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近60年气候变化趋势分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主要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逐月副高指数和 NCEP/NCAR 再分析资料,研究了 副高的气候态、年际和年代际以及空间形态的变化特征,以期为其他研究提供基础。
2.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 (1) 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逐月副热带高压指数集(面积指数、强度指数、脊线位置、 脊线北界和西伸脊点)。其中:a.面积指数:500hPa 高度场上,(110°~180°E,10°N 以北) 范围内被 588 位势仕米线包围的格点数代表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指数。b.强度指数: 500hPa 高度场上,(110°~180°E,10°N 以北)范围内被 588 位势仕米线包围的格点上平均高 度值编码(588 编码为 0,589 编码为 1,其余类推)之和为副热带高压强度指数。c.北界指数: 10°N 以北 110°-150°E 范围内, 588 位势仕米等值线最北端所在纬度的平均值定义为副热带 高压北界指数。d.脊线位置: 110°~150°E 范围内副热带高压体脊线(500hPa 纬向东风与西 风交界处,u≈0)与经线相交的纬度平均值定义为副热带高压脊线指数。e.西伸脊点指数: 500hPa 高度场上 588 位势仕米等值线的最西段代表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脊点指数。 (2) NCEP/NCAR 位势高度场逐月再分析资料,分辨率 2.5°*2.5°。
5月
16.5
26.56667
15.85 20.93333 112.1833
6月
21.75
43.38333 20.46667 25.95 117.8833
25.25 30.76667 120.6167
8月
22.3
40.35
27.7 33.01667 120.2333
3.副热带高压指数和空间形态的气候变化特征
3.1 副高指数的气候变化特征
3.1.1 副高的气候特征
1951~2010 年 , 副 高 在 500hPa 高 度 场 主 要 呈 现 椭 圆 状 , 长 轴 约 为 70 个 经 距
(110°~180°E),短轴约为 10 个纬距(10°~20°N)。副高面积指数、强度指数、脊线位置、
图 1 1951~2010 年 500hPa 位势高度场月平均的气候特征分布图 根据 NCEP/NCAR 500hPa 高度场和风场再分析资料,计算了副高的面积指数、强度指 数、脊线位置、脊线北界和西伸脊点,计算标准按照国家气候中心的规定不变,不同的是所 选取的格点为正方形网格,而不是国家气候中心的菱形网格。国家气候中心的副高指数与再 分析资料计算的副高指数之间的相关性通过 99%信度检验,二者的变化趋势、转折点都是 一致的。但是通过对比国家气候中心给出的副高指数特征,NCEP/NCAR 再分析资料描述的 副高偏弱,尤其是西伸脊点明显偏东。国家气候中心给出的副高西伸脊点位置均位于 130°E 以西,而 NCEP/NCAR 再分析资料描述的副高西伸脊点基本位于 130°E 以东。因此,在对 副高西伸脊点作分析时,不建议使用 NCEP/NCAR 资料,或者对其重新定义。 3.1.2 副高指数的年际变化特征 图 2 给出了 1951~2010 年副高 5 项环流指数随时间的演变。可以看出,副高面积指数和 强度指数线性增长显著,增长率分别为 2.08 个格点数/10 年(R2=0.375)和 4.44 位势仕米/10 年(R2=0.309),脊线位置、脊线北界和西伸脊点围绕着平均值上下波动,分别略显增加、
图 2 副高 5 项环流指数随时间的演变,粗实线为 9 点高斯滤波趋势线,细直线为副高指数 年际变化序列的线性趋势线
3.1.3 副高指数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a)
(b)
(c)
(d)
(e) 图 3 副高 5 项环流指数的 Morlet 小波能量谱,阴影部分通过 95%置信水平检验;点状区表示
边界作用明显的“头部区域” (其中 a 为面积指数、b 为强度指数、c 为脊线位置、d 为脊线北界、e 为西伸脊点)
1月
8.533333
14
13.21667 16.76667 129.35
2月
8.233333
13.21667 12.96667 16.23333 125.9667
3月
9.816667
16.13333 13.06667 17.35
119.75
4月
12.31667
19.98333
14.15 18.66667 111.2833
以上所有资料长度均为 1951 年 1 月~2010 年 12 月。 2.2 方法
为了研究副高指数的年代际变化,使用 9 点高斯滤波和 morlet 小波分析法。 检验气候突变时使用 Mann-Kendall 突变检验方法。Mann-Kendall 法是一种非参数统计 检验方法(符淙斌等,1992),其优点是不需要样本遵从一定的分布,也不受少数异常值的 干扰。
直接影响着东亚,特别是我国东部天气气候变化。副高的面积、强度、南北位置(北部边缘 或者脊线位置)和东西进退(西伸脊点)决定着东亚季风、梅雨过程尤其是长江流域降水的 分布以及华北、华南地区的旱涝和气温变化等(陶诗言等,1962;廖奎荪等,1992)。
国内外学者对副高的研究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慕巧珍等(2001)利用重建的副高指数 序列对 1880~1999 年副高强度、西界、北界作功率谱及小波分析,发现副高强度、北界具 有明显的 40 年周期,西界具有明显的 16 年周期,即副高指数的变化以低频振荡为主。有研 究指出(何金海等,1997;陈烈庭和吴仁广,1998):当副高明显偏西偏南时,有利于长江 流域雨带的形成;当副高明显偏东偏北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偏旱;当副高明显偏北偏西时, 有利于黄河河套雨带形成。研究副高指数的气候变化,对于了解东亚,特别是中国天气的气 候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9月
21.63333
41.85
25.35
30.25 113.3667
10 月
19.01667
33.91667 21.16667 25.7
107.3
11 月
14.83333
27.05
18.51667
23
115.35
12 月
12.4
21.31667 15.31667 19.05
117.85
为了进一步了解副高逐月的变化特征,图 1 给出了 1951~2010 年 500hPa 位势高度场月
平均的空间分布。可以看出,冬春季,阿留申低压占据中高纬太平洋地区,副高很弱。直到
6 月份,588 位势仕米出现闭合等值线,副高强度和面积不断增大,并出现 589 位势仕米闭
合线。同时,副高开始西伸北抬,于 7 月份到达最西段(130°E)、8 月份到达最北端(约 30°N), 并与 7 月形成副高西部前缘季风槽。10 月副高开始南撤减弱,直到 12 月 588 位势仕米线闭 合中心消失,脊线位于 20°N 以南。
强度指数和面积指数、西伸脊点、脊线北界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96、-0.85、0.45,均通 过 0.01 信度水平的检验,与脊线位置的相关系数为-0.11。可见,副高越强,面积越大,位 置越偏西,脊线北界越偏北,而与脊线平均位置并无明显的联系。强度指数最大年和最小年 为 1995 年(68.5 位势仕米)和 1967 年(8.92 位势仕米),这与西伸脊点的最西年(1995 年, 93.33°E)和最东年(1967 年,144.33°E)完全一致,而与面积指数最大年(1998 年,28.17 个格点数)和最小年(1974 年,6.25 个格点数)不同。
用 Morlet 小波功率谱(图 3)对副高 5 项环流指数的周期分析可知,在年代际尺度上, 1951 年后,面积指数存在 8~10 年的长周期,但未通过 95%的显著性检验。在较短时间尺度 上,存在 4 年的短周期,并且在 1960 年代末到 1970 年代初以及 1980 年代中期到 20 世纪初 最明显。此外,1980 年代中期还存在着 2 年的短周期。这种 2~4 年的周期变化与 ENSO 可 能存在联系。面积指数低频变化等值线较高频变化显得密集,但是存在更多的高频变化通过
脊线北界和西伸脊点的年平均值依次为 15.81 个格点、28.35 位势仕米、18.58°N、23.14°N、
117.59°E。
面积和强度指数最大值分别出现在 7 月和 6 月,最小值均出现在 2 月;脊线位置和脊线
北界最北端均出现在 8 月,最南端出现在 2 月;西伸脊点最西端出现在 10 月,最东端出现
在 1 月。可见,副高各项指数的极值分别出现在不同的月份(表 1),这与韩永清(2010)
的研究结论 7 月份副高面积最大、强度最强、位置最北、脊点最西不一致。
表 1 1951-2010 年月平均的副高指数气候特征
月份
面积指数
强度指数 脊线位置 脊线北界 西伸脊点
(个格点数) (位势仕米) (°N) (°N) (°E)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近 60 年气候变化趋势分析
吴蔚1
上海市气候中心 200030
摘要:采用国家气候中心逐月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面积、强度、脊线位置、脊线北界和
西伸脊点五项指数和 NCEP/NCAR 逐月再分析高度场资料,分析了 1951~2010 年副高的气候态、年际、年 代际和空间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NCEP/NCAR 再分析资料能够很好的刻画副高指数的气候态特征, 但是所反映的西伸脊点位置明显偏东。副高面积指数和强度指数线性增长显著,增长率分别为 2.08 个格点 数/10 年(R2=0.375)和 4.44 位势仕米/10 年(R2=0.309),脊线位置、脊线北界和西伸脊点围绕着平均值 上下波动,分别略显增加、增加和减少的趋势。面积指数的年代际变化主要以高频为主,呈现 2~4 年的短 周期。强度指数和西伸脊点与面积指数有着相似的年代际周期变化趋势。脊线北界主要以低频变化为主。 副高在 1960 年代中期和 1990 年代后期发生突变。其中,1960 年代中期副高面积缩小,脊线位置和脊线北 界南压;1990 年代末,副高强度增强,脊线位置和脊线北界北抬,西伸脊点西进。从空间形态变化上看, 500hPa 高度场位势高度增加,586 位势仕米线所围成的椭圆长轴向东延伸、短轴向南延伸,即副高西伸南 压,形状更为扁长。同时长轴由东西走向变为西南东北走向,即副高西端南压,东端北抬。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West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以下简称副高)是出现在西北太 平洋上主要呈纬圈分布的深厚暖性高压系统。它是连接中纬度西风带天气系统和低纬度东风 带天气系统的纽带(朱乾坤等,1992)。作为东亚季风环流系统的重要成员,其活动和变异
基金项目:上海市气象局启明星项目(QM201203)。 作者简介:吴蔚(1986-),女,硕士,从事气候变化,email:ruogan0000@。
关键词:副热带高压,气候变化,年际和年代际,空间形态
1. 引言
气候变化问题是 21 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和适 应已成为当今世界最为热点的研究工作,很多学者对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进行了研究。 中国政府于 2002 年启动《国家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编写工作,报告指出:20 世纪中国气 候变化趋势与全球变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近 100 年来观测到的平均气温已经上升了 0.5~ 0.8℃,其中最暖的时期出现在 20 世纪 90 年代,最明显的地区是西北、华北和东北,长江 以南地区变暖趋势不明显。降水方面,中国东部降水无明显长期变化趋势,西部降水近 20 年明显增多。1980 年以来,北方少雨,南方多雨。然而目前气候变化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气 候变化事实分析和影响评估等方面,而对影响变化事实的环流背景趋势分析则相对较少。
增加和减少的趋势。将副高指数在 1981~2010 平均与 1951~1980 平均的差定义为气候变化, 分析可知,副高面积指数、强度指数、脊线位置、脊线北界和西伸脊点的气候变化值依次为 6.88 个格点数、15.01 位势仕米、0.03°、0.10 度、-10.92°,也就是说副高面积增加 6.88 个格 点数,强度增加 15.01 位势仕米,脊线位置北移 0.03°,脊线北界北移 0.10°,西伸脊点西伸 10.92°,即副高西伸北抬,范围增大,强度增强。
2.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 (1) 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逐月副热带高压指数集(面积指数、强度指数、脊线位置、 脊线北界和西伸脊点)。其中:a.面积指数:500hPa 高度场上,(110°~180°E,10°N 以北) 范围内被 588 位势仕米线包围的格点数代表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指数。b.强度指数: 500hPa 高度场上,(110°~180°E,10°N 以北)范围内被 588 位势仕米线包围的格点上平均高 度值编码(588 编码为 0,589 编码为 1,其余类推)之和为副热带高压强度指数。c.北界指数: 10°N 以北 110°-150°E 范围内, 588 位势仕米等值线最北端所在纬度的平均值定义为副热带 高压北界指数。d.脊线位置: 110°~150°E 范围内副热带高压体脊线(500hPa 纬向东风与西 风交界处,u≈0)与经线相交的纬度平均值定义为副热带高压脊线指数。e.西伸脊点指数: 500hPa 高度场上 588 位势仕米等值线的最西段代表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脊点指数。 (2) NCEP/NCAR 位势高度场逐月再分析资料,分辨率 2.5°*2.5°。
5月
16.5
26.56667
15.85 20.93333 112.1833
6月
21.75
43.38333 20.46667 25.95 117.8833
25.25 30.76667 120.6167
8月
22.3
40.35
27.7 33.01667 120.2333
3.副热带高压指数和空间形态的气候变化特征
3.1 副高指数的气候变化特征
3.1.1 副高的气候特征
1951~2010 年 , 副 高 在 500hPa 高 度 场 主 要 呈 现 椭 圆 状 , 长 轴 约 为 70 个 经 距
(110°~180°E),短轴约为 10 个纬距(10°~20°N)。副高面积指数、强度指数、脊线位置、
图 1 1951~2010 年 500hPa 位势高度场月平均的气候特征分布图 根据 NCEP/NCAR 500hPa 高度场和风场再分析资料,计算了副高的面积指数、强度指 数、脊线位置、脊线北界和西伸脊点,计算标准按照国家气候中心的规定不变,不同的是所 选取的格点为正方形网格,而不是国家气候中心的菱形网格。国家气候中心的副高指数与再 分析资料计算的副高指数之间的相关性通过 99%信度检验,二者的变化趋势、转折点都是 一致的。但是通过对比国家气候中心给出的副高指数特征,NCEP/NCAR 再分析资料描述的 副高偏弱,尤其是西伸脊点明显偏东。国家气候中心给出的副高西伸脊点位置均位于 130°E 以西,而 NCEP/NCAR 再分析资料描述的副高西伸脊点基本位于 130°E 以东。因此,在对 副高西伸脊点作分析时,不建议使用 NCEP/NCAR 资料,或者对其重新定义。 3.1.2 副高指数的年际变化特征 图 2 给出了 1951~2010 年副高 5 项环流指数随时间的演变。可以看出,副高面积指数和 强度指数线性增长显著,增长率分别为 2.08 个格点数/10 年(R2=0.375)和 4.44 位势仕米/10 年(R2=0.309),脊线位置、脊线北界和西伸脊点围绕着平均值上下波动,分别略显增加、
图 2 副高 5 项环流指数随时间的演变,粗实线为 9 点高斯滤波趋势线,细直线为副高指数 年际变化序列的线性趋势线
3.1.3 副高指数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a)
(b)
(c)
(d)
(e) 图 3 副高 5 项环流指数的 Morlet 小波能量谱,阴影部分通过 95%置信水平检验;点状区表示
边界作用明显的“头部区域” (其中 a 为面积指数、b 为强度指数、c 为脊线位置、d 为脊线北界、e 为西伸脊点)
1月
8.533333
14
13.21667 16.76667 129.35
2月
8.233333
13.21667 12.96667 16.23333 125.9667
3月
9.816667
16.13333 13.06667 17.35
119.75
4月
12.31667
19.98333
14.15 18.66667 111.2833
以上所有资料长度均为 1951 年 1 月~2010 年 12 月。 2.2 方法
为了研究副高指数的年代际变化,使用 9 点高斯滤波和 morlet 小波分析法。 检验气候突变时使用 Mann-Kendall 突变检验方法。Mann-Kendall 法是一种非参数统计 检验方法(符淙斌等,1992),其优点是不需要样本遵从一定的分布,也不受少数异常值的 干扰。
直接影响着东亚,特别是我国东部天气气候变化。副高的面积、强度、南北位置(北部边缘 或者脊线位置)和东西进退(西伸脊点)决定着东亚季风、梅雨过程尤其是长江流域降水的 分布以及华北、华南地区的旱涝和气温变化等(陶诗言等,1962;廖奎荪等,1992)。
国内外学者对副高的研究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慕巧珍等(2001)利用重建的副高指数 序列对 1880~1999 年副高强度、西界、北界作功率谱及小波分析,发现副高强度、北界具 有明显的 40 年周期,西界具有明显的 16 年周期,即副高指数的变化以低频振荡为主。有研 究指出(何金海等,1997;陈烈庭和吴仁广,1998):当副高明显偏西偏南时,有利于长江 流域雨带的形成;当副高明显偏东偏北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偏旱;当副高明显偏北偏西时, 有利于黄河河套雨带形成。研究副高指数的气候变化,对于了解东亚,特别是中国天气的气 候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9月
21.63333
41.85
25.35
30.25 113.3667
10 月
19.01667
33.91667 21.16667 25.7
107.3
11 月
14.83333
27.05
18.51667
23
115.35
12 月
12.4
21.31667 15.31667 19.05
117.85
为了进一步了解副高逐月的变化特征,图 1 给出了 1951~2010 年 500hPa 位势高度场月
平均的空间分布。可以看出,冬春季,阿留申低压占据中高纬太平洋地区,副高很弱。直到
6 月份,588 位势仕米出现闭合等值线,副高强度和面积不断增大,并出现 589 位势仕米闭
合线。同时,副高开始西伸北抬,于 7 月份到达最西段(130°E)、8 月份到达最北端(约 30°N), 并与 7 月形成副高西部前缘季风槽。10 月副高开始南撤减弱,直到 12 月 588 位势仕米线闭 合中心消失,脊线位于 20°N 以南。
强度指数和面积指数、西伸脊点、脊线北界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96、-0.85、0.45,均通 过 0.01 信度水平的检验,与脊线位置的相关系数为-0.11。可见,副高越强,面积越大,位 置越偏西,脊线北界越偏北,而与脊线平均位置并无明显的联系。强度指数最大年和最小年 为 1995 年(68.5 位势仕米)和 1967 年(8.92 位势仕米),这与西伸脊点的最西年(1995 年, 93.33°E)和最东年(1967 年,144.33°E)完全一致,而与面积指数最大年(1998 年,28.17 个格点数)和最小年(1974 年,6.25 个格点数)不同。
用 Morlet 小波功率谱(图 3)对副高 5 项环流指数的周期分析可知,在年代际尺度上, 1951 年后,面积指数存在 8~10 年的长周期,但未通过 95%的显著性检验。在较短时间尺度 上,存在 4 年的短周期,并且在 1960 年代末到 1970 年代初以及 1980 年代中期到 20 世纪初 最明显。此外,1980 年代中期还存在着 2 年的短周期。这种 2~4 年的周期变化与 ENSO 可 能存在联系。面积指数低频变化等值线较高频变化显得密集,但是存在更多的高频变化通过
脊线北界和西伸脊点的年平均值依次为 15.81 个格点、28.35 位势仕米、18.58°N、23.14°N、
117.59°E。
面积和强度指数最大值分别出现在 7 月和 6 月,最小值均出现在 2 月;脊线位置和脊线
北界最北端均出现在 8 月,最南端出现在 2 月;西伸脊点最西端出现在 10 月,最东端出现
在 1 月。可见,副高各项指数的极值分别出现在不同的月份(表 1),这与韩永清(2010)
的研究结论 7 月份副高面积最大、强度最强、位置最北、脊点最西不一致。
表 1 1951-2010 年月平均的副高指数气候特征
月份
面积指数
强度指数 脊线位置 脊线北界 西伸脊点
(个格点数) (位势仕米) (°N) (°N) (°E)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近 60 年气候变化趋势分析
吴蔚1
上海市气候中心 200030
摘要:采用国家气候中心逐月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面积、强度、脊线位置、脊线北界和
西伸脊点五项指数和 NCEP/NCAR 逐月再分析高度场资料,分析了 1951~2010 年副高的气候态、年际、年 代际和空间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NCEP/NCAR 再分析资料能够很好的刻画副高指数的气候态特征, 但是所反映的西伸脊点位置明显偏东。副高面积指数和强度指数线性增长显著,增长率分别为 2.08 个格点 数/10 年(R2=0.375)和 4.44 位势仕米/10 年(R2=0.309),脊线位置、脊线北界和西伸脊点围绕着平均值 上下波动,分别略显增加、增加和减少的趋势。面积指数的年代际变化主要以高频为主,呈现 2~4 年的短 周期。强度指数和西伸脊点与面积指数有着相似的年代际周期变化趋势。脊线北界主要以低频变化为主。 副高在 1960 年代中期和 1990 年代后期发生突变。其中,1960 年代中期副高面积缩小,脊线位置和脊线北 界南压;1990 年代末,副高强度增强,脊线位置和脊线北界北抬,西伸脊点西进。从空间形态变化上看, 500hPa 高度场位势高度增加,586 位势仕米线所围成的椭圆长轴向东延伸、短轴向南延伸,即副高西伸南 压,形状更为扁长。同时长轴由东西走向变为西南东北走向,即副高西端南压,东端北抬。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West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以下简称副高)是出现在西北太 平洋上主要呈纬圈分布的深厚暖性高压系统。它是连接中纬度西风带天气系统和低纬度东风 带天气系统的纽带(朱乾坤等,1992)。作为东亚季风环流系统的重要成员,其活动和变异
基金项目:上海市气象局启明星项目(QM201203)。 作者简介:吴蔚(1986-),女,硕士,从事气候变化,email:ruogan0000@。
关键词:副热带高压,气候变化,年际和年代际,空间形态
1. 引言
气候变化问题是 21 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和适 应已成为当今世界最为热点的研究工作,很多学者对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进行了研究。 中国政府于 2002 年启动《国家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编写工作,报告指出:20 世纪中国气 候变化趋势与全球变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近 100 年来观测到的平均气温已经上升了 0.5~ 0.8℃,其中最暖的时期出现在 20 世纪 90 年代,最明显的地区是西北、华北和东北,长江 以南地区变暖趋势不明显。降水方面,中国东部降水无明显长期变化趋势,西部降水近 20 年明显增多。1980 年以来,北方少雨,南方多雨。然而目前气候变化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气 候变化事实分析和影响评估等方面,而对影响变化事实的环流背景趋势分析则相对较少。
增加和减少的趋势。将副高指数在 1981~2010 平均与 1951~1980 平均的差定义为气候变化, 分析可知,副高面积指数、强度指数、脊线位置、脊线北界和西伸脊点的气候变化值依次为 6.88 个格点数、15.01 位势仕米、0.03°、0.10 度、-10.92°,也就是说副高面积增加 6.88 个格 点数,强度增加 15.01 位势仕米,脊线位置北移 0.03°,脊线北界北移 0.10°,西伸脊点西伸 10.92°,即副高西伸北抬,范围增大,强度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