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大气的热力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的热力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2.了解大气热量平衡状态。
3.读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图、大气温室效应图,分析说明大气热力过程。
4.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辩证观点,培养科学探索的方法与能力
●教学重点: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教学方法:
课件材料引导、教师讲解
●过程:
【引入】
太阳辐射是地球最重要的能量源泉,到达地球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大致上可以看作是恒定的,我们可以用太阳常数来衡量。我们今天需要弄清楚的是:当太阳辐射穿过大气时发生了什么?近地面大气的温度变化的原理是怎样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时,会被大气削弱。这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吸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是有选择的,即它不是对什么波长的辐射能都吸收,而只能吸收其中某些波长的能量。
问:大气中的臭氧能吸收?二氧化碳和水汽能吸收?
由于大气的组成成分对能量最集中的可见光不具有吸收能力,因此大部分可见光可以到达地面。
➢反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是没有选择性的,即对所有波长的辐射都会反射。云层的反射作用最为显著。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愈强。
➢散射:当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空气质点或微小尘埃时,太阳辐射的一部分能量,便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散射可以改变太阳辐射的方向,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当空气质点和尘埃的大小不同时,所发生的散射作用会有不同
在高空:由于空气质点较小,只有波长较短的蓝紫光会被散射(有选择)
在近地面:由于空气质点较大,所有波长的光都会被散射(无选择)例1:为什么晴天的白天气温比较高,阴天的白天气温比较低?
例2: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蔚蓝色的?
例3: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为什么仍是明亮的?
问:我们在第一单元学到:相比较而言,太阳高度越大,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最多。那为什么会是这样?请同学们读P·46图2—26“不同太阳高度辐射强度变化示意”。
阅读P·46图2—27,下垫面性质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能与进行地面辐射有什么影响?
结论:太阳高度越大,能量越集中,单位面积获得太阳辐射越多;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穿过的大气路径越短,被大气削弱得越少。但不同性质的地面对太阳辐射有不同的反射率,影响着对太阳辐射能的吸收能力,也影响了地面辐射的强弱,使实际地面的温度变化并不完全与纬度相一致。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对流层的直接热源是地面,为什么呢?
这是由于对流层大气对波长较短的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差,但对来自地面的辐射(长波、红外线)却有很强的吸收能力。
大气的热力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的保温效应 地面辐射 大气吸收 大气辐射 小部分进入太空
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回到地面 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把能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我们学习了大气的热力作用,实际上主要体现在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这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们再来看这四种辐射的关系。
板图,重述大气的热力作用,掌握本课重点内容。
要求学生说出太阳辐射在到达地面过程中,大气起了什么作用?地面辐射时,大气又起了什么作用?
活动:P ·45思考
【全球热量平衡】
就全球而言,热量的收支是平衡的,具体地看:
地面(收:太阳辐射的能量、大气逆辐射的能量,支:地面辐射损失的能量、及以其他形式传给大气的能量)
大气(收: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吸收地面辐射的能量以及从地面获得的其他能量,支:大气辐射) 就某个地区而言,热量的收支并不一定平衡,具体地说:
低纬地区热量收大于支,而高纬地区热量收小于支。由大气环流和洋流把低纬盈余的能量传递到高纬,从而维持全球的热量平衡。
由于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的不断增加,导致温室效应的增强,全球热量的平衡正在被打破,地球大气出现了变暖趋势。
【课堂探索】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纬度相差不大,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而四川盆地却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贫乏的地区,请用大气的热力作用来解释。
【课堂小结并板书】
太阳辐射 大气 吸收作用 反射作用 散射作用 削弱作用 地面 大气逆辐射 地面辐射 保温效应 直接热源 直接 热源
宇宙空间
●布置作业:
1、《作业本》配套章节的练习
2、课后探索:我国广大西北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大,“早穿皮袄午穿纱,晚上围者火炉吃西瓜”是其真实的写照,试用所学知识解释原因。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难度不大,但是经常要用来解释日常生活的一些现象,学生难以学以致用,如何引导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呢?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