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社会需要人才
非智力因素在大学生成才中的作用及其培养
非智力因素在大学生成才中的作用及其培养作者:刘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5期摘要:在人类社会不断向商品化、信息化发展的今天,非智力因素作为一种决定个人成功的主要因素已日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而且正逐渐展示其越来越广泛的实用价值,尤其是其在大学生成才中扮演的角色,本文将就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成才的作用以及目前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最后用不同的角色介入去培养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大学生[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5-0-02一、对非智力因素的理解非智力因素也即通常意义上的非认知因素。
一般来说,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环境、道德和生理因素,而狭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因素。
作为心理因素的一部分,非智力因素有如下一些主要特点:1. 可遗传性。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人是遗传素质的载体,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总是含有遗传因素的,因此遗传性是非智力因素的首要特征。
2. 强动力性。
非智力因素对对个人的成长有着强大的推动力。
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向活动和认识活动两方面,人们的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均属意向活动的范畴,它是人类活动的动机部分,它驱动着人类的各种行为习惯。
3.时间和空间的广延性。
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与会随着时间以及阅历的增加取得相应的变化,随着生理与心理因素的变化,当非智力因素与客观环境以及智力因素结合起来时可以释放无比强大的潜能,所以能否适应飞速发展的世界,具有时间和空间延续性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关键。
可塑造性。
虽然,非智力因素与遗传因素有关,但不是先天带来的,后天生长环境与教育背景在非智力因素形成中有决定性的作用。
5.制约性。
非智力因素作为心理因素的一个部分,它一旦形成就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制约或者调控。
二、开发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我们知道狭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因素,那么就从这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些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成才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的辅导初探
当代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的辅导初探【摘要】伴随着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很多毕业生对就业缺乏应有的正确认识,也由此产生了就业的挫折心理问题。
本文从就业挫折心理的原因和表现谈起,就如何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有效和及时的心理辅导,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挫折心理;有效辅导一、大学生就业挫折的概念和原因关于大学生就业挫折的概念,目前还有一个权威的论述,但是从字面意思不难理解,就是指大学毕业生因为就业目标没有实现而导致的一种心理受挫的现象。
从专业的心理学角度来说,就是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受到了一些无法自我克服的障碍和干扰,致使自己的动机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从而产生失落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
就业挫折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用人单位的误区。
很多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拔标准上,陷入了“唯学历论”的误区,认为学历越高,人才水平就越高。
然而高学历的毕业生毕竟是少数,很多具有一般本科学历的学生,虽然也有着扎实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但是却得不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其次是学校方面的原因。
高校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换言之,市场有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就需要高校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变动,以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学有所用,适应市场的需要。
但是当前高校的专业建设呈现出一种滞后性,和社会需要脱节较为严重,学生们学成之后,却发现没有自己用武之地。
再次是大学生的个人原因。
大学生们普遍对自己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
绝大多数学生都希望能够去一些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然而好单位的数量是有限的,这就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同时也造成了“北上广”这些城市就业压力的增大。
上述几个原因,往往都是交织在一起的,大学生们正处于青春期,人生观和价值观刚刚树立起来,还没有充足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所以很容易造成就业挫折心理的产生。
二、加强针对就业挫折心理辅导的建议和措施1.加强对学生的认知心理辅导所谓认知心理辅导,是指从学生们的认知观念入手,纠正他们以往的错误认识,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就业心理和就业观念。
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作者:————————————————————————————————日期: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林崇德1, 胡卫平2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5;陕西师范大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西安 710062[摘要]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核心活动是思维,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以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为基础,着眼于课堂教学中的思维活动,意在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包括认知冲突、自主建构、自我监控和应用迁移四个方面的基本原理;提出了明确课堂教学目标,突出知识形成过程,联系已有知识经验,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训练思维品质以提高智力能力,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七个方面的课堂基本要求;同时,还强调了在教学活动中“双主体”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倡导师生的课堂互动。
32 年的中小学教学实践,特别是近十年的“学思维”活动课程实践表明,思维型课堂教学可以有效地促进师生互动,激发课堂的思维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 关键词]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实践[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0209(2010)01—0029—08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核心活动是思维.我们基于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提出了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经过32年的中小学教学实践,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一、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核心活动教学活动是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的有机统一。
对于学生学的活动来讲,不论是明确学习目的、感知学习材料、理解所学知识、掌握学科方法、迁移运用知识、反思学习过程,还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其核心活动都是思维.对于教师教的活动来讲,明确教学目标、了解学生基础、进行教学设计、创设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反思教学过程等,核心活动也是思维。
d.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一、概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辩证统一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人们一直以来都在探索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希望能够找到一种统一的规律来解释这种关系。
本文将探讨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并分析其在教育、社会等领域的应用。
二、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基本概念1. 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指的是个体在认知、学习、解决问题等方面所表现出的能力。
这些能力包括逻辑推理、语言能力、数学能力、空间想象力等。
智力因素对个体的学习和工作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2. 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指的是个体在情感、态度、意志力等方面的表现。
这些因素包括情绪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等。
非智力因素对个体的情感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3.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相互关系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智力因素强大的个体可能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因非智力因素的不足而无法有效应对,而非智力因素强大的个体可能在需要思维和认知能力时因智力因素的不足而无法取得成功。
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1. 辩证统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
个体的智力表现和非智力表现相互影响、相互支持。
在实际的学习和工作中,个体需要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统一协调才能够发挥最佳的水平。
2. 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着差异。
有些个体智力因素较强,而非智力因素较弱;有些个体则恰恰相反。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统一并不意味着每个个体都具有相同的智力和非智力表现。
3. 教育培养在教育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
教育者应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情感管理能力,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也要注重智力的培养,提高学习和思维能力。
四、应用和展望1. 教育领域在教育实践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统一发展,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方法的培养,还要注重情感态度的引导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母亲该怎样教育孩子有哪些方法
母亲该怎样教育孩子有哪些方法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不仅生育了我们,还教育了我们。
一起看看母亲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吧?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母亲教育孩子的方法,希望可以帮到你!母亲教育孩子的方法一:统一家庭教育阵线作为家长,在对待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庭内所有成员要达成一致,必须多沟通、交流、互相支持,千万不能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把分歧暴露给孩子。
有分歧没关系,关键是我们要正确面对,达成一致,这样才能给孩子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二:创设丰富环境环境是一本大书,环境更具有教育功能,而3—6岁的孩子正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认识周围世界,增长知识、发展能力的,创设有趣味的、有刺激的环境,以鼓励孩子去探索,去寻找新奇和感兴趣的事物。
例如家长可在自家阳台墙壁上贴上大白纸设计成“宝宝创作园地”,提供各种绘画材料,如水粉颜料、蜡笔,水彩笔、蜡光纸、剪刀等,鼓励孩子进行意愿画、想象画等。
三:构建“学习型家庭”要创建“学习型家庭”,必须确保“三优先”:为孩子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优先,在家庭中创造浓厚的学习气氛优先,增加教育投入优先。
建立这样的家庭,有利于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孩子的学习与成长,具有“全员、平等”的特点。
家长应该带头学习和读书,因为这是一种无声但却是十分有效的教育。
四:鼓励体育运动强调体育运动对孩子健康、智力、创造力、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应该以多种方式鼓励孩子进行各类体育运动来增进他们的运动能力。
另外,对于运动中的安全问题,不应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运动方面受到鼓励的孩子不光运动能力较强,而且事故发生率较低。
五:激发孩子的进取精神没有主动进取精神,就意味着一个孩子对生命没兴趣、对人生没有兴趣、对自我没有兴趣、对一切都没有兴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是一种脑力劳动,而脑力劳动的特点是劳动者必须处于“主动状态”才能学习好。
如果没有主动进取精神,孩子是无法学习好的。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三、 调 动 学 习情 感 。 使 学 生“ 愿” 学
兴趣是最好 的老师。而《 品德与社会》 的学科特 点决定 了历史事 件往 往离学生 的生活 年代较远 , 常 常 让学 生 感 到枯 燥 无 味 。 所 以 只有 把 历 史 与 现 实 、 与 学生本身结合起来 ,才能激发起学生对 《 品德 与社 会》 的兴趣。那么 , 怎样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
2 . 运 用语 言 与 情 感 等 创 设 氛 围
在教学实践中 , 我们都有这种体会 : 学生若喜爱 某位老师 , 因而对该老师所教的学科也特别喜欢 , 就 会努力学习这门学科 , 学习成绩也会相应地提高 。 在 教学 中, 教 师要 注意对每一个学生施以平等之爱 ; 辅 导时 , 不只是辅导好学生 , 而应该更 多地辅导学 习困 难生 ; 在课 堂上 , 发扬教学民主 , 把学生当主体 , 一 切 活动都应 围绕学生转 , 使学生有“ 主人翁 ” 之感 ; 在课 堂提 问中, 要多鼓励学 习困难生发言 , 并 给他们 以成 就感 ; 在课 外 , 应尽可能多地接 触学生 , 尤其是学 习 困难生 , 多找他们谈 心 , 从各方面关心 、 爱护他们 , 并
给 予 必要 的 帮助 。 四、 重 视 自身 非 智 力 因素 的 影 响
语 言是 最普遍 、 最直接 、 最常用 的教学手段 , 可 能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教学语言 的随意性与 教学语 言的技巧性 ,必然会使 教学产生两种不 同的 效 果。因此 , 重视语言 的魅力 , 重视语言 与其他教学 手段 的配合 , 是教 学的关键 。《 品德 与社会》 教学中 , 教 师要动之 以情 、 晓之 以理 , 以真挚 、 饱满的情感 , 生 动地描述现实生活 中千变万化 、丰富多彩的动人故 事, 慷慨悲壮 、 感人肺腑 的人物命运 , 刀光剑影 、 气 势 磅礴的壮观场 面等 , 把历史本身 的魅力 , 借助教师 的 语言淋漓尽 致地抒发 出来 , 去吸引学生 , 引起 学生的 共鸣 , 达到师生情感的交融 , 从而引导学生将感性 上 的 认 识 逐 步 上 升 为理 性 认 识 。
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一、何谓非智力因素1935年,美国心理测量学家Alexander首次使用了非智力因素〔Notintellectivefactor)这一术语。
Alexander发现,在智力测量中,有些起作用的变量被无视,它们包括个体气质、兴趣和趋向性。
在Alexander等人的启发下,美国心理测量家学wechler在1943年提出了“智力中的非智力因素”这一概念,认为非智力因素“是智力行动的必要因素,尽管它们不能代替构成智力的根本能力”,它主要指气质和人格因素,尤其是人格因素。
而教育心理学家那么认为:非智力因素在广义上是指心理过程中的情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与意志、个性中的个性心理倾向〔动机、兴趣、信念、态度、价值观〕,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和自我意识系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等。
在狭义上是指直接影响和制约智力因素开展的意向性因素。
人在学习和创新过程中有认识活动与意向性活动这两种心理活动参加。
意向性活动包括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就是狭义的非智力因素。
二、影响大学习创新能力的非智力因素“创新”是指在对他人或前人经验成果的综合利用根底上提出的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取得新的突破、产生新的成果。
正如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根底上产生的。
爱因斯坦的相对性,是对牛顿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观念的否认,是几何学和物理学有机结合的产物。
人的创新能力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创新能力除智力因素外还有认识风格、价值、目的、信念、策略、兴趣、爱好、情感等诸多非智力因素。
如**学者郭有愈所言:“创造是智情意前所未有的表现”。
国内学者王极盛研究了学部委员们的创造人格特征,把创造人格中非智力因素分为情绪、兴趣、意志、性格四类似52种,经数量分析认为在自然学科研究中,发挥创造性作用大的非智力因素中前5位是事业心、进取心、兴趣、勤奋、求知欲;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对创造活动作用大的前5位是事业心、进取心、求知欲、勤奋、意志。
(完整版)第四章_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习题
幼儿教育学习题第四章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一、单项选择题1.()是我国一贯的教育方针。
A.重点发展B.全面发展C.局部发展D.智力发展2.培养幼儿求知的兴趣和欲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的教学内容之一A.体育B.智育C.德育D.美育6.()是增强幼儿体质的最积极、最有效的因素之一。
A.科学的幼儿体育活动B.对体育活动的兴趣C.教师的示范作用D.开展与体育相关的游戏7.学前阶段美的启蒙重在培养儿童()。
A.美学的知识B.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C.表现美的技能D.审美动机二、简答题1.简要叙述在实施体育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2.实施幼儿智育过程中可利用的途径有哪些?3.幼儿德育具体包括哪些内容?4.简要叙述幼儿美育的基本内容。
5.简述体、智、德、美的意义。
6.简述幼儿体育的内容。
7.幼儿智育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8.幼儿德育实施的主要途径有哪些?9.实施幼儿美育需要注意哪些问题?10.如何理解幼儿的全面发展教育?三、论述题1.试述幼儿教育中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的相互关系。
2.现代社会对幼儿教育提出了什么要求?3.如何正确做好幼儿教育阶段美的启蒙教育?4.如何注重体能方面的启蒙教育?5.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如何正确处理好全面发展教育与因材施教之间的关系?四、案例分析在伦敦举行的2000年父母与子女会议上,英国“0至3岁”公司总裁马修·梅尔梅德说,很多父母热衷于让幼儿玩大量的益智玩具,安排幼儿进行各种“开发智力”的活动,希望借此提高孩子的语言、认知等能力。
如果学习压力过重,幼儿的大脑会不堪重负。
这样,孩子长大后容易对事物缺乏兴趣和好奇心,竞争力弱,不善于为人处事。
请谈谈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总有重智育轻体育、重知识轻道德的表现,其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我国幼儿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2.B.幼儿智育包括促进智力发展、学习粗浅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等。
3.C.智力的核心是进行思维。
职业教育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职业教育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当前,在职业学校里,都强调要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但谈到培养能力,人们往往只注意那些“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成才是靠两种因素起作用,一种是智力因素,另一种是非智力因素。
在某种程度上,非智力因素如师生情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意志、个性品质等在学生能力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能力是保证活动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活动能否顺利地进行,能否取得成功,往往还与人的整个个性特点、知识技能、工作态度、物质条件、健康状况及人际关系等因素有关。
学生的能力,指的是一般能力、特殊能力、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学生走上社会要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必须具备一般能力和该种活动的特殊能力,在学校学习必须具备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模仿能力就是指仿照教育的言行举止去做,以便使自己的行为方式与教育者相同的能力。
这样,师生情感在能力培养过程中就显得特别重要。
老师要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去教育培养学生的身心素质,即德、智、体、美、劳的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去培养教育学生的社会功能,即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者。
在实施教育培养过程中,老师要“以心换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言传身教”,填平师生之间知识的鸿沟,年龄、心理的鸿沟,尤其是情感鸿沟。
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心世界,这个内心世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且很难描摹。
在人们内心世界中难以传达和捕捉的莫过于人们的情感。
正如袁宏道所言:“世人所难得者唯情,情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
又如荀子所讲:“性者,天之成也;情者,性之质也”。
此语言其情感至极。
热情是一种强有力的稳定而深刻的情感,只要老师满腔热情对待学生,师生情感才能在同一根弦上共鸣,奏出和谐的旋律。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和动力”。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动机是活动的一种动力或心理倾向,它促使人产生某种活动,按某种方式行事。
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培养“四有”社会公民
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培养“四有”社会公民——学习研修心得体会‚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就失去了基础和保障。
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学校教育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群众的需要,集中体现在人的培养上。
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是决定教育改革方向和教育发展成败的首要问题。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宗旨。
‚以人为本‛,就是在自然、社会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人是自然、社会、自身的主体,强调一切以人的生存、发展和完善为根本目的。
但在我国传统教学理念中,总是把‚知识‛和‚技术‛作为终极目的,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被看成是被塑造、被加工、被施加影响的物品,把人异化成了工具和手段。
这种主客体关系的混淆,使教育背离了人的本性‚成为程序化、机械化地加工和复制人的生产活动‛。
杜威指出:‚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和建设性的过程,这个原理几乎在理论上无人不承认,而在实践中又无人不违反。
‛教育有双重属性,其一是具有社会价值、社会目的,即充当促进社会发展的工具。
其二是具有人本目的,内在价值,即全面促进人的发展。
人本目的应是首要的、根本的目的。
德育专家鲁洁教授指出:‚教育是为了人,为了一个个作为生命载体的个人,教育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他们的发展,而教育的一切社会功能也都是通过人、为了人实现的。
教育不仅要使人能创造对象世界,改造自然,改变社会,更为重要的是它使人不断地创造自我本质,即人之再生与重建,这是教育实践更为深层的本质。
‛只有人的目的达成了,才有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部分测试题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部分测试题一、判断题1、目前我国正进行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推行素质教育;√2、我国的课程体系包括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不包括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3、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培养人;√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教育领域的基本法律;√链接:我国在教育方面制定了哪些法律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在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事业发展方面已经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需要从法律上加以确认和巩固;为了更好地落实教育的优先发展战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一直把教育立法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自1980年制定第一部有关教育的法律学位条例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教育方面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方面的法律;1995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它作为国家教育的根本大法,为我国实现依法治教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对进一步落实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维护学校、教师以及受教育者等教育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发挥着重大的影响和作用;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作出了法律规范;义务教育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适龄儿童、青少年的学校教育;义务教育法对人民政府作为实施义务教育的主体应当履行的职责,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责任,以及家庭、父母所应承担的责任都作出了明确规定,用法律来保障我国适龄儿童、青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199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是一部保障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规定了教师的权利、义务和地位;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的待遇和教师的管理制度以及侵犯教师合法权益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对进一步提高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全面具体的法律依据;199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该法规定了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职业教育机构的设立、条件、标准和审批,以及全社会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等重大问题,对于建立职业教育制度,培养各种应用人才和具有专业技能知识的劳动者,提高劳动者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199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进一步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健康、全面发展,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培养跨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提供了切实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此外,国务院制定了十几个有关教育方面的行政法规,如教学成果奖励条例、残疾人教育条例等;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单独或者与其他部委联合发布了数百个有关教育的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人民政府以及有地方立法权的城市,也制定了大量的有关教育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与这些教育法规和规章共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法律体系的框架,结束了在教育领域中无法可依的现象;5、教学就是提升学生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是以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为最终目标的;6、2005年盐城市教育局积极引导超大规模学校,科学缩小办学规模,下移管理重心,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7、我国目前新课程的设置是: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初中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为顺应当前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潮流,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构建了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综合与分科并行,供地方和学校自主选择;地方和学校可选择以综合为主的课程,也可选择以分科为主的课程,还可选择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鼓励各地选择综合课程;8、健全的人脑必能产生正常的心理;×9、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以一贯十”是思维发散性的表现;√10、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这里的“省”就有自我观察的意思;×省字是提醒我们多思考,于是出现了“反省”;三省即是多次反省自己,在内心多次思考和追问自己的精神或者是灵魂;11、教育培养青少年儿童的过程就是德育过程;×德育过程是引导学生在活动和人际关系交往中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过程;12、“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说明家长和教师应满足儿童的一切需求,这样才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发展;×二、选择题1、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2、常逢生局长在2005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该题过时,删去3、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启发式教学孔子的至理名言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一思想反映了孔子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高度重视;同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一样,学记中反复强调“喻”的原则:“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道而弗牵”,就可能使学生摆脱依附性,从面逐步形成独立的自主意识和独立自主的能力;“强而弗抑”,则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活泼,心情舒畅,从而增强对学习的自信心;在此基础上,就可能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开而弗达,”无疑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机会,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做到自求自得,自我消化学习内容,由此则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4、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班集体既是班主任教育对象,又是班主任工作依靠的教育力量.一个好的班集体,需要班主任进行长期工作,精心组织和培养.第一,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第二,选拔和培养班干部.第三,组织开展集体活动.5、教师上课时讲到重要的地方,声音适当放大放慢,使学生听得清楚,这是因为知觉具有:一、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在于把一些对象或对象的一些特性、标志、性质优先地区分出来;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人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对它们的知觉格外清晰,被知觉的对象好像从其他事物中突出出来,出现在“前面”,而其他的事物就退到后面去了;与此相关的生理基础是:大脑皮层中一个兴奋中心占优势,同时皮层的其余部分受抑制;知觉的选择性揭示了人对客观事物反映的主动性;知觉的选择性依赖于个人的兴趣、态度、需要以及个体的知识经验和当时的心理状态;还依赖于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强度、活动性、对比和被感知对象的外界环境条件的特点照明度、距离;二、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表现为人在感知事物时,总是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它、判断它,把它归入一定的事物系统之中,从而能够更深刻地感知它;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从事不同职业和有不同经验的人,在知觉上是有差异的;如工程师检查机器时能比一般人看到、听到更多的细节;成人的图画知觉与儿童相比,能更深刻地了解图画的内容和意义,知觉到儿童所看不到的细节;影响知觉理解性的条件有三个;1.言语的指导作用言语是语言在交际过程中的应用;人的知觉是在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中实现的,词的作用有助于对知觉对象的理解,使知觉更迅速、更完整;例如,天空中的云彩,自然景色中的巨石形状,在感知时加以词和言语的指导,很快就能知觉到;2.实践活动的任务当有明确的活动任务时,知觉服从于当前的活动任务,所知觉的对象比较清晰、深刻,任务不同对同一对象可以产生不同的知觉效果;比如,对天安门的素描和用文字的描写,任务不同,感知效果就不同;3.对知觉对象的态度如果对知觉对象抱着消极的态度,就不能深刻地感知客观事物;只有对知觉对象发生兴趣,抱积极的态度才能加深对它的理解;三、知觉的整体性人在知觉客观对象时,总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知觉对象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各部分具有不同的特征,但是人们并不把对象感知为许多个别的、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它是客观对象的许多部分形成的复合刺激物,大脑皮层对复合刺激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反映客观对象各种属性的关系,形成关于对象的完整映象;例如,走进教室,人们不是先感知桌椅,后感知黑板、窗户……而是完整地同时反映它们;知觉的整体性是多种感知器官相互作用的结果;知觉的整体性与感知的快慢,同过去经验和知识的参与有关,阅读速度就是随着人的阅读经验的积累及把较小的单元词组成较大的单元句子而逐渐加快的;四、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改变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例如,对过去认识的人,决不会因为他的发型、服装的改变而变得不认识;一首熟悉的歌曲,不会因它高八度或低八度而感到生疏,或因其中个别曲子走调,就认为是别的歌曲;教师判断学生的错别字,如“尖瑞科学”,不会因“端”字写成了“瑞”字,而不去感知尖端科学;知觉的恒常性对生活有很大的作用,正确地认识物体的性质比单纯地感知局部的物理刺激物有较大的实际意义,它可以使人们在不同情况下,按照事物的实际面貌反映事物,从而能够根据对象的实际意义去适应环境;如果知觉不具有恒常性,那么个体适应环境的活动就会更加复杂,在不同情况下,每一认识活动,每一反应动作,都要来一番新的学习和适应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使适应变为不可能的了;6、推动学生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推动学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运动;7、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从生产劳动中分化出来,其时间是: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使教育从一般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独立存在的社会活动形式;8、下列观念中,不符合德育原理的是:三、案例分析有三个这样的孩子:一个孩子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写字,老师对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思维不时合逻辑,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曾经还遭遇到退学的命运;一个孩子曾被父亲抱怨是白痴,在众人的眼里,他是毫无前途的学生,艺术学院考了三次还考不进去;他叔叔绝望的说:“孺子不可教也”一个孩子经常遭到父亲的斥责:“你放着正经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猎,捉耗子,将来怎么办”所有教师和长辈都认为他资质平庸,与聪明沾不上边;这三个孩子分别是爱因斯坦、罗丹和达尔文;要求:1、以上关于三个孩子的介绍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2、这对你参加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实践有何启示以下启示凡新课改方面题目都可以不变应万变:启示之一:全面发展的素质观在今天的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育工作者首要的是确立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观,把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忽视学生发展,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的培养;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等等;启示之二:关注差异的育人观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要求每一位学生的素质都能得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尤其是要关注弱势群体,真正做到因材施教;1、关注智力因素的个体差异;智力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最主要因素;在中小学阶段,学生的智力差异是很大的,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教师必须了解每一个孩子智力发展的水平与特点,有针对性地施教,并指导他们根据自己的智力特点去从事学习和其它各种活动,扬长避短;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智力发展有快有慢,教师不能凭主观来断定学生的智力水平,不能随意评判出哪一个学生属于低智商,更不应该作为学生分班的依据;人们怎么能随意断定一个孩子是聪明还是愚蠢,在未来是有发展还是没有发展呢实践已经证明,不同的人,把不同的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去完成某一活动,仍然可以活动同样的成绩;2、关注非智力因素的个体差异;中小学生心理方面的差异不仅表现在智力因素方面,也体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教师往往只是关注智力因素的作用;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事实上,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学习上也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我们教育培养人不仅是给学生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也要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磨练他们的坚强意志,锤炼他们的个性,激起他们探究科学真理的兴趣和动机;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在语言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运动技能和情感态度等五类知识中,情感态度在其它四类知识的获得过程中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但就学习而言;非智力因素绝对不可缺少,很难想象一个缺乏学习兴趣、意志薄弱的学生会取得学习上的成功;"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一分的灵感",这句话很恰当地评价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教师不仅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且要从学生的差异出发,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措施,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健康发展,切实使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整体性得到落实;启示之三:以人为本的教学观我们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必须关注人和人的发展,而不只是分数;必须体现出尊重关爱,关注个体;必须体现对人的价值的重视,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必须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实践证明,只有民主型的教师才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好教师;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与学生积极主动,共同发展,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兴趣,推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指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会学习,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启示之四:多元评价的发展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选与选拔的功能,这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现行的评价与考试制度与当前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评价的内容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全面发展和学生个体发展差异,评价方法单一;过分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同时尚未形成健全的教师、学生评价制度,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影响着亿万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改革评价与考试制度已成为当前课程实验大恶意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如何建立一种"以人为本,注重过程,促进发展"的科学评价体系,是当前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大课题之一;对学生的评价要坚持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原则,解放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要体现以人为本,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为评价理念,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更加注重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要转变从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为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
中职生健康人格与心理健康关系论文
试论中职生健康人格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健康人格的塑造是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对中职生自身的认知和开发。
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
通常只注重培养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和身体素质,而往往忽视对中职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特别是对中职生健全健康人格的塑造,以至于出现象刘海洋、马加爵等那样自强自律性差,多疑偏执,冷漠等不健康的健康人格心理。
所以,我们有必要尝试从健康人格教育入手推动心理健康。
一、健康人格的概念当代中职生健康人格的标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
一方面能自我认可。
接受属于自己的一切。
从而形成对自己较积极的看法:另一方面能自我客体化,对自己的所有及所缺有较清楚,明确的认识。
2.智能结构健全而合理。
具有良好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注意力和想象力。
没有认知障碍。
各种认识能力有机结合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能和谐处理好人际关系。
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不断地进行社会化活动。
4.乐于为社会服务。
富有较强的事业心。
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竞争意识。
5.良好的情绪和意志,情感饱满适度。
有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
不怕挫折有毅力。
二、心理健康世界上不存在100%的心理健康。
任何人在其一生中都有可能在某个阶段产生一般心理问题。
目前为止,有关心理键康(mental healthl的定义已有许多,综合来看,心理健康指“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大体而言,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多能符合下列若干条件:a.情绪较稳定,无长期焦虑,少心理冲突;b.乐于工作,能在工作中表现出自己的能力;c.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而且乐于和他人交往;d.对于自己有适当的了解,并且有自我悦纳的态度:e.对于生活的环境有适切的认识,能切实有效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而不逃避”。
从上述心理健康的概念看健康的心理不仅包括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稳定的情绪,自我认识,良好的工作能力以及保持心理健康的努力过程,同时,还包含以下一些共同的健康人格构念,如适应力,情绪调节力,自信,合作能力,生活与工作能力等。
大学生能力培养的几个方面
力,自立能力的培养。
这种能力的修养,有助于我们走上社会的时候具有竞争的能力。
一、自律能力自律能力就是指自己能否严格地约束自己的能力。
读大学不同于读中学,读中学,班主任管理得较紧、较严、较细;读大学,可以说完全靠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二、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指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按照自己的意图,依靠自己的力量主动去获取知识的能力。
我认为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获取知识,可以从两方面去考虑:一是我想获取哪方面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我就到图书馆借有关方面的书籍和资料来阅读,从中获取自己想得到的知识。
二是通过研究性的阅读来获取知识和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我今天着重讲第二方面。
三、自立能力自立能力是指不依靠别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的一种能力。
我以为对“自立”的理解可以更宽泛些,包含的内容更多些,即你以什么样的能力而立于世。
我以为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以上我讲的自律能力、自学能力要加强培养外,还有自立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创造能力、教学能力、操作能力、教学能力、育人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都要培养的,这些能力,各自并不孤立,而是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的。
(能力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通常指一个人运用知识和智力完成某项活动的本领。
)人们从事某项活动,靠一种能力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多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能力组合成一个有效的系统,最终完成一项或若干项工作。
1.自立能力我这里主要讲当代大学生应当努力以自己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使自己自立。
上大学的同学都已18岁了,都要有自立的精神。
我很清楚,同学们都来自不同的家庭,经济状况不同,有的富裕一些,有的贫困一些。
我认为生活困难的同学,要想办法利用暑假和寒假去打工,解决自己读书期间的费用。
可以这么说,每一个人的成长都不可能一帆风顺的,不是碰到这样的困难,就是碰到那样的困难。
当你度过满天飘雪的寒冬,迎来满园春色的时候,你会笑得很美、很甜,你会再一步一个脚印朝前走。
2.表达能力表达能力就是指以口头与书面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的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的优化
摘要:教师是新课程的直接承担者和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但目前我国教师的基本素质还不能较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其原因很复杂,但从教师教育的课程设计来分析,主要是教师教育中课程结构存在问题。
教师教育课程应以系统理论和教育理论为指导,优化显性课程,开发潜在课程,实现显性课程和潜在课程有机结合,发挥“大课程”的整体功能,提高教师基本素质,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关键词:教师教育;教师素质;显性课程;潜在课程教师是新课程的直接承担者和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教师的基本素质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
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为基础教育培养教师的教师教育面临怎样的抉择?本文针对教师基本素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拟从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师基本素质要求的变化这一视角出发,以系统理论和教育理论为指导,论述如何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提高教师基本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一、教师基本素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新课程秉持全新的教育理念,在课程目标、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及课程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其中课程结构改革是核心,增加了活动课程、综合课程、选修课和研究型课程。
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和发展理念,潜在地规定了教师的基本素质。
一是教师要有广泛的专业知识和更强的专业适应能力,这集中体现在综合课程的要求上。
二是教师要有全面的和更新的教学技能。
研究性课程、综合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技能冲破学科的限制,变得更全面。
比如,对于综合理科教师来说,原来分散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各科教师身上的技能,他都应具备,且要有将它们统整起来的能力。
活动课程、研究型课程具有很强的过程性和情境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恰当设计,故课程设计技能便也成为教师的一种必备技能。
三是教师要有更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课程结构改革使教师面向一系列以前从未面临过的问题,如综合课程的教学、活动课程的实施、研究型课程的设计和选修课程的安排等,这些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一齐冲向教师,也没有现成的研究成果可借鉴。
注意培养孩子的社会性
注意培养孩子的社会性许多早期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都很重视对儿童的智力培养和知识灌输,而忽视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特别是不注意发展儿童的社会性。
这也是家长比较普遍不重视的一个问题。
培养孩子的社会性,也是家长的主要任务之一。
许多家长觉得孩子没有抵抗力,怕孩子感染疾病和沾上坏习气,就把孩子关在屋里。
只让他接触有限的亲人,让收音机、电视机、大量的玩具、小人书等做他的“小伙伴”。
让他吃得讲究,穿着时髦,把家庭当做孩子的“保温、保险箱”,禁锢了孩子的天性。
我们都知道,三岁以后的儿童对于找小伙伴是十分热心主动的。
他们常常自觉自愿地加入不相识小朋友的谈话和游戏,常会自言自语地和小动物、玩具进行交谈。
这些都是孩子身上社会交往能力的萌芽。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交往日益增多。
五岁的孩子往往就有了自己的“好朋友”和“游戏集团”,并把这种关系看得越来越重,到后来甚至能超过同家长的关系。
这是孩子在成长必然发生的过程。
培养孩子的社会性,首先是让孩子多接触外界事物。
现代心理学观点认为,适当的刺激对于儿童各方面的发育都有好处。
刺激是大脑发育的营养。
正像人的肌肉要靠跑、跳、抓、伸等动作锻炼,才能发达一样。
大脑需要各种新鲜的事物来刺激、锻炼。
四岁以前孩子的大脑是“敏感期”,这个时期的孩子一有机会,就会积极地学习,以接受新事物为最大快乐。
如果此时他已处于一个适当的环境中,!他的智能的潜力就能得到有效地开发。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少,不少孩子见到生人就害怕、见到一些意外现象就大惊小怪,其主要原因就是孩子接触外界少,接触新事物少。
其次,帮助孩子尽快地自立。
在发展孩子社会性的过程中,自立和社交能力是相辅相成的。
自立是孩子走向社会的前提,孩子首先在照顾自己的实践中学会克服困难,有了一定的自信心和自制力,成为自己生活中的强者,才能产生帮助别人及与他人协调关系、共同创造生活的愿望。
为此,家长要注意孩子自立能力的培养,根据年龄的不同,适当地增加一些新的要求。
素质教育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素质教育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发表时间:2013-08-12T17:50:05.123Z 来源:《素质教育》2013年6月总第122期供稿作者:邹虎明[导读] 相反,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只要有创造力,一样能做出创造发明邹虎明江西省抚州市崇仁一中344200素质教育是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的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基本宗旨的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育。
那么,在基础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成了教育工作者探究的主题。
从中小学教育来看,在教育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多悟少”和“学少悟多”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宁可喜欢那些老实听话、循规蹈矩的“高分低能”的学生,也不喜欢那些淘气、顽皮的“低分高能”的学生。
留美博士黄全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在国内学习感觉“学多悟少”,国内上课做笔记犹如听写,大写小写,大点小点,大A小a……可谓“学”得多矣!但有多少是自己的东西?恐怕多是老师的“二手货”。
在美国学习,感觉“学少悟多”,虽然从老师那里转手来的东西不多,但是内心却不断地在“悟”东西,而且这些都是自己的,并不是老师“教”我的,更不是老师“交”给我的。
在美国的中小学老师都十分热衷于搞“project”(课题)。
所谓“课题”实际上是指“研究课题”。
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分组或单独进行课题研究。
做课题研究基本上有三个阶段:一是收集资料,熟悉材料;二是写研究报告;三是课堂演讲或演示。
事实上,对中小学生来说,我们不可能期望他们真的有什么新的发明和发现,重要的是,孩子在这一研究的过程中,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因此在全面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在物理素质教育中我们应该借鉴美国的教育,激发学生自觉自愿进行自我素质的提高,成为有潜在发展能力、人格完善、具有个性、创造力的学生。
二、“智商”与“情商”我国非常推崇智力开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社会需要人才
摘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教育的根本宗旨,中职教育就是要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中坚力量,所以我们要明确目标着重对学生的兴趣、品质、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之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德育;非智力因素;培养
美国心理学家推孟曾说过,成就最大与最小的人之间最明显的差异并不在于智力水平,而在于是否有自信心、进取心、坚持性,是否有不屈不挠、不自卑等良好的品质。
事实也说明一个学生成绩的好坏,不是智力因素决定的,而是由非智力因素决定的。
政治课正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良好平台。
一、原因分析
(1)从整个大环境看,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实践中,往往只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意志、兴趣、思维力、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尤其是中职生学习中总是处于“劣势”,时常被冠以“意志薄弱、厌学、自卑、动机缺乏”等心理行为问题(即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原因),而“积极、热情的情绪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所以我们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从中职生自身的发展状况看,他们从小就因某种原因缺乏良好的学习品质,所以成绩才不理想。
(因为不学所以不会)而多数学生恰恰颠倒了其中的因果关系,结果在分数杠杆的作用下,这些学生就变得“老师不疼,同学不爱”,
他们的潜意识里是被“分流”到我们职业学校的。
我们的德育课就是要纠正他们这样的错误认知,让他们正视iq(智商)、eq(情商)、aq(逆商)三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以此来正视自己。
(3)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为了使职业教育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更应注重的是提升他们的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从而养成自信、自律、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
这些恰恰是非智力因素的内涵所在。
二、如何培养
(1)寻找并激发兴趣,德国教育学家第惠多斯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质,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每个人都有自己最擅长和最喜爱的方面,只是有的学生并不善于发现自身的长处是什么,专业的选择大都是父母安排或者看就业前景。
作为德育教师就有义务帮助他们找到兴趣与职业的最佳契合点。
利用罗森塔尔效应激励学生对包括政治课在内的每门课程的着眼点,同时让学生了解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学习信心和兴趣,体验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感受“乐学之下无负担”。
(2)养成并保持良好的意志品质。
孔子曰:“学须立志”,才能“乐在其中矣”。
当前,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都保有一定的兴趣,时间一长这种情感就会变淡。
中职生思想不成熟,缺乏应有的知难而进的韧劲儿,所以一旦某种热情遇到困难或者受到挫折时易产生畏惧情绪,少有“锲而不舍”的毅力积累。
德育课正是用名人和更
多身边人的典型事例来教育和激励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对于人生发展与成就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通过潜移默化的督促力使学生懂得独立、果敢、坚持并保有韧性。
(3)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保障。
作为一名德育教师必须具备平易近人、关心他人、热情开朗、有幽默感、待人真诚坦率等人格特质和个人修养。
以真诚、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共情的基本态度来对待每一位学生,以普通成员的身份参与其中,赢得学生的信任。
要掌握人格感染法加强教师自身的学习和修养,“教育者必先受教育”。
运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深入挖掘每个学生存在的不同的相互独立的能力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认知能力
和认知方式,帮助他们克服性格上的弱点,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参与、自我发展。
通过这种情感的促进作用感受“百花齐放春满园”的精神飨宴。
三、作用与目标
(1)动力作用——非智力因素是引起能力与智力发展的内驱力,中职德育课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以他们的生活经验为中心,以情意活动为主要内容,力求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观念和运用能力的统一,从而培养积极、乐观、勇敢、坚强等品质。
通过这些来促使智力因素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2)信念作用——通过非智力因素的强化,让学生理解和谐人际关系、快乐生活的意义,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培养自己的学习信心和兴趣,体验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感受,树立终身学习和在实践
中学习的理念。
(3)自我意识的觉醒——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非智力因素的一个突出作用就在于这一点上,从正确认识自我——不断完善自我——努力实现自我——勇于超越自我——不忘回归自我真正做
到这一整个认识轮回,足以显现非智力因素淋漓尽致地发挥了自身的重要作用。
这也是德育课最为关键的使命。
“成才先成人”,德育课正是秉承这一理念意识到非智力因素对人成长的作用,从激发学生的兴趣情感入手,着力锤炼他们坚定的意志品质,深入挖掘他们的个性特征,使学生能够“积极适应、主动发展”,进而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