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学生的故事
孔子与学生的故事
孔子与学生的故事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教育生涯中,他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以下是一些关于孔子与学生的故事:
1、颜渊问仁
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他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
孔子回答他说:“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问怎样做才能达到仁的标准,孔子告诉他:“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意思是说,只要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遵循礼的规定,就可以达到仁的标准。
2、子贡问政
子贡是孔子的另一位杰出学生,他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
孔子告诉他:“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意思是说,治理国家要保证粮食充足、军备充足、人民信任政府。
子贡又问如果这三个条件无法同时满足,应该先满足哪个。
孔子回答:“足食为先。
”
3、孔子与子路
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中性格最独特的一位,他常常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但孔子总是耐心地回答他,并鼓励他思考问题。
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君子尚勇乎?”孔子回答:“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意思是说,君子应该以义为先,只有具备了正义感才能有勇气去做好事情。
4、颜渊之死
颜渊是孔子最钟爱的学生之一,他的死对孔子打击很大。
当颜渊去世的消息传来时,孔子痛苦地哭道:“天丧予!天丧予!”颜渊下葬时,孔子带着其他学生一起去送葬,并长时间地望着他的墓穴,哭道:“吾失之矣。
”
这些故事展示了孔子与其学生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孔子与学生的故事有哪些
孔子与学生颜回的故事
孔子是一代大儒,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与颜回是老乡,也是师生,孔子一生中据说有弟子三千,但是孔子却称颜回是自己最得意的弟子,言语之中处处表现出对颜回的喜爱,对颜回的评价非常的高,称其为“三月不违仁”,称其“贤哉回也”,颜回去世的时候孔子已经是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痛哭流涕,说再也没有颜回那样的好学生了。
颜回,春秋时期鲁国人,是鲁国没落的旧贵族,到了其父亲颜路一代已经是徒有虚名,颜回十三岁拜孔子为师,可以说其一生都在追随孔子,与孔子朝夕相处的时间从其十三岁入学到其三十八岁自己开堂讲学长达二十五年之久,可以说孔子对其是非常了解的,其对孔子也是非常了解的。不仅仅孔子对颜回推崇有加,颜回对孔子也是非常的崇拜,即使是在孔子学说不能被所有的国家接受作为施政纲领的时候颜回还是坚定的相信自己老师的思想,颜回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可见颜回是孔子坚定的信徒。
子路最先站立来对孔子说:“一个拥有千辆马车的国家,如果还夹在大国之间,还要受到军队的侵犯,接着百姓还饱受饥饿,如果让我去治理这样的国家,不出三年,我可以让每个人都有勇气去作战,并且知道做人的礼义。”孔子听了他是话,对他微笑。孔子问:“冉有,你觉得怎么样呢?”冉有说:“一个见方六七十,或者五六十的国家,如果是我去治理,那么不出三年,一定会使百姓富足,至于礼乐,那就要让贤人来治理了。”孔子问:“公西华,你觉得怎么样呢?”公西华回答说:“这些不是我能说到就做到的,我愿意学习,无论在宗庙的事,或者会见同盟,我都会穿好礼服,戴着礼帽,愿意做一个小相。”孔子问曾皙,曾皙回答说:“我和他们不一样,我只希望在春天的时候,能够穿上春天的衣服,和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小孩一起洗澡,然后再一起唱着歌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
孔子与弟子的故事
孔子与弟子的故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他的弟子们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通过与孔子的学习和交流,传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杰出代表。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孔子与他的弟子们之间的一些故事。
孔子教书育人,弟子们都非常尊敬他。
有一次,孔子正在教书,忽然下起了大雨。
弟子们都很着急,因为他们怕孔子会淋湿。
于是他们纷纷拿起衣服,为孔子撑起遮雨的伞。
孔子看到弟子们这样关心自己,非常感动,他说,“吾虽不得见君子,其心亦远矣。
”这句话意思是说,虽然我不能亲眼看到君子的行为,但是从他们的行为中,也能感受到他们的高尚品德。
弟子子贡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非常聪明好学。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孔子为什么要学习礼仪呢?”孔子回答说,“礼仪是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一种方式,它能够使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更加稳定。
”子贡听了以后,深有感触,他决定好好学习礼仪,将孔子的教诲传承下去。
还有一次,孔子和弟子们一起去参加一个盛大的宴会。
宴会上,孔子发现酒席上的菜肴非常丰盛,但是他却没有动筷子。
弟子们都很诧异,他们问孔子为什么不吃饭。
孔子说,“我不是很饿,而且我觉得吃饭的时候,应该先让长者和贵宾吃饱,我要学会谦让。
”弟子们听了以后,都深有感悟,他们决定向孔子学习,做一个有礼貌、懂得谦让的人。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之间的故事还有很多,这些故事都是孔子思想的生动体现,它们告诉我们孔子的思想是如何通过他的弟子们传承下去的。
孔子的弟子们通过与孔子的学习和交流,不仅传承了孔子的思想,还将其发扬光大,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杰出代表。
孔子与弟子们的故事,不仅仅是古代的历史,更是对我们今天的启示。
我们应该向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学习,做一个有礼貌、懂得谦让的人,将孔子的思想传承下去,让它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实现我们自己的人生价值。
孔子和他弟子的故事
孔子和他弟子的故事1、一天,孔子领着学生们在野外进行御、射训练。
中午,师生聚在树荫下休息,先解马放青,然后师生进行野炊。
不料马跑到田里去吃庄稼。
农人见了,大怒,上去把马牵走了。
子贡追上农夫,给他作揖说:“对不起,我们的马吃了您的庄稼,怪我们看管不严。
请您原谅,将马还给我们,我们还要赶路呢。
”农人置之不理。
子贡回到树下将索马的经过讲给了孔子。
孔子说:“你用过分谦恭文雅的言词向农人求情,好比用美妙的歌舞演示给盲人,这怎能有好的效果呢?这是你的错,不能归罪农人。
”说着,让养马人去要马。
养马人对农人说:“我耕于东海,将往西海,我们的马驾车到这里,快要饿死了,只好放它吃点路旁的庄稼。
你快点将马还给我们,要不,我们走不了就住到你家,车上六七个人都要你管饭,你不管饭的话,我们饿死在你家也不走,还怕你不偿命不成。
”农人听了,吓得直打哆嗦,慌忙将马交还。
养马人牵回马,孔子含笑看子贡一眼。
子贡羞愧无地自容:身为言语科的学生,平时认为自己学习好得不得了,今天办这件事还不及一个养马人。
先生教诲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真是至理明言啊。
子贡从此变得谦虚谨慎起来。
2.一次,卫国一位使者向子贡了解孔子弟子的情况,子贡就介绍好学不倦的颜回,勇敢无畏的子路,多才多艺的冉求,节操高尚的曾参等同学,惟独没有谈他自己。
后来孔子知道了这件事,高兴地对子贡说:“你已经有知人之明了。
知人之明,方能自知之明;自知之明的人,才能有大作为啊。
”子贡施礼谢了老师的夸奖。
孔子进一步给子贡说:“你知道了谦虚,那谦虚的实质是什么呢?孔子不等子贡回答,接着说:“就像大地一样,大地不比什么都低吗?但大地挖深了就涌出泉水来,播了种就长出五谷来,草木生长,鸟兽繁衍,所有的生命都来自大地,所有的死亡都回归大地,大地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养育万物而从没听过它说什么。
”子贡听了连连点头。
孔子名声越来越大,人们仰慕他古博今的知识,佩服他匡扶君王的方略,有抱负的君臣或派使者或亲自远道慕名来曲阜向孔子请教问题。
孔子和学生的小故事(文档4篇)
孔子和学生的小故事(文档4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孔子和学生的小故事的资料4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第一篇孔子学生的德育故事2010年03月02日13:03 admins 学习时间:20分钟评论0条厉以宁教授在一次讲座时说过两个故事,恰好也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解释“德”的这种物质“得性”。
第一个故事是说,鲁国国王颁布一份文件,要求有机会出国的国人如果在国外看见本国的同胞被沦为奴隶,应该将其赎回,所花费用回国后由政府报销。
孔子有个学生在国外果然发现同胞被沦为奴隶,于是将同胞赎回。
但是,他并没有去报销费用,所以,大家都盛赞他的高尚品行。
孔子得知后却批评了他,说:你这样做是缺德的,因为你会使其他人无所适从。
为什么呢?假如其他人也在国外看见自己的同胞被沦为奴隶,他如果听了国王的话,将同胞赎回并按规定报销了费用,别人就会拿他与孔子的学生作比较——孔子的学生可以不来报销,你却来报销——结果使他显得品德不那么不高尚,尽管他是听从君王的命令去报帐的;如果他向你学习,赎回后也不去报销费用,他则无故损失了金钱。
这种损失,一次可以接受,两次可能有怨言,多次则不愿意了。
由于有了孔子的学生不报帐在先,其他的人就会陷入“报帐也不好,不报帐也不好”的两难境地。
这样,今后的鲁国人在国外见到同胞被沦为奴隶时,为了免却两难境地,可能会装作没有看见。
于是越来越多的国人将不再赎回落难同胞,越来越多的落难同胞也不能获得救助,所以,你的行为尽管是“无私的”,但由于它不会使更多的人有所“得”,所以却是不道德的。
第二个故事是,孔子有个学生过桥时看见某人不慎跌入河里,便奋不顾身将其救起。
其家人万分感激,硬谢该学生一条牛。
牛在农业社会自然是最宝贵的东西。
学生没有办法,恭敬不如从命,就将牛牵回了家。
在回家的路上,刚才对他还大加赞赏的人见他牵走了人家一条牛,便转而指责和唾骂他,人们认为,做了点好事是不应该要人家的报偿的。
孔子得知后反而赞扬了自己的学生,说:你将牛牵回家是很道德的,因为你这样做会使其他人认识到,做好事必有所得。
孔子的小故事
孔子的小故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言行举止、故事和教诲至今仍然对人们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一些关于孔子的小故事,希望能够给读者们带来一点启发和思考。
故事一:孔子与学生们的故事孔子是一位非常有学问的人,他十分勤奋,而且善于思考和研究。
一天,他正在庭院中讲述课程,学生们围坐在他身边认真倾听。
就在这时,天开始下雨了。
大家本以为孔子会停止教诲,不想孔子却没有理会,仍然继续讲课。
雨越来越大,而孔子的声音却异常洪亮,直到最后一名学生也听得清清楚楚。
学生们惊讶地问孔子:“为什么你不停下来?大家都听得不清楚了。
”孔子微笑着说:“人类之所以要学习,是为了能够在任何困难的环境中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
雨声再大,我们也要坚持去学习。
”故事二:孔子与匡衡的故事孔子一次到一个城市去教书,他请来了一位有名的学者匡衡向自己请教问题。
孔子对匡衡说:“你能给我一个诚实的答案吗?”匡衡郑重地说:“当然可以。
”孔子便问道:“世界上有没有一个人可以说出所有的谎话?”匡衡思索片刻,回答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说出所有的谎话。
”孔子再一次提问:“那么,世界上有没有一个人可以说出所有的真话?”匡衡这次更加认真地思考了一下,然后再次回答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说出所有的真话。
”孔子微笑着拍了拍匡衡的肩膀,他对匡衡说:“诚实是一种美德,但是没有人可以完全做到100%的诚实,我们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努力做到更加真实。
”故事三:孔子与公输般的故事孔子在自己的教育理念中,强调了尊重和敬畏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位叫做公输般的年轻人,他自称是个人才出众、无所不能的天才。
孔子听了他的自夸后,决定给他一个教训。
孔子问公输般:“你愿意和我一起栽种菜吗?”公输般自信地说:“没问题,栽种菜很简单,我很快就能学会。
”于是,他们一起去菜园。
孔子拿起一把锄头,开始耐心地锄草、整理土壤,然后小心地种下了一颗颗蔬菜种子。
孔子和学生告别的故事
孔子和学生告别的故事
孔子为了传播他的学说,在学生陪伴下,驾车周游列国。
有一天,他们来到了郑国。
一个孩子在路上用碎石烂瓦堆砌着什么,挡住了孔子的车。
驾车的子路吆喝道:“喂,小孩,快让开,我们的车要过去!”那孩子没有理睬子路,仍一心一意地堆砌着瓦石。
孔子从车上下来,走到孩子面前说:“孩子,给我们的车让让路好吗?”那孩子抬起头,望了望孔子,说:“老人家,您看看我建的是什么?”孔子低头一看,哈,地上是用碎石烂瓦堆砌成的一座城池。
孔子急着赶路,不太高兴地说:“孩子,你怎么不懂礼节?你挡住了车,误了我们赶路啊!”孔子眨眨眼睛,反问孔子:“我不懂礼节?那么,请问老人家,世上是车给城让路呢,还是城给车让路呢?”知识渊博的孔子,一时不知怎样回答。
他想:是啊,我把孩子摆城池当成玩耍,可孩子却不是这样想,他认为这是一座真正的城池,不能说孩子不对啊。
再说,城是死的,车是活的,当然城不能给车让路,应该是车绕道过去。
我倡导礼义,可我还不如这孩子懂得礼节。
想到这儿,孔子心平气和地说:“你说得对。
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几岁了?”“我叫项橐,七岁。
”那孩子答。
孔子感慨地对身旁的学生们说:“三人行,必有我师!项橐这孩子很懂礼节,虽然年龄小,但在这一点上可以做我的老师啊!”说罢,孔子告别项橐,和学生们驱车绕“城”而过。
著名的启蒙读物《三字经》上“昔仲尼,师项橐”的话,讲的就是这个故事。
关于孔子的10个小故事
关于孔子的10个小故事1.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
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
于是便把它吃了。
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
经过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
孔子很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听呢?"2.学而时习之孔子的先世是宋国的贵族,后来破落下来了。
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搬到离陬邑不远的鲁国都城曲阜,过着清贫的生活。
鲁国是当时公认的文化中心,跟宋国一样保存了很多古老的商周文化。
其中的礼可真够多的,结婚、死人、祭祀祖先,都有一套十分繁琐的仪式。
穷人当然说不上这些,但是,从天王、诸侯、大夫,到一般奴隶主富贵人家,对此特讲究,他们认为这正是炫耀自己财势的好机会。
每逢婚丧大事,他们便会雇用一班子人来举行礼的仪式。
那时管从事这种职业的人叫“儒”。
孔子从小就受到这种古老文化的熏陶,学懂了许多古代的礼,以至连做游戏,也常用小木块当祭器,小泥团当供品,演习着古代的礼仪,总是乐此不疲,并且发展为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
由是,后人把孔子倡导的学说称作“儒家”。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幼年时家境贫困,难以受到良好的教育。
然而他非常好学,常拜他人为师,哪怕是向年仅7岁的小孩项橐求教。
他曾经“问礼于老蚺”、“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孔子的故事“学官制于郯子”……一次,鲁国附庸国的国君郯子来鲁国朝见鲁昭公。
郯子虽是小国之君,可自称是少皞氏的后代。
在鲁昭公举行的宴会上,叔孙昭子问少皞氏干吗以鸟名为官名,郯子便大谈了一通古代官名的由来,还乘机夸耀“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
孔子听过了,觉得郯子虽然举止有些可笑,但对古代官制倒确实有点研究,便“见于郯子而学之”。
4.发愤忘食楚国某县尹问孔子弟子,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
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弟子一听马上明白,愧道:"老师,是我糊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
孔子和学生的故事_孔子弟子的故事
孔子和学生的故事_孔子弟子的故事一天,孔子领着学生们在野外进行御、射训练。
中午,师生聚在树荫下休息,先解马放青,然后师生进行野炊。
不料马跑到田里去吃庄稼。
农人见了,大怒,上去把马牵走了。
子贡追上农夫,给他作揖说:“对不起,我们的马吃了您的庄稼,怪我们看管不严。
请您原谅,将马还给我们,我们还要赶路呢。
” 农人置之不理。
子贡回到树下将索马的经过讲给了孔子。
孔子说:“你用过分谦恭文雅的言词向农人求情,好比用美妙的歌舞演示给盲人,这怎能有好的效果呢?这是你的错,不能归罪农人。
”说着,让养马人去要马。
养马人对农人说:“我耕于东海,将往西海,我们的马驾车到这里,快要饿死了,只好放它吃点路旁的庄稼。
你快点将马还给我们,要不,我们走不了就住到你家,车上六七个人都要你管饭,你不管饭的话,我们饿死在你家也不走,还怕你不偿命不成。
” 农人听了,吓得直打哆嗦,慌忙将马交还。
养马人牵回马,孔子含笑看子贡一眼。
子贡羞愧无地自容:身为言语科的学生,平时认为自己学习好得不得了,今天办这件事还不及一个养马人。
先生教诲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真是至理明言啊。
子贡从此变得谦虚谨慎起来。
1、孔子的弟子冉耕的故事其中有一个弟子叫冉耕,很出色的一个。
一次他过河的时候看到一个少女掉到河里就冒着生命危险将女孩给救了起来。
后来女孩的父亲为了表示对冉耕的感谢就给他送了一头牛就当时而言,这头牛不亚于现在的奔驰宝马金贵,冉耕正好也需要一头牛,就毫不客气地收下了。
后来人们都纷纷指责冉耕说他怎么这么没有风度呢,救了人还收人家东西。
冉耕很为难很委屈就去问孔子怎么办,孔子对他说,你收得好,你要不收的话以后就没有人冒着危险帮助别人也没有见义勇为的人了。
2、孔子的弟子颜回的故事孔子还有一个弟子叫颜回,很有名的一个。
当时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是鲁国人,就是现在的山东人。
战乱纷飞的当时,一个国家俘虏了别国的士兵就将他们脸上刺字变成奴隶使用,鲁国有很多战俘在别国当奴隶。
鲁国政府为了解救这些奴隶就出台一个优惠政策,如果人们将鲁国籍的奴隶赎回的话,不但可以到政府报销赎金还可以领赏。
孔子和学生的故事有哪些
孔子和学生的故事有哪些据说当年宰予大白天的睡觉,被孔子知道了就说他“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污。
”其实放到现在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睡午觉嘛,虽然显得有点懒惰,不够勤奋,但又不是什么丧心病忙的事情,怎么就招来了孔子这样的痛骂呢?事实上宰予也不是一个非常差劲的学生,相反在孔子的那么多学生中,宰予还是一个优等生,孔子自己在列举得意门生的时候就提到过宰予。
可见宰予绝不是那种没有能力还懒惰成性的人。
宰予还是一个非常喜欢顶撞老师的学生,他也是唯一一个敢对于孔子的仁义礼乐的制度提出异议的,他曾经建议孔子将三年的守丧期改成一年,因此被孔子认为是不仁义的。
而且宰予能言善辩,比起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子路的忠厚勇武,子贡的活泼善良,或许这一点让孔子不太喜欢,孔子就曾经听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
”可见孔子却是不太喜欢这种能说会道的,而且最关键的一点在于虽然宰予是孔子手下的高材生,但是对于孔子之道似乎并不是特别认同,经常否定孔子的一些观念,不理解孔子的仁义之道,这才是最让孔子生气的一点。
宰予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儒家学者,他是孔子有名的弟子之一,是孔子门下最得意的几个学生之一,宰予能言善辩,曾经跟随孔子周游列国,虽然是孔子的弟子,但是他的思想也并不是完全和孔子相同,相反在很多地方都有所不同。
宰予是一个非常活跃的人,而且他有着自己的思想,对于各种问题都有着自己的见解,他是孔子所有学生之中唯一一个对于孔子的学说提出意见的,他曾经认为孔子尊崇的三年之丧的制度并不可取,觉得这个时间太长了,其实可以改成一年的,但是因此遭到了孔老夫子的严厉指责,认为他一点都没有孝心,一点都“不仁”。
但是其实这也从侧面表现了宰予的灵活,能够不拘泥于老师的教导,根据自己所了解的情况来提出自己的观点。
宰予不只是一个思想活跃,善于提问的人,他还是一个能言善辩的人,就连孔夫子都承认自己的学生之中口才最好的就是宰予和子贡。
从上文的那次对于三年之丧的辩论中就可以看出来,宰予能够根据孔子自己的礼乐观点来反驳孔子,认为一个君子守丧三年,礼乐制度都要忘记了,用这样婉转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可见宰予的语言水平是相当不错的。
孔子教书育人的故事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化名人,他教书育人的故事流传至今。
以下是一些关于孔子教书育人的故事:
1.孔子与颜渊的故事: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非常仰慕孔子的教学理念。
有
一次,颜渊向孔子请教如何教育学生,孔子回答说:“有教无类。
”意思是教育学生不应该区分门第、贫富、贵贱等,而应该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2.孔子与冉有的故事:冉有是孔子的另一个学生,他向孔子请教如何做到“学而不
厌,诲人不倦”。
孔子回答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意思是说,要把学习当作一种快乐的事情,不断地学习、积累知识,同时也要耐心地教导学生,不厌其烦。
3.孔子与公西华的故事:公西华是孔子的又一个学生,他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国
家。
孔子回答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意思是说,治理国家要保证粮食充足、军备充足、人民信任政府。
4.孔子与子路的故事:子路是孔子的一个学生,他向孔子请教如何做到勇敢。
孔
子回答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意思是说,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这样才能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勇敢。
这些故事都反映了孔子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他强调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注重实践和应用等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孔子教育学生的故事
孔子教育学生的故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中,注重德育教育,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的教育方式以及他对学生的教导,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教育经验,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孔子教育学生的故事。
孔子有一个学生叫曾子,曾子非常聪明,但是性格有些骄傲自大。
有一天,曾子对孔子说,“老师,我已经学会了很多东西,我觉得我已经不需要再学习了。
”孔子听了,没有生气,而是笑着说,“你觉得你已经学会了很多东西,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呢?你应该虚心学习,不要骄傲自大。
”曾子听了孔子的话,反思自己的不足,从此以后更加虚心地学习,取得了更大的进步。
另外一个故事是关于孔子的学生子路的。
子路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非常聪明,但是有时候过于自信,缺乏谦逊。
有一天,子路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他感到很沮丧。
孔子走过来,对他说,“子路,你不要灰心,学习中遇到困难是很正常的,重要的是要有毅力和耐心,不要轻易放弃。
”子路听了孔子的话,重新振作起来,最终克服了困难,取得了好成绩。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教育学生是注重鼓励和引导的,他不会因学生的失败而责备他们,而是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让他们重新振作起来。
还有一个著名的故事是孔子教育学生的“八境”。
孔子说,“为师者,不可以不知也;为人师者,不可以不诲也。
诲人不倦,教人不厌,是亦为师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老师,要不厌其烦地教导学生,不要因为学生的无知而厌烦,而是要持之以恒地教导他们。
这也是孔子对教育的一种理念,他认为教育是一种无止境的过程,老师要不断地教导学生,学生也要不断地学习。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教育学生的方式是非常耐心和谦和的。
他注重德育教育,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教导学生,让他们懂得谦逊、虚心、坚韧不拔的品质。
这些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教育经验。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汲取教训,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学生做出贡献。
孔子与弟子10个简短小故事
孔子与弟子:十则简短小故事1. 颜回煮饭孔子被困于陈、蔡之间,七日未进食。
弟子颜回找到一点米,准备煮给老师吃。
在煮粥的过程中,孔子看到颜回从锅里抓出一把饭来塞进嘴里。
等到饭熟,孔子假装说:“我梦到自己的父亲,想用这清洁的饭来祭祀他。
”颜回赶忙回答:“不可以,刚才有灰尘掉进锅里,我觉得扔掉可惜,便把它吃了。
”孔子感叹道:“巧言乱德,即使是孝顺的人,也会因他的巧言而失去孝道。
”2. 颜回偷馒头孔子和众弟子周游列国时,曾经过一个村庄,村里人很少,没有东西可吃。
弟子颜回出去转了一圈,回来时手里拿了两个熟馒头。
孔子问道:“颜回,你是从哪里弄来的馒头?”颜回回答:“我看到路边的锅里蒸着馒头,就趁热拿回来两个。
”孔子感慨地说:“我经常告诉大家‘即便是很饥饿,也不要非分之食’,你今天做到了。
”3. 子路请教子路向孔子请教何为“成人之美”。
孔子说:“你问的是什么意思呢?”子路回答:“比如说帮助人建立房子、成就事业等。
”孔子反问:“那你认为什么是‘成人之美’呢?”子路回答:“扶持好人,制裁坏人,即为成人之美。
”孔子称赞道:“你说得很好。
但真正的‘成人之美’应该是以德行感化人,使人的道德得以提升。
”4. 颜回不愚孔子与弟子们坐在桥上看河水流动。
孔子问弟子们:“你们觉得河水在不停地流淌,那河里的水是先前的水吗?”弟子们纷纷回答,有的认为河水一直在流淌,先前的水早已流走;有的认为河水循环往复,先前的水仍在河里。
只有颜回默不作声。
孔子问:“颜回,你怎么看?”颜回答道:“夫子,河水不停地流淌,但河里的水却是不变的。
”孔子赞叹道:“颜回真是不愚啊!”5. 子路负米子路听说孔子生病了,非常担心。
他知道老师平素爱吃米,便决定去给他买一些回来。
子路匆匆忙忙地赶到市场,买了两袋米背在身上。
但回来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大雨,山路泥泞不堪。
子路摔倒了几次,但他始终没有放下背上的米袋。
回到家中,他疲惫不堪地把米交给孔子。
孔子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感慨地说:“子路真是我的好学生啊!”6. 孔子教子孔子有个儿子叫鲤,他去世后留下了很多书籍。
孔子和学生告别的故事
孔子和学生告别的故事
孔子的弟子子路要远行,前来向孔子告别。
孔子说:“我是赠送给你一辆车呢,还是赠送给你一段话呢?”子路说:“请夫子送给弟子一段话吧。
”孔子说:“不能自强不息,不可能达到远大的目标;不勤劳地做好自己的事情,不可能有功效;不发自真心而有分寸地去对待他人,不可能得到他人的亲近;自己不讲信用,不可能使别人对自己讲信用;不拿出诚心而谦逊地对待他人,不可能符合礼义。
如果能够慎重地从这五个方面去做人做事,就能够做得长久。
”路拜受领教而去。
孔子教导学生还有一件事:当时在春秋时代,鲁国有个规定,凡是到国外旅行去,看到有鲁国人在外国被卖为奴隶的,可以花钱把他赎出来,回到鲁国后,到国库去报帐,国库照付。
孔子有一个学生,真的在国外看到有鲁国人被卖为奴隶了,他就把他赎出来。
赎出来以后,他没到国库去报帐,别人都说这个人品格高尚。
孔子知道后,大骂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错了。
别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赎了人,又不去报帐,这不是好事吗?不是品格高尚吗?孔子说看问题不能这样看,他这个做法,实际上妨碍了更多的奴隶从鲁国人被赎出来。
这个人回来后没有去报帐,将来别人看见做奴隶的鲁国人,本想赎他出来,又想,我赎了以后,如果去报帐,别人就要议论:以前某某人不报帐,你去报帐,你的品格不如他。
这样,这个人就可能装作没看见,不去赎人了。
所以,这个做法就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人家赎买出来,是有害的。
孔子教育学生的故事
孔子教育学生的故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对教育的贡献是无可置疑的。
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强调学生应该尊敬师长,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勤奋好学。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孔子是如何教育学生的。
孔子教育学生的第一个故事是关于他的学生颜回。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向孔子请教礼仪和行为规范。
有一天,颜回问孔子,“为什么要学习礼仪和行为规范?”孔子回答说,“礼仪和行为规范是人与人相处的准则,它能够使人们互相尊重,和睦相处。
只有懂得礼仪和行为规范的人,才能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
”颜回听了孔子的话后,深受启发,开始努力学习礼仪和行为规范,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另一个故事是关于孔子教育学生勤奋好学的故事。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路问他,“老师,您认为学生最重要的是什么?”孔子回答说,“学生最重要的是勤奋好学,只有勤奋好学,才能够有所成就。
”孔子告诉子路,自己小时候曾经饥寒交迫,但是他仍然努力学习,最终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孔子的话深深地感染了子路,他从此更加努力地学习,最终成为了一名杰出的学者。
最后一个故事是关于孔子教育学生诚实守信的故事。
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贡问他,“老师,诚实守信真的很重要吗?”孔子回答说,“诚实守信是人与人相处的基础,没有诚实守信,就没有信任和友谊。
一个人如果不诚实守信,就会失去他人的信任,最终孤独一人。
”子贡听了孔子的话后,决心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他从此不仅自己诚实守信,还劝导他人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教育学生的方法和理念。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强调学生应该尊敬师长,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勤奋好学。
这些故事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孔子的教育理念,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教育启示。
在当今社会,这些故事仍然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教育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让他们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才。
孔子跟学生的小故事
孔子跟学生的小故事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今天就为大家提供了孔子跟学生的小故事,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
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夏。
有一天,他问孔子,有关他的一些同学们的修养情况。
他问道:“老师,颜回同学为人怎么样?”孔子沉吟了一下答道:“颜回的仁爱之心比我要好。
”“那子贡呢?”子夏接着问。
“他呀!他的辩才比我好。
”孔子笑着说。
“那子路,子路同学呢?”子夏又接着问。
孔子开心地笑着说:“要说勇武精神,我们都不如他。
”“那子张呢?子张难道也有过老师之处?”子夏满脸狐疑。
孔子顿了顿,说:“子张同学,为人处世,庄重严谨的作风,比我这个做老师的要强。
”子夏听到这里,禁不住站了起来。
他曲躬作揖地问道:“老师,这我就不明白了。
既然那四位同学,都是有超过老师的地方,那么为什么,他们还要师从老师您,学习呢?”孔子见子夏这样,忙举手向下按了按,并和蔼地对子夏说:“子夏!你别着急,先坐下,听我慢慢的说。
颜回同学虽然他很仁慈,但有时他过分的仁慈,导致的不忍之心,使他变得一味地迁就他人,影响了自己对事态作出正确的决断,从而反而害了别人。
所以说,他虽能仁,却不能忍。
(注:佛家有时说慈悲生祸患,也是这个意思)”孔子接着对子夏说:“至于子贡,他的口才确实很好,可谓辩才无碍。
他精通语言的妙用,却不识语言的局限,不懂得沉默的力量。
所以,他能辩不能讷。
”“关于子路,”孔子继续说:“他英勇过人,敢作敢为,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
但有时候不懂得谦冲退让,持弱守雌,蓄势而动。
这样难免会意气误事。
所以说,他能勇,不能怯。
”“而子张呢,”孔子说到这里沉了沉,然后说:“他过于庄重严谨,以致清不容物。
不能温暖接众,不能容纳有污行的人,让人见之生畏,敬而远之。
所以,他能庄,不能谐。
”“因此,”孔子最后总结道:“如果将这四位同学的长处都加起来,来对换我的修养,我也是不愿意的。
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故事
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故事孔子门下许多弟子,基本孔子与每个弟子都有过故事。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与弟子漆雕的故事在孔子的众多学生中,其中以德行著称的人就是漆雕开。
他在早年的时候就很是聪慧,天质非凡而且还勤学好问,在很小的时候就拜蔡地俊彦名流为师,所以在他小的时候就很有名了。
在他成年之后的师傅是孔子,并为深受孔子的喜爱。
“子使漆雕开仕”中讲的就是师徒二人之间的故事。
当时,孔子推荐自己的学生漆雕开出来考取功名,在朝堂上担任官职。
可是漆雕开却辞谢了师傅孔子的好意,还说自己对于考取功名,担任官职的事情没有任何信心,想要继续学礼,等待时机成熟的时候再去考取功名,担任官职。
孔子听后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很高兴。
从《史记》中的相关资料中,我们都知道漆雕开要比孔子小个十一岁,并且还曾随孔子学习《尚书》。
在孔子的众多学生弟子中,急功近利,着于从政的弟子大有人在。
但是我们都知道,想要从政,前提就必须使自己的修养到位,不然的话将会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人人都会所江湖险恶,但实际上政治官场上才是危险的。
在官场上,很少会有人能够全身而退,严重的还要拖累家人。
一个老师做不好那会误人子弟,一个官位做不好,就会耽误了平民百姓。
所以,做官先做人。
在孔子推荐漆雕开做官的这一事件中就能够看得出来漆雕开的为学之诚,所以孔子听了才会感到高兴,这就是子使漆雕开仕的故事。
孔子和弟子高柴的故事高柴是孔子的坐下弟子,是齐国人。
关于高柴这一人物,他很有政治才能。
曾在20的时候就被子路派去当“费宰”,在孔子周游列国时曾担任管理刑狱一职。
历史上的他更是一名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弟子高柴,身材矮小,在孔子的门下悉心学习,而他的老师孔子则认为高柴的性格比较憨厚忠实。
记得有一次,子路在季氏那里担任一定的职务,想要举荐高柴担任费宰一职。
还没等高柴做决定,他的师傅孔子害怕高柴的性格恐怕不能胜任这份工作于是说道:““这是害了人家的儿子啊!”关于高柴的为官路程,在历史上的记载说,高柴曾在在鲁国、卫国这两个国家先后担任了四次官职,担任过鲁国的费宰、郕宰以及武城宰,在卫国担任的是士师一职。
春秋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故事
春秋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故事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门下弟子很多,那么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故事有哪些?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与弟子子路的故事孔子是子路的老师,但是更多的时候两个人却像一对好朋友,不仅仅因为子路可以直言不讳,更是因为子路可以顶撞孔子,批评孔子,可能这在孔子的弟子中是唯一的,所以孔子对子路的评价也是比较高的,子路对于孔子也是非常尊敬的。
子路对孔子是尊敬的,虽然一开始的时候子路见了文弱的孔子有点不屑,孔子教导其要学习,子路说“何学之有?”可见其傲慢与伉直。
孔子也不生气,说,要是能够装上羽毛,装上锋利的箭头做成一只弩箭,那么不就射得更加的深了吗?于是子路拜谢,说“敬受教。
”可见子路是鲁莽的,而孔子对于子路也是大度的。
而听过孔子的话后,子路立即对孔子表现出了尊敬。
在子路与孔子相处的过程中,子路有问题总是向孔子积极的讨教,比如子路问强、子路问孔子怎么治疗国家等,同时子路也毫不讳言的说出自己的想法甚至是与孔子不同的意见,比如孔子在卫国的时候去见南子,子路就非常不赞同,孔子也并没有摆出师长的架子,而是积极主动的向子路解释,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并没有将子路完全的当做是一个弟子。
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总是积极的启发自己的弟子发表自己的看法,子路总是第一个发言的,孔子问学生们的志向的时候,子路大胆的说出自己的志向,愿意与朋友共用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一起乘坐自己拥有的车马,一起共用好的衣服,即使是弄坏了也无所谓,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子路的豪放。
孔子与子路之间在长期的共处下也建立起了非常好的信任,孔子在周游列国找不到施行自己思想的国度的时候,想要扎起小木筏漂流出海,孔子说,跟随我的可能只有子路了,子路听了很高兴,可见两个人是互相信任并且推崇的。
孔子与子路的情谊是相当深的,孔子对子路也是相当了解的,听说卫国发生政变后,孔子就说“子路死矣!”真的知道子路惨死,孔子在中庭大哭,甚至是“覆醢”。
孔子弟子的故事
孔子弟子的故事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弟子们在他的教导下取得了不少成就。
以下是一些关于孔子弟子的故事:1.颜回的故事:有一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并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要通过思考和判断来认识事物的本质。
2.子羔的故事:子羔是孔子的弟子之一,他曾经在卫国从政。
有一次,卫国君臣发生动乱时,子羔要逃走,来到城门,发现城门已经关闭了。
守门的人就是那个曾经被子羔砍断脚的那个人。
那个人说:“在那边城墙上有个缺口,可以逃走。
”子羔说:“君子不能从缺口过去。
”那人又说:“另外那一边有个洞口,可以逃走。
”子羔又说:“君子不能钻洞逃走。
”最后,那个人说:“这里有一间房子可以躲避。
”子羔只好进去躲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紧急情况下,我们也要坚持做人的原则和道德底线。
3.子贡的故事:子贡是孔子的弟子之一,他非常聪明和机智。
有一次,齐国的官员田常打算发动叛乱,但是被孔子的弟子子路和子贡知道了,他们打算去告诉孔子并请他出面解决。
但是,由于路途遥远和时间紧迫,他们决定先赶去通知田常的封地晏城不要开门让田常进入。
当他们到达晏城时,发现城门已经关闭了。
子贡灵机一动,对守门人说:“晏城城墙上有缺口!”可把守城人骗开城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发挥机智和灵活应变的能力来解决困难。
4.闵损的故事:闵损是孔子的弟子之一,他以德行著称。
他的母亲早逝,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但是继母并不疼爱他。
继母经常在孔子面前说他的坏话,但是孔子一直很信任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与学生的故事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有一次孔子周游列国,困于陈蔡之间七天没饭吃,颜回好不容易找到一点粮米,便赶紧埋锅造饭,米饭将熟之际,孔子闻香抬头,恰好看到颜回用手抓出一把米饭送入口中;等到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说:「我刚刚梦到我父亲,想用这干净的白饭来祭拜他。
」颜回赶快接着说:「不行,不行,这饭不干净,刚刚烧饭时有些烟尘掉入锅中,弃之可惜,我便抓出来吃掉了。
」孔子这才知道颜回并非偷吃饭,心中相当感慨,便对弟子说:「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
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以孔子之圣,面对颜回这等贤徒,犹不能完全「不疑」,想一想,在企业真实世界中,有多少主管(或老板)像孔子一样了解他的部属而你我芸芸众生,有几个修养可与颜回比拟如此推论,「信任」似乎只是求之不可得的理想罢了!
孔子还有一个弟子叫颜回,很有名的一个。
当时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是鲁国人,就是现在的山东人。
战乱纷飞的当时,一个国家俘虏了别国的士兵就将他们脸上刺字变成奴隶使用,鲁国有很多战俘在别国当奴隶。
鲁国政府为了解救这些奴隶就出台一个优惠政策,如果人们将鲁国籍的奴隶赎回的话,不但可以到政府报销赎金还可以领赏。
但是颜回在齐国赎回了很多奴隶既不去报销也不去领赏,赢得了人们的称赞,但是孔子却很生气地告诉他,你这个举动将鲁国的俘虏们害苦了,以后么有人敢赎他们了。
颜回很吃惊,孔子说,你是富有阶层能有大批的钱赎奴隶不要报酬,但是大部分的鲁国人没有这些钱,如果他们以后赎回奴隶后去报
销领赏的时候人们肯定会拿你作比较会瞧不起他,但是如果不去报销领赏的话经济上又负担不起。
颜回醒悟后马上去报销领赏了。
一个人掉到水里去了,孔子的一个学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来了,家属感谢他,给他一头牛,他就收了。
别人就议论了:下水救人还要钱孔子知道了,表扬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得对,这会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
因为救了人之后,人家给钱,是可以收的,于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愿意去救。
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现在的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
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老师,向孔子请教说: "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 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 " 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
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
"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嘱咐说: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 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
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
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就告别孔子上任去了.后来,"欲速则不达"作为谚语流传下来,被人们经常用来说明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话说孔子东游,来到一个地方感觉腹中饥饿,就对弟子颜回说:“前面一家饭馆,你去讨点饭来!”颜回就去到饭馆,说明来意。
那饭馆的主人说:“要饭吃可以啊,不过我有个要求”颜回忙道:“什么要求”主人回答:“我写一字,你若认识,我就请你们师徒吃饭,若不认识乱棍
打出。
” 颜回微微一笑:“主人家,我虽不才,可我也跟师傅多年。
别说一个字,就是一篇文章又有何难”主人也微微一笑:“先别夸口,认完再说。
”说罢拿起笔写了一个“真”字。
颜回哈哈大笑:“主人家,你也太欺我颜回无能了,我以为是什么难认之字,此字我颜回五岁就认识了!”主人微笑问:“此为何字”颜回说:“是认真的‘真’字”。
店主冷笑一声:“哼,无知之徒竟感冒充孔老夫子门生,来人,乱棍打出”颜回就这样回来见老师,说了经过。
孔老夫子微微一笑:“看来他是要为师前去不可。
”说罢来到店前,说明来意。
那店主一样写下“真”字。
孔老夫子答道:“此字念‘直八’”那店主笑到:“果是夫子来到,请!”就这样吃完喝完不出一分钱走了。
颜回不懂问道:“老师,你不是教我们那字念‘真’吗什么时候变‘直八了’”孔老夫子微微一笑:“有时候一些事是认不得‘真’的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