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用】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案3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_24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_24
【看+听+讲+想+做+小动】
1、看图猜人物
2.选择题
3.材料题问题:①体现了他的什么精神?②我国科技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想+看+讲+听】
1、出示热点新闻:朝鲜核问题的概况(用放大镜)及朝鲜半岛新局势的视频(插入视频)
2、提问:对于朝鲜核问题,国际社会有反映?【听+看+想】
师出示本课知识网络图,进行小结
学校:玉州区名山中学
学科:历史
学段:八年级
内容:第17课科学技术的
成就(一)
反思知识
及时检测了解学习效果,并进行学法指导
思维拓展,开阔视野,训练思维
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建国以来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重点)
2、能力目标:通过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难点),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3-1师学法指导,生小组讨论,后提问(用书写笔)
3-2师出示归纳,生齐读。(遮幕)【防泡】
1、出热点材料
2生思考并讨论后,提问,师点评【看+想+讲】
1.师生小结本课
2.布置后续作业
MS-备课方式:图文结构Ⅱ型(大综合方式第二套)学校:玉州区名山中学课题: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唐再宇
学生注意观看、动脑思考,师导入课题。
1.生阅读课文,找出相关知识。
2-1.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找出相关知识,写在学习卡上,同桌2人交互。(用书写笔)【防单】
2-2生发言,展示学习成果
2-3师精讲。【防泡、防花、防空】
1.生独立思考,后提问,生写(用书写笔)
2-1师学法指导,生独立思考,后提问,师生点评【看+想+讲】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六单元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六单元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3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武器,我们这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和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它?(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新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胁,中国只有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才能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人民才能过上安宁的日子。)
4课本介绍了另一为杰出的科学家是谁?(袁隆平)
(1)袁隆平的主要贡献是什么?(他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难点
建国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拨指导。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教学过程
师生
行为
媒体应
用分析
.
一、情景引入
新中国建立刚到半个世纪,人民海军就能驾驶着国产的导弹驱逐舰环球访问、遨游世界各地。大家都已经知道发生这么强烈反差的原因在于新中国科技有了长足的进步。那么,新中国科技取得长足进步的原因又有哪些呢?
学生展示本课收获
学生看课件
课件展示
二、自主探究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两弹一星”
1谁来介绍什么是“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
2原子弹是怎样研制出来的?(以邓稼先为首的老一辈科学家挑选了20多名刚毕业的大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研、奋发图强、协力攀登科学高峰。他们在缺乏资料的“真空”状态下,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在罗布泊的戈壁沙滩上空点燃神奇之火,生成原子弹爆炸特有的“蘑菇云”。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案




知识与技能
以邓稼先和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过程与方法
个人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情感、态度值观
通过学习建国以来科学技术的成就,让学生明白我国有些科技领域已经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_1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_1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道“两弹一星”,了解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及其重大贡献;理解科学技术对新中国国防建设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利用老师提供的有关资料和问题设计,尝试自主学习以及与同学间的合作学习。

3.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所表现出来的艰苦创业、忘我牺牲的精神,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树立为报效祖国而奋发学习的理想。

二、教学重点1.“两弹一星”和邓稼先;2.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三、教学难点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以简述中国古近代科技表现导入新课(二)学生自读课文,交流汇报新中国科技发展成就(三)两弹一星1.探讨:新中国为什么要研制原子弹?有何意义?2.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事迹、精神。

3.新中国导弹科技事业的发展。

4.卫星技术有什么作用?“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的意义?5.我国火箭发射技术有何表现?(四)籼型杂交水稻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人吃饭靠“两平”,一是靠邓小平,二是靠袁隆平。

为什么这样说呢?请同学们看书,归纳袁隆平的贡献,怎样评价他?2.回答贡献,介绍人物袁隆平。

(五)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新中国所取得的科技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让我们振奋,它提高了我们的国际地位,增强了我们的综合国力。

通过学习本课,让我们更加坚信科教兴国的正确性。

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坚持创新,勇于进取,为实现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1*cnjy*com板书:科学技术的成就(一)中国梦保障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助力经济发展,造福百姓民生1.原子弹 1.人造地球卫星 1.籼型杂交水稻 1.三峡工程2. 氢弹 2.火箭发射3.导弹 3.神舟系列飞船国防科技航天科技生物科技水利科技为中华之崛起读书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_22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_22
历史兴趣小组的学生展示有关导弹的几种分类表格和实例图片。
学生观看《国庆50周年大阅兵》中有关导弹部队的视频资料并思考问题
学生仔细观看。
学生用图片、表格、文字等方式展示新中国在国防科技和航天科技事业方面的伟大成就。
学生回忆“神五”和“神六”发射时候的激动心情并展示图片。
学生通过视频材料感受袁隆平院士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
教学重点
1、“两弹一星”;2、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教学难点
1、如何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准确简练地讲述科技知识。
2、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教学资源
1.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2.相关网址和书籍、报纸:
·航空博物馆:
教学过程设计
板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2、通过讲述法、例证法、分析法、图示法、启发法等方法,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建国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累累硕果。有些尖端科学技术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震动了整个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强烈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9、(过渡)在航天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我国的生物技术也在大踏步地前进,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充分显示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
播放有关籼型杂交水稻培育的视频后,指导学生分析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理由。
10、引导学生思考:建国以后,我国的经济实力并不强大。但是,为什么我国仍然能够取得这么多的重大科技成果?
学生回答:军事科技方面的成就。
两大组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国际和国内局势讲述。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归纳我国原子弹研制的背景。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案新人教版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课标要求】知道"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标志性成果、“863”计划的制定。

【教学目标】1、掌握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2、分析科技发展的原因;黑龙江独特的地方经济作物有哪些【重、难点】1、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杰出科学家的事迹2、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学习方法】分析资料、讲述故事、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出示目标:太空授课(The Space Lesson)是指北京时间2013年6月20日上午10:00,神十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给地面的学生讲课,此次航天任务中的“太空授课”环节旨在激发广大中小学生对宇宙空间的向往、对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

《人文与社会》二、自主学习,适时点拨:(一)“两弹一星”1、年10月16日,在我国西部地区,随着一声巨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在研制原子弹的同时,我国也在进行导弹的研制工作,年10月,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

2、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3、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2003年又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2005年,中国成功发射“”载人飞船。

(二)籼型杂交水稻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亩产可达650千克以上,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

他因此被国际农学界誉为“”。

《人文与社会》三、发现研讨,合作探究:1、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并拥有它?2.黑龙江独特的地方经济作物有哪些:水稻:籼米、粳米、糯米马铃薯:讷河市是马铃薯和脱毒种薯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亚麻;我国的特色经济作物,兰西县被誉为“亚麻之乡”四、小组展示,体验成功:五、达标检测,巩固练习:1、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年。

历史初二下人教新资料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3

历史初二下人教新资料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3

历史初二下人教新资料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掌握“两弹一星”的研制、发展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2、通过本课的学习,培育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归纳、综合知识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结合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学生认识这与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是密切相关的;通过介绍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及崇高的品德,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更加坚定为报效祖国而奋力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1、“两弹一星”2、袁隆平和杂交水稻教学难点如何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准确简练地讲述科技知识。

学情分析1.学生在上学期课本中已学过《邓稼先》一课,对邓稼先及原子弹,氢弹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也愿意了解我国载人飞船这些热点问题,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

这符合《历史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强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

2.初二学生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具体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地发展起来,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

通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两弹一星和农业科技成就,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会从中获得不同的体验。

因此以这种信息技术设置作为培养学生认知的载体,顺应了中学生当前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1、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因此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应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

在这种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_29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_29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一、教材说明《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是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本单元围绕建国后的科技、教育和文化组织内容。

17课的内容涉及到国防、航天、农业等领域,主要介绍建国后的科技成就和相关科学家的事迹。

本课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以“两弹一星”为核心,重点讲述国防科技和航天科技领域的成就,重点挖掘以邓稼先为代表的“两弹一星”团队的爱国敬业精神。

二、设计理念首先,由于学生对科技方面的内容了解有限,因此,需要解释相关名词,明确概念;然后设置情境,补充材料,让学生体会到研制原子弹的历程之艰辛,从而感受科学家们的自力更生、勇于登攀的精神;通过重点介绍邓稼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启发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将科技与生活相联系,结合珠海本土资源,凸显中国科技发展的成就之重大,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并激励学生认真对待学业,志存高远,投考一中。

最后,补充材料,探究建国以来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突破难点。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建国以来在国防和航天领域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的事迹。

B、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成就的讲述与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呈现资料,通过设置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通过讲解建国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的累累硕果,尤其是有些科技研究成果已经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家国情怀。

B、通过对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无私奉献的爱国事迹的介绍,启发学生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践行“两弹一星”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杰出科学家的事迹。

难点: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1、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工作;2、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情投入;五、板书设计国防科技:原子弹、导弹、氢弹——和平盾牌 科技成就航天科技:东方红一号、载人航天——逐梦太空 爱国、敬业。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教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教案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案(二)小组合作,探究交流1、什么是两弹一星?知道“两弹元勋”是谁吗?2、我们应该学习邓稼先、袁隆平哪些优秀品质?板书设计达标检测:1. 被称为中国“两弹元勋”的科学家是()A.杨振宁B.钱学森C.李四光D.邓稼先2.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A.1958年B.1960年C.1964年D.1968年3. 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是()A.袁隆平B.华罗庚C.钱学森D.邓稼先4、建国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成就取得的先后顺序是()①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②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③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④第一艘无人飞船发射成功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③②①④D、③④②①5、1970年4月,我国用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顺利送人太空轨道,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

这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A.长征一号 B.东方红1号 C.神舟一号 D.嫦娥一号6、我们现在通常说的“两弹一星”指的是()A.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 B.原子弹、氢弹、实用通信卫星C.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D.导弹、氢弹、返回式卫星7、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意义()A.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 B.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C.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D.可以对不满中国的国家使用核武器8、看图回答问题:右图是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的图片。

请回答:它成功爆炸于何时?有什么意义?在对它的使用上,中国政府持什么态度?。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案新人教版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课程标准】知道“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标志性成果.【教材分析】本课位于《中国历史》八年级下P90——93,建国4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累累硕果,尤其是有些科技研究成果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先后研制成功了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等,产生了一批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爱国科学家。

【学情分析】本课内容学生知道一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从中学会相互认同,相互接纳;探究的过程是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自主探索过程,通过亲身体验,提高运用史料的能力,感知学习与认知过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

同时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成就的讲述与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使之在校园网上运行,通过大量有关资料的提供和问题设计,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讲解建国4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累累硕果,尤其是有些科技研究成果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杰出的科学家的事迹。

【教学难点】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学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组“日军侵华暴行”图片和爱国志士冯如和他的飞机图片,播放“从神一到神七”录像,导入新课.教师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新课两弹一星播放《原子弹爆炸》录像,学生观看录像,教师指导学生阅读P90课文,了解我国研制原子弹的历史背景、我国在研制原子弹的艰苦历程。

教师播放《原子弹爆炸》录像,引导学生据此分析原子弹爆炸的重大意义。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案新人教版

科技教育与文化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_34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_34
中国的四大发明曾经领先于世界





指 南 针
印 刷 术
詹天佑和京张铁路
侯德榜
中国飞机之父——冯如
近代中国的大门被西方的坚船 利炮打开,实质上从一个方面反映 了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一些开明 的科学家努力向西方学习,并取得 了一些创新和突破。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在新中国一穷二白的条件下,中国的 科学技术水平能否赶超世界?
他认为:成功的要决在于
“知识、汗水、灵感、机遇”,
于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
研究,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
的大门。
“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
风流是此翁”,人们常用它来 称赞这位农业科学家,赞扬他 “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
2001年袁隆平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
2001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江泽民主席亲自把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发给他,以表彰他的突出贡献神舟六号”返 回舱在内蒙古草 原成功着陆,航 天员费俊龙、聂 海胜平安返回 。
胡锦涛主席与“神舟九号”航天员亲切通
“神十”的 成功发射标志着 中国人向着熟悉 太空、利用太空、 享受太空的梦想 又迈进了一大步。
“神舟十号”运往发射基地
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人吃饭靠“两平”,一靠 ___邓_小__平______,二靠_袁__隆__平___。
原子弹:主要是利用核裂变释
放出来的巨大能量来起杀伤作 用的一种武器。 1千克铀全部 裂变释放的能量,比1千克TNT 炸药的能量约大2000万倍。
两 弹 一 星
导弹,是一种可以指定攻 击目标,甚或追踪目标动 向的飞行武器。
人造地球卫星:通过运载火箭 或航天飞机等发射到太空,像 天然卫星一样环绕地球运行的 航天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
情况
分析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经过近2年的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厦门这样比较发达城市的学生基本上都拥有自主查阅和探究历史知识的条件,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但是,大多数学生在现行教育体制特别是主科学业负担的压力之下,又有些不重视历史学科的深入学习,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合作探究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引导和加强。另外,他们对“两弹一星”、‘神州’系列飞船、籼型杂交水稻等尖端科学技术往往只有模糊而肤浅的认识,也对老一辈科学家默默无闻、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不够理解。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教学
内容
分析
面对中国“一穷二白”的艰难局面,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十分重视科技工作,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特别是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下,使祖国的科技事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设计思想
“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这是《历史课程标准》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有感于此,本课教学贯穿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设计思想。
1、“一个中心”:新中国科技成就的影响力——感动中国、震动世界。
本课是一个非常好的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的教学案例,通过把老师和学生搜集、整理、归纳起来的大量历史资料制作成PowerPoint课件,用文字、图片、视频、表格等形式展现了建国以来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的风采,凸显了中学历史教学“爱国主义教育”这个永恒不变的主题。
历史兴趣小组的学生展示有关导弹的几种分类表格和实例图片。
学生观看《国庆50周年大阅兵》中有关导弹部队的视频资料并思考问题
学生仔细观看。
学生用图片、表格、文字等方式展示新中国在国防科技和航天科技事业方面的伟大成就。
学生回忆“神五”和“神六”发射时候的激动心情并展示图片。
学生通过视频材料感受袁隆平院士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
2、通过讲述法、例证法、分析法、图示法、启发法等方法,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建国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累累硕果。有些尖端科学技术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震动了整个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强烈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注重知识点的上下联系。
渲染气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使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
用清晰的《东方红》乐曲烘托气氛,振奋人心。
交流和展示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供了方便,也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热爱科学的情感。
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吃的大米(水稻)的培育技术的进步,让学生明白科技并不神秘,常常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过程

方法
1、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大量有关资料的提供和问题设计,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通过“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科学技术成就的讲解,训练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方法;结合本校参与的国家级课题《历史教学与情商教育》和独立承担的厦门市思明区十一·五规划课题《文学作品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的课题开展,引用部分文学作品资料,培养学生利用文学作品学习历史课程的方法,努力提升学生的情商。
播放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的视频。
7、强调指出:从此之后,中国的国防科技和航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研制和发射了各种型号的战略战术导弹和运载火箭,发射多颗返回式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及太阳同步轨道卫星。
8、联系时事,重点讲述“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的有关情况,并展望中国在航天事业方面的发展前景。
与课题研究结合,加强学科渗透,贴近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鼓励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精神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树立尊重科学、尊重知识的理念和为报效祖国而奋发学习的志向;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情感升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生介绍1-2个袁隆平的先进事迹,并讨论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技术给人类的影响。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由讨论和探究。
学生结合初中语文课本中杨振宁的《邓稼先》和本册历史课本《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的相关内容来感受邓稼先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生通过中国农民朴素的语言:“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以及2001年荣袁隆平获国家最高科技奖和2004年被CCTV评选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首来感受“杂交水稻之父”的人格魅力。
2、“两个基本点”: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基本的解决历史问题的技能。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自主探究,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教学形式为教学中心内容服务的目的。
2、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青少年学生应该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
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深刻含义。我们中华民族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才能昂首阔步续写“感动中国、震动世界”的新篇章!
教师总结。结合本教研组承担的思明区十一·五规划课题《文学作品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的研究,引用初中语文课本、新闻资料、颁奖词等文学作品来辅助教学,重点讲解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中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和奉献精神。
教师寄语:
每一项科技成果都令我们欢呼和骄傲。但是,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永不止步。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让我们奏响时代的最强音,继续奏响“感动中国、震动世界”的新乐章!
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
1、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建国以来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及其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2、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成就的讲述与原因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几位杰出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培养学生探究、例证、分析和归纳等综合能力。
本课通过对“两弹一星”、“神舟”系列飞船、籼型杂交水稻等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的介绍和取得成就的原因分析,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精辟论断的正确性,坚定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本课教学内容收录了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但也比较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学生理解、接受和探究,同时为下一课学习“8·63”计划作好了铺垫。其次,新中国取得的科技成就离不开科技人才的努力,教育又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知道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才能更好理解“科教兴国”的深刻涵义。
学生浏览报纸。
学生回答: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
两大组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国际和国内局势讲述。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归纳我国原子弹研制的背景。
学生根据搜集资料介绍原子弹简单的爆炸原理后,观看爆炸经过并思考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和交流,并分别展示自己的结论。
学生举例说明:在原子弹试爆成功后,我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
9、(过渡)在航天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我国的生物技术也在大踏步地前进,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充分显示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
播放有关籼型杂交水稻培育的视频后,指导学生分析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理由。
10、引导学生思考:建国以后,我国的经济实力并不强大。但是,为什么我国仍然能够取得这么多的重大科技成果?
2、提问:这主要体现了中国在哪一方面的成就?
3、出示课题和本课的主要知识点
讲授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回忆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严峻国际、国内环境。
2、指导学生观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有关视频材料,让学生掌握爆炸的时间和意义。
3、指导学生讨论P91“动脑筋”:“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
拓展延伸:(任选一题)
1、列举本课中涉及到的重大科技成果。(任意4项)
2、查找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还有哪些。
3、从原子弹的第一次爆炸,到神五、神六的飞天壮举,中国只用了不到50年的时间,为什么可以取得如此伟大成就?
4、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对你有什么启示?
3.航天技术的进步:
(1)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
(2)发射“神舟”系列飞船
二、籼型杂交水稻: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三、科技发展的原因
1、国家的重视
2、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3、人民的支持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伟大论断的推动
导入新:
1、用幻灯展示报纸新闻《长征三号乙:在西昌成功发射一颗尼日利亚卫星》。
学生讨论并发表感想
学生课堂回答,或者作为拓展延伸在课后搜集相关资料,并动手制作手抄报,或者抒写感想、启示。
通过学生身边的新闻媒体导入新课,增加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让学生大致了解本课学习任务。
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复习,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通过视频资料可以直观的感受历史,增强学生的印象。
让学生思维进行发散、碰撞,用历史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理解原子弹这个矛盾的统一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