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动力参数km、vmax和kcat值的计算

合集下载

生物化学(第三版)第九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课后习题详细解答_ 复习重点

生物化学(第三版)第九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课后习题详细解答_ 复习重点

第九章酶促反应动力学提要酶促反应动力学是研究酶促反应的速率以及影响此速率各种因素的科学。

它是以化学动力学为基础讨论底物浓度、抑制剂、pH、温度及激活剂等因素对酶反应速率的影响。

化学动力学中在研究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无浓度的关系时,常分为一级反应、二级反应及零级反应。

研究证明,酶催化过正的第一步是生成酶-底物中间产物,Michaelis-Menten该呢举中间产物学说的理论推导出酶反应动力学方程式,即Km、Vmax、kcat、kcat/Km。

Km是酶的一个特征常数,以浓度为单位,Km有多种用途,通过直线作图法可以得到Km及Vmax。

Kcat称为催化常数,又叫做转换数(TN值),它的单位为s-1,kcat值越大,表示酶的催化速率越高。

kcat/Km常用来比较酶催化效率的参数。

酶促反应除了单底物反应外,最常见的为双底物反应,按其动力学机制分为序列反应和乒乓反应,用动力学直线作图法可以区分。

酶促反应速率常受抑制剂影响,根据抑制剂与酶的作用方式及抑制作用是否可逆,将抑制作用分为可逆抑制作用及不可逆抑制作用。

根据可逆抑制剂与底物的关系分为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及反竞争性抑制3类,可以分别推导出抑制作用的动力学方程。

竞争性抑制可以通过增加底物浓度而解除,其动力学常数Kˊm变大,Vmax不变;非竞争性抑制Km不变,Vˊmax变小;反竞争性抑制Kˊm及Vˊmax均变小。

通过动力学作图可以区分这3种类型的可逆抑制作用。

可逆抑制剂中最重要的是竞争性抑制,过度态底物类似物为强有力的竞争性抑制剂。

不可逆抑制剂中,最有意义的为专一性Ks型及kcat型不可逆抑制剂。

研究酶的抑制作用是研究酶的结构与功能、酶的催化机制、阐明代谢途径以及设计新药物的重要手段。

温度、pH及激活剂都会对酶促反应速率产生重要影响,酶反应有最适温度及最适pH,要选择合适的激活剂。

在研究酶促反应速率及测定酶的活力时,都应选择酶的最适反应条件。

习题1.当一酶促反应进行的速率为Vmax的80%时,在Km和[S]之间有何关系?[Km=0.25[S]]解:根据米氏方程:V=Vmax[S]/(Km+[S])得:0.8Vmax=Vmax[S]/(Km+[S])Km=0.25[S]2.过氧化氢酶的Km值为2.5×10-2 mol/L,当底物过氧化氢浓度为100mol/L时,求在此浓度下,过氧化氢酶被底物所饱和的百分数。

酶动力学参数

酶动力学参数

酶动力学参数酶动力学参数是用来描述酶催化反应速率和酶底物结合力的重要参数。

在生物化学中,酶是一类高度特异性的蛋白质,它们能够加速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速率。

为了研究酶的功能和特性,科学家们引入了酶动力学参数的概念。

酶动力学参数中最基本的参数是酶的最大催化速率(Vmax)和酶的底物浓度(S)之间的关系。

Vmax表示在酶浓度饱和的情况下,酶催化反应的最大速率。

而底物浓度(S)则表示在给定的酶浓度下,底物的浓度。

通过测量不同底物浓度下的反应速率,可以得到Vmax和S之间的关系曲线,称为酶的饱和曲线。

酶动力学参数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参数是酶的亲和力(Km)。

Km值表示在酶催化反应中,底物浓度达到一半时,酶与底物结合的平衡常数。

Km值越小,表示酶对底物的结合力越强,反应速率越快。

Km值的大小可以反映酶对底物的亲和力和底物在酶活性位点上结合的紧密程度。

除了Vmax和Km之外,酶动力学参数还包括酶的催化效率(kcat/Km)和抑制常数(Ki)。

催化效率(kcat/Km)表示单位时间内酶催化的底物分子数与底物浓度之比,是衡量酶的催化效率的指标。

抑制常数(Ki)是用来描述抑制剂对酶催化反应的抑制效果的参数,Ki值越小,表示抑制剂对酶的抑制效果越强。

酶动力学参数的研究对于了解酶的催化机制、酶的底物特异性和酶的调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酶动力学参数,可以揭示酶催化反应的速率限制步骤、酶的底物结合位点以及酶的催化机理等信息。

此外,酶动力学参数还可以用于评估酶的催化效率、底物亲和力以及抑制剂的抑制效果,从而为药物设计和酶工程提供理论基础。

酶动力学参数是研究酶功能和特性的重要工具。

通过测定酶的最大催化速率(Vmax)、底物浓度(S)、亲和力(Km)、催化效率(kcat/Km)和抑制常数(Ki)等参数,可以揭示酶的催化机制和调控方式,为药物设计和酶工程提供理论基础。

酶动力学参数的研究不仅对于理解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速率限制和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推动生物医药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酶动力参数Km、Vmax和Kcat值地计算

酶动力参数Km、Vmax和Kcat值地计算

酶动力参数Km、Vmax 和K c at 值的计算(以日立U3010 为例)强玮2014-3-31一、Km根据酶促反应方程,即米-曼式氏方程(Michaelis-Menten equation ):V =(VmaxS)/(Km + S)当v=0.5Vmax 时,Km=[S] ,可见Km 等于酶促反应的初速率为最大速率Vmax 一半时的底-6~10-2mol/L 之间,单位一般为mM 或者uM 。

Km 只与酶的性质有物浓度。

Km 值一般在10关,而与酶的浓度无关。

由于Km 值与酶的浓度无关,所以计算时无需对蛋白进行定量,理论上诱导破碎的菌体上清(粗酶液)即可用来测酶活计算。

具体计算方法以前常用双倒数法,但是这种算法现在稍微好一点的SCI 杂志都不认可了,相对来说现在更准确和更常用的计算方法是直接对不同浓度的底物测得的酶活数据用米氏方程(Michaelis-Menten equation V =(VmaxS)/(Km + S) )进行非线性回归(nonlinear regression),拟合的方程中就给出了计算出的Km 值。

非线性回归方法相对于双倒数法稍微麻烦的地方在于测量酶活时底物浓度的选择要尽量多,并且要覆盖米氏方程曲线的三个区域,以下图为例,酶反应速度遵循米氏方程的规律,先是一级反应,速度随底物浓度上升也直线上升,然后是混合级反应,趋于平缓,最后进入零级反应,反应速度不再随浓度上升而上升,而是趋于一个稳定的值。

根据这个规律,具体梯度测试时,底物浓度的选点很重要,要根据实时测得的斜率或活度值实时调整,尽量要覆盖这三个区域,这样回归拟合出来的米氏方程才是准确的,计算出的酶动力参数才是正确的。

初速度Hill Fit of 初速度0.30.2度速初0.10.00 20 40底物浓度(mM)用于非线性回归分析的软件很多,Origin 8.0 我比较喜欢,将酶活数据输入后,全选,“Analysis ”菜单下选择“Fitting ”,进一步选择“Nonlinear curve fit ”进入对话框,在函数归类框“Category”中选址“Growth/Sigmoidal ”类函数,接着在子函数框“Function”中选择“Hill ”函数。

酶活力的计算方法

酶活力的计算方法

酶活力的计算方法酶活力是生物活性的重要指标,生物反应的快慢取决于酶活力的大小。

然而,对于一些细胞过程来说,由于存在多种因素和复杂的机制,导致评价酶活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本文介绍了如何计算酶活力的一般方法,以供读者参考。

一、测定酶活性的基本原理酶活性是指酶对特定底物的催化能力,它可以结合酶生理学的基本原理来解释。

具体来说,根据酶协同效应原理,在确定的反应条件下,反应速率受到酶的两个活性位点对底物及产物的拉曼散射效应的影响。

因此,当反应条件保持不变时,酶活性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二、活性测定方法根据酶协同效应原理,可以有利地利用活性测定方法来确定酶活性大小。

主要通过控制特定的反应参数(温度、酶的相对浓度等),来测定酶对特定底物的催化能力。

目前,常用的活性测定方法有多种,如放大式酶量比法、掩模测定法、多组分酶反应面法、聚合物酶抑制法、最化搜索法等。

三、常用的酶活性计算公式在控制反应条件的条件下,根据上述活性测定方法可以获得的反应速率数据,利用反应动力学理论,导出相应的反应速率表达式,用于计算酶活性。

常用的酶活性计算公式有:Michaelis-Menten模型的反应速率公式(v = Vmax*[S]/(Km+[S]);Uni-uni酶动力学模型(Vmax =Kcat*[E]t);Mono-mono模型(kcat = Km*Vmax)等。

四、其他方面考虑除了使用上述酶活性计算方法,还应该注意其他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

比如,环境因素(如温度和PH),底物、产物和调节剂的浓度,蛋白质表达水平等,都会对酶活性造成一定的影响。

总结本文介绍了酶活力的计算方法,首先介绍了测定酶活性的基本原理,然后介绍了活性测定方法,以及可定酶活性的常用计算公式,最后提醒读者应当注意其他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

只有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才能准确的计算酶活力。

生物化学(第三版)第九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课后习题详细解答_ 复习重点

生物化学(第三版)第九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课后习题详细解答_ 复习重点

第九章酶促反应动力学提要酶促反应动力学是研究酶促反应的速率以及影响此速率各种因素的科学。

它是以化学动力学为基础讨论底物浓度、抑制剂、pH、温度及激活剂等因素对酶反应速率的影响。

化学动力学中在研究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无浓度的关系时,常分为一级反应、二级反应及零级反应。

研究证明,酶催化过正的第一步是生成酶-底物中间产物,Michaelis-Menten该呢举中间产物学说的理论推导出酶反应动力学方程式,即Km、Vmax、kcat、kcat/Km。

Km是酶的一个特征常数,以浓度为单位,Km有多种用途,通过直线作图法可以得到Km及Vmax。

Kcat称为催化常数,又叫做转换数(TN值),它的单位为s-1,kcat值越大,表示酶的催化速率越高。

kcat/Km常用来比较酶催化效率的参数。

酶促反应除了单底物反应外,最常见的为双底物反应,按其动力学机制分为序列反应和乒乓反应,用动力学直线作图法可以区分。

酶促反应速率常受抑制剂影响,根据抑制剂与酶的作用方式及抑制作用是否可逆,将抑制作用分为可逆抑制作用及不可逆抑制作用。

根据可逆抑制剂与底物的关系分为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及反竞争性抑制3类,可以分别推导出抑制作用的动力学方程。

竞争性抑制可以通过增加底物浓度而解除,其动力学常数Kˊm变大,Vmax不变;非竞争性抑制Km不变,Vˊmax变小;反竞争性抑制Kˊm及Vˊmax均变小。

通过动力学作图可以区分这3种类型的可逆抑制作用。

可逆抑制剂中最重要的是竞争性抑制,过度态底物类似物为强有力的竞争性抑制剂。

不可逆抑制剂中,最有意义的为专一性Ks型及kcat型不可逆抑制剂。

研究酶的抑制作用是研究酶的结构与功能、酶的催化机制、阐明代谢途径以及设计新药物的重要手段。

温度、pH及激活剂都会对酶促反应速率产生重要影响,酶反应有最适温度及最适pH,要选择合适的激活剂。

在研究酶促反应速率及测定酶的活力时,都应选择酶的最适反应条件。

习题1.当一酶促反应进行的速率为Vmax的80%时,在Km和[S]之间有何关系?[Km=0.25[S]]解:根据米氏方程:V=Vmax[S]/(Km+[S])得:0.8Vmax=Vmax[S]/(Km+[S])Km=0.25[S]2.过氧化氢酶的Km值为2.5×10-2 mol/L,当底物过氧化氢浓度为100mol/L时,求在此浓度下,过氧化氢酶被底物所饱和的百分数。

酶促反应公式

酶促反应公式

酶促反应公式酶是一种具有特异性的高效生物催化剂,绝大多数的酶是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酶的催化条件温和,在常温、常压下即可进行。

酶催化的反应称为酶促反应,要比相应的非催化反应快103-107倍。

酶促反应动力学简称酶动力学,主要研究酶促反应的速度和底物(即反应物)浓度以及其他因素的关系。

在底物浓度很低时酶促反应是一级反应;当底物浓度处于中间范围时,是混合级反应;当底物浓度增加时,向零级反应过渡。

酶催化反应还表现出一种在非酶促反应中不常见到的特征,即可与底物饱和。

当底物浓度增加时,酶反应速率达到平衡并接近一个最大值m。

酶促反应km计算公式指的是V=(VmaxS)/(Km+S),可代入已知具体的数值进行计算即可得出,Km值是酶促反应最大速度的一半时候的底物浓度。

且由于Km值与酶的浓度无关,所以计算时无需对蛋白进行定量,理论上诱导破碎的菌体上清(粗酶液)即可用来测酶活计算。

在动力学研究中通常使用的条件下,酶的浓度与底物相比是非常低的。

当酶和底物混合后,ES的浓度迅速增加直至到达恒态,这种恒态通常在很短时间内就能达到,并可维持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整个反应的速率基本上是恒定的。

该速率被称为反应的初速率0,它可用产物的生成速率来测量:式中【Et】为总的酶浓度;为底物的浓度;1、2、3为反应速率常数。

当底物浓度无穷大时,初速率接近最大值m,m=3【Et】。

定义m=(2+3)/1,则得:0=m/(1+m/)式中m称为迈克利斯常数,代表在给定的酶浓度下,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值的一半时所需的底物浓度。

当3与2相比很小时,m就接近于酶-底物络合物的离解常数,可作为酶与其底物亲和力的量度。

酶反应动力学速率常数计算方法说明

酶反应动力学速率常数计算方法说明

酶反应动力学速率常数计算方法说明酶反应动力学是研究酶催化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酶浓度之间的关系的科学领域。

酶反应速率常数是描述酶催化反应速率的参数,它表示单位时间内转化底物的量。

在酶催化反应的研究中,准确地计算酶反应动力学速率常数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揭示酶催化反应的底物与酶的相互作用机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验角度,介绍计算酶反应动力学速率常数的方法。

首先,理论计算酶反应动力学速率常数的方法是利用动力学方程,将其转化为可测量的实验数据来进行计算。

常用的理论模型包括米氏动力学模型、多底物酶动力学模型和抑制酶动力学模型等。

米氏动力学模型是最常见和简单的酶动力学模型。

根据米氏动力学模型,反应速率常数Kcat与酶底物复合物的解离速率常数K-1和酶的底物亲和力常数Km之间存在关系:Kcat = Vmax/[E]t,其中Vmax是最大反应速率,[E]t是总酶浓度。

利用双参数线性回归方法,将实验测得的[Vmax]/[E]t和1/[S]([S]表示底物浓度)进行线性拟合,可以计算出Kcat和Km。

多底物酶动力学模型适用于存在多个底物的酶反应体系。

根据多底物酶动力学模型,酶与底物结合形成酶底物复合物后,可以出现多种酶反应途径,分别对应不同的速率常数。

通过构建动力学模型,可以利用最小二乘法将实验测得的速率数据拟合到模型上,从而推断反应速率常数。

抑制酶动力学模型适用于研究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

根据抑制酶动力学模型,抑制剂可以影响酶的底物结合或酶的催化步骤,进而影响反应速率。

通过实验测定不同底物浓度和抑制剂浓度下的速率常数,可以构建动力学模型,计算出反应速率常数和抑制常数。

其次,实验计算酶反应动力学速率常数的方法主要包括初始速率法、双重倒数法和重庆基尔法。

初始速率法是最常用的实验方法之一。

通过在反应开始时测量反应速率,可以获得初始速率v0。

根据米氏动力学方程v0 =Vmax[S]/(Km+[S]),可以通过线性拟合v0与[S]之间的关系,计算出Vmax和Km。

酶的km值三种计算法的比较

酶的km值三种计算法的比较

酶的km值三种计算法的比较
在酶反应的研究中,KM值是测量酶催化效率的重要参数,它是指
在较低的反应吴里出现一半反应产物所需要的被酶催化的物质的浓度。

一般来说,KM值越低,代表被酶催化的效率越高,因此计算KM值
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般计算酶KM值有三种常见方法,分别是半饱和
函数法、非线性回归法和静态方法。

详细比较如下:
1. 半饱和函数法:这种方法是最常用的KM值计算方法,它的基本思
想是利用反应的失速曲线精确拟合半饱和函数,自由求解函数中的
KM参数。

由于这种法简单、实用,可以直接从实验数据中获得KM
值,故被认为是最常用的方法。

2. 非线性回归法:非线性回归法是一种比较复杂的KM值计算方法,
它采用非线性方程来描述反应曲线,并将KM特性整合到方程当中,
最终利用最拟合误差最小的参数求得相应KM值。

这种法最主要的特
点是KM预设值对拟合结果的影响较小,拟合时的误差也相对较小,
故数值拟合的准确度更高。

3. 静态法:静态法通常用于常温反应,它先测量出比较大的物质的失
速曲线,来计算相应的KM值,其方法要求保持常温,并可以很好地
拟合曲线。

由于这种方法可以有效避免温度因素对拟合结果的影响,
可以得到较高精度的KM值。

综上,半饱和函数法是一个比较简单实用的计算KM值的方法,而非
线性回归法和静态法则是更为精准的计算方法。

不过,由于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计算KM值的最佳选择也取决于实验内容和条件。

ldha酶活动力学参数

ldha酶活动力学参数

LDHA(乳酸脱氢酶A)是一种在细胞代谢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酶,它催化丙酮酸和乳酸之间的可逆反应。

了解LDHA的酶活动力学参数对于研究其功能和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LDHA 酶活动力学参数:
米氏常数(Km):这是酶对底物的亲和力的一种度量。

Km值较低意味着酶对底物具有较高的亲和力,而较高的Km值则表明酶对底物的亲和力较低。

对于LDHA而言,Km值可以根据实验条件(如pH、温度、离子强度等)和所使用的底物类型(如丙酮酸或乳酸)而有所不同。

最大反应速率(Vmax):这是酶催化反应的最大速率,通常表示为每单位时间内底物的摩尔数或浓度的变化。

Vmax值反映了酶的催化能力,是评估酶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

LDHA的Vmax也可以根据实验条件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催化效率(kcat/Km):kcat是酶的转换数,表示每单位时间内每个酶分子催化的底物分子数。

催化效率是kcat与Km的比值,它综合了酶的催化能力和对底物的亲和力。

较高的催化效率意味着酶在生理条件下能够更有效地催化反应。

对于LDHA而言,催化效率也是评估其功能和活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参数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实验条件、酶的来源(不同组织或物种)、酶的纯化程度以及是否存在抑制剂或激活剂等。

因此,在实际研究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验设计和条件来确定LDHA的酶活动力学参数。

酶活性测定的数据计算公式

酶活性测定的数据计算公式

酶活性测定的数据计算公式酶活性测定是生物化学实验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用来测量酶在特定条件下的活性水平。

酶活性的测定对于研究酶的功能和特性,以及对酶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进行酶活性测定时,需要根据实验数据计算酶活性的值,这就需要用到酶活性测定的数据计算公式。

酶活性测定的数据计算公式是根据酶活性的定义和测定方法来推导的。

酶活性通常是以单位时间内酶催化反应所产生的产物的量来表示的,常用的单位包括国际单位(U)和摩尔/分钟(mol/min)。

在测定酶活性时,通常需要测量酶催化反应产生的产物的量,然后根据测量数据计算酶活性的值。

酶活性测定的数据计算公式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参数,反应产物的浓度、反应时间、反应体积、酶的载体蛋白量等。

根据不同的酶活性测定方法,这些参数可能会有所不同。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种常用的酶活性测定方法及其相应的数据计算公式。

一、比色法测定酶活性。

比色法是一种常用的酶活性测定方法,通过测量酶催化反应产生的产物的吸光度来确定酶活性。

在比色法测定酶活性时,通常需要测量反应产物的吸光度,并根据吸光度的变化来计算酶活性的值。

比色法测定酶活性的数据计算公式如下:酶活性(U)=(ΔA/min)/ε×V。

其中,ΔA为单位时间内吸光度的变化量,ε为产物的摩尔吸光系数,V为反应体积。

通过测量单位时间内吸光度的变化量,然后根据吸光度的变化量、摩尔吸光系数和反应体积来计算酶活性的值。

二、酶标记法测定酶活性。

酶标记法是一种通过标记酶的载体蛋白来测定酶活性的方法,通过测量标记物的放射性或荧光强度来确定酶活性。

在酶标记法测定酶活性时,通常需要测量标记物的放射性强度或荧光强度,并根据强度的变化来计算酶活性的值。

酶标记法测定酶活性的数据计算公式如下:酶活性(U)=(ΔC/min)/ε×V。

其中,ΔC为单位时间内标记物的强度变化量,ε为标记物的摩尔放射性或荧光强度系数,V为反应体积。

通过测量单位时间内标记物的强度变化量,然后根据强度的变化量、摩尔放射性或荧光强度系数和反应体积来计算酶活性的值。

酶动力参数Km、Vmax和Kcat值的计算

酶动力参数Km、Vmax和Kcat值的计算

酶动力参数K m 、V max 和K cat 值的计算(以日立U3010为例)强玮 2014-3-31一、 K m根据酶促反应方程,即米-曼式氏方程(Michaelis-Menten equation ):V =(VmaxS)/(Km + S)当v=0.5Vmax 时,Km=[S],可见Km 等于酶促反应的初速率为最大速率Vmax 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Km 值一般在10-6~10-2mol/L 之间,单位一般为mM 或者uM 。

Km 只与酶的性质有关,而与酶的浓度无关。

由于Km 值与酶的浓度无关,所以计算时无需对蛋白进行定量,理论上诱导破碎的菌体上清(粗酶液)即可用来测酶活计算。

具体计算方法以前常用双倒数法,但是这种算法现在稍微好一点的SCI 杂志都不认可了,相对来说现在更准确和更常用的计算方法是直接对不同浓度的底物测得的酶活数据用米氏方程(Michaelis-Menten equation V =(VmaxS)/(Km + S))进行非线性回归(nonlinear regression ),拟合的方程中就给出了计算出的Km 值。

非线性回归方法相对于双倒数法稍微麻烦的地方在于测量酶活时底物浓度的选择要尽量多,并且要覆盖米氏方程曲线的三个区域,以下图为例,酶反应速度遵循米氏方程的规律,先是一级反应,速度随底物浓度上升也直线上升,然后是混合级反应,趋于平缓,最后进入零级反应,反应速度不再随浓度上升而上升,而是趋于一个稳定的值。

根据这个规律,具体梯度测试时,底物浓度的选点很重要,要根据实时测得的斜率或活度值实时调整,尽量要覆盖这三个区域,这样回归拟合出来的米氏方程才是准确的,计算出的酶动力参数才是正确的。

初速度底物浓度 (mM)用于非线性回归分析的软件很多,Origin 8.0我比较喜欢,将酶活数据输入后,全选,“Analysis ”菜单下选择“Fitting ”,进一步选择“Nonlinear curve fit ”进入对话框,在函数归类框“Category ”中选址“Growth/Sigmoidal ”类函数,接着在子函数框“Function ”中选择“Hill ”函数。

酶动力参数Km、Vmax和Kcat值的计算

酶动力参数Km、Vmax和Kcat值的计算

酶动力参数K m 、V max 和K cat 值的计算(以日立U3010为例)强玮 2014-3-31一、 K m根据酶促反应方程,即米-曼式氏方程(Michaelis-Menten equation ):V =(VmaxS)/(Km + S)当v=时,Km=[S],可见Km 等于酶促反应的初速率为最大速率Vmax 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Km值一般在10-6~10-2mol/L 之间,单位一般为mM 或者uM 。

Km 只与酶的性质有关,而与酶的浓度无关。

由于Km 值与酶的浓度无关,所以计算时无需对蛋白进行定量,理论上诱导破碎的菌体上清(粗酶液)即可用来测酶活计算。

具体计算方法以前常用双倒数法,但是这种算法现在稍微好一点的SCI 杂志都不认可了,相对来说现在更准确和更常用的计算方法是直接对不同浓度的底物测得的酶活数据用米氏方程(Michaelis-Menten equation V =(VmaxS)/(Km + S))进行非线性回归(nonlinear regression ),拟合的方程中就给出了计算出的Km 值。

非线性回归方法相对于双倒数法稍微麻烦的地方在于测量酶活时底物浓度的选择要尽量多,并且要覆盖米氏方程曲线的三个区域,以下图为例,酶反应速度遵循米氏方程的规律,先是一级反应,速度随底物浓度上升也直线上升,然后是混合级反应,趋于平缓,最后进入零级反应,反应速度不再随浓度上升而上升,而是趋于一个稳定的值。

根据这个规律,具体梯度测试时,底物浓度的选点很重要,要根据实时测得的斜率或活度值实时调整,尽量要覆盖这三个区域,这样回归拟合出来的米氏方程才是准确的,计算出的酶动力参数才是正确的。

初速度底物浓度 (mM)用于非线性回归分析的软件很多,Origin 我比较喜欢,将酶活数据输入后,全选,“Analysis ”菜单下选择“Fitting ”,进一步选择“Nonlinear curve fit ”进入对话框,在函数归类框“Category ”中选址“Growth/Sigmoidal ”类函数,接着在子函数框“Function ”中选择“Hill ”函数。

KM, kcat, and kcat KM

KM, kcat, and kcat KM

max 是指最大反应速度。

当底物浓度足够大时,体系中酶的活性中心达到饱和状态,其反应速度达到最大。

由此可见,最大反应速度max 随酶浓度的变化而变化。

kcat 指反应常数( catalytic constant ),kcat 可以由这个公式计算得到:kcat = max/[E][E] 指酶浓度,由此可以说,kcat 表示了每单位时间内(秒)每摩尔的酶(或者说每摩尔的活性中心)能够把多少摩尔的底物转化成产物。

Km 俗称米氏常数,以浓度做单位,米氏常数定义为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Km 可以反映出酶与底物的亲和力,Km越低,亲和力越大。

kcat/Km 称为催化效率,常常以此来比较不同的酶而同一底物,或者不同底物而同一种酶。

KM, kcat, and kcat /KMKM - The Michaelis constant, KM,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the affinity of the enzyme for substrate, but this is not always correct. A more accurate statement is that, for reactions obeying Michaelis-Menten kinetics, KM is a measure of the substrate concentration required for effective catalysis to occur. That is, an enzyme with a high KM requires a higher substrate concentration to achieve a given reaction velocity than an enzyme with a low KM. Table 11.1 lists values of KM, kcat, and kcat/KM for selected enzymes.kcat - The Michaelis-Menten equation, V = Vmax[S]/(KM + [S]), can be rewritten asV = kcat[E]t[S] / ( KM + [S])where Vmax = kcat[E]t. kcat incorporates the rate constants for all the reactions between ES and E + P in a multistep enzymatic process. For a two-step reaction, kcat = k2. For more complex reactions, kcat depends on which steps in the process are rate-limiting.kcat gives a direct measure of the catalytic production of product under optimum conditions (saturated enzyme). The units of kcat are seconds-1. The reciprocal of kcat can be thought of as the time required by an enzyme molecule to "turn over" one substrate molecule. Alternatively, kcat measures the number of substrate moleculesturned over per enzyme molecule per second. Thus, kcat is sometimes called the turnover number. Some typical turnover numbers are shown in Table 11.1, as well.kcat/KM - This ratio is often thought of as a measure of enzyme efficiency. Either a large value of kcat (rapid turnover) or a small value of KM (high affinity for substrate) makes kcat/KM large.When [S] << KM (dilute solution), equation 11.27 becomesV (kcat/KM)[E][S]Here, kcat/KM behaves as a second-order rate constant for the reaction between substrate and free enzyme. This ratio is important, for it shows what the enzyme and substrate can accomplish when abundant enzyme sites are available, and it allows direct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an enzyme toward different substrates. When an enzyme has a choice of two substrates, A or B, present at equal, dilute concentrations,Table 11.2 shows that when an enzyme has different substrates on which it can work, the range of efficiencies may vary considerably. Note that for chymotrypsin the kcat/KM ratio varies 1-million fold.As a second-order rate constant, kcat/KM has a maximum possible value, which is determined by the frequency with which enzyme and substrate molecules can collide. A reaction which attains such a velocity is said to be "diffusion-limited" because every encounter leads to reaction. If every collision results in formation of an enzyme-substrate complex, diffusion theory predicts that kcat/KM will attain a value of about 108 to 109 (mol/L)-1s-1. The enzymes carbonic anhydrase, fumarase, and triose phosphate isomerase actually approach this limit.。

米氏方程 kcat

米氏方程 kcat

米氏方程 kcat
米氏方程(Michaelis-Menten Equation),是描述酶催化反应速率的经典动力学方程。

它通过定量描述底物浓度对酶催化反应速率的影响,为理解和研究酶的催化机理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米氏方程的数学表达式如下:
v = (Vmax * [S]) / (Km + [S])
其中,v表示反应速率,Vmax表示酶的最大催化速率,[S]表示底物的浓度,Km表示米氏常数,也称为底物浓度为一半时的酶的催化速率。

米氏方程的推导基于一些假设,包括酶底物复合物的形成和解离速率远远快于化学反应速率,底物浓度远小于酶的浓度等。

这些假设使得米氏方程成为描述酶的动力学行为的有效工具。

米氏方程的应用广泛,可以用来研究酶的催化机理、测定酶的动力学参数以及设计和优化酶催化的工艺过程。

通过实验测定不同底物浓度下的反应速率,可以拟合得到米氏方程的参数,从而了解酶的催化性能。

此外,米氏方程还可以用来比较不同酶的催化效率,评估酶的抑制剂和激活剂对催化速率的影响等。

除了米氏方程,还有其他一些扩展的动力学模型可以用来描述更复杂的酶催化反应,例如酶的反馈调控、多底物反应等。

这些模型通常基于更多的假设和更复杂的数学表达式,能够更准确地描述实际
情况。

米氏方程是描述酶催化反应速率的经典动力学方程,通过定量描述底物浓度对酶催化速率的影响,为理解和研究酶的催化机理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它的广泛应用使其成为生物化学和生物工程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为研究和应用酶催化过程提供了基础。

酶Km测定

酶Km测定

3 0.2
0.9 0.8
4 0.25
0.9 0.75
5 0.3
0.
7 0.8
0.9 0.2 0.1
8
0.9 1.0 0.1
37℃水浴保温5min 0.1 0.1 0.1 0.1
37℃水浴准确保温 15min
保温结束,各管立即加入碱性溶液1.0ml以终止反应。 各管中分别加入0.3%4-氨基安替比林溶液1.0ml及0.5%铁氰化钾2.0ml, 充分混匀,放置10min,510nm波长处比色。
V
Vmax
Vmax/2 Km [S]
Vmax 2
Vmax[S] = Km + [S] Km=[S]
∴Km值等于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一半 时的底物浓度,单位是mol/L。
Km值与Vmax值的测定
双倒数作图法(double reciprocal plot),又称为 林-贝氏(Lineweaver- Burk)作图法 Vmax[S]
[注意事项]
(1) 各种试剂(特别是底物溶液和酶液)吸液量的准确性。
(2) 保温时间要准确。
[实验结果]
用吸光度(A)代表V
(1)以[S]对A作图,观察该图的形状。
(2)以1/[S]对1/A作图,查出—1/Km,求出酶
的Km值。
V=
Km+[S]
Km 1/V= 1/[S] + 1/Vmax Vmax (林-贝氏方程)
【碱性磷酸酶的Km测定】
【酶催化反应式】
试剂(ml) 40mmol/L底 物溶液
碳酸缓冲液 (pH10) 蒸馏水 酶液 底物浓度 (mmol/L)
1 0.1
0.9 0.9 0.1
2 0.15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酶促反应动力学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酶促反应动力学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酶促反应动力学(一)Km和Vmax的概念如果我们用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作图可以看出酶促反应呈双曲线型,即当底物浓度很低时,反应速度(V)随着底物浓度([s])的增高,成直线比例上升。

而当底物浓度继续增高时,反应速度增高的趋势逐渐缓和。

一旦当[s]达到相当高时,反应速度不再随[s]的增高而增高,达到了极限值,称反应速度(Vmax)。

当反应速度为反应速度一半时的[S]为Km值,Km值亦称米氏常数,为酶的特征性常数。

不同的酶Km值不同,同一种酶对不同底物有不同的Km值。

各种同工酶的Km值不同,也可借Km以鉴别之。

上述反应过程经过数学推导可得出一方程式,即米氏方程:V=Vmax[s]/Km+[s](二)最适pH值和最适温度酶活性受其所在环境pH的影响而有显著差异。

其原因是酶的催化作用主要决定于活性中心及一些必需基团的解离状态,有的需呈正离子状态,有的需呈负离子状态,有的则应处于不解离状态,这就需要一定的pH环境使各必需基团处于适当的解离状态,使酶发挥活性。

通常只在某一pH时,其活性,此pH值称为酶的最适pH。

pH偏离最适pH时,无论偏酸或偏碱,都将使酶的解离状况偏离最适状态,使酶活性降低。

各种酶的最适pH不同,但大多为中性、弱酸生或弱碱性。

少数酶的最适pH远离中性,如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1.5,胰蛋白酶的最适pH为7.8。

酶对温度的变化极敏感。

若自低温开始,逐渐增高温度,则酶反应速度也随之增加。

但到达某一温度后,继续增加温度,酶反应速度反而下降。

这是因为温度对酶促反应有双重影响。

高温度一方面可加速反应的进行,另一方面又能加速酶变性而减少有活性酶的数量,降低催化作用。

当两种影响适当时,即既不因温度过高而引起酶损害,也不因过低而延缓反应进行时,反应速度最快,此时的温度即为酶的最适温度。

温血动物组织中,酶的最适温度一般在37~40℃之间。

仅有极少数酶能耐受较高的温度,例如,TagDNA聚合酶在90℃以上仍具有活性。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酶动力参数K m 、V max 和K cat 值的计算(以日立U3010为例)
强玮 2014-3-31
一、 K m
根据酶促反应方程,即米-曼式氏方程(Michaelis-Menten equation ):
V =(VmaxS)/(Km + S)
当v=0.5Vmax 时,Km=[S],可见Km 等于酶促反应的初速率为最大速率Vmax 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Km 值一般在10-6~10-2mol/L 之间,单位一般为mM 或者uM 。

Km 只与酶的性质有关,而与酶的浓度无关。

由于Km 值与酶的浓度无关,所以计算时无需对蛋白进行定量,理论上诱导破碎的菌体上清(粗酶液)即可用来测酶活计算。

具体计算方法以前常用双倒数法,但是这种算法现在稍微好一点的SCI 杂志都不认可了,相对来说现在更准确和更常用的计算方法是直接对不同浓度的底物测得的酶活数据用米氏方程(Michaelis-Menten equation V =(VmaxS)/(Km + S))进行非线性回归(nonlinear regression ),拟合的方程中就给出了计算出的Km 值。

非线性回归方法相对于双倒数法稍微麻烦的地方在于测量酶活时底物浓度的选择要尽量多,并且要覆盖米氏方程曲线的三个区域,以下图为例,酶反应速度遵循米氏方程的规律,先是一级反应,速度随底物浓度上升也直线上升,然后是混合级反应,趋于平缓,最后进入零级反应,反应速度不再随浓度上升而上升,而是趋于一个稳定的值。

根据这个规律,具体梯度测试时,底物浓度的选点很重要,要根据实时测得的斜率或活度值实时调整,尽量要覆盖这三个区域,这样回归拟合出来的米氏方程才是准确的,计算出的酶动力参数才是正确的。

初速度底物浓度 (mM)
用于非线性回归分析的软件很多,Origin 8.0我比较喜欢,将酶活数据输入后,全选,“Analysis ”菜单下选择“Fitting ”,进一步选择“Nonlinear curve fit ”进入对话框,在函数归类框“Category ”中选址“Growth/Sigmoidal ”类函数,接着在子函数框“Function ”中选择“Hill ”函数。

由于Origin 8.0中没有保存米氏函数,但是Hill 函数与米氏函数类似(如下)(“Origin Basic Functions ”函数下的Hyperbl 也是类似与米氏函数的可选函数),当n=1是就完全变成了米氏函数,所以接着在左边的“Parameters ”中将n=1的可选框构上,点击“Fit ”进行拟合,K m 、V max 值等拟合的数据就在弹出的窗口中显示出来了,注意这里的Vmax 值不是本文所指的Vmax 值,两者的意义和单位都不一样,发表用的Vmax 单位通常为nkat×mg-1 protein (见下文),而此处的Vmax 为输入数据时的Y 轴值,如果数据由日立U3010分光光度计测得,则其代表“活度”,即每分钟内吸光度变化的量。

X n Hill 函数: Y=Vmax K n + X n
二、 V max
Vmax 表示在一定酶量下的最大反应速率,即酶完全被底物饱和时的反应速度,与酶浓
度呈正比。

通常发表论文的Vmax单位为nkat×mg-1protein,表示每毫克纯化的蛋白有多少个nkat活力。

这里有必要弄清楚酶活力单位的意义,国际上有两种活力单位:IU和Kat,它们的意义分别为:
1IU:指在特定条件(25℃,其它为最适条件)下,在1分钟内能转化1微摩尔底物的酶量,或是转化底物中1微摩尔的有关基团的酶量。

1Kat:在最适条件下,1秒钟能使1摩尔底物转化的酶量。

Kat和IU的换算关系:1 Kat=6×107IU,1IU=16.67n Kat
日立U3010测得的酶活力是用“活度”表示的,即每分钟内吸光度变化的量。

所以要将活度换算为Kat,首先必须将吸光度的变化与底物的变化联系起来。

这里的底物是指具有特定波长的光吸收,用来指示酶反应进程的物种,如氧化还原酶通常选择NADH/NADPH。

这里以托品酮还原酶TRI为例,测定340nm处NADPH的活度值。

首先吸光度Abs与底物浓度c是有公式联系的:
Abs=c·ε·l
在实际测定中,“ε·l”部分可以作为一个常数处理,在一个反应体系中将NADPH 的浓度固定,测出吸光度A值后即可换算出“ε·l”值,通常选3个浓度,取三个“ε·l”的品均值。

如TRI的酶活测定中:
200 uM·ε·l=1.342 →ε·l=0.00671
100 uM·ε·l=0.721→ε·l=0.00721 平均ε·l=0.00696由于活度的意义是1min内吸光度的变化量,则选取一个线性比较好的酶反应的动态吸光度曲线,记录下它0s和60s两个点的吸光度值,用上面得到的ε·l值算出各自的底物浓度,其差值对应的就是该活度下的底物变化量。

如一反应: 活度=0.1182/min
0s Abs=1.221→ c(NADPH)=175.4 uM
60s Abs=1.103→ c(NADPH)=158.5 uM
由于反应体系是1ml,则变化量为△c(NADPH)=175.4-158.5=17 nM,所以活度0.1182/min对应17nM的NADPH变化量,即每分钟,0.1182个活度表示有17nM的NADPH 发生了转化。

为便于计算,换算为:
0.1 活度/min =14.38 nM/min (NADPH)
这样,吸光度的变化与底物的变化联系起来就联系起来了,用酶活力单位IU的定义来换算,很容易就得出:0.1 活度/min =0.01438 IU=0.24 nKat
将上面非线性回归得到的V max(活度)值按上面的公式换算就得到了nKat值,进一步除以每管反应蛋白的量(mg),就得出了标准V max(nkat×mg-1 protein)的值。

以木本曼陀罗TRI 3号重组蛋白为例,其对托品酮酶活拟合的结果是K m=2.65mM, V max=0.48879/min(活度),每管反应酶量为13.285ug, 则其
V max=4.8879×0.24/0.013285=88.3 nkat×mg-1 protein
三、K cat
Kcat是酶的催化常数,定义为在单位时间内每一活性中心或每分子酶所能转换的底物分子数,表示酶催化特定底物的能力。

其单位一般是s-1,即每秒钟内一个酶分子或酶活性中心能催化多少个底物发生反应。

还是以托品酮还原酶TRI催化托品酮和NADPH的为例,其反应方程式如下:
托品酮+ NADPH →托品 + NADP
物的转化量度关系上式0.1 活度/min =14.38 nM/min (NADPH)已经提供了,我们只需
对反应中的蛋白定量就行了。

还是以上面的例子计算,非线性回归拟合出的V max=0.48879/min(活度),对应的底物(NADPH)转化量是△c(NADPH)=4.8879×14.38=70.29 nM/min。

每管反应酶量为13.285ug,重组酶蛋白的分子质量为33245.88道尔顿(这里的重组酶分子质量一定要加上前面融合的标签序列,这里是His标签),则酶分子数为13285/33245.88=0.40nM,每秒钟每个酶分子催化的底物分子数即K cat=70.29/(0.40×60)=2.93 s-1。

注意:上面的计算默认了每个酶分子都作为一个活性中心参与了催化反应,而没有顾及其是否以二聚体或多聚体的形式。

事实上,有些酶是只以多聚体形式才有活性的,这时就要准确弄清楚是几聚体,然后将相应的K cat值除以该值才是准确的。

四、K cat/ K m
K cat/K m用来衡量酶的催化效率。

这一表示式又被称为特异性常数,其包含了催化反应中所有步骤的反应常数。

由于特异性常数同时反映了酶对底物的亲和力和催化能力,因此可以用于比较不同酶对于特定底物的催化效率或同一种酶对于不同底物的催化效率。

其算法很简单,用K cat值除以K m值即可,单位一般为s-1×M-1或s-1×mM-1,注意两者是1000倍的关系,如上例,其K cat/K m=2.93/3.65=1.11 s-1×mM-1=1110s-1×M-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