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实验针灸学针灸效应及机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对神经系统的调节
(三)针灸对大脑皮质功能的调节作用 1、对条件反射活动的调整 2、对运动从属时值的调整 3、对大脑皮质生物电活动的调整 4、对大脑皮层局部血流量的调节
二、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作用及机制
(一)改善脑的氧代谢和脑血流量 针灸可以调节血管运动平衡,兴奋脑动脉壁上的β 受体,,使血管扩张,脑血流量增加,使脑组织 氧和能量代谢得以改善,脑组织损伤减轻。 (二)纠正血脂和血流流变性的异常 针刺能降低患者血内总胆固醇,增加高密度脂蛋 白,以防止或改善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全血粘度、 红细胞聚集指数和血沉方程K值,从而减少红细胞 的聚集,降低血液的粘稠度,促进大脑血液循环。
• 5)针刺信号与疼痛信号在丘脑水平的整合 伤害性刺激引起丘脑内侧核群、中央中核特殊形式放电反 应 针刺穴位可以抑制这种痛敏细胞放电
• 6)针刺激活脑内一些有关的痛觉调制结构 有些核团对痛阈无影响,但可减弱针刺镇痛作用:尾核头 部、丘脑中央中核、中脑中央灰质及中缝核 对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反应起调制作用的边缘系统:海马、 扣带回、隔区、杏仁、 视前区、下丘脑
下行抑制系统——抑制脊髓上行的伤害性刺激信 号——伤害性痛反应减弱 下行易化系统——兴奋背角神经元——痛反应激活
针刺(灸)镇痛
• (一)针刺镇痛的作用 • 在镇急性痛中,不同频率电针可激活不同神经通路、电针 镇痛效应与电针强度成正相关。 在镇慢性痛中,电针弱刺激效果较好 .
针刺(灸)镇痛
• (二)针刺镇痛的一般规律 • 1、针刺镇痛作用的性质 ①针刺既能镇急性痛,又能镇慢性痛; ②针刺既能抑制体表痛,又能减轻乃至消除深部痛和牵涉 痛; ③针刺既能提高痛阈和耐痛阈,又能减低疼痛的情绪反应; ④针刺既能减低痛觉分辨率,又能提高报痛标准。
2、针刺镇痛作用的强度 在适宜的针刺刺激条件下,针刺可使正常人痛阀和耐痛闹 提高达对照值的65%-180%。 3、针刺镇痛作用的空间范围 针刺具有全身性的镇痛作用,但穴位与针刺镇痛部位之间 有相对的特异性。 4、针刺镇痛作用的时程 在人体从针刺开始至痛阈或耐痛阈升高到最大值一般需2040min,继续运针或通电刺激可使其镇痛作用持续保持在 较高水平上,停针以后其痛阈呈指数曲线形式回复,半衰 期为16min。
第四章 针灸效应及机理
第一节 针刺镇痛与针刺麻醉
针刺镇痛与针刺麻醉
• 针刺镇痛:是指用针刺的方法防止和治疗疼痛的一种方法。 • 针刺麻醉:是指用针刺止痛效应预防手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生 理功能紊乱的一种方法。
(一)疼痛的定义及性质 疼痛(pain)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的不愉 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 包含痛感觉和痛反应两部分。
1、脊髓伤害性信息的节段调制系统 闸门控制学说:脊髓背角存在一种类似闸门的神 经机制,这个闸门控制着从外周向中枢神经系统 发放的神经冲动强度。 经典的闸门控制学说认为,节段性调制的神经wk.baidu.com 络的构成:有初级传入A类(刺激)、初级传入C 类纤维(伤害性刺激)和背角投射神经元(T细胞) 和胶状区抑制性中间神经元(SG细胞)组成。
• (二)提高机体免疫力 癫痫患者特是原发性癫痫患者存在IgA缺陷和细胞免疫障碍, 自身抗体阳性率也高于正常。针灸治疗可使免疫球蛋白增 高,细胞免疫功能增强。
三、针灸治疗癫痫的作用及机制
• (三)增高脑内γ-氨基丁酸含量 (四)增加脑内单胺类物质,降低乙酰胆碱含量
(五)调整脑内阿片肽物质释放
(六)促进回返抑制的恢复
针灸对内分泌功能的调节
• 一、胰腺 (一)针灸对胰腺功能的调节作用 体现在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上: 1、改善临床症状; 2、降低血糖; 3、降低尿糖; 4、治疗并发症; 5、局限性:对轻、中度疗效好,对重度疗效差,需配合 中西药治疗。
• (二)针灸对胰腺功能的作用机制 1、针灸对神经-胰岛系统功能的调节 1)调节迷走神经的功能 迷走神经功能低下→β细胞分泌胰岛素不足→糖尿病 针灸→迷走神经兴奋性↑→β细胞分泌胰岛素→血糖↓ 2)影响β细胞的分泌功能 针灸→ β细胞和/或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敏感性↑→分泌胰 岛素↑ ↓↓ 受损的β细胞结构的恢复 葡萄糖利用、转化↑—→血糖↓
针刺麻醉
• (一)针刺麻醉及其临床价值 1、针刺麻醉的作用: 1)镇痛作用; 2)抗内脏牵拉反应的作用; 3)抗创伤休克的作用; 4)抗手术感染的作用; 5)促进术后创伤组织修复的作用。
• 2、针麻的特点 1)使用安全,适用范围广; 2)便于术中医患间的配合; 3)生理干扰少,利于术后恢复; 4)简便、经济,便于推广。
三、针灸治疗癫痫的作用及机制
• (一)抑制癫痫放电,改善异常脑电图 1、对神经元过度同步放电的影响 异步化:即针刺后高波幅慢波或高波幅棘慢综合波减少或 消失。 同步化:针灸后出现短暂的高波幅慢波或慢波增多或出现 棘慢综合波。 混合变化:即在同一病人中出现同步化和异步化。
三、针灸治疗癫痫的作用及机制
SG细胞兴奋-闸门关闭-疼痛缓解;SG细胞抑制闸门打开-产生疼痛
• 2、脑高级中枢对背角伤害性信息传递的下行调制 • 下行抑制系统是指从高级中枢发出经脑干等结构 对由脊髓上行的伤害性刺激信号产生抑制作用的 系统。 • 下行易化系统是与下行抑制系统作用相反的一个 调制系统,它兴奋背角神经元,从而使疼痛更易 于出现。
• 2)经典神经递质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5-HT——增加针刺镇痛效应 去甲肾上腺素——对抗针刺镇痛,激活低位脑干 发出的去甲肾上腺素能下行投射系统—→加强针 刺镇痛 DA——消弱针刺镇痛 乙酰胆碱能系统——增加针刺镇痛 内阿片肽抑制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活动—→ 镇痛 DA抑制内阿片肽的释放—→减弱针刺镇痛
• 3、刺激方式 1)手针式:是指针刺得气后,以手法运针维持穴位一定 强度的适宜刺激,获得持续的得气感。 2)电针式:是指针刺得气后,将电麻仪连接到针体上, 利用其输出的脉冲电流维持针感的方式。 3)经皮电刺激:是指通过特定的电极而不是针灸针作用 于特定部位而获得镇痛效果的方法。
• (四)针药复合麻醉 优点: 1、药物加强针刺镇痛效果; 2、节省麻醉药用量,减轻药物不良反应; 3、生理功能稳定,利于术后恢复; 4、某些特殊优越性。
针灸对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针灸对受损周围神经功能的调节 1、提高神经的兴奋性,使其支配的肌肉收 2、激发失神经支配的肌纤维主动收缩 3、促进损伤局部炎性水肿的消退 4、改善末梢神经血液循环 缩增强
针灸对神经系统的调节
(二)针灸对脊髓损伤功能的调节 1、提高受损脊髓局部的血流量 2、改善损伤部位的循环和组织新陈代谢 3、促进损伤脊髓神经轴突的再生
• 3、针刺麻醉的缺陷 1)麻醉不全; 2)不能完全抑制内脏反应; 3)个体差异较大。
(二)针刺麻醉使用范围 目前针麻和针药复合麻醉主要用于头面部、颈部、腹部、 妇产科及四肢的手术,麻醉效果较好的手术有:甲状腺摘除 手术、颗顶枕区及后颅窝手术、前颅凹颅脑手术、颈椎前 路骨科手术、肺叶切除术、剖腹产、腹式子宫全切除术、 输卵管结扎术、胃大部切除术、全喉切除术、上颂赛根治 术、斜视矫正术、拔牙术等。
• 针刺麻醉的适应症 ①对麻醉药物过敏者。 ②肝、肾、肺功能不良,病情危重、休克和年迈体衰不 能接受麻醉药物者。 ③病情诊断明确、无需广泛探查者。 ④愿意接受针麻,耐痛能力较好而不肥胖者。 ⑤有接受针刺并能发挥针刺调整作用者,
• 针刺麻醉的禁忌症 ①凡针刺治疗中视为禁忌者。 ②惧怕针刺,术前预测针刺效果欠佳者。 ③ 精神系统的某些疾病如痴呆、精神分裂症,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及神经系统损坏性疾病。 ④ 诊断不明,需做术中广泛探查者。 ⑤病灶局部广泛粘连,手术复杂者。 ⑥顾虑重重,经反复解释仍不能排除精神紧张 者。
• (二)疼痛分类 对于临床而言,根据起因不同又可分为炎症性痛和神经病 理性疼痛. 炎症性痛是指由创伤、细菌或病毒感染以及外科手术引起 的外周组织损伤导致炎症时所发生的疼痛,包括痛觉过敏、 触诱发痛、自发痛和继发痛。 神经病理痛是指由创伤、感染或代谢病引起的神经损伤而 造成的疼痛。
(三)痛觉及其调制系统
针刺镇痛原理
(一)针刺镇痛的神经机制 1、针刺镇痛的神经通路 1)针刺信号的外周传入途径 针刺能兴奋的神经纤维包括Aα、Aβ、Aδ、C 参与镇痛的神经纤维:Aβ、Aδ—→弱刺激达到镇痛目的
2)针刺信号的脊髓内传导途径 针刺信号—→脊髓—→交叉到对侧—→上传—→影响邻近 节段所支配皮肤、内脏活动 脊髓外侧束—→邻近节段的痛觉传入—→脑干、间脑、前 脑—→发放下行冲动(脊髓外侧束—→脊髓背角)—→产 生镇痛效应
• 2、部位的选择:临床应用以体针和耳针为主,其他方法 配合使用。 1) 体针麻醉:通常选用四肢和躯干经穴组成 "针刺麻醉" 处方。 处方遵循以下四个原则:循经取穴、辨证取穴、同神经节段 取穴、经验取穴。 2) 耳针麻醉:是指以选取耳穴为主进行麻醉的方法。 选穴时主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辨证原则,二是反应点原则。
3)针刺信号与疼痛信号在脊髓水平的整合 • 针刺信号与疼痛信号在脊髓发生相互作用—→产 生镇痛效应 • 针刺信息和伤害性刺激信息到达相同或相近脊髓 节段—→镇痛作用较强 • 针刺信息和伤害性刺激信息到达相距较远的脊髓 节段—→镇痛作用较弱 4)针刺信号与疼痛信号在脑干水平的整合 针刺信号 —→延髓网状结构的巨核细胞—→同一 核团—→镇痛效应
• 2、针刺镇痛的神经化学机制 1) 内阿片肽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针刺—→阿片肽释放—→镇痛 β-内啡肽、脑啡肽—→在脑内有镇痛作用 脑啡肽、强啡肽—→在脊髓内有镇痛作用 • 针刺激活脑内的内阿片肽系统: 脊髓内的内阿片肽神经元释放相应递质—→初级 感觉传入末稍的阿片受体—→抑制P物质释放、抑 制脊髓伤害性感受神经元的痛反应 脑内有关核团中内阿片肽能神经元兴奋—→释放 递质—→神经元换元—→参与下行抑制系统—→ 抑制痛觉传递
(三)针刺麻醉方法 1、术前准备 1)术前测试:术前预测就是测定患者针刺诱导前后某些 生理指标的变化,以此来估计针麻效果,作为麻醉选择的 依据之一。 2)试针:试针是指在针麻效果术前测试的基础上,选择 几个穴位进行针刺,以了解患者的针刺得气情况和对针刺 的耐受能力。 3)心理诱导:是指为了获得较好的针麻效果而对患者进 行积极的心理引导。
(五)调节脑电活动及体感诱发电位 • 1、脑电活动 • 2、体感诱发电位
二、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作用及机制
(六)调整神经介质或递质的代谢紊乱 1、儿茶酚胺:缺血性脑卒中血浆儿茶酚胺↑→针刺 →儿茶酚胺↓ 2、活性神经肽:缺血性脑卒中亮-脑啡肽样物质↑→ 针刺→亮-脑啡肽样物质↓ 3、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5-HT:针刺可提高 模型动物血中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5-HT水 平 4、氨基酸递质:针刺对脑组织兴奋性氨基酸、谷氨 酸和天冬氨酸有调节作用 5、血浆β-内啡肽:针刺可使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β内啡肽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针刺麻醉
• 针刺麻醉: 简称“针麻”。是根据手术部位、手术病种等, 按照循经取穴、辨证取穴和局部取穴原则进行针刺,在得 到了麻醉的效果后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施行外科手术的一种 麻醉方法。 • 优点:在于使用安全、生理干扰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 少、术后伤口疼痛轻等优点. • 缺点:存在镇痛不全、肌肉松弛不够满意等问题。
• 3)针刺镇痛耐受与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 针刺镇痛耐受是指由于长时间针刺或反复刺激后,针刺镇 痛效应降低的一种现象。 • 中枢CCK-8是决定针刺镇痛和吗啡镇痛效应的重要因素 电针有效性的个体差异决定于中枢阿片肽与CCK-8的相对 平衡 电针刺激引起阿片肽释放加速—→CCK-8神经元—→CCK8释放—→抑制镇痛
二、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作用及机制
• (三)改善生化代谢紊乱 1、对血浆过氧化脂质、前列环素、血栓素等的影 响 2、对血浆内皮素的影晌 3、对脑局部缺血再灌流损伤自由基及一氧化氮的 影响 4、对热休克蛋白基因和皮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表达的影响 •
二、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作用及机制
• (四)改善甲皱微循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