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凝过程中絮体生长的多重分形行为
絮凝过程的分形研究进展
第 3 1巷 第 1期 2 0 年 3月 02
絮 凝 过程 的 分 形 研 究 进 展
李 刽 超 ,楮 君 达 林 广 发 , ,丰 华 丽
( 河海 大 学环 境水 利研 究所 . 苏 南京 20 2 } 1 江 l042 南京 大学城 市与 资源科 学 系 , 苏 南京 200 ) 江 108
‰ m . r lt ng o r s a c hec m plx sr t a a rx o le de i n ea hi s t e e r h t o e tuc ur lm ti lfo sun rsmpl p h s sta to ly.Fr c a he r ehy ot e e r diinal a t lt o y,
; a t e o s t fn n i e rma h,e n b p l d i t es u y 0 ] c u a in Th a ts c iv me si h sf l b o d L c i f e o l a t v o n t ea pi n h t d f o c lt t e i o e]s e t h e e m t i i d a r a a n e
关 键 词 : 凝 分 形 ;综 述 絮
中圉分类号 : 3. X1 1 2
文献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67 1 (0 2 0 —1 80 1 0 —8 7 2 0 ) 10 2 —4
Ad a e n t r ca f f o c l to v nc si he f a t l o l c u a i n fI !n c a CHU u — a ,II Gu n —a F a h o , J J n d N a g f ENG al Hu i
六角孔网格絮凝工艺中絮体的形态学研究
关键词 六角孔 网格絮凝设备 中图法分类号 X 7 0 3 . 1 ;
絮凝形 态学 文献标志码 B
絮体
分形维数
絮凝 在 废 水 处 理 中 占有 重 要 的 地 位 。絮 凝 形 态 学是 考虑 到 水 体 中胶 体 颗 粒 的诸 多 不 规 则 形 态
成 过程 ¨ 。针 对 絮 体 自身 特性 并 结 合 分 形 理 论 对
第 1 3卷
第 9期
2 0 1 3年 3月
科
学
技
术
与
工
程
Vo 1 . 1 3 No . 9 Ma r .2 0 1 3
1 6 71 — 1 8 1 5 ( 2 01 3 ) 0 9— 2 4 5 3 — 0 4
S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 E n g i n e e i r n g
1 . 2 实验 方 法
1 . 2 . 1 原 水 的 配 置
都取得了一定 的进 展 , 但仍 不完善 , 如絮体 的生 长
模 型、 絮 体 的 结 构 模 型 都 还 没 有 较 大 的 进 展 。 另
外, 针对一 些具体 胶体 颗粒 絮凝 的形态 学研 究也
较少 。
将 黏土 自然 风干 、 敲碎 , 用1 0 0目的标准 筛进 行
分形 理 论 是 絮 凝 形 态 研 究 的重 要 应 用 和 一 般 方 法 。常规 的 絮 凝 过 程 是 由 初 始 粒 子 结 成 小 的集 团, 小 的集 团 又结 成 大 的集 团, 并 逐 渐 形 成 絮 凝 体| 9 j 。这一 过 程 决 定 了 絮凝 体 在 一 定 范 围 内具 有 分 形 的两个 重 要 特 征 : 自相 似性 和标 度 不 变 性 。 因
高分子絮凝剂下泥沙絮体中的分形的理论分析的开题报告
高分子絮凝剂下泥沙絮体中的分形的理论分析的开题报告
题目:高分子絮凝剂下泥沙絮体中的分形的理论分析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和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在运河、港口、地下工程和航道等方面,泥沙絮体的处理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
高分子絮凝剂在泥沙絮体的处理中,是一种重要的材料,可以显著提高絮凝效果。
然而,目前对于不同类型的泥沙絮
体中的分形特征以及高分子絮凝剂作用下的分形特征研究尚不充分。
因此,本研究以
高分子絮凝剂下泥沙絮体中的分形的理论分析为研究对象,探讨高分子絮凝剂作用下
泥沙絮体分形特征及其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对于提高泥沙絮凝效率、优化环境保护等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首先对泥沙絮体结构和分形理论进行综述,分析其对高分子絮凝剂的影响。
接着,利用SEM、TEM等成像技术对泥沙絮体的形态进行实验观测,探索泥沙絮体的基本形态特征和分形特征,并根据实测数据对其进行分形分析。
在此基础上,构建泥
沙絮体模型,模拟高分子絮凝剂与泥沙絮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并分析不同条件下泥沙
絮体的分形特征及其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三、预期研究结果和贡献
预计本研究可以探究高分子絮凝剂作用下泥沙絮体的分形特征与絮凝效果的关系,探讨不同类型泥沙絮体对高分子絮凝剂响应性的差异,提高泥沙絮凝的效率和质量,
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基于分形学的絮凝理论研究进展
基于分形学的絮凝理论研究进展李警阳;张忠国;孙春宝;刘丹;程言君【期刊名称】《化工进展》【年(卷),期】2012(031)012【摘要】Flocs formed during flocculation proces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lf-similarity and scale invariance,and are recognized as typical fractal objects.However,the conventional flocculation theories did not involve the effects of floc fractal structure.This paper,the advances in flocculation morphology and flocculation dynamics incorporating fractal theories were reviewed.The relations between floc fractal structure and flocsize,strength,density and settling velocity,as well as the improvement in Smoluchowski equation and conventional floc growth model by incorporating fractal theories,were elaborated.In addition,it was pointed out that general conclusions in some respects haven’t be drawn in the case of fractal theory applications in flocculation process,and that especially the nonlinear flocculation kinetics still needs to be further developed.%絮凝过程中形成的絮体具有自相似性和标度不变性等特点,是一个典型的分形体。
絮凝过程中絮体生长的多重分形行为
第34卷第1期2014年1月环境科学学报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Vol.34,No.1Jan.,2014基金项目:国家环保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No.201209009);深圳市南山区技术研发和创意设计项目(No.010*******)Supported by the Special Fund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in the Public Interest from 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No.201209009)and th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Creative Design Projects from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No.010*******)作者简介:韦伟(1986—),男,E-mail :weiweihit@hotmail.com ;*通讯作者(责任作者),E-mail :dmahit@126.com Biography :WEI Wei (1986—),male ,E-mail :weiweihit@hotmail.com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dmahit@126.com韦伟,杜茂安,朱佳,等.2014.絮凝过程中絮体生长的多重分形行为[J ].环境科学学报,31(1):79-84Wei W ,Du M A ,Zhu J ,et al .2014.Multifractal behavior of flocs growth in flocculation processes [J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34(1):79-84絮凝过程中絮体生长的多重分形行为韦伟1,杜茂安1,*,朱佳2,张朝升3,张可方31.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902.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环境工程学院,深圳5180553.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广州510006收稿日期:2013-03-06修回日期:2013-05-05录用日期:2013-05-22摘要:为了研究絮体在絮凝过程中生长的多重分形行为,对用PFS (聚合硫酸铁)处理高岭土原水时混凝过程中絮体生长段的絮体图像进行采集和分析;分析图像多重分形谱及其特征参数行进趋势,而且针对絮体生长规律着重对絮体形态及其分布的演变情况进行了定量化描述.结果表明,随着絮体生长的进行,多重分形谱图的形态由左钩状逐渐转变为右钩状,描述絮体分布均匀性的多重分形谱谱宽Δα由50s 时的1.0213逐渐增大至250s 时的1.3659,Δf (α)的数值大小由于大概率和小概率絮体主导地位的改变而由负转正,f (α)max 所表示的简单分形维数由1.9995逐渐降至1.7762.关键词:絮凝;多重分形;絮体文章编号:0253-2468(2014)01-79-06中图分类号:X703文献标识码:AMultifractal behavior of flocs growth in flocculation processesWEI Wei 1,DU Maoan 1,*,ZHU Jia 2,ZHANG Chaosheng 3,ZHANG Kefang 31.School of Municipa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902.Department of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henzhen Polytechnic ,Shenzhen 5180553.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Received 6March 2013;received in revised form 5May 2013;accepted 22May 2013Abstract :The multifractal behavior of flocs in flocculation processes is studied in this paper.In the coagulation process treating raw water in the form of kaolin suspension with PFS ,the flocs images in growth phase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The variation trend of the multifractal spectrum of images and its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were analyzed ,and the flocs growth regular pattern with the emphasis on the flocs morphology and their distribution variation pattern were quantitatively described.It was concluded from the result that with the growth of flocs ,the spectrum gradually shifted from left hook shape to right one ,and the spectrum width Δαwhich describes uniformity of flocs distribution increased gradually from 1.0213at 50s to 1.3659at 250s ,and the magnitude of Δf (α)was turned from negative to positive.f (α)maxthat represents simple fractal gradually fell from 1.9995to 1.7762.Keywords :flocculation ;multifractal ;floc1引言(Introduction )絮凝是混凝水处理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之一.絮凝过程中,絮体粒径分布及形态学特征时刻变化,其群体形貌动态变化过程复杂.近年来,许多学者采用分形数学理论来描述絮体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颗粒几何特征,以期通过定量描述絮体形貌的复杂性,揭示絮体形成及其与工艺效能的内在关系.众所周知,凝聚是一个颗粒随机碰撞的过程,具有非线性特征.分形维数常用来描述具有自相似结构的不规则几何体的非线性工作机理.在絮凝过程中,絮体颗粒形态和粒径分布时刻变化,而简单分形维数主要用于描述和表征颗粒群体的整体性和平均性,不能完全揭示絮体分形变化的动力学过程(张德祥等,2007;Brown et al .,1992).多重分形描述不同局部条件或不同层次所导致的特殊结构环境科学学报34卷行为与特征,从系统的局部出发来研究整体的特征,并借助统计物理学的方法讨论特征参量概率测度的分布规律.目前多重分形理论已广泛应用于土壤环境(Grout et al.,1998;Li et al.,2011)、材料(Pérez et al.,2012)、地球科学(García-Marín et al.,2008)、医学(Song et al.,2013;Vasiljevic et al.,2012)、城市规划(Ariza-Villaverde et al.,2013)等诸多领域,在国内外水处理领域中未见相关研究内容.实际检测操作中对特定絮体的生长过程监测存在困难,但絮体的群体生长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统计学自相似特征和标度不变性,可以用多重分形理论研究并定量描述絮体的生长规律.絮体形态和分布特征的定量化对絮凝机理的完善和工艺控制均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本研究在前人基础上采用多重分形理论定量描述絮体群在生长过程中的分布特征,探讨絮体在生长过程中的多重分形行为.2分形及多重分形理论(Fractal and multifractaltheory)1977年,Mandelbrot将分形集的概念引入并对分形的定义进行了阐述.分形维数区别于欧式几何中对象的拓扑维数,它是描述非线性复杂系统特征的工具.分形几何学广泛应用于图形图像的分析处理,对于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二维数字图像,应用计算机程序可以非常方便的计算物体的分形维数.计算分形维数的方法有很多,有盒计维数、相似维数、容量维数、关联维数、信息维数、面积周长维数等.盒计维数是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中应用最广泛的分形维数算法之一,其基本的算法原理是以不同测度的盒子来测量目标数目,最后得到一个形如下式的幂函数关系:N(ε)∝εD(1)式中,N为目标数目,ε为盒子大小.两边取对数后得到:D=ln N(ε)lnε(2)式中,D即为分形维数.多重分形是在简单分形基础上发展的分形理论,自1980年即已成为不规则物体形态分析的基本工具(Ficker,2004).多重分形谱由两种关系组成,一种是由一系列概率Pi,ε所组成的子集与测度之间的幂函数关系:Pi,ε∝εα,α称为奇异指数,其反映的是分形图像中概率集合随测度的变化关系,即反映了分形对象的奇异程度;另一种是一系列测度下的盒子数N(ε)与测度之间的幂函数关系:N(ε)∝εf(α).此处f(α)即为多重分形谱,显然它表示的是同一α值子集的分形维数.多重分形谱的计算处理过程,首先需定义配分函数,此函数是对概率的加权求和,即:Iq(ε)=∑N(ε)iPi,εq(3)式中,加权系数q>>1,则配分函数中大概率子集占主导,q<<-1,则配分函数中小概率子集占主导.通过加权,可将一种分形拓展为多种奇异程度的分形,从而可将分形集的内部结构完整呈现出来(孙霞等,2003).对于二维图像的多重分析,概率Pi,ε为盒子中研究目标所占的像素数量与图像中研究目标所占的总像素数量比:Pi,ε=pixels(i,ε)/∑N(ε)ipixels(i,ε)(4)配分函数与尺度ε存在幂函数关系Iq(ε)=ετ(q),两边取对数,则可得到τ(q)=ln∑N(ε)iPi,εqlnε(ε)(5)此处τ(q)称为质量指数,其反映的是Iq(ε)与lnε的线性关系,这种关系指定分形的无标度性.广义分形维数Dq随q值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意义,其定义式如下:Dq=τ(q)q-1(6)当q=0,此时I反应二维图像中对象的空间几何性质,与概率P无关,这样D就表示普通的豪斯道夫维数,此时对应于f(α)max(谢淑云等,2009).根据τ(q)和q的关系经统计物理学中的勒让德变换后得到:τ()q=αq-f(α)(7)α=dτ()qd q(8)由此可得到,α-f(α)的关系,即多重分形图谱.根据多重分形理论,多重分形谱携带大量研究对象的定量信息,f(αmax)、αmax反映的是概率最小子集的性质;f(αmin)、αmin反映的是概率最大子集的性质,f(α)max和其对应的α反映的是最或然子集的性质;多重分形谱谱宽Δα=αmax-αmin反映了概率分布范围的大小,概率分布愈不均匀,相应的谱宽会081期韦伟等:絮凝过程中絮体生长的多重分形行为越大;Δf (α)=f (αmax )-f (αmin )反映的是最大、最小概率单元数目之间的比例关系(Ficker ,2004).3试验材料及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3.1试验材料原水为人工配制高岭土浑浊液,浊度(100ʃ3)NTU.混凝剂为聚合硫酸铁(PFS ,投加浓度30mg ·L -1).试验设备为一套混凝图像在线监测系统,主体反应槽是容积为15L 的有机玻璃制圆形反应罐,IKA 在线程序可控搅拌器,Prosical 相机(相机设置像素512ˑ512,像素大小7.4μm ˑ7.4μm ,最小快门速度20μs )实时捕捉图像,理论识别能力50μm.装置示意图如图1所示,整个反应过程在反应槽内进行,少量反应悬浊液在蠕动泵的工作下以一定流速通过侧向打开的图像采集通道,图像采集通道尺寸为3mm ˑ50mm ˑ200mm ;打开光源控制器,将相机对焦以看清通道内絮体,相机采集流经通道的悬浮颗粒图像并将图像保存在计算机上待软件分析.图1混凝图像在线监测系统示意图Fig.1Schematic of coagulation image on-line monitoring system3.2试验方法反应槽内进行混凝剂聚合硫酸铁处理模拟地表水试验,反应共历时770s.将配制好的聚合铁混凝剂投入水中,在转速200r ·min -1的条件下快速搅拌50s ;然后慢速搅拌720s ,转速75r ·min -1.悬浊液以10mm ·s -1的流速流经图像采集通道,相机每10s 采集1次图像并保存于计算机中,视窗大小2.19cm ˑ2.19cm.图像处理:该文所采用图像处理软件为Image-Pro Plus ,相机采集到的图像格式为256灰度图,通过软件进行阈值转换法二值化处理后,计算图像上的颗粒数目、平均粒径(等效投影面积直径),并计算图像的多重分形谱.多重分形谱计算程序的参数设置:加权系数q取10,盒子大小取8、12、16、32、64、128、256、512.4结果及分析(Results and analysis )4.1絮体的生长过程混凝剂在快速搅拌条件下迅速分散到水中,此阶段混凝剂与水充分混合并水解,使水中悬浮颗粒脱稳,进入慢速搅拌阶段,脱稳颗粒开始凝聚,即絮体开始生长.图2絮体生长过程Fig.2Flocs growth process如图2所示,反应体系经过快速搅拌段进入慢速搅拌段后,絮体颗粒数目迅速下降,由最初视野范围内的8000左右降至700左右,颗粒团聚现象明显;同时絮体颗粒的平均粒径大小迅速上升,由平均粒径0.09mm 左右迅速升至0.23mm 左右.从时18环境科学学报34卷间分布上看,絮体生长阶段在整个反应过程中所占图3絮体分布变化过程Fig.3Flocs distribution change比例不大,絮体生长速度快.图3显示的是絮体在生长过程中几个时间点分布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进入絮凝阶段后,小粒径颗粒迅速降低,大颗粒数目则明显增多,分布图形由高峰逐渐向低峰发展;同时,由于颗粒之间的团聚,颗粒粒径范围逐渐增大,即峰宽逐渐变大.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受到相机分辨率以及镜头分辨率等因素影响,小颗粒在图片中的识别能力有限.4.2絮体生长的多重分形特征图4是相应的各取样时间点絮体生长的多重分形谱变化情况.从此图可以很直观的看出多重分形谱在整个絮体生长段的变化,f (α)max 逐渐降低,谱宽逐渐变大,絮体的多重分形谱从左勾状曲线逐渐变化为右钩状曲线.图4絮体生长的多重分形谱Fig.4Multifractal spectrum of flocs growth图5的部分数据显示出了多重分形谱中f (αmax )、αmax 、f (αmin )、αmin 、Δf (α)、Δα等特征参数随絮体生长的变化,表1显示的是絮体群生长过程中部分采集点照片的多重分形谱参数数据.可以看出,f (αmax )在50 130s 范围内上升明显,由0.4469上升为1.2097,140s 后表现稳定;f (αmin )在絮体生长前段由0.8768下降到0.2568,后端亦是在一定幅度内波动.这说明小概率对象即大粒径絮体的数量在增加,大概率对象即小粒径絮体的数量在减小.由Δf (α)=f (αmax )-f (αmin )的变化可知,Δf (α)由最初的-0.4299迅速增大到0.8679,随后始终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在70s 之前,Δf (α)<0,此时在整个体系中以小粒径颗粒在颗粒分布占据主导地位;此后Δf (α)转而大于0,并持续上升,说明大粒径颗粒所表示的小概率颗粒在颗粒分布中逐渐抢占主导地位;130s 后Δf (α)表现相对稳定,说明大概率和小概率颗粒的数目比相对稳定.图3中表现出的分布情况也显示出150s 、200s 和250s 之间的波峰和波谷比例已相对稳定.在整个反应进程中,αmax 表现出相对平稳特征,这是由于αmax 表示小概率颗粒,体现了最大粒径颗粒在絮体分布中所占比例始终保持平稳;而大概率颗粒所代表的αmin 呈现出明显下降趋势,由1.7降至1.3左右,体现了小颗粒在絮体生长段的聚集过程.Δα在整个生长段则表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由1.0213至1.3659.根据多重分形理论,Δα=αmax -αmin 反映了概率分布范围的大小,概率分布愈不均匀,相应的谱宽会越大;也就是说,Δα在絮体生长的过程中的增大,说明絮体粒径范围在扩大,概率分布变得越来越不均匀.从图3中也注意到絮体分布的峰宽逐渐增加.281期韦伟等:絮凝过程中絮体生长的多重分形行为图5絮体生长f (αmax )、αmax 、f (αmin )、αmin 、Δf (α)、Δα变化Fig.5f (αmax ),αmax ,f (αmin ),αmin ,Δf (α)and Δαchange of flocs growth表1部分絮体照片的多重分形谱参数Table 1Multifractal spectrum parameters of part of floc images 时间/s 参数f (αmax )f (αmin )Δf (α)αmin αmax Δαf (α)maxα0500.44690.8768-0.42991.70002.72131.02131.99952.0474700.78780.76660.02121.65112.71721.06611.99362.0537900.98710.46730.51981.51772.69561.17791.97782.06581101.12470.25680.86791.37962.68881.30921.93632.06401301.20970.34790.86181.34092.64211.30121.88732.03541501.13760.41800.71961.30932.66721.35791.84352.00241701.14530.66140.48391.34672.66651.31981.82551.99761901.11720.48360.63361.30132.65041.34911.80601.97742101.10190.50200.59991.29672.65521.35851.79511.96932301.14570.74870.39701.33582.63611.30031.77681.96412501.09240.56660.52581.28382.64971.36591.77621.9501图6所示的是在多重分形谱中f (α)max 、α0在絮体生长进程中的行进趋势.根据多重分形理论的性质,当q =0时,D 0为简单维数,此时对应于f (α)max ,与α0一起反映了最或然子集的性质,即反映了絮体群的整体几何特征.结合表1的数据,由于絮体在生长初期会经过碰撞简单的结合在一起,α0在最初的30s 内处于上升状态,从2.0474升至2.0658,这说明絮体群整体的奇异程度在上升;而后处于持续下降的过程,至絮体生长段末α0降至1.9501,这是因为絮体颗粒数目迅速减少并且絮体开始团聚并相互挤压,使絮体群的整体奇异性下降,并且由于颗粒数目的降低和絮体群空间占有率下降,f (α)max 伴38环境科学学报34卷随絮体的生长而呈下降态势,由1.9995降至1.7762.图6絮体生长f (α)max 、α0变化Fig.6f (α)maxand α0change of flocs growth结合图2,发现絮体生长段的多重分形特征参数变化并非随平均粒径的持续增大和颗粒数的持续减小而呈现持续的变化特性,如图5中f (αmax )、f (αmin )、αmin 、Δf (α)、Δα在110 130s 之前变化显著,而后出现上下波动或变化变缓的现象,图6中α0则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现象.这些不单单是由于絮体几何形态发生变化,也与絮体分布特征的变化密切相关.如图3中所显示的情况,絮体在150s 后的分布变化较之150s 之前的变化已经非常小,150s 之前,絮体主要以小颗粒碰撞聚集为主,表现为f (αmax )、f (αmin )、αmin 、Δf (α)、Δα等参数的迅速变化;150s 之后絮体团族之间的聚集增多,较大粒径颗粒出现,小颗粒进一步减少,这时的絮体概率分布不会出现太大的变化,但会向右缓慢发展.5结论与展望(Conclusion and prospect )通过对在絮凝生长过程中连续采集的絮体图片的分析研究发现,多重分形谱及其特征参数可以定量描述絮体在成长过程中的絮体形态和分布的动态变化情况,从而获取更多的絮体成长信息.当小颗粒进入到絮凝阶段,多重分形谱图由左勾状转变为右钩状,体现了絮体由小颗粒聚集为大颗粒的变化过程.Δα逐渐增大,表现出絮体分布的不均匀程度变化过程;Δf (α)的数值由负转正的变化指示了絮体群落中絮体的主导地位变化;简单分形维数f (α)max 则逐渐下降.絮体形态和分布特征的变化是絮凝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对其定量化有助于促进絮凝动力学研究及絮凝机理的完善.结合絮凝剂的反应机理和流体在不同条件下的紊动耗散规律,多重分形分析可揭示絮体的动态絮凝行为特征,为絮凝的过程控制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更多相关内容正在进一步研究中.责任作者简介:杜茂安(1946—),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城市水资源及污水资源化;中水回用技术;微污染高含藻湖泊水处理技术,微污染水库水生态及处理技术等.E-mail :dmahit@126.com.参考文献(References ):Ariza-Villaverde A B ,Jiménez-Hornero F J ,RavéE G D.2013.Multifractal analysis of axial maps applied to the study of urban morphology [J ].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 ,38:1-10Brown G ,Michon G ,Peyrière J.1992.On the multifractal analysis ofmeasures [J ].Journal of Statistical Physics ,66(3/4):775-790Ficker T.2004.Multifractal image analysis of electrostatic surfacemicrodischarges [J ].Acta Polytechnica ,44(4):18-21García-Marín A P ,Jiménez-Hornero F J ,Ayuso J L.2008.Applying multifractality and the self-organized criticality theory to describe the temporal rainfall regimes in Andalusia (southern Spain )[J ].Hydrological Processes ,22(2):295-308Grout H ,Tarquis A M ,Wiesner M R.1998.Multifractal analysis of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s in soil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 ,32(9):1176-1182Li Y ,Li M ,Horton R.2011.Single and joint multifractal analysis ofsoil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s [J ].Pedosphere ,21(1):75-83Pérez E ,Bernal C ,Piacquadio M.2012.Multifractal analysis of tensiletoughness and filler dispersion for polypropylene-CaCO 3composites [J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258(22):8940-8945Song R,Bian C ,Ma Q D Y.2013.Multifractal analysis of heartbeatdynamics during meditation training [J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392(8):1858-1862孙霞,吴自勤,黄畇.2003.分形原理及应用[M ].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68-74Vasiljevic J ,Reljin B ,Sopta J ,et al .2012.Application of multifractalanalysis on microscopic images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metastatic bone disease [J ].Biomed Microdevices ,14(3):541-548谢淑云,成秋明,李增华,等.2009.矿物微观结构的多重分形[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34(2):263-269张德祥,高清维,钟维年,等.2007.半连续Ag 纳米薄膜显微图像的多重分形谱研究[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36(5):948-95148。
水混凝沉淀过程中矾花形成的分形模型
水混凝沉淀过程中矾花形成的分形模型矾花是指在水混凝沉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形结构。
它的形成过程与水质中的矾化物质有关,这些矾化物质在逐渐沉淀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美丽而复杂的分形花纹。
本文将以人类的视角,生动地描述矾花的形成过程,并探讨其分形模型。
当水中含有一定量的矾化物质时,矾花的形成过程就开始了。
最初,水中的矾化物质以微小的团簇形式存在,它们随着水流的运动而不断聚集和分散。
这些团簇的大小和形状是随机的,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吸引力和排斥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团簇开始逐渐沉淀,形成了更大的矾花。
矾花的分形结构是由于沉淀过程中的自相似性而形成的。
自相似性是指物体的部分与整体之间具有相似的性质。
在矾花中,无论是整个花纹还是花纹的一部分,都具有相似的形状和结构。
这种自相似性使得矾花的形态呈现出了复杂而有序的美。
矾花的形成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水质的温度、pH值、矾化物质的浓度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矾化物质的聚集和沉淀速度,从而影响矾花的形态和大小。
因此,不同条件下形成的矾花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结构。
矾花的分形模型可以用数学方法来描述,其中最著名的是分形维数。
分形维数是用来描述分形结构复杂程度的一个参数。
在矾花中,分形维数可以通过测量花纹的长度和直径的关系来计算。
通过计算分形维数,我们可以了解矾花的形态和结构。
除了在水混凝沉淀过程中形成的矾花,分形结构在自然界中还广泛存在。
例如,树叶的分枝结构、云朵的形状、山脉的起伏等都具有分形特征。
分形结构是自然界中一种普遍存在的形态,它不仅具有美丽的外观,还具有重要的功能。
分形结构能够提高物体的表面积,增强物质的传递和交换能力,对于生物体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矾花是在水混凝沉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美丽而复杂的分形结构。
它的形成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其分形模型可以通过计算分形维数来描述。
矾花的形成不仅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也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思考。
分形结构的普遍存在表明了自然界的奇妙和复杂性,也激发了人们对于自然界的探索和理解。
基于助凝条件下絮体形态学及分形维数研究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基于助凝条件下絮体形态学及分形维数研究姓名:丛海扬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环境工程指导教师:刘秉涛2011-05基于助凝条件下絮体形态学及分形维数研究摘 要混凝是水处理工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混凝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后续工艺的运行情况、处理费用及出水水质。
长期以来,为了提高混凝效果,众多学者从水处理混凝作用机理以及混凝工艺改良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混凝基础理论及混凝技术有了飞速的发展。
分形理论作为非线性领域中一个比活跃的分支,其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与非线性领域中出现的不规则的真实物体。
分形理论的发展解释了非线性领域中有序与无序的统一、规则与不规则的统一、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为人们探索这一复杂现象背后所存在的规律性有了可靠的依据。
近年来,分形理论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混凝机理研究,特别是在混凝形态学中被广大研究人员广泛应用。
混凝过程中所形成的絮凝体的性质(如絮凝体等效粒径、密度、空隙率、絮凝体强度、沉降速度等)直接影响到混凝效果的好坏。
由于絮凝体表面和内部具有高度不规则性,以及自相似性和标度不变性,这表明絮凝体的结构及形成过程具有较典型的分形特征。
分维数是分形聚集体的基本特征参数,它也可以作为一个全新的混凝剂选型、投药量控制,在混凝技术研究与控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本论文选用两种高分子有机物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和壳聚糖(CTS),配合两种常见无机混凝剂聚合氯化铝(PAC)和聚合硫酸铁(PFS),从电中和与架桥两个方面对两种助凝剂的助凝行为进行了研究。
其中PDMDAAC配合无机混凝剂处理城市地表原水,通过絮凝试验,分析了混凝剂投加量、PDMDAAC投加量、pH值、搅拌条件等因素对水中浊度、COD Mn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机混凝剂和PDMDAAC具有协同作用。
无机混凝剂投加量35mg·L-1,PDMDAAC投加量1ml·L-1时,PDMDAAC助凝效果显著,浊度和有机物的去除均明显提高。
絮凝体的三维DLA模型分形模拟
s n n r a e n e c e e ti au tls ,w i h o o i e r a e .T a s h r g lme ai g i si c e s d a d r a h d a c r n v l e a a t h l t e p r s y d c e s d o a e t h ti ,t e mo e a g o r t n
me tc n e sl ntri n e ir Oa oi c e s h r ca i nso s Th e r a e o o o i st em o ti n a a i e e t i tro ,S st n r a e t efa t ld me in . y s e d c e s fp r st wa h s m- y
第3 2卷第 2期
21 00年 6月
南 昌 大 学 学报 ( 工科 版 )
J un l f a c a g U ies y E g er g& T c n l y o ra o N n h n nv r t ( n i ei i n n eh o g ) o
絮体生长模拟及其分形特性的研究进展
在 给水 处理 中 , 凝 具有极 其 重要 的作 用 , 混 絮
凝 过程的完善程度 , 直接影响着后续处理如沉淀 、
过 滤等工 艺 单元 的处 理 效 果 . 于 絮凝 的理 论 基 关 础在 国外 研 究得 比较 多 , 但在 过去 的研究 中 , 人们 大都 是将 水 中得 胶 体 颗 粒 抽 象 为球 形 , 已有 的 用 胶体 化学 理 论去 加 以解 释 , 在 理 论 推 导 中引入 并 颗粒 系数 加 以修 正 , 与实 际实 验 所 观 察 到 的 现 这
凝过程的一门较高层次的学科 ¨ 川.
作者简 介 : 余振勋 (9 1 , , 18 一) 男 浙江衢 州人 , 南华 大学 城市建设学院硕士研究生. 主要 研究方 向: 水处 理理论与技 术. 通 讯作 者.
维普资讯
第 2 卷第 2期 1
余振 勋等 : 絮体生长模拟及其分形 特性的研究进 展
a d Th i a t lPr p r i s n e r Fr c a o e te
YU Zhe x , n. un TAN a . ua K ix nh
,
YIZ e g i h n d2
( . c ol f ra o s ut n U i r t o ot hn , ny n ,H nn4 10 , hn ; 1 S h o o bn C nt c o , nv sy f uhC ia Hega g u a 2 0 1 C ia U r i e i S
变性 , 就是 说 絮体也 是 一个 分形 结构 . 也
关键 词 : 絮体 ; 拟 ; 模 分形 维数 ; 形特性 分 中图分 类号 : 4 5 5 0 1 . 文献标 识 码 : A
Ad a c n S m ulto fFlc o h v n ei i a i n o o s Gr wt
絮凝条件对絮体分形结构的影响
絮凝条件对絮体分形结构的影响
絮凝状态对絮体形态有明显的影响。
絮凝条件下,絮体的形态可以分
为三种:球形、聚集态、网状结构。
在球形状态下,絮体的分形结构受到
聚合剂的作用,子球体分形结构增强。
当絮体处于聚集态时,絮体的分形
结构受到悬浮体的影响,子球体之间形成细密网络结构,子球体聚集在一起,网络结构比单个子球体更致密。
当絮体处于网状状态时,子球体两两
之间形成紧密网络,而絮体内部子球体之间形成由破碎的小形成网络结构。
絮凝条件会限制絮体的聚集和游动,这就是絮体形态的影响。
总的来说,
絮凝条件会影响絮体的形态和网络结构,从而改变絮体的特性和性能。
絮凝形态概述
絮凝形态概述[摘要]近几十年来,絮凝技术领域研究在水处理应用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呈现出十分活跃的发展趋势,并面临着突破性进展的问题,特别是絮凝过程中的一些形态研究尤为突出。
混凝工艺是给水处理工艺中的重要环节,混凝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后续的沉淀、过滤等工艺的处理效果,进而影响最终的出水水质。
絮凝形态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好的认识絮凝这一过程,从而更好的运用于实际生产。
[关键词] 絮凝形态水处理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资,也是不可替代的重要自然资源。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城市化水平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资源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取自任何水源的水中都含有不同程度的杂质,水问题已经关系到国民经济与人类健康的发展。
由于水环境的日益恶化与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剧增的矛盾,水质问题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仅次于人口问题的第二大难题。
现有常规地表水净水工艺为混凝—沉淀—过滤—消毒。
混凝工艺是传统水质净化工艺中较为重要的环节,准确控制絮凝剂的投加量是取得良好混凝效果的首要前提。
传统混凝工艺的目的是去除水体中的颗粒物与以腐殖酸类为主的色度等。
由于需要加药,所以混凝工艺决定着后续流程的运行工况以及最终出水水质和运行成本。
而同时水处理中的混凝现象比较复杂,不同种类的混凝剂和不同水质的原水之间混凝机理都有所不同,在实际的水处理中,往往是几种混凝作用并存,因而无法确定当时的混凝机理,另外,混凝效果又受水的温度、pH值、碱度、水中杂质颗粒的性质、混凝剂自身的类型及其混凝效能和水力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投药量和投药方式应根据这些因素对混凝效果产生的综合影响和变化情况来确定。
在给水处理中,混凝过程可以分解成凝聚和絮凝两个阶段。
凝聚指水中憎水胶体的脱稳过程,絮凝指胶体结成絮体的絮凝过程,两者总称为混凝过程。
但在实际过程中,混凝的发生是连续运行的,因而无法划分凝聚和絮凝的界限。
混凝的作用机理主要有:电性中和/吸附、吸附架桥、网捕或卷扫等。
壳聚糖对白芍水提液的絮凝效果及絮体的分形特性
壳聚糖对白芍水提液的絮凝效果及絮体的分形特性张建伟;王新文;冯颖;苏辰长【摘要】The fractal dimension is an important parameter of floccu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water-extraction with chitosan.In this paper, Flocs' fractal dimension is determined by image method, and Zeta potential instrument is applied to determine the ζ potential of flocculation system, so as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and effect of the flocculation.Chitosan is selected as a flocculant to purify the impurity of water-extract of peony, the flocculation's operating conditions, such as the dosage of flocculant, flocculation temperature, pH value and so on, are adjusted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these factors on the flocculation and the variation of flocs' fractal dimension.When the dosage is increased, the fractal dimension of flocs shows a downward trend.When the temperature or pH value is increased, the fractal dimension of flocs shows a situation that it increases firstly, then decreases.The optimum conditions of peony's water-extract is acknowledged by orthogonal experiment: flocculant dosage is 0.310 g·L-1, flocculation temperature is 30 ℃, pH value is 3.In this case, the flocculation flocculation rate is 94.32% when the fractal dimension is 1.430.%分形维数是壳聚糖絮凝中药水提液絮体的重要参数,采用图像法测定絮体的分形维数,并应用Zeta电位仪测定了絮凝体系的ζ电位,对絮凝机理和絮凝效果进行了研究.选用壳聚糖作为絮凝剂,对白芍水提液进行净化除杂,通过改变絮凝剂投加量、絮凝温度、絮凝pH值等操作条件,探究这些因素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分析不同条件下絮体分形维数的变化规律:随着絮凝剂投加量的增加,絮体分形维数呈下降趋势;絮体分形维数随温度或pH值的升高出现先增大后降低的情况.通过正交实验确定白芍水提液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絮凝剂投加量0.310 g·L-1,絮凝温度30 ℃,絮凝pH值3,絮凝率达到94.32%,此时的分形维数为1.430.【期刊名称】《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年(卷),期】2017(044)005【总页数】7页(P561-567)【关键词】壳聚糖;白芍水提液;絮凝;分形;电泳;胶体【作者】张建伟;王新文;冯颖;苏辰长【作者单位】沈阳化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辽宁沈阳 110142;沈阳化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辽宁沈阳 110142;沈阳化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辽宁沈阳 110142;沈阳化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辽宁沈阳 1101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028中药絮凝技术作为净化中药提取液的一种方法,相较于中药醇沉技术具有设备投资少、处理效果彻底、处理过程简便以及成本低廉[1] 等优势,该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中药现代化进程.众多研究表明,采用壳聚糖絮凝中药水提液具有无毒、原料易获取、有效成分损失少等优势 [1-3].影响中药絮凝过程的因素很多,如温度、投加量、pH值以及搅拌强度等;国内外在中药絮凝方面已有较多基础性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混凝剂的投入以及混凝效果的输出,实验结果难于与“球形”理论的推导结果一致[4],且表征絮凝效果的指标单一,缺乏对絮体结构的研究.分形理论的引入,对絮凝机理的研究、絮凝工艺的优化、絮体形态对沉降性能的影响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5].1919年HAUSDORFF(拓扑学开创者)和BESICOVITCH研究了几何学中的“病态”结构,将维数的定义从整数维推广到分数维,但并未得到传统数学家的普遍关注.直到1975年MANDELBROT首次提出“分形”这一名词,并揭示了其与物理学的关系,方才得到科学界的公认.分形维数是对具有分型特征的对象的定量描述,是揭示复杂系统基本特征的重要参数,分形维数的准确描述对絮凝动力学过程的模拟具有重要作用[6-7],同时对絮体分型特征的研究有助于絮凝过程的优化[8-9].目前,分形理论已广泛应用于地质、材料科学、城市规划、废水处理等领域[10-12].絮凝过程中絮体的成长过程是随机、无序的,具有非线性的特点;絮凝过程是由初始粒子之间相互碰撞凝聚成小的絮团,小絮团与小絮团间碰撞形成更大的絮团,这一过程使絮体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自相似性和标度不变性,这是分形的2个重要特征[13-15],因此,将分形应用于中药絮凝研究在理论上是可行的.絮体分形维数可用来评价絮体的质量以及絮凝效果[4,16],已有众多工作关注聚合氯化铝等无机絮凝剂净化污水絮体以及活性污泥絮体的分形维数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但以壳聚糖为代表的天然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絮体分形维数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尚未见报道.应用壳聚糖对白芍水提液进行絮凝处理,通过实验考察温度、pH值、絮凝剂投加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并计算其相应的分形维数,得到了以上因素与分形维数之间的规律;并通过正交实验,得到最佳的絮凝条件及在最佳条件下的分形维数.电煎密闭煎药机(YFY13B型),北京东华原医疗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数显六联电动升降搅拌器,JJ-4C型,巩义予华仪器;精密电子天平(精度0.1 mg),Sartorius BS224S型,德国;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2800型),日本日立公司;数字照相生物显微镜(BK3300型),重庆光电;数显恒温水浴锅(HH-1型),江苏荣华仪器;微电泳仪(J94S-H型),上海中晨科技有限公司;精密pH计(精度0.01)PHS-3C型,上海精密科学仪器.制取生药浓度为0.1 g·mL-1的白芍水提液4 000 mL(2付),其制取的经验公式为[17]:W=200+1.08×Wy+N×1.8×(1/2×Wc),其中,W 为加水量;Wy 为饮片总质量;N 为一次煎药的付数;Wc 为每包药液量(2 000 mL)精密称取白芍饮片200 g,加足量蒸馏水浸泡40 min,用式(1)计算,向煎药机内加入蒸馏水2 216 mL,将浸泡好的白芍饮片加入煎药机,设定温度110 ℃,煎煮60 min.用移液管量取1 mL的冰醋酸(上海沪试,AR),加蒸馏水配置1%的乙酸溶液100 mL.精密称取1 g壳聚糖(上海伯奥生物有限公司,脱乙酰度≥90%,黏度<100 mpa·S),溶于100 mL 1%的乙酸溶液,配置质量浓度为0.01 g·mL-1的壳聚糖溶液,溶胀24 h后使用.1.4.1 分形维数的测定及其计算采用图像法[18]计算絮体的分形维数,将絮凝过程生成的絮体置于表面皿中,用显微镜(目镜10×,物镜4×)观察并对不同位置进行多次拍照,图1为某一位置絮体的照片.使用Image-Pro软件对采集的图像进行处理和计算,可得到絮体的周长和面积等数据.利用絮体投影面积和周长的关系,计算分形维数,数学关系式为[19]其中,P为颗粒的周长,A为面积,D为絮体的分形维数.通过测量不同的P和A的值,在双对数坐标系下作图,拟合成直线,直线的斜率即为D值,如图2所示,絮体的分形维数为1.399.1.4.2 上清液透光值的测定取5 mL原药液注入石英比色皿(光程1 cm)中,以蒸馏水为对照,对原药液进行全波段扫描(190~1 100 nm),测得波峰值在531 nm处.取5 mL待测样品的上清液,以蒸馏水为对照,在531 nm波长下测其透光值.1.4.3 絮凝率的计算絮凝率是评价絮凝效果的重要依据,药液絮凝前后透光值的变化程度反映了絮凝效果,絮凝率(flocculation rate,FR)的计算公式为:其中,α为絮凝前药液的透光度,β为絮凝后上清液的透光度.1.4.4 ζ电位的测定在微电泳仪上进行ζ电位的测定.取适量待测样品上清液,注入微电泳杯并插入铂电极对,通过微电泳仪的显微摄像系统观测颗粒在电场中的运动情况,选取6组颗粒计算带电颗粒的运动距离与方向,得到其ζ电位值,测量3次后取平均值.絮凝剂投加量是絮凝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实验在原药液pH值为4.6室温下进行.分别向50 mL的白芍水提液中投入1.2,1.4,1.6,1.8,2.0,2.2,2.4 mL的壳聚糖絮凝剂进行试验.试验采用二段式搅拌方式,其中,快速搅拌(70 r·min-1)1 min,慢速搅拌(30 r·min-1)10 min,静沉40 min后测量上清液透光值、ζ电位等指标.图3的结果表明,絮凝率随着絮凝剂投加量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絮凝剂投加量为3.2 mL(0.385 g·L-1)时絮凝率达到最大值;在絮凝剂投加量不超过3.2 mL时,ζ电位的绝对值随着投加量的增加而减小,当投加量为3.2 mL时,ζ电位值最接近零电位(-1.1682 mV);当絮凝剂投加量超过3.2 mL时,胶体颗粒的表面电性转变为正电,继续增大投加量,ζ电位的绝对值增大.由于原药液中胶粒颗粒表面呈负电性(-5.9708 mV),投加壳聚糖絮凝剂后,氨基离子化呈正电性[20],中和了药液中胶粒表面的负电荷,压缩双电层,当絮凝剂投加量不超过3.2 mL时,随着絮凝剂投加量的增加,更多带正电的官能团参与絮凝过程,胶体颗粒表面的负电位的绝对值减小,分散体系的稳定性降低,导致药液中更多的胶体颗粒失稳,被壳聚糖絮凝剂的高分子支链桥联,宏观上表现为上清液透光值升高,絮凝率上升;当絮凝剂投加量超过3.2 mL时,带正电官能团的数目进一步增加,过多的正电荷导致胶体颗粒表面电性发生反转变为正电,胶体分散体系重新变得稳定;另一方面,颗粒表面的絮凝剂分子呈饱和状态不再有吸附空位,多余的絮凝剂有溶胶作用,使颗粒稳定分散,宏观上表现为上清液透光值降低,絮凝率下降.当絮凝剂投加量为3.2 mL时,絮凝效果最佳,絮凝率达到80.88%.絮体分形维数随絮凝剂投加量增加的变化情况如图4所示.随着絮凝剂投加量的增加,分形维数整体呈下降趋势.分析原因为:壳聚糖絮凝中药水提液的絮凝过程主要依靠吸附架桥作用,随着絮凝剂投加量的增加,固定含量的悬浮液中会出现胶体颗粒被多个高分子支链桥联的情况,絮团粒径增大且絮团内聚合物增多,导致絮团平均密度变小[21],絮体的分形维数与密度呈正相关,即絮团有效密度越大,分形维数越大[22-23];另一方面,絮体粒径的增大也会导致絮体包含的初始微粒数目增多,结构松散,絮体分形维数随之减小[24-25].所测分形维数为1.332~1.545,药液絮凝效果最好时,絮体的分形维数为1.463.温度是影响絮凝效果的重要因素,属于絮凝过程的重要控制指标.实验在原药液pH 值为4.6、絮凝剂投加量为3.2 mL(质量浓度为0.310 g·L-1)下进行.将原药液置于恒温水浴锅,分别在温度为20,30,40,50,60 ℃下进行实验,水力条件同2.1节,静沉40 min,取其上清液测量透光值等指标.如图5所示,絮凝率和絮体分形维数都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且都在30 ℃时达到最大值.这是因为在水温较低时,一方面影响了絮凝剂在水中的水解,电离程度被削弱,导致反离子总数减少,压缩双电层的作用被削弱,絮凝效果降低;另一方面,较低的温度导致布朗运动减慢,不利于胶体颗粒间的碰撞,同时增大了药液的黏度,在絮团碰撞聚集和沉降过程中,增大了药液对絮团的剪切程度,导致絮团变松散、细小,一部分细小的絮团无法沉降,宏观上表现为分形维数的降低和絮凝率的下降.提高温度使絮凝过程中化学反应加快,布朗运动加速,则有利于絮体间的随机碰撞,促进絮体生长.但过高的温度会增强水合作用,已形成的絮体可能会再次破损或破碎,宏观上表现为絮团细小,含水量较高,计算的分形维数和絮凝率降低.图5的结果表明,在30 ℃时药液的絮凝效果最好,絮凝率为84.71%,此时其分形维数为1.455,所测分形维数为1.341~1.455.通过向白芍水提液中加入NaOH(2 mol·L-1)或HCl(1 mol·L-1)溶液.分别调节原药液pH值至3.0,4.0,5.0,6.0,7.0,8.0(误差±0.1)进行实验,在室温下向50 mL的白芍水提液中加入3.2 mL(质量浓度0.310 g·L-1)壳聚糖絮凝剂,水力条件同2.1节,静沉40 min,取其上清液测量透光值和ζ电位值等指标.图6和7的结果表明,ζ电位随pH值的增大在数值上呈减小的趋势,絮凝率及絮体分形维数随pH值的增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pH=2.0时,絮凝率与分形维数达到最大值.这是由于pH值的改变会引起胶体颗粒表面ζ电位和电荷密度的改变,同时,还会对絮凝剂的性质和作用产生较大影响.壳聚糖絮凝剂在药液中水解为带正离子的聚电解质,可以和胶体颗粒表面的负电发生电中和.pH值为2.0~3.0时,溶液中H+浓度较大,改变了胶体颗粒表面的电性,ζ电位呈正值,影响了壳聚糖絮凝剂与胶体颗粒的电中和作用,胶体颗粒与絮凝剂之间的桥联作用减弱,絮凝剂很难与胶体颗粒或微粒形成絮团,或已形成的絮团较为脆弱导致破碎.宏观上表现为絮团较为松散、分形维数较小、絮凝率较低.pH值≥3时,ζ 电位绝对值呈增加趋势.pH值继续增大,H+浓度逐渐降低,胶体颗粒表面的负电荷密度增大,削弱了壳聚糖絮凝剂与胶体颗粒的电中和作用,导致了絮凝率和分形维数的降低. 当pH值增大至8.0时,ζ 电位绝对值急剧增大.这是因为药液中OH-浓度逐渐高于H+浓度,胶体颗粒表面的电荷浓度继续增大,使絮凝剂与胶体颗粒的絮凝作用变得困难,分形维数和絮凝率也急剧下降,说明壳聚糖絮凝白芍水提液不宜在碱性环境中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在pH=2.0时,絮凝效果最为理想,絮凝率达到91.71%,此时的絮体分形维数为1.421,所测分形维数为1.301~1.515.为了寻找最佳絮凝条件和絮凝效果最佳时絮体的分形维数,进行了正交实验,分析实难结果,得到影响絮凝效果因素的强弱顺序以及最佳絮凝条件和此时絮体的分形维数.正交实验:选用絮凝剂投加量(A)、絮凝温度(B)、絮凝pH值(C)3个因素,每个因素下选取3个水平(单因素实验中絮凝效果最好的3个水平),选取L9(34)正交表进行实验,因素与水平表见表1.按照以下因素与水平,将壳聚糖絮凝剂投入50 mL的白芍水提液中,水力条件同2.1节,静沉40 min,取其上清液测量透光值,并对絮体拍照,计算不同条件下絮体的分形维数.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见表2. 表2的结果表明,最优水平为A2B1C2,此时絮凝率达到最高,分形维数也达到最大值.由极差分析可知,3个因素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由强及弱为A>B>C,即絮凝剂投加量>絮凝温度>絮凝pH值.絮凝效果最佳工艺条件为絮凝剂投加量3.2mL(0.310 g·L-1),絮凝温度30 ℃,pH=3,该环境下絮凝率为94.32%,絮体的分形维数为1.430.该组实验测得分形维数为1.341~1.430.采用壳聚糖絮凝白芍水提液,通过改变絮凝剂投加量、温度、pH值等条件,探究这些因素对絮凝效果和絮体分形维数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壳聚糖絮凝白芍水提液的最佳工艺条件,得到以下结论:3.1 实验计算的壳聚糖絮凝白芍水提液絮体的分形维数为1.32~1.545.当絮凝剂投加量确定时,絮体的分形维数越大,絮凝效果越好,因此,絮体分形维数作为絮体质量的重要参数,可作为絮凝过程中的控制指标以表征絮凝效果,具有重要价值.3.2 在pH值及温度等条件相同的环境下,随着絮凝剂投加量的增加,絮凝率先升高后降低,而分形维数呈整体下降的趋势.当投加量为3.2 mL(0.385 g·L-1)时,絮凝率达到最大值80.88%,此时絮体的分形维数为1.463.3.3 在pH值相同,以最佳投加量投加絮凝剂的条件下,絮凝率及絮体的分形维数都随着温度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30 ℃时,絮凝率达到最大值为84.71%,此时絮体的分形维数为1.455.3.4 在温度、絮凝剂投加量相同的条件下,絮凝率及絮体的分形维数都随着pH值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pH=2时,絮凝率达到最大值为91.71%,此时的絮体分形维数为1.421.3.5 通过正交实验得出壳聚糖絮凝白芍水提液的最佳絮凝工艺条件为:絮凝剂投加量3.2 mL(0.310 g·L-1),絮凝温度30 ℃,pH=3;此时絮凝率为94.32%,絮体的分形维数为1.430;3个因素影响絮凝效果由强及弱依次为絮凝剂投加量>絮凝温度>絮凝pH值.【相关文献】[1] 张建伟,范红伟.壳聚糖对银杏水提液的絮凝工艺研究[J].化学工程,2008,36(2):71-74. ZHANG J W,FAN H W.Study on flocculation of water-extraction solution of ginkgo leaves with chitosan[J].Chemical Engineering,2008,36(2):71-74.[2] 张建伟,袁园,王春雨.壳聚糖对桑白皮水提液净化除杂的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0,24(2):346-349. ZHANG J W,YUAN Y,WANG C Y.Purification of water-extraction solution of mulberry root bark with chitosan[J].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of Chinese Universities,2010,24(2):346-349.[3] 张建伟,于婧超,冯颖.2种天然絮凝剂对薄荷水提液的絮凝研究和比较[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39(4):428-433. ZHANG J W,YU J C,FENG parison and study of the flocculation effect of peppermint water-extraction solution by two naturalflocculants[J].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Edition,2012,39(4):428-433.[4] 温海龙,董瑞斌,朱升干.分形维数作为废水絮凝处理效果的表征指标及其影响因素[J].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2011,33(1):17-21. WEN H L,DONG R B,ZHU S G.Fractal dimension as a characteristic index of flocculation[J]. 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Engineering Technology,2011,33(1):17-21.[5] 郑典模,朱升干,蒋文天,等.基于DLCA模型的絮凝过程模拟及应用[J].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2011,33(2):129-133. ZHENG D M,ZHU S G,JIANG W T,et al.Simulation on flocculation process based on DLCA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J].Journal of NanchangUniversity:Engineering Technology,2011,33(2):129-133.[6] MAGGI F,MIETTA F,WINTERWERP J C.Effect of variable fractal dimension on the floc size distribution of suspended cohesive sediment[J]. Journal ofHydrology,2007,343(1/2):43-55.[7] MAERZ J,VERNEY R,WIRTZ K,et al.Modeling flocculation processes:Intercomparison ofa size class-based model and a distribution-based model[J].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2011,31(10):84-93.[8] 李春梅,施周,梅胜,等.絮凝条件对絮体分型结构的影响[J].环境科学,2006,27(3):489-492. LI C M,SHI Z,MEI S,et al.Effects of flocculation conditions on aggregates fractalstructures[J].Environmental Science,2006,27(3):489-492.[9] 钟润生,张锡辉,肖峰,等.絮体分型结构对沉淀速度影响研究[J].环境科学,2009,30(8):2353-2357. ZHONG R S,ZHANG X H,XIAO F,et al.Effects of fractal structure on settling velocities of flocs[J]. Environmental Science,2009,30(8):2353-2357.[10] 韦伟,杜茂安,朱佳,等.絮凝过程中絮体生长的多重分形行为[J].环境科学学报,2014,34(4):79-84. WEI W,DU M A,ZHU J,et al.Multifractal behavior of flocs growth in flocculation processes[J].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2014,34(4):79-84.[11] 王慧,曾令可.分形理论及其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J].材料开发与应用,2010,15(5):39-43. WANG H,ZENG L K.Fractal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materials science[J].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Materials,2010,15(5):39-43.[12] 成秋明.多重分形与地质统计学方法用于勘查地球化学异常空间结构和奇异性分析[J].地球科学,2001,26(2):161-166. CHENG Q M.Multifractal and geostatistical methods for characterizing local structure and singularity properties of exploration geochemical anomalies[J].Earth Science,2001,26(2):161-166.[13] MEAKIN P.Fractal aggregates[J].Advances in Colloid and InterfaceScience,1988,28:249-331.[14] LOGAN B E,KILPS J R.Fractal dimensions of aggregates formed in different fluid mechanical environments[J].Water Research,1995,29(3):443-453. [15] 王晓昌,丹保宪仁.絮凝体形态学和密度的探讨-Ⅰ.从絮凝体分型构造谈起[J].环境科学学报,2000,20(3):257-262. WANG X C,NORIHITO T.A study on the morphology and density of flocsⅠ.The fractal structure of floc[J].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2000,20(3):257-262.[16] 李警阳,张忠国,孙春宝,等.基于分形学的絮凝理论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2,31(12):2609-2614. LI J Y,ZHANG Z G,SUN C B,et al.A review of flocculation theories incorporating fractal geometry[J].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2012,31(12):2609-2614.[17] 于婧超.薄荷水提液的絮凝工艺研究[D].沈阳:沈阳化工大学,2012. YU J C. Study on Flocculation of Water-Extraction Solution of Peppermint[D].Shenyang:Shenya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2012.[18] CHAKRABORTI R K,ATKINSON J F,BENSCHOTEN J E V,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alum floc by image analysis[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0,34(18):3969-3976.[19] 卢佳,王毅力,杜白雨,等.聚合氯化铁腐殖酸(PFC-HA)絮体的粒度和分形维数的动态变化[J].环境科学学报,2008,28(4):624-633. LU J,WANG Y L,DU B Y,et al.Dynamic change of particlesize and fractal dimensions of polyferric chloride-humic acid (PFC-HA) flocs[J].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2008,28(4):624-633.[20] 孙姣,秦莉,李桂水,等.壳聚糖对小儿咳喘灵原药提取液絮凝除杂效果研究[J].中草药,2013,44(2):174-179. SUN J, QIN L, LI G S, et al. Effect of chitosan on flocculation impurity removal of extract from Xiao’er Kechuanling oral liquid[J]. Chinese Traditional Herbal Drugs,2013,44(2):174-179.[21] 郑丽娜.复合型生物絮凝剂絮凝特性及絮凝絮体分形特性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ZHENG L N. Evaluation of the Flocculating and Fractal Characteristics of Compound Biological Flocculants[D]. Harbin: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7. [22] 王晓昌,丹保宪仁.絮凝体形态学和密度的探讨-Ⅱ.致密性絮凝体形成操作模式[J].环境科学学报,2000,20(4):385-390. WANG X C, NORIHITO T. A study on the morphology and density of flocsⅡ. Operation modes for compact floc form ation[J].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2000,20(4):385-390.[23] KRANENBURG C. The fractal structure of cohesive sediment aggregates[J]. 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1994,39(6):451-460.[24] XIA X M, LI Y, YANG H, et al. Observations on the size and settling velocity distributions of suspended sediments in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China[J]. 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2004,24(16):1809-1826.[25] FOX J M, HILL P S, MILLIGAN T G, et al. Floc fraction in the waters of the Po River prodelta[J]. 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2004,24(15):1699-1715.。
不同水力条件下悬浮液絮体分形结构的研究
不同水力条件下悬浮液絮体分形结构的研究刘利;湛含辉;王晓;王晓辉【摘要】利用计算机MATLAB软件,在高浓度悬浮液混凝试验的基础上对选煤废水混凝过程中不同水力条件(搅拌速度和搅拌时间)下所拍摄的显微镜絮体图片进行处理,计算其分形维数,从而分析研究不同水力条件下所形成的絮体结构与对应的絮体平均沉降速度及处理出水浊度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在混凝剂加入的初始阶段,当搅拌速度v1为250 r/min、搅拌时间t1为10s时,絮体结构最密实且接近球体,分形维数最大(Df=1.961 6),此时絮体沉降速度最快,混凝沉降效果最好,出水浊度可达170 NTU.【期刊名称】《安全与环境工程》【年(卷),期】2014(021)001【总页数】6页(P77-82)【关键词】絮体;分形结构;分形维数;水力条件;混凝试验【作者】刘利;湛含辉;王晓;王晓辉【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江苏徐州221008;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江苏徐州221008;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江苏徐州221008;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江苏徐州221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703.5混凝是工业废水处理中最常用的固液分离工艺。
在实际的混凝过程中,常出现絮体松散、破碎、不易沉降等现象,这是人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制约混凝机理进一步研究的难题。
随着分形理论的出现及研究的逐步深入,使人们对混凝的研究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混凝试验、混凝动力学等方面,而是逐步转向微观的絮体形态结构研究之中。
分形维数作为分形理论中描述分形体形态特征的一个重要参数,它反映了分形体占有空间的有效性,是分形体不规则性的量度。
在实际的混凝过程中,由于所形成的絮体具有很好的分形特征,因此利用其分形维数的大小能够对絮体形态结构进行定量表征,从而使得人们认识絮体这种不规则性和无序性逐渐成为可能[1]。
目前,国外对絮体分形结构、孔隙率及沉降速度等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多,如P.T.Spicer等[2]研究了稳定状态下絮体结构演化及大小分布;B.E.Logan等[3]对桨叶搅拌和滚筒搅拌两种不同流体力下所形成的絮体分形维数进行了研究;M.Kajihara[4]对大尺度絮体的孔隙率和沉降速度也进行了具体研究。
絮凝体的DLCA分形仿真模拟及水力条件对其影响
絮凝体的DLCA分形仿真模拟及水力条件对其影响何南浩;蒋白懿【摘要】为了更好的研究絮凝过程中的颗粒碰撞方式与絮体成长规律,基于Matlab平台,对三维有限扩散集团凝聚(DLCA)模型进行改进,分别模拟异向絮凝和同向絮凝状态下絮体的生长过程,探讨絮凝工艺中两种絮凝作用对絮体成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絮凝前期,异向絮凝有助于颗粒之间的碰撞,生成小絮体,而在絮凝中后段,同向絮凝对大絮体的形成以及絮体结构的调整更为有利,两种絮凝方式的结合,可以提升絮凝的效果.【期刊名称】《山西建筑》【年(卷),期】2018(044)036【总页数】2页(P114-115)【关键词】模型;同向絮凝;异向絮凝【作者】何南浩;蒋白懿【作者单位】沈阳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辽宁沈阳 110168;沈阳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辽宁沈阳 11016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91.20 引言饮用水处理絮凝过程中颗粒的无规则运动给絮凝的研究加大了困难,絮凝试验往往无法得出准确的絮凝规律。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利用模型对絮凝沉淀过程的研究不仅能为实验研究指明方向,减少弯路,同时还能方便的了解絮体成长的机制。
在众多颗粒凝聚模型中,DLCA模型的机制与絮体成长过程最为契合,经典的DLCA模型中,在一个固定空间区域随机释放固定的粒子,然后让粒子之间相互碰撞而聚集成团簇,粒子之间的碰撞絮凝方式为异向絮凝,其主要的碰撞作用力来自于布朗运动,而在水处理工艺中更为主要的一类运动是颗粒在水流的作用下产生的碰撞,团簇在剪切力的作用下,发生同向絮凝作用,同时包裹一些小团簇,是絮凝的动力学基础。
基于上述原因,本实验将在Matlab平台中,根据经典DLCA模型,建立模拟同向絮凝的涡旋水流状态下的絮凝模型,使粒子在絮凝池中涡旋条件下的碰撞,然后进行数值分析,得出运行结果,分析同向絮凝和异向絮凝在絮凝过程中的动力学作用规律。
1 模型的建立异向絮凝模型的模拟机制是在一个三维空间中释放一定数目的初始粒子后,让这些粒子按相同的运动步长进行类似布朗运动,运动方向随机,然后在每一次运动步长之后判定粒子之间是否粘附。
絮凝条件对絮体分形结构的影响
絮凝条件对絮体分形结构的影响李冬梅1,2,施周1,梅胜2,谭万春3,金同轨4(11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长沙 410082;21广东工业大学建设学院,广州 510500;31长沙理工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系,长沙 410076;4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西安 710055)摘要:在85kg/m 3的含沙高浊水中投加阳离子高分子聚合物,借助图像分析技术与沉降技术分析探讨了不同絮凝条件下泥沙絮凝形态学参数:絮体粒径、絮体有效质量密度、絮体自由沉速、浑液面沉速与上清液余浊等的变化规律.利用表征参数“分维”定量控制不同絮凝条件(如搅拌速率、搅拌时间、高分子浓度等)对含沙高浊水絮体结构分形特性的影响.实验证明,不合适的絮凝条件将导致絮体分形构造疏松脆弱,分维值低.絮凝条件合适时(快速絮凝强度为:r 1=300r/min ,t 1=10s ;慢速絮凝强度:r 2=120r/min ,t 2=180s ;CP 浓度:011%),絮体分形结构处于最佳状态.该状态下的絮体具有粒径较大、沉速快、有效质量密度高、粒度分布均匀,分维值最高(D 3=2116)的特点.而且,由静沉实验测得浑液面沉速高,上清液余浊也低.泥沙絮体分形结构达最佳时的混凝性能、沉降性能与结构密实性均较理想.关键词:含沙高浊水;架桥絮体;絮凝条件;絮凝形态学;分形结构;分形维数中图分类号:X13112;TV149;TU991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023301(2006)0320488205收稿日期:2005201210;修订日期:200520321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078043)作者简介:李冬梅(1972~),女,博士后,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水处理理论与技术.E ffects of Flocculation Conditions on Aggregates Fractal StructuresL I Dong 2mei 1,2,SHI Zhou 1,M EI Sheng 2,TAN Wan-chun 3,J IN Tong 2gui 4(11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China ;21School of Constructio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500,China ;31School of Chemica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76,China ;41School of Environmental &Municipal Engineering ,Xi ’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Technology ,Xi ’an 710055,China )Abstract :By adding cationic high molecular weight polymer into high turbid water with slit content containing 85kg/m 3,variation regularities of the following morphologic factors which can characterize fractal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aggregates under different flocculation conditions :such as aggregates sizes ,efficient mass density of aggregates ,aggregates free settling rate ,turbid liquid layer settling velocity ,residual turbidity of supernatant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by using image analysis and settling technologies.The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 “fractal dimension D ”can be used to quantitatively control the effects of flocculation conditions such as stirring rate ,stirring time ,high molecular weight polymer concentration on the fractal properties of aggregates structures of high turbid water with slit content.It is found in ex periment that when flocculation conditions are im proper ,fractal structures of aggregates will become loose and fragile and the value of fractal dimension D is low.When the flocculation conditions are proper (rapid flocculation strength and time separately is r 1=300r/min ,t 1=10s ;slow flocculation strength and time separately is r 2=120r/min ,t 2=180s ;polymer concentration is 011%),the fractal structures of bridging 2flocculated aggregates reach the optimum compactness.Under this optimum conditions ,aggregates have such characters as a bigger size ,a faster free settling rate ,a higher efficient mass density ,size distribution in turbid sus pended liquor uniform and the value of fractal dimension D is the highest (D 3=2116).Furthermore ,the results testing from the static settling experiment indicate that thesettling rate of turbid liquor layer is fast and the residual turbidity of supernatant is low also.The following behaviors of silt aggregates ,such as coagulation properties ,settling behaviors and the properties of structural compactness are all ideal.K ey w ords :high turbid water with slit content ;bridging 2flocculated aggregates ;flocculation condition ;flocculation mor phology ;fractal structure ;fractal dimension 在给水与废水处理系统中,絮体的结构和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水处理流程的运行工况、最终出水质量和成本费用,而絮体结构受到絮凝条件的制约.实验与电镜照片研究表明,泥沙颗粒形状各异,絮体表面和内部具有高度不规则性,具有自相似结构与标度不变性,这表明絮体的结构及其形成过程具有分形特征[1~4].分形维数(简称分维)概念可用来描述颗粒与小絮体在不规则絮体结构内部的填充程度,能很好地描述和分析絮体结构的形成和“生长”,一般地,絮体结构越密实,分维值越高[2~4].本文以“分维”作为定量控制参数,借助沉降技术与图像分析技术对不同絮凝条件下85kg/m 3的含沙高©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浊水架桥絮凝形态学参数进行分析与研究,探讨了絮凝条件对泥沙絮体分形结构的影响,并得出絮凝效果达最佳时的絮凝条件.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与试验装置1.1.1 原水的配制 泥沙取自黄河青铜峡,用市政管网水浸泡1周并间歇搅拌至泥沙颗粒均匀分散在水溶液中形成浓悬浊液.贮备的85kg/m 3含沙高浊水是通过高速混合与稀释该浓悬浊液制备而成.实验用泥沙由英国马尔文公司产MS2000激光衍射粒度分析仪进行湿法样品粒度分布测定,泥沙颗粒级配曲线见图1.图1 泥沙颗粒的粒径分布曲线Fig.1 Sizes distribution curve of mudsands particles1.1.2 实验方法以分子量为800×104~1000×104的粉状阳型水溶性聚合物F04240SH 为高分子絮凝剂(以下简称CP ),对含沙量为85kg/m 3的悬浊液进行架桥絮凝沉降实验.絮凝器皿为有机玻璃方罐,尺寸为100mm ×100mm ×200mm ,水样体积为1L ,直径为5mm 的取样管安装在液面下70mm 处,取样速度约为20mL/min.CP 溶液在快速搅拌速率下迅速加入水样中,持续5~50s 后转入慢速搅拌,用脉冲光散射分析仪(Photometric Dispersion Analyzer ,PDA )对整个絮凝过程进行动态监测.沉降实验在直径为3112cm 的沉降柱(全部沉降距离为25cm )中进行.方罐实验装置中产生的絮体通过内径为5mm 的取样管进入玻璃载物皿,所取泥沙絮体样稀释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并求出当量粒径d ST ,然后将絮体轻轻移入沉降柱,测出絮体在柱内的沉速为υ.絮体到达沉降筒底座后,慢慢将沉降柱推向侧边,取出沉降底座井内的絮体,经临界点干燥仪干燥后再经喷金处理用于电镜观察与摄像.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11絮凝器;21取样管;31PDA200;41蠕动泵;51计算机;61显微摄像仪;71沉降柱;81絮体图2 沉降实验装置Fig.2 Experimental settling device1.2 分析方法(1)絮体形态学特征 絮体经临界点干燥仪干燥后再经喷金处理采用扫描电镜摄像,并结合沉降数据与分维模型计算确定.(2)絮体当量粒径d ST 通过体视显微摄像仪测试絮体的长轴与短轴得到.(3)絮体自由沉速υ1 由沉降实验测得的单个絮体在单位时间内的沉降高度并利用絮体当量粒径与容器筒径修正求得[5]. (4)絮体有效质量密度 从被测絮体的自由沉速和当量球体直径根据下式[2]计算得到:υ21=4d ST g 3ρL C d(ρe ρL )(1) 式中,υ1是修正后的絮体终沉速;C d 是当量球体的阻力系数.(5)分维值的测定 对不同絮凝时间(10s 、50s 、180s 、600s )拍摄的絮体照片,借助密度2密度相关函数并结合分形数学理论中关于计盒维数计算方法的网格法理论计算经图像处理后絮体的二维分维D 2[1];根据沉降实验数据,运用絮体的干质量m (d ST )与当量球体直径d ST 的关系[2](式2)计算质量分维D 3:m (d ST )∝(d ST )D 3(2) 根据式(2),将絮体m (d ST )与d ST 数据点绘在双对数坐标系中,所得直线斜率即为质量分维D 3.2 结果与讨论2.1 搅拌速率对絮体分形结构的影响含有一定比例悬浮固体的高浊度水,在混凝与絮凝过程中对搅拌速度有着特殊的要求.控制搅拌速度能提供工程上所需要的某种密实程度的絮体(具有较高的分维值D )[6].2.1.1 快速搅拌速率r 1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表1),不同搅拌速率下形成的絮体结构存在很大的差异.搅拌速率过高(450r/min)或过低(120r/min)时的絮凝效果均较差.而搅拌速率合适(300r/min)时,表征絮体分形结构特性的参数,如絮体的当量粒径、有效质量密度、自由沉降速度、浑液面沉速等均处于最佳状态,分维D3值最高.当絮体周围的流场剪切强度高(450r/min)时,泥沙颗粒与(或)絮体间的结合键易断裂而散碎,不易絮凝.悬浊液中絮体粒径分布偏差大,絮体结构疏松(图3a),密度较小,分维值低,絮体自由沉速与浑液面沉速低,上清液余浊高(表1).搅拌速率较低(120r/min)时,快速搅拌10s结束后,CP链仍蜷缩在悬浊液中的某些局部区域,部分泥沙颗粒仍处于原始粒子状态.小絮体与颗粒之间或小絮体之间结合键弱,絮体易破碎,粒径下降.在凝聚与破碎达平衡态时,小絮体之间很松散地“挨”在一起,絮体结构松散,分维值低(图3c,表1).而搅拌速率为300 r/min时,有效剪切速率使仍较脆弱的絮体片段重新排列或使絮体内部的颗粒重新分布.絮体与泥沙颗粒及小絮体不断接触碰撞、渗透,以反应控制集团凝聚(Reaction2Limited Cluster Aggregation,RLCA)模式[4]生长,絮体密实程度较高(图3b),分维值D3高(表1).合适剪切速率下的絮体粒径较大,粒度分布均匀,絮体自由沉速与浑液面沉速加快,上清液余浊降低,絮凝效果好.表1 快速搅拌速率不同时,慢速絮凝阶段末泥沙絮体形态学参数的变化Table1 Variation of aggregates morphology parameters at the end of slow flocculation stages when rapid stirring rate is different快搅速率r1/r・min-1平均有效质量密度ρe/kg・m-3平均当量粒径d ST/μm平均自由沉速υ1/mm・s-1浑液面沉速u/mm・s-1上清液余浊C e/N TU分维D3粒径分布方差σ12011991251231110192508118910712 2001249155172108019662011989415 3001361169114111113947121079111 45012441061621880179697118611314图3 稳定态时泥沙絮体分形结构扫描照片(放大倍数:×1000)Fig.3 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 of fractal structure of mudsands aggregates at different rapid stirring rates2.1.2 慢速搅拌速率r2在r1=300r/min时,改变慢速絮凝强度:r2=70r/min、120r/min、180r/min.实验证明,转速为120r/min时浑液面沉速快,上清液余浊低(图4).或高或低的搅拌速率(70r/min、180r/min)下形成的絮体结构密实程度较差,平均质量分维D3下降(图4).较长时间的慢速絮凝紊动强度直接影响着絮体的分形构造.强度不够时,絮体之间或絮体与颗粒之间不能有效碰撞与互相渗透;而强度过大时,絮体将会破碎,不利于形成沉降性能较好的絮体.2.2 剪切时间对絮体分形结构的影响2.2.1 快速搅拌时间t1在最佳剪切强度(r1=300r/min,r2=120 r/min)下,图5PDA动态监测结果与图6电镜扫描结果表明,快速絮凝时间过短(5s)或过长(50s)时,絮凝效果较差.图4 浑液面沉降高度随时间的变化Fig.4 The high of turbid liquid layer versus static settling time图5 R 比值随絮凝时间的变化Fig.5 Ratio R versus flocculation time 快搅时间为10s 时,R 曲线(R 比值能间接反映泥沙悬浊液中颗粒的絮凝程度,并能评价悬浊液中平均颗粒或絮体粒径的相对大小)下降速率较慢,上清液余浊最低.小絮体在絮体内部紧密填充、结合,絮体孔隙率小,密实程度高(图6b ),分维值最大(D 2=1190).时间过短(5s )时,CP 链不能均匀分散到悬浊液中与颗粒表面接触,絮体孔隙率增加(图6a ),分维值下降(D 2=1188).而时间过长(50s )时,泥沙絮体会在较高剪切强度(r 1=300r/min )下破碎,小絮体间不能相互有效聚结而处于分散状态,絮体结构孔隙率较高(图6c ),密度较小,分维值下降(D 2=1187),静沉实验测得上清液余浊也较高.快速絮凝时间过长或过短均会产生较脆弱的絮体构型,该种絮体分维值均比10s 情况下的分维值要小.2.2.2 慢速搅拌时间t 2图6 稳定态时泥沙絮体分形结构扫描照片(放大倍数×5000)Fig.6 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 of fractal structure of mudsands aggregatesat steady state with different rapid stirring times 表2表明,在合适快速剪切强度下(r 1=300r/min ,t 1=10s ),当慢速絮凝时间为:0s 、50s 、180s 、600s 时,表征絮体结构填充程度的分维值首先呈增加趋势,增至某一阶段(180s )分维值最大(D 2=1183,D 3=2115),然后又以微小的幅度下降(絮体结构的动态演变过程见文献[6]).当絮体分维值达最高时,反映絮体结构密实性的有效质量密度值也最高,絮体孔隙率小,粒度分布集中,沉速也最快.表2 最佳快速搅拌速率下的不同慢速絮凝阶段絮体形态学参数的变化Table 2 Variation of aggregates morphology parameter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optimum rapid stirring rates at different slow flocculation stages慢速絮凝时间t 2/s平均有效质量密度ρe /kg ・m -3平均孔隙率<平均当量粒径d ST /μm平均自由沉速υ1/mm ・s -1上清液余浊C e /N TU分维D 2分维D 3粒径分布方差σ010540187531371931965081171119211612501275018098120123191620117911991021418014490172791131141344711183211594156001391017782115164111697117821079711 因此,对于实际高浓度悬浊液处理工程,利用“分维”作为定量控制手段合理控制絮凝阶段的剪切强度与时间很重要.否则絮体分形结构的最佳密实性会改变,影响着絮体的沉降性能与后续的污泥脱水效果.2.3 CP 浓度对絮体沉降性能与密实性的影响改变CP 浓度:0101%,011%,1%,实验发现,011%的CP 浓度下形成的泥沙絮体粒径较大,粒度分布集中,絮体构造孔隙率低,表征絮体结构密实性的分维值(D 3,011%=2107)高,架桥絮凝效果最好.当CP 浓度为1%时,观察到悬浊液中存在大量原始泥沙粒子,絮体粒径随絮凝时间几乎不变,絮体形态改变不明显.这可能是由于快速絮凝时间短暂,大量CP 链由于高浓度下粘度较大使架桥絮凝发生在局部而不能深入到整个悬浊液中,一部分CP链发生“空”架桥作用.在慢速絮凝阶段,絮团内部没有形成长程交联网而使连接较差[7],絮体致密度低,沉速下降,上清液余浊高(C e=823N TU),分维值较小(D3,1%=1198).而浓度为0101%时,架桥絮凝有效,原始泥沙粒子几乎全部消失.阳型CP链使絮体表面带上了与泥沙颗粒表面异号的电荷,CP链与颗粒架桥絮凝形成的絮团间静电吸引力更强.而且, CP浓度较低时,CP链的吸附速率与伸展速率均增加.链在溶液中会占据较大体积,一条链可能不仅仅与一个泥沙颗粒发生架桥絮凝作用[8],泥沙颗粒与链充分接触,絮凝效果较好,上清液余浊低(C e=262N TU).但CP浓度较低(0101%)时,形成的架桥絮体孔隙率较高,整个絮团的生长机理是聚集体2聚集体架桥,泥沙絮团密度下降,分维值较低(D3,0101%=1193).此外,CP浓度较低时,要达到相同絮凝效果,需要稀释许多倍,严重浪费水资源,因此选择合适的CP浓度很重要.另外,当CP浓度较高时(1%),絮体粒径到达峰值的时间滞后(约为50s).CP链由于高粘度的影响导致吸附速率与伸展速率明显降低,短暂(10s)的快速搅拌不能使CP链完全伸展到泥沙颗粒表面,絮体内含有大量的原始泥沙粒子,絮体粒径小,内部孔隙率低.随着剪切絮凝的进行,CP链逐渐伸展到泥沙颗粒表面,形成孔隙率相对较大的絮体构造,分维值下降.当絮凝与破碎达平衡态时,分维又进一步提高,絮体结构趋于密实.所以,当CP浓度较高时,快速絮凝时间需延长.3 结论 (1)不同絮凝条件下分形絮体形态学参数,如絮体的粒径、有效质量密度、自由沉速、孔隙率、浑液面沉速与上清液余浊等存在明显的差异.反映絮体内部结构填充程度的参数“分维”可用于控制絮凝效果达最佳时的絮凝条件(对85kg/m3的含沙高浊水,快速絮凝强度为:r1=300r/min,t1=10s;慢速絮凝强度:r2=120r/min,t2=180s;CP浓度:011%).(2)整个絮凝过程存在2个最佳絮凝状态,快速絮凝阶段:r1=300r/min,t1=10s,D3=2107;慢速絮凝阶段:r2=120r/min,t2=180s,D3=2115.利用特征参数“分维”可定量控制不同絮凝阶段的剪切强度与时间.以获取沉降性能与脱水效果良好的絮体结构.(3)高分子絮凝剂浓度较高时,快速絮凝时间需延长.(4)当絮凝条件达最佳时,泥沙悬浊液中絮体粒度分布均匀,偏差小;絮体粒径较大、沉速快;静沉实验测得的浑液面沉速高、上清液余浊低;絮体分形构造致密度高,孔隙率低,分维值高.参考文献:[1]李冬梅,金同轨,梅胜,等1含沙高浊水架桥絮体的质量分形[J]1中国给水排水,2004,20(11)52~541[2]Tang P,Greenwood J,Raper J A.A Model to Describe theSettling Behavior of Fractal Aggregates[J].J.Colloid InterfaceSci.,2002,(247):210~219.[3]李冬梅,梅胜,金同轨,等.黄河泥沙架桥絮体分形结构的动态演变研究[J].给水排水,2004,30(11):1~5.[4]张济忠.分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115~135.[5]卢寿慈.工业悬浮液———性能、调制及加工[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162~163.[6]Serge Stoll,Jacques puter Computer Simulation ofFlocculation Progresses:The Roles of Chain Conformation andChain/Colloid Concentration Ratio in the Aggregate Structures[J].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1998,(205):290~304.[7]Elimelich M,Gregory J,Jia X,Williams R.Particle Depositionand Aggregation:Measurement,Modelling and Simulation[M].Oxford:Butterworth~Heinemann.1995.[8]Sun S F.Physical Chemistry of Macromolecules:BasicPrinciples and Issues[M].New Y ork:Wiley2Interscience,1994.。
絮凝体的DLA分形模拟及其分形维数的计算方法
絮凝体的DLA分形模拟及其分形维数的计算方法
金鹏康;王晓昌;郭坤
【期刊名称】《环境化学》
【年(卷),期】2007(26)1
【摘要】运用有限扩散凝聚(DLA)模型对絮凝体的成长过程进行了二维模拟.模拟絮凝体分别采用密度函数法、回转半径法、图像分析法进行分形维数计算,分形维数均随模拟絮凝体尺寸的增大而减小.三种计算方法的结果显示,密度函数法和回转半径法得到的分形维数基本相当,但图像分析法所得到的分形维数较小,约为密度函数法和回转半径法所得到的分形维数的0·8左右,其原因可能是图像分析过程中计算机对图像的识别误差所致.以DLA模型模拟得到的絮凝体内部的孔隙率随絮凝体尺寸的增大而增加.絮凝体中孔隙率的增加是絮凝体密度减小、结构松散的主要原因,也是絮凝体分形维数降低的主要因素.
【总页数】5页(P5-9)
【关键词】絮凝体;有限扩散凝聚模型;分形维数.
【作者】金鹏康;王晓昌;郭坤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1.41
【相关文献】
1.城市雨水处理混凝单元絮凝体分形及分形维数研究 [J], 岳志芳
2.絮凝体的三维DLA模型分形模拟 [J], 秦朝燕;邱祖民;陈文有
3.絮凝过程中絮体分形及其分形维数的测定 [J], 陆谢娟;李孟;唐友尧
4.锥形流化床混凝装置内混凝指标和絮凝体分形维数 [J], 王婷;周丹丹;董双石;郑文宇;杨毅
5.DLA和DBM模型与城市生长的分形模拟——关于城市分形形态模拟方法的一个理论探讨 [J], 况颐;陈彦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分形理论及其在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
分形理论及其在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摘要:概述了分形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总结了絮凝体分形特性的研究方法,例举了分形理论在混凝过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分形理论絮凝体结构分形结构模型凝聚和絮凝是混凝过程的两个重要阶段,絮凝过程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后续处理(沉淀和过滤)的处理效果。
但絮凝体结构具有复杂、易碎和不规则的特性,以往对絮凝的研究中III于缺乏适用的研究方法,通常只考虑混凝剂的投入和出水的混凝效果,而把混凝体系当作一个一黑箱II,不做深入研究。
即使考虑微观过程,也只是将所有的胶粒抽象为球形,用已有的胶体化学理论及化学动力学理论去加以解释[1],得出的结论与实验中实际观察到的胶体和絮凝体的特性有较大的差别。
尽管有的研究者在理论推导和形成最终的数学表达式时引入了颗粒系数加以修正,但理论与实验结果仍难以一致。
而分形理论的提岀,填补了絮凝体研究方法的空白。
作为一种新兴的絮凝研究手段,,分形理论启发了研究人员对絮凝体结构、混凝机理和动力学模型作进一步的认识。
1分形理论的概述1.1分形理论的产生1975年[2],美籍法国数学家曼德布罗特(B. B. Mandelbrot)提出了一种可以用于描绘和计算粗糙、破碎或不规则客体性质的新方法,并创造了分形(fractal) 一词来描述。
分形是指一类无规则、混乱而复杂,但其局部与整体有相似性的体系,自相似性和标度不变性是其重要特征。
体系的形成过程具有随机性,体系的维数可以不是整数而是分数[3]。
它的外表特征一般是极易破碎、无规则和复杂的,而其内部特征则是具有自相似性和自仿射性。
自相似性是分形理论的核心,指局部的形态和整体的形态相似,即把考察对象的部分沿各个方向以相同比例放大后,其形态与整体相同或相似。
自仿射性是指分形的局部与整体虽然不同,但经过拉伸、压缩等操作后,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可以重叠。
分形理论给部分与整体、无序与有序、有限与无限、简单与复杂、确定性与随机性等概念注入了新的内容,使人们能够以新的观念和手段探索这些复杂现象背后的本质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4卷第1期2014年1月环境科学学报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Vol.34,No.1Jan.,2014基金项目:国家环保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No.201209009);深圳市南山区技术研发和创意设计项目(No.010*******)Supported by the Special Fund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in the Public Interest from 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No.201209009)and th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Creative Design Projects from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No.010*******)作者简介:韦伟(1986—),男,E-mail :weiweihit@hotmail.com ;*通讯作者(责任作者),E-mail :dmahit@126.com Biography :WEI Wei (1986—),male ,E-mail :weiweihit@hotmail.com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dmahit@126.com韦伟,杜茂安,朱佳,等.2014.絮凝过程中絮体生长的多重分形行为[J ].环境科学学报,31(1):79-84Wei W ,Du M A ,Zhu J ,et al .2014.Multifractal behavior of flocs growth in flocculation processes [J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34(1):79-84絮凝过程中絮体生长的多重分形行为韦伟1,杜茂安1,*,朱佳2,张朝升3,张可方31.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902.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环境工程学院,深圳5180553.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广州510006收稿日期:2013-03-06修回日期:2013-05-05录用日期:2013-05-22摘要:为了研究絮体在絮凝过程中生长的多重分形行为,对用PFS (聚合硫酸铁)处理高岭土原水时混凝过程中絮体生长段的絮体图像进行采集和分析;分析图像多重分形谱及其特征参数行进趋势,而且针对絮体生长规律着重对絮体形态及其分布的演变情况进行了定量化描述.结果表明,随着絮体生长的进行,多重分形谱图的形态由左钩状逐渐转变为右钩状,描述絮体分布均匀性的多重分形谱谱宽Δα由50s 时的1.0213逐渐增大至250s 时的1.3659,Δf (α)的数值大小由于大概率和小概率絮体主导地位的改变而由负转正,f (α)max 所表示的简单分形维数由1.9995逐渐降至1.7762.关键词:絮凝;多重分形;絮体文章编号:0253-2468(2014)01-79-06中图分类号:X703文献标识码:AMultifractal behavior of flocs growth in flocculation processesWEI Wei 1,DU Maoan 1,*,ZHU Jia 2,ZHANG Chaosheng 3,ZHANG Kefang 31.School of Municipa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902.Department of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henzhen Polytechnic ,Shenzhen 5180553.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Received 6March 2013;received in revised form 5May 2013;accepted 22May 2013Abstract :The multifractal behavior of flocs in flocculation processes is studied in this paper.In the coagulation process treating raw water in the form of kaolin suspension with PFS ,the flocs images in growth phase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The variation trend of the multifractal spectrum of images and its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were analyzed ,and the flocs growth regular pattern with the emphasis on the flocs morphology and their distribution variation pattern were quantitatively described.It was concluded from the result that with the growth of flocs ,the spectrum gradually shifted from left hook shape to right one ,and the spectrum width Δαwhich describes uniformity of flocs distribution increased gradually from 1.0213at 50s to 1.3659at 250s ,and the magnitude of Δf (α)was turned from negative to positive.f (α)maxthat represents simple fractal gradually fell from 1.9995to 1.7762.Keywords :flocculation ;multifractal ;floc1引言(Introduction )絮凝是混凝水处理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之一.絮凝过程中,絮体粒径分布及形态学特征时刻变化,其群体形貌动态变化过程复杂.近年来,许多学者采用分形数学理论来描述絮体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颗粒几何特征,以期通过定量描述絮体形貌的复杂性,揭示絮体形成及其与工艺效能的内在关系.众所周知,凝聚是一个颗粒随机碰撞的过程,具有非线性特征.分形维数常用来描述具有自相似结构的不规则几何体的非线性工作机理.在絮凝过程中,絮体颗粒形态和粒径分布时刻变化,而简单分形维数主要用于描述和表征颗粒群体的整体性和平均性,不能完全揭示絮体分形变化的动力学过程(张德祥等,2007;Brown et al .,1992).多重分形描述不同局部条件或不同层次所导致的特殊结构环境科学学报34卷行为与特征,从系统的局部出发来研究整体的特征,并借助统计物理学的方法讨论特征参量概率测度的分布规律.目前多重分形理论已广泛应用于土壤环境(Grout et al.,1998;Li et al.,2011)、材料(Pérez et al.,2012)、地球科学(García-Marín et al.,2008)、医学(Song et al.,2013;Vasiljevic et al.,2012)、城市规划(Ariza-Villaverde et al.,2013)等诸多领域,在国内外水处理领域中未见相关研究内容.实际检测操作中对特定絮体的生长过程监测存在困难,但絮体的群体生长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统计学自相似特征和标度不变性,可以用多重分形理论研究并定量描述絮体的生长规律.絮体形态和分布特征的定量化对絮凝机理的完善和工艺控制均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本研究在前人基础上采用多重分形理论定量描述絮体群在生长过程中的分布特征,探讨絮体在生长过程中的多重分形行为.2分形及多重分形理论(Fractal and multifractaltheory)1977年,Mandelbrot将分形集的概念引入并对分形的定义进行了阐述.分形维数区别于欧式几何中对象的拓扑维数,它是描述非线性复杂系统特征的工具.分形几何学广泛应用于图形图像的分析处理,对于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二维数字图像,应用计算机程序可以非常方便的计算物体的分形维数.计算分形维数的方法有很多,有盒计维数、相似维数、容量维数、关联维数、信息维数、面积周长维数等.盒计维数是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中应用最广泛的分形维数算法之一,其基本的算法原理是以不同测度的盒子来测量目标数目,最后得到一个形如下式的幂函数关系:N(ε)∝εD(1)式中,N为目标数目,ε为盒子大小.两边取对数后得到:D=ln N(ε)lnε(2)式中,D即为分形维数.多重分形是在简单分形基础上发展的分形理论,自1980年即已成为不规则物体形态分析的基本工具(Ficker,2004).多重分形谱由两种关系组成,一种是由一系列概率Pi,ε所组成的子集与测度之间的幂函数关系:Pi,ε∝εα,α称为奇异指数,其反映的是分形图像中概率集合随测度的变化关系,即反映了分形对象的奇异程度;另一种是一系列测度下的盒子数N(ε)与测度之间的幂函数关系:N(ε)∝εf(α).此处f(α)即为多重分形谱,显然它表示的是同一α值子集的分形维数.多重分形谱的计算处理过程,首先需定义配分函数,此函数是对概率的加权求和,即:Iq(ε)=∑N(ε)iPi,εq(3)式中,加权系数q>>1,则配分函数中大概率子集占主导,q<<-1,则配分函数中小概率子集占主导.通过加权,可将一种分形拓展为多种奇异程度的分形,从而可将分形集的内部结构完整呈现出来(孙霞等,2003).对于二维图像的多重分析,概率Pi,ε为盒子中研究目标所占的像素数量与图像中研究目标所占的总像素数量比:Pi,ε=pixels(i,ε)/∑N(ε)ipixels(i,ε)(4)配分函数与尺度ε存在幂函数关系Iq(ε)=ετ(q),两边取对数,则可得到τ(q)=ln∑N(ε)iPi,εqlnε(ε)(5)此处τ(q)称为质量指数,其反映的是Iq(ε)与lnε的线性关系,这种关系指定分形的无标度性.广义分形维数Dq随q值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意义,其定义式如下:Dq=τ(q)q-1(6)当q=0,此时I反应二维图像中对象的空间几何性质,与概率P无关,这样D就表示普通的豪斯道夫维数,此时对应于f(α)max(谢淑云等,2009).根据τ(q)和q的关系经统计物理学中的勒让德变换后得到:τ()q=αq-f(α)(7)α=dτ()qd q(8)由此可得到,α-f(α)的关系,即多重分形图谱.根据多重分形理论,多重分形谱携带大量研究对象的定量信息,f(αmax)、αmax反映的是概率最小子集的性质;f(αmin)、αmin反映的是概率最大子集的性质,f(α)max和其对应的α反映的是最或然子集的性质;多重分形谱谱宽Δα=αmax-αmin反映了概率分布范围的大小,概率分布愈不均匀,相应的谱宽会081期韦伟等:絮凝过程中絮体生长的多重分形行为越大;Δf (α)=f (αmax )-f (αmin )反映的是最大、最小概率单元数目之间的比例关系(Ficker ,2004).3试验材料及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3.1试验材料原水为人工配制高岭土浑浊液,浊度(100ʃ3)NTU.混凝剂为聚合硫酸铁(PFS ,投加浓度30mg ·L -1).试验设备为一套混凝图像在线监测系统,主体反应槽是容积为15L 的有机玻璃制圆形反应罐,IKA 在线程序可控搅拌器,Prosical 相机(相机设置像素512ˑ512,像素大小7.4μm ˑ7.4μm ,最小快门速度20μs )实时捕捉图像,理论识别能力50μm.装置示意图如图1所示,整个反应过程在反应槽内进行,少量反应悬浊液在蠕动泵的工作下以一定流速通过侧向打开的图像采集通道,图像采集通道尺寸为3mm ˑ50mm ˑ200mm ;打开光源控制器,将相机对焦以看清通道内絮体,相机采集流经通道的悬浮颗粒图像并将图像保存在计算机上待软件分析.图1混凝图像在线监测系统示意图Fig.1Schematic of coagulation image on-line monitoring system3.2试验方法反应槽内进行混凝剂聚合硫酸铁处理模拟地表水试验,反应共历时770s.将配制好的聚合铁混凝剂投入水中,在转速200r ·min -1的条件下快速搅拌50s ;然后慢速搅拌720s ,转速75r ·min -1.悬浊液以10mm ·s -1的流速流经图像采集通道,相机每10s 采集1次图像并保存于计算机中,视窗大小2.19cm ˑ2.19cm.图像处理:该文所采用图像处理软件为Image-Pro Plus ,相机采集到的图像格式为256灰度图,通过软件进行阈值转换法二值化处理后,计算图像上的颗粒数目、平均粒径(等效投影面积直径),并计算图像的多重分形谱.多重分形谱计算程序的参数设置:加权系数q取10,盒子大小取8、12、16、32、64、128、256、512.4结果及分析(Results and analysis )4.1絮体的生长过程混凝剂在快速搅拌条件下迅速分散到水中,此阶段混凝剂与水充分混合并水解,使水中悬浮颗粒脱稳,进入慢速搅拌阶段,脱稳颗粒开始凝聚,即絮体开始生长.图2絮体生长过程Fig.2Flocs growth process如图2所示,反应体系经过快速搅拌段进入慢速搅拌段后,絮体颗粒数目迅速下降,由最初视野范围内的8000左右降至700左右,颗粒团聚现象明显;同时絮体颗粒的平均粒径大小迅速上升,由平均粒径0.09mm 左右迅速升至0.23mm 左右.从时18环境科学学报34卷间分布上看,絮体生长阶段在整个反应过程中所占图3絮体分布变化过程Fig.3Flocs distribution change比例不大,絮体生长速度快.图3显示的是絮体在生长过程中几个时间点分布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进入絮凝阶段后,小粒径颗粒迅速降低,大颗粒数目则明显增多,分布图形由高峰逐渐向低峰发展;同时,由于颗粒之间的团聚,颗粒粒径范围逐渐增大,即峰宽逐渐变大.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受到相机分辨率以及镜头分辨率等因素影响,小颗粒在图片中的识别能力有限.4.2絮体生长的多重分形特征图4是相应的各取样时间点絮体生长的多重分形谱变化情况.从此图可以很直观的看出多重分形谱在整个絮体生长段的变化,f (α)max 逐渐降低,谱宽逐渐变大,絮体的多重分形谱从左勾状曲线逐渐变化为右钩状曲线.图4絮体生长的多重分形谱Fig.4Multifractal spectrum of flocs growth图5的部分数据显示出了多重分形谱中f (αmax )、αmax 、f (αmin )、αmin 、Δf (α)、Δα等特征参数随絮体生长的变化,表1显示的是絮体群生长过程中部分采集点照片的多重分形谱参数数据.可以看出,f (αmax )在50 130s 范围内上升明显,由0.4469上升为1.2097,140s 后表现稳定;f (αmin )在絮体生长前段由0.8768下降到0.2568,后端亦是在一定幅度内波动.这说明小概率对象即大粒径絮体的数量在增加,大概率对象即小粒径絮体的数量在减小.由Δf (α)=f (αmax )-f (αmin )的变化可知,Δf (α)由最初的-0.4299迅速增大到0.8679,随后始终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在70s 之前,Δf (α)<0,此时在整个体系中以小粒径颗粒在颗粒分布占据主导地位;此后Δf (α)转而大于0,并持续上升,说明大粒径颗粒所表示的小概率颗粒在颗粒分布中逐渐抢占主导地位;130s 后Δf (α)表现相对稳定,说明大概率和小概率颗粒的数目比相对稳定.图3中表现出的分布情况也显示出150s 、200s 和250s 之间的波峰和波谷比例已相对稳定.在整个反应进程中,αmax 表现出相对平稳特征,这是由于αmax 表示小概率颗粒,体现了最大粒径颗粒在絮体分布中所占比例始终保持平稳;而大概率颗粒所代表的αmin 呈现出明显下降趋势,由1.7降至1.3左右,体现了小颗粒在絮体生长段的聚集过程.Δα在整个生长段则表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由1.0213至1.3659.根据多重分形理论,Δα=αmax -αmin 反映了概率分布范围的大小,概率分布愈不均匀,相应的谱宽会越大;也就是说,Δα在絮体生长的过程中的增大,说明絮体粒径范围在扩大,概率分布变得越来越不均匀.从图3中也注意到絮体分布的峰宽逐渐增加.281期韦伟等:絮凝过程中絮体生长的多重分形行为图5絮体生长f (αmax )、αmax 、f (αmin )、αmin 、Δf (α)、Δα变化Fig.5f (αmax ),αmax ,f (αmin ),αmin ,Δf (α)and Δαchange of flocs growth表1部分絮体照片的多重分形谱参数Table 1Multifractal spectrum parameters of part of floc images 时间/s 参数f (αmax )f (αmin )Δf (α)αmin αmax Δαf (α)maxα0500.44690.8768-0.42991.70002.72131.02131.99952.0474700.78780.76660.02121.65112.71721.06611.99362.0537900.98710.46730.51981.51772.69561.17791.97782.06581101.12470.25680.86791.37962.68881.30921.93632.06401301.20970.34790.86181.34092.64211.30121.88732.03541501.13760.41800.71961.30932.66721.35791.84352.00241701.14530.66140.48391.34672.66651.31981.82551.99761901.11720.48360.63361.30132.65041.34911.80601.97742101.10190.50200.59991.29672.65521.35851.79511.96932301.14570.74870.39701.33582.63611.30031.77681.96412501.09240.56660.52581.28382.64971.36591.77621.9501图6所示的是在多重分形谱中f (α)max 、α0在絮体生长进程中的行进趋势.根据多重分形理论的性质,当q =0时,D 0为简单维数,此时对应于f (α)max ,与α0一起反映了最或然子集的性质,即反映了絮体群的整体几何特征.结合表1的数据,由于絮体在生长初期会经过碰撞简单的结合在一起,α0在最初的30s 内处于上升状态,从2.0474升至2.0658,这说明絮体群整体的奇异程度在上升;而后处于持续下降的过程,至絮体生长段末α0降至1.9501,这是因为絮体颗粒数目迅速减少并且絮体开始团聚并相互挤压,使絮体群的整体奇异性下降,并且由于颗粒数目的降低和絮体群空间占有率下降,f (α)max 伴38环境科学学报34卷随絮体的生长而呈下降态势,由1.9995降至1.7762.图6絮体生长f (α)max 、α0变化Fig.6f (α)maxand α0change of flocs growth结合图2,发现絮体生长段的多重分形特征参数变化并非随平均粒径的持续增大和颗粒数的持续减小而呈现持续的变化特性,如图5中f (αmax )、f (αmin )、αmin 、Δf (α)、Δα在110 130s 之前变化显著,而后出现上下波动或变化变缓的现象,图6中α0则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现象.这些不单单是由于絮体几何形态发生变化,也与絮体分布特征的变化密切相关.如图3中所显示的情况,絮体在150s 后的分布变化较之150s 之前的变化已经非常小,150s 之前,絮体主要以小颗粒碰撞聚集为主,表现为f (αmax )、f (αmin )、αmin 、Δf (α)、Δα等参数的迅速变化;150s 之后絮体团族之间的聚集增多,较大粒径颗粒出现,小颗粒进一步减少,这时的絮体概率分布不会出现太大的变化,但会向右缓慢发展.5结论与展望(Conclusion and prospect )通过对在絮凝生长过程中连续采集的絮体图片的分析研究发现,多重分形谱及其特征参数可以定量描述絮体在成长过程中的絮体形态和分布的动态变化情况,从而获取更多的絮体成长信息.当小颗粒进入到絮凝阶段,多重分形谱图由左勾状转变为右钩状,体现了絮体由小颗粒聚集为大颗粒的变化过程.Δα逐渐增大,表现出絮体分布的不均匀程度变化过程;Δf (α)的数值由负转正的变化指示了絮体群落中絮体的主导地位变化;简单分形维数f (α)max 则逐渐下降.絮体形态和分布特征的变化是絮凝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对其定量化有助于促进絮凝动力学研究及絮凝机理的完善.结合絮凝剂的反应机理和流体在不同条件下的紊动耗散规律,多重分形分析可揭示絮体的动态絮凝行为特征,为絮凝的过程控制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更多相关内容正在进一步研究中.责任作者简介:杜茂安(1946—),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城市水资源及污水资源化;中水回用技术;微污染高含藻湖泊水处理技术,微污染水库水生态及处理技术等.E-mail :dmahit@126.com.参考文献(References ):Ariza-Villaverde A B ,Jiménez-Hornero F J ,RavéE G D.2013.Multifractal analysis of axial maps applied to the study of urban morphology [J ].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 ,38:1-10Brown G ,Michon G ,Peyrière J.1992.On the multifractal analysis ofmeasures [J ].Journal of Statistical Physics ,66(3/4):775-790Ficker T.2004.Multifractal image analysis of electrostatic surfacemicrodischarges [J ].Acta Polytechnica ,44(4):18-21García-Marín A P ,Jiménez-Hornero F J ,Ayuso J L.2008.Applying multifractality and the self-organized criticality theory to describe the temporal rainfall regimes in Andalusia (southern Spain )[J ].Hydrological Processes ,22(2):295-308Grout H ,Tarquis A M ,Wiesner M R.1998.Multifractal analysis of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s in soil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 ,32(9):1176-1182Li Y ,Li M ,Horton R.2011.Single and joint multifractal analysis ofsoil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s [J ].Pedosphere ,21(1):75-83Pérez E ,Bernal C ,Piacquadio M.2012.Multifractal analysis of tensiletoughness and filler dispersion for polypropylene-CaCO 3composites [J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258(22):8940-8945Song R,Bian C ,Ma Q D Y.2013.Multifractal analysis of heartbeatdynamics during meditation training [J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392(8):1858-1862孙霞,吴自勤,黄畇.2003.分形原理及应用[M ].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68-74Vasiljevic J ,Reljin B ,Sopta J ,et al .2012.Application of multifractalanalysis on microscopic images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metastatic bone disease [J ].Biomed Microdevices ,14(3):541-548谢淑云,成秋明,李增华,等.2009.矿物微观结构的多重分形[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34(2):263-269张德祥,高清维,钟维年,等.2007.半连续Ag 纳米薄膜显微图像的多重分形谱研究[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36(5):948-9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