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答案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b44a2b22376baf1ffc4fada4.png)
二、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 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0fb48687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ac.png)
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虚词是指在句子中不具备具体意义的词语,它们在语法结构和语义表达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一、介词(Prepositions)介词是用来表示名词、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关系的虚词,常常用于表示位置、方向、时间等。
1. in:表示在某个位置或时间,例如“in the classroom”(在教室里),“in the morning”(在早上)。
2. on:表示在某个平面或表面之上,例如“on the table”(在桌子上),“on Monday”(在星期一)。
3. at:表示在某个特定位置或时间,例如“at the park”(在公园里),“at 5 o'clock”(在五点钟)。
二、连词(Conjunctions)连词是用来连接词语、短语、从句等的虚词,用于表达句子之间的关系和逻辑。
1. and:表示并列关系,连接两个相同等级的句子或词语,例如“I like tea and coffee”(我喜欢茶和咖啡)。
2. but:表示转折或对比关系,连接两个相反或不同的句子或词语,例如“I am tired, but I need to finish my homework”(我很累,但是我需要完成作业)。
3. or:表示选择关系,连接两个或多个可替换的句子或词语,例如“You can choose tea or coffee”(你可以选择茶或者咖啡)。
三、助词(Particles)助词是用来补充和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虚词,它们通常不具备独立的意义。
1. to:表示动词不定式的标志,例如“to read”(阅读),“to go”(去)。
2. not:表示否定意义,通常与助动词连用,例如“do not”(不做),“can not”(不能)。
四、后置介词(Postpositions)后置介词是指放在名词、代词后面表示位置或方向的虚词。
高考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高考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e69e8f5ffad6195f312ba6a9.png)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释1.而(1)连词①表并列。
译为“又”“和”“并且”,或不翻译。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②表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刺秦王》)③表承接,相当于“就”“接着”,或不翻译。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④表转折,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B.匈边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⑤表假设,“如果”“假如”。
A.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B.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荆轲刺秦王》)⑥表因果,相当于“因而”“所以”。
A.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B.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荆轲刺秦王》)⑦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一般不译。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⑧表目的,相当于“来”,也可不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2)代词,通“尔”,你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3)复音虚词①而已: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②而况:“何况”,用反间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辄乎!(《庖丁解牛》)③既而:不久,紧接着。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口技》)2.何(1)疑问代词①单独作谓语,表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什么”“为什么”“什么原因”等。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B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代处所或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A.大王来何操?(《鸿门宴》)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③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A.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B.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鸣。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de68df9c8762caaedd33d4fe.png)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点阐释】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其中常见文言虚词,是以考纲列举的18个文言虚词为重点: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在文中的用法,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的能力。
文言虚词数量虽比实词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
考查这些虚词,不要求刻板的记忆,只考查考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理解并分辨出其不同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考点梳理】例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乃不敢引疾B.御制诗以纪其事臣乃敢上壁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四海好学能文者D.去而人爱思之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临清流而赋诗【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A项中乃均解释为才;B项中第一句以解释为来,表目的,第二句以表示顺承关系;C项第一句中的者表示人,第二句中者为助词,和后句中的也构成判断语气;D项第一句而表示折关系,第二句而表示顺承关系。
【答案】A例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伟即变前狱,至四五,卒之付御史决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以讽谏A.且则所B.以于因C.且则因D.以于所【解析】本题采用6个虚词选词填空的方式进行考查。
处说的是王尧臣为避嫌疑就将刘敞列为第二名。
以,介词,表原因,合乎句意;且不合适。
处是说范伟在刘敞被召还之后翻供的次数至四五次之多,用介词于,组合为至于,表示到达某种程度。
则,连词与副词用法均不通。
处说刘敞侍奉英宗讲读时引经据典来讽谏,虽然因与所都有凭借的意思,但句中凭借的内容在前、行为目的在后,用因字更为恰当;所凭借的内容大都在后。
【答案】B从历年高考文言虚词的考查来看,命题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在第卷中进行考查。
近几年来一直采用比较的方式,即挑出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它们的意义与用法,其特点是将8个句子分为四组,要求考生比较,判断每组两句中虚词用法的异同,其中每组的第二个语句一般出自教材相关的篇目。
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虚词的用法和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d2a8705b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11.png)
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虚词指的是在句子中没有具体意义的词语,主要用于连接、标识语法关系、表示程度、语气等功能。
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如下:1. 连接虚词:包括连词、介词、助词和状语。
它们用于连接句子、短语或词组,构建语法关系,以确保句子的完整和逻辑性。
例如:"and"、"or"、"but"等连词;"in"、"on"、"at"等介词;"is"、"was"等助词;"very"、"quite"等状语。
2. 标识语法关系的虚词:包括冠词、代词、疑问词和关系词。
它们用于标识名词或代词的性质、数量、指代关系等,起到限定、代替或引导的作用。
例如:"a"、"an"、"the"等冠词;"he"、"she"等代词;"what"、"who"等疑问词;"that"、"which"等关系词。
3. 表示程度、语气的虚词:包括副词、助词和语气词。
它们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表示程度、方式、时间等,或用于表达说话者的语气和情感。
例如:"very"、"too"、"quite"等副词;"not"、"no"等助词;"perhaps"、"maybe"等语气词。
需要注意的是,虚词的意义较为抽象和泛化,不能独立成句,需要依附于其他实词才能构成完整的语言表达。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含例句翻译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含例句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51ba37a3f705cc17552709c2.png)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例句是有原文与译文的)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其中“因、以、于、则、之、乃、而”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
常见考法是采用课内与卷内句对照区分的题型进行考查,但近几年广东卷主要是卷内句的对照区分。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
主要关联词语是:既……又……,还,也,同样,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时,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有的……有的……。
如:①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②我们不是要空话,而是要行动。
③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七步。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是: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说,还)……,况且。
如: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②桥的设计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③他这样胆小的人尚且不怕,我还怕吗?】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18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18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1a99dbce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e5.png)
18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一、什么是虚词及其作用虚词,又称虚助词或灵活虚词,是指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表示一种语法关系或修饰其他成分的词类。
它们没有实际意义,但在句子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18个常见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二、介词1. 关于“在”字“在”字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介词之一。
“在”字可以表示位置、状态、时间等多种含义。
例如,“我在屋里”表示位置,“我在学习”表示状态,“我要在六点起床”表示时间。
2. 关于“对于”字“对于”字主要表示观点、态度或对某人或某事物的关系。
“对于你来说,这个问题难吗?”表达了提问者想了解对方观点和看法的意图。
3. 关于“因为”字“因为”字主要引导原因状语从句,在句子中说明产生某种结果的原因。
“因为下雨,所以他没有去跑步。
”这个句子中,“因为下雨”的部分解释了“没有去跑步”的原因。
三、连词1. 关于“并且”字“并且”字主要起到衔接的作用,表示两个或多个事物同时存在或同一时间发生。
“她既漂亮,而且聪明。
”这个句子中,“并且”的作用是将两个描述女性优点的形容词进行衔接。
2. 关于“或者”字“或者”字主要表示选择关系,表达在几种可能性中选取一种进行。
例如,“下雨了,我们可以选择去看电影或者待在家里读书。
”四、助词1. 关于“了”字“了”字起到标志动作已经完成的意义,可以表示过去或将来的动作。
“他昨天买了新房子。
”这个句子中,“了”字表示这个动作已经在过去完成。
2. 关于“得”的用法与意义“得”字可以表示程度、结果等含义。
例如,“他跑得很快”表示跑步的程度很高,“你做错了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五、副词1. 关于“很”的用法与意义“很”是一个常见副词,它表示程度,修饰形容词、副词等。
例如,“她很漂亮”,其中“很漂亮”表示了漂亮的程度。
2. 关于“还”的用法与意义“还”字可以表示程度、时间上的限制。
“我还有一些事情要做”表示现在还没有完成,还需要继续做下去。
六、助动词1. 关于“能”字“能”字表示可能性和能力,“他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表示他有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和能力。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因、于、与、则、者、之)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因、于、与、则、者、之)](https://img.taocdn.com/s3/m/7bf3db06cfc789eb162dc825.png)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因、于、与、则、者、之)十二、因(一)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
(《核舟记》)译文:无不是就着材料原来的形状模拟各种事物的形象。
②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
译文:所以凡是要做事就一定要遵循法令制度来行动,改革制度的人要根据时势而变通!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译文:善于打战的人会根据形势把战争朝着有利的方向引导。
④我欲因之梦吴越。
《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文:我想根据这(传说),梦游一趟越地(的天姥山)2.依靠,凭借。
①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屈原列传》)译文:又凭借丰厚的钱财贿赂(在怀王手下)当权的大臣靳尚。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译文:依靠别人的力量做了国君却损害他,是不仁义的。
3.表条件,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鸿门宴》)译文:不如趁此机会好好地对待他。
②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译文:顺着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
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译文:秦国趁着胜利的机会,宰割天下的土地,分裂各国的河山。
4.表方法。
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通过宾客到蔺相如门前谢罪。
(二)连词1.表原因。
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译文:由于(因为)建造玉清宫,砍伐山中的树木,获得建造的材料,砍伐地方(面积),人人都见得到。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谏太宗十思书》)译: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罚不当。
(二)副词。
表承接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
(《赤壁之战》)译文:于是拔刀砍断面前放奏章的桌子。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
③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
(《段太尉逸事状》)译文:(太尉)于是开导他们说:“郭尚书难道亏待你们了吗?④因招樊哙出(《鸿门宴》)译文:于是招樊哙出来。
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bf070212b14e852459fb579e.png)
附录
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1.而
~
2.何
3.乎
4.乃
5.其
呜呼!其真无马邪 (《马说》)
婉商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
还是
期望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可要
连词表选择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是……还是……
6.且
$
作用
例句解释或翻译
连词并列关系
河汉清且浅。
(《迢迢牵牛星》)
河水清且涟漪。
(《伐檀》)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又、并递进关系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
而且、况且让步关系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尚且【
转折关系
固不如也,且如之奈何(《鸿门宴》)然而、可
副词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
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
将、将要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孔雀东南飞》)暂且、姑且
·
7.也
作用例句解释或翻译
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舒缓语
气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师说》)
*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送东阳马生序》)
不译
续表
8.若
9.所
10.之
11.为
12.焉
13.以
14.与
15.则
16.者
17.因
18.于。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练习题)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879946275901020207409c5a.png)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表并列)2.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表承接)3.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表假设:如果)4.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表假设:如果)5.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表承接)6.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表转折,标因果)7.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表修饰)8.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表转折)9.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表修饰)10.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表承接)11.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表转折)12.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语气词).后私仇也(表并列)1.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疑问代词“什么”)2.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疑问代词“什么原因”)3.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
何.者?(疑问代词“什么原因”)4.今仆不幸,……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疑问代词,如的宾语)5.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疑问代词“哪”)6.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副词“怎么”)7.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疑问代词“什么”)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2.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3.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4.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语气助词,表商量语气)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介词,于)作词尾,“……的样子”“……地”)1.且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副词,才)2.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判断词,是)3.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连词,于是)4.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副词,表承接,不译)5.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副词,竟)6.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https://img.taocdn.com/s3/m/6cf89ad8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31.png)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
其中,“文中的”这一限制条件表明,中考主要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综观近几年中考试题可知,从总体上来看,对文言虚词的考查着眼于应用。
题型上一般为客观选择题,要求考生辨析加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或正确与否。
题干多表述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是”。
形式一般为“四组八句”,多是从文言语段和教材中各选取一个句子组成一个选项。
除这种形式外,也有“四组八句”都选自所给文言语段的情况。
虽然文言虚词的意义较多,用法灵活,但是考生如果能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抓住重点和难点,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就能正确答题。
另外,考生要立足教材,结合经典例句,进行归纳整理,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舜发于畎亩之.中吾妻之.美我者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受任于.败军之际C.夫.君子之行夫.战,勇气也D.俭以.养德不以.物喜【答案】C【解析】C项,二者是“句首语气词”;A项,结构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B项,给/在;D项,用来/因为。
12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2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https://img.taocdn.com/s3/m/8fc19643f5335a8103d22016.png)
12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1.而2.与3.乃4.其5.所6.为7.焉8.以9.因 10.于 11.则 12.之1.【而】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例】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例】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2.【与】(一)介词。
1.介词。
和,跟,同。
【例】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2.给,替。
【例】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3.比,和……比较。
【例】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二)连词。
和,跟,同。
【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勾践灭吴》)(三)通假。
通“欤”。
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例】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3.【乃】(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例】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例】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桃花源记》)【例】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二)用作代词。
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0379814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97.png)
一、【之】1.代词⑴人称代词①第三人称——可代人、事、物,译为:“他(们)”、“它(们)”。
例:A 臣请入,与之同命。
(《鸿门宴》)B 子孙视之不甚惜。
(《六国论》)C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②第一人称(较少见),译为:“我”。
例:A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B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⑵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种)、这样、这些”。
例:A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D 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2.助词⑴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译为:“的”。
例:A 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B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谏太宗十思疏》)⑵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A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之于国也》)B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逍遥游》)C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⑶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例: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B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⑷表明定语后置,不译。
例: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B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⑸音节助词,不译。
例:A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B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说》)3.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译为:“到、往”。
例:A 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五人墓碑记》)B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兰亭集序》)C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二、【为】1.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翻译比较灵活,如:⑴做、作例:A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⑵治、治理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⑶担任、充当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2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整理
![12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0ceef67048d7c1c708a145a5.png)
则
1. 副词。用于加强判断。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连词。表承接。就、那么。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岳阳楼记》 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表转折。然而,反倒。余则温袍敝衣《送东阳马生序》 例: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表意外。竟。
因
1.根据、按照。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2.沿袭。 例:因循守旧。 3.副词。于是,就。因屏人曰《隆中对》
且
1.连词。 表并列。又 例:盖余之勤且坚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表递进。而且,况且。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表让步。尚且。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2.副词。 将要。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姑且、暂且。年存者且偷生,死者长矣《石壕吏》 几近。
何
1. 什么。 例:何陋之有《陋室铭》 2.谁,哪一个。 例: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3.怎么,怎么样? 例: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何故,为什么。 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5.多么 例: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③调整音节,无实义。 例: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5.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何陋之有?(《陋室铭》)
宋何罪之有?(《公输》)
其
1.代词。 ①他(她、它)的,他(她、它)们的。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或遇其叱咄《送 东阳马生序》 ②其中的。不能知其一端《口技》其一犬坐于前《狼》 ③那,那些。令辱之,以激其众《陈涉世家》 ④这,这些。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 ⑤我的,自己的。自为其名《伤仲永》 2.副词。 ①表推测、估计。译为“大概”、“其实”、“或许”。其恕乎《论语》其真不 知马也。《马说》 ②表反问。译为“岂”、“难道”。其真无马耶?《马说》 ③表祈使。译为“可要”、“应当”。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高中文言文虚词18个用法意义
![高中文言文虚词18个用法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77405e23f111f18582d05a08.png)
[助词]调节音节,用在形容词、副词或一些动 词之后,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双音节 ①顷之,持一象笏至(《项脊轩志》)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 ④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
“为”的用法
[动词]到……去 ①佯狂不知所之者(《五人墓碑记》) ②杳不知所之也(《阿房宫赋》)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 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情表》 ③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④舞幽壑之潜蛟(《赤壁赋》) ⑤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高考文言文虚词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 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以”的用法
1. 以: [介词]把;用;拿 ①輮以为轮(《劝学》) ②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③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④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词]依据,凭借;按照 ①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 ②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③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 ④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词]认为,以为 ①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动词]是 ①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②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人墓碑记》) [介词]给,替,向,对 ①为君翻作琵琶行(《琵琶行》) ②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介词]表原因,因为 ①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介词]表目的,为了 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史记》)
高考复习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复习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2f0069d3aa00b52acfc7cae1.png)
专题训练9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1.A解析:“谢”的意思是“谢罪,道歉”。
2.C解析:A项第一个“以”是连词,表目的,“用来”;第二个“以”是介词,“因为”。
B项第一个“为”是动词,“做”;第二个“为”是介词,“替”。
C项两个“乃”都是副词,“就”。
D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转折;第二个“而”是连词,表并列。
3.A解析:A项,“只因他是商贾而非士大夫”不合文意。
4.D解析:本文主要通过具体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
人物的语言描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5.(1)而敬恒身体力行地讲学,学问与凌、沈二人鼎足而立,只是没人了解他。
(2)他(姚敬恒)的母亲有一天看见姚敬恒做蚕丝生意,银白色蚕丝色泽低劣,很生气。
(3)朋友去世(你)竟然(悲伤)成这样,恐怕有些过分了吧?[参考译文]《李二曲集》中另外编辑了前代讲学的各位先生,有出身于农工商贾之中的,一起编成一卷,用来勉励求学之人。
以我近来所知闻的,近来应潜斋中才学优异者有凌嘉印、沈文刚、姚敬恒,都父亲亡故,没有靠山,而能成为儒者。
凌、沈的名声尤其大。
他们二人的事迹在沈端恪大人所写的传记中可以看到,而敬恒身体力行地讲学,学问与凌、沈二人鼎足而立,只是没人了解他。
敬恒,名讳宏任,别字思诚,杭州钱塘人。
姚氏,原先是杭州的豪族大姓。
敬恒年幼时父亲亡故,他母亲是一位贤良的妇人。
敬恒不参加科举考试,隐居在市井之中,只做一些小生意赚取十分之一的利润来养家。
他母亲有一天看见敬恒做蚕丝生意,银白色蚕丝色泽低劣,很生气,说:“你也有这种恶劣的行径啊,我没有指望了。
”敬恒惶恐万分,久久地跪在地上向母亲道歉,愿意改正自己的行为。
于是拜应潜斋先生为师,每天高声诵读一遍《大学》,潜斋很喜欢他。
一言一行,铭记老师的教导,淡然处世,让别人看不出他是有才能的人,不论做什么事一定讲求厚道。
沈甸华去世,潜斋两天没有吃东西,敬恒问:“朋友去世(你)竟然(悲伤)成这样,恐怕有点过分了吧?”潜斋长叹着说:“是因为没法为他治丧啊。
18个虚词用法和意义
![18个虚词用法和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ac84f3046c85ec3a87c2c5ba.png)
(1)连词①表并列,“又”、“和”或不译②表递进,“而且”、“并且”③表承接,“就”、“接着”或不翻译④表转折,“然而”、“可是”、“却”⑤表假设,“如果”、“假使”⑥表因果,“因而”⑦表修饰,“着”、“地”等,或不译⑧表目的,“为了”“用来”(2)代词“你的”(3)动词通“如”,如同,好像(4)复音虚词①而已“罢了”;②而况“何况”;③俄而④已而⑤既而“不久”二、乎(1)语气助词①表疑问语气,“吗”、“呢”②表推测语气,“吧”③表反问语气,“吗”、“呢”④表感叹语气,“啊”、“呀”⑤形容词词尾,有时“地”⑥表停顿语气,(2)介词①表时间,在,从;②表对象,对,向;③表处所,在;④表比较,比,跟……相比(1)人称代词①活用作第一人称,“我的”、“自己的”;②用作第二人称,“您”;③用作第三人称,“他”,“他们”(2)指示代词①“那”“那个”“那些”“那里”“这”、“这种”;②“其中”“其中的”(3)副词①表希望、商量,“还是”;②表祈使,一定;③表猜测,大概;④表反问,‘难道(4)连词①选择连词,是……还是;②假设连词,如果(5)助词,奏足音节(6)复音虚词①何其:多么;四、且(1)连词①表并列,“又……又……”,“一边……一边……”;②表递进,而且,况且;③表转折,“尚且”;④表承接,那么;⑤表假设,即使(2)副词①暂且,姑且;②将,将要;③将近,大约(3)复音虚词“且夫”再说(1)代词,这样(2)连词,表转折,“可是”“但是”“然而”(3)助词,“地”“着”“……的样子”等;(4)副词,“对”“是”(5)形容词,正确,对(6)复音虚词①然后,“然后”,“然后才”②然则,“既然这样,那么……”③然而,“(虽然)这样,可是……”六、所(1)助词①“所+动词”“……的”②“为……所”,表被动(2)名词,处所(3)表概数,大概(4)复音虚词,所以①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用来②表原因,“……的原因(缘故)”七、为(1)动词①做,干②治理,管理③担任④成为,变成⑤作为,当作⑥以为,认为⑦是,算是(2)介词,①表被动,被②表对象,对、向;给,替③表目的,为,为了④表原因,因为⑤表时间,在,当(3)助词,表疑问、感叹、反诘等,“呢”八、焉(1)代词①第三人称,它,②表疑问,什么,(2)语气助词①“啊”“呢”“了”等②表停顿;(3)兼词,“于是”(4)助词,“然”九、与(1)动词①送给②结交③赞同④参加,参与,读yù(2)连词,表并列,“和”(3)介词,表对象,和”“同”“跟”等(4)通“欤”,语气词,“吗”“吧”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答案————————————————————————————————作者:————————————————————————————————日期:二、解释考纲规定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而①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④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⑥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⑦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答案] ①连词,表示目的关系,译为“为了、为的是,来”②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③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④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⑤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⑥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⑦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2.何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⑤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答案] ①通“呵”,“喝问”②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什么”③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哪里”④疑问副词,“为什么”⑤副词,表程度深,“多么”3.乎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 )③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答案] ①介词,相当于“于”“对”,表示对象②语气助词,表示推测,“吧”③语气助词,表示感叹④用作介词,相当于“于”“比”,表示比较⑤助词,用于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4.乃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③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项羽本纪》)( )④无伤也,是乃.仁术也(《齐恒晋文之事》)( )⑤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答案] ①副词,表承接,“才”②副词,表转折,“竟、却”③表示范围的限定,相当于“仅仅”“只”④副词,表判断,相当于“就是”“原来是”⑤代词,表第二人称,“你的”5.其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殽之战》)( )②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③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④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⑤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⑥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 )⑦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⑧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⑨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答案] ①语气副词,表婉商语气,“还是”②语气副词,表揣度,“大概”③副词,“岂,难道”④指示代词,表远指,“那、那个、那些”⑤代词,表第三人称,“他”“他的”⑥副词,表假设,“如果”⑦代词,表第三人称,可译为“他的”⑧代词,表第一人称,指自己⑨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6.且①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②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④且.何谓阁子也?(《项脊轩志》)( )⑤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答案] ①副词,“姑且,暂且”②副词,“将要”③连词,表并列,“一边……一边……”④句首语气词,“还有”,表示进一层⑤连词,表让步,“尚且”7.若①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殽之战》)(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④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⑤吾儿,久不见若.影(《项脊轩志》)( )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卫风·氓》)( )[答案] ①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②代词,表第二人称,“你们”③动词,“似、好像”④代词,“这样”“如此”⑤做定语,表领属,“你的”⑥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8.所①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②居清明门外,有宅四所.(《宋书·沈庆之传》)( )③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答案] ①助词,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指代人或事物②量词,多用来计算建筑物③助词,和前面的“为”字配合使用,表示被动④助词,和“以”连用,表示原因,“……的原因”“……的缘故”⑤助词,和“以”连用,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靠他来、用来”9.为①慎勿为.妇死(《孔雀东南飞》)(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③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④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⑤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报任安书》)( )⑥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答案] ①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②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③介词,“被”④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⑤介词,引出动作、行为发生时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⑥语气词,用于句尾,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呢”10.焉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②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③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⑤然力足以至焉.(《游褒禅山记》)( )⑥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答案] ①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②疑问代词,“哪里”“怎么”③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④代词,相当于“之”⑤代词,相当于“之”,表处所⑥疑问代词,相当于“何”、“怎么”、“哪里”11.也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③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⑤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⑥毋从俱死也.(《鸿门宴》)( )[答案] ①助词,表判断和肯定②语气助词,用于句尾,表示原因③语气助词,用于句尾,表示感叹④用在句中,表示语气的停顿⑤语气助词,用于疑问句尾加强疑问语气⑥语气助词,用于句尾,表祈使语气12.以①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③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 )④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以.乱易整,不武(《左传·僖公三十年》)( )⑥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⑦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⑧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 )[答案] ①连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来”②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法或方式,“按照”③介词,因④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率领”“带领”⑤介词,用⑥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用(凭)什么身份”⑦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⑧介词,表示“在”13.因①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 )②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 )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石钟山记》)( )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答案] ①连词,“于是”,“就”②介词,“依”,“随着”“就着”③介词,经由、通过④连词,因而⑤副词,便、就14.于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 )③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 )④而耻学于.师(《师说》)(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⑥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⑦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案] ①介词,“从”②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对”③介词,表比较,“比”④介词,“向”⑤介词,“对、对于”⑥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与、跟、同”⑦介词,表示引出被动行为的施事者,相当于“被”15.与①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③去时里正与.裹头(《兵车行》)( )④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 )⑤吾王庶几无疾病与.(《庄暴见孟子》)( )⑥与.羸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⑦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答案] ①介词,“和”、“同”②连词,“和”、“同”③介词,“替”、“为”④“等待”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⑥动词,“亲附,亲近”⑦动词,“给予”“给”16.则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②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③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答案] ①连词,表假设,“如果”②连词,表承接,“就”③连词,表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反倒”④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17.者①高者.抑之,下者举之(《老子》)( )②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③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④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⑤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答案] ①代词,用于形容词后面,指人或事物②代词,用在数词后面,指代事物③助词,用于时间词后,表示“……时候”④助词,用于判断句,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⑤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原因18.之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⑤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⑦宋何罪之.有?(《公输》)( )[答案] ①代词,表第三人称,“他”,指李蟠②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③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④代词,“事理、道理”⑤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⑥助词,相当于“的”⑦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