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班级德育

合集下载

第四章-2:德育的过程

第四章-2:德育的过程
• 1、遗传决定论 • 认为人的思想品德是由先天的生物遗传因素决定的。 认为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只能延迟或者加速先天遗传 能力的实现,而不能改变它。 • 美国心理学家斯坦莱· 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 的教育。 • 此观点否定了环境对人的影响,贬低了教育的作用
• 2、环境决定论 •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由环境决定的。 • 夸大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 动性的作用,把人看成是环境的消极产物。
德育目标要求与学生的道德发展实 际的矛盾
• 主要矛盾 • 这一矛盾最终需要通过将德育目标转化为 德育内容与方法等中介环节而加以解决。 • 目标的设置要在最近发展区之内。
学生的道德认知、道效果不佳
四、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机制
(一)历史上关于品德形成与发展机制的 观点
小学德育的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 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成长的价值 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实践 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的 过程。
二、德育过程的特点
• 1、计划性与正面性 • 2、复杂性与多端性 • 3、引导性与整合性
1、计划性与正面性
• 计划性——学校德育与一般社会影响的区别 • 正面性:德育价值的正面性和德育方式的正 面性
2、外化机制
• 把内化了的思想观点、道德信念自主地转 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
• 1、学校道德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 矛盾 • 2、德育目标要求与学生现有道德发展实际的 矛盾 • 3、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 间的矛盾
学校道德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 矛盾
• 这是道德教育系统之外的社会价值环境和学校德育 价值系统的矛盾 • 它的主要表现为同质矛盾和异质矛盾。 • 同质矛盾:社会正面价值观、影响与学校德育之间 的矛盾。 • 这是解决制定什么样的德育目标、选择什么样的德 育内容的问题。 • 异质矛盾:与学校德育价值观念相冲突的社会价值 观念与学校德育之间的矛盾。在多元社会表现得尤 为突出。

课前三分钟德育教案

课前三分钟德育教案
(2)请列举你在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例。
2.答案:
(1)答案略。
(2)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课后反思:
(1)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
2.拓展延伸:
建议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了解国家政策,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贡献。
四、德育教育的融入
1.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融入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2.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作业设计与课后反思
1.作业设计要有针对性、实用性,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课后反思教学效果,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讲解时要清晰、有力,语调要抑扬顿挫,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在强调重点内容时,可适当提高音量,加强语气,使学生产生共鸣。
二、时间分配
1.合理安排各环节时间,确保教学内容充实,不拖堂。
2.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实践时间,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三、课堂提问
1.提问时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
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3.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及其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3.小组讨论环节
-重点: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促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第四章++德育对象与德育主体

第四章++德育对象与德育主体

•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三个层面之间的矛盾 冲突的结果。道德是通过超我的发展而 获得的,就是说儿童是借助于父母、教 师等力量,通过“自居作用”、“纳入 ”机制将社会伦理规范加以内化而形成 的。在不道德的动机形成时会由于超我 也就是良心的压力而产生情感上的不安 。
• 4.简单评价
• 积极意义:精神分析理论关注的主要是情感。 这一理论的突出之处在于强调父母对儿童的情 感影响,以父母为榜样意味着继承父母的道德 情感。强调父母的行为方式、赏罚方式对儿童 的人格与道德发展会产生极大地制约作用。
• 本我:主要有无意识的性本能和攻击本 能组成,按照快乐原则行事,其核心是 即时的个人满足。
• 自我:在生命的头两年中从本我分离出 来。努力满足本我的需要,与本我不同 的是会按现实原则行事。
• 超我:大约发生在5岁。合并社会的价值 观念与标准,由良心与自我理想构成。 它抑制本我的冲动,使自我采取较新道 德标准。
• 4.简单评价
• 积极意义:强调外在行为的习得对人格与道德 发展的影响。大量有说服力的实验研究对于我 们正确认识和改进家长、教师的行为,以及完 善、优化德育环境等,都有积极的作用。
• 消极结构在行为学习过程 中的作用关注不够。
• (三)道德认知发展
• 消极意义:精神分析理论对人格与道德发展的 分析过于武断。
• (二)社会学习理论
• 1.代表人物:班杜拉
• 2.代表著作:《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社会 学习和人格发展》
• 3.主要思想:儿童只需通过观察学习就可以获 得大部分的新行为。儿童可以通过替代强化去 习得道德行为。环境、社会文化以及成人榜样 直接影响儿童的道德形成和发展。
、正确的理解。
• (三)道德教育对象的道德发展阶段可 以作更为概括的说明

第四章德育主体ppt课件

第四章德育主体ppt课件


杜威认为: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体作用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工作应以促进儿童 的生长为中心;二是教师是学生的向导、指导者, 也是道德价值的学习者和活动的组织者。
威尔逊:坚决赞同教师在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虽然他反对道德灌输,主张学习道德生活的方法 论;但是他不反对在训练学生学习这一方法论时 教师的积极性,甚至他也不反对教师保持自己的 价值立场,以供学生参考。
教师教育学院教育学教研室
2、中立主义




“中立主义”是指教师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采取一种 价值相对主义的立场,因而在师生关系上保持价 值中立,具有儿童中心主义倾向的一种德育主体 观念。 苏格拉底:总是以“无知”的态度出现在学生面 前,然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追问道德结论。 价值澄清学派 斯腾豪斯:教师应从“权威角色”向“中立角色” 转变
教师教育学院教育学教研室
洛克:“至于道德价值和规范,做导师的人应该 随时灌输给他,应该用尽一切办法使他懂得,使 他彻底信服”。(《教育漫话》) 涂尔干:教师是“社会与儿童之间的中介人,是 社会强制儿童的代表者”,“正像牧师是上帝的 解释者一样,教师也是他所处的时代和国家的伟 大道德观念的解释者”。
教师教育学院教育学教研室
3、调和的立场
杜威:他的理论常常被人们理解为“儿童中 心主义”,但杜威明确说:“传统教育的 问题,不在于教育者负起了安排环境的责 任。问题在于他们没有考虑到创造经验的 另外一个因素,即受教育者的能力和要 求”,“实际上教师是一个社团的明智的 领导者。……认为自由原则使学生具有特 权,而教师被划在圈外,必须放弃他所有 的领导权力,这不过是一个愚蠢的念头”、 “教师在学校中并不是要给儿童强加某种 概念,或形成某种习惯,而是作为集体的 一个成员来选择对于儿童起作用的影响, 教师教育学院教育学教研室 并帮助儿童对这些影响作出适当反应”。

德育原理课程(一)

德育原理课程(一)

第一节
道德、德性与德育
“德”古代为“惪”(悳 ),本义为“得”。 《说文解字》曰:“得即德也”。“惪,外得于 人,内得于心也。” 引申为“道德品质”或“品 德”。(善德施与他人,表现为“礼”;善念存于 己心表现为“德”)可是,一个人的心如何才能得 到正直的品德呢? 那就是必须“循道而得(德)”。因此,朱熹 才说:“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
恩之心;“德”当事人之言行表现。 目前,濮阳市委有关部门决定授予孟瑞鹏“濮阳市见义 勇为模范”称号,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追认孟瑞鹏为中共党员。
第一节

道德、德性与德育
3、特点 (1)非强制性
在积极意义上,道德则是要促使一个人的行为利 会行为尽可能做到不去损人利己,甚至损人不利己 要依靠个体良心和社会舆论来发挥作用,是一种非 人利己,既有益于人类社会的平等、自由、和平,又 乃至害人害己。(即不做坏事) 有益于促进每个社会成员(包括自己)都获得幸福、 强制性规范。发掘潜力和提升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即做有益于社 会、有益于他人或自己的事) 在消极意义上,道德无非就是要促使一个人的社 与法律不同,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体系,主
第一节
道德、德性与德育
落水儿童母亲:“良心上过不去,不希望孩子的成长受 影响”。孩子知道我说谎话了,她哭个不停。我跟孩子说 “妈妈错了,妈妈不是好妈妈,从今以后再也不违背自己良 心。”我女儿还说,老师曾教过她,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孩 子,不要撒谎。我听女儿说这话,难受死了。
以上案例中的“道”即知恩图报、对别人的帮助要有感
第一节 第二节
道德、德性与德育 德育功能与学校德育意义
第一节 道德、德性与德育

“纽约审判”:
古特是柏林有名的小儿科医生,他和另外两位朋友向一个爱尔兰人

第四章 小学德育过程

第四章 小学德育过程

三、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制
1、内化机制 :个体对一定的社会思想、社会 道德的认同、筛选、接纳,并且纳入到自己的 思想品德结构之中,变为自己的观点、信念, 支配、控制自己的思想、情感、行为,成为一 种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内在精神力量。 2、外化机制把已经内化了的思想观点、道德 信念自主地转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道德行为 的外化包括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道德意志的 增强和道德习惯的养成
1.德育影响与环境影响(一般社会影响)
有明确的目的性
一般说是积极的影 响,不排斥有时产 生负效应
无明确目的性 有积极的影响 也有消极的影 响 不可控的,非 正式的 影响因素极其 广泛
可控制的、正式 的 影响因素相对地 较少
2.德育过程与其它教育(智育体育美育等)过程
它们有密切的联系,同属于教育过程。 明显的区别在于其基本任务各有侧重。
“日照香炉烤鸭店,有只烤鸭挂窗前。口水留下三千 尺,一摸口袋没有钱。” “祝你一路顺风,半路掉坑,两腿一蹬,壮烈牺 牲!” “读书苦,读书累,读书还要交学费,不如加入黑 社会,有的吃,有的穿,还有美女陪着睡!” “今天的阳光多么灿烂,我们的学校破破烂烂,一 百个同学,九十九个笨蛋;十个老师,九个土蛋; 两个校长,一个杀人犯。” “人在教室心在外,读书不如谈恋爱。老师怒问为 什么,为了子孙下一代。”
4.改革并加强课堂德育教学的成效,同时使之与 日常性、经常性的德育工作结合起来 学校的德育过程,其实施的途径、手段、中介 是多种多样的,影响学校德育过程的外部环境 因素及学校自身的环境因素也是多元的,但课 堂道德教学仍然是学校德育过程不能弱化的主 渠道。 单纯的课堂道德教学对学生的道德发展的影响 又是有限度的,因而,就必须将德育过程与学 校日常性、经常性的道德教育活动结合起来, 与整个学校生活的道德熏陶结合起来。 学校道德教育的成效绝不可能指望仅通过每周 几节德育课就能获得,而是流淌于整个教育生 活的全过程。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四篇)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四篇)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中小学生的品德修养,培养他们的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包括中小学的教师、学生、家长等相关人员。

第三条中小学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优良的行为习惯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的学生。

第二章德育目标第四条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社会责任感、行为习惯和自我发展能力。

第五条学校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基本道德观念。

第六条学校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强调品德修养在个人发展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德育内容第七条学校的德育内容应该包括以下方面:1. 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2. 集体主义教育:培养集体观念、团队协作精神,强调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3. 社会责任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

4. 品德修养教育:培养学生正直、诚实、守纪律、尊重他人等良好的品德。

5. 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导他们正确面对挫折和压力。

第八条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德育活动和课程。

第九条学校应定期组织德育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德育教育能力和水平。

第四章德育活动第十条学校应组织丰富多样的德育活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形式:1. 主题演讲比赛:鼓励学生通过演讲比赛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2. 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社会机构、社区,让他们亲身体验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

3. 志愿者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培养他们的公益意识和奉献精神。

4. 读书活动:组织学生读经典名著,引导他们思考人生道路和价值观。

第五章家校合作第十一条学校应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德育发展。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章制度(三篇)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章制度(三篇)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其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制订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4. 加强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成绩。

第三条中小学德育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1. 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2. 组织全体师生参与,共同推进德育工作。

3.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具体案例和实际活动进行教育。

4. 师生互动,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二章课内德育第四条中小学德育工作要通过课内教育,培养学生对正义、公平、诚信等道德价值的认识和理解。

第五条教育工作应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和心理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既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又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习。

第六条德育课程应包括以下内容:1. 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自豪感。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3. 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4. 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

5. 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6. 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第七条德育教材应选取经典著作和具有良好道德影响的文学作品,通过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正确的思考和判断。

第三章课外德育第八条中小学德育工作要通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第九条学校应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参观博物馆、社区服务等,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

第十条学校应开展各类群体活动,如班级团日、宿舍文化节等,促进学生的团结和合作意识。

第十一条学校应组织学生参与体育活动,通过体育竞赛和体育课程的开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

中小学德育工作制度范本(二篇)

中小学德育工作制度范本(二篇)

中小学德育工作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全面推进中小学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全校范围内的中小学德育工作。

第三条学校德育工作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主要任务,以思想品德教育为核心,坚持德育与智育、体育、艺术教育相结合,全面推进学生德育。

第四条学校德育工作应通过课堂教育、课外活动、家庭教育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其具备良好的学习品质、道德情操、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第五条学校搭建德育平台,组织开展各项精神文明建设和德育活动,推广优秀道德模范,激励学生争做社会新风尚,树立良好的家风校风。

第六条学校德育工作要强化家校共育,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德育品质。

第七条学校德育工作要注意保护学生合法权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支持。

第二章德育工作目标第八条学校德育工作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以下品德素质:(一)爱国主义情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强烈的社会主义意识和国家意识。

(二)热爱集体、乐于助人,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具备正直诚信的品质,遵守道德规范,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四)全面发展,具有批判思考和创新能力,具备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五)具备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和逆境应对能力。

(六)具备良好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关心环境、热爱劳动。

第三章德育工作内容第九条学校德育工作内容包括:(一)开展班级德育活动,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活动和班级文化建设。

(二)推进课堂德育,将德育融入各科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进取、正直诚信的品质。

(三)开展课外德育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文化艺术等活动。

(四)开展家庭教育,组织家长学校、家访活动,加强家校共育。

(五)宣传道德模范,激励学生向道德模范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第四章 德育内容

第四章 德育内容

职业道德教育 学校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在于 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养成其 符合职业道德要求的行为习惯,如 忠于职守、勤恳工作、诚实劳动、 廉洁奉公、团结协作、维护本行业 声誉等。
从我国颁布的小学、中学、大
学德育大纲上看,小学德育重在私
德和公德教育,普通中学德育重在 公德教育,职业中学、技术学校、
(二)古代学校德育内容的特点 1、道德法则本身具有浓厚的等级色 彩。 2、存在鄙视体力劳动的倾向。 3、道德教育形式的绝对灌输特色。
(三)现代学校德育内容的特点
1、平等、公正、个性自由为特色的 道德教育内容是近现代学校德育的 特点。 2、对自强、诚信、效率、开放与宽 容等价值观念的强调。 3、反对灌输,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
二、各国文化的不同对学校德育 内容的影响 1、价值取向的影响 2、存在方式的影响 3、呈示形式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由于“全球化”、 “地球 村”的发展趋势,德育内容在发展 上
也有一些趋同。具体表现在:
1、对“全球伦理”的确认与道德教 育民族性的强调 全球伦理:指对一些有约束性的价 值观、一些不可取消的标准和人格 态度的一种基本共识。
现代德育内容的基本层次可以归 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文明习惯 基本道德 公民道德 信仰道德
三、学校德育内容的决定因素:
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 建筑等及其历史进程,科技发展、
生活富裕、人口流动、城市化等等
对德育内容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四、影响学校德育内容的教育因素 1、对道德可教性的理解 2、德育目的、目标及其序列化 3、德育过程观 4、偶发因素
职业道德是职业生活中的道德
规范。
私德教育 学校中的私德教育,在于培养 学生的私人生活的道德意识,养成 其在私人生活中与他人交往的道德 行为习惯,特别是在恋爱、婚姻、 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行为习惯,如相 互尊重、相互体谅、相互关心培养学生 的国民公德及社会公德意识,养成其 符合国民公德、社会公德的行为习惯, 如遵守社会公共秩序、文明礼貌、讲 究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财物、保护环 境、救死扶伤、见义勇为、维护民族 尊严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等。

小学德育工作制度范文(4篇)

小学德育工作制度范文(4篇)

小学德育工作制度范文是为了规范小学生行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设立的一套工作制度。

下面是常见的小学德育工作制度内容:1. 学生纪律:- 学生应当尊重老师和同学,遵守教室秩序和学校纪律。

- 学生不得打架斗殴,互相欺负或恶意损坏公物等。

- 学生不得使用手机、电子设备等非学习工具。

2. 课堂纪律:- 学生应当按时到校、准时上课,不缺课和早退。

- 学生应当专心听讲,不开小差、讲话或者打扰他人。

- 学生应当完成课堂作业,不抄袭或者作弊。

3. 作业和考试制度:- 学生应当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并认真复习。

- 学生应当遵守考试纪律,不抄袭、舞弊或者作弊。

4. 社交行为:- 学生应当友善待人,不欺负和歧视他人。

- 学生应当礼貌用语,不说脏话和恶意诋毁他人。

- 学生应当有爱心,关心和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

5. 校园文明行为:- 学生应当保持校园卫生,不乱扔垃圾和损坏公物。

- 学生应当遵守食堂纪律,不浪费食物和养成良好的餐桌礼仪。

- 学生应当遵守班级安全规则,不随意离开校园和接触危险物品。

6. 班级管理:- 班级设立班干部,负责协助老师管理班级纪律和组织准备班级活动。

- 班级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

- 班级建立奖惩制度,表扬激励好的行为,惩罚不良行为。

这些是常见的小学德育工作制度,不同学校和地区可能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但整体目标都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

小学德育工作制度范文(2)第一章总则为加强小学德育工作,规范教师的德育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特制定本工作制度。

第二章教师德育行为规范1. 教师应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对学生要友善耐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照顾学生的情感需要。

2. 教师应主动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问题。

对学生犯错误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避免羞辱和惩罚学生的做法。

3.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

第四章 德育主体

第四章 德育主体

第一节 师生关系概述
二、师生关系的历史发展 (二)在中国,师生关系类型的发展
2.当前我国师生关系类型(从教育实践的角度看) 2)依据现实情况,可分为如下类型: (1)紧张型的师生关系 (2)冷漠型的师生关系 (3)庸俗型的师生关系 (4)和谐型的师生关系
第二节 良好师生关系的意义与特征
一、良好师生关系的意义 二、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
一、学生是道德学习的主体
道德是为人而存在的,人是道德的主体,一旦缺少了人 的主体性的参与,缺少了人对道德的敬仰和服膺,就不 能构成真正的道德行为。
“最令人快慰的事就是作为一个道德主体的成长,作为一 个关注他人并且愿意且又有能力对自己负责的人的成长, 以及作为接受群体生活所赋予的共同责任的人的成长。 关注并促进这种发展正是教师所应肩负的使命,我们在 塑造人的事业中担负着首当其冲的责任。尊重学生的尊 严和价值,帮助他们成长为自由、理性且富有 情感的道 德主体,是我们的首要职责。”
对德育课老师的要求:对道德教育课程与教学的特殊性有 理性的认识。
3.教育素养
(1)教育观念层面:对具体道德教育活动规律的基本 认识,如德育目的(目标)观、课程观、教学观、学生 观等。
(2)教育技能层面: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技巧。
第一节 作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育主体的老师
三、教师德育素养的构成及其培养 (二)教师德育素养的获得和提升
第四章 德育主体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作为德育主体的老师 第二节 作为德育主体的学生 第三节 德育主体间的关系
学习目标
1.理解全员育人是构建全方位德育体系的基础 2.掌握教师的德育素养构成 3.理解并掌握教师在德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4.掌握现代德育过程中主体间师生关系的表现

德育4

德育4

(四)道德归根结底是意志的体现
康德: 康德: 道德是一种服从善良意志的绝对命令的义务 感,与人的好恶情感无关。 与人的好恶情感无关。 比如:孝敬父母、 比如:孝敬父母、教师对学生负责 叔本华: 叔本华: 道德受自由意志支配,是自由意志的体现。 道德受自由意志支配,是自由意志的体现。 意志之所以为意志,就在于意志不可改变。因为 意志之所以为意志,就在于意志不可改变。 意志不可改变,所以美德是教不会的。 意志不可改变,所以美德是教不会的。 比如:教人有美德,跟教人成为天才一样是不可 比如:教人有美德, 能的。 能的。
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
人具有从意志转化为道德的可塑性, 人具有从意志转化为道德的可塑性, 因此人在道德上是可教的。 因此人在道德上是可教的。 儿童在道德上是可教的,成年人在道 儿童在道德上是可教的, 德上已经定型,因此是不可教的。 德上已经定型,因此是不可教的。 中国古代: 孺子可教” 中国古代:“孺子可教”、“竖子不可教” 竖子不可教”
(五)美德是理智与情意的综合表现
包尔生: 包尔生: 道德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理性教育。 道德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理性教育。理智驾 驭感情和意志,理智可教,就意味着情感和意志 驭感情和意志,理智可教, 也可教。 也可教。 赖尔: 赖尔: 一个人的品德是通过它的思想、行动、言语 一个人的品德是通过它的思想、行动、 和面部表情等全面体现的。 和面部表情等全面体现的。
请思考: 请思考学就没有教? 没有学就没有教? 没有学也可有教? 没有学也可有教?
四、语言学分歧
(一)意向之“教”与成功之“教” 意向之“ 与成功之“
意向之“ 意向之“教”只意味着教的努力。 只意味着教的努力。 成功之“教”意味着教会。 成功之“ 意味着教会。
(五)美德可间接教不可直接教(杜威) 美德可间接教不可直接教(杜威)

第四章 德育功能..

第四章 德育功能..

一、德育的社会功能
(一)德育的政治功能
1.德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和谐的功能
2.德育影响社会政治生活,推进政治民主化
方式:
•经 1. 通过德育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 常 2. 通过德育实现对人才的选拔 理解并维护原有的关系和制度 人才 改革并创造新的关系和制度, 使社会的政治结构更合理 3.通过德育传播思想观念、制造舆论 直 来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 ---政治的润滑剂 接 4.组织学生直接参加政治运动---政治的催 化剂
• “民主”一词源于希腊字“demos”,意 为人民。其定义为: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 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 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在民主体制下,人 民拥有超越立法者和政府的最高主权
• 民主 — 以民为主,人民当家作主
德育负向功能-- 强化种族中心主义
迄今为止,各个独立民族国家的教 育无不以塑造下一代的民族自豪感为己 任,爱国主义教育成为各独立国家教育 的基本法则。这种教育的结果是:
第四章 德育的功能与任务
• 一、德育的社会功能
• 二、德育的个体功能
• 三、小学德育的任务
德育的功能主要是指德育对这个社会 系统所产生的影响与作用,主要涵盖人与 社会两个方面。
• 1.从作用的对象看,德育功能可以分为 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 2.从作用的方向看,德育功能可分为
正功能和负功能
社会大系统 — 纷繁复杂
(三)德育的文化功能
• 是指学校德育在文 化的传承、丰富和 发展、创新中的作 用。
文化的含义和特点
• 文化的含义有三: 1.语言文字 2.精神文明—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之和 其核心是:在自然、历史、社会条件的综合 作用之下,某一地区或国家的人们所形成的共 同的心理结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3.与文明同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之和

第四章德育目的汇总

第四章德育目的汇总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
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 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 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并为使他 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 产主义者奠定基础。
《小学德育大纲》( 1993年)规定小学德育的培 养目标是:
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国主义的具有社会 主义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 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确 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 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 秀分子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二、对我国德育目的的正确理解
(一)特点 1.注意德育的基础性(强调了基础道德
和文明习惯方面的教育); 2.注意德育的层次性; 3.注意了社会要求和个人发展的统一; 4.注意了现实性和方向性结合。
第四章 德育目的
第一节 德育目的的概述
一、德育目的的概念
德育目的是德育活动预 先设定的结果和德育活动追 求的终极目标。
1.国家意志性 2.客观制约性 3.预见性 4.超越性 5.可能性
对教育过程的作用
导向作用 调控作用 评价作用
对学生品德形成的作用
引导性作用 规范性作用
社会内容方面的要求
思想教育目标 政治教育目标 道德教育目标
新、马、泰、韩、德、法:强调培养民族精神, 具有负责、进取、合作的素质。
由此可见,各国普遍把培养具有民族精神和良 好个性品质的现代国民作为德育目标的核心。
美国《中小学生守则》
第一条:对老师称呼要礼貌。 第二条:按时或早些到校上课。 第三条:有问题要举手。 第四条:可以坐着与老师交谈。 第五条;如果缺课,可以请教老师或 同学,必须把所缺的课补上。 第六条:如果有急事必须离开学校,应提前 告诉老师并请教将要学习的内容。 第七条:必须独立完成作业。 第八条:考试不作弊。 第九条:如果学习有困难,可以与老师约定 时间寻求帮助,老师将会乐意帮助你。 第十条:缺课或迟到,必须带有家长解释其 原因的便条。 第十一条:对于缺课,惟一正当理由是自己 生病、家长去世或宗教假日,别的理由都被 视为违规。 第十二条:教师提问时,如果没有指定特定 的学生回答,任何知道答案的学生都应举 手。

第四章 德育的必要性

第四章 德育的必要性

2020/3/10
34
2、始于青春期的德育与贯穿于未成 年期的德育
卢梭的自然主义德育观。
他曾经感慨:“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 手里,就全变坏了。”他认为:人具有善良的天性,只要确保 这种天性得到自然的发展,就不用担心儿童最终不会成为一个 有道德的人。教育虽然以培养有道德的人为目的,但在感官和 理性尚未充分发展之前的“理性睡眠时期” ,不必急于对幼儿 进行道德教育,在他们纯洁的心灵中强加任何东西。
2020/3/10
10
环境自发影响论
道德不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而是后来 学习的结果。人自幼像学习母语那样, 从身边的每个人学习各种道德规范。
2020/3/10
11
取消学校德育论
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并不反对道德教育, 但主张取消学校德育。在他们看来, 学校主要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不 是教人做人的地方。
2020/3/10
22
2、教育也是一种自我发展的方式
不单学是获取生活智慧的方式,教也是领悟人生真谛的方式。 通过学,可以不断地发现自身的不足,意识到自己始终处于 未完善状态,从而获得完善自身的动力。
《学记》:“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如困,然后能 自反也;知不足,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36
3、消极德育的积极意义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 使之闻之。
2020/3/10
37
(六)反对道德相对主义
道德相对主义
道德相对主义在现代西方社会盛行,其中,个人相对主义比文化相 个人相对主义逻辑上否定了一切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文化相对主义
2020/3/10
38
1.道德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教育工作者“不能局限于注释我们前人的古老道 德”。

德育教育教案8篇

德育教育教案8篇

德育教育教案8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中学生德育教育教材》第四章“社会公德与个人品德”内容进行设计。

详细内容包括:社会公德的内涵与意义,个人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公德和提升个人品德。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社会公德与个人品德的基本概念,认识到其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成为具有道德情操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德育知识内化为自身行为,践行社会公德,提升个人品德。

教学重点:社会公德与个人品德的基本概念、意义及实践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道德故事,引发学生对德育教育的关注,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社会公德与个人品德的基本概念、意义及实践方法,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 例题讲解:出示一道关于社会公德的选择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列举身边的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现象,分析其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措施。

六、板书设计1. 社会公德与个人品德社会公德的内涵与意义个人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践行社会公德,提升个人品德七、作业设计社会公德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提升个人品德?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反思课堂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的接受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将德育知识付诸实践,提升自身道德修养。

同时,组织学生开展德育主题班会,分享德育故事,促进同学间的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实践性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指导性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德育教育强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实践性。

第四章:德育目的

第四章:德育目的
.
②注意到了德育的层次性,有了基本要求和较 高要求两个层次,注意到了德育目标分类的必要; ③注意到了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统一,对个体道
德观念、责任感和道德批判能力等等的培养问 题有了初步的强调; ④注意到了德育目的和德育目标的相对稳定性,在 继承以往德育目的、目标的基础上反映了改革开放 的现实和未来社会发展对学校德育的新的要求。
.
第三、评价功能
德育目的的评价功能是指德育目的对德育 活动效果评价方面的影响和作用,德育的效果如 何主要看德育目的的实现程度。
.
在讲德育目的的道德功能时值得注意的是, 德育目的的上述功能主要是隐含性、观念性的, 直接发挥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更多的功能实 现需要德育目的的落实也就是具体的德育过程 去完成。否则就会夸大德育目的的作用,流于 纸上谈兵的可笑境地
导向功能 调控功能 评价功能
.
1.德育目的之教育功能(从教师实施道德教育的角度说)
第一、导向功能 德育目的规定了道德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
的道德品质,实际上就是规定了道德教育活动的 最大方向,对具体德育活动具有引导和激励的功 能。
.
第二、调控功能
在理解和掌握德育目的的条件下,德育主 体(教师等)在设计和实施德育活动的大小方案 时,都会自觉地按照道德教育目的的要求行事, 以克服具体德育活动的盲目性;当德育活动偏离 德育目的所规定的方向时,教育工作者也会自觉 地反思和予以纠正。
第四章 德育目的
第一节: 德育目的概述 第二节: 德育目的的类型与结构 第三节: 德育目的的确立 第三节: 我国的德育目的
第一节 德育目的概述
一、德育目的的内涵
大家回忆在《教育原理》中讲 到教育目的的含义是什么?
1、德育目的的含义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预先设定的教育结

第四章__德育方法

第四章__德育方法

这个分苹果的故事,对我们至少有三点启示:
一是教育不要违背人的天性,去造就扭曲的人格; 二是要利用孩子的需要,对孩子加以正确引导, 使之懂得索取与付出之间的关系;
三是要让孩子懂得公平,即使是竞争也要讲究公 平,不要想歪点子。
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 异的成就教育影响受教育者的一种方法。榜样 示范法由教育者的示范、伟人的典范以及优秀 学生的典型等多种方式。
那位来自监狱的犯人在信中这样写到:小 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 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那个,又红又 大,非常想要。这时妈妈把苹果放在桌子上, 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我刚想说要最大 最红的那个,这时弟弟抢先说出我想说的话。 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 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于 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 个最小的,最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 常高兴,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又红 又大的苹果奖励给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 从此,我学会了说谎。
优点:寓于学生的主体性学习中,不仅 巩固道德知识的成果,还有利于道德技 能训练和价值观念的培养。
缺点:应有的频率和难易程度的把握, 学生自由的问题。
奖惩法是通过奖励和惩罚两种积极和消极的强化 方式去影响学生道德行为的教育方法。它也可分 解为奖励的方法和惩罚的方法。
“奖励”意味着对学生的正确认识与行为的肯定 或较高的评价。适当的奖励可以使学生得到精神 上的满足和愉悦,增强其学习动机。但是,奖励 并不绝对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方法,奖励也可能导 致负面的德育效果。
(2)教师作为教育情境的构成要素的条件是对学 生的挚爱、真诚以及自身道德人格的魅力。教师 在道德人格上的榜样是陶冶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四章 德育目标与德育内容

第四章 德育目标与德育内容

第四章德育目标与德育内容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德方面的总的要求。

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

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的体现,是按照德育目标的要求用以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知识、理论,思想观点、准则规范等,具有历史性阶级性,也具有超前性、理想性(面向未来,期望)德育目标的价值(在德育活动中的作用)德育目标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这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每一种德育活动措施都是为了实现既定目标服务的。

德育目标支配、调节,指导,控制着整个德育过程。

具体来说有以下作用:1、对德育内容、方法的导向作用2、对德育活动的激励作用(明确而适宜的目标能调动积极性)3、对德育实施的协调作用(家校社各方面力量协调一致努力的方向)4、对教育评价的参照作用确立现代德育目标、内容的根据及制约因素1)社会的现代化发展现代德育作为子系统,必然反映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促进社会现代化。

目标和内容也要随时代。

2)受教育者的发展德育一方面要以年轻一代现有发展状况为基础设定德育目标、内容,同时德育也不能离开人的需要,要通过德育促使其进一步发展。

3)思想品德心理特点要注意思想品德心理结构要素与德育内容,目标挂钩4)教育世界观的因素教育价值观,世界观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目标、内容设计。

有以人为中心的,以社会为中心的,以文化为中心教育价值观,世界观。

三大类德育理论全球本位德育理论社会本位德育理论个人本位德育理论,德育目标与内容的相互关系???????教育目标、德育目标与内容是内在一致,有共同特征1)都具有历史性,阶级性。

都是反映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的要求。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必然有不同的德育目标与内容,没有普遍适用的。

三者都是一种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都具有阶级性,都是人规定的,体现一定的阶级意志,反映一定阶级培养人的要求。

2)都具有超前性或理想性教育目标,德育目标都是对受教育者的期望或设想。

目标和内容都要立足当前社会发展,又要面向未来,为未来社会培养人,体现超前性,高于现实,但又可行,经过努力可以达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小学德育纲要》以及当前实际情况, 应将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确定为这样1O个方 面:
1.行为规范教育。目标是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内 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2.礼仪常规教育。以《中小学生礼仪常规》为指导,让 学生知晓待人接物时应有的礼仪。 3.社会公德教育。教育学生爱护公共财物,遵守公共秩 序,尊重他人劳动,养成文明习惯。 4.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 中国共产党,为中华之崛起与腾飞而刻苦学习。 5.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了解前辈的苦难史、抗争史和 创业史,从而自觉地继承和发扬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
体验


在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形成的过程中, 学生的体验是非常重要的。体验的方式 很多,如前面提到的让学生针对一个道 德问题展开讨论也是一种体验、让学生 进行行为规范的训练也是一种体验。 下面介绍一种比较特殊的德育方法—— 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的一般模式
第一阶段 使小组活跃起来
第二阶段 挑选参与者 第三阶段 布置舞台 第四阶段 培训观察者 第五阶段 表演 第六阶段 讨论和评价 第七阶段 再次表演 第八阶段 讨论和评价 第九阶段 共享经验与概括
第四章 班级德育
教师教育学院 朱伟
第四章 班级德育



班主任与班级德育 班级德育的目标和内容 班级德育工作的层次 班级德育的形式 班级德育的方法和手段
班主任与班级德育


班主任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主导力量。 班主任的中心工作,就是对本班学生进行有 计划的经常性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组织管理。 班主任所采取的各种教育方式主要都是为了 促进班级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为了学习,为了班级荣誉,你能跑着来上学,这种 精神非常好。希望你在各方面都像这样严格要求自
己。
榜样


榜样的作用:观察学习——即,人的行为是可 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榜样可以使道德准则 和行为规范具体化、人格化,具有很强的感染 力、吸引力和鼓动性。 教师树立的榜样和学生选择的榜样: 教师树立的榜样通常有(1)历史上的英雄人 物或伟大人物;(2)现实中公认的先进模范 人物;(3)学生的家长和教师;(4)学生中 的先进分子。学生自主择定的榜样大致也是这 四类。有什么不同?
6.理想前途教育。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立志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贡献自己 的全部聪明才智。 7.时事政治教育。及时向学生通报国际国内形势,引导 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胸怀天下,放眼 未来。 8.生存竞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危机感,培养他们适应 未来社会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 9.校纪国法教育。教育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自由 与纪律的关系,严格遵守校规校纪和国家的法律法规。 10.健康心理教育。教育学生正确看待成败和得失,以 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语言类德育方法



具体有:讲解(上课)、报告(讲座) 、讨论、个别谈话(实训)等 不同语言的作用: 祈使句:禁令、指令、倡议; 陈述句:建议、期待、希望; 疑问句:了解情况、商量与请求。
例:语言艺术——设身处地、因势利导
祈使句例

命令式:立正!站起来! 请求式:你来回答这个问题。请坐! 禁止式:上课不许讲话! 劝阻式:要好好听老师的话啊!
奖惩
目前我们的问题是:标准和方法都很单一


奖什么?罚什么? 怎么奖?怎么罚?
“夸好学生”?——“夸出好学生”! 表扬与批评学生行为(自身努力)的结果,不 能言过其实。 惩罚要讲艺术:询问式批评 奖赏与惩罚的比例:黄金分割

“你说话大声点,就不会看着那么像女生了
。” 更合理的说法: “你只需要在细节上稍加改进,就会有男子 气,先考虑说话大声点如何?”
我们现行的德育目标,在做人的底线基础上予 以适当提升就够了,但对一些基本的底线则必 须要“严防死守”。 实施“底线德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
文明的生活方式




你可以不热爱教育工作,但你应该敬业,至少 不能玩忽职守; 你可以不热爱学生,但你必须把个人的 好恶排除在工作之外,尊重并公正地对待每个 学生,对学生成长和进步负责; 你也许攀升不到师德的最高境界,但师 德的底线必须坚守,那是教育的最后屏障! ——摘自黄向阳著《德育原理》
班级德育的目标和内容
《小学德育纲要》规定的德育目标 班级德育内容 不稳定的多变的德育内容

小学的德育目标
1998年2月颁布的《小学德育纲要》 对小学德育目标作了明确的规定:“为提高整 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初步具 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 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意 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 开朗的性格;自已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 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有理 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
班级德育的方法和手段



从一个案例说起 常用的德育手段及相应的方法: 语言 榜样 情境与环境 体验 奖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一次世界范围的师生联欢活动,主题是“最受欢迎的教育 方式”。说到了这个一个事例: 15岁的杰克兄弟家住30公里外,上学很远。父亲为此买一辆车供他们上学用。但 由于没有养成时间观念,上学老是迟到。 一次,老师告诉他们明天考试,并再三叮咛不能迟到。杰克兄弟满口应允,并作 出保证。但结果还是迟到了20分钟,说是路上汽车爆胎。考试后,老师独自 查看并没有那么回事。下面是不同国家老师的处理方法: 韩国老师:让同学们讨论并决定怎么办。 新加坡老师:少废话,让他们自打耳光。 美国老师:如果今天不是考试而是橄榄球赛,你们还会迟到吗? 俄罗斯老师:带到办公室,先讲说谎有害的故事,后启发他们今天有没有说谎行 为。 埃及老师:回家后每人给真主写一封信,将今天路上发生的事情告诉真主,信的 内容不用告诉老师。 巴西老师:查明你们撒谎,必须接受惩罚,半年内不得在学校球场踢球。 以色列老师:考试后每人加试,题目是:1.哪一个轮子爆胎?2.在哪一家店子补 的?3.共花了多少钱?老师微笑而不作声地凝视着两人作答。 中国老师:严厉批评,责令作检查;请家长来校配合教育;取消三好学生评选资 格……
记得一次课间,班干部小戴匆匆跑来说:“不好了,小 徐和小杨打起来了!”我赶到教室一看,他们正打得 明确目的小康在队干部改选前显得信心百倍,可天有不测风云, 不可开交,谁的劝说都不听。我顿时火冒三丈,把他 她竟然落选了。这个结果也着实令我惊讶。望着她 俩“请”到了办公室。看见衣官不整的他们,我的无 伤心欲绝的样子,我决定找她深谈一次。她的身份 名之火直往上窜,但最终我强忍怒火,喝了口凉水, 挺特殊,妈妈是我的同事,爷爷奶奶都是教育界的 语气平静地说:“这场战争不会无缘无故地爆发,能 老领导。更何况她是个很有思想的孩子,与她谈话 说说理由吗?说之前我有个要求,请在叙述过程中分 一定要慎重。于是,我做了不少准备工作:我先和 明确内容 析自己冲动的想法。”这样的语言提示,使他们的叙 各科老师取得了联系,了解了她的学习状况;又和 述不再是指责对方的不是,而是在检讨自己的行为。 她的好友、其他班干部进行了沟通,掌握了她为人 “你们俩对今天的事都很有鉴别能力,清楚地分析了 处世的情况。综合所有的信息后,我分析了她落选 自己的过失,看来不需要我的调解,你们也可以化干 的原因。 戈为玉帛了,是吗?”他俩对视一笑,握手言和了。 因为有了充分的准备,所以与小康的谈话很成功。当 “不过,同学对你们刚才的行为还有所误解,你们是 她微笑着告诉我:“龚老师您放心,我一定会振作 不是对他们做个解释,或者送给他们一些忠告 起来。您等着,下届改选,我一定会全力争取的。” 呢?” 我心中的石头总算落了地。 午会课上,他俩告诉同学们:“冲动是魔鬼!”
个别谈话的类型(兼论谈话的对 象)

个别谈话的类型



接触性谈话 调查性谈话 教育性谈话


谈话的对象

理论上讲,所有学生都是班主任 个别谈话的对象,但以下几类学 生要特别注意: 教育上的重点对象; 成绩出现重大起伏的学生; 家庭出现重大变故的学生; 某些突发事件的主角。
个别谈话的准备策略
优秀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
Hale Waihona Puke 由于班主任对本班学生直接接触和直接影响的时 间比较长,领域比较宽,关系比较密切,因而对 本班学生的教育影响和教育效力也比较大。而且 班主任在学生中的威望越高,教育的效力就越大。 所以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 决于班主任的思想品德水平和教育工作状况。 组织班级各方面教育力量在德育方向上的协调一 致也取决于班主任工作。 有经验的学校领导者都选拔最优秀的教师担任班 主任工作
认定或提出问题;使问题明确起来; 解释问题,探讨争端
说明角色扮演的经过;分析角色;挑 选角色扮演者 划定表演的行动路线;再次说明角色 ;深入到问题情境中去 决定要注意什么;指定观察任务 开始角色扮演 回顾角色扮演的表演(事件、观点、 现实性);讨论主要观点 扮演修正过的角色,提出此后的步骤 或行为的选择的建议 同第六阶段 把问题情境与现实经验同现行问题联 系起来;探索行为的一般原则
班级德育工作的层次

班级德育工作的三个层次 人的品德发展的三个层次 由低到高的教育要求 例
班级德育工作的三个层次
人的品德发展的三个层次
规则 原则
理想
要求 功能
强制执行 约束
可变通
提倡希望 激励
指导
由低到高的教育要求
助人为乐 乐于助人
应该助人 不妨碍别人助人
例:人品的层次
大公无私,专门利人——圣人
情境与环境




创设适当的情境与环境,使学生在思考 中明辨是非、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改变。 比如班级可开展读书活动,因为童话、 故事等往往就是一种道德情境; 比如班级可开展像“好朋友考试作弊要 不要揭发?”这样的讨论活动(讨论会 、辩论会等); 诺尔特的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