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病证结合的中药复方临床拆方研究

合集下载

基于“方证相应”原理的中药生物药剂学PK/PD研究模式初探

基于“方证相应”原理的中药生物药剂学PK/PD研究模式初探

基于“方证相应”原理的中药生物药剂学PK/PD研究模式初探依据“方证相应”科学原理,借鉴药物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PK/PD结合模型),针对“中药生物药剂学”研究的技术关键问题①中药复方的组方配伍均可明显影响中药化学成分在体内的药动学,并与疗效和毒副作用密切相关,如何通过生物药剂学的模式描述此类作用?②正常和病理状态下的药动学过程有所不同,生物药剂学所用动物模型如何体现“证”的特征?③方作用于证,使证递减与转化,在机体生理、病理指标与药物分布等时空变化呈现动态对应状态下,如何确认方的药效物质种类及其数量?提出以PK/PD为基本研究手段的中药生物药剂学研究模式:①以“效”为核心,同时辅以成分药动学,更好的体现中医药的整体性;②综合多种主要药效成分的药动学与药效学,构筑“整合药动学/药效学”评价体系;③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建立“时间-浓度-效应”三相同步表征的PK/PD数学函数,探讨“方证相应”有关“有是证即有是方,有证而为,无证而不为”机制的生物药剂学表达模式。

标签:方證相应;中药生物药剂学;PK/PD结合模型;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在遵循转化医学理念,长期从事中药基础与应用研究的过程中,本课题组依据“方证相应”科学原理,借鉴药物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PK/PD结合模型),针对“中药生物药剂学”研究中所面临的技术关键,经过反复思考与讨论,提出如下科学问题。

中药复方的组方配伍可对中药化学成分在体内的药动学过程产生明显的作用,并与疗效和毒副作用密切相关,如何通过生物药剂学的模式描述此类作用。

中药复方配伍从本质上讲就是中药间的药物相互作用(drug-drug interaction,DDI),复方的君臣佐使、七情(如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等)配伍在某种程度上可理解为协同、拮抗、加和、敏化的现代化语言。

不同的配伍可通过P-gp,CYP450,MDR等途径或者促进药物吸收、抑制代谢酶活性、延长药物在体内滞留时间等而改变药代动力学参数[1]。

中药复方在体外实验的研究进展

中药复方在体外实验的研究进展
养时, 一 般认 为其 浓 度不 应超 过 2 0 %为 宜 。 2 细 胞 培 养 中药 复 方 的 制 备 及 作 用
同程 度 的抑 制 。其 5 0 % 抑 制 浓 度 的 中药 培 养 液 的渗 透压 和 p H 值 皆属 于正 常 范 围 , 并 且 该 浓 度 范 围 内 的
( i n v i t r o ) 实验 是不可 分 割 的两 个方 面 。体 外 实验 的结
细胞 共 育 , 在 4 0 m g / m l 及 8 0 mg / m l 浓 度 时可 明显 抑 制
二磷 酸腺 苷诱 导 的血小 板表 达糖 蛋 白复合物 分 子 的表
达, 因而 可 抑 制 A D P 对 血 小 板 的 激 活 。 由 人 参 、 麦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3 — 8 9 1 4 . 2 0 t 3 . 1 0 . 1 2 3 文章编号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3 ) 一 1 0 — 2 2 2 9 — 0 3
纵 观现 代 医 学 研 究 史 , 体 内( i n v i v o ) 实 验 和 体 外
小 柴胡 汤对健 康人 的外 周血 淋 巴细胞 和 鼠肝 细胞 无抑 制作 用 。 以小 柴 胡 汤 的各 种 主要 成 分 以 及 另 一 种 中药 复 方作 为 试 剂 对 照 , 表 明小 柴 胡 汤 的抑 制作 用 明
显强 于其 各种 主 要成 分 ( P< 0 . 0 5 ) 和 另 一种 中药 复 方
抑 制 肿 瘤 细 胞 增 殖 。 2 . 1 . 2 水 煎液 或水 提醇 沉提 取液 作用 于不 同细 胞 系 。
选 取相 同溶媒 日本 学 者 将 小 柴 胡 汤 ( 1 0 0  ̄ g / m 1 ) 对 人 肝癌 细胞株 ( K I M. 1 ) 和 胆 管 细胞 癌 株 ( K I C . 1 ) 在 体 外 与不 同浓 度 的小柴 胡 汤作 用 3天 后 , 其 生 长 受 到不

基于病证结合的中药复方临床拆方研究

基于病证结合的中药复方临床拆方研究

1 .血 府 逐 瘀 汤 拆 方 现 状
( ) 法拆 方 。 1治
王 清任有 “ 血府 逐瘀 汤 , 立 治胸 中血府 血瘀 症 ” 之 说 。《 医林 改错》 中列 举 了头 痛 、 疼 、 不任 物 、 胸 胸 胸任 重 物等 1 证 。彭 氏¨ 对 血府 逐瘀 汤 进行拆 方 , 9病 将其 分 为 活血组 ( 红 四物汤 ) 桃 与理 气 组 ( 四逆 散 ) 并 与 总 ,
复 方作用 机理 与证 的 病理 机制 , 可 能 从 中发 掘 出 具 有 有 民族 知识 产权 的医药 研究 内容 。血 府逐 瘀汤是 活 血 化 瘀 的经典 方 , 血瘀证 的研 究 深入 而广泛 , 选择 血 府 逐瘀 汤进行 临床 拆方 研究 具代 表意 义 。

复方 临床拆 方方 法 学现 状

步加 强 中药复 方的针 对性 , 高 中 医药临床 疗效有 着切 实意义 。 提
关键 词 : 病证 结合 中药复 方拆 方 血府逐 瘀 汤 冠心病 心 绞痛 中 医现代 化
方 剂配 伍 理 论 是 中 医药 学 的 特 色 和 优 势 , 《 从 黄

帝 内经》 《 农 本 草经 》 始 , 和 神 开 已有 中 医方 剂 配 伍 的 方法 及原则 论 述 。深 入研 究 方 剂 配 伍 , 其是 通过 对 尤 基 于病症 结合 的 中药 复方 临床 拆 方 疗 效 的研 究 , 明 阐
维普资讯
20 第 九卷 07
第 1 期
★V 19N . o. o 1
摘 要 : 目的 : 讨 基 于病 证 结合 的 中药复 方临床 拆 方疗 效 , 探 以期进 一步 阐明 复 方作 用机理 与证 的
病理 机 制。 方法 :2 1 3例 冠 心病 心绞 痛病人 随机 分 为血府 逐瘀 汤 原方 组 、 制血 府逐 瘀 组 、 精 药对 配伍 组 、 安慰 剂组 四组进行 干预 治 疗。 结果 : 1 ( )四组 心绞 痛疗 效经秩 和检 验依 次为血 府逐瘀 组 , 制血府 逐瘀 精 组 , 对组 , 药 安慰 剂组 ( 0 0 ) ( ) P< . 1 ;2 四组 血瘀 气滞 证证 候 疗 效 经秩 和检 验 依 次 为 血府 逐 瘀 组 , 制 血 精 府逐瘀 组 , 药对 组 , 安慰 剂组 ( 0 0 ) 3 四组 治疗后 血 脂 及 氧化 低 密 度 脂蛋 白 变化 均 无显 著 性 差 P< . 1 ;( ) 异 ( 0 0 ) 4 炎症指 标 : 府逐瘀 组 、 制血 府 逐瘀 组 、 P> .5 。( ) 血 精 药对 组 治 疗后 I L一6均 降低 , 安慰 剂 组 治

血府逐瘀汤及拆方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血府逐瘀汤及拆方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血府逐瘀汤及拆方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237-02脑血管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脑血管病在中国为第一位致死原因,而缺血性脑卒中占脑血管病的大部分。

血府逐瘀汤出自清代医家王清仁的《医林改错》,作为血瘀症的经典方,血府逐瘀汤具有活血化瘀而不伤血舒肝解郁而不耗气的特点,已广泛应用于治疗脑血管疾病,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但对于其机制的研究尚不多见。

本实验旨在研究血府逐瘀汤及其拆方对大鼠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作用及其机制。

1 材料和方法1.1 动物实验、试剂及仪器健康成年spf级sd大鼠50只,雌雄各半,体质量(250±30)g。

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血府逐瘀组(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柴胡、枳壳、当归、生地、甘草、桔梗、牛膝)、精制血府逐瘀组(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柴胡、枳壳)和药对组(赤芍、柴胡)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中药房提供。

将药材加水煎成200%浓度(即1ml相当于2g生药)。

1.2 动物分组、模型制备与给药50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血府逐瘀组、精制血府逐瘀组和药对组,每组10只。

假手术组、模型组每日生理盐水2.5ml/kg灌胃,每日2次,血府逐瘀组、精制血府逐瘀组和药对组给予相应的方剂煎制成2g/ml生药汤剂,以5g/kg生药给药量灌胃,每日2次。

7天后参照zea longa方法加以改良制作。

大鼠经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0.3 ml/100 g),麻醉后仰卧固定于手术台上,颈正中去毛,复合碘消毒后纵向切开颈部正中皮肤及皮下组织,分离暴露并结扎左颈总外动脉,保持颈外动脉及翼颚动脉通畅,微动脉夹夹闭颈内动脉近心端,自颈总动脉远心端插入0-3号尼龙线(头端浸蜡成长径2-3 mm的椭圆球形),直视下自颈动脉分叉处插入19-20 mm,即可导致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线栓保持60 min后,撤除并关闭切口,术后加强营养支持,连续5天腹腔注射青霉素钠4万单位抗感染。

病证结合的临床研究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要模式

病证结合的临床研究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要模式

究 经 费 的 限制 、现 代科学 技术 条件 的 局 限 以及 研 究 床 证候 应 当有 其 特定 的 物质 基 础 。揭示 中医证 候本
人 员 知 识结 构和 人员 数 量上 的制 约 ,我们 无 法也 不 质 的过 程 就 是科 学 阐述 中医学 的 重要 过程 ,与 中医 可 能对 中 医及 中西 医结 合领 域 的 所有 问题 展开 全 面 诊 断 、治 疗过 程 密 不可 分 。 中医证 候 客观 化 、标 准
师.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世 界 做 出 了不 可磨 灭 的贡 献 , 同时也 为 我 国乃 至世 界 展 开 的研 究 ,很难 说 是针 对 临床 作用 的有 效成分 展 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顾 范 围 内医学 的进 步和 发展 起 到 了推 动 作用 。但 目前 开 的 ,这样 所 进行 的研究 不 是基 于 中医药数 千 年 临 会理事长 中西 医两 种 医学 的结 合 总体 上仍 然 处 在较 为初 级 的 床 经验 基 础上 的 。 因此 ,用 科学 方法 评 价 临床干 预

生 许 重 的究 果 为 国 统 学 向 行 的研 究 。充其量 只是对 相 关 药物 和复 方 活性 成分 了 多 大 研 成 ,我 传 医 走 世
阶段 ,大 多 数 仍 处 于 相 对 较 低层 次 的结 合 。近 年 措 施有 效性 、安全 性 的相 关研 究 应 当是 中医及 中西
维普资讯
综 述 与 讲 座
陈 可 冀 ’宋 军 ( 1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北京,10 9 00 1
2福建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研究院 )
作者简介
中西 医结 合工 作 经历 了半个 多 世 纪 的发展 ,产 根 据 。否 则 ,在 实验 室 中对 单 味 中药 或 中药复方 进

中药注册管理专门规定(征求意见稿)

中药注册管理专门规定(征求意见稿)

附件1中药注册管理专门规定(征求意见稿)为体现中医药特色,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遵循中医药研究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以下专门规定。

第一章总体要求一、【传承与创新并重。

】中药是指在我国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用物质及其制剂。

中药的研制应当符合中医药理论,注重体现整体观及中医药原创思维,注重临床实践基础。

鼓励通过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提升中药新药的研制水平。

二、【坚持以临床价值为导向。

】中药新药研制应坚持以临床价值为导向,重视临床价值评估,注重满足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三、【采用科学合理的审评证据体系。

】中药注册审评,应当采用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证据体系,综合评价中药的临床有效性、安全性。

四、【建立中药资源评估机制。

】申请人、上市许可持有人在中药立项、申请上市、上市后等阶段均应当开展药材资源评估,保障中药材来源的稳定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应关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涉及濒危野生动植物的,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五、【强化中药研制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申请人研制中药应当保证药材来源可追溯,药材基原、产地、采收期等应当明确。

中药处方药味可经质量均一化处理后投料。

注重加强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保持批间质量的稳定可控。

药品标准的制定应关注与中药有效性、安全性关联。

第二章中药注册分类与上市审批六、【明确中药注册分类的定义。

】中药注册分类包括中药创新药、中药改良型新药、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同名同方药等。

中药创新药指含有未在国家药品标准及药品注册标准【处方】中收载的中药新处方,具有临床价值,且未在境外上市的制剂。

中药改良型新药指改变已上市中药的剂型、给药途径,且具有明显临床优势,或增加功能主治等的制剂。

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指处方收载于《古代经典名方目录》且符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有关要求的中药复方制剂。

中药复方制剂开发思路研究

中药复方制剂开发思路研究

中药复方制剂开发思路研究黄勤挽,谢秀琼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611137)E-mail:hqwan2163@摘要:本文对中药复方制剂开发思路进行初步探讨。

在坚持中医药理论指导的前提下,明确中药复方的特点和中药复方制剂开发的关键问题,认为中药复方制剂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贯彻“科学、合理、可行”的六字方针进行开发。

关键词:中药复方制剂,开发思路,系统工程1.引言中药复方,系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按照中医的四诊八纲、辨证论治的原则,针对病情有机地组合而成的方剂,系与单味药相对而言。

由于疾病的病程和性质复杂多变,只凭单味药难以照顾全面,故须将多种药物适当配合,利用其相互间的协同或拮抗作用,提高疗效或减少不良反应,以适应复杂病情的治疗。

从《五十二病方》收载复方开始,历代医书中收载的中药复方共有10万首之多,如何从中选择优良的处方,将其开发成制剂,供患者使用,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文从中医的疾病观和中药复方特点谈起,拟对中药复方制剂开发思路进行初步探讨。

2.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观2.1 整体的病因观中医认为,阴阳失调、邪正消长是疾病发生的基本机理。

邪,即致病因素,包括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房劳、虫兽所伤及痰饮、瘀血等;正,即正气,是指人体本身所具有的生命力、抵抗力的总称,它包括精、气、神、卫气营血、五脏、六腑、奇恒之府、津液等功能,其中以元气为核心。

疾病能否发生,就是正邪相博的结果,正气虚弱是疾病发生的关键,而外来邪气只是发病的重要条件[1]。

2.2 整体联系、运动变化的病理观中医学说明病证病理的基本概念是证候,它是以阴阳为总纲,以脏腑学说为基础,经过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手段,来说明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局部病变与整体病理反映关系的一个病理概念。

它也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特征,反映出该阶段的病变本质。

同时还强调运动变化的观点,认为不论是简单或复杂的病证,在整个病程中,运动变化是永恒的,因此反映出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发展趋势,有不同的转归和预后[2]。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一般原则(含目录)(2015)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一般原则(含目录)(2015)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发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一般原则等4个技术指导原则的通告(2015年第83号)为进一步指导、规范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制定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一般原则》《中药新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药新药治疗中风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药新药治疗恶性肿瘤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现予发布。

特此通告。

附件:1.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一般原则2.中药新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3.中药新药治疗中风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4.中药新药治疗恶性肿瘤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食品药品监管总局2015年11月3日附件1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一般原则(2015年11月3日-CFDA发布)一、概述 (5)二、伦理学及受试者的保护 (6).三、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特点 (7)四、中药新药临床试验计划的制定及研发风险的控制 (8)(一)药物的临床定位 (8)(二)临床试验设计方法的科学性 (9)(三)早期探索性临床试验 (9)(四)临床试验质量控制 (9)五、风险/受益评估 (10)(一)开展风险/受益评估的要求 (10)(二)风险/受益评估重点 (12)(三)风险/受益评估原则 (13)六、中药新药Ⅰ期人体耐受性试验设计 (15)(一)I期人体耐受性试验设计要点 (15)(二)不良事件/不良反应的观察与判断 (22)(三)Ⅰ期耐受性试验的总结要点 (22)(四)Ⅰ期耐受性试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23)七、中药新药临床试验设计的一般考虑 (24)(一)试验目的 (24)(二)临床试验设计方法 (25)(三)受试者的选择与退出 (34)(四)对照的设置 (39)(五)样本量 (40)(六)给药方案 (41)(七)基线和均衡性 (43)(八)有效性指标观测与评价 (46)(九)安全性指标观测与评价 (53)(十)随访 (67)(十一)试验的中止 (69).八、中药新药临床试验质量控制 (69)(一)主观症状评价或量表应用的质量控制 (70)(二)实验室检测指标的质量控制 (71)(三)非实验室检查指标的质量控制 (72)(四)受试者选择及疗效评价的质量控制 (72)(五)临床试验原始数据采集的质量控制 (73)九、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用安慰剂研制的要求 (74)十、肝脏安全性评价要求 (75)(一)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机制 (75)(二)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 (76)(三)药物性肝损伤的严重程度分级 (76)(四)肝脏安全性评价指标 (77)(五)药物性肝损伤的评价要点 (78)(六)决定停药的判断依据及处理 (80)(七)随访 (81)(八)再暴露 (81)(九)肝损伤病例应收集的内容 (81)(十)药物性肝损伤与“肝脏生化学检查异常”的区别 (83)十一、心脏安全性评价要求 (84)(一)中药导致相关药物性心脏损伤的可能原因 (84)(二)药物性心脏损伤的诊断 (84)(三)药物性心脏损伤程度的评价标准 (85)(四)心脏安全性评价指标 (85)(五)心脏安全性评价时的注意事项 (87)(六)受试者安全的保护措施 (87)十二、肾脏安全性评价要求 (88)(一)药物性肾损伤的发病机制 (89).(二)药物性肾损伤的诊断依据 (89)(三)药物性肾损伤的诊断与分级标准 (90)(四)肾脏安全性评价指标 (92)(五)药物性肾损伤的处理原则 (94)十三、参考文献 (94)十四、附录 (98).一、概述依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为体现中医药特色,遵循中医药研究规律,继承传统,鼓励创新,进一步提高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水平和质量,推动中药新药的研究与发展,特制定本指导原则。

精选-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一般原则

精选-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一般原则

附件1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一般原则一、概述依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为体现中医药特色,遵循中医药研究规律,继承传统,鼓励创新,进一步提高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水平和质量,推动中药新药的研究与发展,特制定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为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提供一般性方法学指导。

本指导原则是在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的基础上,基于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现状,结合近年来中医药学、现代医学、临床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等的新进展,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导原则而制定。

本指导原则强调中药新药的临床试验需符合伦理学原则,充分保护受试者的安全;强调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是以研究药物的临床价值为目标;强调在启动临床试验时,根据药物的潜在临床作用制定整体临床试验计划的重要性;强调临床试验过程应具有逻辑性,应重视早期探索性研究,不同阶段的各项临床试验应具有明确、具体的试验目的;强调临床试验过程中应重视获取的阶段性研究数据,不断地进行风险/受益评估,及时调整下一步研究计划,以降低研发风险。

本指导原则强调客观地评价中药新药的临床疗效及其特点,确证性临床试验有效性应以临床结局指标或公认的替代指标进行评价。

强调重视中药新药的安全性研究,修订了心、肝、肾重要脏器安全性评价的具体要求,对于长期治疗不危及生命疾病的药物需延长疗程进行安全性研究。

明确了中药新药开展风险/受益评估的要求、风险/受益评估的原则以及临床价值在风险/受益评估中的重要性。

本指导原则强调临床试验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列出了需要关注的影响临床试验质量的常见因素,提出了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用安慰剂研制的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本指导原则旨在提供一般性方法学指导,不排斥其他科学方法的合理应用。

申请人如果能够以充分的证据说明本指导原则以外的方法具备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样可以获得认可。

申请人还应关注疾病诊断、治疗方法的不断进步,药品注册相关法规的修订完善,在临床试验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作出相应的调整。

中药复方药理研究概况

中药复方药理研究概况

性的机制 . 研究 内容多数 结合《 药审批 办法 》 新 中新药开 发 的
要求, 着重于药效及安全性 评价 , 形成 有效 、 毒并适 合工 低 业 化生 产的制剂 :近年来 , 已有 数百个 中药复方新 药批 准投
产 …
古方研究 中较 多地探 讨 了方 剂的作用机 制 , 给方剂 的传
力 及 DN 甲基 化 水 平 。郑 氏 等 观 察 发 现 四 物 汤 可 显 著 提 A
1 1 处方来源 .
中药方剂来源于临床实践 , 研究 中的处方 主
高 I-  ̄N L6r A的表达水平 , 而使 1一 t 从 16的分泌量增加 . 推测 这是 四物 沥增强机体免疫的机制之一 。 从过去的单一指标 向多 指标发 展也 是当前 的研 究趋 势:
如对传统方剂半夏泻心汤的现代研究 中突出 了它作为脾 胃病 代表方的特点 , 同时也有许多研究着 眼于提 高免疫力 、 提高抗
缺氧能力 、 调节 中枢 递质等作 用 J 小半 夏加茯苓 汤药理 试
汤、 大承气汤 、 朴中益气汤 、 当归补 血汤等 。( ) 代经验 方 , 2现 主要是在临床 实践 或科研过程 中 , 根据临 床疗 效和经验 形成
非个别 :
现 . 通痹灵治疗类风湿 胜关 节炎作 用机制 之一可能 是通过
抑制 滑膜 细胞异常表达 的 T m NA, NFa R 从而下 调 1N _ 1 F 的 产生 。崔 氏等 研 究 中国神 方补 肾生血药抗 衰老机制 . 发现 其能 明显提高 D NA聚合酶活 力 . 高 鼠肝 D 提 NA甲基 化酶活
了中 药干 预基 因 袁 过 的 调 控 研 究 . 及 免 疫 调 节 、 肿 瘤 、 涉 抗 延
缓衰 老以及神经 系统 、 内分泌 系统 的调控 等领域 一如研 究发

中药复方适度调节原理与中药复方新药转化中的药理学问题

中药复方适度调节原理与中药复方新药转化中的药理学问题

中药复方适度调节原理与中药复方新药转化中的药理学问题该文在概述中药复方作用特点、作用原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中药复方适度调节原理(moderation-integrated-balance presupposition)新假说,并对中药复方新药转化中的药理学问题作相关讨论,对于加快中药复方新药转化、构建适合中药特点的新药创新与审评体系具有重要价值。

标签:中药复方;适度调节原理;药理作用;中药新药;转化医学[Abstract] The moderation-integrated-balance presupposition (MIBP)of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 was first propos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review of func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action principles of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 Furthermore,the pharmacological problem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 research were discussed in details. The results were of important value in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and constructing the new drug innovation and review system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moderation-ntegrated-balance presupposition (MIBP);pharmacological action;new drug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ranslational medicine中药复方是指在中医辩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依据中药理论将多种中药饮片进行组合形成的不同中药混合体。

中药药理学——中药复方药理

中药药理学——中药复方药理

古之谓“七⽅”,有⼤、⼩、缓、急、奇、偶、复,其中“复⽅”为⼆⽅、三⽅及数⽅相合之⽅,或别加余药及分两均齐之⽅。

其意与今之复⽅概念有别、所论复⽅,系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按照中医的四诊⼋纲、辨证论治的原则,针对病情有机地组合⽽成的⽅剂,系与单味药相对⽽⾔。

由于疾病的病程和性质复杂多变,往往寒热交错,虚实并见,⼀时⼀⾝⽽数病相兼,只凭单味药难以照顾全⾯,故须将多种药物适当配合,利⽤其相互间的协同或拮抗作⽤,提⾼疗效或减少不良反应,以适应复杂病情的治疗。

追溯⼈类⽤药的历史,是以⽤单味药开始的。

随着⼈们对药物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对病因病机理解的逐步提⾼,才逐渐将药物配伍使⽤。

《五⼗⼆病⽅》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

张仲景的伤寒⾦匮⽅,便是急慢性传染病学和多科杂症治疗的典范,是中国医学⾼度光辉发展的⾥程碑。

从单⽅过渡到复⽅,是中药治疗学上的⼀个飞跃。

(⼀)复⽅药理的研究⽅法 复⽅除在临床上观察研究、总结疗效外,⽤现代科学⽅法的实验研究已引起多⽅的关注,复⽅的研究可以有多种途径,⽽各种途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1)选⽅原则 选⽅应以临床疗效为基础。

选择临床常⽤、组成简单的复⽅,先进⾏实验研究,制定药理指标,观察对动物离体及整体的反应及对病理模型的作⽤。

也可先研究“药对”的基本作⽤,为了解复⽅的作⽤原理奠定基础。

如当归与川芎、芒硝与⼤黄、天冬与麦冬伍⽤等都是重要的“药对”。

由于他们组成简单,作⽤⽅向⼀致,故研究较易。

也可从基本⽅着⼿。

基本⽅⼀般疗效较好,组成⽐较简单,许多⽅剂都以此为基础再加味组成,开展研究较易,理论意义及实⽤价值较⼤。

且研究了⼀个基本⽅的药理作⽤就可为研究与此有关的⼀类⽅的药理作⽤打下基础。

如桂枝汤(桂枝、⽩芍、⽢草、⽣姜、⼤枣)是桂枝汤类的基本⽅,能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于外感风寒表虚证。

可设想研究其对感冒及流感病毒的抑制作⽤,对免疫、⾎液循环系统(主要是微循环)、胃肠道平滑肌及对环磷酸腺苷/环磷酸鸟苷的影响,以及解热镇痛作⽤等。

中药复方制剂的改进研究与体会

中药复方制剂的改进研究与体会
究与体会
袁 桂 云 ( 东 省 食 品 药 品职 业 技 术 学 校 , 东 广 广 广 州 ,14 5 502 )
【 摘要 】 本文 目的在于探 讨中药复方制剂 的改进 。中药学 科的迅速发展和所取得 的成 果使 其备受 国内外 医药界 及相关
学科学者 的关注 。通过应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与方法研究 中药复方 , 而用现代科学 的方法 和语 言来描述与表达 , 进 这不仅 是其 学科本身发展的需要 , 且也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结合我们在中药复方研究中的工作对中药复方作用物质基础的研 而 究思路与方法作初步探讨。
2 1年 8 00 月下 第 2 卷 第 l 期 6
Au u t g s 2 0 01 Vo. 1 2 No 1 .6
中国中医药 咨讯
J un l f iaT a i o a ie eMe iieI ̄r t n o ra n rdt n l n s dcn n mai o Ch i Ch o ・2 05・
现 中药复方部分作用的物质基础 ,而不能找到整个复方作 用 的物质基础 , 从而脱离 了中医药理论 , 可能产生医亡药 有 存 的严重后果。 中药传统配伍模式即是从中药方 剂各 味药材中提取并 保 留具有药效的成分 ,去除非药效的大分 子物质和小分子
物 质 。 用 这 种 方 法 提 取 的并 不 完 全 是 有 效 成 分 , 有 许 多 利 还 非有效成分包含其中 , 同时, 也很难知道有 效成分是什么具 体 的物质。 以上两种思路都存在相对的局限性 ,要发现其优点和 缺点 , 分析 总结 出相对合理 的研究思路 。 既应充分考虑传统 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 又要与现代科学相结合 , 在精 确 、 化 的 同 时 , 免 机 械 、 而 上 学 的弊 端 。 以我 们 认 为 量 避 形 所 根据 中药复方的现代实际临床应用的的效 果来确定其应用 的 病 或 证 ,同 时 按 照 中 西 医 理 论 来制 定相 应 的 疗 效 判 定 标 准, 并可 以进行 人体复方药 动学 的研究 , 如对病 人血 液 、 尿 液等进行化学成分的分析 ,以获得复方化 学成分层次的资 料 。 即所谓的“ 此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深层次地继承与发扬模 式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深 层次地继承和发扬 中医药理论 和 中药事业 ,这要求中药复方制剂的理论 的说明必须要用 现代科学概念和语 言解 释清楚 , 并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 22 中药 复方 制 剂 生 产 工 艺 的改 进 . 中药复 方的传统用法 , 如汤 、 、 、 、 丸 散 膏 丹等是 中医 的 理 、 、 、 完 整 的有 机 统 一 体 的重 要 组 成 成 分 , 法 方 药 中药 饮 片 所组 成 的复方是 中医整 体观念 与辨证 论治 理论 的最佳 体 现, 但是 , 这种制剂 在生产过程 中 , 我们 即使可 以通 过一些 物理方面的监控及检查 , 如外观 、 重量差异 、 硬度 、 崩解时限 等对其 内在质量加以保证 ,但是其内在质量控制仍然存在 诸多问题 , 导致质量难 以控制 , 最终严重影 响复方的临床疗 效 , 本 体 现 不 出 中 医复 方 的优 势 。 衣 工 艺 等 的改 进 可 以 根 包 使 粒 子 硬 度 、 匀 性 的 改 善 , 压 出 的 片 子 硬 度 适 中 , 保 均 使 且 证片子 片差合格 , 含量合格 , 减少 了不合格 品的发生 , 同时 改善崩解时限 , 进一 步提 高了产 品质量 。 综上 , 中药复方制剂是一个复杂 的科学系统 。 中药复方 制剂必须 突破原有框 架 , 过继承 、 通 移植与创新 , 充分 阐明 理 论 的 科 学 内涵 , 其 在 理 论 和实 践 上 获 得 更 新 与提 高 , 使 并 使 中药复方制剂随着社会医疗保健的需求 。 参 考 文 献

中药复方的研究进展

中药复方的研究进展

中药复方的研究进展作者:徐何方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23期摘要:中药复方是中医用药的特点之一,是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和手段。

复方中药的化学成分极其复杂,其研究必须采用多学科、多技术综合研究的方法。

本文在分析中药复方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中药复方配伍的规律,重点分析中药复方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中药复方;研究状况;思路和方法1.中药复方研究状况由于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复杂性,使得在揭示其配伍的科学内涵和作用机制、物质基础上存在很多困难,因此探讨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研究的方法学,成为当今学术界瞩目的焦点问题。

中医药工作者对中药复方的药效学与配伍规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如血府逐瘀汤、生脉散等复方的拆方分析与药理学研究,均取得了较好的研究结果。

随着天然药物分离纯化技术的发展和检测手段的日益提高了人们试图采用中药复方拆方的研究,分离追踪独特功效的活性成分,发现具有高生物活性的先导化合物,在此基础上进行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研究,最终达到创造有高生物活性,独特功效的新药的目的。

现在化学分析、分离、鉴定方法与技术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拆方分析在揭示中药复方配伍作用的生物学本质上的局限性,有效的推动了该领域研究的进度。

中医与西医治病的主要区别在于中医是辨证论治,治疗的是“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治本”而非仅仅“治标”。

中药复方成分复杂,我们从中药复方中得到有效成分,成分的个体作用怎样来揭示中药复方的整体作用,怎样用有效?这些问题不解决就很难阐明复方作用的物质基础[1]。

中药复方药理、药效研究低水平问题严重,许多研究仍停留在临床疗效观察阶段,一些药效学指标的灵敏度偏低。

中药复方的实验药理学绝大数仅限于药效学的观察,而且由于没有化学工作者的有效配合,方剂组成多不稳定,药效重现性较差,难以反映复方的药理学作用。

而且其研究绝大数仅限于整体动物的观察,缺乏从分子、细胞水平上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针对中药复方治疗的病或证,缺少良好的现代病理生理基础,药理研究模式基本上沿用西药药理学的模式,不能客观的反映中药复方的主要药效,无法切实表达复方的临床疗效[2]。

中药及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概况

中药及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概况

中药及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概况摘要:中药及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研究的难点和重点之一。

综述了在中药及复方的物质基础研究中常见的方法并对其特点进行分析,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希望为探明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药及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综述中药及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研究的难点和重点之一,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继承和发展中药复方配伍理论,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和研发中药新产品,揭示中药复方配伍的内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探求中药及复方的物质基础也是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但是,中药及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也是中医药现代研究的难点所在,其思路和方法还在不断的探索之中。

中药及复方的物质基础研究的难点主要体现在其化学成分的复杂性上。

中药及复方中的化学成分通常有数十甚至上百种,而且药材来源、加工工艺、药味加减、剂量和配比变化等因素也都会使中药复方化学组成发生复杂的变化,这都直接影响中药及复方的疗效。

可见,探明中药复方的有效物质基础是提高和保证中药复方疗效及质量控制的关键,对中药复方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现就近年来中药及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相关研究的方法、特点及取得的成果综述如下。

1 拆方研究拆方研究是目前中药复方研究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通过采用还原论的研究思路和现代化学成分研究的方法与技术,来阐明中药复方的配伍组成原理及作用机理,为提高中成药质量和指导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创新中药,发展中医药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工作基础。

近年来,已经完成了桂枝汤、补中益气汤、补阳还五汤、六味地黄汤及防己黄芪汤等大量经典中药复方的拆方研究,在寻找复方增效减毒作用的最佳组合、确定方中主要药物或活性物质,寻找方中药物的最佳剂量配比关系和精简中药复方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如对真武汤的研究表明[1],附子与方中其它中药如生姜合用则可增强全方的强心利尿作用,降低毒副作用。

在对益气活血方的拆方的研究中发现[2],益气活血方及其拆方可显著防止或减轻球囊扩张大鼠颈总动脉所致的管腔狭窄,并且,以益气活血方组和黄芪组疗效较好,从而确定黄芪为方中主要药物。

中药复方有效成分实现快速明确 助力中药复方新药研发

中药复方有效成分实现快速明确 助力中药复方新药研发

中药复方有效成分实现快速明确助力中药复方新药研发日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刘建勋、林力、张颖等负责完成的“中药复方指征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在该研究中,快捷有效分析出中药复方中发挥作用的化学成分已不再是难题,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中药新药,为创新中药的研发注入了鲜活力量。

科研:关键问题实现突破由西苑医院副院长刘建勋带领的课题组,在进行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中,先根据目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药复方指征药效物质基础”的新概念,符合中医药特点,有助于中药复方在临床合理应用,有助于中药复方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目前国内研究现状仍有不足,一方面,中药复方本就含有数十种甚至上百种成分,对这些成分有效性的确定,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仍是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

另一方面,如何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确定有效成分的体内过程,使中药复方能为国际市场所接受,还尚有一段距离。

”说起这项研究,刘建勋感触颇深。

为了研究中药复方的起效成分,针对中药多成分复杂体系,课题组采用了与临床疾病密切相关的动物模型和相同的给药途径,并通过在线微透析和液质联用等分析技术,结合血清药理学、靶器官药理学和细胞药理学等方法和指标,获取吸收入血或靶器官的指纹成分图谱、药效谱及实时相关数据,以分析出中药复方中的起效成分。

同时,为解决中药复方的配伍问题,项目组建立了中药复方配伍机制的研究方法。

首先运用中药复方指征成分的有效性研究,做有效成分的鉴定。

然后比较配伍组方与各组成成分对药效指标的影响,分析比较其药理作用和各个成分变化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明确中药复方发挥功效的有效成分配伍机制。

创新:去繁留精提高效率在“中药复方指征药效物质基础”的新概念指导下,课题组结合中医药特点,通过多成分的药代动力学(PK)和多指标的药效学(PD)进行同步研究,确定出中药复方的指征成分,科学阐释中药复方发挥功效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理。

中药复方拆方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中药复方拆方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中药复方拆方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王丽静;贾晓斌;陈彦;封亮;宋师花【期刊名称】《中成药》【年(卷),期】2008(030)009【摘要】中药复方是中医药防治疾病的重要形式,拆方研究是中药复方研究的重要内容,它是指把处方中的中药逐步减去一味中药或几味中药以观察疗效的变化,甚或寻找有效成分。

进行中药复方拆方研究,有助于阐明中药复方的配伍组成原理及作用机制,可以为提高中药质量和指导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仅就近年来对中药复方的拆方研究思路和方法作一综述。

【总页数】4页(P1343-1346)【作者】王丽静;贾晓斌;陈彦;封亮;宋师花【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江苏省现代中药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28;江苏大学,江苏,镇江,212013;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江苏省现代中药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28;江苏大学,江苏,镇江,212013;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江苏省现代中药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28;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江苏省现代中药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28;江苏大学,江苏,镇江,212013;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江苏省现代中药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28;江苏大学,江苏,镇江,212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1【相关文献】1.中药复方功效的研究思路及探讨方法 [J], 鄂继欣2.中药复方制剂物质基础研究思路及方法之我见 [J], 买买提江·阿布都瓦克3.中药复方功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J], 刘建勋; 孙明谦; 任钧国; 林力4.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中药复方转化医学研究思路与方法 [J], 成小兰;王倩;袁飞飞;崔晓英;张文娟;曹鹏5.“方-证-药-剂”相结合的中药复方制剂系统研究--概述北京中医药大学杜守颖、陆洋团队研究思路与方法 [J], 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病证结合的中药网络药理学研究与新药研发策略

基于病证结合的中药网络药理学研究与新药研发策略

基于病证结合的中药网络药理学研究与新药研发策略何小娟;李健;陈杲;郑光;吕诚;吕爱平【摘要】Recently, new drug researching and development is facing great difficulite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ets the more serious under these circumustances. The strategy of ' the single gene-single drug-single disease' wouldn' t work for R&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is regards, network pharmacology has been one of the new paradigm for Chinese medicine discovery. So, for example, for the rheumatoid arthritis ( RA) case, this paper focused on the idea and strategy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based network pharmacology in new Chinese medicine discovery, furthermore, som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were analyzed, the futuer works were assumed yet.%近年来,新药研发难度逐渐加大,医药产业面临的挑战更加严重.“一个基因——一个药物——一种疾病”的新药发现模式已不适合药物研发.中药复方的作用特点以及网络药理学的思想有望成为现代中药创制的新策略.本文以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为例,概要介绍了基于病证结合的中药网络药理学研究思路与方法,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策略进行了分析.【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1(017)011【总页数】3页(P1271-1273)【关键词】病证结合;中药网络药理学【作者】何小娟;李健;陈杲;郑光;吕诚;吕爱平【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形态系,北京 100029;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19近年来,人们对药物研发的要求不断提高,新药研发的难度也随之加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病证结合的中药复方临床拆方研究∀王 阶(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北京 100053)荆 鲁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北京 100091)收稿日期:2006 04 10 修回日期:2006 10 21国家973重点基础发展计划项目(2003CB517103) 证候规范及其与疾病、方剂的基础研究,负责人:王 阶。

联系人:王阶,本刊编委,副主编,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防治、病证结合方征对症研究,E -ma i :lw angjie0103@yahoo .co 。

摘 要:目的:探讨基于病证结合的中药复方临床拆方疗效,以期进一步阐明复方作用机理与证的病理机制。

方法:123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血府逐瘀汤原方组、精制血府逐瘀组、药对配伍组、安慰剂组四组进行干预治疗。

结果:(1)四组心绞痛疗效经秩和检验依次为血府逐瘀组,精制血府逐瘀组,药对组,安慰剂组(P <0.01);(2)四组血瘀气滞证证候疗效经秩和检验依次为血府逐瘀组,精制血府逐瘀组,药对组,安慰剂组(P <0.01);(3)四组治疗后血脂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

(4)炎症指标:血府逐瘀组、精制血府逐瘀组、药对组治疗后I L -6均降低,安慰剂组治疗后I L-6升高,经t 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 <0.05)。

四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

结论:(1)理法拆方可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原方病证疗效,随着复方配伍的改变,复方功能靶向出现差异;(2)临床拆方研究对于明晰复方作用的物质基础,研究#证∃病理机制,观察证%方、方%证的相互关系以及进一步加强中药复方的针对性,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有着切实意义。

关键词:病证结合 中药复方拆方 血府逐瘀汤 冠心病心绞痛 中医现代化 方剂配伍理论是中医药学的特色和优势,从&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开始,已有中医方剂配伍的方法及原则论述。

深入研究方剂配伍,尤其是通过对基于病症结合的中药复方临床拆方疗效的研究,阐明复方作用机理与证的病理机制,有可能从中发掘出具有民族知识产权的医药研究内容。

血府逐瘀汤是活血化瘀的经典名方,血瘀证的研究深入而广泛,选择血府逐瘀汤进行临床拆方研究具代表意义。

一、复方临床拆方方法学现状1 血府逐瘀汤拆方现状(1)治法拆方。

王清任有#立血府逐瘀汤,治胸中血府血瘀症∃之说。

&医林改错∋中列举了头痛、胸疼、胸不任物、胸任重物等19病证。

彭氏[1]对血府逐瘀汤进行拆方,将其分为活血组(桃红四物汤)与理气组(四逆散),并与总方进行比较,活血组与理气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在改善微循环及血液流变性方面,活血药与理气药的配伍能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余氏[2]观察了血府逐瘀原方、桃红四物汤与四逆散三方水煎液对血脂的影响,提示理气药与活血药在调解脂质代谢方面具有加合作用。

冯氏等[3,4]研究表明,桃红四物汤和血府逐瘀汤均有显著的对抗慢性肉芽肿生成的作用,与氢化可的松相类似。

血府逐瘀汤可使胸腺萎缩,肾上腺增大,推测其抑制肉芽肿形成的机制与增强肾上腺皮质的功能有关,而桃红四物汤在抗炎的同时并不引起胸腺萎缩。

血府逐瘀汤可降低大鼠血清TC,但对血清TG和血糖无显著影响,而桃红四物汤对血清TG有降低趋势。

(2)君臣佐使拆方。

有研究[5]将传统的血府逐瘀汤方药由原来的11味精减为川芎、赤芍、红花、桃仁、柴胡、枳壳等6味药,保持了行气活血的功效,称为精制血府逐瘀制剂。

实验与临床研究说明,保持行气活血配伍的精制血府逐瘀胶囊,在冠心病的治疗上保持了血府逐瘀汤的功效。

2 病证结合研究现状病证结合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方法诊治现代疑难病的有效途径。

病证结合的治疗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针对病理的改变,二是针对临床证候的改变。

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

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和诊疗技术已有很大发展,动脉硬化的形成机制是一个极其复杂和漫长的病理过程,目前使用的多种动物模型及体外实验,不能观察到与人类相似的多年来自然形成病变时发生的细微而重要的变化,缺乏准确、无创重复测量动脉壁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的可靠方法。

中医学有着数千年防病治病的实践基础,对冠心病的防治有独特优势。

历代医书有与冠心病心绞痛病理进程不同阶段和表现相对应的中医学病名、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记载。

大量临床资料表明,从瘀论治,运用活血化瘀方药治疗冠心病疗效肯定。

血府逐瘀汤原方主治病症有胸疼、心悸、胸部感觉异常、情绪异常、睡眠异常、头痛、汗出异常等19种。

近年来其主治病症不断增多,基础及临床研究较多地集中在冠心病心绞痛方面,临床历经验证且疗效确切。

现代医学认为,冠心病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闭塞和痉挛,猝然引起心肌短暂的缺血、缺氧所致。

其重要的临床特点是胸骨后或心前区固定作痛,兼以舌质紫暗,这是中医血瘀的表现。

王清任之#立血府逐瘀汤,治胸中血府血瘀症∃,即为活血化瘀法运用的古代经验。

结合病人临床表现,血瘀气滞证为主证较为多见。

基于病证结合、方证对应的原则,依据冠心病心绞痛诊断,选择血瘀气滞证病人,针对主证用理气活血法,方用血府逐瘀汤系列拆方药物,对于明晰复方的适用范围,确定复方作用的物质基础-证,研究#证∃的病理机制,观察证-方、方-证的相互关系以进一步加强中药复方的针对性,改善方证之间所存在的特殊对应关系,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有着切实意义。

二、临床拆方研究1 受试药物(1)饮片来源。

所需中药饮片由河北省安国市药材市场隆联药材公司提供道地药材,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制剂研究室药检组鉴定。

(2)制剂工艺。

血府逐瘀组(川芎、桃仁、红花、当归、生地、赤芍、柴胡、枳壳、牛膝、桔梗、甘草)11味药物按配方投料,由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制剂研究室采用水提醇沉法统一配制生产。

生药含量为1500g(L-1,性状为黄棕色液体,气辛,味微苦。

精制血府逐瘀组(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柴胡、枳壳),药对组(柴胡、赤芍),安慰剂组(麦焦糖)等组制剂工艺同上,包装外观无差异,名称为血府逐瘀口服液,由制剂室统一制盲编号。

2 临床资料(1)研究对象。

自2003年6月至2004年1月,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门诊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院门诊冠心病心绞痛病人131例,按照自愿原则选择符合纳入标准者,程序完成后签署知情同意书。

(2)诊断标准。

冠心病心绞痛诊断标准参照WHO制订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6]制订;冠心病心绞痛症状分级标准参照1979年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座谈会制定的&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制订。

血瘀气滞证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1986年制订的&血瘀证诊断标准∋[7]制订。

(3)纳入与排除病例标准。

符合中西医诊断与中医辨证标准者,列入观察病例。

不符合上述有关疾病诊断与证候诊断标准的予以排除。

(4)试验设计与分组。

采用区组随机化分配,双盲、安慰剂对照。

随机化分为血府逐瘀组、精制血府逐瘀组、药对组、安慰剂对照组四组。

血府逐瘀组31例,男16例,女15例,平均年龄为(61.29)7.57)岁,按照心绞痛分级标准,轻度22例,中度9例。

精制血府逐瘀组31例,男15例,女16例,平均年龄为(62.58)7.15)岁,心绞痛分级轻度24例,中度7例。

药对组31例,男15例,女16例,平均年龄(62.29)7.27)岁,心绞痛分级轻度23例,中度8例。

安慰剂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为(63.57)7.49)岁,按照心绞痛分级轻度24例,中度6例。

四组年龄、性别、症状严重程度等经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可比性。

(5)服药方法。

四组药物均为10mL/次,3次/日,饭后服用。

所有符合入选条件的心绞痛患者均可维持原标准治疗(根据临床需要选用硝酸酯类、钙拮抗剂、 -受体阻滞剂、小剂量阿司匹林等)。

所有合并用药均需详细记录于病历记录表。

临床观察时间为四周。

(6)观测指标。

∗安全性观测:一般项目检查;血尿常规检查;心肝肾功能检查;不良反应检测;上述检测项目于试验前后备查1次,记录详细数据。

+疗效性观测:心绞痛发作的诱发因素,体力活动的大小、程度,疼痛的次数、程度、持续时间,硝酸甘油制剂的用量及相关症状;相关体征如心率、心律、血压、心电图等;相关理化检查如血脂、炎症介质等。

,中医证候观测:采用半定量积分法,主症无为0分,轻为2分,中为4分,重为6分;次症无为0分,轻为1分,中为2分,重为3分。

(7)统计学处理。

本组试验数据统计学检验应用SAS6.12软件进行处理。

所有数据均以x-)s表示。

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相对应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 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 05为差异有显著性。

3 结 果(1)疗效判定标准。

∗心绞痛疗效标准及心电图疗效判定标准。

冠心病心绞痛疾病疗效判定标准参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制订。

+证候疗效判定标准采用尼莫地平方法:(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显效:证候全部消失,积分为0或治疗前证候积分之差.70%者;有效:治疗前后证候积分之差. 30%而<70%者;无效:治疗前后证候积分之差<30%者;加重:治疗后症状积分超过治疗前者。

(2)临床疗效。

∗心绞痛疗效分析。

四组心绞痛疗效如下:血府逐瘀组、精制血府逐瘀组、药对组、安慰剂组四个药物组的平均秩和依次为49.7419、53.6290、65.3709、79.8333;四组之间的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平均秩和愈小,疗效愈好。

因此,四组药物疗效依次为血府逐瘀组、精制血府逐瘀组、药对组、安慰剂组(P<0 05),见表1。

+证候疗效分析。

四组血瘀气滞证证候疗效如下:血府逐瘀组、精制血府逐瘀组、药对组、安慰剂组四个药物组的平均秩和依次为49.6290、54.6774、64.7741、79.4833,四组之间的表1 四组心绞痛疗效比较(例)分组显效有效无效加重平均秩和血府逐瘀组11163149.7419精制血府逐瘀组10156053.6290药对组61510065.3709安慰剂组0188479.8333表2 四组血瘀气滞证证候疗效比较(例)分组显效有效无效加重平均秩和血府逐瘀组10155149.6290精制血府逐瘀组8158054.6774药对组51412064.7741安慰剂组01511479.4833表3 四组硝酸甘油消耗量比较(片/周)(x-)s)组别硝酸甘油消耗量(片)疗前疗后P值血府逐瘀治疗组3.96)1.271.15)0.58P<0.01精制血府逐瘀治疗组3.79)0.571.54)0.38P<0.01药对治疗组3.50)0.611.28)0.30P<0.01安慰剂治疗组3.79)0.772.20)0.49P<0.05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平均秩和愈小,疗效愈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