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返乡手记:越看,对乡村的未来越迷茫!
网络爆红博士生返乡笔记全文
网络爆红博士生返乡笔记全文导读:春节期间,一个上海大学博士生的返乡笔记《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在微信朋友圈及微博等社交媒体疯传,截至昨晚9点,该文在微信公众号“市政厅”上阅读量已超过4 .6万多次。
近似“疯狂”的转发量让作者王磊光感到不安和不理解,在他看来这只是一个媒体事件,自己不过是“不小心卷入了其中”。
作者否认美化绿皮火车这篇文章的作者是80后博士生王磊光,如今在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上学。
他平时喜好文学,对乡土问题比较关心,本科毕业后曾在某中学担任语文老师,随后继续考研深造。
在这篇笔记中,他描述了自己返乡的见闻:交通没有以前那么拥挤,但家乡人与人之间联系渐渐疏远,而农村里年轻人的婚姻受到了物质的压迫,知识的无力感也十分强烈。
没想到,就是这些在他眼里看似普通的乡村生活见闻,却触动了一大批读者,在春节返乡之际引发了人们对乡土的思考。
许多网友都用“感同身受”四字评价,但也人指出返乡笔记有“美化”嫌疑,网友“Walter”评论道:“什么素质,绿皮火车脏乱差,打牌外放音乐严重影响他人,居然还好意思美化……”对此,王磊光感到很奇怪:“为什么有人读出了美化,我身边的朋友都为我担心,觉得我将家乡不光彩的一面说出来了。
至于我提到慢车及其生活状况,从来都没有赞美———我讲述记忆中的交通时,已经说到了慢车上的那种糟糕的情况。
我这里提到慢车,目的在于说明它在当下存在的必要性;同时,指出慢车上的那种人与人的联系,是人间应该有的自然联系。
”“知识的无力感”观点引发论争此文也让中国农村的现状,在春节期间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并收获诸多回应,有肯定的声音,也有争议之声。
前日,一篇署名为“古鱼”的《又一篇博士生返乡笔记:从一而终的稳定生活更可怕》在澎湃新闻发布,以另一位来自乡村的文科博士生视角看乡村。
古鱼对农村大学生“近年情更怯”的现象表示不认同,在他看来读大学的观念应该改一改:“无论乡村还是城市,读书不会无用,因为知识是有用的,读过大学的人相对而言会有更高的成长空间,以后贡献越大,拿钱也就越多,而不是一毕业就能兑现很多钱或一毕业就加入体制内获得某种‘人上人’的身份优越感。
返乡大学生心得体会
返乡大学生心得体会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城市里面谋取发展和事业。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在城市里学习工作的大学生找到了一个地方,这个地方不再是他们的的工作地点,而是他们的心向往哪里的地方,那就是家乡。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返乡创业,选择了回到家乡来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事业当中。
作为一名返乡大学生,我也有着深深的感受和体会。
第一、对家乡的认识和感情在城市里,我总是感觉时间过得太快,忙碌的生活让我来不及体会周围的环境和人们的关怀。
而当我回到家乡时,我感觉时间变得慢了一些,我可以在家乡的田园中散步,感受大自然的气息,还可以和家乡的人们闲聊,体验家乡的传统文化和乡村风情。
我感受到了家乡的淳朴和宽松,这样的感受让我觉得心情变得轻松,也更加热爱家乡。
回到家乡,我感到身心得到了放松,同时我也更加认识到了自己的家乡,对家乡产生了更深的感情。
第二、对乡村振兴的责任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不少乡村逐渐出现了人口外流、留守儿童、农民老龄化等问题。
我作为一名返乡大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家乡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也明白了自己的责任。
乡村振兴是国家提出的战略之一,是关系到乡村发展的大事。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回到家乡去发扬家乡的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
我计划实施一些农村创业项目,带动家乡的农业经济发展,让更多的人可以在家乡找到就业机会,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家乡创业,为家乡的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对未来的期许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对未来有着很多的期许。
在城市里我可能的事业发展会面临很大的挑战,但是在家乡,我觉得自己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建立自己的事业。
家乡的资源优势和政策支持给了我更多的机会和空间。
我期许自己在家乡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梦想,也期盼能够为家乡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相信在家乡,我会有更多的发展机遇,也可以在家乡建立自己的事业,为乡村振兴和社会发展贡献所学所能。
春节返乡的感悟
春节返乡的感悟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年中最期待的时刻。
回到家乡团聚,不仅能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亲情温暖,也让我们有机会回顾过去一年的点点滴滴,反思人生。
每年春节返乡的路上,我都会被身边景色的变化所打动。
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道路四通八达,科技正在改变着家乡的面貌。
但有些东西却依旧如故,比如乡亲们脸上淳朴的笑容,比如炊烟袅袅的农家小院,比如熟悉的土味儿。
我感受到了家乡在发展中仍保有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这让我很欣慰。
回到父母身边,我们像无忧无虑的孩子般亲密无间。
趁着父母年事渐高,我更加珍惜与他们相处的时光。
听他们絮叨讲旧事,看他们慈祥的目光,让我体会到亲情的可贵。
我暗暗告诉自己,要常怀感恩之心,孝敬父母。
除夕夜,全家人其乐融融地守岁,气氛热烈喜庆。
每个人都怀揣着新年的美好祝愿,用欢笑掩盖了生活的艰辛。
我祈求来年身体健康、事业顺利,也祝福家人们万事如意、幸福安康。
春节返乡让我重拾了对家的眷恋,对亲情的珍视,对美好祝愿的期盼。
这些宝贵的情感滋养着我,给予我前行的动力。
新的一年,我将继续努力奋斗,朝着理想的彼岸前进。
春节回乡见闻感受
春节回乡见闻感受春节,是中国人心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阖家团圆的时刻。
在外奔波了一年,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踏上了回乡的路。
一路上,看着车窗外的风景不断变换,我的思绪也飘得很远。
记忆中的家乡,是那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是那一条条蜿蜒曲折的乡间小路,是那一张张熟悉而亲切的笑脸。
不知道如今的家乡,又有了怎样的变化?终于到家了,刚一下车,我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
曾经泥泞的小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一直通到了家家户户的门口。
村里的房子也大多翻新了,不再是过去的土坯房,而是一栋栋漂亮的小洋楼。
走进村子,我发现村里多了一个小广场,广场上安装了各种健身器材,还有一些老人和孩子在那里玩耍。
听邻居说,这是政府出资修建的,为的就是让村民们有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来到集市上,更是热闹非凡。
各种各样的商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
卖春联的、卖鞭炮的、卖水果的、卖衣服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充满了浓浓的年味。
我发现,集市上不仅商品的种类比以前多了,而且质量也更好了。
以前很难买到的一些东西,现在在集市上都能轻松找到。
在与乡亲们的交流中,我感受到了他们生活的变化。
过去,大家都靠种地为生,收入微薄。
如今,很多年轻人都选择了外出打工,或者在家乡创业。
村里有人办起了养殖场,有人种起了大棚蔬菜,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而且,政府的各项补贴政策也让大家得到了实惠,减轻了不少负担。
年夜饭是春节的重头戏。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丰盛的饭菜,聊着一年来的点点滴滴,温馨而幸福。
饭桌上,我发现菜品也比以前丰富了许多,不仅有传统的鸡鸭鱼肉,还有各种海鲜和特色菜肴。
大家边吃边聊,笑声不断。
吃完年夜饭,大家一起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
虽然每年的春晚节目都有所不同,但不变的是那份团圆的喜悦和对新年的美好期待。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鞭炮声瞬间响彻夜空,五彩斑斓的烟花在空中绽放,将整个村子照得如同白昼。
大年初一,按照习俗,大家都要相互拜年。
我跟着父母走街串巷,给长辈们拜年。
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
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来源:澎湃新闻网2015-02-25 09:58:39 作者:王磊编辑:黄恺字号:T T摘要:“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没有故乡的人走向远方。
”我很庆幸我有故乡,可以随时回去,尤其可以回家乡过年。
因为我的根在那里,我的亲人在那里,我的生活经验和记忆在那里。
“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没有故乡的人走向远方。
”我很庆幸我有故乡,可以随时回去,尤其可以回家乡过年。
因为我的根在那里,我的亲人在那里,我的生活经验和记忆在那里。
我的家乡在湖北的大别山区,L县。
我导师王晓明教授在2004年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L 县见闻》,写的就是这个地方。
王老师以我家乡为对象,揭示了当时农村的破产状况,人的精神的颓败,以及乡村文明的没落。
我家所在的那个村子,是一个东西两座大山夹住的狭长谷地。
一个村子由十来个“塆子”组成,一个塆子有几十户人家,我家那里叫王家塆.直到现在,我每到一个地方,凡是碰见两山相夹或两排高大的建筑物相夹,我的第一意识就是,这两座山或两排建筑物,一个在东,一个在西,所以我在外面经常迷路,尤其在城市里。
上海7号线有两个靠得比较近的站:“长寿路”和“常熟路”。
我好几次下错站,以致现在每到这两个站就紧张,怕弄错了。
为什么呢?因为在我家乡的方言里,“长寿”和“常熟”是完全一样的读法。
人要靠语言来思维,这个事情让我意识到:对有家乡的人来说,是用方言来思维的。
我有一个初中同学群,群里90%的同学只读到初中就出去打工。
经过十七八年的积累,很多同学在城市里有房有车,有的还有了自己的事业。
平时在群里,他们交流的最多的是工作问题,车子问题等,言谈中总少不了炫耀。
但有一次,有个同学忽然在群里说,他已经三年没回家过年了,另一个同学紧跟着说,他五年没回家了,接着很多人说起回家的情况。
有一个说:不管怎么样,今年过年一定要回一次家!另一个说:如果能在家乡找一个两千块钱的工作,就回去算了。
还有一个说:能找个一千块的工作,我这边什么都不要,也愿意回家。
寒假返乡见闻
寒假返乡见闻
一年后的今天,我又能呼吸着家乡甜美的空气,沐浴着家乡温暖的阳光,仰望家乡这一片依旧蔚蓝深邃的天空。
一年里,家乡真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街道变得很宽,很整齐,到处洋溢着浓厚的旅游胜地的气息。
然而这一切却被所谓的现代化搞得逐渐暗淡失色。
随着家乡旅游业的发展,许多开发商把魔爪伸向了这片美丽的土地。
西山原本是一座充满生机的青山,那里绿树成荫,居住着许多安详的灵魂。
但是现在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象征着发展的所谓的新城。
白天有挖掘机烦人的噪音,听得人发慌,夜晚西边的夜空被映出纸醉金迷的霓虹,看得人揪心。
据说西北边的大牛场现如今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巨大的高尔夫球场环绕四周。
我无心去观看,因为它原本就不属于腾冲这片土地。
听人们口口声声说着这是在北京开盘的,貌似很引以为自豪,可是无知的人怎会知道,为了这一切腾冲人民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祖坟被迫迁移,自家种粮食的山地被迫收回,无知的人怎会了解,那一点点所谓的补贴,还不够养活家里的老人。
把农民的命根抢夺去,就为了卖给那些只懂享受奢华的人,那么到底农民洒在这片土地上的汗水算什么?政府所谓的给农民的幸福生活终究还是被深深埋藏在这片土地里。
看着小时候经常去的高山被弄得遍体鳞伤,心里也会滴血。
难道发展就真的要以破坏这里美好的环境为代价么?作为一名腾冲人,更是作为一名水保人,我为家乡的这种改变深为痛惜。
真希望有一天我能改变这种现状,为家乡的未来真正做出一点贡献。
王磊光-一个博士生的返乡日记:迷惘的乡村
王磊光-一个博士生的返乡日记:迷惘的乡村2015年02月25日10:33 手机看新闻原标题:【推荐】一个博士生的返乡日记:迷惘的乡村【侠客岛按】今天推荐在这里的是最近发表在澎湃新闻上的两篇讨论中国农村现状的文章,引发很多争议。
对于从农耕社会中成长起来的现代中国,农村永远是我们心中遥远的乡愁。
但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农村的破坏也是巨大的。
有人说,农村现在面临空心化的困境。
岛叔觉得“空心化”三字很是确切,但对于发展极不均衡的中国农村来说,从某个地区的乡村出发,来涵盖整个中国,还是有点片面。
比如,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村可能更多面临城镇化的问题,农民早已不种土地了,洗脚上楼,但住进社区以后,就业是大问题。
记得八十年代的时候,全国遍地都是乡镇企业,大大小小,容纳了很多农村劳动力,但现在,这些地方的农民洗脚上楼后,除了剩余的拆迁款,怎样在城镇中就业,是个大的问题。
岛叔所在的东部农村,不少农民因为没法及时完成从农民到技术工人的转变,就变成吃拆迁款过日子。
可以说,这些地方,面临的是“产业空心化”问题。
而在不少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人口空心化”更为突出。
年轻人出外打工,留下一村的老弱,就是过年回趟家,也是匆匆的几天。
如果有了积蓄,更多选择在县城安家。
这也是另一种城镇化。
但农村就因为极度老龄化,出现了很多治安问题,比如最近几年不断爆出的侮辱留守儿童、老人的恶性事件。
今天推荐的两篇文章,岛叔觉得都有偏颇,但都是观察中国农村的一个样本。
无论如何,现代化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小农经济时代生长出来的农村也需要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完成新的规划和升级。
我们不必要过度沉溺于“鸡犬相闻”的时代,忘记了时代的进步。
来源:识局作者:王磊光(作者系上海大学博士研究生,本文系作者在2月“我们的城市”论坛上的分享)“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没有故乡的人走向远方。
”我很庆幸我有故乡,可以随时回去,尤其可以回家乡过年。
因为我的根在那里,我的亲人在那里,我的生活经验和记忆在那里。
“返乡笔记”里的乡愁共鸣与争论
“返乡笔记”里的乡愁共鸣与争论作者:暂无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5年第14期春节期间,一个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在社交媒体疯传。
在这篇笔记中,王磊光描述了自己返乡的见闻:交通没有以前那么拥挤,但家乡人与人之间联系渐渐疏远,而农村里年轻人的婚姻受到了物质的压迫,知识的无力感也十分强烈。
他痛感乡村共同体的断裂和传统伦理的流失,感慨现代生活和物质文明“让人的心肠变硬”。
言辞之间,弥漫着迷惘的乡愁,不乏对传统乡土社会的向往。
许多网友都用“感同身受”四字评价,但也有不少人提出批评和质疑,并引发了一场讨论和争论。
而这篇笔记的价值,也恰恰因为这些讨论和争论,被充分体现了出来。
因为,“返乡笔记”中的所思所想,竟能在“红包雨”“摇一摇”的夹击下,引来如此广泛的共鸣,正说明很多人都有“回不去故乡”的感受、都有“记得住乡愁”的诉求。
而无论是“感同身受”,还是批评质疑,所呈现的正是社会剧烈转型中两种不同的存在感、现实感。
乡愁的本质不仅是对已逝的时光的怀念,而且是对身在的那种现实的感伤。
从“乡愁”到“愁乡”,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相呼应,正成为中国转型期、阵痛期的注脚。
这切中了一个时代共同的心灵课题:转型中的当代中国社会,从何处来,又往哪里去?【返乡笔记经典段落】“你会发现,普通火车与动车的氛围完全不同。
在动车上,相对比较安静,大家不是玩电子产品就是睡觉,相互间很少交流;但是,在普通火车上,熟悉的、不熟悉的,都在热烈地交流,还有打牌、吃东西的,做什么的都有,也有用劣质手机放歌曲的,大家都不担心打扰到别人,也没有人认为别人的做法对自己是一种干扰。
慢车上的风格是粗犷的,是人间生活的那种氛围。
”“我觉得,当前农村的亲情关系,很大程度上是靠老一辈建立的关系维系着。
在老一辈那里,这种关系处在一种相对稳定的时空里,但对年青一代来说,大家的关系早已被现实割裂了……大家拜年,不再是为了亲戚间互相走动,馈赠礼物,交流感情,而只是为了完成传统和长辈交代的一项任务。
春节返乡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春节返乡社会实践心得体会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全国人民喜迎新年的时刻。
在春节期间,许多城市的年轻人都选择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
作为一位大学生,我也选择了回乡过年,并且参加了一次春节返乡社会实践。
通过这次实践,我认识到了许多社会问题,也收获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
这次实践的主要内容是调研家乡农村地区的教育问题。
我所在的家乡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于是,我和我的团队成员决定以家乡中小学为对象,了解当地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改善的建议。
开始实践之前,我对家乡农村教育的情况是有所了解的。
然而,当我亲自到家乡的学校进行调研时,我才真正认识到农村教育存在的许多问题。
首先,家乡学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很多老师都是本地居民,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其次,家乡学校的教育设施比较简陋,没有足够的教学设备和资源。
第三,家乡学校的教育理念相对落后,注重死记硬背,忽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调研,我意识到家乡农村教育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于是,我们团队成员积极与家乡学校的校长和老师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
并且,我们还借助社会资源,争取到了一些捐赠物资,帮助学校改善教育条件。
同时,我们还组织了一些教育讲座和互动活动,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
在实践中,我明白到解决家乡教育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同时,家长也要注重子女的教育,提高对教育的重视。
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到家乡教育的改善中,提供帮助和支持。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改变家乡农村教育的困境。
通过这次实践,我不仅对家乡农村教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应该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为改善社会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也学会了团队合作和沟通的重要性。
在实践中,我们团队成员之间要相互配合,共同解决问题。
我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并且主动与他人交流,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
春节大学生返乡感言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转眼间,一年一度的春节又来临了。
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我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满怀激动地回到了家乡。
这次返乡之旅,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家乡的温暖,感受到了家的力量,也让我对未来的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人们最期待的团圆时刻。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带着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家乡的眷恋,踏上了返乡的旅程。
一路上,车窗外风景如画,家乡的田野、山川、村庄都显得格外亲切。
终于,在经过漫长的旅途后,我回到了久违的家乡。
家乡的变化让我惊叹不已。
曾经破旧的老屋已经焕然一新,街道两旁的店铺林立,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交通设施也越来越完善。
这些变化,让我感受到了家乡的发展速度,也让我为家乡的繁荣感到自豪。
回到家乡的第一天,我感受到了家人的热情。
妈妈早早地做好了丰盛的年夜饭,爸爸特意为我买了回家的礼物,弟弟妹妹们兴奋地围在我身边,问这问那。
家的温暖让我陶醉,仿佛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春节期间,家乡的街头巷尾张灯结彩,欢声笑语不断。
人们走亲访友,相互祝福,共同庆祝这个美好的节日。
我跟随家人走访亲戚,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
在亲戚家中,我看到了他们对我的关爱和期待,也让我更加珍惜这份亲情。
在春节期间,我还参加了家乡举办的各种活动。
舞龙舞狮、戏曲表演、民间艺术等丰富多彩的节目,让我感受到了家乡的文化底蕴。
这些活动不仅让我增长了见识,还让我为家乡的文化自豪。
然而,在欢声笑语的背后,我也看到了一些问题。
家乡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一些工厂排放的废气、废水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导致家乡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这些问题让我深感忧虑,也让我思考如何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我深知自己肩负着家乡的未来。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也将关注家乡的环境保护,倡导绿色生活,为家乡的美丽家园贡献力量。
春节返乡的观察与思考
春节返乡的观察与思考
每年的春节,人们总会返回家乡,与亲人重新团聚。
今年的春节,我也回家了,发现了许多有趣的变化:首先,家乡变得更加美丽了!公路更加平坦宽敞了,绿色植被遍地开花,景色宜人。
此外,家乡变得更加发达了,商业街上开满了各种格调餐馆、名牌店、游乐场,让家乡呈现一派繁华景象。
再者,家乡的老人也变得更加幸福了:他们可以在公园里散步,还可以去社区活动室参加各种文娱活动,拥有更多的关心和照顾,是极为可贵的。
今年的春节,我不仅看到了家乡的发展和繁荣,也感受到了家乡老人们更加幸福的心情。
我对家乡的变化表示赞叹,也对今后家乡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中小学作文《春节返乡见闻》
中小学作文《春节返乡见闻》今年春节,我回到了我的外婆家——景德镇的农村。
原来一直都是外婆到杭州来过年,这是我第一次回到妈妈的出生地。
我一直非常好奇,初三一早,我就激动地嚷着去几个远房亲戚家拜年。
汽车在平坦的柏油路上飞奔,两旁的一排排小楼不断从眼前掠过,不一会儿就到了。
我随着妈妈一起走进村子。
村子里全是两三层的小楼,门前还晒着酱鸭、腊肉、香肠等年货,满满的年味儿。
拜完年后,我迫不及待地缠着妈妈寻找她出生时的老房子。
妈妈笑着说:“这么老的房子现在还能找到吗?等我们回家,我给你看看老房子的照片。
”回到家后,我听到客厅里传来一阵戏曲声,原来,外婆用“天猫精灵”智能音箱播放着黄梅戏呢!没想到,外婆还这么赶时髦,客厅的角落里还放着一个扫地机器人呢!妈妈从柜子里翻出一张黑白照片,告诉我,这就是她出生的房子。
我惊讶地看着照片上的小屋:四周的泥墙显得破败不堪,屋外几块木板也被虫蛀腐朽得斑驳点点,屋顶瓦片间还长着几丛枯萎的荒草,一幅荒凉破败的样子。
看着眼前的景象,我真是难以想象妈妈和外公他们一家以前是如何在里面居住生活的。
于是,我不由得问到:“妈妈,这真的是你出生地。
小时候就住在这房子里?这房子怎么住人呀?”妈妈回答道:“没错,这就是我小时候出生居住的地方,这在当初算不错了,还有人住草棚呢!所以说我们现在多幸福呀!”随后妈妈也笑着说:“是呀,一切仿佛就在眼前,现今的变化都让人怀疑记忆的真实性了!我们的生活真是越来越美好,我们的祖国也日渐强大。
今年是祖国母亲七十华诞,我相信,祖国会继续进步!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一旁的我听了不住地点头!这个新春佳节,在妈妈的故乡,我切身感受到了祖国的发展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而我和妈妈一样坚信我们伟大的祖国必将日益繁荣昌盛,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必将不断提高!中小学作文《春风拂面》那是萦绕心底的温暖,永远难尽,似乎是从背后托起你的一双手上的坚定,似乎是水汽袅袅中三人彼此相视的心安。
于是我渐渐明白,只要你还在身旁,我的日子定如春风拂面,和煦,清爽。
返乡过年的故事
返乡过年的故事新年的脚步渐渐临近,大街小巷都洋溢着浓厚的喜庆气氛。
对于我这个在外工作的人来说,返乡过年是一件令人期待的事情。
我相信每个远离家乡的人,都有一段关于返乡过年的故事。
故事的开始是漫长而繁忙的一年,充满了辛勤劳作与挑战。
每天都要应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压力,我的身心疲惫到了极点。
然而,当我听到家乡的节日喜讯时,一股暖流涌上了我的心头。
火车缓缓驶过明亮的城市,越过了一个又一个陌生的景色,我能感受到期待和兴奋在胸口蔓延。
火车窗外的田野逐渐取代了高楼大厦,我知道我离家乡越来越近了。
终于,在一片雪白的田野中出现了熟悉的小镇。
回到家乡,仿佛回到了儿时的热闹年代。
我走过熟悉的街道,前几天还是陌生而疏远的面孔现在却变得亲切而热情。
遥远的故乡给了我安心和归属感。
家人们早早地把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准备欢迎我的到来。
我走进家门,扑面而来的是温暖和亲情。
亲人们愉快地拥抱着我,笑语盈盈地迎接我。
桌上摆满了丰盛的年夜饭,各式各样的美食让我垂涎欲滴。
一年的思念化作了家人满满的问候,一句句关心的话语如温暖的阳光洒落在寒冷的心田。
坐在一起,一家人围着饭桌,重温往日的点点滴滴,谈论着过去的岁月。
我感到幸福在这一刻迸发。
除夕夜的钟声响起,烟花绽放在夜空中,灿烂夺目。
我站在窗前,凝望着璀璨烟火,心中涌动着家乡的记忆和乡愁。
这一刻,所有的迟到和辛苦都变得微不足道。
接下来的几天,我的时间被家人的陪伴所充实。
我陪着父母一起上山采集年货,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
在乡间小路上,我和兄弟姐妹们玩闹嬉笑,仿佛回到了小时候。
我们互相传递着快乐,分享着过去的故事。
每天,我都品尝到了家乡特有的美食,这些美食代表着家乡人对我的深深思念和祝福。
我在家乡的餐桌上重新找到了童年的味道,那种味道是无法忘怀的,是浓浓的亲情和爱。
除了家人的陪伴,我还和老朋友相聚。
我们曾是志趣相投的伙伴,共同度过了无数个开心的时光。
虽然大家如今已各自奔波在不同的领域,但返乡过年让我们重逢,共同回忆起往日的青春岁月。
春节与故乡春节期间返乡的感受与家乡变化
春节与故乡春节期间返乡的感受与家乡变化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家人团聚的时刻。
作为一个在外工作的人,每年春节我都会回到故乡,与家人共度这个特殊的时刻。
每一次回乡,我都会感受到故乡的变化,这些变化让我既兴奋又感慨。
首先,我注意到故乡的交通变得更加便利了。
以前回乡的路上,道路狭窄,车辆拥堵,经常会遇到交通事故。
然而,现在的高速公路的建设让回乡之路变得更加顺畅。
我可以轻松地驾车返回家乡,而不必为交通拥堵而烦恼。
除此之外,我还注意到故乡的交通工具也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公交车和出租车的数量明显增加,这使得出行更加方便。
其次,故乡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过去,故乡是一个相对贫困的地方,农民主要依靠务农为生。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企业进驻故乡,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现在,许多年轻人选择在故乡寻找工作,而不再只局限于大城市。
这种经济发展的变化,不仅提高了故乡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带来了更多的商机和活力。
此外,故乡的城市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过去,故乡只有几个简单的建筑和小商店,生活设施相对简陋。
然而,如今的故乡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商场、超市、电影院等一应俱全。
这种城市化的变化给故乡带来了新鲜的活力,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消费选择。
最后,故乡的人文环境也得到了大力的改善。
过去,故乡的文化活动相对较少,人们的精神生活相对贫乏。
但是,现在的故乡已经举办了许多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如音乐会、艺术展览和戏剧表演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增强了居民对故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回到故乡过春节,每年都让我感受到家乡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交通、经济、城市面貌和人文环境等方面,还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态度和心态上。
故乡的变化让我感到骄傲和自豪,也让我更加珍惜这个特殊的时刻。
每一次回乡,我都会与家人共同庆祝春节,感受亲人的温暖,回味家乡的美好。
无论故乡如何变化,家永远是我心灵的归属地,春节则是我与家人共度的珍贵时刻。
春节返乡手记
春节返乡手记
今年春节,我终于有机会返乡团圆了。
一路上,我感受到了家乡的变化和发展。
先是高速公路,路况越来越好,行驶速度也越来越快。
以前需要开五六个小时的路程,现在只用三四个小时就能到家了。
车窗外的景色也在不断变化,农田旁边的村庄变成了小城镇,新修的楼房林立,城市化的进程让我感到惊讶。
到了家乡,我看到了那些熟悉的面孔,他们的笑容比以往更加灿烂。
家人们一起在厨房里忙碌着,为我们准备美食。
饺子、鱼、肉、蔬菜,丰盛的菜肴让我回味无穷。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和家人们聊天,分享着彼此的生活,感受着浓浓的亲情。
我们一起走在村里的小路上,看着夕阳的余晖,聆听着春节晚会的欢声笑语。
这个春节,虽然疫情让我们不能外出,但我们在家中度过了温馨而难忘的时光。
这次回家,虽然时间短暂,但却让我更加珍惜家人和家乡,同时也更加感恩这个美好的春节。
- 1 -。
春节返乡手记
春节返乡手记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国人民最盼望的节日之一。
每年春节,人们都会回到自己的家乡,与家人团聚,共度欢乐时光。
今年,我也迫不及待地回到了我的家乡。
回到家乡,我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
街上张灯结彩,人们穿着新衣,走在路上,笑声不断。
家里也是一片热闹,父母早早地准备了年夜饭,桌上摆满了各种美食,让人垂涎欲滴。
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幸福。
除了与家人团聚,春节期间还有很多有趣的活动。
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去庙会,看表演,玩游戏,品尝美食,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
我们还一起去拜年,拜访亲戚朋友,送上新年的祝福和问候。
这些活动让我感受到了家乡的热情和善良,也让我更加热爱我的家乡。
春节期间,我还参加了一些志愿活动。
我和志愿者们一起去老年人家里,为他们送上新年的祝福和关爱。
我们还去了一些贫困家庭,为他们送去了慰问品和物资。
这些活动让我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和爱心,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
回到家乡,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幸福,也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和爱心。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家乡,也深深地爱着这个美好的社会。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为家乡和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过年返乡游记
过年返乡游记春节的脚步渐渐逼近,我心中的期待也随之高涨。
每年的春节假期,都是我最期待的时刻,因为我可以返乡与家人团聚,享受一年一度的团圆盛宴。
今年的返乡之旅格外令人期待,我决定写下这篇游记,记录下这个特殊时刻的美好回忆。
一大早,我从城市出发,乘坐火车回到了故乡。
一踏进家门,就听到了家人的笑声和欢呼声。
他们早早地等在家门口,迎接我的归来。
看着家人的笑脸,我心中充满了幸福和温暖。
返乡的第一天,我和家人一起进行了一场盛大的春节购物。
走进熙熙攘攘的集市,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热闹的大舞台。
五颜六色的年货摊位琳琅满目,各种美食诱人无比。
我们一家人边逛边买,边品尝着各种美味的食物。
丰盛的年夜饭就在眼前,我对未来的一年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在返乡的几天里,我和家人一同去拜访亲戚朋友。
每到一个亲戚家,我都能感受到他们对我的关心和祝福。
那种亲情的温暖让我倍感幸福,也让我更加珍惜家人的陪伴。
除了拜访亲友,我还有幸参与了一场传统的春节庙会。
庙会上人山人海,各种表演和游戏让我眼花缭乱。
我和朋友们一起玩了许多有趣的游戏,品尝了各种美食。
整个庙会洋溢着欢声笑语,让人感受到浓浓的年味。
返乡的最后一天,我和家人一起去爷爷奶奶的坟前祭拜。
在寒风中,我们默默地向先人们表达着思念和敬意。
站在坟前,我感受到了家族的传承和血脉的联系。
这一刻,我更加明白了家人的重要性,也更加珍惜他们的陪伴。
返乡的日子过得很快,转眼间就到了离别的时刻。
和家人依依不舍地道别后,我踏上了回程的列车。
心中充满了对家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回到城市,我感受到了都市的喧嚣和繁忙。
但是,我心中却充满了家乡的温暖和亲人的牵挂。
返乡的游记结束了,但是那份对家人的热爱和珍惜却会一直伴随着我。
这次返乡之旅,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家人的温暖和亲情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珍惜家乡的美好和传统的文化。
无论身在何处,家乡永远是我心中的归宿。
最新春节归来话收获随笔
春节归来话收获随笔导语:在那遥远的东方,生活着一大群龙的传人。
他们是炎黄子孙,是真真正正的中国人。
他们在那土地上繁衍后代,带给中国一个又一个希望。
下面是随笔网小编整理的《春节归来话收获随笔》,欢迎阅读。
春节归来话收获随笔【第一篇】:春节归来话三农,乡愁的“危”与“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亿万中国农民的期盼,也是我一直倡导的农村幸福家园的样子。
羊年大年初六,我在新浪发表了话题为“春节归来话三农”的微博,希望回农村过年的网友,谈谈对当前农村、农业、农民的感受。
截至正月初八17点,“春节归来话三农”话题阅读量已达91。
3万,收获转、评、赞5000余个,内容涉及土地和粮食安全、教育、养老、医疗、保险、劳务、留守人员、环境综合治理、文明建设、法制建设、合理化建议等新农村建设中的方方面面。
而这,只用了一天时间,可见网民对三农问题的关注。
我把网友观点进行了分类整合,形成一篇当代三农问题的长微博“报告”。
“人”的城镇化,而非“地”的城镇化近年来,随着国家各类惠农政策力度和新农村建设力度的加大,农村户口所能享受到的国家相关优待更加明显:除土地承包、征地赔偿、申请宅基地、生育二胎等优惠政策和经济待遇外,集体经济较好的村,还能享受股权、分红、生活补助等一系列利益,因此,一些农民的市民化意愿并不高。
我认为,在推进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若能解决好拆迁居民的工作、养老及受教育问题,人民群众一定会欢迎。
同时,在未来的城镇化进程中,要缓解大城市过分膨胀的状况。
目前,户籍制度改革已开始向小城镇倾斜,中央已经要求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
但在一些地方,城镇化被狭义地理解,变相放大了城市或城镇房地产业的发展,城市以一种粗放的方式快速蔓延。
过度征用土地和耕地,导致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城镇化的趋势,出现缺乏产业支持、市场支撑和人口支撑的“空心城镇化”。
以前,政府提城镇化道路,必定是大拆大建,搞房地产,轰轰烈烈来一场造城运动。
寒假返乡观察笔记
寒假返乡观察笔记假来临时,我有幸返乡观察了家乡的发展变化。
从家乡到今天,20年间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登上飞机,长途飞行让人轻轻陷入一种深思熟虑之中,而落地时,一股暖意真实地袭来,某种程度上应该说是那份懵懂和美好吧,可惜今天已经不复存在了。
出租车缓缓行驶在大街上,仿佛被植入了记忆:前几年来此地还是绿色的田野,现在却被一排排的楼房所替代;此处的村庄,曾经只有几所房子,如今已经被发展成一个小城镇了。
穿行在历史变迁中,每个年代都留下自己的足迹,它们连成一条线,走过无数个岁月,把家乡变得更加美丽繁荣,也将更多的贫穷和困境带给它们。
天气晴朗,空中飘着淡淡的细雨,映衬着家乡的美景。
来到我的小村,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它的变化。
美丽的青山和碧水来往环绕,曾经的一片荒野,现在变得五彩缤纷,一处处的绿色蔬菜地,一处处的林阔牧野。
一只只在阳光下悠闲散步的母牛,一朵朵张开口吸食花蜜的蜜蜂,一只只像活宝宝一样把花园里的鲜花追逐着的鸡,一抹抹婆娑的白云,宛如玉米地里的一幅描绘了家乡的生机勃勃美景。
接着我回到了家乡,这里变得越来越繁华,人们涌动着,街道灯光越来越明亮,街角的餐馆、商店,都被几十个大字标牌装饰得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街头巷尾人声鼎沸,车水马龙,一切都显得神气活现,几乎把历史的发展都一一再现在我面前。
继续,来到了家乡的学校,学校里充满了活力,教室里的学生们都在努力求知,同学们在一起谈笑,老师们正在指导学生。
我还参观了学校的实验室和图书馆,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得到更完善的学习指导,更新的资料库和提升学习技能的机会,更多的机会让孩子们接触到更多新知识。
最后,在家里陪伴父母朋友的回忆里、家乡的青山碧水里、学校的活力里,我总结出了几个观察:首先,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环境也变得越来越优美,大大提升了家乡的发展水平;其次,孩子们能够得到更多的文化素养和实践经验来提升他们的能力;最后,家乡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家乡变得更加繁荣发达。
春节回乡见闻感受
又值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本人利用春节回乡探亲时机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到群众中去,切身实地的感受到了农村的大变化和农村农民精神风貌的大改观,了解社情民意,体验群众生活,共同印证了一个相同的事实:我们的社会在永不停息的前进,农村的人民生活也在不断地提高和改善。
一、农村变化日新月异走在乡村平坦的水泥路,感受着浓浓的年味,回乡欢度春节的人们纷纷感受到家乡发生的新变化,经济健康、稳定、协调发展,基础设施得到夯实,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推进,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竞争优势明显提升。
外出的人们普遍感到,随着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快和深入,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很大变化:村级道路硬化升级改造全面完成,部分路段配套太阳能路灯、绿化带等设施。
如老家在近年解决了水利渠道渗水浸泡道路的问题,回乡的人再也不担心雨天走亲戚时满脚泥泞的烦扰。
现在农村看着电视、开着空调,再也不用担心电压不稳会跳闸了;村里的群众小型自建楼一幢连着一幢,当年的旧屋瓦房越来越少。
现在农民吃穿不愁了,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在村里都发现设立了农家书屋,书架上摆放着各类书籍,时不时有村民过来看书借书,农业技术方面的书籍最受欢迎。
农民看病‚不差钱。
一位老人拿出新农合的小册子,高兴地说:现在的政策真正好,不用再担心没钱看病,自从参加了城乡居民医保,我们农村人医保待遇和城里人的待遇一样了。
近年来县里做好社保保险扩面征缴工作,提高覆盖率和参保率,确保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了关怀,共享了改革发展的成果。
现在群众就业、职业技能培训更方便了。
每个镇都大力开展就业社保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每个村都建立就业服务站工作。
目前村和社区已实现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联网,各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招用工信息互联互通,形成“一点登录、多点查询、就近服务”的公共就业服务新格局。
有的村还建立了农民工创业示范点。
举办了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班,对剩余劳动力进行多次电话联系,了解其就业、培训情况,并介绍宣传就业、职业技能培训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节返乡手记:越看,对乡村的未来越迷茫!春节回到家乡有很多感慨吧?尤其是从大城市回到乡村的这一群体。
上海大学博士生王磊光分享了自己春节回乡的观察和感受:返乡的交通不再那么拥挤,故乡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却有失落;相比春节,丧葬是村民共同体呈现力量的难得时刻;青年打工者的婚姻受到物质的压迫,而知识在乡村显得无力。
“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没有故乡的人走向远方。
”我很庆幸我有故乡,可以随时回去,尤其可以回家乡过年。
因为我的根在那里,我的亲人在那里,我的生活经验和记忆在那里。
我的家乡在湖北的大别山区,L县。
我导师王晓明教授在2004年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L县见闻》,写的就是这个地方。
王老师以我家乡为对象,揭示了当时农村的破产状况,人的精神的颓败,以及乡村文明的没落。
我家所在的那个村子,是一个东西两座大山夹住的狭长谷地。
一个村子由十来个“塆子”组成,一个塆子有几十户人家,我家那里叫王家塆。
直到现在,我每到一个地方,凡是碰见两山相夹或两排高大的建筑物相夹,我的第一意识就是,这两座山或两排建筑物,一个在东,一个在西,所以我在外面经常迷路,尤其在城市里。
上海7号线有两个靠得比较近的站:“长寿路”和“常熟路”。
我好几次下错站,以致现在每到这两个站就紧张,怕弄错了。
为什么呢?因为在我家乡的方言里,“长寿”和“常熟”是完全一样的读法。
人要靠语言来思维,这个事情让我意识到:对有家乡的人来说,是用方言来思维的。
我有一个初中同学群,群里90%的同学只读到初中就出去打工。
经过十七八年的积累,很多同学在城市里有房有车,有的还有了自己的事业。
平时在群里,他们交流的最多的是工作问题,车子问题等,言谈中总少不了炫耀。
但有一次,有个同学忽然在群里说,他已经三年没回家过年了,另一个同学紧跟着说,他五年没回家了,接着很多人说起回家的情况。
有一个说:不管怎么样,今年过年一定要回一次家!另一个说:如果能在家乡找一个两千块钱的工作,就回去算了。
还有一个说:能找个一千块的工作,我这边什么都不要,也愿意回家。
我有一个从小学到初中的同学,已经十年没有回家。
有一天他在qq里突然对我说,我的父母是很好的人,因为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他去我家玩,我爸妈用腊肉下面给他吃。
这都是陈芝麻烂谷子的小事,他还记得,其实我知道,这是因为他太想家了。
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有位老师主持来沪青年工人的社会调查,最近在访谈工人。
有一个打工者说:我真希望邓小平没有搞改革开放,我也愿意日子苦些,因为这样我就可以每天跟父母和孩子在一起。
回家过年,其实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一件事。
套用贾平凹的话来说:家乡对我们的影响,就像乌鸡的乌,那是乌到了骨头里面。
回家的交通十多年前我上本科的时候,从大西北到武汉,坐的是那种编码没有字母只有四个数字的绿皮火车,22小时,通常要晚点两三个小时。
西北往武汉的路线,不是人流最多的,但春运那个挤啊,大大超出了今天90后的想象。
好在那个时候,学生一般都可以提前集体订票,买得到座位。
而站着回家的,几乎全都是农民工。
每次上车的时候,无论有票的还是没票的,都一窝蜂往车上挤。
我对过年回家的第一印象就是:我背着一个包,提着一个包,与同学一起,从第一节车厢狂奔到第十几节车厢,然后被后面的人推着挤上了车。
上车后一分钟,车就开动了。
我记得火车广播里号召大家发扬风格,让站着的乘客挤一挤。
大家真的很友好,四个人的坐位,挤了五六个。
火车过道里人贴着人,想蹲下来都没有办法,连厕所里也挤着好几个人。
男乘客还可以想办法,可苦了女乘客。
记得有一次我身边坐着一个在西安读书的大学生,他要小便,就脱下外套让我给他挡住身体,想把尿撒在矿泉瓶里,但他很紧张,用了十几分钟才勉强撒出来。
我还记得有一次身旁坐着一个从西北打工回家的河南妇女,尽管有位子,但她实在太困,太想睡觉了,就把位子让给别人坐,自己钻到座位底下睡觉去了。
应该要肯定,我们国家这十年间的铁路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铁路线路的增加,尤其是动车和高铁的开通,极大缓解了交通压力。
火车站、火车上,起码不会像过去那么拥挤了。
过年回家那种路途的遥远、时间的漫长、竞争的激烈、拥塞以及不安全感,让我对“男儿有志在四方”的观念产生了极大厌倦。
所以,本科毕业时,我找工作坚决要回到湖北。
后来我就在家乡隔壁的县城一中当老师。
自2004年到2011年来上海读研之前,我再也没有遭受春节回家难的痛苦。
尽管从隔壁县回家的汽车在过年时依然被塞得满满的,但毕竟只有两个多小时,实在挤不下,还可以花两百多块钱请出租。
我在上海读研的这几年,其实也没有遭受回家难的痛苦,因为上海到武汉的高铁和动车很多,普通车也有几趟,买票很方便。
今天各位出行,如果坐火车,不是高铁就是动车吧?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那种速度慢、见站停的普通列车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大家有没有想过:到底是谁在乘坐普通列车?我想大家肯定一下子就能给出答案:除非没有其他更好的交通工具,学生不会坐,城市人不会坐,主要是那些底层的老百姓,比如农民、农民工在坐。
去年暑假和寒假回家,我特意选择坐慢车,16个多小时的硬座。
就是要看看是哪些人在坐慢车,看看慢车上还是不是过去那个样子。
的确,主要是农民、农民工在坐慢车。
对农民工来说,选择坐慢车,比动车起码节约一半的钱,比高铁节约三分之二以上的钱。
从深圳到武汉,高铁一等座要八百多,二等座五百多,但慢车硬座不到两百。
尤其对于全家在外打工的人,从深圳到武汉,可能要节约一千多元,这对农民家庭来说不是小数目。
不过,慢车也没有过去那么挤了,因为农民工虽多,但很多都被动车和高铁分流了——既有主动的分流,也有被动的分流,因为价格便宜的慢车越来越少了。
大家可以注意到,今年12306网站通告的春运期间的加班车,三分之二以上的是非动车高铁。
这个安排还是挺人性的,因为说到底,加班车就是为了农民工而加,低价位的车符合他们的需求。
而且,你会发现,普通火车与动车的氛围完全不同。
在动车上,相对比较安静,大家不是玩电子产品就是睡觉,相互间很少交流。
但是,在普通火车上,熟悉的、不熟悉的,都在热烈地交流,还有打牌、吃东西的,做什么的都有,也有用劣质手机放歌曲的,大家都不担心打扰到别人,也没有人认为别人的做法对自己是一种干扰。
慢车上的风格是粗犷的,是人间生活的那种氛围。
对比动车高铁与普通火车,很容易就能发现这里的阶层差别、生活方式的差别。
而且你还能感觉到,底层人的心理,比我们想象的要乐观得多,健康得多。
底层的状况虽然普遍很糟糕,但大家还是很听话地活着,这里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如果在外面活不下去,还有家园可以退守。
开私家车回家过年,在青年打工者中越来越普遍。
我待会进一步讲这个事情,因为它的意义大大超出了交通工具本身。
骑摩托车回家的情况,大家可能在新闻里看到了。
每年春节,总有摩托大军回家过年。
我的一个表哥,每到过年时就让他的儿子坐汽车回家,而自己骑摩托车带老婆回家,路上要两天一夜。
另一个表哥也是骑摩托带老婆回家,有一年在途中撞了人,不知是真撞还是被讹诈了,反正被人家扣了一天多,赔了一万多块才放人,半年的收入就这样没有了。
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失落我觉得,当前农村的亲情关系,很大程度上是靠老一辈建立的关系维系着。
在老一辈那里,这种关系处在一种相对稳定的时空里,但对年轻一代来说,大家的关系早已被现实割裂了。
比如,我和我的众多表哥,小时候一起上山捉鸟,下河摸鱼,关系好得不得了,但这一二十年来,他们一直在外打工,我一直在外读书和工作,一年最多在过年时见一次,平均下来每年还没有一次,因为他们不是年年都回家。
拜年的时候,大家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在亲戚家吃饭喝酒聊天,甚至留宿一晚,现在大家都骑着摩托车拜年,去亲戚家匆匆走一遭,放下东西,客套几句,就要离开了。
平时的生活啊情感啊什么的,都没有来得及交流。
大家拜年,不再是为了亲戚间互相走动,馈赠礼物,交流感情,而只是为了完成传统和长辈交代的一项任务。
悲哀的是:如果老一辈都不在世了,新一辈的联系也就慢慢断了。
更让人悲哀的是:农村的日常生活充满着深刻的悲剧。
自打工潮于九十年代兴起以来,很多农村人一直在外打工,二十多年来与父母团聚的时间,平均到每一年可能就十来天。
很多农村老人倒毙在田间地头,病死在床上,儿女都不在身边。
没有来得及为父母养老送终,成为许多人终身的悔恨。
每次回家,看到我身边的老人摇摇欲坠的样子,我就觉得心里难受得很。
如果一个人为了生存,连爱父母爱子女的机会都被剥夺了,你怎么可能指望他去爱别人,爱社会,爱自然?你怎么可能指望他能用超出金钱的标准来衡量别人的价值?所以我想说:现代生活是一种让人心肠变硬的生活。
在农村,还有什么可以将农民动员起来?自从2006年免收农业税之后,中国农村的基层组织主要起着上传下达的作用,不再与农民的根本利益发生关系,也不再能将农民组织起来,农民处于“个人自治”的状态。
(1)春节的力量。
亲人团聚,过年拜年。
过年的力量,亲情的力量,是当下动员中国人最有效的力量。
这也是过年最让人感觉温暖的东西。
当然,以前过年时的各种集体活动,都已消失殆尽了。
(2)祭祀。
中国农村还是保持着过年、过十五给祖宗上坟“送亮”的习俗——家家户户都要去祖宗的墓地给祖先点蜡烛,烧纸钱,放鞭炮,与祖先交流。
很多已经在城市安家的人,也会赶在大家三十这一天开车回老家给祖宗上坟。
许多曾被废弃的祠堂,这些年也逐渐恢复起来了。
(3)葬礼。
很多老人没有挨过冬天。
过年前后,是老人逝世的高峰时段。
丧葬在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对今天的社会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媒体上动不动就喜欢报道某某地方为举办葬礼大肆挥霍,让大家误以为这是普遍现象。
其实恰恰相反。
相比古代,今天的丧葬已是在最大程度上简化了。
“贵生重死”的观念早已失衡了——大家越来越贵生,对于死,不再有敬重,不再让死者享受哀荣;对于天地,不再有敬畏。
但丧礼,在现实中依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去年快过年的时候,本家一个叔叔亡故——本家人和四面八方的亲戚来给他守丧,守丧的时候大家聚在一起交流,像过节一般,交流一年的生活情况、见闻和感想,称赞中央的政策,谴责干部的腐败……深夜里交谈的声音传得很远很远。
守丧完毕,大家集体出力,将他抬到山上,让他入土为安。
社会学者经常用“原子化”来形容今天农村的现状,说白了就是,农村原有的那种共同体已经消失了,人与人之间不再像原来那样有着密切的关系和交往,不再像过去那样每到过年时相互串门,集体上街玩等等。
为死者守丧和送葬,在农村反而成了村里人团聚和交流的一个契机。
这也是我在家乡看到的唯一能够让大家团聚的方式。
妻子•房子•车子 (1)妻子。
这一点主要是针对农村的男青年来说的。
在今天的社会,农村男青年在本地找媳妇越来越难。
一来,这是由中国男多女少的现状决定的。
而且,农村稍微长得好看点的女孩子,基本都嫁到城里去了,愿意嫁在农村的女孩子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