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房颤抗凝治疗指南解读

合集下载

2024年心房颤动指南解读抗凝治疗

2024年心房颤动指南解读抗凝治疗

心房颤动(AF)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较高。

因此,抗凝治疗在AF患者中十分重要。

2024年美国心脏协会(AHA)和美国心脏学会(ACC)发布了心房颤动的最新指南,特别是针对抗凝治疗的指导。

本文将对2024年心房颤动指南中关于抗凝治疗的要点进行解读。

首先,指南中对抗凝治疗的适应症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对于AF患者,根据卒中风险评估的结果,患者被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三个不同的风险层次。

对于高危患者,即CHADS2分数≥2或者CHADS2-VASc分数≥3的患者,强烈推荐使用口服抗凝药物进行长期抗凝治疗。

而对于低危患者,即CHADS2分数为0或CHADS2-VASc分数为0-1的患者,则不建议进行抗凝治疗。

对于中危患者,指南建议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来综合判断是否采用抗凝治疗。

其次,指南中对口服抗凝药物的选择和应用进行了详细说明。

目前常用的口服抗凝药物包括维生素K拮抗剂(VKAs)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

对于AF患者,在口服抗凝治疗的选择上,VKAs如华法林仍然是首选药物。

对于无法耐受华法林或不能控制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值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NOACs,如达比加群(Dabigatran)、利伐罗班(Rivaroxaban)、阿哌沙班(Apixaban)等。

此外,指南还提出了NOACs的使用细节,包括口服剂量、用药时间等方面的建议。

另外,指南中也强调了抗凝治疗的监测和管理问题。

对于使用VKAs的患者,需要定期监测INR值,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同时,患者需要接受良好的教育,遵循医生的建议,控制饮食和药物的相互作用。

而对于使用NOACs的患者,虽然无需定期监测,但也需要关注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在使用NOACs期间,患者需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向医生报告任何异常情况。

最后,指南中还强调了特殊情况下的抗凝治疗。

比如对于年龄≥75岁的患者、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合并冠心病或患有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等特殊人群,需要根据其具体情况做出个性化的抗凝治疗选择。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解读PPT课件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解读PPT课件

复发预防策略
药物治疗调整
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反应情况,及时 调整药物治疗方案,保持有效血药浓 度。
非药物治疗选择
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的 患者,可考虑射频消融、冷冻消融等 非药物治疗方法。
生活方式干预
指导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 酒、控制体重、避免过度劳累等。
定期随访监测
加强定期随访和监测,及时发现并处 理复发风险。
监测指标选择及意义解读
心律监测
通过心电图或动态心电 图监测患者心律变化, 及时发现房颤的复发或
恶化。
心率监测
定期测量患者心率,评 估心脏负荷及药物控制
效果。
心脏功能评估
通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 手段评估心脏结构和功 能变化,为调整治疗方
案提供依据。
血液学指标
监测血常规、凝血功能 等指标,预防抗凝治疗
过程中的出血风险。
特征分析
房颤时心室率极不规则,通常在100~160次/分之间。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 ,但当心室率过快,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时,QRS波群增宽变形。
其他辅助检查手段
01
02
03
动态心电图
对于无症状或偶发房颤患 者,动态心电图可提高房 颤的检出率。
超声心动图
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 有助于寻找房颤的病因和 诱因,以及判断预后。
根据患者病情和具体情况,制定了药物治疗 、电复律、射频消融、外科手术等多种治疗 策略,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指南实施中存在问题探讨
指南普及程度不足
部分基层医生和患者对指南了解不足,导致诊断 和治疗水平参差不齐。
患者依从性差
部分患者对治疗方案的依从性较差,影响治疗效 果和预后。
ABCD

最新:房颤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

最新:房颤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

最新:房颤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是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学分会组织的专家制定的一份重要指南。

该指南的正式发布旨在推动房颤管理的规范化,并将新技术和新理念及时、充分地应用于临床实践。

这份指南详细阐述了房颤管理的各个环节,重新评估了房颤筛查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指南针对亚洲房颤患者的特点,提出了CHA2DS2-VASc-60卒中评分,强调了早期节律控制的重要性,并突出了导管消融在房颤节律控制中的核心地位。

通过该指南的发布,医疗界将能够更好地了解房颤诊断和治疗的最新指导方针,这将对临床实践产生积极影响。

指南的制定是基于实证医学和专家共识,并结合亚洲地区的特点,旨在提供更准确、科学的房颤管理建议,帮助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房颤筛查的临床应用1 .一般人群的房颤筛查房颤的筛查策略可以分为机会性筛查和系统性筛查。

机会性筛查指全科医师在社区就诊时通过脉搏触诊或心电图顺便进行房颤筛查,而系统性筛查则是指对高危人群进行定期或连续心电监测进行详细的房颤筛查。

根据指南的推荐,对于年龄≥65岁的人群,在就医时可以考虑通过脉搏触诊或心电图进行房颤的机会性筛查;对于年龄≥70岁的人群,可以考虑通过定期或连续心电监测进行房颤的系统性筛查。

房颤的筛查方式包括心电模式和非心电模式。

心电模式包括普通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手持式或可穿戴式心电记录仪,以及心脏置入式电子装置等。

非心电模式则包括脉搏触诊、光容积脉搏波描记,以及使用具有房颤识别功能的电子血压计等。

通过机会性筛查和系统性筛查,结合心电模式和非心电模式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提高房颤的早期检出率。

早期发现房颤可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治疗,从而减少房颤相关的并发症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筛查方式在不同人群中的适用性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选择合适的筛查方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风险因素和临床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遵循指南的建议。

房颤抗凝治疗指南解读

房颤抗凝治疗指南解读
对于医生而言,遵循指南进行治疗可以降低医疗风险,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THANKS
感谢观看
提供国际交流平台
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促进了学术交流与合作。
提升房颤抗凝治疗水平
通过推广和应用本指南,提高全球范围内房颤抗凝治疗水平,造福 更多患者。
05
房颤抗凝治疗的未来展望
新药研发与临床试验
新药研发
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抗凝药物正在研发中,旨在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 治疗选择。
指南中关于抗凝治疗的临床实践建议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性别、 合并症等,制定个体化的抗凝治疗方案 。指南建议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充分 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
VS
长期管理
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需要长期坚持,指南 建议建立患者长期随访机制,定期监测患 者的病情变化和抗凝治疗效果,及时调整 治疗方案。
04
房颤抗凝治疗指南的影响与意义
对临床医生的影响
01
02
03
提高诊断准确性
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明确 的诊断标准,有助于早期 识别房颤患者。
优化治疗方案
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抗凝治 疗的最佳实践方案,有助 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
降低医疗风险
通过规范抗凝治疗,降低 因治疗不当导致的医疗事 故和纠纷风险。
房颤抗凝治疗指南解 读
目 录
• 房颤抗凝治疗概述 • 房颤抗凝治疗指南核心内容 • 房颤抗凝治疗指南解读 • 房颤抗凝治疗指南的影响与意义 • 房颤抗凝治疗的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01
房颤抗凝治疗概述
房颤的定义与特征
总结词
房颤是一种心律失常,其特征为心房中的电信号紊乱,导致心房不规则地收缩 和舒张。

房颤抗凝治疗指南最新修订

房颤抗凝治疗指南最新修订

房颤抗凝治疗指南最新修订最新修订的房颤抗凝治疗指南已经发布。

随着人类社会的老龄化,心房颤动(房颤,AF)的发生率也在增加,而由房颤引起的脑栓塞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也随之升高。

因此,抗凝治疗预防卒中越来越成为临床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2019年的ESC大会上,房颤指南更新的颁布是最大的亮点之一,此次指南更新主要对房颤抗凝治疗的部分进行了修订。

指南肯定了以CHA2DS2-VASc评分系统作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风险的评估工具。

早在2006年,XXX颁布的房颤指南中就已推荐使用CHADS2评分系统,其中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病史,年龄75岁,糖尿病史各为1分,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为2分,总分为6分。

而后,对5项房颤卒中的风险分析的随机对照研究中一致发现,年龄是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并可以成为卒中独立预测因子。

而对3项房颤卒中风险分析的随机对照研究以及Framingham研究、欧洲心脏调查及哥本哈根城市心脏研究中均提示,女性性别因素也是房颤卒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因此,2010年的ESC房颤指南中,把CHADS2评分系统改进为CHA2DS2-VASC评分系统,该系统增加了血管性疾病、年龄65-74岁以及女性性别,并将年龄75岁的分值提升为2分,总分增加到9分。

抗凝治疗在整个房颤治疗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早在2010年,XXX颁布的房颤治疗指南中,就将房颤的抗凝治疗摆在了治疗的三大方面之首。

现在,房颤抗凝治疗指南的更新更加强调了抗凝治疗的重要性。

相比于CHADS2评分系统,CHA2DS2-VASc评分系统在高危风险组患者中能更准确地指导抗凝治疗,同时也能指导评估真正低风险患者。

根据2019年ESC房颤指南,CHA2DS2-VASc评分系统被推荐作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风险的评估工具。

对于评分为0的低危患者不推荐抗栓治疗,对于评分为2及以上的房颤患者推荐使用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抗凝治疗。

对于评分为1的患者,根据出血风险评估和自身选择可以考虑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抗凝治疗。

ESC 2023:全文版房颤管理指南

ESC 2023:全文版房颤管理指南

ESC 2023:全文版房颤管理指南前言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很高兴发布2023年的全文版房颤管理指南。

本指南旨在为医疗专业人员提供关于房颤诊断、治疗和管理的最新的科学依据和临床实践建议。

指南依据最新的研究证据,对房颤的病理生理学、临床表现、诊断方法、药物治疗、电生理评估和干预以及患者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

1. 房颤的流行病学与病理生理学1.1 流行病学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不断上升。

据估计,房颤影响着全球约1%的人口。

房颤患者发生卒中和心力衰竭的风险较高,给社会医疗资源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1.2 病理生理学房颤的发生涉及多种因素,包括心脏结构异常、电解质紊乱、慢性疾病以及遗传因素等。

房颤时,心房无效收缩导致心房内血液瘀滞,形成血栓,增加了卒中的风险。

2. 房颤的临床表现与评估2.1 临床表现房颤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心悸、气促、疲劳和胸痛等。

部分患者可无症状,称为“沉默性房颤”。

2.2 评估房颤的评估应包括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心电图(ECG)、心率和心律监测以及超声心动图等。

对于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患者,还应考虑进行心脏磁共振成像等更高级别的检查。

3. 房颤的诊断3.1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应包括血液检查(如全血细胞计数、甲状腺功能测试)、尿液分析、肝功能和肾功能等。

3.2 非侵入性诊断方法心电图(ECG)、 Holter监测、事件记录器和心脏超声心动图是诊断房颤的主要非侵入性方法。

3.3 侵入性诊断方法对于难治性房颤患者,侵入性电生理研究可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

4. 房颤的治疗4.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房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率控制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和节律控制药物(如氨碘苯和普罗帕酮)。

4.2 电生理干预包括电复律和射频消融。

电复律适用于症状性房颤患者的紧急治疗,而射频消融则适用于长期治疗。

4.3 抗凝治疗房颤患者卒中的预防是治疗的重要目标。

房颤抗凝治疗指南解读

房颤抗凝治疗指南解读

房颤抗凝治疗指南解读房颤是一种心律失常,其特点是心脏的心房开始不规律地跳动,导致血液流动受到阻碍。

这可能导致血栓形成,并最终引发中风。

为了预防中风的发生,房颤患者通常需要进行抗凝治疗。

在解读房颤抗凝治疗指南之前,有几个重要的信息值得了解。

首先,抗凝治疗主要是通过减少血液的凝血能力,从而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最常用的药物是华法林,它可以阻断体内凝血反应的一部分。

另外,还有一些新型抗凝药物,比如达哌利班和阿哌沙班,它们的作用方式不同于华法林。

其次,抗凝治疗需要进行个体化决策。

医生通常会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心理健康状况、患者是否已患有其他疾病及其严重程度,以及患者是否已经接受过抗凝治疗等因素。

在制定治疗方案时,还需要权衡用药带来的潜在风险与益处。

最后,患者对抗凝药物的治疗反应需要进行监测。

华法林治疗时需要定期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以确保药物剂量的准确性。

而新型抗凝药物则不需要进行常规监测。

房颤抗凝治疗指南建议将患者分为高中低风险组。

高风险组通常包括年龄超过75岁,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等疾病的患者。

中风险组主要指年龄介于65和75岁之间,并且未患有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

低风险组主要指年龄较轻,没有其他明显心脑血管风险因素的患者。

对于高风险组和中风险组的患者,抗凝治疗是必要的。

华法林通常是首选的药物,因为它已经被广泛研究和应用,并且具有可逆性的效果。

新型抗凝药物也可以考虑,特别是对于那些无法进行华法林监测的患者。

对于低风险组的患者,抗凝治疗并非是必须的。

这些患者通常可以通过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胆固醇)来降低发生中风的风险。

此外,房颤抗凝治疗指南还强调了戒烟、减少酒精摄入、保持适当的体重、均衡饮食和定期锻炼的重要性。

这些生活方式的改变可以进一步降低房颤患者的中风风险。

总的来说,房颤抗凝治疗指南为医生提供了治疗房颤患者的重要依据。

但是在决策治疗方案时,医生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决策。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精解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精解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精解指南围绕房颤的流行病学及危害、临床评估、卒中预防、节律控制、心室率控制、急诊处理、综合管理等七个方面,重点收集和引用亚洲、国内临床研究及人群队列研究的成果与数据,使指南更适用于中国房颤患者群体,具有鲜明中国特色。

如根据2014-2016年我国的房颤流调结果,结合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估计我国约有1200万房颤患者。

因约1/3的患者不知晓患有房颤而漏诊部分阵发性房颤,我国实际房颤患者数应该高于上述估算。

1、房颤的分类根据房颤发作的持续时间,以及转复并长期维持窦性心律的难易程度和治疗策略选择,将房颤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持久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

指南用持久性房颤取代既往根据字面直译的“长程持续性房颤”,并对永久性房颤给出了一些客观的定义,包括“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可能性小,房颤持续10~20年以上,心电图显示近乎直线的极细小f波;或心脏磁共振成像显示左心房纤维化面积占左心房面积的30%以上”。

2 、房颤筛查筛查是房颤早诊早治的重要手段。

✓推荐对于年龄≥65岁的人群,在就医时可考虑通过脉搏触诊或心电图进行房颤的机会性筛查(Ⅱb,A);✓年龄≥70岁的人群,可考虑通过定期或连续心电监测进行房颤的系统性筛查(Ⅱb,A);✓推荐具有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的患者常规程控时应评估心房高频事件,并明确房颤诊断(I,C);✓对未诊断房颤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可考虑在1年内完成每3个月1次,每次至少7天,累计超过28天的心电监测以进行房颤筛查(Ⅱb,C)。

3、卒中风险评估年龄是卒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研究显示:➢年龄≥50岁的亚洲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即开始增加。

➢年龄55~59岁、无其他卒中危险因素的亚洲房颤患者与合并一个危险因素患者的卒中风险相似,➢65~74岁、无其他卒中危险因素的患者与合并2个危险因素患者的卒中风险相似,并发现年龄>55岁的亚洲房颤患者服用口服抗凝药(OAC)可显著获益。

ESC 2023心房颤动治疗指南(全文)

ESC 2023心房颤动治疗指南(全文)

ESC 2023心房颤动治疗指南(全文) ESC 2023心房颤动治疗指南
简介
本指南旨在为医生、患者和决策者提供关于心房颤动治疗的最新建议。

以下是ESC 2023心房颤动治疗指南的要点。

预防
- 预防性抗凝治疗: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使用口服抗凝药物来预防血栓形成。

- 心脏健康维护:通过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因素来预防心房颤动的发生。

诊断
- 完整的病史记录和体格检查:通过详细记录患者病史和进行全面体格检查来诊断心房颤动。

- 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诊断工具,可以检测心房颤动的存在。

治疗
- 心律控制治疗:通过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来恢复正常的心律,包括口服和静脉给药。

- 心房率控制治疗:通过使用药物来控制心房率,从而减少心
室率和心房颤动症状。

- 心房颤动手术治疗:对于难治性心房颤动患者,手术治疗可
能是一种选择,包括射频消融和手术迷路切断术。

- 特定患者群体的治疗考虑:针对不同患者群体,如年轻患者、老年患者、孕妇等,需要特殊的治疗策略。

结论
本指南提供了关于ESC 2023心房颤动治疗的主要建议,旨在
帮助医生和决策者做出最佳治疗决策。

然而,具体的治疗方案仍应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

最新房颤治疗指南

最新房颤治疗指南
第一次心电图发现为房颤,无论持续时间或房 颤相关临床状况的严重程度。
▪ (2)阵发性房颤(paroxymal AF):
房颤持续小于48小时,可自行终止。虽然房颤 发作可能持续到7天,但48小时是个关键的时间 点,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超过48小时,房颤自 行终止的可能性会降低,需考虑抗凝治疗。
▪ (3)持续性房颤(persistent AF):
▪ 年龄 < 60岁的孤立性房颤 ▪ 阿司匹林 325 mg/day
▪ 华法林治疗有禁忌症的患者
复律的抗凝原则
房颤持续时间不明或≥48h
华法令(INR2.0-3.0) (3W)
药物转复为窦律后
食管超声 心房无血栓
静注肝素
药物转复为窦律后
华法令(4W)
肝素或华法令直到INR为2.0,停用肝素
心脏起搏治疗房颤
每年发生脑卒中率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瓣膜病及房颤高17倍
NVAF缺血性栓塞的危险分层
▪ 高危
——既往有缺血性中风,TIA,或体循环血栓栓塞史 ;年龄≥75岁且伴有高血压、糖尿病或血管病变;临 床有心脏瓣膜病变、心力衰竭或左室功能受损的证据
▪ 中危
——年龄65~75 岁,不伴危险因素;年龄<65岁伴有 糖尿病,高血压或血管病变
房颤持续超过7天,或者需要转复治疗(药物转复 或者直接电转复)。
长程持续性房颤(long-standing persistent AF) :
房颤持续时间超过1年,拟采用节律控制策略,即 接受导管消融治疗。长程持续性房颤是在导管消融 时代新出现的名词,导管消融使房颤治愈成为可能 ,因此,房颤已不再是“永久性”。
▪ 心房老化结构重构电重构房颤
房颤最新分类

最新房颤治理指南

最新房颤治理指南
2020年9月在瑞典召开的欧洲心脏病学大会发布了最新房颤治理指南(以下简称新版指南)[1],该指南是欧洲心脏病学会单独发布的指南,之前他们均与AHA改变。新版指南较2006年AHA/ACC/ESC联合发布的房颤指南(以下简称2006版指南)[2]相较,流行病学、抗凝、室率操纵等方面发生了专门大转变,下面笔者简要解读如下:
遗传因素-房颤发生进展的新机制
指南第一次将遗传因素作为房颤发生进展的新机制。文中指出:房颤,尤其是特发性房颤具有必然的遗传背景,ANP、PITX二、SCN5A等[3-5]基因均与房颤的发生进展相关,可是具体机制尚待进一步说明。
第二部份 房颤的分类及分级
房颤的分类
目前国际上房颤的分类很多,新版指南依照房颤持续时刻将房颤分为5类:首发房颤(第一次发觉房颤)、阵发性房颤(持续时刻小于48小时,能够自行终止)、持续性房颤(持续时刻超过7天)、持久性房颤(持续超过1年)、慢性房颤(患者已处于适应状态)。除此之外,因脑血栓或其他缘故住院而发觉房颤,患者无明显病症的房颤概念为沉默性房颤。与2006版指南相较,增加了持久性房颤和慢性房颤,分类加倍细致,便于临床治理。
EHRA score-房颤危险度分级,房颤中的“NYAH分级”
第一部份 流行病学
降低再住院率-房颤治理的新目标
指南将降低死亡率、再住院率、卒中、提高生活质量和活动耐量及改善左室功能作为房颤治理的要紧目标。与2006版指南相较,第一次把降低再住院率作为房颤治理的目标。指南提出:房颤占所有再住院缘故的1/3,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衰加重、血栓栓塞并发症是其要紧缘故。对房颤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不是简单的抗凝和操纵室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SC 2012房颤指南:抗凝药物的选择
INR>3.0
*
38
亚洲
最新房颤管理指南
✓ 2012 ESC心房颤动指南 ✓ 2012 美国胸科医师协会 ACCP 9 ✓ 2012 英国 NICE心房颤动指南 ✓ 2012 加拿大心房颤动指南 ✓ 2012 心房颤动导管和外科消融专家共识 ✓ 2012 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目录
➢ 卒中风险评估 ➢ 出血风险评估 ➢ 抗凝策略和选择 ➢ 不同抗凝药物评价 ➢ 抗凝药物的监测 ➢ 特殊患者的抗凝治疗
分时提示患者出血风险增高。
ESC 2012房颤指南对出血风险的推荐意见
Camm AJ et al. Eur Heart J 2012
房颤患者出血风险评估的标准
1 HAS-BLED(高血压,肾脏/肝脏功能异常,卒中,具有出血病 史或倾向,INR易变,老年,共用药物/酒精)1
HEMORR2HAGES(肝脏或肾脏疾病,酒精滥用,恶性肿瘤,年长如 2 年龄超过75岁),血小板计数或功能降低,具有再出血风险的高
和其他评分标准相比,HAS-BLED评分和出血 事件或大出血事件具有更强的预测性
HAS-BLED评分是唯一对 颅内出血具有显著预测 意义的评分标准(cindex;0.75;p=0.03) 根据Cox回归分析和ROC 分析,ATRIA评分>3分和 任何临床相关出血均不 具有显著相关性。
Apostolakis S,et al.J Am Coll Cardiol. 2012 Aug 28;60(9):861-7.
血压(未控制),贫血,遗传因素,跌倒风险过高,以及卒中2
3 ATRIA( R, et al. Chest 2010;138:1093–1100. 2. Gage BF, et al. Am Heart J 2006;151:713–719. 3. Fang MC, et al. J Am Coll Cardiol 2011;58:395–401.
目录
➢ 卒中风险评估 ➢ 出血风险评估 ➢ 抗凝策略和选择 ➢ 不同抗凝药物评价 ➢ 抗凝药物的监测 ➢ 特殊患者的抗凝治疗
ESC 2012房颤指南: 几乎所有患者均需抗凝治疗
Camm AJ et al. Eur Heart J 2012
ESC 2012房颤指南:应用抗凝治疗的标准
Camm AJ et al. Eur Heart J 2012
既往有房颤病史,CHADS2 ≥2者给予OAC的比例
*P ≤0.005 vs. 北美
50%
*
30%
*
**
*
10% -10%
*
北美 南美 西欧 东欧 中东 非洲 印度 中国 亚洲
引自2011年8月欧洲心脏病大会RE-LY房颤REGISTRY的结果发布
全球不同地区抗凝药物使用达标率
-2011ESC
基于三个最近的INR控制情况(%)
HAS-BLED评分得到所有更新指南的推荐
• 和ATRIA评分相比,具有更强的预测性; • 和其他评分标准相比,HAS-BLED评分包括
可以进行积极管理以降低出血风险的危险因素 • 和出血以及大出血/颅内出血事件具有
更强的临床相关性 • 其有效性在多项独立的队列研究中得到证实
ROLDAN V,et al. CHEST 2012 Apostolakis S,et al.J Am Coll Cardiol 2012
CHA2DS2-VASc评分系统可用于优化CHADS2 得分为0-1分患者的卒中危险分层
在CHADS2=0的患者中,c统计量为 0.537(0.539-0.608);当包含 CHA2DS2-VASc时,该统计量增加至
0.641(0.610-0.671)。
无卒中/血栓栓塞的患者比例
Olesen et al Thromb Haemost. 2012 Jun;107(6):1172-9
目录
➢ 卒中风险评估 ➢ 出血风险评估 ➢ 抗凝策略和选择 ➢ 不同抗凝药物评价 ➢ 抗凝药物的监测 ➢ 特殊患者的抗凝治疗
口服抗凝药HAS-BLED出血评分
• H 高血压(1分) • A 肝功能和肾功能异常(各1分) • S 卒中史(1分) • B 出血史或者出血倾向(1分) • L INR值波动大(1分) • E 老年(年龄>65岁)(1分) • D 药物和酗酒(各1分) • 评分为0 ~ 2分者属于出血低风险患者,评分≥3
房颤抗凝治疗指南解读
抗凝治疗是房颤患者卒中预防的核心策略
基础疾病的治疗——“上游治疗”
室率控制
抗抗凝凝治治疗疗
抗心律失常药
消融
转复
无症状 阵发
AF 持续
长期持续 永久
Camm AJ et al. Eur Heart J 2012
全球不同地区高危房颤患者接受抗凝治疗情况 -2011ESC
90% 70%
ESC 2012房颤指南推荐使用CHA2DS2-VASc 评分评估卒中风险
卒中、TIA或系统性栓塞,以及年龄超过75岁被认为是主要 危险因素,其余则为与临床相关的非主要危险因素
Camm AJ et al. Eur Heart J 2012
CHA2DS2-VASc评分和卒中风险的关联性
Olesen JB,et al.BMJ. 2011;342:d124.
自出院起的天数
美国ACCP 9、加拿大2012房颤指南以及2012房颤 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仍然继续推荐CHADS2评分
CHADS2评分的优点
• 简单实用 • 适合发现真正的高危患者
CHADS2评分适合发现真正的高危患者
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2012 VanWalraven C, et al. Arch Intern Med 2003; 163:936. Nieuwlaat R, et al. Eur Heart J. 2006 Dec;27(24):3018-26.
P ≤0.005 vs. 北美
INR<2.0
100%
**
*
90%
80%
70%
60% 54
50%
44
67
59
47
40
40%
30%
2020% 10% 00%%
% 北美 南美 西欧 东欧 中东
引自2011年8月欧洲心脏病大会RE-LY房颤REGISTRY的结果发布
非洲
INR 2.0~3.0
**
36 34
印度 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