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学设计】《气温和降水》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3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了解自然环境、把握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主要介绍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气温和降水这两个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表来帮助学生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可能较为陌生,需要在教学中逐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单位;(2)掌握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3)了解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表,分析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2)运用实例,探讨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3)学会运用气温和降水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爱;(2)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服务生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难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综合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和实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气温和降水;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实例,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4.互动式教学: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地理》七年级上册;2.课件:气温和降水的图片、图表、实例;3.视频资料:有关气温和降水的现象;4.练习题: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中的气温和降水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1)介绍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单位;(2)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3)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学会使用气温和降水资料来分析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单位及换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表和实例,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地图阅读能力。
利用模拟实验和户外观察,增强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现象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气候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使学生认识到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气温和降水的定义、测量及影响因素。
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2. 教学难点:气温和降水数据的解读与分析。
气温和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气温和降水图表、地图。
温度计、湿度计等气象工具。
户外观察所需的雨具、防晒用品等。
2. 教学资源:相关气象资料和案例。
网络资源,如天气预报网站、气象科普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利用实例或生活现象引出气温和降水的话题。
2. 知识讲解:讲解气温和降水的定义、测量方法及影响因素。
通过图表和数据展示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特点。
3. 实例分析:以具体地区为例,分析气温和降水对该地区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4. 户外观察:安排户外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气温和降水现象。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观察和分析。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气温和降水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下一节课的兴趣。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收集有关气温和降水的资料,进行进一步学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气温和降水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能否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优秀教学设计】《气温和降水》.
【优秀教学设计】《气温和降水》一、课前部分二、教学过程观察图片,提问:说一说你想去哪个地方?为什么?next2、计算两地的温差,你发现了什么?3、在图2.5中,你能描出0℃等温线吗?1.一月份,我国南北的温差大约有几度?2.一月份,我国0℃等温线大致通过什么地方?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特征: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回答:【暑假旅游】 暑假家住广州的小明准备去哈尔滨旅游,他知道那里冬天比广州要冷,所以他想夏天也会凉快很多,于是他准备了毛衣厚裤等衣物。
观察《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据此分析小明的做法有必要吗? 如果小明到乌鲁木齐或西藏的拉萨,情况有什么不同? 谁能概括出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为什么青藏高原除外? 两地温差相差约48℃,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
在地图上描画0℃等温线;并上台指认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
观察《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同桌互相讨论。
生:七月份,哈尔滨气温在16℃以上,广州气温大约32℃,两地相差约16℃,气温相差不大,小明没必要带毛衣厚裤。
生:通过读图,可以发现七月我国最低气温出现在青藏高原,所以到拉萨需要带御寒的衣服。
抢答的方式回答: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是除青藏高原外,我国普遍高温。
播放广州和哈尔滨的视频资料。
【合作探究】找学生回答后教师做小结:我国降水量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合作交流】出示“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降水量年变化柱状”1、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是什么?2、南北方雨季的长短有什么差别?小组讨论回答:①降水集中在什么季节?②排列四个城讨论:从这个反常的现象反映了降水的什么规律?提问:你能概况出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吗?点评学生的发言。
出示“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降水量>蒸发量降水量<蒸发量干湿地区三条分界线800400200①湿润地区②半湿润区③半干旱区④干旱地区800㎜200㎜400㎜湿润地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地区干湿地区划分及分布动画演示两幅图叠加在一起,比较干湿地区的分界线和等降水量线。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5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气温和降水,这是地理学科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
气温和降水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对于一个地区来说,了解其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是非常必要的。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测量方式、分布规律以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气温和降水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一些基本的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气温和降水的深层次规律和影响因素,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图示,让学生深入理解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和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式,了解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分析气温和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研究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和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明白地理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测量方式、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难点: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的深层次原因,气温和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实例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教具:多媒体设备、地图、图片、实例资料等。
3.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应的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和降水这两个地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湘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五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含两课时)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一气温世界气温的分布【教学目标】1.了解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
2.理解等温线的含义,学会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方法。
3.根据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
【教学重点】1.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方法。
2.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
【教学难点】1.等温线图的判读。
2.根据1月和7月气温分布图,分析最热月和最冷月气温分布及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归纳法、演示法等。
【教具准备】温度计,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哈尔滨遇到高温天气:看视频,哈尔滨遇到极端高温天气。
根据视频内容,说一说,本次高温天气是如何形成的?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2.我国部分地区大范围降温:2024年3月13日夜间至15日,新疆中北部有雨雪天气;15日夜间至17日,内蒙古中东部、吉林、黑龙江等地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局地大到暴雪。
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给交通运输带来了不利影响。
想一想,低温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哪些影响?3.“我在北半球瑟瑟发抖,你在南半球大汗淋漓”,近来地球两头冰火两重天的模式,让遭受极端天气肆虐的民众叫苦不迭。
撒哈拉沙漠飘起了大雪,“炸弹气旋”冰封美国,同时,澳大利亚多地出现极端高温,悉尼气温创79年来最高……南北半球冰火两重天,世界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讲授新课】一、气温第一个板块——议一议:气温和降水对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一)气温和降水是我们最为关注的气候要素,那么,气温和降水对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说一说你的看法。
(二)课件展示气温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第二个板块:读一读,测一测——气温的测定。
(一)测量气温的工具是什么?出示气温计,观察上面的单位,学会读数。
(二)说明:测量气温时,要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内。
观察百叶箱的构造,百叶箱外表是白色,有利于反射太阳光。
如果没有百叶箱,要把温度计放在哪里测量?第三个板块:算一算——计算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一)读87页活动,解决以下问题:1.一天中的日平均气温通常要测量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时间?出示课件,观察气温日变化曲线,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什么时间?2.读出课本87页图中温度计的读数,并计算这一天的日平均气温。
《气温和降水》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气温和降水》适用年级:五年级学科领域:地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单位及换算方法。
3.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现象,分析气温和降水规律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 气温的概念、测量单位及换算方法。
2. 降水的概念、测量单位及换算方法。
3. 气温和降水的地理分布规律。
4. 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教学资源:1. 教材《地理》五年级上册。
2. 气温和降水图示资料。
3. 计算器。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天气预报节目,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和降水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气温概念:介绍气温的定义、测量单位和换算方法,如摄氏度、华氏度等。
3. 讲解降水概念:介绍降水的定义、测量单位和换算方法,如毫米、英寸等。
4. 探究气温和降水的地理分布规律:分析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5. 分析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讨论气温和降水对农业、服装、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6. 课堂练习:运用计算器进行气温和降水数据的换算练习。
7.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气温和降水的重要性。
二、课堂活动设计1. 观察天气现象:让学生观察学校周边的天气现象,记录气温和降水情况。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气温和降水规律,分享各自观察到的天气现象。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地区,分析其气温和降水特点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 数据收集:让学生收集家庭成员所在地的气温和降水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5. 制作手抄报:以“气温和降水”为主题,制作手抄报,展示所学知识。
三、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气温和降水概念、测量单位和换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2. 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在练习中运用气温和降水知识的能力。
3. 手抄报展示:评价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4. 课后跟踪:了解学生在生活中关注气温和降水情况,检验教学效果。
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与降水》教学设计1
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与降水》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与降水”是地理学科中重要的内容,它主要介绍了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影响因素、分布规律和气候类型。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和分析气温和降水现象,为后续学习地理环境的其他因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
但气温和降水作为地理环境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其复杂性和抽象性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此外,学生对于气温和降水的实际感受可能较为直观,但对于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分布规律可能不太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影响因素、分布规律和气候类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和分析气温和降水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影响因素、分布规律和气候类型。
2.难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和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影响因素、分布规律和气候类型的基本知识。
2.观察法:观察气温和降水的实际现象,引导学生运用地理视角进行分析。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气候类型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气候类型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详细的课件,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图像、数据等信息。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气候类型案例,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分析和讨论。
3.教学设备:准备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方便展示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如地形、气候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利用课件呈现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影响因素、分布规律和气候类型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气温和降水教案
气温和降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掌握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绘制和解读方法。
3.帮助学生理解气候类型及其特点,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4.培养学生的地图技能和空间思维能力,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关系2.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绘制和解读3.气候类型及其特点、分布规律4.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应对措施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气温和降水的基本知识。
2.地图法:利用地图,帮助学生理解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绘制和解读方法,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3.探究法:通过探究,让学生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4.练习法:通过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与气温和降水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2.讲授新课:通过讲授,让学生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同时,介绍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绘制和解读方法,以及气候类型及其特点、分布规律。
在讲解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
3.实践探究:利用地图,帮助学生理解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绘制和解读方法,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同时,让学生通过探究,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在实践探究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图技能和空间思维能力。
4.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练习内容可以包括绘制等温线、等降水量线,解读气候类型图等。
在练习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同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6.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在家中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内容可以包括绘制气候类型图、分析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在布置作业时,要注重作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7.教学反思: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气温和降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气温和降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气温和降水对地球上生物和人的影响。
2.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能力目标1.学习主动提出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观察、实验设计、数据整理及统计分析等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对自然的探究和向往,培养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责任心。
2.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地理学科的底层知识。
二、教学重点1.气温和降水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影响。
2.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气温和降水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影响。
2.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1)气温1.定义气温概念。
2.气温的形成与变化。
3.气温测量方法及影响因素。
4.气温对生物与人类社会的影响。
(2)降水1.定义降水概念。
2.降水的形成与种类。
3.降水的测量方法及影响因素。
4.降水对生物与人类社会的影响。
2.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PPT、多媒体等形式讲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影响因素,引导学生发现气温和降水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影响。
(2)实验法自制气温和降水的实验装置,通过实验观察、测量、收集数据,并分析探究气温和降水对生物与人类社会的影响。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班会、学生交流等形式,探讨气温和降水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自然环境。
2. 讲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通过多媒体等形式,讲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3. 实验探究1.制作气温和降水的实验装置,收集数据。
2.分析数据,探究气温和降水对生物与人类社会的影响。
4. 小结回顾教学中涉及到的重点难点内容。
六、教学评价1.学生学习笔记。
2.实验报告、分组讨论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的评价。
3.课后作业,对学生自主思考和练习的评价。
七、教学反思本堂课上,学生参与积极,对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有了一定的了解。
《气温和降水》教案
《气温和降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计量单位;(2)使学生掌握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3)培养学生运用气象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气象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2)利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思维能力;(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使学生认识到气象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提高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二、教学内容1. 气温的概念及计量单位(1)气温的定义: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通常用摄氏度(℃)作为单位;(2)气温的计量单位:摄氏度、华氏度、开尔文等。
2. 气温的分布规律(1)纬度对气温的影响:纬度越高,气温越低;(2)海陆对气温的影响:同纬度地区,海洋气温低于陆地;(3)地形对气温的影响: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3. 降水的基本概念(1)降水的定义:降水是指从云层中降落到地面的水滴或冰晶;(2)降水的类型:雨、雪、冰雹、雾凇等。
4. 降水的形成条件(1)水汽条件:空气中要有足够的水汽;(2)上升运动:空气要上升,才能形成云层;(3)凝结核:空气中要有凝结核,才能形成云滴。
5. 降水的分布规律(1)纬度对降水的影响:纬度越高,降水量越少;(2)海陆对降水的影响: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3)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计量单位;(2)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 教学难点:(1)气温和降水的形成过程;(2)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气象数据、地图等资源,直观地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气象现象,使学生学会运用气象知识解决问题;3. 开展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7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7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分布规律以及其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气温和降水的相关知识,为后续学习地理环境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但对于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分布规律以及其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并结合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单位、变化范围及分布规律;学会气温和降水的表示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单位、变化范围及分布规律。
2.气温和降水的表示方法。
3.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
2.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互动式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疑问,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准备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3.准备练习题和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会有所不同?进而引入本节内容。
2.呈现(10分钟)讲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单位、变化范围及分布规律。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的表示方法,如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观察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分析其中的规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4.巩固(10分钟)分组讨论: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气温和降水-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王民主编)教案
气温和降水 -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王民主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和作用;2.了解气温和降水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式;3.掌握气温、降水的测量方法和相关单位,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4.深入了解气候变化和全球气候问题。
二、教学内容1.气温的定义和测量方法;2.气温变化的原因和作用;3.降水的定义和测量方法;4.降水的类型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5.全球气候问题及应对措施。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介绍相关知识点和案例;2.实验法:通过温度计、雨量计等设备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了解;3.探究法:通过小组讨论、调查研究等方式探究气温、降水对本地区的影响;4.案例分析法:通过现实案例分析全球气候问题及应对措施。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和相关单位,降水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2.教学难点:全球气候问题及应对措施。
五、教学过程1. 气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30分钟)1.讲解气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2.实验:使用温度计进行气温测量。
2. 气温变化的原因和作用(30分钟)1.通过讲解课文,了解气温变化的原因和作用;2.探究气温对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3. 降水的概念和测量方法(30分钟)1.讲解降水的概念和测量方法;2.实验:使用雨量计进行降水测量。
4. 降水的类型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30分钟)1.通过讲解课文,了解降水的类型和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2.探究降水对当地生活的影响。
5. 全球气候问题与应对措施(30分钟)1.通过案例分析,了解全球气候问题及应对措施;2.学生小组分角色讨论气候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六、教学评价1.对气温、降水测量和相关单位有基本了解;2.掌握气候变化的原因和作用;3.知道降水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4.了解全球气候问题及应对措施。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1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是学生在学习了地球和地图基础知识、世界地理概况之后,进一步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节内容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知识点,对于学生形成地理观念、理解地理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和地图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例、图示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掌握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难点: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图示等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分布规律。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分享,提高学生交流、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图表、动画等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2.教学素材:收集有关气温和降水的实例、案例,以便进行教学分析。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地球上的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和降水在世界范围内的差异。
2.呈现(10分钟)介绍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利用实例、图示等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某一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特点,分享自己的发现。
《气温和降水》 教学设计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知道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
(2)学生能够读懂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描述一个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特征。
(3)学生能够分析气温和降水对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气温和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变化规律。
(2)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方法。
2、教学难点(1)分析气温和降水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运用气温和降水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的风景图片,如冬季的哈尔滨雪景和夏季的三亚海滩,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地区的差异与什么因素有关。
(2)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地区的不同主要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气温和降水。
2、讲授新课(1)气温①概念: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
②测量:介绍气温的测量工具——温度计,以及测量气温的方法和时间(一般一天测量四次,分别在 2 时、8 时、14 时、20 时)。
③变化规律:通过展示某地的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曲线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 2 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年变化:北半球陆地最热月在 7 月,最冷月在 1 月;海洋最热月在8 月,最冷月在 2 月。
南半球相反。
(2)降水①概念: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教案、教学设计
1.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要注重观察和思考,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作业内容要条理清晰,语言表达准确,注意书写规范。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
4.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与家长、同学交流,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合作能力。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实践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勇于表达,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4.教学拓展:
-邀请气象专家或相关领域人士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气温和降水的知识。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气象站、水文站等,使他们在实际环境中感受地理知识的应用。
-结合时事新闻,讨论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分布情况,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地方终年炎热,有的地方却四季如春?为什么有的地方干旱少雨,有的地方却多雨潮湿?”引发学生对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的好奇心。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气温和降水的定义,了解气温和降水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2.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以及如何读取气象图表。
3.学会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如纬度、地形、海陆分布等。
4.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我国不同地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和分析身边的气温和降水现象,撰写观察报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气温和降水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中图版》
《气温和降水》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气温和降水是地球上两个最基本的气象因素,对于人类的生活和农业生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次作业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气温和降水的观点、特点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气象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设计目标1.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定义、测量方法及变化规律;2.掌握气温和降水对人类生活的影响;3.培养学生的气象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4.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
三、设计内容1.气温和降水的观点及测量方法-介绍气温和降水的定义和相关观点;-介绍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及常用仪器。
2.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规律-分析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分析气温和降水的地域差别。
3.气温和降水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探讨气温和降水对农业生产、交通出行、健康等方面的影响;-列举气温和降水极端事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气象观察实验-设计气象观察实验,让学生自行观测气温和降水;-分析实验数据,总结规律。
四、设计步骤1.学生自主进修气温和降水的相关知识,准备作业材料;2.学生完成实验设计,包括观察地点、观察时间、观察内容等;3.学生进行气象观察实验,并记录数据;4.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5.学生进行实验效果展示,包括图片、图表、实验总结等。
五、评判标准1.作业材料准确完备,包括气温和降水的定义、测量方法等;2.实验设计合理,观察数据准确可靠;3.实验报告结构清晰,分析逻辑周密;4.实验效果展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六、作业要求1.作业材料需自行整理,不得直接复制粘贴;2.实验设计和数据记录需认真细致,不得造假;3.实验报告需按要求完成,不得抄袭;4.实验效果展示需具有创意,不得简单粗拙。
七、参考资料1.《气象学原理》2.《气象观测与数据分析》3.《气象学实验指导》八、总结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将深入了解气温和降水的观点、特点及影响,培养了其气象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气温和降水优秀教案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气温和降水优秀教案《气温和降水》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的重点知识,如何让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到你。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降水及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观测方法2.理解等降水量的含义,掌握阅读“降水量分布图“的正确方法,并能总结出降水地区分布的规律3.能根据气温和降水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说出气候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描述降水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感受生活中地理有用,形成学习地理兴趣。
通过参与降水季节变化的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1.理解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掌握降水的三种基本类型。
2.世界降水分布的分布规律。
3.根据各地气温和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
(二)难点1.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
2.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我是一个小水滴,老家在高山,沿着奔流不息的江河到过大海,在白云上俯视广袤的大地,我的旅行很有传奇色彩哦……同学们,小水滴的经历如此丰富,让我们沿着它的踪迹,一起学习有关降水的知识!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一、降水提问:根据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请大家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大气降水主要有哪些形式?(雨、雪、冰雹等)(2)最常见到的是什么呢?(降雨)(3)降水的“水”又是从哪来的呢?(降水中的“水”主要来自海洋、河流、湖泊、土壤中水分的蒸发和植物中水分的蒸腾作用)承转:降水中的水也就是水汽,那么空气对水汽的容纳是不是无限度的?小组活动一:模拟大气水汽饱和小实验活动:各小组准备一块海绵,将水慢慢倒向海绵,发现当水倒到一定程度时海绵就容纳不下了,如果再继续倒,水就会从海绵里流出来。
结论是海绵吸水有一定限度,达到一定量时就饱和了。
气温与降水教案
气温与降水教案第一篇:气温与降水教案气温与降水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1月份0°等温线经过的地区,能够通过等温线图分析我国冬夏气温分别特征。
2.理解温度带的划分依据,能够在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温度带。
3.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说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根据四城市的降水柱状图了解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
4.了解我国主要的干湿地区,理解其景观的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各种图表,进一步巩固读图方法,能够快速的从地图上活动有用的地理信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了解我国各地异彩纷呈的优美风光,激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和主要的温度带。
2.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和主要的干湿地区。
教学难点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2.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教学方法情景模拟,分组讨论,当堂达标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地图册,课本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根据展示图片讨论我国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区别,激发对于我国气温和降水分布的学习兴趣。
展示我国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二)学习目标展示阅读学习目标,产生印象,带着目标去学习展示目标,简单解释目标的内容。
(三)冬季气温的分布1.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代表海口、武汉、北京和漠河,找出所代表城市的温度范围,估计一个具体的温度值,写在题板上展示给全班。
2.找出最高和最低气温所在的小组和数值,计算温差,总结规律:自南向北逐渐降低,南北温差很大。
3.在课本图上描出0°C等温线经过的地区(四)夏季气温的分布1.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代表广州、哈尔滨、乌鲁木齐和拉萨,找出所代表城市的温度范围,估计一个具体的温度值,写在题板上展示给全班。
2.计算广州、哈尔滨和乌鲁木齐的温差和冬季温差比较。
总结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
3.讨论青藏高原气温低的原因。
4.观察图片,近一些理解我国气温各地的差异。
气温和降水(第1课时)示范教案
《气温和降水》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知道气温、气温日变化、气温年变化、日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等相关概念。
2.能够绘制出气温曲线图,掌握气温曲线图判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知道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等概念。
2.会计算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
3.学会绘制气温曲线图。
【教学难点】1.理解一天当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出现的时刻,以及一年之中陆地平均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出现的月份。
2.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
第1课时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展示图片资料:2月份我国黑龙江漠河和海南岛的自然景观,春节期间我国南北两个城市的节日景观——广州花市和哈尔滨冰灯,同一时间我国南北方出现了这么大的温度差异,气温的分布和变化规律是什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讲授新课】(板书)第三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一、气温的变化1.气温和气温的变化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气温?2.气温变化主要有哪两种?3.气温的时间变化主要分为哪两种?其含义分别是什么?生:(可能的答案)1.气温:指的是大气的冷暖程度。
2.气温的变化主要有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两种。
3.气温的时间变化主要可分为:气温日变化和气温年变化。
气温日变化:指的是气温在一天中的变化。
气温年变化:指的是气温在一年中的变化。
(板书)2.气温的测量方法在气象观测中,人们使用设置在百叶内的气温计观测气温。
想一想,为什么要把气温计放在百叶箱里呢?你平时是如何观察气温变化的?生:(可能的答案)百叶箱是安置测定温度、湿度仪器用的防护设备。
它的作用是防止太阳对仪器的直接辐射和地面对仪器的反射辐射,使仪器免受强风、雨、雪等的影响,并使仪器感应部分有适当的通风,能真实地感应外界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保证测得的数据更加准确。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在平时可以通过读温度计来观测气温的变化。
(板书)3.气温日较差和气温年较差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并回答:1.在一天当中,陆地最高和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什么时候?2.在一年之中,陆地平均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一般出现在哪月?2.什么是气温日较差和气温年较差?生:(可能的答案)1.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点(14:00)左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秀教学设计】《气温和降水》一、课前部分
二、教学过程
观察图片,提问:说一说你想去哪个地方?为什么?
next
2、计算两地的温差,你发现了什么?
3、在图2.5中,你能描出0℃等温线吗?
1.一月份,我国南
北的温差大约有
几度?2.一月份,我国0℃等温线大致通过什么地方?
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特征:
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回答:
【暑假旅游】 暑假家住广州的小明准备去哈尔滨旅游,他知道那里冬天比广州要冷,所以他想夏天也会凉快很多,于是他准备了毛衣厚裤等衣物。
观察《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据此分析小明的做法有必要吗? 如果小明到乌鲁木齐或西藏的拉萨,情况有什么不同? 谁能概括出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为什么青藏高原除外? 两地温差相差约48℃,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
在地图上描画0℃等温线;并上台指认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
观察《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同桌互相讨论。
生:七月份,哈尔滨气温在16℃以上,广州气温大
约32℃,两地相差约16℃,气温相差不大,小明没必要带毛衣厚裤。
生:通过读图,可以发现七月我国最低气温出现在青藏高原,所以到拉萨需要带御寒的衣服。
抢答的方式回答: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是除青藏高原外,我国普遍高温。
播放广州和哈尔滨的视频资料。
【合作探究】
找学生回答后教师做小结:我国降水量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合作交流】
出示“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降水量年变化柱状”
1、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是什么?
2、南北方雨季的长短有什么差别?
小组讨论回答:①降水集中在什么季节?②排列四个城
讨论:从这个反常的现象反映了降水的什么规律?
提问:你能概况出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吗?点评学生的发言。
出示“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降水量>蒸发量降水量<蒸发量干湿地区三条分界线800400200①湿润地区
②半湿润区
③半干旱区④干旱地区800㎜
200㎜400㎜
湿润地区
半湿润区
半干旱区干旱地区干湿地区划分及分布
动画演示两幅图叠加在一起,比较干湿地区的分界线和等降水量线。
认识干湿地区的三条重要分界线。
【你说我说】 不同的干湿地区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有什么影响?【知识拓展】 ①投影显示各地不同的建筑。
提问:每张图片所对应的干湿地区是什么?
新疆葡萄干晾房
江南水乡斜顶高屋
草原地区
的住房蒙古包
黄土高原地区
的窑洞各地不同的建筑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
②出示不同的农业类型、不同的饮食习惯图片,说明分
种植业区
畜牧业区
不同的农业类型
【回眸】 ①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课后部分
四、评委点评
老师的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解读到位,教材分析非常透彻,抓住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目标定位准确,从学生的学情出发,通过设置问题、启发诱导、读图分析、观察对比、分组讨论等方法来精心的组织教学,教学环节的设计新颖活泼,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效率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