脉AICA、后下动脉 ﹡桥脑小脑角区非血管占
PICA ,屈张的粗大动脉)
位性病变(肉芽肿、肿
瘤、囊肿)
血管压迫面神经REZ→ 脱髓 鞘 →短路→异常神经冲动
五 护理
(一)手术前护理 1、完善术前相关检查 2、术前一日:抽血配血,备皮 3、术前常规12h禁食,8h禁水。 4、术前留置导尿 5、心理护理★★★
面肌痉挛该如何治疗
面肌痉挛该如何治疗
前几天和张大爷聊天时,发现他右侧面部肌肉不断抽搐,说话时断断续续,
我问他怎么了,他说患上了面肌痉挛。什么是面肌痉挛?发病后应该如何治疗?
下面对此进行简单论述。
1.什么是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属于周围神经疾病,发病时一侧面部肌肉会不自主、阵发性的抽搐,也被称为半面痉挛。患者在紧张时、情绪激动时,症状会进一步加重,但是没有
其他神经系统病变。该疾病虽然没有致命性,但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和社交,会导
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因此应及时诊断治疗。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面肌痉挛多见于40-60岁的中老年女性群体,且近年来发病患者具有年轻化趋势。在发病原因上,80%以上的患者是桥小脑角区血管压迫面部神经根所致,少数患
者是肿瘤、炎症、面部神经炎引起的。
2.面肌痉挛的症状表现
(1)典型症状。患者在发病初期,表现为眼轮匝肌间歇性抽搐,也就是常说
的眼角跳动。随着病情进展,抽搐会扩大到其他面部肌肉,例如口轮匝肌、面部
表情肌,甚至累及颈阔肌。病情严重的患者,发作时面部疼痛,出现口角歪斜、
睁眼困难、耳内搏动样杂音,病程晚期可能发生面肌轻度瘫痪。
(2)伴随症状。少数患者会伴有耳鸣、头痛、耳聋、听觉过敏、面部血管舒
缩功能紊乱等情况。面肌痉挛发作时,会影响听力、视力和睡眠,很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3)症状特点。患者面部肌肉抽搐时,轻重程度不一,持续时间不等,可能
几秒,也可能十几分钟。起病时抽搐程度轻,间歇期较长;随着病程延长,抽搐
程度加重,间歇期明显缩短。在疲倦、紧张、情绪激动、鼓腮、用力闭眼时,抽
面肌痉挛课件
五、总论
对于人们来说,患上面肌痉挛的危害很大。面肌痉挛也是目 前发病率比较高的一种常见疾病。 本病具体病因不明,现代西医学对此尚缺乏特效治法。目 前一般采用对症治疗,但效果均欠理想。西医治疗多采用伽马 刀;中医治疗一般建议整体观念、辩证论治、针药结合,
早发现早治疗。
(一)风阳内动 治法:育阴潜阳,熄风止痉。 方药:六味地黄丸合天麻钩藤饮。 针灸取穴:肝俞、肾俞、三阴交、太溪、太冲、风池、合谷等。 (二)痰热动风 治法:清热化痰,平肝熄风。 方药:导痰汤 针灸取穴:曲池、外关、合谷、丰隆、肝俞、太冲、行间等。 (三)血淤风动 治法:活血化瘀,熄风定挛。 方药:通窍活血汤 针灸取穴:膈腧、血海、风池、风市、外关等。 (四)髓海不足 治法:填精益髓,育阴熄风 方药:龟鹿二仙膏 针灸取穴:肾俞、悬钟、三阴交、关元俞、风池、外关等。 (五)气血亏虚 治法:补益气血,濡养筋脉 方药:八珍汤 针灸取穴:脾俞、胃俞、足三里、膈腧、关元、阳陵泉等。
身瞤动:即身体的肌肉掣[chè]动。 筋惕肉瞤:体表筋肉不自主地惕然瘛动。
(个别人出现双侧痉挛),精神越紧张、 激动痉挛越严重。
【西医分型】
面肌痉挛可以分为两种: (一)原发型面肌痉挛:本病多在中年后发生,常 见于女性。病程初期多为一侧眼轮匝肌阵发性不自 主的抽搐,逐渐缓慢扩展至一侧面部的其他面肌, 口角肌肉的抽搐最易为人注意,严重者甚至可累及 同侧的颈阔肌,但额肌较少累及。 (二)继发性面肌痉挛:面瘫后遗症产生的面肌痉 挛。
常见面肌痉挛治疗方式方法
常见面肌痉挛治疗方式方法
一、背景介绍
面肌痉挛,又称为面部痉挛或面痉,是一种面部肌肉的运动异常,表现为面部不受控制的肌肉收缩和痉挛。这种病症常涉及到面部的眼睑、眉毛、嘴唇、颌肌等肌肉群。面肌痉挛常常引起患者外貌不自然,且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二、常见治疗方式方法
1.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治疗面肌痉挛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具体的药物包括抗
痉挛药物和肌肉松弛剂。抗痉挛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神经冲动传递,从
而减轻痉挛肌肉的运动。肌肉松弛剂则可使痉挛肌肉得到放松,缓解
症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2. 物理疗法
物理疗法是面肌痉挛的另一种常见治疗方式。常见的物理疗法包
括热敷、冷敷、按摩、理疗等。热敷和冷敷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
肌肉痉挛的症状。按摩和理疗则可以通过刺激肌肉,放松痉挛的肌肉,从而减轻症状。
3. 神经肌肉松弛剂
神经肌肉松弛剂是一种近年来广泛应用于面肌痉挛治疗的新技术。该治疗方法通过定向注射肌肉松弛剂到面部肌肉,抑制神经冲动传递,
从而达到减轻痉挛的效果。这种治疗方法具有疗效显著、作用迅速、
且副作用较小的优点,但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4. 深部脑刺激
深部脑刺激是一种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方法。该治疗方法通过植
入电极到大脑某一特定区域,然后通过电刺激来影响神经传导,从而
减轻痉挛症状。深部脑刺激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手术,需要在医生的指
导下进行,并且有一定的风险。
三、注意事项
1.在采取任何治疗方法之前,应先就诊于专业医生,确诊面
肌痉挛症状。
2.对于药物治疗,应按照医生的建议正确服用药物,并注意
面肌痉挛及治疗方法
面肌痉挛及治疗方法
面肌痉挛即面部一侧抽搐(个别人出现双侧痉挛),精神越紧张,痉挛越严重。由于面肌痉挛的初期症状为眼睑跳动,民间又有“左眼跳财,右眼跳灾”之称,所以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经过一段时间病灶形成,发展成为面肌痉挛,连动到嘴角,严重的连带颈部。面肌痉挛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发型面肌痉挛,一种是面瘫后遗症产生的面肌痉挛。两种类型可以从症状表现上区分出来。原发型的面肌痉挛,在静止状态下也可发生,痉挛数分钟后缓解,不受控制;面瘫后遗症产生的面肌痉挛,只在做眨眼、抬眉等动作产生。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为阵发性半侧面肌的不自主抽动,通常情况下,仅限于一侧面部,因而又称半面痉挛,偶可见于两侧。开始多起于眼轮匝肌,逐渐向面颊乃至整个半侧面部发展,逆向发展的较少见。可因疲劳、紧张而加剧,尤以讲话、微笑时明显,严重时可呈痉挛状态。多在中年起病,最小的年龄报道为两岁。以往认为女性好发,近几年统计表明,发病与性别无关。HSF发展到最后,少数病例可出现轻度的面瘫。
⑴、血管因素1875年Schulitze等报道了一例HFS病人行尸检时,发现其面神经部位存在有“ 樱桃”大小的基底动脉瘤。目前已知大约有80%~90%的HFS是由于面神经出脑干区存在血管压迫所致。临床资料表明:在导致HFS的血管因素中以小脑前下动脉(AICA)及小脑后下动脉(PICA)为主,而小脑上动脉SCA)次之。已知SCA发自于基底动脉与大脑后动脉交界处,走行最为恒定,而PICA和AICA则相对变异较大,因而易形成血管襻或异位压迫到面神经;另外迷路上动脉及其他变异的大动脉如椎动脉、基底动脉亦可能对面神经形成压迫导致 HFS。以往认为:HFS是由于动脉的搏动性压迫所致,近几年研究表明:单一静脉血管压迫面神经时亦可导致HFS,且上述血管可两者或多者对面神经形成联合压迫,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HFS手术的预后。
图解面肌痉挛最有效手术
图解面肌痉挛最有效手术---微血管减压术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手术图解
面肌痉挛表现为半侧面部阵发性、不规则、不自主抽搐,程度轻重不等,严重者每日抽搐不计其数,甚至出现面部萎缩,睑裂变小,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及自尊。
微血管减压术是医学界公认的根治面肌痉挛的方法,该手术技术成熟,操作简单,风险较小,效果很好且立竿见影。为便于没有医学背景的患者及其家属理解什么是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特以我们的一个病例进行图示说明手术过程。
[3] 核磁显示右侧面神经在出脑干处被一血管压迫
微血管减压术的切口
显微镜下将右侧面神经根部抬起
将特制的不可吸收“Tefflon棉”永久性植入
面部痉挛的治疗方法
面部痉挛的治疗方法
发病以中年女性为多,起病常为下眼睑的轮匝肌阵发性轻微抽搐,以后逐渐向一侧面
部扩展,以口角肌肉抽搐最明显。抽搐程度不一,在紧张、情绪激动或疲劳时抽搐加重,
安静或睡眠时消失。少数严重者,面肌抽搐可累及整个一侧面肌。抽搐多限于一侧,双侧
者甚罕见。
一、药物治疗
除苯妥英钠或卡马西平等药对一些轻型患者可能有效外,一般中枢镇静药、抑制剂和
激素等均无显著疗效。过去常用普鲁卡因、无水酒精或5%酚甘油等做茎乳孔处注射,以造成一时性神经纤维坏死变性,减少异常兴奋的传导,一次注射量为0.3~0.5ml,以达以出现轻度面瘫为度。剂量过大将产生永久性面瘫,剂量过少3~5个月后仍要复发,现已很
少采用。
注射方法:患者侧卧,常规碘酒酒精消毒患侧耳下乳突周围,于外耳道底软骨与乳突
前缘交界处,用20~21号针头,接2ml注射器,针尖指向前内上方,与颅底水平线呈30
度角,刺入3厘米即进入一凹陷内,先注射1%普鲁卡因1ml,不拨出针头,观察1~2分
钟有无出现面瘫,如出现面瘫表示刺中神经干,然后接上有水酒精空针,注入0.3~0.5ml 酒精或酚甘油,将发生明显面瘫而痉挛消失。经过半年后面瘫多能逐渐恢复,约2/3的病
人痉挛亦将复发。
二、射频温控热凝疗法
用射频套管针依上法刺入茎乳孔内,利用电偶原理,通过射电使神经纤维间产生热能,温度在65~70℃,在面神经功能监测仪监护下,控制温度使神经热凝变性,以减少传导异常冲动的神经纤维。术后同样要发生面瘫,在1~2年内的面瘫逐渐恢复过程中又会旧病
复发,否则电热过度,痉挛虽可长期不发作,但取而代之的是永久性面瘫。
面肌痉挛诊治指南
面肌痉挛诊治指南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表现为一侧面部不自主抽搐。面肌痉挛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发性面肌痉挛,一种是继发性面肌痉挛,即面瘫后遗症产生的面肌痉挛。求医网专家提醒,面肌痉挛的初期症状为眼睑跳动,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经过一段时间发展成为面肌痉挛,连动到嘴角,严重的连带颈部。面肌痉挛的治疗一般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疾病简介:
面肌痉挛(HemifacialSpam,HFS),又称面肌抽搐,表现为一侧面部不自主抽搐。抽搐呈阵发性且不规则,程度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紧张及自主运动等而加重。起病多从眼轮匝肌开始,然后涉及整个面部。本病多在中年后发生,常见于女性。
由于面肌痉挛的初期症状为眼睑跳动,民间又有“左眼跳财,右眼跳灾”之称,所以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经过一段时间发展成为面肌痉挛,连动到嘴角,严重的连带颈部。面肌痉挛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发性面肌痉挛,一种是继发性面肌痉挛,即面瘫后遗症产生的面肌痉挛。两种类型可以从症状上区分出来。原发型的面肌痉挛,在静止状态下也可发生,痉挛数分钟后缓解,不受控制;面瘫后遗症产生的面肌痉挛,只在做眨眼、抬眉等动作产生。
疾病病因
血管因素
非血管因素
桥脑小脑角(CPA)的非血管占位性病变,如肉芽肿、肿瘤和囊肿等因
素亦可产生HFS。其原因可能是由于:①占位导致正常血管移位。Singh
等报道了一例CPA表皮样囊肿使AICA移位压迫到面神经导致HFS;②占位
对面神经的直接压迫;③占位本身异常血管的影响如动静脉畸形、脑膜瘤、动脉瘤等。另外后颅窝的一些占位性病变也可导致HFS。如罕见的中间神
面肌痉挛的外科治疗(共22张PPT)
1、单纯眼睑痉挛症
2、舞蹈病及手足徐动症 3、症状性面部痉挛、局限性癫痫等
1、检查
用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技术对面肌痉 挛者进行面神经检查,发现患侧面神经REZ 附近 存在迂曲的血管压迫神经。其敏感性为94.3%, 特异性为94.1%。
2、Hosoya 评分
MR不同扫描体位面神经Hosoya 与改良Hosoya 评分标准表
后组颅神经向前,抬起Luschka 孔脉络丛上方的小脑绒球小结叶,在听神经的腹外侧显露面神经REZ;
I级:外部刺激瞬目运动增多; 中年后起病,绝大多数为单侧,右侧稍多。
血管位于脑桥外侧缘内侧或骑跨于面神经根部
表现为阵发性半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发病时影响患者容貌,给患者身心造成较大痛苦。
II级:睑肌面肌轻度颤动,无功能障碍; 本病一般内科治疗无效。
2、炎症
各种炎症引起的蛛网膜粘连、压迫包裹局部神经 、面神经炎后遗症。
3肿瘤
桥小脑角区肿瘤压迫神经少见。
存在两种假说:
(1)血管压迫面神经后髓鞘受损,神经纤维间形成 跨突触传递而产生异位冲动。
(2)血管压迫类似于“点燃”机制,导致面神经运 动核兴奋性增高。
通过动物实验结果提示,面神经运动核兴奋 性增高可能是HFS发生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
面肌痉挛的外科治疗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 HFS)是多种原因导致 面神经异位冲动发放,引起阵发性,半侧面部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