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说“乡愁诗人”余光中

合集下载

乡愁余光中赏析(通用7篇)

乡愁余光中赏析(通用7篇)

乡愁余光中赏析(通用7篇)乡愁余光中赏析(通用7篇)余光中乡愁赏析是怎样的呢?余光中的一首《乡愁》道出无数游子内心深处的情感,是思乡诗作中的代表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愁余光中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愁余光中赏析篇1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

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

《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

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

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

《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

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

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

《乡愁》共四节。

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

乡愁余光中赏析

乡愁余光中赏析

乡愁余光中赏析乡愁余光中赏析:《乡愁》是余光中诗集《白玉苦瓜》中的一首,和《民歌》《乡愁四韵》《罗二娃子》等,同是余光中以民歌风抒发乡愁的经典之作。

余光中被称为“以乡愁之诗撼动亿万华裔”的诗人,“乡愁”是其众多诗作中念念不忘的主题。

《乡愁》对一个抽象的、很难作出描绘却被大量描绘所覆盖的主题作出了新的诠释。

在意象上,选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生活中常见的物象,赋予其丰富的内涵,使原本不相干的四个物象,在乡愁这一特定情感的维系之下,反复咏叹。

余光中本人曾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

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想到祖国大陆这样“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内容上,按时间顺序,从“幼子恋母”到“青年相思”,到成年后的“生死之隔”,再到对祖国大陆的感情,不断发展的情感,逐渐上升,凝聚了诗人自幼及老的整个人生历程中的沧桑体验。

不同阶段的乡愁,凝聚两端的分别是:我——母亲;我——新娘;我(生)——母亲(死);我(游子)——大陆(祖国)。

乡愁的对象,由具体的“乡”,到抽象的民族的“乡”,从地域之乡,到历史之乡和文化之乡。

使“乡愁”逐渐沉淀出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力。

诗形上,四段文字在字数、句式上基本一致:“……(时间状语),乡愁是……(作为意象的具象化的‘乡愁’的载体),我在这头,……(具体的‘乡愁’的对象)在那头”。

一气呵成,回环往复,似乎是情感的一唱三叹,余音缭绕,历久弥笃。

诗歌在语言上纯净、清淡,浅白真率而又意味隽永。

“小小”、“窄窄”、“矮矮”、“浅浅”等叠音的形容词,用来修饰中心意象,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

这首诗在艺术风格上,一反诗人早年“现代时期”那种刻意锤字炼句、苦心经营意象和矛盾语法、追求陌生化效果以作惊人之语,在晦涩中求深奥的特点,转而追求恬淡、圆融的美学风格。

余光中《乡愁》赏析

余光中《乡愁》赏析

余光中《乡愁》赏析一.作者简介: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南京。

因眷恋母乡,神游古典,自命为“江南人”,亦自称为“五陵少年”。

历任台湾师大、政大、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曾在美国讲学四年。

作品多次获文学大奖,诗文皆有很深造诣,梁实秋评价说:“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诗集有《舟子悲歌》《蓝色的羽毛》《五陵少年》等。

散文集有《左手的缪思》《掌上雨》《听听那冷雨》等。

二.作品品析:在所有的语言中,诗歌是语言的钻石;在所有的情感中,诗歌是情感的铀。

一起来回味品读诗歌的语言美。

《乡愁》一诗语言的质朴之美在于如同口语,富于生活气息;典雅之美又在于精丽,富有独特的韵味,是经过锤炼加工的。

1、时间词美:“小时侯、长大后、后来、而现在”这些词不露痕迹地表示出时间的变化、情感的递增;2、名词的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美在它们选取了代表漂泊、隔离、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抽象的难以捕捉的恋国思家的乡愁;3、数量词的美:“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在于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4、叠词美:“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的使用,增加了句子的音韵感,富有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5、方位词美:“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些方位词,显示了空间的距离,反复应用使人感受到一种字字关情、琅琅上口的韵律。

6、另外,“乡愁是……”这一句式又营造了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三.拓展阅读:1.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节选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

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

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

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

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

赏析余光中乡愁(通用9篇)

赏析余光中乡愁(通用9篇)

赏析余光中乡愁(通用9篇)赏析余光中乡愁(通用9篇)《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表达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

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赏析余光中乡愁,供大家阅读参考。

赏析余光中乡愁篇1有人说余光中的《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下面一起随小编来看看这篇乡愁赏析是如何细评这一文学作品的。

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

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

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

”(《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

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很多诗歌是描写乡愁的。

“乡愁”是中国诗歌中一个很常见、很普遍的主题。

评说“乡愁诗人”余光中

评说“乡愁诗人”余光中

评说“乡愁诗人”余光中“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乡愁,是中国诗人的永恒题材,也应该说是世界诗人的永恒题材,而且在儒家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吟咏起来,乡愁格外的刻骨铭心!当代诗人当中,写乡愁最成功的,最有影响力的,我总认为是台湾中山大学的教授余光中先生了。

余光中在台湾与海外及祖国大陆文学界享有盛誉。

多次赴欧美参加国际笔会及其他文学会议并发表演讲,也多次回到祖国大陆讲学。

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曾朗诵演出过他的名诗《乡愁》。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东方之子》等栏目专题连续报导了余光中先生,影响很大。

“从21岁负笈漂泊台岛,到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到往来于两岸间的探亲、观光、交流,萦绕在我心头的仍旧是挥之不去的乡愁。

”谈到作品中永恒的怀乡情结和心路历程时他说,“不过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现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上世纪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其中便有人们争诵一时的“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白发盖着黑土,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土。

”回忆起上世纪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似乎又在感念着当时的忧伤氛围。

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余光中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

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我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余光中在南京生活了近10年,紫金山风光、夫子庙雅韵早已渗入他的血脉;抗战中辗转于重庆读书,嘉陵江水、巴山野风又一次将他浸润。

“我庆幸自己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

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

”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乡愁》作品阐释

《乡愁》作品阐释

《乡愁》作品阐释《乡愁》是现代诗人余光中的经典之作,这首诗以独特的艺术手法表现了人们对家乡的怀念和思恋之情。

本文将从诗歌意境、形式和主题等方面对《乡愁》作品进行阐释。

诗歌意境余光中的《乡愁》通过艺术手法,将怀念和思恋家乡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歌开篇就描绘了“海角天涯,旧时相识”的场景,接着诗人通过描写家乡的自然风景、日常生活和物产等细节,引发了无尽的回忆和感慨;最后,“沉醉于记忆的怀抱”之中,旅途中的孤独和困苦不再重要,因为此时此刻,诗人身处在“乡愁”的怀抱之中,内心得到了最真挚的宁静和温暖。

诗歌形式诗人运用独特的修辞手法和抒情技巧,将怀念家乡的情感表现得异常深刻。

其中,对比和借景是诗歌构思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元素。

比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这地,不等闲,钟鼓楼”,两个场景之间的对比,突出了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换,将诗人离开家乡的心情展现得鲜活动人。

此外,诗歌中的许多形象也都是十分独特而精美的。

比如“海角天涯,旧时相识”,用诗意的“天涯海角”来描绘离别的悲伤和相逢的喜悦;“楼高莫近邻,水深总自知”中的“不近邻、自知水深”两句则巧妙地融合了基于观感和基于知觉的两种不同认识方式。

诗歌主题《乡愁》的主题核心是“乡愁”,是对家乡、亲人、朋友的一种浓浓的思念和怀念。

无论是家乡的自然环境,还是那些与自己有过交往的人和事,都已成为了内心中一个不可磨灭的记忆。

诗人感叹生命短暂,物是人非,思念故乡的情感都写进了这首诗中。

同时,诗歌本身也在无形之中表达了一种对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优美描绘以及对个人存在意义与生活意义的体悟。

综上所述,《乡愁》通过细腻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人生体验,抒发了人们对家乡、亲人和朋友的怀念和思恋之情,使读者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和归属感。

余光中的《乡愁》原文以及赏析

余光中的《乡愁》原文以及赏析

余光中的《乡愁》原文以及赏析余光中的《乡愁》原文以及赏析《乡愁》是现代诗人余光中于1972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诗中通过“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几个时序语贯串全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余光中的《乡愁》原文以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乡愁》原文: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赏析:《乡愁》是余光中诗集《白玉苦瓜》中的一首,和《民歌》《乡愁四韵》《罗二娃子》等,同是余光中以民歌风抒发乡愁的经典之作。

余光中被称为“以乡愁之诗撼动亿万华裔”的诗人,“乡愁”是其众多诗作中念念不忘的主题。

《乡愁》对一个抽象的、很难作出描绘却被大量描绘所覆盖的主题作出了新的诠释。

在意象上,选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生活中常见的物象,赋予其丰富的内涵,使原本不相干的四个物象,在乡愁这一特定情感的维系之下,反复咏叹。

余光中本人曾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

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想到祖国大陆这样“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内容上,按时间顺序,从“幼子恋母”到“青年相思”,到成年后的“生死之隔”,再到对祖国大陆的感情,不断发展的情感,逐渐上升,凝聚了诗人自幼及老的整个人生历程中的沧桑体验。

不同阶段的乡愁,凝聚两端的分别是:我——母亲;我——新娘;我(生)——母亲(死);我(游子)——大陆(祖国)。

乡愁的对象,由具体的“乡”,到抽象的民族的“乡”,从地域之乡,到历史之乡和文化之乡。

乡愁余光中赏析

乡愁余光中赏析

乡愁余光中赏析余光中乡愁赏析篇一: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

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

《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

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

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

《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

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

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

《乡愁》共四节。

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

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余光中乡愁赏析篇二:1、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寄托在给家人的书信里'所以将乡愁比喻为邮票;长大后,作者和家人分居两地,很难与家人相见,于是将乡愁寄托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乡愁比喻为船票;后来,母亲去世,作者与母亲再也不能见面,于是作者就将乡愁比喻为坟墓;现在,由于人为的原因,海峡两岸的同胞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余光中的诗乡愁赏析

余光中的诗乡愁赏析

余光中的诗乡愁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余光中的诗乡愁赏析余光中的诗乡愁赏析《乡愁》是诗人余光中漂泊异乡,游弋于海外回归中国后所作的一首现代诗。

余光中《乡愁》诗歌赏析

余光中《乡愁》诗歌赏析

余光中《乡愁》诗歌赏析1、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寄托在给家人的书信里’所以将乡愁比喻为邮票;长大后,作者和家人分居两地,很难与家人相见,于是将乡愁寄托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乡愁比喻为船票;后来,母亲去世,作者与母亲再也不能见面,于是作者就将乡愁比喻为坟墓;现在,由于人为的原因,海峡两岸的同胞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2、结构方面:本诗分四个小节,前三个小节为最后一个小节做铺垫。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将乡愁依次比喻为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结构严谨,很好的表达了本诗的中心。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以“乡愁诗人”著称,他的一首意蕴深刻,家喻户晓的《乡愁》更是写出了海外游子的思归之情,洋溢着诗人魂牵梦绕的“中国情结”。

一、浓重的文化寻根情结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余光中的《乡愁》从两个方面着重表现了对祖国大陆的这种文化上的归属感或者叫作落叶归根情结。

首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民族感。

中国诗歌强调含蓄,强调借助意象来表现情与思。

余光中先生借助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技巧,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可感的,和诗人人生的四个阶段息息相关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并且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四个意象。

小时候与祖国母亲分隔两地是由于国家政策关系,那时只能通过书信的形式,用一枚小小的“邮票”承载自己厚重的乡愁,一枚小小的“邮票”成了两岸人民情感交流的枢纽,正如杜甫在《春望》中所写下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蕴含了中国人民多少的苦难与思念呀。

到了中年,作者成家立室之后依然不能摆脱这种隔岸的牵挂。

本应幸福,温馨而甜蜜的婚姻却变成了海上旅途的疲乏,孤独,一张张旧“船票”饱含和多少空虚的岁月和相聚的感动,一张张旧“船票”割断了无数鸳鸯梦。

乡愁余光中解析

乡愁余光中解析

感谢百度文库让我们在这里与你相见,您的下载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乡愁余光中解析余光中的《乡愁》啊,那可真是一首超级打动人的诗呢。

你看啊,他把乡愁这个抽象的情感,用特别具体的东西给表现出来了。

小时候的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这多形象啊。

就像咱们小时候,离开家去个远点的地方上学,想给家里人说个话,可不就靠写信嘛,那邮票就像是连接家和自己的一个小纽带。

而且这邮票小小的,就像小时候那种懵懵懂懂的乡愁,虽然有,但是还不是那么浓烈,那么沉重。

再说说长大后的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这船票啊,意味着分离。

可能是为了生活,为了梦想,要离开家乡,离开自己心爱的姑娘或者家人。

那船票就像是一道鸿沟,把家和自己隔开了。

我就想啊,余光中先生当时在船上的时候,心里肯定特别不是滋味儿,望着越来越远的家乡,手里捏着船票,那乡愁就像潮水一样涌上来了。

后来啊,乡愁变成了一方矮矮的坟墓。

这就更让人难受了。

亲人离世,自己和家乡的联系好像又少了一点。

那矮矮的坟墓就像一道永远跨不过去的坎儿,把自己和过去的美好回忆,和自己的根隔离开了。

每次想到这儿,就感觉心里堵得慌。

到最后呢,乡愁成了一湾浅浅的海峡。

这可就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乡愁了,这是整个台湾同胞对大陆的乡愁啊。

海峡虽然浅浅的,但是却让两岸的亲人朋友难以相见。

就像有一堵无形的墙在中间一样。

我想啊,余光中先生写这首诗的时候,肯定是特别盼望海峡两岸能够早日团圆的。

他的这种乡愁,也让我们这些读者感同身受,每次读都觉得心里酸酸的,同时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家乡的联系,和亲人朋友的团聚。

第 1 页共 1 页。

乡愁余光中微型文学评论

乡愁余光中微型文学评论

乡愁余光中微型文学评论
乡愁是人们对家乡的思念和留恋之情。

余光中的微型文学评论通过短小精悍的文字,深刻地描绘了乡愁的情感和内涵。

在余光中的评论中,他以细腻、纯净的笔墨,将人们对家乡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通过寥寥几句文字,勾勒出乡愁的多种表达方式:乡村风景的美丽、田园生活的纯真、亲人和朋友的温暖等等。

他不断用意象生动的语言展现了乡愁的魅力,使读者情不自禁地沉浸在家乡的情感之中。

余光中的微型文学评论在描写乡愁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乡村的关注和思考。

他不仅通过文字展示了乡村风景的美丽,更关注了乡村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问题。

他思考人们对乡土文化的遗忘和乡村经济的困境,以及乡村社会变迁带来的挑战等。

他通过对乡村现状的观察和思考,呼吁人们保护和珍视家乡的文化和传统,让乡愁能够得以延续和传承。

综上所述,余光中的微型文学评论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文字描绘了乡愁的微妙情感,同时也关注并思考了乡村的现状和发展。

他的文字直击人心,将读者带入了无限遐想的境界,让人们在热爱家乡的同时,也更加关注和思考家乡的未来。

余光中乡愁短评200字

余光中乡愁短评200字

余光中乡愁短评200字余光中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诗人和文化评论家,他的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

其中,他的散文《乡愁》更是成为了经典之作。

《乡愁》是一篇以乡愁为主题的散文,通过对乡愁的描绘和思考,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情和对现实的思考。

文章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线索,通过对家乡的描写和回忆,勾勒出了一个真实而深刻的乡村形象。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家乡的山水、田园和人物,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家乡的美好和独特之处。

在描写家乡的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现实的思考和对乡愁的理解。

他指出,乡愁并非只是对家乡的怀念,更是对现实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思索。

作者通过对乡愁的分析和解读,探讨了人与土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他认为,乡愁是一种对生命的回归和对内心的触动,是一种对真实和美好的追求。

《乡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思考。

它不仅描绘了一个具体的乡村形象,更展现了人与土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它让人们重新思考自己与家乡的关系,思考自己与现实的关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余光中的《乡愁》是一篇充满情感和思考的散文,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情和对现实的思考。

它不仅描绘了一个具体的乡村形象,更引发了人们对人与土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思考。

它让人们重新思考自己与家乡的关系,思考自己与现实的关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篇散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思考,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写乡愁的书评

写乡愁的书评

写乡愁的书评《乡愁》:现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乡愁,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它既包含了人们对故乡的深深卷恋,也包含了因为距离、时间或其他原因而产生的疏离和遗憾。

这种复杂的情感状态,常常被诗人用来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感,从而在文字中找到了表达的出口。

余光中的《乡愁》就是这样一首深入人心的现代诗歌。

这首诗通过“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四个时间序语,将乡愁的情感贯穿始终。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乡愁,那是一种对故乡的深深春恋和无尽的思念。

在这首诗中,余光中用四个具体的形象来描绘乡愁:邮票、船票、坟基和海峡。

这四个形象,既是对乡愁的具象表达。

也是对人生历程的深刻描绘。

邮票,代表若与家人的通信;船票,象征着对远方的渴望;坟盒,代表著生与死的距离;而海峡。

则是地域和政治历史因素的产物,也是乡愁的最深切表达。

这四个形象,每一个都带有深深的情感烙印。

邮票,代表著那份希望与家人保持联系的迫切心情:船票,是那份不远万里、排除万难回家的决心:坟基,是那份生死之隔、无法再见的這憾;而海峡。

则是那份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回归故乡的病苦。

在余光中的笔下,乡愁是那样地深入人心。

那样地让人感同身受。

他用文字描绘出了乡愁的情感状态,那种对故乡的深深卷恋和无尽的思念。

他的诗歌,不仅是对乡愁的抒发,也是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历史的反思。

而这种反思和思考,不仅存在于诗歌中,也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乡愁。

这种乡愁,或许是因为距离而产生的思念,或许是因为时间而产生的遗憾,或许是因为政治历史因素而产生的痛苦。

但无论如何,它都是那样地深入人心,那样地让人难以忘怀。

总的来说,《乡愁》是一首现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它用简单的语言和形象,表达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故乡的思念。

它不仅是对乡愁的抒发,也是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历史的反思。

读完这首诗。

不禁让人为之动容,为之感动。

余光中乡愁的赏析

余光中乡愁的赏析

余光中乡愁的赏析余光中乡愁的赏析导语:余光中的诗歌中乡愁情真意切,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深热爱之情,以下是由网小编为您整理的乡愁的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乡愁赏析《乡愁》,篇幅虽短,所折射的情感却连绵不绝,一点一滴的思绪与相思凝结成不朽篇章,余光中影响了一代人,不!严格的说应该是他所表达的情感。

母亲与儿子,丈夫与妻子正如大陆与台湾,我很想知道难道真的什么东西能分割两者。

作为文人墨客,余光中毫不含糊,诗人的《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乡愁在新的时代新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和深度;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人,余光中更是无可挑剔,从诗文中可以体会得到他所表达的深厚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诗文描述了一个青年从小到大一生的经历,从小背井离乡,小时有的虽然仅仅是一张小小的邮票,粘连的是与母亲之间深深的思念,还有那不尽的乡愁!当青年长大的时候,按理说,在这个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之时,理应无忧无虑斗志昂扬拼搏向前。

但乡愁又化作一张窄窄的船票,他在这头,妻子却在那头,带来的只有无尽的相思!无尽的愁苦。

最后那青年老了,父母也去世了,乡愁唯一给他留下的是那座矮矮的坟墓。

再看看我们自己,虽然与家人仅仅只隔数里地,想到沧桑的父母还是不免有些伤怀。

想到这,我想诗人的乡愁里的伤感多多少少的与我们的情感还是有粘连的。

诗人余光中以自己的个人情感感悟联系到祖国和民族,将其感情升华至另一个更高的层次,撩起无数爱国人士的爱国之情。

该诗情真意切,既抒发了自己愁苦之情,将乡愁写的淋漓尽致,又渴望祖国统一。

他将台湾与大陆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乡愁就是现在分割大陆与台湾的那条浅浅的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我能清楚的感觉得到乡愁以其强烈的抽象情感在引领者我们,这也正让我们知道了我们前方是光明的。

诗中表达了何其壮大的爱国情感,不禁又让我联想到的屈原!哎,他们可说是同是天涯沦落人啊。

乡愁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他的浓重的归属感,渴望回归“母亲”的回抱。

余光中的《乡愁》诗句赏析

余光中的《乡愁》诗句赏析

余光中的《乡愁》诗句赏析余光中的《乡愁》诗句赏析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下面给大家整理了余光中的《乡愁》诗句赏析,一起来看看吧!余光中的《乡愁》诗句赏析《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呀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赏析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

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

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

”(《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

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

诗歌乡愁赏析

诗歌乡愁赏析

诗歌乡愁赏析诗歌乡愁赏析余光中在《乡愁》中,继承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出了富有新意的乡愁情绪,这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的极其钟爱是分不开的。

下面是诗歌乡愁赏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面对一条海峡造成的乡愁,其实两岸的人都在默默等待,都希望有人能帮他们道出心中的哀愁:无数家庭就像左右手一样被分开,但似乎永远无望重新握在一起;两百万背井离乡的大陆人,成了台湾社会中的外省人;同一种语言、文化和传统,因为一条海峡的分隔,被赋予截然不同的含义甚至命运……乡愁就像梦,不厌其烦,要代代找到为它开口说话的人。

余光中之前,古有《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来为乡愁谱写挽歌,有元人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把乡愁表达成“断肠人在天涯”的哀伤;今有一九六零年的林海音,用小说《城南旧事》强调一个台湾人对北京的思念,更有一九六五年至一九七一年的白先勇,他用十四篇《台北人》系列小说,来提示台北外省人精神绝望背后的上海家园,它似乎成了台北“外省人生活”的精神解毒剂。

有趣的是,当代作家用小说表达的乡愁,固然已经引起大家的钦佩和注意,但人们依然期待更有文字效率的表达,似乎人们内心积蓄的乡愁,无法被小说耗尽,仍期待被一首诗更浓缩地表达,不然,那会意味着汉语的失败,而不是乡愁的失败,直到一九七二年的余光中写出短诗《乡愁》为止……七十年代的余光中,正处于个人西化主张的强弩之末,等待在八十年代开口提醒人们,去用新诗唤醒中国古代。

五十年代他与覃子豪等创建蓝星诗社时,是他西化主张的开端。

重要的是,蓝星诗社自视为“新月”的继承者,他们费尽心力继承的“西化”,实际是西诗格律体与自由体的混合。

就是说,他们认为诗歌的声音和形式必须受到某种约束,只有意象或隐喻的使用是自由的,体现出对现代主义的尊崇。

我们容易看出,《乡愁》一诗有新月主张的“稳定”形式,明显吸收了闻一多的“音尺”主张。

文学评论范文乡愁

文学评论范文乡愁

1.《乡愁》文学评论范文 800字诗人评说:溶哀愁于物象(流沙河)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写于1972年)。

这首小诗我用四川土话朗诵过好几次,听众反应强烈。

诗写得好,一目了然,谁要我来詹詹费词。

真要叫我说说,却又感到为难。

这是一粒水晶珠子,内无瑕斑,外无纹痕,而且十分透明,一眼便可看穿,叫我说些什么。

我看见了的,别人也都看见了,还要我来说吗。

看来看去,这粒水晶珠子仿佛不是工匠琢磨成的,而是天然形成的……不。

这是诗,人写的。

既然是人写的,总不会是一挥而就的,其间必有一个创作过程。

那么,参照着写诗的一般经验,我就来冒昧地猜一猜余光中是怎样写成这首诗的吧。

故国故乡故园,人之所恋,古今一样,中外相同。

翻翻唐诗宋词,游子抒写乡愁之作,多得叫人吃惊。

现代中国人,粗具文化的,差不多都念过或听别人念过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0年代的和40年代的学生,恐怕都唱过或听别人唱过这支歌吧:“念故乡,念故乡,故乡真可爱。

天甚清,风甚凉,乡愁阵阵来。

故乡人,今何如,念念常不忘。

在他乡,一孤客,寂寞又凄凉……”只是这支歌的曲调是从捷克音乐家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乐》里挪借来的,这点唱的人未必都知道。

至于40年代的那些不愿做亡国奴的流亡学生,几乎没有一个不会唱《流亡三部曲》的。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台上一唱,台下都哭,感人至深。

这支歌余光中肯定会唱。

他还会唱《长城谣》:“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因为他在一首诗里提到过这支歌。

髫年所唱,没齿难忘。

那些遥远了的记忆不可能同他的这首《乡愁》无关。

厚积薄发,一首小诗里涵藏着多少年的感受啊!余光中该记得很清楚,自己小小年纪,做了流亡学生,逃到大后方去读书求学。

学校里有一个取信栏,他每天去那里看两次。

紧着心弦,扫视着那一长排信封的队伍,要看看有没有熟悉的字迹——母亲的字迹,写着自己的姓名的。

多次失望之后,收到一封信了,比伙食团打牙祭还快活。

恭读了一遍又一遍,都背得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说“乡愁诗人”余光中 乡愁 的诗人余光中 为中国文坛创作了不少的佳作吗, 深受人们的喜爱。

是如何来评说余光中的 呢?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这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乡愁》中的句子 ,温总理在访问美国时,就曾引用过这诗句 ,借以表达海峡两岸及遍布全球的华人,因为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血脉、共 同的审美取向而产生的那种“血浓于水”的相互的牵挂和思念!乡愁,很显然, 是一种文化上的概念,而不仅仅是对故乡的思念。

自从温总理引用这句诗后, 余光中及他的乡愁诗再次成为文坛的热点。

余光 中再次成为热点,他的乡愁诗歌 再次成为热点, 后燃的因素是温总理的引用, 必然的因素则是因为余光中是 诗人、散文 家、学者——与生他、养他的大陆分离了几十年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是 “飘蓬”,是游子!必然因素之二,是因为他的乡愁诗歌所创造的意象,所抒发 的感情,代表了全球华人对于华夏文化的牵挂和思念! 乡愁,是中国诗人的永恒题材,也应该说是世界诗人的永恒题材,而且在儒 家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吟咏起来,乡愁格外的刻骨铭心!当代诗人当中,写乡愁 最成功的,最有影响力的,我总认为是台湾中山大学的教授余光中先生了。

余光中 1928 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

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 “江南人”。

余光中 1949 年离开大陆,3 年后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先后在 数所大学任教、创作,也曾到美国和香港求学、工作。

目前在高雄“国立中山大 学”任教。

已出版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 40 余种,他自称是“文学创作上的多妻主义者”。

文学大师梁实秋 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余光中在台湾与海外及祖国大陆文学界享有盛誉。

多次赴欧美参加国际笔会 及其他文学会议并发表演讲, 也多次回到祖国大陆讲学。

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 会上曾朗诵演出过他的名诗《乡愁》。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东方 之子》等栏目专题连续报导了余光中先生,影响很大。

“从 21 岁负笈漂泊台岛,到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到往来于两岸间的 探亲、观光、交流,萦绕在我心头的仍旧是挥之不去的乡愁。

”谈到作品中永恒 的怀乡情结和心路历程时他说, “不过我慢慢意识到, 我的乡愁现应该是对包括 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 上世纪 60 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其中便有人们争诵一时的“当 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白发盖着黑土,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土。

”回忆 起上世纪 70 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 眺,似乎又在感念着当时的忧伤氛围。

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 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 20 年的时候,我在台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 了 20 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 余光中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 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

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 性,到最后一句我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 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余光中在南京生活了近 10 年, 紫金山风光、 夫子庙雅韵早已渗入他的血脉; 抗战中辗转于重庆读书,嘉陵江水、巴山野风又一次将他浸润。

“我庆幸自己在 离开大陆时已经 21 岁。

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 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

”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 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 《乡愁》是台湾同胞、更是全体中国人共有的思乡曲,随后,台湾歌手杨弦 将余光中的《乡愁》《乡愁四韵》《民歌》等 8 首诗谱曲传唱,并为大陆同胞所 喜爱。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1992 年,余光中于 43 年后再次踏上祖国大陆的土地。

谈到这次对北京的访 问,余光中说:“我的乡愁从此由浪漫阶段进入现实时期。

我大陆之行的心情相 当复杂,恍若梦中,我在北京登长城、游故宫,被两岸同胞的亲情所感染,写了 不少诗作,尽情抒解怀乡之愁。

” 自此以后,余光中往返祖国大陆七八次,他回到了福建家乡,到了南京、湖 南等地,在南京寻访金陵大学故地,与大陆学子对谈,对大陆自然多了一层感知 和了解。

在四川,作家流沙河赠他一把折扇,问他是否乐不思蜀,他挥毫题字:思蜀而不乐。

翰墨间仍飘出了淡淡的乡愁。

余光中说, 在大陆的游历使他越来越发现, 他的乡愁是对中华民族的眷恋与 深情。

“我后来在台湾写了很多诗,一会儿写李广、王昭君,一会儿写屈原、李 白 ,一会儿写荆轲刺秦、夸父逐日。

我突然意识到,这些都是我深厚‘中国情 结’的表现。

” 余光中承认, 他的诗歌在赴美期间受到了当时流行的摇滚乐的影响, 比较注 意节奏, 因此也容易被作曲家看中谱曲, 但他仍以“蓝墨水的上游是黄河”来表 明他的文化传承中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最大。

他说, 尽管诗文中也受一些西方东西 的影响,但不变的是中国文化的遗韵和对中华民族的怀思。

他的作品深受《诗经 》的影响,也学习过臧克家、徐志摩 、郭沫若 、钱钟书的作品。

他说:“我以身为中国人自豪,更以能使用中文为幸。

” “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 余光中曾在文章中写道:“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

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 难叫她做江湖。

”他说:“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 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

” 他说, 中国文化对所有的“龙族”都有着无法摆脱和割舍的影响。

谈到台湾 一些人企图割裂两岸的文化联系, 他说: “吃饭要用筷子, 过端午节, 过中秋节, 能改得掉吗?余秋雨 等大陆文化学者到台湾演讲引起轰动,不都说明中华文化是一脉相传的吗?” 从香港返台后,余光中在“国立中山大学”任教,学校环境优美,他的办公 室就在面海的半山腰。

余光中面海低语:“在台北时办公室也靠海,不过是靠着 台湾东海岸,我看着太平洋有什么意思,看美国有什么意思。

这也许是天意,现 在我凭窗而立, 便可直视海峡西面, 尽管身在台湾, 我可以一生守望着我的大陆。

” 《余光中集》由余光中亲笔作序《炼石补天蔚晚霞》。

序言中,余光中用这 样的话全面回顾了他半个世纪的诗文创作历程: “我一生写诗虽近千首, 但是我 的诗不全在诗集里,因为诗意不尽,有些已经洋溢到散文里去了。

但是我的散文 也不全在文集里,因为文情不断,有些已经过渡到评论里去了。

写来写去,文体 纵有变化,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那便是我对中文的赤忱热爱。

如果中华文化是 一个大圆,宏美的中文正是其半径,但愿我能将它伸展得更长。

”“白发上头的海外遗孤,半辈子断奶的痛!” 一台名为“余光中先生作品朗诵音乐会”,最近在常州广播电视中心 600 平方米的演播大厅内举办。

内地观众和读者再次听到了余光中先生的作品。

此前, 9 月 17 日到 21 日, “2003 年海峡诗会———余光中诗文系列活动”在福建泉州 永春等地举行。

那里,是余光中的“父乡”,而常州,是余光中的“母乡”。

余光中的母亲、夫人均为常州人,因此他说:“常州是我的母乡,也是我的 妻乡,那份乡情也不下于父乡了。

”昨天的朗诵会以《浅浅的海湾》《等你在雨 中》 《壮丽的光中》 三部分, 呈现了余光中不同时期的 《乡愁》 《扬子江船夫曲》 《月光曲》《黄河》《五行无阻》等八首及散文《听听那冷雨》的片段。

来自北 京、上海、南京、台湾的艺术家、演员张家声、童自荣、殷之光、阎怀礼、查曼 若、方舒、殷正阳等对余光中的作品进行了演绎。

朗诵会在《乡愁》声中开场,这一首在内地“一人吟千人和”的诗作,仿佛 把大家带进了余光中的乡愁里。

青少年时期的余光中, 经常留驻在外婆家武进漕 桥,“于是,常州给我的安慰与影响,从小就充满女性的娴雅与柔美。

这一切, 加上江南的水乡,历史与传说,莺飞草长,桥影橹声,妩媚了、充盈了我的艺术 感性。

我的江南是以常州为典型,更以漕桥为焦点的。

我的《乡愁》一诗里,邮 票与船票的另一端,袅袅牵动我年轻心灵的正是永恒的常州母亲、常州新娘。

” “怔?正对水和田壮阔的镜头,一刹那剧烈的感受,白发上头的海外遗孤, 半辈子断奶的痛。

”余光中这首 30 年前在香港艺术中心看到水和田黄河摄影展 后创作的《黄河》,昨天让朗诵者童自荣潸然泪下,在雄浑的音乐中,仿佛听到 了黄河的咆哮和一个游子对祖国母亲深情的呼喊。

而就在朗诵会前夕, 演员与余光中交流他的作品该如何朗诵, 余光中回想起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时,声音哽咽了,余光中先生的眼镜后面,有晶莹的泪在布满 皱纹的眼角打转。

“我是在下游饮长江水的孩子,黄河的奶水没有吮过一滴。

” 余光中说,那时他除了写诗,不知道还能以什么方式感觉到与“中国”有联系。

乡愁诗人的心愿:不要因为五十年的政治而抛弃五千年的文化! 余光中此次回到“母乡”是受常州市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之邀。

前日下午, 他与小他十岁的编剧苏叔阳进行了中国文化、乡愁、全球化的对话。

苏叔阳谈起 他 1991 年访问台湾时的感受说, 他觉得很亲切, 没有什么语言、 文化上的隔阂。

“临离别的那天非常有意思,一位台湾小伙子说,大家手拉手一起跳个集体舞。

内地朋友不会唱的跟着台湾的朋友一起唱。

唱的是‘你对着我笑嘻嘻, 我对着你 笑哈哈。

’我一听就乐了, 其实, 大家都会, 因为我们小时候也唱这首歌。

我想, 总有一天两岸会超越历史,还会融合在一起。

” 余光中也有同感。

他第一次回到内地是 1992 年,到了北京。

“我小时候就 是个南方人,长江以北就没有来过。

1997 年到东北去,更是一片陌生的土地。

但是我也不觉得陌生。

因为到关外, 我就想起抗战时候唱过的‘我的家在东北松 花江上’、‘万里长城万里长’的歌。

每次唱这些歌,都觉得很亲切,甚至有的 时候要流泪。

无所谓华南、 华北还是关外, 全是中国, 那是同样强烈的民族感情。

” 余光中认为,中华民族深厚的感情从历史、从文化、从血缘来讲,即使天涯萍水 相逢也会一见如故。

“所以我常对我的亲朋们说, 不要因为五十年的政治而抛弃 五千年的文化。

” 说到全球化的问题、中国文化受到冲击的问题,苏叔阳认为,如果没有了中 国的世界就不称其为世界了;没有了中国文化的全球化,也不叫全球化了。

余光 中说,“全球化并不是要全部化在一起,而是要彼此了解尊重、保持自我、互相 吸收。

”余光中幽默地说,如果“食古不化”是一种病,那么“食洋不化”也是 一种病。

介绍到此处, 我也该向着海峡对岸的“政治家”们呼喊一句: “不要因为五 十年的政治而抛弃五千年的文化。

”这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发自内心的呼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