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的青春——感悟艾芜
论张炜和艾芜笔下流浪汉形象的差异性
张炜和艾芜都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他们的小说创作中都涉及“流浪汉”这一题材。
同样书写流浪汉,但他们作品中的流浪汉形象存在很大的差异。
这些差异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生活流浪与精神流浪;二是“美”的挖掘与“丑”的揭露;三是坚决的反抗与无奈的逃离。
流浪汉文学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纪中叶,以西班牙第一部“流浪汉”小说《小癞子》的发表而闻名于世,随后流传到世界各地。
然而在中国,流浪汉文学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萌芽。
艾芜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作家,他的小说集《南行记》一书的发表,使中国的“流浪汉”小说题材走向成熟,为中国的流浪汉小说的创作提供了范例。
在当代,张炜进一步创作并发展了流浪汉文学,他站在人文主义的立场上,以高昂的激情与坚决的态度坚守理想的家园,他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这个浮躁的社会,以一位孤独的流浪者身份来寻找被人们遗忘的精神家园。
作为流浪汉小说的创作者,张炜和艾芜创作了众多形态各异的流浪汉形象,丰富了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人物形象画廊,为我国的文学创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同样书写流浪汉,但张炜与艾芜笔下的流浪汉形象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可以说张炜笔下的流浪汉是时代的彷徨者,而艾芜作品中的流浪汉是时代的呐喊者。
一、生活流浪与精神流浪在中国现当代流浪文学中,流浪汉流浪的方式基本有两种:生活流浪和精神流浪。
(一)生活流浪艾芜小说中的流浪汉的流浪方式大多属于生活流浪,在其流浪汉小说的代表作《南行记》中,这一流浪方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乡下人》中,老毛大哥的家乡遭大水侵袭,导致村民四处流浪,去寻求生存之路。
老毛和他的妻子无奈拿自己的孩子福儿换了20块袁大头去上海投奔表兄表嫂,本想来到这个东方的大都市,凭自己的一双大手挣一份好家业,重新找回幸福的生活,却在上海这个充满危险与黑暗的城市中陷入了绝望之中。
《偷马贼》中的老三原本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却为了生存而干起了违法的事,做了偷马贼,他感慨道“这世道简直岩石一样,总是容不下你我干鸡子!你想,我该怎么样呢?那还消说,只要裂出一条缝,我就要钻进去”。
苦难中的一抹暖色——艾芜《南行记》中的人性关怀透视
其 自发 的 反 抗 斗 争 为 主 , 同 时 由 于 受到 “ 劳 工神 圣 ” 观念的影响 , 艾 芜在 真 实叙 写 边 地 景 物 人 情 的 同时 。 对 底 层 人 民 的 苦 难 表 现 出真 诚 的 同情 和 关 怀 , 并 注意 挖 掘 劳 动人 民 身 上 的 真 、 善、 美, 使 作 品 具 有 了感 人 至 深 的人 性
光辉 。
关键词 : 苦难
暖色 《 南 行 记 》 人 性 关 怀
《 南行记》 是 艾 芜 的处 女 作 、 代表作 , 同 时 也 是 中 后 因没 有 钱 而被 店 家 赶 出去 另 一 个 离 开 时顺 手 牵羊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上 最 具 特 色 的 流 浪 汉 小 说 作 品 以作 家 拿 走 了 “ 我” 的一 双 快 要 破 烂 的 鞋 子 而 “ 我” 并 没 有 因 本人上世纪 2 0年代 在 西 南 边 疆 、 缅甸 、 马来 西 亚 等地 他 们 的 肮脏 、 恶 疾 和 偷 盗 而产 生憎 恶之 情 , 因为“ 同是 的漂 泊 流 浪 经 历 为 素 材 . 在 内容 上 以反 映边 地 下 层 人 天 涯 沦 落人 . 相 睡 何 必 曾 相识 ” 虽 然 因 长 着疳 疮 的 同 民的 苦 难 生 活 及 其 自发 的 反 抗 斗 争 为 主 . 在 摹 写 一 幕 床 整 夜 不 停 地 抓 挠 . 使“ 我” 不可避免地憎 恶和恐惧 . 幕人 间悲剧的 同时 . 刻 画了“ 那 些 在 生 活 重 压 下 强 烈 可 一 旦 知 道 他 被 势 利 的 店 主驱 赶 出 去 之 后 . “ 我 只是 求 生 的 欲 望 的朦 胧 反 抗 的 行 动 ” ( 《 关 于小说题 材 . 与 默 默地 倚 窗 站 着 ,望 着 无 边 黑 暗 闪 着 小 星 点 的 夜 空 . 鲁迅的通信》 ) 。 另 外 作 品 还 描 写 了 大量 具有 特异 性 格 追 想 那 给店 主人 赶 在 街 头 的 旧 同伴 . 这 一 夜 不 知 蹲 在 的人物和边地迷人的绮丽风光 . 洋 溢 着 浓 郁 的异 域 情  ̄ I I J L , 含着眼泪 , 痛苦地搔着他 身上发痒 的疮疤 呢” 。 调. 使 作 品 充溢 着 抒 情 气 息 和 浪 漫 情 调 由于 受 “ 劳工 对 于 偷 走 了 自己 唯 一 一 双 鞋 子 的 旅 伴 . “ 我 并 没 有 起 神圣 ” 观 念 的影 响 . 艾 芜 在 真 实 叙 写 边 地 景 物 人 情 的 着 怎样 的痛 恨 和 诅 咒 因 为 连 一 双 快 要 破烂 的 鞋 子也 同 时 .对 底 层 人 民 的 苦 难 表 现 出 真 诚 的 关 怀 与 同 情 . 要偷 去 . 则 那人的可怜处境 . 是 不 能 不 勾 起 我 的 加 倍 并注意挖掘劳动人民身上的真 、 善、 美. 体 现 了左 翼 文 的 同情 的 ” 。 学关注社 会 、 关 注 人 生 的现 实 主 义 精 神 . 也 给 作 品笼 《 山峡 中》 描 写 了一 群 为 了 生 存 铤 而 走 险 的 山 贼 : 罩 上 了 感 人 至 深 的 人性 光辉 老头子 、 野猫 子 、 鬼冬哥 、 小 黑 牛 … …对 于 这 些 在 世 人 ( 1 ) 1 9 2 5年 , 艾 芜 因不 满 学 校 守 旧 的 教 育 和 反 抗 眼 中可 恨 可 憎 的 山贼 . 艾 芜 并 没 有 简 单 地 用 批 判 的眼 家 庭 包 办 的 旧式 婚 姻 而 出 走 . 怀着 “ 劳工 神圣 ” 的 信 光 对 他 们 进 行 挞 伐 , 相反 , 他能越过世俗眼光 , 看 到 他 仰, 开 始 了一 段 极 其 艰 辛 也 极 其 难 忘 的 漂 泊 生 涯 他 们 落 草 为 寇 背 后 的 无 奈 与 辛 酸 : 他 们 原 本 都 是 朴 实 的 从成都徒步 进人云南 . 经 过 昭通 等 地 到 达 昆 明 . 后 又 农 民 . 为 了 活 下 去 不 得 已做 些 偷 鸡 摸 狗 、 巧 取 豪 夺 的 深入保 山 、 临沧等地 , 最 后 出境 前 往 缅 甸 、 马来西 亚。 勾 当. 无 家 无业 , 夜晚寄身山间荒庙 . 挨 打 流 血 是 家 常 为了生存 , 他 当过 小 学 教 师 、 杂役和报纸编辑等 。 经 常 便 饭 , 就如 老头子所说那样 : “ 天 底 下 的人 . 谁 可 怜 过 忍 饥 挨饿 。 食不果腹 . 并 两 次 生重 病 差 点 死 去 . 历经 了 我们? … … 小伙 子 。 个个都对我们捏着拳头哪 ! 要 是 心 人 世 的 种 种艰 辛 。1 9 3 1 年 因为 同情 缅 甸 的 农 民 暴 动 . 肠软一点 , 还 活得 到 今 天 吗? ” 在 这样 的叙 写 中 . 作 者 被 英 国 殖 民 当 局 驱 逐 回 国 到 上海 。 《 南行记》 正 是 他 这 的 同情 以及 对 世 道 的 批 判 指 向 表 露无 遗 段艰 辛 而 难 忘 的漂 泊 经 历 的 文学 记 录 在 作 品 中 . 最 另一篇 《 石清嫂 子》 写 了 一 对 在 峡 谷 中荒 山 坡 地 为 突 出 的 内 容 就是 艾 芜 在孤 身漂 泊 的 同 时 . 具 体 接 触 上 辛 勤 劳 作 养 活 一 家 人 的 夫 妻 .男 的被 军 队抓 走 了 . 到 了社 会 底 层 , 与 形 形 色 色 的下 层 民 众 打 交 道 . 他 笔 只剩 石 清 嫂 子 一 人 带 着 几 个 孩 子 艰辛 度 日. 而 最 终 一 下 的人 物 多 以这 个 群 体 为主 。 其 中有 农 民 、 车夫、 小偷、 家 人 开 荒 出 来 、赖 以 生 存 的 坡地 却 被地 主强 行 霸 去 . 扒手 、 强盗 、 流 浪汉 、 偷马贼 、 私烟贩子 、 盐 贩 子 … … 他 石 清 嫂 子 只 有 带 着 孩 子 无奈 离 去 可 想 而 知 . 等 待 着 们 都 是 生 活 在 社会 最 底 层 的 边缘 群体 .贫 困落 后 、 卑 这 被 从 土 地 上 驱 赶 出 去 的 孤 儿 寡母 的 . 将 是 更 多 桀 的 微低贱 . 历经生 活的艰辛而无路 可走 . 为 了 维 持 最 起 命 运 … … 码 的生 存 而 苦苦 挣 扎 作 者 在 描 写 这些 可 怜 人 的悲 惨 ( 2 ) 在描写那些底层劳动者 、 流浪 汉 、 少 数 民 族 贫 命运 时 , 笔 端 字 间 是饱 含 着 真诚 的关 注 和 同情 的 苦人 民悲惨命运的同时 . 艾芜还尽力去挖掘他们身上 在《 人 生 哲 学 的一 课 》 中, “ 我” 在 昆明的鸡毛店① 的真 、 善、 美 品质 、 “ 他们性情 中的纯金” ( 艾芜语 ) , 通 中 遇 到 的 两个 同榻 而 眠 的旅 伴 . 一 个 浑 身 长 着 癞 蛤 蟆 过 展 示 底 层 人 物 生 活 环 境 的 恶 劣 引起 的 命 运 悲 剧 反 似 的疳 疮 . 他在 夜里 向“ 我” 激愤 地说 : “ 家 乡 活 不 下 映 他 们 对 光 明 的 执 著 追 求 和 强烈 的求 生 愿 望 了, 才来到省城 的, 哪 知 道 省 城还 是 活 不下 去 呢 !” 最 在这方 面 , 给读 者 留下 最 深 印 象 ( 下转 第 6 4页 )
漂泊与归处--艾芜“南行”的另一面
漂泊与归处——艾芜“南行”的另一面◊范玲** 范玲,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① 吴福辉、王晓明:《关于艾芜〈山峡中〉的通信》,《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3年第3期。
② 参见赵小琪《艾芜早期小说的文化想象》(《文学评论》2004年第5期)、张建锋《从 他乡到故乡:艾芜的精神之旅》〔《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李怡 《文学的区域特色如何成为可能一以巴金与巴蜀文化关系为例》(《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 5期)、鹿义霞《蛮野中的诗性——艾芜边地传奇的书写与建构》〔《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15年第2期〕、张叹凤《论艾芜〈南行记〉交织反射的鸦片烟与青春气息》(《中华 文化论坛》2018年第6期)等。
摘 要:过去人们对艾芜“南行”的关注点主要在漂泊的意义上,若把研究重 点转向对归处的问寻,将能发现,艾芜对江湖并不只有赞叹,也有离开和拒绝。
尽管 在读书人、漂泊者和左翼革命作家三个身份中,艾芜最终选择了后者,并因漂泊中的 切身体会而成了魏小儿式的革命者。
将“革命”视为艾芜最期待的归处并不恰当, 他更像一个追光者,任何明确的所指都不足以涵盖其所有的心之所向。
艾芜在不甘与 反抗中不停追问和寻找。
关键词:艾芜 南行记 左翼革命作家关于艾芜,人们通常提到最多的是他的南行和漂泊。
没有这样的奇 遇,艾芜无法写岀如此多神秘绮丽而又浪漫的作品,中国现代文学史亦 将因此显得多一分黯淡和深重。
或许也是因为如此,对于艾芜的漂泊和 他笔下的南国江湖,人们多是溢美之词:“从异域风光、浪漫漂泊情调、 对底层人民品性的挖掘与赞美,进而深入到人的生命本质的某些层面。
”① 那些南国江湖中人多被视为拥有超常勇气努力追求人之生命本真的代表, 而艾芜的漂泊也因被视作一种反抗束缚的自由精神而收获了许多赞美。
②264漂泊与归处2019.No.2应该说,这些描述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对漂泊的过度关注却容易忽视艾芜南行过程中一个同样重要的部分,即归处。
光明与黑暗之间的心路历程——重读艾芜的《山峡中》
我不愿同老头子争论 ,因为就有再好的理 由也说不
服他 这倔 强的人 的 , 以便 这样客 气地 答 复他 。他 得 意地 所
笑了。笑声在黑暗中散播着。 在现实中“ 没有了说服力 , 我” 甚至不能与之争辩 , 就
草草收场, 甘拜下风 小偷们看来 , 在生存的原则下 ,我” “
这样 , 同义反复的能指进发出巨大的光晕。 它们没有 什么具体的内蕴 , 但具有无限的外延 , 具有巨大的整合能 力, 形成了小说的鲜明的意识形态取向和价值判断。在此 认识的背景下, 对于这一伙小偷的行为,我” “ 向夜猫子说 : “ 你的爸爸 , 说的话 。 是对的 , 做的事, 却错了” 这似乎是一 。 个模糊的判断, 一方面对小偷们对待社会的方式有所保 留
m e n n , h e ts l t g b o g ta o tb p a e ta d Nd e e n n ,a d wh e s n e o e pltn sr d c d a i g t etx pi i r u h b u y a p n n d n m a i g n y t e s ftxts i i gi e u e tn r h t i a c r i d g e ,a d t e t e u h r tik I e Ne s a so b u e S ri a sg i c c o mo e n e t n e r e n n h a t o h n s n t k i t w a o t t u vv l inf a e f a a h h h i n d m it l cua,a d aso y o e r hn o nAn i prt a o , n el t l n t r fs a c i gf rit sc s ii l me e u h
9-7-1-艾芜最经典十首诗句
艾芜最经典十首诗句
1. 艾芜的“马背上的水手,走过许多地方”,就好像一个勇敢的航海家在广阔的海洋上闯荡,这诗句多么令人着迷啊!比如当我们勇敢地踏上未知的旅程时,不就像那马背上的水手吗?
2. “江水呵,慢慢流,流不尽我的哀愁”,哇,这是多么深沉的情感啊!就如同我们在遇到困难时心中那化不开的愁绪,不是吗?
3. “这里的山哟,比别处的更青”,哎呀,读起来让人仿佛置身于那青翠的山间,想想我们看到美丽风景时的惊叹,不也是这种感觉吗?
4. “谁知道过去的生活,有多少辛酸和凄惶”,这真的太让人感慨了!就像我们回首过去,那些艰辛的日子不也会让我们唏嘘吗?
5. “我们走过,留下了歌声和欢笑”,多么欢快的诗句呀!就好像我们和朋友一起玩耍时,留下的那一串串快乐,不是吗?
6.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哇塞,这是多么有力量的表达啊!好比我们在困境中依然努力寻找希望的那股劲!
7. “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温暖和露水撒满你们心的空间”,这听起来好温馨啊!就像我们给爱的人送上关怀时的那份温暖,对不对?
8. “风在吹,云在飘,我的心也在飞翔”,这简直太美妙了!就如同我们心情愉悦时那自由自在的感觉呀!
9. “月亮升起来了,照亮了荒野的小路”,多有意境啊!好像我们在
夜晚看到那明亮月光时的惊喜,不是吗?
10. “我要飞翔,飞向远方,寻找我的梦想”,太让人振奋了!这不就像我们为了梦想而努力拼搏的样子吗?
我觉得艾芜的这些诗句真的太经典了,它们用简单的语言却能传达出深刻的情感和意境,让人沉醉其中。
超越苦难的生命之歌——论艾芜的流浪作品
20 0 6年 第 2期 ( 第 12期 ) 总 3
牡 丹江师范学院学拒( 哲社 版 )
J u n l fMu a j n r l ie st o r a d ni gNo ma v ri o a Un y
N O.2,200 6
艾 芜把 笔 投 向 了一 个 异 域 — — 那 个 记 忆 中 的 世 界 出
了 虽然“ 用着顽 强 的 态度 和 咆 哮 的声 音” 不 息 地 吵 以“ 闹” 使客店 老板 赔 了一 双半 新 的鞋 子 , 比脚 短 了 一 寸。 却
不 仅 这 样 , 个 “ 着 倒 跟 鞋 子 ” 流 浪 青 年 还 免 不 了 被 这 拖 的
作品的生命 之线 , 凸显艾芜流浪作 品的实质 , 以期达到对他
的 作 品 研究 的 一 个 新 的 台 阶 。
细胞 内. 都燃 烧 着 一个 原始 的单 纯 的念 头 : 要 活下 去 ! 我
… …
强 烈 地 想 着 : 少 我 得 坚 持 到 明 天 , 见 鲜 明 的 太 至 看
阳. 晴美的 秋空 ” ] 凹 。厄 运 却一 再 来 临 : 子 叉 给人 偷 去 鞋
“ 工 半 读 ” 梦 想 成 了 泡 影 . “ 牛 变 马 ” 工 作 也 找 半 的 连 变 的 不 着 。“ 黑 的 眼 前 , 惚 问 看 见 了 自 己 的 生 命 , 佛 檐 昏 恍 仿
人公 留给人 的至深 印象 是他身 上进 发 的人类 生命 生 存的 原 始本能 。这 种本 能也可理解为 人的信念 与意志 。 《 人生哲学 的 一课 》 南 行记 》 是《 中奠 定基 调 的一 篇小 说 。从 中可以看出 , 芜笔下的 “ 在 与严酷 的社会 对立 艾 我”
历史转捩点上的青春“拾遗”——以艾芜小说《我的青年时代》为中心
收稿日期:2020-08-20作者简介:李扬(1993-),女,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历史转捩点上的青春“拾遗”———以艾芜小说《我的青年时代》为中心李 扬(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5)摘要:在艾芜的“南行”系列小说中,《我的青年时代》对于理解艾芜在1940年代末整理自己的“南行”记忆以及1949年后的文学活动,有着承上启下的意义。
这部小说看似是艾芜对青春的“拾遗”,实际上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补遗”。
小说表面揭 了“革命青年”的诞生过程,其内部的叙事逻辑却悄然转变为一个知识青年“反抗压迫—寻找自我”的“五四”式主题,而艾芜通过这一书写,摆脱了正统左翼谱系的“负累”,获得了想象性的解脱。
小说以“青年”为书写对象,背后隐含着对新生“革命力量”的强调,在1940年代末有着明确的指向性与对话对象。
关键词:艾芜;南行;我的青年时代;地方书写;1940年代文学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65(2020)11-0013-10 纵观艾芜“南行”系列小说的研究史,学界长期将重心放在作家笔下浪漫狂野的异域/乡土风情及其左翼视野下的底层关怀两个维度,就后者而言,有学者甚至将其代表作《南行记》概括为“社会批评的杂文”[1]83。
实际上,这种研究模式之所以形成,得因于研究者的共识———艾芜1930年代加入“左联”后,塑造了一个区隔于同时期左翼阶级书写的南国世界,为冲破30年代“现实主义的限制”打开了新的维度。
其目的不啻为在左翼文学谱系和现实主义小说的脉络中,为艾芜寻找一席之地。
但是,若沿着这些先入为主的判断进行梳理,不仅容易忽视艾芜“南行”系列小说的层次性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而且也会遮蔽了那些不能被熨帖地融入文学史叙事框架中的微妙情感,及其与社会历史的交锋。
在艾芜的“南行”系列小说中,1947年完成、1948年出版单行本的《我的青年时代》,对于理解艾芜在时代转折点上,整理自己的“南行”记忆以及1949年后的文学活动,有着承上启下的意义,却较少为研究者所关注。
浅析艾芜的流浪汉小说
引言流浪汉小说出现于16世纪的西班牙,是多以流浪汉为主人公,以他们的生活为题材的小说。
把“流浪汉”接入中国现代文学圣殿的,是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人称“流浪文豪”的艾芜。
艾芜的流浪汉小说挖掘了流浪汉的一种感情:一颗不宁静的心和对生活的热爱。
他们到处流浪,不断探索,从这种生活中培养的感情使他们更理解生活,更热爱生活,并通过自己的感情,回过来提高自己的认识和内省。
这样,作者的感情与广大社会和人民的接触就更丰厚更深刻,同时在感受方面也锻炼得更敏锐,更坚实。
读者从这样的感情历炼过程中获得审美价值。
从艾芜创作的自觉意识来解读流浪汉形象,是我们挖掘作品深邃文化底蕴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开启作家心扉的一把金钥匙。
此外,与国外的流浪汉文学相比较,我们能更好的发现艾芜小说创作的时代烙印与情感特色。
一、艾芜对流浪汉形象的塑造打开艾芜的作品,迎面走来的多是社会下层人物形象贫苦的农民、瘦弱的轿夫、被迫辍学的穷学生、忍饥挨打的店伙计等等。
这些形象在作家笔下都被刻画得生动饱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是,比这些形象更鲜明完整、更光彩夺目、因而也更能体现艾芜作品的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的,却是另一种更为独特的下层社会的人物形象——流浪汉形象。
艾芜的南行题材的作品,依据叙述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第一人称叙述方式的作品,以《南行记》为代表;第三人称叙述的作品,有《山中牧歌》等。
(一)流浪中的探索者“我”是艾芜作品中是个十分重要的人物。
说他重要,是因为,这是个带有十分突出的自传色彩的人物。
他常常就是作家自己,或者是作家的代言人。
作家常常通过他的眼睛来观察世界,观察生活,借他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理解‘我’,就不能真正理解南行作品,就不能真正理解作品中的那些人物。
”[1]P56“我”是个流浪汉。
在神州的广阔土地上不断地漂泊,并且时刻受到生存的威胁。
更重要的是:“我”还是个流浪中的探索者。
因为,他不是个浑浑噩噩的,随遇而安的漂泊者。
9-7-1-艾芜最经典十首诗句
艾芜最经典十首诗句
1. 艾芜的“马背上的水手,走过了多少港口”,这诗句多有意境啊!就好像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上,不断遇见新的风景,不是吗?
2. “江水呵,慢慢流,流不尽我的哀愁”,哎呀,这真的太能让人感同身受了!就如同那怎么也流不完的烦恼围绕着我们。
3. “我们是两个世界,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这话说得好无奈啊!就像两条平行线,永远不会相交,真让人叹息!
4. “让我做个宁静的梦吧,不要离开我”,哇,这种渴望多强烈!就像小孩子紧紧抓住心爱的玩具一样。
5. “我怀念着故乡的明朗阳光”,这多能勾起人的思乡之情呀!好比那阳光直直照进我们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6. “用眼泪浇灌的花,会开得更美丽吗”,这多让人思考啊!就好像我们在挫折中成长,会变得更强大吗?
7. “谁知道我的心里,藏着多少秘密”,嘿嘿,是不是每个人心里都有这样神秘的角落呢?
8. “月亮从山那边升起来了”,哇哦,这画面感多强!就像我们亲眼看到那美丽的月亮缓缓升起一样。
9. “黄昏的风,轻轻地吹过我的脸”,哎呀呀,这感觉好温柔!仿佛那风正轻轻抚摸着我们的脸颊。
10. “我要到远方去,寻找我的梦想”,这多有魄力啊!就像我们勇敢地去追求自己心中的目标一样。
我觉得艾芜的诗句真的很有魅力,能让人沉浸其中,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艾芜故乡主要内容
艾芜故乡:文脉之地,情感之源艾芜,这个名字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说,是如雷贯耳的。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艾芜的创作丰富了中国的文学宝库。
而当我们谈及艾芜时,他的故乡——四川新繁,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
新繁,这个看似普通的川西小镇,却承载了艾芜的成长岁月和无数创作灵感。
新繁,一个宁静而充满韵味的小镇。
走进这里,仿佛就能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川西风情,古朴的街巷、青瓦白墙的民居、悠闲的茶馆,都仿佛在诉说着艾芜的故事。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艾芜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这里的风土人情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中,成为他日后创作的源泉。
艾芜的作品中,我们总能看到新繁的影子。
那熟悉的场景、那鲜活的人物、那浓厚的川西风情,都是他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和怀念。
在新繁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找到他作品中的元素,仿佛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被他赋予了生命和灵魂。
不仅如此,新繁还是艾芜文脉的延续之地。
在艾芜逝世后,新繁人民为了纪念他,建立了艾芜纪念馆,收藏和展示他的作品和生活物品,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缅怀这位伟大的作家。
同时,新繁还积极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推广艾芜的文学精神,使他的文脉得以在这里延续。
新繁与艾芜之间的这种紧密联系,并不是一种偶然。
一个人的成长和创作往往深受其生活环境的影响。
正是新繁这片土地孕育了艾芜这样的文学巨匠。
同样地,艾芜的创作也反过来为新繁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这种相互成就的关系使得新繁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故乡更是艾芜精神和文化的故乡。
在新繁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艾芜留下的痕迹和影响。
他的作品被镌刻在每一个街角每一面墙壁甚至是每一个居民的心中。
人们在这里讲述着关于艾芜的故事传说着他曾经的事迹和创作历程。
这些故事传说已经成为新繁的一部分与该地的历史和文化紧密相连无法分割。
除此之外新繁还是众多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心中的圣地。
他们纷纷来到这里追寻艾芜的足迹试图在他的故乡找到创作的灵感和文学的答案。
新繁因此成为了一个文学交流和研究的平台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和关注。
流浪的青春,刹那芳华2
流浪的青春,刹那芳华初教一班11370386 骆梅青春就如同春日的大地,那朝气蓬勃的生机,使人精神振奋,无所畏惧;青春就如同夏日那榕树下的绿荫,那清纯的气息,令人甘之如饴,流连忘返。
青春是美好的,令人着迷,却也如浮游的一生,刹那,芳华!有人说青春是令人激情飞扬的,有人说青春是令人盲目自大的,也有人说青春是令人热血沸腾......我就如同一个流浪汉一般,经历着他们所说的一切,在不同的体验中升华着自己的人格魅力,丰富着自己的人生。
我在青春的年华里流浪,悲欢离合带给我不同的感受,而且让我收获很多。
青春的开始是高中,一切都变得不同,在那个不是很发达的城市,家的遥远让我有点淡淡的伤感,新的校园和同学却让我有些兴奋,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也让人很反感,慢慢的,离别的悲伤充满每个人都的心中。
这是我最美好高中生活,那里的纯真的一切都是如此精彩,如今在心底不时地绽放出光彩,使得我的脸上堆满笑颜。
我在青春的年华里流浪,酸甜苦辣带给我不同的体验,虽然和纯真渐行渐远,却也与成熟越来越近。
大学在许多人的心中是梦想中的天堂,因为青春在这里能够绽放最美丽的光彩,没有了高中时代的青涩与纯真,但那迷人校园生活使每个人都不遗余力的释放着自己的魅力。
在这里,我如同海绵一般,在沫若图书馆的海洋里,不断地充实着自己,一点点的不断进步,笑容也在自然地绽放着;在这里,与家的距离更远,父母的辛苦身影时常在心底闪现,一点点的辛酸忽然浮现,但更多是坚毅神情表明着我坚定不移的信心;在这里,课程的增多让人有点痛苦,与人相处的小小不快让人有点痛苦,越来越多的失败让人有点痛苦......但是这一切都是必须经历的体验,这些挫折让我变得越来越成熟也越来充实;在这里,寝室的欢声笑语不断,社团的各种活动不断,教室的交流声不断......青春的热辣气息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我精彩的大学生活,这里的一切都令我着迷,也让我乐在其中,流连忘返!我在青春的年华里流浪,美好的事物不可能一直存在着,但那刹那的芳华令人永生难忘。
艾芜_漂泊者人生追求之歌——论艾芜“流浪汉小说”的文学价值
艾芜_漂泊者人生追求之歌——论艾芜“流浪汉小说”的文学价值艾芜: 漂泊者人生追求之歌——论艾芜“流浪汉小说”的文学价值艾芜,中国当代作家,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创作主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他的作品《流浪汉》系列小说以流浪汉这一特殊的身份为线索,描写了漂泊者们的人生追求,呈现了一幅生活的真实画卷。
本文将从艾芜小说的情节、人物塑造和艺术手法三个方面来探讨其文学价值。
首先,艾芜的小说情节引人入胜,充满了戏剧性。
小说主要围绕着流浪汉这一主题展开,通过描写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让读者感受到了他们流离失所的辛酸和无奈。
故事情节紧凑有力,情节转折的处理恰到好处,如《那山那人那狗》中的小幸运事故、《列车员传》中的父子重逢,以及《老知青》中的命运交错等等。
这些情节的设计不仅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不公。
其次,艾芜的人物塑造独具一格,真实而立体。
小说中的流浪汉形象栩栩如生,他们有着各自的背景、梦想和追求。
例如,《那山那人那狗》中的流浪汉小傻子,以其天真无邪和单纯善良的形象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灵;《列车员传》中的杜宽,他以不屈的精神和对家庭的无尽思念,展现了流浪汉内心深处的自尊和坚持。
艾芜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塑造,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仿佛与这些流浪汉共同分享了他们的悲喜。
最后,艾芜的小说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使作品更富有感染力和思考深度。
他灵活运用了叙事、夹叙、议论和寓言等手法,使作品更富有层次感。
其中最明显的是他对细节的关注和描写,通过对细节的刻画,使作品更加具象、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此外,艾芜的语言优美、简洁,并注重对声音、气氛和节奏的处理,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更加栩栩如生地感受到小说的丰富内涵。
通过对艾芜小说的分析和探讨,我们可以发现其所带来的文学价值。
艾芜以流浪汉这个小众人群为切入点,揭示了社会、艰难、命运和人性等诸多问题。
他所展示的漂泊者们的人生追求,引发了人们对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艾芜作品特点
艾芜作品特点《说说艾芜作品的那些特点》嘿,说起艾芜啊,那可真是位厉害的作家呀!他的作品就像一杯陈酿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
艾芜作品的一个特点就是特别真实,就跟咱身边发生的事儿似的。
他写的那些人和那些景,都特别鲜活,好像能从书里蹦出来跟你聊天。
好比是他写的那些底层人民的生活,那叫一个生动形象,让人读着读着就觉得自己仿佛也跟着故事里的人物一起经历了那些酸甜苦辣。
你瞧,这多接地气啊,一点儿都不装腔作势。
而且啊,艾芜老师笔下的人物那叫一个有个性!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就像是咱隔壁的二大爷、村里的铁蛋似的。
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和脾气,该倔强的时候倔强,该软弱的时候软弱。
有的时候,我读着读着都忍不住笑出声来,心想这人物咋这么有意思呢。
不像有的书里的人物,那叫一个死板,跟个木偶似的,没啥意思。
他的语言还特别平实易懂,没有那些高深莫测的词儿,让人读起来一点儿都不费劲。
这就像是跟一个老朋友聊天一样轻松自在,不需要你绞尽脑汁去琢磨那些文绉绉的语句。
就比如他描写一个场景,几句话就能让你在脑海里勾勒出一幅清晰的画面,就好像你也在那地方待过似的。
艾芜的作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
虽然他笔下的人物大多生活在困苦的环境中,但总能在这些人身上看到那一丝希望和温暖。
就像在黑夜里的一盏小火苗,虽然微弱,却是那般珍贵。
这就让人读起来心里暖暖的,感觉生活再难也还是有盼头的。
总之呢,艾芜的作品特点就是真实、有趣、通俗易懂,还带着对生活满满的爱。
读他的书,就像是经历了一场奇妙的冒险,让人欲罢不能。
我觉得大家都应该去读一读艾芜老师的作品,感受一下那独特的魅力。
说不定读完之后,你也会像我一样,对他的作品赞不绝口呢!怎么样,还不赶紧去看看呀!。
为别─世界的人们立传写照──论艾芜笔下的流浪汉形象
于 是我 们看 到
《 松岭 上 》 那 个长工
牛 一 般 健壮的 汉 子
,
当
血 液 中 滚 沸 着原始 的 野 性
。
踏 过 月 夜 的小 路
,
提 刀 杀死 了子 丸家
然后远 走高 飞
,
匿迹 彝家 山寨
然 而 艾 芜 无 意 把 他 们拔 高
人 为 地 将他 们 纯 化 一 一 当
绍 兴 文理 学 院学 报 时有 些 幼 稚 的 辱 的妻子 重的 思 考
本 文 以 此 为重 叙
, .
,
芜南 行 篇什 的 根 本 主 旨
及 所 表 现 的 复杂 态 度
。
,
探讨 了 作 品 对 人 物 所 作 的 深 刻 别 析
以
另外
。
文 章认 为
,
艾 芜 的 南 行 篇什 还 其 有 犷 放 与恶 枪 两 种 旋
,
律 的 文 迭 萦 回 以 及 鲜 明 的 理 性 色 彩 等特 征
,
当他披 着一 身跋 涉者 疲
,
挟着 他 那 泛 滥 着流 浪 汉 风情 的 艾 芜以
《 南行记 》 出现 在 文 坛 的时候
立 即 引起 了世 人 的
,
此后 在 长 期 的创 作 生 涯 中
选 材要严
,
开 掘要 深
”
的严谨 态 度
不 倦地 开 发
,
着这 片属 于 他的文学 土 地
,
是 一 个 个神采 卓异的 流浪 者形象 牛 毛 的小偷
, 。
这 些天 涯 流 亡 落犷 敢 于 复 仇是付 三 们
,
无 情地 抛弃 了他 们
。
而 他 们也毫 不 迟 疑地 抛 弃 了对社 会
历史的星空|大家风范(十八)——艾芜:流浪作家(二)
历史的星空|大家风范(十八)——艾芜:流浪作家(二)艾芜:流浪作家2艾芜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开始在左联的机关杂志《文学月报》上发表短篇小说。
在左翼文艺运动的影响下,他发表了大量以早年的流浪生活为背景的作品,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1935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南国之夜》,其中的作品或反映缅甸和中缅边境底层人民的生活,表现殖民地人民的苦难和自发斗争,或反映中国东北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反抗。
在接着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南行记》中,奇异的边疆风土人情和下层劳动者的悲惨生活,明丽的风景和阴郁的人生,爱和憎交织在一起,形成强烈对照,对黑暗现实做了有力的抨击。
这一时期他还写有中篇《芭蕉谷》《春天》等。
《南行记》是艾芜小说第一次编成的集子,全文共25篇,既是他的处女作,又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20世纪初叶,颈上挂着墨水瓶的艾芜从昆明流浪到腾冲,经过梁河、盈江,沿着大盈江漂流到缅北八莫一带。
在中缅边境茅草地客店打工扫马粪时,偷闲写了《在茅草地》《洋官与鸡》《我诅咒你那么一笑》《偷马贼》《森林中》《乌鸦之歌》《私烟贩子》等一些作品,于是世界文库又诞生了一本展现德宏边地风情的《南行记》。
艾芜与德宏有缘,他是第一位用汉文在德宏写小说的作家,而德宏也成就了他。
他在《我的旅伴》中写道:“这时正是1927年春末,前夜在腾越城外息店,被窝厚厚的,还感到寒冷,而来到干崖土司管辖的傣族坝子,天气却像五六月一般炎热。
头上的天空,蓝闪闪的,面前的原野,迷蒙着热雾。
我知道我已经走进热带了。
从云南流入缅甸的大盈江,通过原野,有时近在路边,可以望见浩浩的青碧江流,有时绕到远处去了,连隐约的江声,也不大听得见。
原野两边,排着雄大的山峰……”在他的笔下,德宏美极了。
1961年他曾重游德宏,于是又写了《南行记续篇》,讴歌了德宏的新生。
艾芜在1963年6月写的《后记》中说:“南行过的地方,一回忆起来,就历历在目,遇见的人和事,还火热地留在我心里。
试论艾芜小说中的流浪者形象
作者: 蒋明玳
作者机构: 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讲师
出版物刊名: 昆明学院学报
页码: 66-69页
主题词: 艾芜;沙汀;青年作家;思想倾向;山峡中;里门拾记;艺术风格;一朵朵;边疆文艺;文学评论
摘要: 和沙汀一样,艾芜也是三十年代初期崛起于文坛的左翼青年作家。
打开他的作品,迎面走来的多是社会下层人物形象:贫苦的农民、瘦弱的轿夫、被迫辍学的穷学生、忍饥挨打的店伙计等等。
这些形象在作家笔下都被刻画得生动饱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是,比这些形象更鲜明完整、更光彩夺目、因而也更能体现艾芜作品的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的,却是另一种更为独特的下层社会的人物形象——流浪者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构成了艾芜小说创。
寻找精神家园的流浪者——左翼时期的艾芜
寻找精神家园的流浪者——左翼时期的艾芜
宋阜森;李晓燕
【期刊名称】《泰山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30)005
【摘要】青年时代的艾芜经过6年的流浪辗转来到上海加入"左联",想在这里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但事与愿违,他在这里无法找到自己追求的自由和理想,并陷入巨大失落和迷茫中.后在鲁迅先生的指导下,开始创作<南行记>,想在各色人等的流浪生活中,再度寻找理想的精神家园.从<南行记>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作家心灵与社会的纠葛,那是现实与梦想、感性与理念的复杂交织.他时常感到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生存的尴尬,但是依然勇敢地走在这条坎坷不平充满荆棘的路上.艾芜将继续远行,继续流浪;他将继续寻找心中理想的精神家园.
【总页数】5页(P56-60)
【作者】宋阜森;李晓燕
【作者单位】泰山学院,中文系,山东,泰安,271021;泰山学院,中文系,山东,泰
安,271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艾芜与陶行知的交谊及《艾芜全集》集外文两篇——从抗战时期艾芜的一通档案说起 [J], 熊飞宇
2.流浪者·生命·美——艾芜《南行记》艺术世界论 [J], 卢慎勇
3.试论艾芜小说中的流浪者形象——兼论他的生活经历对创作的影响 [J], 蒋明玳
4.试论艾芜小说中的流浪者形象 [J], 蒋明玳
5.论左翼时期的艾芜及其创作《南行记》 [J], 张莹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超越苦难的生命之歌--论艾芜的流浪作品
超越苦难的生命之歌--论艾芜的流浪作品
霍小娟
【期刊名称】《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00)002
【摘要】作为一名流浪作家,艾芜以自己的流浪经历为题材,创作了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南行记>.本文以作家创作为基点,围绕作品的分析解读,探讨作家流浪作品的主题旨趣与审美追求,在一个较为宏观的视野中解读艾芜的流浪作品.
【总页数】2页(P32-33)
【作者】霍小娟
【作者单位】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部,北京,10008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47.5
【相关文献】
1.艾芜:流浪与流浪的故事 [J], 王美玲
2.苦难的另一张脸谱——迟子建作品中超越苦难的温情 [J], 孙彦峰
3.简析萧红作品中超越苦难的审美意蕴 [J], 金姝媛
4.超越苦难的艺术
——珂勒惠支版画作品的主题变化 [J], 杨苑怡
5.艾芜:漂泊者人生追求之歌——论艾芜“流浪汉小说”的文学价值 [J], 蒋明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想到漂泊读后感
想到漂泊读后感第一篇:想到漂泊读后感论文学的价值——读《想到漂泊》(艾芜著)有感《想到漂泊》是艾芜先生所著的一本散文集,主要讲述一个苦闷的知识分子形象,流浪在西南边地的所见所闻所感。
他在书中写到,“穷困的漂泊,比富裕的旅行,就更令人感到兴味而且特别神往些。
单着需要有着长期苦闷心情的人,才能领略这种意味的——倘若他并没有实际漂泊过的话。
”看到序言中的这句话的时候,正好从凤凰古城旅游回来,产生共鸣的我便对这本书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因为对文学类书籍的偏好,读过的书中大部分都是此类书籍,在读《想到漂泊》的过程中,突然产生了以此书为例来思考文学类书籍价值的想法。
结合我在读书过程中的收获,我认为文学的价值主要有一下三点:首先,以当时历史为背景的文学作品为后代人研究前代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生活的辛酸赋予了艾芜一颗赤子之心,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写作素材。
他所描述的时期在上世纪30年代,读《想到漂泊》的过程中,还对那个时期西南边地人民的生活环境、政治状况进行了一些了解。
现代学者通过对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进行研究,分析历史时期的情况。
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红学学者对《红楼梦》的研究。
其次,文学作品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
《想到漂泊》中描绘的异域的风光,未曾经历过的时代,不曾了解过的民俗风情使人兴趣盎然。
作者通过写作将自己的经历传播给更多的人,读者通过阅读了解更广阔的世界,开阔自己的视野。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风景和经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或遇到的。
但是,通过阅读,通过对文字在读者大脑中的印象,更多的人接收到了某种文化的传播。
为《想到漂泊》作序的余秋雨的游记散文《文化苦旅》、《千年一叹》等,其实更具有这方面的影响。
文化功能令文学产生独特魅力,而文学又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众多读者,从而将文化的内容更广泛的传播。
最后,文学作品的主流思想是在向读者传递真、善、美。
流浪的艾芜虽然是一个苦闷的知识分子,但是他对真善美的追求是肯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读
阅
物四川新都区桂湖公园中的饮马河畔,距学士堰遗迹不远的翠竹丛中,静默着艾芜墓。
墓前端有一块正方形大理石,上部刻着艾芜的一段座右铭:
人应像一条河一样,流着,流着,不住地向前流着;像河一样,歌着,唱着,欢乐着,勇敢地走在这条坎坷不平、充满荆棘的路上。
青山碧水间,青衫弱躯,他,空袖而行。
家人的牵挂,他留在身后的脚印里;未来的向往,他延向目光能及的、不能及的远方。
他本恬静地走着,一腔热血却颠簸得愈加沸腾,洋溢而出。
于是,南疆绮丽的风光,奇异的风情在他的行记里风情依依。
他是艾芜,一个被迫远行,甘愿流浪的青年书生。
是学校先生呆板的目光让他可怜自己,父母托媒约定的佳期让他惧怕自己。
于是,他毅然南行。
他可选择的,是南方。
或是冥冥中的注定,率性南行,挥就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状写南疆风情,流浪生涯,社会底层民众的作家。
他尽情地描写那些底层劳动者、流浪汉、少数民族贫苦人民的悲惨命运,尽力挖掘他们身上的真、善、美的品质、“他们性情中的纯金”(艾芜语)。
青春出走,是年轻人盲目的时髦,但又是何等的艰难。
生存的磨难,一天比一天沉重。
奇山丽水,在旁观者眼里,毕竟只是一道道精神大餐,当饥肠辘辘时,还能扬眉
——感悟艾芜
○四川中江邹红军
远眺,神清气爽?
然而,即使身陷贼窝,目睹强盗杀人的山峡中,艾芜依然能清晰地感受夜的宁静,山溪的咆哮,山的寂静(《山峡中》)。
崎岖的山路上,他挑马粪谋生。
雨中,有一个美丽的姑娘为他整理房内乱置的摆设时,山中的雨,在艾芜的眼里有了朦胧的雨韵。
他是如许敏锐而多情,青青草木,芸芸众生,都在他怜悯的眼里。
所以,他静默自己的浮躁,他放纵自己的怜悯。
他积极参加缅甸共产主义小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活动,直到1930年被捕。
1931年春,他被押送回国。
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也是流浪者的家园。
流浪六年的艾芜,第一次有了家的感觉。
遇逢同窗好友沙汀,巧得文学巨匠鲁迅的赏识,从此,尝尽流浪辛酸的艾芜文思泉涌,他以六年的流浪生涯写就了《南行记》。
1925年南行的艾芜,正当盛年,有流浪的冲动。
1961年的艾芜,仍时时忘不了当年流浪的点滴,他重返云南,山依在,水如旧,只是人非,于是,在《南行记续篇》里,他再度对南疆抒情,渲染边疆风情。
1972年,已至耄耋之年的艾芜,仍对当年流浪的往事牵怀不已,他再次南行,于是,又有了《南行记新编》。
一生中,艾芜三次南行,三写南行的感悟,三个不同的时期,三
个不同的主题。
但是,感受困苦生活的刺激,体味流浪岁月的磨砺,年轻的流浪冲动、中年的创作欲望和流浪中辛酸的漂泊,却潜入其意识深处,在艾芜的创作痕迹中烙下了流浪的印迹,将艾芜完整地塑造成一个典型的流浪作家。
古今一望,流浪的人不少,但能在流浪中细腻地体味人生,感悟人生,流浪后述至笔端,多年后牵怀不已,多次返旧地重游的,惟艾芜最难舍。
安土重迁,是对故土的依恋,正是此,流浪情绪反会愈加强烈。
李白顺江东去,一路诗情大悦,佳作连连;三毛感怀身世,飘洋而去,在异国他乡怜悯苦难,感叹历史,冥想宇宙;郁达夫流浪岛国,心境迷乱,敏而多虑。
高尔基出生于贫困家庭,他酷爱读书,却偏偏没有机会上学,长期流浪于底层社会,饱尝人间痛苦和歧视。
这是一群用心流浪的人,这是一群用笔将流浪作为极致来抒写的作家。
许多人都不会想到,艾芜在生命之末将近时,会在潘小扬拍摄的《南行记》里上镜。
“艾芜老人被年岁折磨得满脸憔悴,表情默然地坐在轮椅上,画面外歌声响起,大意是:妈妈,我还要远行,世上没有比远行更让人销魂。
这是老人在心底呼喊吗?他已不能行走,事实上那时已接近他生命的终点。
但在这歌声中他的眼睛突然发亮,而且颤动欲泪。
”(《南行书系》序文
余秋雨)
这是艾老对流浪人生的深刻怀念,对流浪意识的无尽思念。
流浪的青春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