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硕士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

合集下载

试论当代历史学专业大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及其培养——来自华中师大历史学基地班学生培养模式的经验启示

试论当代历史学专业大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及其培养——来自华中师大历史学基地班学生培养模式的经验启示

6科技资讯科技资讯S I N &T NOLOGY I NFORM TI ON2008N O.18SCI EN CE &TECHN OLOG Y I NFOR M A TI O N科技教育人类已经步入21世纪。

这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是她的代名词。

这个时代,新的知识不断猛增,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为使中华民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党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于是成为历史赋予高校的重要使命,而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也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但是,究竟该通过何种途径来有效地培养这种能力呢?尤其是具体到某一个学科,又该如何来实施呢?这是一个值得人们思考的课题。

本文尝试着借鉴华中师大历史学基地班学生的培养模式对当代历史学专业大学生科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问题作出回答。

1历史学科的特点及历史学专业大学生科学创新能力的要素要求众所周知,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根据学科的不同特点,明确其要素要求,有选择、有针对性的进行科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1.1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所陈述的是人类社会从古到今的演进过程,要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特殊性。

由于其研究对象是已经过去的人类活动,学生不可能参与实践,但又不能脱离基本史实。

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成为解释历史现象的思维武器。

其中,教材中的历史结论是可以修正的。

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给下一代提供生产、生活的经验和教训,以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这里的生活包括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日常生活。

1.2历史学专业大学生科学创新能力的要素要求创新的本质在于开拓进取,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创新的领域相当广阔、无所不包。

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策略研究

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策略研究

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策略研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创新已成为国家实现科技强国战略的核心能力。

硕士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对象,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当前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存在许多问题,如重理论轻实践、师资力量不足、实践环境不够完善等。

因此,本文将围绕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策略展开深入研究,以期为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一些参考。

一、建设适宜的实践环境实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为了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搭建一个适宜的实践环境。

一方面,可以通过建设实验室、工作室等实践基地,为硕士研究生提供创新实践的场所;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与产业界、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学术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提高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加强创新能力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硕士研究生的指导教师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因此,加强创新能力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很有必要。

一方面,可以通过引入优秀的学术导师、企业专家等,提高指导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师生雏鹤联盟,通过学术交流、项目合作等形式,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提高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力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三、制定多样化的实践项目为了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制定多样化的实践项目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构思、实验、调研等方式,引导硕士研究生深入实践,锤炼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同时,还可以开展学术竞赛等创新活动,为学生提供交流展示和成长的平台。

四、重视创新能力培养的综合评价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全链条的助力,而综合评价是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环节。

应该通过评定学术论文数量、实践项目成果、比赛获奖情况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确保评价结果具有综合性和可操作性。

五、提升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离不开实践能力的提升。

应该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和训练,通过实践课程、实习环节、项目研究等方式,提高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

同时,还可以通过实践导师或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空间,加快创新能力的提升。

以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为核心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

以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为核心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

以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为核心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工程领域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而研究生是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重要培养对象,他们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创新精神。

以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为核心,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成为当前工程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重点分析以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为核心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措施。

一、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核心地位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核心内容,也是研究生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程实践能力是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和开展工程实践的关键能力。

研究生需要通过深入的实践活动,学习和掌握工程设计、实验研究、项目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今后的工程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在工程领域中探索未知和解决问题的重要能力。

只有具备了创新能力,研究生才能在工程实践中不断地提出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为工程领域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工程领域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

二、构建深度融合的工程实践平台为了以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为核心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高校和科研机构需要构建深度融合的工程实践平台,为研究生提供多样化、深入化的实践机会。

高校和科研机构应该建设完善的实验室、工程中心和科研基地,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科研实践条件。

在这些实践平台上,研究生可以参与到各类工程实践项目中,开展工程设计、实验研究和技术开发等活动,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

高校和科研机构还应该加强校企合作,积极联合国内外企业,共同建设工程实践基地和创新实验室,为研究生提供与实际工程项目结合的实践机会。

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研究生可以参与到真实的工程项目中,接触最前沿的科技成果,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构建全方位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四、鼓励研究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五、建立健全的评价机制和激励体系为了以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为核心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高校和科研机构还需要建立健全的评价机制和激励体系,推动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存在着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为了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研究生,探索和实践新的培养模式是至关重要的。

在当前高等教育不断向质量型发展的大趋势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成为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探索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一些高校通过创新课程设置,引入创新实践环节等方式,积极推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一些高校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创新创业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创新的理念和方法,启发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一些高校还开设了创新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一些高校通过建立创新实验室、创客空间等平台,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和场地。

这些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探索、实践尝试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通过这些举措,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动和突破。

一些高校还积极与企业合作,引进企业资源,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通过实践,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种跨界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资源支持,更好地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和实践为研究生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如何更好地将创新创业意识融入到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如何更好地发挥企业和社会资源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作用?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需要教育部门、学校、企业等各方合力推动。

如果想要实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探索出更加科学有效的创新培养模式,为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创造更好的培养环境和条件。

山东省高校历史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调查报告

山东省高校历史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调查报告

山东省高校历史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调查报告作者:成积春朱英来源:《时代教育·下半月》2013年第23期摘要:创新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

为了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本文根据创新能力的评价标准和影响因素设计了调查问卷,对山东省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问题所在,为全国高校研究生教育提供针对性的依据。

关键词:山东省高校历史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问卷调查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0121 调查背景及目的作为教育系统的较高层次,研究生教育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和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双重任务。

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影响巨大。

现代科技革命带来了许多深刻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创新的问题,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原始创新更是科学研究的生命。

本次调查在于了解目前山东各高校历史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找出影响创新成功的因素,为研究生教育提供针对性的对策,由此出台能够适合高校研究生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的研究生创新现状并不理想,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很低,科研转化成果也不高,如何提高高校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一个艰巨任务。

我省一直是教育大省,有普通高校百余所,省属高校作为我省研究生培养中一支数量庞大的队伍,其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高低关系到全省甚至整个国家的创新水平。

当前山东省高校历史专业的研究生创新能力水平高低及其影响因素是什么的问题,是提高我省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的主要参考资料,但当前还是缺少对其相关研究。

结合山东省高校自身的特点,对我省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才能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所以,本次调查根据山东高校实际情况,以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标准视为此次研究评价山东省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参考标准,设计出这份调查问卷,并命名为山东省高校历史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调查问卷。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近现代史是研究中国近代以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变革的学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为了培养具备较高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的近现代史专业人才,各高校相继制定了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的历史学理论基础、广泛的历史学知识储备和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文献阅读能力、历史资料搜集和整理能力,以及较高的历史学研究和教学能力。

二、培养内容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培养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学理论基础:包括历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等的学习和研究,培养学生对历史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近现代史基础知识: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框架、重要事件、重要人物等的学习和研究,培养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能力。

3. 学术研究能力:包括文献阅读、历史资料搜集和整理、学术论文写作等的培养,培养学生具备独立开展学术研究的能力。

4. 历史学研究方法:包括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的学习和研究,培养学生具备运用历史学研究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历史学研究领域:包括近现代史研究的不同领域和专题的学习和研究,培养学生对特定领域和专题的深入研究能力。

三、培养要求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对学生的培养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修读课程:学生需要修读一定的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其中公共课程包括历史学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等;专业课程包括近现代史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领域知识。

2. 学术研究:学生需要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开展独立的学术研究,撰写学术论文,并参与学术讨论和学术交流。

3. 学术活动:学生需要参加学术会议、学术讲座等学术活动,了解学术前沿动态,拓宽学术视野。

4. 实习实践:学生需要参与相关历史研究机构或文化单位的实习实践活动,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和历史学研究的应用。

中国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中国在职研究生招生网官网中国史是以探讨中国社会进程及其规律为要旨的综合性学科,它与哲学、政治学、民族学、考古学、社会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史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是继续拓宽和加深学生基础知识,同时紧跟学术研究前沿动态,明确并加强专业方向基础知识的系统训练,掌握独立从事科研和教学的必要技巧,使学生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素质: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敬业精神,遵守学术道德规范。

2.系统掌握本学科的理论、专业知识和研究动态,能够熟练地使用一门外国语阅读本学科文献并进行学术交流,具备独立从事教学、科研和其他实际工作的创新和分析能力。

3.能完成具有一定新意并符合学术规范的学位论文。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成熟的心理素质。

就业目标:可胜任相关的教学科研、新闻出版及党政事业等工作,或为攻读更高一级学位打下坚实基础。

二、培养方式-中国在职研究生招生网官网1.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

各专业根据实际情况成立硕士研究生指导小组,每个小组一般由3-5人组成,在配合导师的前提下充分发挥集体培养的作用。

2.在教学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研讨班、专题报告或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将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和课外读书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主要由导师和研究生本人共同制定,目的是推进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

4.根据专业和培养计划需要,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校授课,在必要情况下,鼓励学生跨专业、跨院系或到国内著名高校学习部分课程,提倡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互相承认学分,联合培养研究生。

5.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每一名学生的总学分30-32学分。

四、课程设置与要求研究生须修读30-32学分,其中学位课18学分,教学实践2学分,学位论文开题与中期报告1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

科研型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高校中国古代史教学为例

科研型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高校中国古代史教学为例
1 5 6 -
・ ・
首先 , 要 注意 培养学 生 的问题意识 。 问题 意识在 当
到课下 的读 书 、 阅览 中随 时寻找 、 发现 问题 , 发 现 此外 , 魏晋时期的玄学家也大都儒道兼修 , 外玄而 学习 , 再结合此问题或兴趣点 ,做进一步探 内儒 , 具有深厚 的儒家素养 , 并成为魏晋儒学传承之重 自己的兴趣点 , 索 、 求 证和研究 的能力 。 学 生一旦具 有 了发现 问题 的能 要载体。 质言之 , 儒学的功能作用实际涉及两个不同领 就能 够带着 问题 进行 学 习和思 考 , 这 不仅 有利 于 中 域, 即政 治领域 和知识 分子 的士 风学风 领域 。 魏 晋玄学 力 ,
兴盛背景下的儒学式微 ,其实只是儒学在后一个领域 国古代史教学的课堂吸收率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 培养学 生 的创 新 能力 , 而且 对 于学生 在大学 毕业 有嬗变和式微的趋势。而政治领域却正是魏晋儒学得 兴 趣 , 前所 必须 完 成的学 位论 文 的选题 、开题 和撰 写 的全过 以延续 、 传承之重要途径。 正是对于魏晋玄风下儒学发展状况这一问题做了 程也都具有积极的辅助意义。 比如我们在为学生讲解魏晋时期的主要思潮问题 系列 的相关研 究 和探讨 , 并 在发 表 了系列 学术论 文 、 虽然按 照一 般教 材 的 内容 , 魏 晋玄学 在此 时期 的思 申请 了相关研究性课题的基础上 ,笔者才能够更加深 时 , 入细致地认识和理解魏晋时期玄学勃兴状况下 ,儒学 潮中占据主流地位 ,但如果我们通过引进科研与教学 发展 、 传承的真实状况 , 才能得 出有别于一般教材的 , 相结 合 的教学 模式 ,以最新 的科研 成果 为基 础进行 教 学, 调 动 学生 的问题 意识 , 启发 、 引导 学 生进 行 深入 思 更加深入 、 客观和妥帖的见解。 而将此类科研成果运用 考, 就会提 出一系NI N 题: 如两汉以来 , 在董仲舒大力 到 中国古代 史 的教学 实践 中 , 则 能 很好地 贯彻 、 实 施科 倡导 的 “ 罢黜百 家 , 独 尊儒 术 ” 的思想 影 响下 , 被定 为一 研与教学相结合 , 以科研为基础 的, 将传统教材内容与 尊 的儒学 , 其在 魏晋 时期 到底呈 现何 种发 展态 势 , 其 在 最新研究动态相结合 的教学模式 ,给中国古代史的教 魏晋 时期难 道真 的一落 千丈 , “ 不周 世用 ” 了吗 ? 即便 魏 学工作注入了 前沿性学术研究的新鲜因子, 这不仅有 晋时期的儒学呈现式微状 ,但作为我国传统社会主流 力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自觉性 , 而且激发 了学 意识形态的儒学在魏晋时期到底衰落到何种程度 , 其 生对于深入理解 、 探讨历史 问题的浓厚兴趣 , 有利于学 真正 的发展 状况 到底 如何 ?魏晋 时期 主要 的玄 学代 表 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 有利于推进 中国古代史教学工作 人物 , 特别是嵇康 、 阮籍等人是否完全抛弃了儒学 , 他 的与时俱 , 增加了不断进行 自我更新的生机与活力。 们 的思 想 中是 否 还存 在儒家 倾 向 , 拥 有儒 学素养 , 以及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2.沈阳建筑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摘要:现当今,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考核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缺创新”的问题。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和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如何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文以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例,探讨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探索引言经济快速扩张时,人才需求迫切,用人单位对研究生能力、素质上的要求易被掩盖。

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研究生教育也从规模扩张走向了内涵发展。

针对经济转型升级急需大量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目前的人才培养面临两个不适应:一个是每年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另一个是企业面对众多的应聘毕业生却招不到可用的人才。

问题的产生有多种原因,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制还不能很好适应社会需求。

高等学校长期形成的惯性,使得培养模式改革举步维艰,迫切需要找到一个改革的突破口。

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实践系列竞赛、工程专业教育认证、卓越工程师计划等都是非常有成效的尝试,其宗旨都围绕“适应社会需求,强化职业导向,培养社会适用人才”的目标,这些活动和计划承载着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体制改革的重任。

为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研究生招生方面已经大力推进专业学位教育,许多学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已经超越学术学位的数量,但实际培养过程究竟以理论研究为主还是工程实践为主,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导师的影响,但两者均离不开“创新”主题。

学科教学(历史)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学科教学(历史)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学科教学(历史)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掌握蒙古语、蒙汉双语教学能力,具有较强的历史学科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强中学历史教师。

具体要求为:(一)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二)具有良好的历史学科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历史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三)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历史学科教育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历史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理论结合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历史教育教学工作。

(四)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五)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二、招生对象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四、课程设置课程设置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四个模块。

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

(一)学位基础课(12学分)1、外语(2学分)2、政治理论(2学分,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3、教育学原理(2学分)4、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5、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2学分)6、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2学分)(二)专业必修课(10学分)1、历史课程与教材分析(2学分)2、历史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3学分)3、历史学科教育测量与评价(2学分)4、历史学科基础与前沿专题(3学分)(三)专业选修课(6学分)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2学分)2、现代教育技术应用(2学分)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学分)4、中外教育简史(2学分)5、教育政策与法规(1学分)6、历史学科学习理论与方法(2学分)7、中国史基本问题与前沿问题(1学分)8、世界史基本问题与前沿问题(1学分)9、历史学科教学发展史(1学分)10、中国近现代文化基本问题(1学分)11、当代重大国际问题研究(1学分)12、国外中学历史教材研究(1学分)13、蒙古族历史文化(1学分)14、北方民族历史文化(1学分)15、辽河流域部族史(1学分)16、满语(1学分)17、突厥语(1学分)18、萨满文化(1学分)19、佛教文化(1学分)20、红山文化(1学分)21、辽代考古(1学分)22、北方民族考古(1学分)23、草原青铜器文化(1学分)24、草原碑刻文化(1学分)25、北方民族文物(1学分)26、满文文献研究(1学分)27、蒙文文献研究(1学分)28、察哈尔历史文化(1学分)29、辽河流域人文地理(1学分)30、东北历史地理(1学分)(四)实践教学(8学分)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

学生历史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

学生历史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

学生历史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学生的历史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在历史学科中,运用创新思维和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研究和探索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能力,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素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下面是一些培养学生历史创新能力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历史创新能力的基础。

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应该具备创新意识,即要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敢于创新。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二、开展历史研究活动历史研究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研究项目,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历史问题进行研究,并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探究精神。

三、开展历史创造性写作历史辩论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论证和分析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辩论赛,让学生通过辩论的方式讨论和解决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和创新意识。

五、鼓励学生参与历史创新项目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历史创新项目,如历史考古、历史文化保护等,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能力。

学生通过参与历史创新项目,可以了解历史的实践性和创新性,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判断能力。

六、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学生通过参观考察,可以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或者参观历史遗址、历史名胜等,让学生亲自接触历史,感受历史的厚重和历史事件的影响。

七、鼓励学生开展课外探究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开展课外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能力。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历史课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和研究,通过自主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

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生阶段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关键阶段,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成为提高研究生素质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并提出建议。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生阶段,学生通常已经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但光有理论还不足以培养出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因此,研究生教育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研究生可以通过实践项目、实验室科研等方式,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从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二、开展创新实践项目为了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学校可以积极组织和支持开展各类创新实践项目。

这些项目既可以是科研项目,也可以是创业项目,甚至是社会公益项目。

通过参与这些项目,研究生可以切实地锻炼实践创新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实践导师指导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专业的指导。

因此,研究生教育应当加强实践导师制度。

每位研究生都应有一位实践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参与实践项目、开展创新研究等。

通过实践导师的指导,研究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实践创新的要求和方法,做好实践创新工作。

四、建设实践创新平台为了提高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学校应当建设完善的实践创新平台。

这些平台可以包括实验室、科研中心、创新基地等。

在这些平台上,研究生可以进行科研实践、学术交流等活动,不断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此外,学校还可以与企业、机构等进行合作,开展实践创新项目,为研究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创新空间。

五、注重团队协作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因此,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校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可以通过开展团队项目、合作实验等方式,激发研究生的团队协作潜力,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六、鼓励学术交流与发表在研究生阶段,鼓励学术交流与发表是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学校可以举办学术研讨会、论文评优等活动,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

通过与他人的学术交流和发表论文,研究生能够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

中国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外招)【模板】

中国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外招)【模板】

中国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外招)一、培养目标中国史专业所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能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

具体要求如下:1、在学科专业领域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研、教学以及其他文化、管理工作的能力。

2、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发展动态和最新成果,能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内进行学术交流,并进行创造性的研究。

3、能将所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与现实的社会问题、个人工作需要结合起来,提高实际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4、能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内进行学术交流和学术评论。

二、学科方向1.中国文化史2.中西交通史3.岭南与港澳史4.生态环境与社会变迁5.近代中国社会变迁6.考古与博物馆学三、学制学制三年,最长学习年限5年四、课程设置本学科要求修满28-30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6学分,专业学位课12学分,非学位课四、选课要求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以本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选课。

具体要求如下:1、“中国史专题”课程为各研究方向必修,3学分。

2、在方向必修课中,学生除选择所学方向的一门必修课外,还需选择2门其他方向的必修课,共计9学分。

3、在选修课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导师的意见,自由选择。

4、学生如选择本课程表外的本校的其他研究生课程,需经导师同意,并告知导师组确认。

5、本专业硕士研究生须修满28学分,方可毕业和申请硕士学位。

五、学习年限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全日制攻读或周末兼读两种方式学习。

我们可以为来自香港的学生安排周末集中授课。

研究生学习年限为3年,其中第一年为课程修学,后两年为论文和答辩时间。

如果学生要特殊情况,学习年限可适当延长,但最多不得超过5年。

六、培养方式和方法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实行导师负责与研究生指导小组共同培养的方式,基础课和专业课课堂教学与自学结合,提倡采用讨论班形式。

研究生的学习注重系统的基础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导师指导与研究生自学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注重硕士研究生的能力培养。

学科教学(历史)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修订

学科教学(历史)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修订
全日制攻读学科教学(历史)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45109
一、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学历史教师。
具体要求如下:
1.热爱教育事业和历史教学工作,有志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事业心、责任感强。
2.具有良好的文学、哲学修养和扎实的历史专业基础,了解历史教育的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史学发展前沿专题
2
3
54
考试
非学位课程
专业选修

1034502186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
2
36
考查
其中带☆的课程中选一门,
共选修2门,共计4学分
1034502187
☆基础教育改革研究
2
2
36
考查
1034502188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2
2
36
考查
4201092501
历史学习的理论与方法
1
2
36
考查
[6]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期刊
[1]历史教学.月刊.天津古籍出版社.自2000,1起.
[2]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月刊.陕西师范大学.自2000,1起.
[3]历史教学问题.双月刊.华东师范大学.自2000,1起.
[4]中学历史教学.月刊.华南师范大学.自2000,1起.
4201092502
中学中国史专题
2
2
36
考查
4201092503
中学世界史专题
2
2
36
考查
拓展
课程
4201092701

如何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如何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到非 熟悉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 , 逐步适应 中

注重历史 实践教 学环节 。 合 理 常重要的作用 。在教育见习 阶段 , 应结 小学课 堂教学 ,不 断提高教 育教学 能
安排 实习活动 。 拓展 实习范围 。 注重 实 合历史专 业教学法课 程适 时安排教 育 力 , 为做一名合格的中小学教师打下基
可以说是最冷 门的专业之一 , 特别是在 起来 。教育见 习时间可长可短 , 可根据 业时期 , 通过定点定时定人 的集 中实践
应用 型高校 当中, 历史专业 随时都有 可 学习需要 和教学进度随时安排 , 见习单 形式 , 对学生进行实践 能力 培养 的重要 能被边缘化 , 甚至有被其他专业蚕食鲸 位可多样也可单一 ; 教育实 习重 在动手 手段。教育实习一般包括实习观摩 、 实
发展 ・ 月刊
F A Z H A N ・ B A I J I A Z H E N G M I N G
百 家 争 鸣
中实 习的时 间和质量的同时 , 应加强 分 用型历史专业应紧扣“ 就业 ” 这一方 向, 励学生撰写地方史论 文 , 鼓励学生对历 散实 习的监督管理 。 通过改革教育实习 在培养 提升学 生就业竞 争力方 面想 办 史文 化遗产保 护提 出了 自己的看 法和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 的 模式 , 深化 、 落实教育实习 内容 , 增强 教 法 , 出实招 。 如改革历史专业教学 内容 , 建议 。这一方法 , 育实 习实效 , 使学生把所学专业知识综 在基本历史 知识 不变 的情况下 , 着重挖 观察能力以及社会活动 、人 际交往 、 收 提高运用理论知 合运用于社会实践 , 锻炼学生 的专业技 掘历史上有关就业竞 争的内容 , 如春秋 集和处理材料的能力 , 能 ,提高学生从事未来工 作的能力 , 为 战 国、 唐宋 以及近现代 国内外的职场竞 识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 将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争的史实案例 , 使学生获得职场竞争所

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60200)2016年修订一、培养目标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高级人才的重任。

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是:1、掌握基本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中国史硕士生要具有广博的通用工具性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

外语能够达到基本交流的能力,能够阅读一般史学文献和写作专业论文摘要;能够运用计算机初步进行专业服务;掌握基本的统计技能并能够运用基本的统计软件;初步掌握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档案文献系统从事相关研究和资料的处理工作。

必须具备哲学、文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哲学社会学科的综合知识,同时必须具备相应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根据专业需要,初步掌握与其学科方向相关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了解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并具有一定的相关研究技能。

中国史硕士生要对中国史专业核心知识体系有较为深入的把握。

初步掌握中国史文献资料相关文本知识的核心知识范畴,初步或部分具备中国史学的各种分支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熟悉来自史学理论与方法以及中国史各个研究方向中的很多分支学科中的中国史文献资料所揭示的理论知识。

2、具备良好的学术素质和高尚的学术道德中国史硕士生要具有较为广博的人文素质、现代意识;初步具有科学的研究精神与推理能力,其中必须具备科学精神;初步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国际视野,能够胜任历史研究实际工作,初步具备独立进行历史研究的能力。

要品行端正、遵纪守法、诚实守信,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视抄袭为可耻行为。

3、具备基本学术能力中国史硕士生要初步具备获取中国史学科知识的能力,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对当代中国史研究成果与档案资料初步判断的能力,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在各种学术会议上介绍相关学术项目和成果的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英语或其他外语的能力。

此外还应该初步具备提出新问题、获得新史料、采用新方法、引用新理论、运用新技术和获得新认识等能力。

历史学硕士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几个关键环节

历史学硕士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几个关键环节
第 3 第 6期 O卷
Vo . 0 No 6 13 .
济 宁 学 院 学报
J u n l f i i g U ie st o r a nn n v ri oJ y来自20 0 9年 1 2月
Dc 09 e .2 o
文章编号 :O 4 8 7 2 0 )6 O 6 3 1o —17 (0 9 O —0 8 —0
历史学硕士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几个关键环 节
杨 朝 亮
( 聊城 大 学历 史文化 学院 , 东 聊城 山

225 ) 509
要 : 究生培养的重要 目标之一 , 研 就是提 高其科研 能力 , 其培养成 具有创新 能力 的新 型人 才。 高校 把
历史专业要 想培 养出高质 量的硕士研 究生, 就必须抓好各 个环 节, 尤其是入 学复试 关、 论文写作关、 开题报 告关 和毕业论文关。 关键词 : 历史学; 硕士研究生 ; 科研创新 能力培养
中 图分 类 号 : 63 G 4 文 献标 识 码 : A
研究生培养 的重要 目标 之 一, 就是提 高其科 研能 力 , 把其培养成具有创新 能力 的新 型人才 。其 中, 为研 究生 作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 中负有重要责任 , 尤其是对其科研 能力 的培养起着重要 的作用 。另外 , 于研究生科研创新 能力 对 质量评价体系的具体和完 善亦是研 究生培 养单位 目前亟 需解决 的问题之一 , 其意义更 加重 大。可 目前 而言 , 国 我 诸多高校恰恰在这一方面缺乏系统性 。笔者认为 , 要想做 好历史学硕士研究 生科研创新能 力的培养 , 主要应 抓好 以 下几个关键环节 。
论文写作关 : 创新 能力 培养 的手段
研究生入学之后, 段时间( 前半 有的学校 佃个学 有 期,

浅谈历史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历史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历史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

创新能力既是民族和社会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条件,也是民族和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象征之一。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

实施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因此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和创新人才的素质要求,把创新教育融入历史学科教学之中,探索其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仅就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一些看法。

一.发挥历史学科功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人们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思维活动,产生新认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思维的智力活动,新颖独特是它的本质特征。

创新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个性品质三个方面。

历史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

1、挖掘历史教材蕴含的创新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愿望与态度。

它决定人们愿不愿创新、敢不敢创新的欲望与倾向性,是创新能力品质的基础和动力。

它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两个方面。

创新意识是一种渴望用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超常规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意愿。

创新意识强的人总是能够从超出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可贵的创新勇气。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

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

如讲到"焚书坑儒"时,可启发学生思考:"焚书坑儒"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如果当时不采取焚书坑儒的措施,将会出现怎样一种情况?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含的创新素质,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换角度思考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学硕士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摘要:本文从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出发,对历史学硕士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与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以期最大限度地促进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科研思维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关键词:历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近年来,我们结合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历史学硕士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及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研究的指导思想与目的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快速提高,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首先,课程教学侧重于单纯的知识传授,对硕士生自主探究知识能力的培养关注不够。

这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中硕士生课外阅读和自主学习的时间不足,缺乏对知识的感受和体验过程,因而妨碍了其探索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其次,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本科化”色彩浓厚,不仅硕士阶段课程内容与本科阶段大量重复,而且在难度上与本科差距不大,前沿性知识在研究生专业课程中所占比重不高。

再次,硕士生科研创新能力不足。

主要表现为硕士生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质量不高,学位论文缺乏创新性,原创性成果稀少。

鉴于此,我们从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目标出发,对历史学硕士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进行了探索,旨在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达到以下目的:第一,改变课程设置本科化的倾向,优化课程设置体系,拓宽研究生的知识结构,以此培养研究生宽广的学术视野和独特的学术品质;第二,改变课程教学侧重于单纯知识传授的局面,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范围,以此促进研究生自主式、探究式学习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第三,营造有利于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的学术环境,为研究生提供各种科研训练的途径和机会,以此激发、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的兴趣和能力;第四,按照历史学硕士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标准,抓好学位论文质量关,使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得到切实提高。

二、研究与实践基于以上指导思想和目的,我们从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到研究生科研训练及其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

1.课程设置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构建了有利于硕士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环节,从一定意义上讲,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制约着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鉴于硕士生课程设置中的问题,我们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优化课程体系,构建了有利于硕士生创新能力提高的课程设置体系。

一是在必修课程的设置上,重视方法论课程和工具课程的设置,在适度减少公共课学时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了学术史、方法论和经典著作选读等类课程在必修课程设置中的比重,如“中国学术史专题”“史学理论与方法”“史学名著研读”“文献阅读与检索”等,旨在为硕士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在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上,适当增加了专题研究方向和前沿问题研究之类的课程,如在中国史学位中开设了“20世纪华北乡村社会研究”“士人知识分子专题研究”等,旨在促进硕士生学术个性的发展,增强硕士生的问题生发意识以及对前沿问题的关注意识。

三是重视交叉学科课程的学习,鼓励硕士生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以此培养硕士生广博的知识,为其开阔学术视野和理论创新奠定基础。

2.课堂教学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上,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习的过程性和参与性,建构了能够激活研究生探究兴趣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有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指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的良好环境。

”作为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中心的研究生教育,更应当把以注重学思结合的研究性教学放在首位。

一方面,课堂教学彻底摒弃注入式教学形式,注重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课堂研讨相结合。

一般来讲,每门课程的教学由四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课堂教学。

在这一教学环节,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导读、导学和引问,要求教师对所讲课程教学内容在精讲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整个课堂教学始终把设疑提问、创设问题情境作为开展课堂教学的契机,以此培养硕士生的思维意识和质疑精神。

第二阶段是课外研读,要求硕士生在课外围绕课堂教学所引发的问题进行文献研读,并写出读书笔记或读书报告,这是硕士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阶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目的是培养硕士生文献资料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能力。

第三阶段是课堂讨论,这是硕士生在课外研读、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的。

一般来说,每次课堂讨论都要围绕课外研读中的某个问题进行。

第四阶段是总结点评,这是在课堂讨论结束后教师安排的对硕士生课堂研讨问题的总结和评论。

为了强化对硕士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一般要求在课程教学的四个阶段,硕士生课外研读和课堂讨论的时间不能低于总课时的一半。

另一方面,将教学与课程网站建设相结合,为硕士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科研训练提供平台。

为了让研究生及时了解学术界的新成果、新史料、新观点和新方法,同时也是为了给研究生提供更多的科研训练途径,我们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建立了“历史学专业研究生基础课教学网”。

该网站开设了学界信息、大家访谈、经典阅读、网文选粹、导师文集、网络资源、教参史料、原创地带、课程论坛及论著下载10个一级栏目和若干个二级栏目,所有栏目都围绕“中国史专题研究”“世界史专题研究”“史学理论与方法”“中外历史文化比较研究”4门历史学专业学位基础课提供资源。

网络资源丰富,截止2012年底,上传文章已达5800余篇。

教学网站中丰富的网络资源,为研究生开展自主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以及科研训练提供了平台。

3.学术交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科研训练活动,积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有效的科研训练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对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此,我们为研究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科研训练途径,营造了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的学术氛围。

其方式主要有:读书会。

每2个星期举行一次,每次读书会由一位研究生主持。

或者围绕一个学术主题交流读书心得,在交流过程中展开讨论;或者围绕2~3部经典著作,由2~3位硕士生做主题演讲。

读书会的开展,不仅使硕士生分享着各自读书的成果和乐趣,而且在相互交流中激发了一些新的思考,开阔了学术视野。

学术论坛。

每个星期举行一次,每次由2~3位研究生围绕自己学位论文选题的主体内容进行交流,交流完毕后由台下同学就有关问题进行质询,质询者和报告人之间展开论辩,最后由导师进行点评。

通过学术论坛,研究生的思维在相互交流互动中得到启迪,及时发现研究中的不足,提高了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水平。

田野考察或访谈。

如专门史方向的研究生,结合运河文化研究,每年暑假,在导师带领下,组织研究生展开对山东运河沿岸城镇、运河工程、民俗民风以及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进行田野实地考察或口述历史访谈。

通过田野考察或访谈,获取了诸如碑刻、家谱、民间文献作品等大量宝贵的第一手文献资料,为下一步学术研究和科研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评价标准结合历史学硕士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标准,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

就历史学硕士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标准看,我们认为应该主要从以下两大层面进行评价:一要“新”,是指新史料、新观点、新方法和新问题;二要有学术价值。

当然,一篇史学论文很难达到以上两大层面的所有标准,对历史学硕士生来讲,只要能做到其中的某一方面,就是一篇有价值的科研论文。

硕士生科研创新能力如何,主要是通过学位论文质量集中体现出来的。

为此,我们围绕历史学硕士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标准,从学位论文的选题、撰写、评阅到答辩层层把关。

选题是学位论文撰写的关键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讲,选题是否新,直接决定了论文是否具有研究价值和学术价值。

为此,在一年一度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中,首先严把选题质量关。

硕士生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在充分了解国内外有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论文选题。

论文的选题与研究内容一定要有研究价值和学术价值,或填补本领域的研究空白,或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在观点、史料或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或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借鉴价值。

论文选题确定后还必须经过开题小组的严格把关,对论文的框架结构、研究思路和方法、观点和材料进行指导和论证。

三、效果和影响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检验,历史学硕士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拓展了研究生的理论视野课程设置体系的调整、优化,特别是学术史、方法论、经典著作选读和前沿问题研究之类课程的增加,以及交叉学科的融合,拓宽了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理论视野。

许多研究生在学位论文中,能在历史学方法论的基础上,借鉴、吸收文化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将多种学科知识理论汇通融合,学位论文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2.丰富了研究生的课外学习资源课堂教学与课外研读、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及“历史学专业研究生基础课教学网”的创建,不仅丰富了研究生的课外学习资源,而且促进了研究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硕士生在学习过程中,已经自觉形成了一种自主探究知识和建构知识的学习方式和习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得到了很大提高。

同时,由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是以问题为前导开展教学,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也是带着问题进行文献研读、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与研究已经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提高了研究生在读书过程中发现新问题的能力。

3.提高了研究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实践能力教学过程中“课堂研讨”的进行,“历史学专业研究生基础课教学网”中“课程论坛”的开设,读书会、学术论坛、田野考察等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和科研活动的开展,不仅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而且为研究生科研提供了一个交流和锻炼的平台。

研究生正是通过这一平台,进一步提高了科研兴趣和科研实践能力。

4.课程论文和学位论文质量得到很大提高历史学硕士生科研创新能力与质量评价标准的实施,使研究生在平时的论文写作和学位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从“新”与“学术价值”两大层面下功夫,加之硕士生平时的科研训练以及学习过程中学习与研究的紧密结合,硕士生课程论文和学位论文质量得到了很大提升。

参考文献:[1]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06).[2]梁海霞,吴哲敏.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06,(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