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风筝》教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风筝》教学设计 语文版
风筝一、教学内容分析:《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
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
它讲述的是“我”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
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所以本文的重点难点定为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二、学生学情分析:《风筝》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的少男少女,在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再说,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
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
另外,还考虑到刚进初中的学生对难学课文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产生学习疲劳,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三、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
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亲情的含义,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2.教学重难点本文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多角度体验文章主旨上;将有创意地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风筝》教案三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风筝》教案三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二十年前,年少的鲁迅毁坏了弟弟的一只风筝;二十年后,带着深深的自责和浓浓的亲情,鲁迅又还给了弟弟一只风筝。
而这只风筝同时也送给了我们。
从这只风筝里,我们懂得了在误解和冲突中也蕴藏着亲情;也是从这只风筝里,我们懂得了人要敢于自省,要知错就改,要勇于承担责任。
小编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探究解读课文意蕴。
2、过程与方法:以作者情感变化为主线,扣点引导、探究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
2、难点:文章深层的思想情感体悟。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3分钟)1、课前播放儿童歌曲《放风筝》,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语:放过风筝吗?喜欢放风筝吗?听到这首儿歌,是不是有童年重现的感觉?风筝这个可爱的玩具,曾是许多人快乐童年的天使,给年幼的我们带来数不清的欢乐。
可是也有一些小朋友,会因为一些看似正当的理由,无端地被剥夺了这专属于童年的纯真。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散文《风筝》,和作者一同来追忆一段关于风筝的,伤心往事。
2、出示课题。
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3、简介作者。
屏显鲁迅有关材料,师生一同阅读。
鲁迅的文章,向来是寓意丰富、思想深刻的,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完成《风筝》的教学,对于老师是一个挑战,对于同学们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老师已经作好挑战的准备了,同学们作好准备没有?那就让我们来接受挑战第一关--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七年级上册语文《风筝》的教案7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风筝》的教案七年级上册语文《风筝》的教案7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风筝》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语文《风筝》的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2、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多种写景方法描写景物的写法。
3、体会准确、生动的词语运用及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景的表达效果。
4、体味作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激活学生的审美想象,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多种写景方法描写景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怎样运用恰当的手法表现景物特征,抒发内心的情感。
教学设想:1、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也是一幅迷人的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
根据抒情散文的特点,本教学设计主要引导学生对课文反复朗读,激活学生的审美想象,让学生享受审美的乐趣,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2、拟三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本课时目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激活学生的审美想象,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教学流程:一、情景导入大自然从花开到花落,从草长莺飞到万木凋零,周而复始,年复一年,为人们留下了许多的自然奇观,也给人们以无尽的感慨与遐想。
但即使面对大自然的同一景观,人们的感想和寄寓的情感也不尽相同。
面对美不胜收的春景,唐代的两大诗人――白居易和杜甫却流露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流露的是无尽的喜悦,而杜甫在《春望》里则因春景引发了无尽的忧思。
这就是所谓的“景因情变,情因景生”。
那么,同样面对春景,现代散文家、语文教育家朱自清先生的思想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的这篇借景抒情的散文――《春》。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情况(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风筝》教学设计
4.《风筝》教学设计设计说明鲁迅的《风筝》意蕴丰富,含义深刻,对刚入初一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
这篇文章被编排在本单元的最末,便于学生在了解记叙文的一般知识和分析方法之后,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和写作思路,通过理解文中的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深刻含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本文,可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采用情境激趣法,同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就生发出的问题展开自由研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阅读能力,能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文章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训练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说话能力。
2、教学难点:结合个人人生经验及阅读体验,体会作者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活动导引1 导入新课,情境激趣(1)导入之一:由“风筝”引入古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同时提供一系列风筝图片,说说诗中表达的感情以及自己放风筝的经历和感受。
(2)导入之二:播放介绍鲁迅生平的视频,特别是有关百草园的资料,了解作者眼中的“乐土”,初步感知游戏对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性。
2(下)《鲁迅自传》有关内容,帮助学生了解鲁迅生平及创作情况。
34(二)活动流程1(用多媒体打出有关内容) 鲁迅简介及本文背景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
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七年级上册语文《风筝》的教案设计【精彩5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风筝》的教案设计【精彩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汇报、述职报告、发言致辞、心得体会、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reports, job reports, speeches, insigh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七年级上册语文《风筝》的教案设计【精彩5篇】【导语】下面是热心本店铺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风筝》的教案设计【精彩5篇】,欢迎参阅。
《风筝》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风筝》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风筝》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1《风筝》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风筝”在文化传统中的地位。
2. 了解古代中国人民对风筝的制作、飞行及风筝的种类、形态等方面的知识。
3.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故事《风筝》体验到家庭中相互关爱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表达对家人的爱。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风筝的种类和形态,并了解风筝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的角色。
2.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到家庭中相互关爱的重要性,并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1)风筝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的角色。
(2)风筝的种类和形态。
(3)阅读莫言的《风筝》。
2. 教学方法:(1)讲授法。
(2)课堂讲解法。
(3)阅读故事法。
(4)观看风筝展示法。
四、学习评价和反馈:1. 学习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学习笔记和课堂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
2. 反馈:(1)学习笔记:学生可以自主撰写学习笔记并提交给教师,教师进行点评。
(2)作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布置相关的作业。
(3)个人成长: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个人交流,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并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成长。
五、教学计划:第一课:《风筝》的文化传统教学内容:(1)风筝在中国文化中的历史及地位。
(2)风筝的种类和形态。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风筝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认识和理解风筝的种类和形态,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和审美能力。
第二课:风筝制作与飞行教学内容:(1)风筝的制作方法。
(2)风筝的飞行技巧。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风筝的制作方法和飞行技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
第三课:风筝展示与比赛教学内容:(1)风筝展示的形式和内容。
(2)风筝比赛的规则和制度。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风筝展示和比赛的形式和流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竞争意识。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风筝》教学设计 语文版
《风筝》教学目标:1、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题,理解“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4、学习作者严于自省,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难点:1、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会分析、理解文章中的重点,难点句子。
2、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多角度体验文章主旨。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简介作品。
(1)交流感受:小组内自由交流:儿时放风筝或玩其它游戏的情景和感受。
(2)引入新课:风筝或其它游戏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如果有人不让你玩你喜欢的健康的游戏,你会有什么感受呢?今天我们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误解与冲突。
那么,就先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吧。
(投影课题并出示目标:见课件)(3)了解鲁迅及作品:1、学生结合课文注解和教辅资料书介绍鲁迅生平、作品。
2、教师补充。
鲁迅出生在浙江绍兴府城内东厂房口,汉族。
他幼年丧父,生活寒苦,就靠母亲和姐姐帮人洗衣服维持生计。
曾有过百来个笔名,而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8部。
鲁迅先生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
(其中《少年闰土》就是小学六年级上册的第17课),小说《祝福》《阿Q正传》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等50多种文字。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毛主席誉为“民族魂”。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第四课 《风筝》教案(语文版七年级上)
第四课《风筝》教案(语文版七年级上)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丫杈、寂寞、憔悴、肃杀、诀别、嫌恶、什物、惊惶、瑟缩、傲然、虐杀、宽恕、恍然大悟、苦心孤诣”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2.理解本文的主旨。
能力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浓浓的亲情。
2.初步掌握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
3.借鉴本文在铺陈误会和冲突中写亲情的方法。
德育目标感受文中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文意,体味本文在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展现的浓浓的亲情。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在自主阅读中质疑问难,深入探究。
●教学难点1.理解本文含蓄深沉的立意。
2.揣摩文中艰深难懂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内蕴。
●教学方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本文难点较多,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可能在通读两遍后,仍然难以把握文章的要点,因此,可先让学生把不太懂的地方画出来,然后质疑问难,合作讨论。
采用先整体感知课文然后研究具体问题的思路进行阅读。
对少数需要联系特定写作背景来理解的疑难语句,教师宜作必要的引导、讲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打印好的文字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在圈点勾画中找出本文难以理解的问题,全班同学讨论解决,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在温馨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风筝》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设计(二)家庭中充盈着浓浓的亲情,但有时也会出现令人难堪的冲突矛盾。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人冲突的深处往往包含着深刻的社会的和时代的内容,今天,让我们走进这《风筝》的世界来研究一番其中的是非曲直。
设计(三)同学们,你们玩过风筝吗?风筝是报春的天使,孩子们因为渴望春姑娘的来临,才用风筝去迎接她,打扮她,赞美她。
可是有个孩子却无端地被剥夺了玩风筝的权利,让我们去看个究竟吧。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风筝》教学设计 语文版
《风筝》【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浓浓的亲情。
2、借鉴本文在误会和冲突中写亲情的方法。
3、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圈点勾画的方法,在自主阅读中质疑问难,深入探究。
4、感受文中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和美德。
【教学难点】1、理解本文含蓄深沉的立意。
2、揣摩文中艰深难懂的语句,理解其深刻的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听歌激情: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引入正课: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1、概括故事。
要求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
2、略说人物:自由朗读集中写风筝事件的两段后,说说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大致会这样说:从“体弱多病”可以看出小弟是病弱的,需要锻炼的。
(可见小弟走出户外去活动,对健康有多重要。
)从“惊惶,失了色瑟缩着”可以看出小弟是软弱的,胆小的;从“可鄙”一句看出,“我”是老成古板的;从“惊呼、跳跃”即可看出小弟痴迷于风筝、热切向往放风筝;从“做出蝴蝶风筝”看出小弟是心灵手巧、聪明的;从“伸手抓断”、“踏扁”、“傲然走出”可以看出“我”是粗暴专横的,活脱脱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
……三、研读“悲哀”1、朗读体会:提问:读全文,我们能感受到全篇都笼罩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悲哀)把全篇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找出来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相机指导,及时点评。
个别表演读后,四个小组连缀读完所有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
2、合作探究:学生从抒写“悲哀”的句子中就表达隐晦含蓄、不合常情的语句进行自主提问,教师将提出的问题归纳成以下几个,先由四人小组合作探讨,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七年级语文《风筝》(教案)
语文版七上第一单元第四课风筝鲁迅[幻灯片1:题目](等待上课时用)[学习目标][幻灯片2,展示学习目标]1.学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品味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3.把握文章所揭示的意义。
[教学重点]1.品味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2.把握文章所揭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把握本文所揭示的意义。
[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课下探究学习等。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幻灯片1)(播放班得瑞的《春》音乐,营造气氛。
)春天来了,让我们走出来到户外,在蓝天下,在青草地上,放飞我们的快乐。
当风筝满天飘舞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是何等的舒畅,可此时在鲁迅的眼里,一二风筝的浮动竟是一种惊异与悲哀,这是为什么呢?就让我们走进鲁迅的童年生活,一起去看个明白吧!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第四课《风筝》。
(板书:风筝鲁迅)二、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2)1.学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品味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3.把握文章所揭示的意义。
三、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幻灯片3~4)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
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本文写于1925年1月24日,选自散文诗集《野草》。
《野草》,共收作品23篇,此集是鲁迅在广州编成的,并于26日深夜写了《题辞》(散文诗)1932年,鲁迅在《<自选集>自序》中说:“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四、朗读课文,检测字词。
1、朗读课文。
(幻灯片5)了解了作者及写作背景后,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要求:(1)大声朗读课文;(2)用笔画出不会读的生字词,并查字典标注拼音。
2、检测字词(幻灯片6)出示字词,要求学生读出正确的读音并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伶仃(língdïng)虐(nüè)杀瑟(sè)缩荡漾(dàngyàng)嫌恶(xiánwù)傲(ào)然苦心孤诣....(yì):费劲心思,刻苦钻研,达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境地。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风筝》说课稿 (新版)语文版
《风筝》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风筝》。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几方面展开来说。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风筝》是选自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篇课文,属于叙事性记叙文。
本文通过对风筝事件的叙述和严肃的自我解剖,批判了那些受封建教育思想影响,无端压制子弟的父兄。
抒发了因四周的寒威和冷气而形成的无可把握的悲哀,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和对春日温和的热烈憧憬。
本文是学生刚刚进入中学,第一次接触鲁迅的作品。
初次见面,倍感新鲜,但理解作品有一定的难度,必须有一定的课外阅读储备。
在整体把握课文时,学生不能一下子就理解透彻,在整体感知基础上,继续学叙事性的记叙文,抓住局部进行深入探究。
2.学习目标教材单元说明中这样说:学习本单元,要引导学生在小学学习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这类文章特点。
依据学习要求,预设目标如下:①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学生能说出作者思想发生的变化及原因,领会文章主旨。
②知道本文首尾呼应的写作特点。
3.学习重点、难点本课教参教学建议中写到“探究一个个局部问题,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深层含义”,因此教学重点、难点确定如下:重点:作者的情感变化难点:领会文章主旨二.说教法和学法本科教学建议多读课文,多角度阅读,采用多种方式读,带着问题读,边度边思考。
充分讨论,学生采用朗读法、问题探究法。
三.说学习过程1.导入请同学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文中的两件事。
(根据课后表格)设计意图:讲课伊始,对课文内容的回顾,整体把握课文,为本节课的分析打下基础。
2.自学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我预设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问题:作者围绕风筝写了两件事,二十多年后,作者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文中能理解勾画,学生只是能找出肤浅的答案,如:①第五节中“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正当行为,玩具是儿童天使”②描写作者粗暴折毁弟弟风筝动作的词语(折断、掷、踏等)。
七年级语文上册 4《风筝》教学设计及备课资料 语文版
《风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探究解读课文意蕴。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作者情感变化为主线,扣点引导、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亲情,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保持纯真美好的天性。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感悟、理解误解、冲突中的手足之情。
教学难点:文章深层的思想情感体悟。
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一)在北京,人们都有着在早春时节外出放风筝的传统,“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麻姑献寿”、“百鸟朝凤”等,这些风筝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用放风筝来乞求富贵吉祥平安。
可是,一个小小的风筝却让文学大家鲁迅感到悲哀,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散文《风筝》,看看一个貌似普通的风筝,对于鲁迅先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他身上,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设计二)家庭中充盈着浓浓的亲情,但有时也会出现令人难堪的冲突矛盾。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人冲突的深处往往包含着深刻的社会的和时代的内容,今天,让我们走进这《风筝》的世界来研究一番其中的是非曲直。
(设计三)以一首小诗导入最是你生命烂漫如花的时节所有遣词造句的经典和着万紫千红的风情在这一季汹涌如潮奔腾而至先贤和哲人以书面的形式伸出温暖有力的手跨越千年的时空与你相握那些深沉得掷地有声的文字被诠释成简单明了的叮咛珍重啊此去经年请走好你的每一步在漫漫的生命之旅你是唯一的舵手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
2.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从声音、语调、速度、感情等方面进行指导)3.采用分读、齐读、重点读等多种方式朗读课文第3~12段,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4.课文中的“我”和小兄弟围绕风筝发生了一件令人深思的事情,请根据“我”和风筝的关系梳理文章的脉络。
□风筝———□风筝———□风筝———□风筝学生讨论,明确:看风筝——忆风筝——思风筝——伤风筝三、深入研讨1.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互为相反、相对的词语、句子等,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风筝》教案设计 (新版)语文版
风筝知识与能力目标:1、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亲情的含义,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难点本文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多角度体验文章主旨上;将有创意地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风筝或其它游戏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如果有人剥夺你游戏的权利,你会有什么感受呢?今天我们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误解与冲突。
那么,就先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1、注音。
蟹xiè杈chà憔悴qiáo cuì嫌恶wù可鄙bǐ什shí物虐nvè杀苦心孤诣yì2、释词。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瘦弱。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
肃杀: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诀别:多指不再见面的离别,分别。
笑柄:可以拿来取笔的资料。
尘封:搁置已久,被尘土盖满。
什物:泛指家庭日常应用的衣物及其他零碎的用品。
惊惶:惊慌。
虐杀:虐待人而致死。
宽恕:宽容饶恕。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的样子。
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
三、资料助读鲁迅: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881年9月25日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
1904年入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立志学医,后弃医从文,成为文坛领袖。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七年级语文《风筝》教案(精选11篇)
七年级语文《风筝》教案(精选11篇)七年级语文《风筝》教案篇1教学设想: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初步整体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为进一步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
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或作评价。
②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1、课文导入:(完成时间:2分钟)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
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
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
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__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在课前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把弄不懂的字、词画拿到组里解决,再把解决不了的自已写到黑板上,大家一起解决。
(完成时间:4分钟)3、质疑探究(完成时间:20分钟)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1)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2)读完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提示: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3)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风筝》(第3课时)教案 (新版)语文版
玩游戏(如搭房子、过家家等),能放飞人的想象,想像的世界奇妙无穷。
爱玩的孩子显得机灵、活泼,而在家长管束下老实安静听话的“乖孩子”,可能因天性被抹杀而缺少头脑和灵性,依赖性强。
玩玩具或游戏过程中,人是要仔细动脑筋的,要观察要思考,这将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开发。
三、鲁迅名言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
3、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4、鲁迅人生写照: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四、拓展延伸
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可是现实生活中,爸爸妈妈和老师却不让我们上网玩游戏,难道他们也是在对我们进行“精神虐杀”?请大家针对这一事件谈谈对爸爸妈妈及老师这种做法的看法或对游戏的看法。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一、研读课文
(三)研讨第三部分,回答问题。
1、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明确:“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 无法补过的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明确:以景衬情,表达一种心头的悲哀之情。那是一个时代的悲哀。向往故乡的春天和风筝,是要表达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的追求。
二、主题探究
本文通过对“我”撕毁弟弟风筝和“我”欲要补过而不能的经过叙述,批判了一些人深受封建教育思想影响、无端压制童心的粗暴行为,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对春天的烈向往和憧憬。也表现了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
开发人的智力,锻炼人的身体,陶冶人的情操的游戏才是正当的游戏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丫杈、寂寞、憔悴、肃杀、诀别、嫌恶、什物、惊惶、瑟缩、傲然、虐杀、宽恕、恍然大悟、苦心孤诣"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2.理解本文的主旨。
能力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浓浓的亲情。
2.初步掌握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
3.借鉴本文在铺陈误会和冲突中写亲情的方法。
德育目标
感受文中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意,体味本文在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展现的浓浓的亲情。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在自主阅读中质疑问难,深入探究。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含蓄深沉的立意。
2.揣摩文中艰深难懂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内蕴。
(课前准备:让生在课下预习课文,处理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
(教师事先在黑板上画一只风筝。
)
【激情导入】
师:你放过风筝吗?当时的心情怎么样?和谁去放的?
(生思考片刻回答。
)
风筝带给我们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放飞风筝的这份自由与快乐呢?让我们走近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板书课题、作者)
让生简要介绍一下鲁迅,师根据情况适当加以补充并介绍写作背景。
(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封建破落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
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猛烈抨击封建文化和封建道德,成为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
20世纪20年代陆续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而已集》等杂文集。
鲁迅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写作背景:《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它写于1925年1月24日,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该文发表后,因是对传统的封建儿童教育思想的强烈抨击,所以深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
【整体感知】
1.课文中鲁迅放风筝的心情和我们相比一样吗?(不一样)
2.让生再读课文,你读出了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3.师生合作读课文,形式自选。
4.正音,并让生谈感受(重在学生自己的体会,师不要强加自己的)。
【重点研讨】
1.让生跳读课文,画出鲁迅对风筝感情变化的词语,并分析这种感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独立思考)
2.生读课文,画鲁迅对风筝感情变化的词语。
(重在找出词语)
3.画完后,小组内讨论交流尽量形成统一的意见。
(重在分析)
4.让小组代表上黑板板书小组统一意见后的词语,尽量按顺序来填写。
5.写完后师生共同分析词语,理出鲁迅的感情线索。
(作者的惊异、悲哀、嫌恶、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
【文章主旨】
1.作者为什么写这一篇文章,他是写给谁看的?从课文的哪些句子能看出来?(此环节赏析重要句子,字词,指导生有感情的朗读)
(参考:写给自己,写给兄弟,写给孩子,写给家长……
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
)
2.编者把这篇文章编入七年级的课本让我们大家去读,想让我们从中受到什么启示呢?(明白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重要,学会争取自己的权利……)
3.让生试着说说文章主旨,师总结明确。
(《风筝》是一篇以表现手足亲情为主题的散文诗,但选材角度新颖,于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展现浓浓的亲情。
可是,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远不止于此。
从作者事隔多年后仍悔恨交加,悲忧交集看,这篇作品还揭示了封建陈腐思想对儿童自由、活泼天性的扼杀,深刻地阐述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科学道理。
……)(学法指导: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拨明确)
【拓展阅读】
向学生推荐鲁迅的作品。
让学生“读别人的文章,写自己的书。
”
【板书设计】(师根据自己的特长画一只风筝,线一定要长,在线上标出鲁迅感情变化的词语。
)
风筝
鲁迅
【课后反思】
时代与年龄的差距,学生确实难以理解鲁迅的那种感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分析出来,但理解起来有困难;反而是弟弟的玩具被毁坏时的感觉,学生却感同身受。
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