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有效途径
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效途径
![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效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f635186c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ed.png)
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效途径1.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力和综合效益。
加强科学研究,培养高级农业人才,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2.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健全产业链条,促进农产品加工和农业服务业的发展。
通过农产品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3. 建立健全农业经营主体。
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
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技术水平。
4. 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
建立农产品物流分销网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农产品市场准入能力。
促进农产品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拓宽销售渠道。
5.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村公共设施和农田水利条件,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推动农村电商和农业互联网发展。
6. 强化农业支持政策。
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如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产业扶持等。
加大对农业投入的力度,激发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7. 加强农业环境保护。
推行农业生态化、绿色化经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业非点源治理。
提倡有机农业和低碳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8. 加强农村金融服务。
完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提供全面、便捷的金融服务。
加大对农业信贷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民融入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9. 建立健全监管体制机制。
加强农业市场监管,打击农产品假冒伪劣和虚假宣传行为。
完善农业安全生产监管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监管水平。
10. 加强农业国际合作。
开展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
参与全球农业产业链合作,拓展农产品出口市场,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
通过以上途径,可以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农业产业化是刨新农业生产 经营体制的重要路径
![农业产业化是刨新农业生产 经营体制的重要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0ff480b0960590c69ec376e3.png)
2 01 3 . 0 4B
总第 2 6 o期
建设的 良好氛围。 通过组织举办和参与全国各地农产品展
整合运用财政支农资金 , 引导金融机构增加用于产业
示展销会 , 扩大了山西农产品品牌 的知名度 。“ 沁州黄 ” 小 米、 “ 三泰” 核桃、 “ 维之王” 山楂 、 清徐 老陈醋 、 杏花村汾酒 、 平遥牛肉、 推光漆器等加工产品已有较高的知名度 和信誉 度, 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 品牌效益得到明显提升 。
山西财政按照“ 工业化理念、 产业化运作 ” 的思路 , 多 方式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项 目。 2 0 1 2 年, 山西采取财政贴 息、 财政补助 、 财政有偿 和无偿相结合的扶持方式 , 投入资 金2 1 . 9 9 亿元 , 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和农 民专业合作社 , 推进 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 同时 , 以畜牧 、 杂粮 、 蔬菜 、 干鲜果等为
收稿 日期 2 0 1 3 — 0 1 - 2 8
知识和农产 品质量安全宣传培训 ,推广农产品品牌战略 , 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力度 , 使得农户 、 专业合作社和 龙头企业的品牌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 形成了农产品品牌
作者简介
曹
飞( 1 9 7 9 一) , 男, 山西人 , 农业经济师 , 研 究方向 : 农业 经济 管理 、 农业农村 问题。
径之一。 而农业产业化成为山西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最现
目2 9 个, 养殖项 目4 7 个, 农产 品加工项 目 8 7 个, 流通设施
实的途径 , 2 0 1 2 年的农 民人均纯收人达到 6 3 5 7 元 ,同比 增长 1 3 . 5 %, 农 业产业化从支撑农 民收入翻番到农民有序 进城就业和城镇化 的“ 孵化” 功能开始凸显。
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效途径
![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效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f418ee1d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fc.png)
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效途径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
以下是一些有效途径:一、创新模式,培育农业龙头企业1. 培育农业产业集群。
通过整合农业资源,形成规模效益,推动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发展。
2. 引进科技创新力量。
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参与农业科技创新,推动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
3. 发展农业龙头企业。
支持符合农业发展方向、具备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引导农民参与农业产业链,分享市场红利。
二、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 提高农业生产力。
加大对农业科技投入,推广高效农业技术、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2. 打造品牌农产品。
通过改进农产品质量、包装和销售方式,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
3.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将农业从生产到产、供、销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规模经营和产业升级。
三、加强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1. 完善农村交通网络。
加大对农村交通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民出行便利度,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
2. 发展农村电商。
提升农村电商平台建设,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3. 加强农村用水和供电设施建设。
提高农田灌溉设施和农村供电设施的建设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四、加强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环境1. 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加大对农业农村的财政投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补贴政策、农业保险等支持力度。
2. 建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
通过设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集聚社会资金,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3. 改革农村土地制度。
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承包权抵押等制度创新,营造有利于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的政策环境。
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需要创新思维和政策支持。
通过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加强政策支持,可以有效推动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建设,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效途径
![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效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b6c50852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67.png)
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效途径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农业生产力不断提升,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建设成为当前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
县域经济是指以县域内生产总值为统计对象的经济活动总和。
而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则是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方法和先进设备进行生产经营的农业经济体系。
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不仅可以提升农业产值,还可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途径。
一、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的核心是科技创新。
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需要运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和农业机械化设备,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为此,政府需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通过设立科研项目和技术培训班,引导农民掌握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提高生产技能。
建立现代化的农业示范基地和农业科技园,加强科研院所和企业技术合作,提高农业科技研发水平,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是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政府可以通过优惠政策和扶持资金,引导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主体,开展农产品深加工和品牌建设,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健康发展。
政府还可以加强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质量检测的监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水平,保障农产品畅销市场。
三、加强农业合作组织建设农业合作组织是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有效途径。
政府可以通过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合作组织的发展,鼓励农户依托合作组织参与农业生产活动。
政府可以通过资金奖励、税收减免等政策,鼓励农业合作组织开展各类农业服务和生产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并且政府还可以加强对农业合作组织的指导和管理,促进其健康发展,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
四、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农村土地资源是支撑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效途径
![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效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5d28457f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21.png)
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效途径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之一,其发展对于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地方经济的发展则是以县域经济为基础的,因此如何构建县域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成为了当前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方法:一、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农技人员可以通过技术示范、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等方式,将高新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通过建立科技示范基地、科技服务中心等途径,切实解决科技创新中的诸多难题,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产品质量。
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不同产业具体发展不同的特色和优势,因此得益于中央投资引入的优质种植、养殖管理技术,农业产业结构将从传统的粮食作物向特色农产品转型,并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畜牧业、水产业等农业特色产业。
农业产业曲线向精品化、品牌化、特色化方向转型,为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三、建立县域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打造农业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相互衔接,形成有机的、完整的生产流程。
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和优质品种,改进农业生产模式和农业生态环境,加强农业产物的标准化、品牌化和认证化等农业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县域农业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
四、拓宽农业融资渠道拓宽农业融资渠道,支持农业企业获得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支持,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政府可以通过稳定农业保险、发展农村信用体系等途径,为农业生产提供简单、高效、安全的金融服务。
五、加强农民组织建设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推动农业生产主体的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产业结构优化。
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创建农民合作社,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提升农户的综合素质和产业精神。
六、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县域经济的建设,促进农村传统种植、养殖与现代化生产技术的结合,推动农业生产高效、优质、环保、可持续发展。
此外,加强与城市之间的农产品流通合作,拓宽市场渠道,实现农产品销售的大规模化、连续性、稳定性。
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效途径
![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效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fd704684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a6.png)
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效途径县域经济是指县作为经济单元进行经济活动的总和,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主体。
而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指在农业生产中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以及组织形式,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为目标的一种农业生产管理模式。
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提高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促进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提高的重要途径。
下面将从政策扶持、产业融合、科技支持、农民培训等方面探讨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效途径。
一、政策扶持政府部门在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中起着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政府部门需要通过资金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提高现代农业经营的生产投入效益,降低农业经营成本,鼓励农民转变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引导他们走向现代农业经营。
政府部门可以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发展基金,为农业生产和经营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农民参与现代农业生产,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政府部门还应完善土地流转政策,鼓励农业规模经营,促进小农户与现代企业合作,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二、产业融合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建设需要深化农业产业融合,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将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推动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可以通过产业联合,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流通和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政府可以鼓励农业企业与农户、合作社等农业生产主体开展合作,共同建设现代农业种养基地,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可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扩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渠道,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完善和延伸。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其进入农村地区开展加工业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可以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等农业休闲产业,激发农村地区的消费需求,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与乡村经济的深度融合。
三、科技支持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需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信息化水平和绿色化水平,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0d246d3f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72.png)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农村经济一直是我国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下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建设道路、水利设施、电力网络等基础设施,可以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加强与城市的联系,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和流通。
二、优化农业结构农业是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优化农业结构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推广高效农业技术和设备,培育适应市场需求的特色农业产业,可以提高农业产值,增强农民的经济收入。
三、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是农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通过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可以吸引游客,带动当地农民增加收入。
同时,乡村旅游还能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提升农村形象,推动全域旅游发展。
四、推动农村电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农村电商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电商平台,农产品可以直接销售给消费者,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农民收入。
同时,农村电商还可以带动物流、金融、就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五、加强农业合作社建设农业合作社可以提高农民的集约化经营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推动农业合作社建设,可以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六、培育乡村产业培育乡村产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挖掘乡村资源优势,打造乡村品牌,可以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七、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农民是农村经济的主体,提升农民的技能水平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可以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增强其创业就业能力,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八、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是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完善农村信贷、保险、理财等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便利性,可以有效支持农民生产经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效途径
![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效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74a4924e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cb.png)
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效途径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下面是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几个有效途径:1. 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农田水利、农村公路、农村电网等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生产和经营的条件。
加强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2. 推进农业现代化技术创新: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加强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合作,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推动农业科技与实践紧密结合。
3. 加强农产品加工和营销能力建设:建设现代农产品加工和营销中心,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培育农民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农产品品牌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通过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分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建设农业产业园区,打造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形成农业产业集群。
5. 加强农民培训和技能提升:组织农民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和生产经营管理培训,提高农民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鼓励农民参与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就业和创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6. 加强政府支持和政策引导:加大财政投入,提供资金、土地、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7. 加强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积极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高农业生产的环境友好性。
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需要政府、农民、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技术创新、发展农产品加工和营销、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民素质、加强政府支持和政策引导以及加强农业环境保护等措施,可以促进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
农业规模经营发展路径
![农业规模经营发展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74f13d84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81.png)
农业规模经营发展路径在当今社会,农业规模经营正成为农业发展的主流趋势。
农业规模经营是指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管理,以使农业生产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那么,农业规模经营应该如何发展呢?首先,农业规模经营需要依托现代化技术。
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农业规模经营必须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通过推广高效节水灌溉、生物技术和精准农业等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竞争力。
其次,农业规模经营需要注重品牌建设。
随着消费升级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农产品的品牌意识越来越重要。
农业规模经营者应该通过科学种植、精细加工和优质服务,打造自己的农产品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产品附加值,拓展市场份额。
再次,农业规模经营需要做好产业链拓展。
农业生产要想实现规模化经营,必须将产业链延伸到上下游。
农业规模经营者应该与农业科研院所、农产品加工企业等进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构建完整的产业链,促进农业生产的一体化发展。
此外,农业规模经营需要发展农业合作社。
农业合作社是一种农户联合起来从事生产经营的组织形式,有利于整合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农民的综合素质。
农业规模经营者可以通过成立合作社,实现规模经营,减少生产成本,提高产出效益。
另外,农业规模经营需要加强农民培训。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其素质和技能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品质。
农业规模经营者应该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管理培训,提高农民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水平,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再者,农业规模经营需要加强市场开拓。
市场是农产品的流通出口,是农业生产的收入来源。
农业规模经营者应该注重市场开拓,了解市场需求,拓展销售渠道,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产品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农业规模经营需要加强农业保险。
农业生产受气候、病虫害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农业规模经营者面临着较大的风险。
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效途径
![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效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b11c9b36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d1.png)
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效途径县域经济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现代农业经营则是县域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
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文从完善农业产业链、优化农业结构、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推广现代农业技术等四个方面探讨了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效途径。
一、完善农业产业链完善农业产业链是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基础。
完善农业产业链能够实现优质农产品的全程管控和精准营销,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商品化率,推动农业现代化。
在完善农业产业链上,需要加强农业科学研究,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同时,需要优化供应链,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实现从生产端到销售端的一体化管理,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二、优化农业结构优化农业结构是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关键一步。
通过调整农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实现县域经济的绿色发展。
优化农业结构需要遵循市场需求,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的农产品,推广高效节水灌溉和节能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此外还需要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和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程度和自动化水平。
三、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途径。
农业特色产业是指本地区生产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具有较高的品牌效应和盈利能力。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需要结合本地区文化、资源、环境等特点,针对市场需求科学选取适宜的特色产业。
同时在发展特色产业中需要加强品牌建设和营销推广,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能够有效提高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带动当地就业增加和经济稳定增长。
四、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是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手段。
现代农业技术是指包括机械化、智能化、自动化和数字化在内的新型农业技术。
推广现代农业技术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扶持政策,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和农业生产服务。
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效途径
![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效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d0561b2c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04.png)
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变,县域经济在我国的地方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而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对于提升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有效地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政策扶持、科技创新、市场推广和农民素质提升等方面探讨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效途径。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农民参与现代农业经营政策扶持是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出台激励政策,为农民提供种植、养殖、农业技术培训等方面的补贴,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和积极性。
政府可以通过土地流转政策,引导农户将散乱土地整合起来,形成规模化种植、养殖生产基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政策支持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参与现代农业经营,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科技创新是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核心途径。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农业已经开始迎来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阶段。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推动现代农业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应用。
加强农业科技人员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三、拓展市场渠道,促进农产品销售市场推广是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途径之一。
政府可以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投资力度,建设现代农业产销对接平台,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和流通。
政府可以加强对农产品品牌建设和营销策划,推动农产品走向市场,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政府可以引导龙头企业进入农业产业链,带动农户增收致富,促进县域经济的融合发展。
四、提升农民素质,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农民素质提升是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基础途径之一。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民教育和培训的投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
政府可以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法规宣传和培训,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和合规意识,引导农民依法经营、依法管理。
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效途径
![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效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c0837e33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a5.png)
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效途径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也已经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县域经济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成为当前农村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不仅关系到县域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也关系到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农村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
本文将从技术、政策、资金等多个方面,探讨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技术支撑,提高生产效率要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首先要加强技术支撑,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技术的先进性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至关重要,包括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农机具等。
近年来,我国在农业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例如在水稻育种、作物种植管理、农业机械化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
县域经济的农业部门应该利用这些先进技术,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引导,推广适合当地条件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还要加强对现代农业科技的研发和应用。
现代农业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手段,通过科技手段可以实现农产品的高产、优质和高效。
县域经济可以通过与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合作,引进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加强对现代农业科技的研发和应用,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强的技术支撑。
二、优化政策支持,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还需要政策支持,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农业产业升级。
当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例如对农业税费的减免、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对农业科技的资金补贴等。
但是在县域经济中,这些政策支持常常没有得到有效落实,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政策的失效。
为此,应该优化政策支持,提高政策的实施力度。
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政策执行机构,加强对政策的宣传和解释,提高农民对政策的知晓度和理解度。
还可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农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引导农民转变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升级。
浅析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
![浅析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bb418122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05.png)
浅析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有很多。
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通过加大农业科技研究投入,培养更多的农业科技人才,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具体而言,可以加强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运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提升农业生产规模和产值,增加农民收入。
要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品质、安全和多样化需求日益增长。
要围绕市场需求,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农产品生产标准,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益。
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当前,农产品产量丰富,但由于加工能力不足,往往导致农产品价格低迷。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通过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可以将农产品加工成各种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如果蔬饮料、方便食品等,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发展的基础,而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是农产品流通的重要环节。
通过加大对农村公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建设完善的农产品物流体系,提高农产品运输效率和质量,减少农产品损耗和浪费,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
加强农业金融支持也是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之一。
当前,农业金融服务不足,农民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存在。
要加大对农业金融的支持力度,推动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投放,提供贷款、贴息、担保等支持,帮助农业生产主体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能力。
要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整合农村资源,发展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的带动作用,推动农业从传统的家庭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包括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加强农业金融支持,以及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
浅析提高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
![浅析提高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5dab5c44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a6.png)
浅析提高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农业经济是国家经济的基础,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
为了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效益,我们可以采取如下几个有效途径:一、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是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
通过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和推广,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引导农民合理利用农业科技,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加强农业科技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升级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通过整合农业资源,打破小农经济的束缚,推动农业向产业化经营转变,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
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农产品的加工、销售环节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三、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是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
通过建立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农民的资金需求,帮助农民解决资金困难,降低农业经营风险。
加强对农业企业的金融支持,鼓励农业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推动农业产业链的金融化发展,提高农业经济的金融效益。
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保障。
通过加强农村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的质量。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水平,推动农业经济的社会效益。
五、加强农业产业合作和国际交流合作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需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加强农业产业合作和国际交流合作。
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才能有效提高农业经济的效益,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效途径
![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效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24618b24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c8.png)
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效途径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建设成为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县域经济是指以县域为单位,以农业经济、农村经济和农民经济为主体,在县域范围内建立起的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体系。
在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各级政府和农业农村部门共同努力,探索出一套适合本地实际的有效途径,从而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一、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途径。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可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需要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推动农业由传统的种植养殖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二、建立健全农业科技体系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是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途径。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体系,可以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农业的高效、智能、绿色发展。
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推动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益和竞争力。
三、促进农业产业与农村旅游融合发展农业产业与农村旅游的融合发展是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促进农业产业与农村旅游的融合发展,可以扩大农业产业的市场空间,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农民收入,推动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村旅游也可以促进农业的多元化发展,带动农村产业的升级,提升农村环境和生活品质,实现农业与农村旅游的互利共赢。
四、加强农业金融服务加强农业金融服务是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途径。
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作用,通过金融手段支持农业科技创新、设施建设、生产经营等方面的需求,为农业生产提供融资支持,降低农业生产经营的资金成本,减轻农民负担,推动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
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效途径
![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效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3217a4b4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10.png)
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效途径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运用政策引导、技术支持、市场开发、资金扶持等多种手段和途径。
下面将就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效途径进行探讨。
一、政策引导政府在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可以有效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现代化。
政府可以出台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包括财政扶持、税收减免、土地政策调整、技术推广等,为农业企业提供有利条件,促进其发展壮大。
政府还可以通过引导农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产品品牌建设等方式,推动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
二、技术支持技术是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核心,通过技术支持可以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推动农业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帮助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政府还可以鼓励农业企业与科研院校、专业机构合作,共同开展科研攻关,培育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动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升级。
三、市场开发市场是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支撑,通过市场开发可以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政府可以帮助农业企业开拓市场,促进农产品的品牌建设、营销推广和产品包装,提升农产品的市场形象和知名度。
政府还可以鼓励农业企业参与国内外的农产品交流合作,拓展产品销售网络,促进县域农产品的国际化发展。
四、资金扶持资金是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支持,通过资金扶持可以帮助农业企业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
政府可以出台扶持资金的政策,包括金融贷款、小额信贷、担保融资等,为农业企业提供融资支持,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
政府还可以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农业领域的信贷支持,促进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发展。
六、产业协同农业企业之间的合作协同可以有效提高产业整体效益,政府可以鼓励农业企业之间开展产业协同,共同开发资源、共享技术、合作销售,实现产业链条的延伸和产业区域的协同发展。
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效途径
![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效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1b8d885b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7b.png)
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效途径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正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作为我国农业的基础单位,县域经济的发展对农业现代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一背景下,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成为了当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寻求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特色产业要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方面,通过产业化的方式可以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为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这有助于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农业产业化也是培育农业特色产业的重要手段,通过资源整合和产业协同,推动农业产业向高附加值、品牌化和特色化发展,提升县域农业竞争力。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要注重培育符合当地特色和资源禀赋的特色产业。
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当地的特色产业进行培育。
山区地区可以发展林果业、畜牧业等特色产业,而平原地区可以发展粮油作物、水果等特色产业。
通过对特色产业的培育,可以提高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效益,进而推动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建设。
二、加大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力度要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力度。
在当前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动力。
通过科技创新,可以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应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牌知名度,增强农业竞争力,从而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也是关键。
现代农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来支撑,要加快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和技术服务队伍。
培育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科技骨干和技术骨干,推动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升县域农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三、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构建县域经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需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有效途径《南方农村杂志》2014年第三期一、当前广东省农业生产经营体制主要存在问题建国以来,广东农业生产经营制度总体上经历了一个“分、统、分”的演变过程。
第一次“分”,即进行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农民土地所有制。
而紧接下来的“统”,即实行农业合作化到建立人民公社体制。
第二次“分”,即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集体和家庭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对生产关系的再调整,有效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随着农业经济市场化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进,农村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渐暴露。
广东目前农业生产经营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人地矛盾:一家一户经营的耕地规模小―小农经济效益低下―青壮劳动力流转到第二、三产业―耕地流转不畅,种田者多为妇女和老人,“有田无人耕,有人没田种”矛盾出现―农业生产发展滞后。
而造成目前这种矛盾的深层次原因正是当下的农业生产经营制度。
从理论上讲,制度效率有一定的时间长度和阶段性,只能在一定的时间长度内发挥作用,且效率的高低呈现阶段性,即制度设计运行前期效率较高,随着时间的推移效率递减,在制度完成任务后,效率也释放完毕。
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初始是基于解决温饱设计的,和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在改革开放初期所释放的制度效率显著,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
但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快速提高,以及农民对行业期望值的提高,现行的农业生产经营制度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
(一)农地产权制度的缺陷关于现行的农地产权制度的缺陷,经济学界和法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一是土地所有权主体模糊,权属不清。
我国宪法第10条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但对于集体的界定却仍不清晰。
如《民法通则》中的集体为乡(镇)、村两级,而《农业法》则界定为乡(镇)、村或村内集体经济所有。
二是在国家和农村集体的二元土地所有权结构下,在国家、集体、农民的三重土地关系格局中,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缺失,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土地财产权利制度尚未确立。
三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非市场化转让存在缺陷。
由于权属不清和权能残缺,农村地权关系不稳定,缺乏流动性,农民土地财产权及相关权益缺乏有效的保护,农民土地经营预期不稳定,从而影响了经济绩效。
(二)农户家庭经营规模小据对全省30个县(市、区)250个村民小组7991户农户家庭经营状况调查,2012年7991户农户中除234户(占2.9%)不耕田或者田给别人耕外,经营耕地面积最小的农户仅0.1亩,经营耕地面积最大的农户有294亩,人均经营耕地面积0.67亩。
其中:经营耕地面积不足5亩的农户有6307户,占78.9%;经营耕地面积5-10亩的农户有1073户,占13.4%;经营耕地面积10-20亩的农户有282户,占3.5%;经营耕地面积20亩以上的农户有95户,占1.2%。
近80%农户种地规模户均经营不足5亩。
建立在超小规模和高度分散基础上的家庭承包经营,一定程度上让农民拥有自主经营权,调动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和生产积极性。
但是,在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分户的家庭经营土地规模小、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的商品率很难有大的改善,农业生产经营的收益无法进一步提高。
(三)务农人员老龄化,文化程度偏低据对全省30个国家调查县中抽选30个村民小组的调查,2012年底有经营耕地户1076户,家庭总人口5228人,其中,在家务农人数1801人,外出务工人数1849人,其他人员1578人(其他人员包括学龄前儿童、在家读书、在外读大中专、丧失劳动能力者、有劳动能力但在家待业人员)。
务农人员平均年龄51岁,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94%。
随着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向非农行业和流向城市,而率先进入城镇的通常是农村青壮劳动力,老年人则更多滞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导致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农业生产逐步“老龄化”。
(四)集体统一经营效用的弱化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中,统一经营,是指由集体经济组织承担的经营职责,为集体内成员提供生产、生活服务,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问题。
但是,长期以来在农业双层经营体制中强调家庭经营的积极性比较多,对加强集体的统一服务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重视不够,使得很多地方农业双层经营变成了单层经营,集体统一服务的效用不断退化,有名无实。
据统计,2012年全省村集体经济组织无经营收益的占25.5%,年经营收益5万元以下的占33.3%,年经营收益在5万元以上的占41.2%。
(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弱小,缺乏政策扶持广东农户仍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据统计,2012年广东约72%的耕地未参与流转。
2012年广东50亩以上种粮大户不到1万户,仅占全省纯农户和兼农户0.8%;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1.5万家,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总数354家,合作社14863家,农户入社仅占一成多。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加快耕地规模经营的主要力量,也是未来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支柱力量,但现有的扶持政策更多的是针对农户,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仍偏少。
二、广东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广东未来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发展方向,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创新。
一是创新农地经营制度,允许农村集体土地进行二次“土改”,将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在此基础上规范放活耕地经营权,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在农地经营权上“统”的效用,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把集中起来的农地经营权,组织集体成员进行统一经营或对外流转,统一经营收益或流转收益由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配合享有。
二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机制,以耕地经营权流转促进,以特色项目带动和股份制激励等方式,充分发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优势,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一)以耕地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三农”问题最根本的还是土地问题。
由于农村土地产权的模糊化,导致土地流转难,农业经营规模小,难以实现适度规模经营,难以适应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客观需要。
在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本经营制度下,新兴农业经营主体如何获得土地?从近期实践来看,加快耕地经营权流转成为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1.耕地经营权流转推动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得土地,推动农业生产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2012年末,广东耕地流转率达28.1%。
2007至2012年,广东耕地流转面积从422万亩增加到787万亩,耕地流转涉及农户数从202万户增加到256万户。
广东省耕地流转的参与主体主要是农户间流转,农户和村集体向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等流转。
一是种养大户租赁农户耕地。
如雷州市种粮大户邓雄伟从1996年120亩的规模起步,发展到目前3个生产基地1800亩耕地的规模,不仅在雷州市内租地,还在吴川县承租耕地800余亩。
二是龙头企业、专业协会组织租赁耕地。
如浙江省台州瓜农协会,在雷州租赁2.5万亩的连片耕地种植大棚西瓜。
兴宁瑞丰农业专业合作社与当地340户农户签订合同,租赁1000亩耕地种植水稻、玉米。
耕地流转使农村部分耕地向种养殖能手、工商企业、专业协会组织等适度集中,实现了土地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的过渡,规模化、集中化、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大大提高了土地使用率和产出率。
2.耕地经营权流转促进农村劳动力进城,既增加农民收入又促进城镇化,促进种养大户发展。
主要表现一是增加地租收入和转包收入。
如雷州市松竹镇东井村2012年出租2090亩耕地给浙江省台州瓜农协会,土地租金每亩1900元/年,年地租收入397.1万元。
化州市杨梅镇浪山村耕地流转面积1377亩,转包费用每亩1000元/年,年转包收入137.7万元。
二是耕地流转后农户外出务工收入。
耕地流转极大地解放了农村劳动力,直接增加了外出务工人员的数量,务工收入显著增长。
雷州市附城镇埔西村村民郑某反映:他家有承包地4.3亩,常年种植双季水稻,每亩每年纯收入约1000元,全年收入4300元,现以800元/亩转包给种粮专业户,转包后夫妻两人进城做水工,月收入约3500元,每年务工收入4.2万元,收入是耕地流转前的10倍。
3.耕地经营权流转有效解决耕地抛荒难题,有效解决“有田无人耕,有人无田耕”的问题。
传统农业的低收益、高风险和外出务工多渠道、高收入双重刺激下,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越来越多,随之而来耕地抛荒现象也逐渐增多。
盘活耕地资源、加快耕地流转能够有效地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耕地抛荒难题。
如雷州市种粮大户邓雄伟在吴川租种的800余亩耕地均为抛荒田。
化州市中垌镇高峰村扫杆坡小组,流转前90%的耕地抛荒,通过耕地流转,出租给生产大户邱安兴经营,耕地抛荒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二)以特色项目带动农业经营体制创新――以罗定市为例2012年,广东建立起省级以上现代农业园193个,农业龙头企业354家。
其中罗定市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云浮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7家。
农业龙头企业温氏集团通过养鸡业、养猪业、动物保健等产业带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
以龙头企业、特色农业项目带动成为了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的着力点和爆发点。
1.通过项目有效地整合各种农业生产资源,创新农业经营发展模式。
如罗定市稻香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公司+理事会+农户”的发展模式,打造了“聚龙米”系列品牌,实现了“米业”的迅猛发展壮大,该公司年产大米能力达到3万吨以上。
2012年,实现产值1.5亿元,带动8万多农户致富,户均增收1100元,通过该项目,农户中的一些能人通过政府和企业的扶持,自发组织有资本、有条件的农户购置农机设备,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承担公司等委托的农业专业性生产服务,使农户获得经营性收入。
在土地流转后,公司返聘劳动力参与公司生产基地的田间管理,农户每年人均可获近5000元的劳务收入。
目前,合作农户的收益常年稳定在比其他农户高30%左右的水平。
2.以特色农业品牌,推进创新现代农业经营机制。
通过扶持有实力、有前景、有志向的农业龙头企业,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2012年罗定市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示范点37个。
如该市W滨镇以罗定市同发桂皮厂有限公司为龙头,大力开展肉桂标准化生产,通过土地流转租赁农民土地的方式,在该镇山河村建立科技示范基地2000亩。
目前,全镇肉桂加工企业6家(其中桂油加工企业2家,桂皮加工企业4家),肉桂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
3.通过项目引导和政策扶持,对原有农业经营体制升级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