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考题(北宋汝窑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宋汝窑探析
官窑创建于北宋徽宗时期,在宋瓷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堪称宋瓷之粹。
南渡后,因袭故京遗制,重建官窑。
故宋代官窑有南北之分,南宋人叶置的《坦斋笔衡》曰:“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
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
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
澄泥为范,及其精致,釉色润澈,为世所珍。
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
余如乌泥窑,余杭窑,续窑,皆非官窑比,若谓旧越窑不复见矣。
”这段文字记载是我们今天研究宋代官窑瓷器的珍贵治资料,它言简意赅,把宋代官窑瓷器建立的原因、时代、沿革及其建窑地点作了明确的叙述,使我们对民窑“受命”烧造“贡瓷”至皇家“自置官窑”烧造的发展过程有了清晰的了解。
据前述《坦斋笔衡》记载,州治临汝应为其遗址所在地,然而,临汝遗址始终未能获得考古证实。
1977年,故宫博物院在调查河南宝丰清凉寺窑址时,曾采集到与宫中传世汝窑器相同的标本,并对它进行了两次科学化验,其结果与50年代故宫博物院提供给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传世汝窑洗的化学数据相同。
这一科研成果有力地说明二者的窑口相同。
但由于当时采集标本的数量很少,因此不能以一概全而作为定论。
1986年11月、12月间,上海博物馆清凉寺考古工作者提供的线索,对当地窑址作了进一步调查,共采集汝窑瓷标本40余件,并出版了《汝窑的发现》一书。
上述调查与发掘工作,证明了《坦斋笔衡》所载的“宫廷先命汝州烧造贡瓷,后自置官窑烧造”的历史的真实性。
但《坦斋笔衡》提到“京师自置”,而宝丰清凉寺窑址并不在京师,这又如何理解呢?笔者认为“京师”应理解为泛指朝廷,自置官窑地点当然也可以不在京师。
就文字上讲,“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与上文的“遂命汝州造青瓷器”是紧密相承的句子。
其中的“自”与“命”二字是相应而言的。
“命”是朝廷指令民窑烧制贡瓷而言的,“自”则是指朝廷自身建窑而言。
因此,“京师”应是朝廷的代名词。
这种类似句式还见于陆游《老学庵笔记》:“……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此处“故都”实为北宋朝廷的借代,非指地名。
因此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是一致的。
纵观中国陶瓷发展史可知,民窑也罢,钧窑也罢,均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因为这是建窑烧瓷的必要条件。
没有烧瓷的主要原料瓷土及其所用的燃料(木柴与煤)等自然条件,是无法建窑烧瓷的。
考古资料证明,河南是我国唐、宋瓷窑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
从河南全省的古瓷窑的分布情况看,各个时期瓷窑遗址绝大部分集中在京广铁路以西、北起太行山麓鹤壁、焦作、南到伏牛山东麓的平顶山广大地区。
而铁路以东几乎没有古瓷窑的遗存。
古汴京(开封)地处京广铁路以东,因此它不具备建窑烧瓷的自然条件。
官窑来源于民窑,从这个逻辑上讲,在汴京建立之前,理应有个民窑的存在。
否则,这种“汴京官窑”青瓷便成了无源之水。
河南宝丰清凉寺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对于解决北宋官窑遗址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考古证实,清凉寺遗址的部分发掘品与传世汝窑瓷相同,官汝窑器的胎质大多呈香灰色,釉色基本为淡天青色。
色调稳定,釉面滋润而不甚光亮。
釉层开细小纹片并伴有冰裂纹,因裹足支烧。
器底留有芝麻大小不等的支烧痕,制作十分精致。
在遗址中发现了较多的民汝窑器,经研究,当时官汝窑烧造前的遗存。
这证明了先“命”汝州烧青窑器,后“自”置官窑的历史事实。
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汝窑产品的特征为:胎质大多呈香灰色,釉色呈淡青色。
并注重釉色的典雅,以开纹片为美,不讲究刻划花的装饰,个别器物仅仅装饰一道或几道弦纹。
造型大多模仿古代青铜器的样式烧造,古朴而端重。
制作精细,盘、碗、洗等均采用裹足满釉支钉烧法,圈足卷曲外撇,器底留有细小如芝麻大小的支钉烧痕迹。
“青汝窑的工匠,以名贵的玛瑙入釉,烧成了具有"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典型特色的汝瓷。
汝窑的釉色青如天:汝官窑天青釉色为主.面如玉:关键是半乳浊状的结晶釉,这种结晶釉对色与光极敏感,青绿釉却能从内反射出红晕蟹爪纹,形容瓷器开片的主次、走向。
晨星稀:汝窑器釉厚,釉中有少量气泡,古人称为“寥若晨星”,在光照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汝窑瓷片的断面,肉眼可见一些稀疏的气泡嵌在釉层的中、下方棕眼:釉面的气泡在窑中焙烧时爆破后未经弥合而自然形成的小孔。
鱼子纹:鱼子纹是指在汝瓷釉面上有片状泛黄有异于汝瓷天青釉面的色块。
此天造之物说的是被后人尊为五窑之魁的汝瓷。
关于汝瓷的来源一直有着美好的传说,版本之一便与宋徽宗的梦有关。
宋徽宗曾做过一个梦,梦到雨过天晴,远处天空的天青色,醒后他要求造瓷“雨过天晴
云破处”,发誓要让工匠烧制出这样令其着迷的瓷器,最后汝州工匠技高一筹,从此,世上多了一种传世瓷器———汝窑瓷器,天青色釉也成为汝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事实上,“雨过天晴云破处”最早提法并不源于宋徽宗,而是五代后周的第二位皇帝世宗柴荣。
当时,柴荣将柴窑的特点写为“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
”由于天青色确实是汝窑的一大特点,为此后世的传说便为汝窑的诞生附会上了宋徽宗的梦。
不过专家认为,无论传说怎样,汝窑能成为五大名窑之首与宋徽宗的喜好有关。
冯小琦介绍说,唐代社会蒸蒸日上,大气磅礴,所以陶瓷雍容大度,类似唐三彩,到了宋代则推崇理性美。
“汝瓷代表了宋人的审美,与唐代完全不一样。
”
从近十余年来汝窑发掘资料得知,汝窑器物十分丰富,凡传世品所见,除出戟尊外,窑址中均有类似标本出土,而且器型远不止这些。
如莲瓣纹钵、海水纹钵、镂孔盏托、划花海水纹钵、套盒、壶、梅瓶、鸟首型器等。
传世的汝窑瓷器主要有三足尊、奉华尊、直口瓶、纸槌瓶、鹅颈瓶、碗、莲花大腕、盘(敞口、直口、三足)、碟(花口)、洗(花口)、盏托(花口)、水仙盆等。
分别收藏在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英国大维德基金会、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等博物馆。
盘、碟是汝窑瓷器中较多的一种器类,已见著录20余件。
盘有直口、花口、敞口之分。
盘的高度一般在1.5厘米至4.8厘米之间,口径一般在14.8厘米至21.4厘米之间。
有的盘呈六瓣花口,为宋代典型的式样。
碟相对较浅,高度约1.5厘米至3.3厘米之间。
盘、碟均采用裹足满釉支钉支烧。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三足盘是比较特殊的一件,从窑址出土标本来看,当时烧造的三足盘数量不少,窑址中有大小数种规格的三足盘残器。
这种器型在宋代其它窑口未见,是宋代汝窑的特有造型。
洗,亦是汝窑中常见的器类,式稍深,有圆口和花口之分,高度在3厘米至4.7厘米之间,足经多在8.9厘米至13.1厘米之间,亦采用裹足满釉支烧。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汝窑洗镶有铜口,釉色纯正,釉质莹润,釉面开有片纹,是较为典型的器物。
碗,目前传世有三种:
(1)撇口碗,两件分别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与英国大维德基金会。
碗高在6.7厘米至6.8厘米之间,口径16.8厘米至17.1厘米,足经7.5厘米至7.7厘米之间。
北京故宫收藏的一件口、足直径略大于在大维德基金会的一件,两件碗均采用满釉裹足支钉支烧。
(2)莲花碗,高10.4厘米,口径16.2厘米,足经8.1厘米。
碗呈十瓣莲花形,似宋代常见的注碗形制,宋代南北方瓷窑均有烧造,为宋代常见器型,此莲花碗造型比例适度,器身随花口亦呈十瓣,形似一朵盛开的花朵,集观赏与实用为一体。
(3)直口碗,上世纪80年代宝丰清凉寺蛮子营村出土,碗呈直口直壁,近底略收,此种器型在宝丰清凉寺窑及河南其它窑口生产的均釉、青釉碗中较为常见,支烧方法与其它碗的支烧方法不同,未采用支钉支烧法,而采用垫烧。
瓶,汝窑瓶目前所见的有纸槌瓶、撇口瓶、胆瓶、鹅颈瓶几种,瓶的一般高度在18厘米至22.4厘米之间,足经多在8厘米至9厘米之间。
如纸槌瓶,造型很美,瓶口微撇,长颈微束、折肩、直腹微收,线条柔中有刚。
另一种瓶与纸槌瓶相似,只是口上出一平沿,类似的造型在宋代龙泉窑青釉瓷器中亦可见到。
三足尊,传世共两件,北京故宫的三足尊较小,高12.9厘米,口径19厘米,足距17.8厘米。
三足尊为宋代瓷器造型之一。
定窑、龙泉窑亦烧造,是仿汉代三足尊的形制,尊为直口直壁,器身饰三组凸起的弦纹,上下饰弦纹各两道,腹中部,一组饰三道弦纹。
下呈三足。
足底亦见支烧的痕迹。
奉华尊,仅见台北博物院一件,尊高16.3厘米,口径13.1厘米至13.5厘米,足经9.5厘米。
因底部刻“奉华”二字,故名奉华尊。
该器型宋代均窑、官窑亦有烧制。
尊底部有5个支烧痕,支烧痕不是汝窑瓷中常见的芝麻大小,而是不甚规整的较大支烧痕,是较为特殊的一件,因其支烧方法特殊,窑址中又未见此类似的标本,故且存疑。
水仙盆,台北故宫博物院与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各有收藏。
水仙盆呈椭圆形,口微敞,下有四足。
水仙盆高5.6厘米,至5.7厘米之间,口径15.5厘米至18.6厘米×22厘米至23厘米之间,足经13厘米至15厘米×19厘米至21.6厘米之间,底部有六个支钉痕。
这种水仙盆,清代雍正、乾隆有仿汝窑的,所仿釉色逼真,造型亦很接近汝窑,实能乱真,在鉴别上应当十分谨慎。
盏托,目前所见两件,有圆口与花口之分,分别藏于英国大维德基金会与国立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口径为16.8厘米左右。
盏托亦是宋代常见的器型之一,南北方瓷窑均有制作,北方耀州窑、定窑、均窑、南方江西景德窑烧制的各式盏托,造型丰富。
在宝丰清凉寺窑址中还发现有镂空盏托,为汝窑又增添了新的资料。
综上所述,汝窑各类器物高度与口径一般未超过24厘米,大多在十几厘米至23厘米之间,器型没有太大的,这是汝窑器物的特点之一。
汝窑为何不烧或很少烧大型器物呢?汝窑北宋末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窑炉由原来的马蹄形大窑,改进为椭圆形小窑炉,每窑只能装烧20厘米左右匣钵配套器物10件,由此,我们可以找到传世汝窑器物无大件的真正原因。
汝窑青瓷的显著特征是不以繁杂的装饰纹来美化器物,而是以釉质、釉色取胜。
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明显酥油感觉。
用显微镜观察,可见到釉下寥若晨星的稀疏气泡。
釉面抚之如绢,温润古朴,光亮莹润;釉如堆脂,素净典雅,色泽滋润纯正,纹片晶莹多变。
对汝官瓷的拥有和欣赏,体现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文化层次和艺术涵养。
汝窑不仅在当时影响盛大,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宋窑以后的瓷器风格都受到它的影响简单朴素典雅,是宋窑以后瓷器所借鉴的。
它那种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古朴、典雅、凝静、大气,象征着纯洁、平安、吉祥和富贵。
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真正去体验汝窑会被它的这种品质所影响,从而使自己更加具有内涵和文化素养。
对后世人们研究当时的历史提供了很多线索,作出了巨大贡献。
它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传承与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的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