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新加坡医疗保障体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视新加坡医疗保障体制:全民覆盖分层保障

新加坡的国民只要拥有保健储蓄账户、购买政府推荐的大病保险,并选择自己负担得起的病房等级,就根本不需要为医疗费担心。尽管这一制度被称为是世界上最为完善的医保制度之一,但也面临着新的问题。

新加坡的医疗保障体制是储蓄基金型的代表,主要通过强制性的储蓄积累来满足居民的医疗需求。

世界卫生组织去年3月出炉的一份报告显示,在191个成员国关于医疗卫生筹资和分配公平性的排序中,新加坡名列第6位。完善的医保制度确保新加坡的国民都可以支付得起基本的医疗保健费用。

储蓄账户+高额补贴

2006年11月,在一起交通事故中,颈骨受伤的高女士正在新加坡公立的国大医院接受治疗。虽然住院费很昂贵,高女士自己没有工作,可她一点也不犯愁。因为她可以使用她丈夫保健储蓄账户里的钱来支付医疗费。每个月,高女士丈夫的工资都会扣除一部分存在他的保健储蓄账户里,这些钱会积累起来,足够用来支付他家人的医疗费用。

原来花的还是自己的钱,只不过因为定期积累,所以有了一笔不小的储蓄,可以应付医疗方面的不时之需。不过,新加坡政府并没有完全把医疗费用交给个人来负担,只要患者在公立诊所和医院就医,不管是门诊还是住院都可以享受高额补贴。

新加坡欧南园综合诊所负责人陈国良对记者说:“公立的综合诊所门诊费是16新元,但是可以享受50%的政府津贴。”

除去政府的补贴,患者还可以从自己的保健储蓄账户中拿出钱来,参加政府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办的专门针对大病的“健保双全计划”,住院病人和部分慢性病患者的医疗费还可能得到保险理赔。

笔者曾看到一位骨科病患者的医疗费账单,这位患者在新加坡国大医院住院37天,手术费、药费、住院费,一共花了25000多新元,相当于人民币12.6万多元。账单显示,政府提供了20631多新元的津贴,保险机构支付了2531多新元,保健储蓄账户支付2035新元,患者结账时自掏腰包的不过75新元,只占全部费用的0.3%。

新加坡卫生部医疗保健财务署署长助理蔡妏励说:超过90%的受津贴病人都能利用保健储蓄里的存款来完全支付他们的住院费用,也就是说他们根本无需掏腰包支付现款。

虽然有医保、有津贴,但在新加坡,看病并不是大锅饭,特别是政府对住院患者病房费用的津贴,按照不同的病房等级有着很大的区别。通常情况下,A级单人病房有空调、电视机和独立的卫生间,这种高档病房不能享受政府津贴,一天的费用要250新元;而最普通的C级病房有8个床位,使用电风扇,可以享受89%的津贴,一天只要25新元,病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选择合适的病房等级,而且完全不必担心医疗服务质量会随之下降。

总的来说,新加坡的国民只要拥有保健储蓄账户、购买政府推荐的大病保险,并选择自己负担得起的病房等级,就根本不需要为医疗费担心。

全民覆盖分层保障

新加坡国民之所以不会被巨额的医疗费用所拖累,除了政府的大量补贴之外,还得益于多层次的医疗保障。这也是新加坡医保制度最成功、最被人称道的地方,它包含三个层次:保健储蓄计划(Medisave)、健保双全计划(Medishield)、保健基金计划(Medifund),俗称“3M”。

保健储蓄计划设立于1984年,是一项强制性的全国储蓄计划,也是新加坡医保体系的基础。每个有工作的人,包括私营业主,都必须将每月收入的6%~8%存入设在公积金局的个人保健储蓄账户,用于支付本人及直系亲属的住院费用,直至退休。每月的缴费由雇主和个人各承担一半。

1990年推出的健保双全计划,专门帮助国民支付重病或长期慢性疾病的医药开销,由个人自愿投保,政府指定的商业保险公司承办,保费从个人保健储蓄中扣除,缴费标准随年龄逐渐递增。由于这一计划保费合理、保额可观,目前的覆盖率已经超过了90%。

而那些没有保健储蓄,或者储蓄金额不足以支付医疗费的贫困人群,则可以申请保健基金计划,这是由新加坡政府出资设立的信托基金,目前基金总额已经累积到11亿新元。2005财年有28万多人申请,其中99.9%都获得批准。

医改,取消免费的午餐

2004年的数据显示,新加坡全社会医疗费用总额为3亿4528万新元,占整个GDP的4.1%;这个比例比英国低4%,比法国低6%,比美国低11%。但在世界卫生组织191个成员关于医疗卫生公平性的排序中,新加坡名列第6位。也就是说,新加坡用相对合理的社会支出,较好地兼顾了医疗的公平与效率。而这一切,则要归功于新加坡始于1984年的医疗保障体制改革。

蜿蜒的新加坡河畔,矗立着新加坡国父史丹福·莱佛士爵士的白色雕像,暗示着新加坡作为英国殖民地的那一段陈年旧事。正是在那个时候,新加坡按照英国的福利模式确立了自己的免费医保制度,由政府支付社会医疗费用。

但是,这种由“政府大包干”所滋生出来的大锅饭心态,一度使得国民的医疗需求无限膨胀,医疗卫生支出就像是无底洞,政府不堪重负,医院效率低下,无法满足民众的基本医疗需求。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在公平的基础上提高效率,从1984年起,新加坡政府从国情出发,重新确定了医保哲学。

新加坡卫生部医疗保健财务署署长助理蔡妏励告诉记者:新加坡保健资助哲学有2个重点,一是强调个人责任,加上政府津贴使人人负担得起保健服务;二是通过共同付费原则分担责任,避免所谓免费医疗服务的错误观念。

改革后,政府财政的压力大大减轻,更重要的是,“天下没有免费午餐,个人必须为看病买单”的观念在新加坡已经深入人心。政府的补贴再多也只占到医疗费用的一部分,每次看病住院都必须动用“保健储蓄”或“健保双全”个人账户,花的是自己的钱,这样一来,个人就会自我约束,不会无病求医、小病大治。而这种自我约束又会反过来制约医院的大处方和药价的虚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制度虽完善也有看病难

当然,新加坡的医疗制度并非十全十美,由于政府规定只有在公立医院看病才能享受津贴,公立医院总是很繁忙,病人从挂号到见到医生,等上三四个小时也不足为奇。为了解决看病难,公立医院纷纷采取措施,比如建立预约制度、鼓励慢性病人在非繁忙时段就诊等,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新加坡的医保制度被称为是世界上最为完善的医保制度之一,但是即便如此,新加坡也面临着新的问题。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医保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进行起来非常不容易。因此,在进行改革的时候,要根据国情不断调整,不能指望一蹴而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