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物理教案(28份)北师大版9(优秀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案(28份)北师大版9(优秀教案)

电荷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知道摩擦起电现象。

()知道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和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认识平时生活中的一些静电现象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研究,领悟物体带“电”的观点。

()参加实验结果议论,学会主动讲话,能流畅表达自己的看法。

3、感情态度价值观()经过案例认识电与我们生活亲密有关,感知物理就在我们身旁。

()养成好问、爱研究的习惯,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课要点()摩擦起电现象。

()电荷间相互作用。

教课难点从实验现象推理得出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

教具塑料梳子、塑料尺、塑料笔杆、碎纸屑、毛皮、绸布、橡胶棒、玻璃棒、铁架台、验电器、带绝缘柄的金属棒、塑料丝束、乒乓球。

教课方法实验法、问答法、议论法、演示法、讲解法、练习法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二、预习反应,点拨怀疑、互动①与电有关的现象好多,大家能不可以举出一些例子。

②这些现象好多都比较复杂,要理解它们需要从学习简单的电学知识开始,、演示 :这也是一个与电有关的实验:用手频频捋塑料丝束。

、发问互动:可看到什么现象?这类现象叫什么名字?你在什么地方见过摩擦起电?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摩擦起电和两种电荷。

(板书:第三节电荷)三、分组合作,研究解疑4、学生研究摩擦起电:用毛皮(可用头发和丝绸)摩擦塑料梳子、尺子吸起纸屑。

①察看凑近梳子尺子的纸屑出现什么现象。

②学生议论:塑料梳子尺子摩擦前后察看到的现象有什么不一样?③学生给“摩擦起电”下定义。

5、教师小结并给出摩擦起电的定义及带“电”性(板书:、)经过摩擦的物体拥有吸引轻小物体性质的现象叫摩擦起电。

)带“电”性:物体拥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叫带了电荷,或叫带了电。

)6、互动你知道生活中哪些摩擦起电的现象吗?7、演示:电荷间作用规律①用细绳将丝绸摩擦玻璃棒和毛皮摩擦橡胶棒悬挂在铁架台下,分别用丝绸磨擦玻璃棒和毛皮摩擦橡胶棒凑近,让学生察看排吸状况。

北师大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5.1、电磁波优秀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5.1、电磁波优秀教学案例
2.互动性: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通过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例如,在讲授电磁波的利与弊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使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认识电磁波的应用。
3.探究性:本节课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性学习。例如,在讲授电磁波谱时,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分享心得,使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电磁波的分类和特性。
3.宣布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讲授新知
1.利用PPT展示电磁波的基本概念,如电磁波的定义、产生原理、传播特性等。
2.通过示例和讲解,让学生掌握电磁波谱,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伽马射线等。
3.讲解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波长、频率之间的关系,并教授相关单位的换算方法。
5.结合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系列与电磁波相关的日常生活场景,如手机通话、电视节目、无线电广播等,引导学生关注电磁波在生活中的应用。
2.提问:“你们听说过电磁波吗?电磁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初步了解电磁波的概念。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鼓励他们提出新的观点和想法。
3.培养学生关注科技发展,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
4.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
5.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了解电磁波对环境的影响,关注电磁辐射问题。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电磁波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无线电广播、电视、手机等,让学生了解电磁波的广泛应用。
4.结合实例,讲解电磁波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无线电通信、电视、手机等。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四章电和磁一、简单磁现象优秀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四章电和磁一、简单磁现象优秀教学案例
在制定本节课的教学案例时,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磁体的性质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同时,结合电流的磁效应,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其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设置合理的实验任务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我还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态度进行探究,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科学思维,提高其综合素质。
2.讲解磁极的判定方法,如利用磁铁的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规律。
3.通过实验和多媒体课件,展示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磁极间的规律。
4.引入电流的磁效应,讲解通电螺线管的磁极判定方法,如利用安培定则。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讨论议题:“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3.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磁体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磁极间的规律。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磁现象。
2.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和严谨的态度进行探究,使其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详细介绍了磁体的性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电流的磁效应等知识点。通过实验和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磁极间的规律,并引入电流的磁效应,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布置了讨论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讨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讨论任务,提高了其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北师大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14.2磁场优秀教学案例

初北师大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14.2磁场优秀教学案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途径,让学生探究磁场的性质和特点,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发现磁场与电流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磁场知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沟通能力与表达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共同探究磁场的性质和特点。
2.设计小组讨论话题,如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磁感线的应用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课堂演示实验、探究报告等任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教师巡回指导,针对不同小组的特点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
2.引导学生了解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如安培力、洛伦兹力等。
3.通过示例,讲解磁场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指南针、电动机等。
4.结合实例,阐述磁场在现代科技领域的重要作用,如磁悬浮列车、核磁共振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讨论任务:探讨磁感线的特点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针对这些目标,我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磁场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实践等方式,主动探究磁场的性质和特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我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磁场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2.学生总结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及其在生活中和科技领域的应用。

北师大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14.6直流电动机说课稿

北师大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14.6直流电动机说课稿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注重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布局上,我会将板书分为几个部分:标题、主要知识点、图表和实例。标题将突出本节课的主题,主要知识点将简洁地列出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图表将直观展示直流电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实例将帮助学生理解直流电动机的应用。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提供清晰的视觉辅助工具。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我会事先进行精心设计和练习,确保板书内容精炼且一目了然。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计划以一个生动的实例导入新课。我会展示一辆电动汽车,并提出问题:“为什么电动汽车使用直流电动机?直流电动机是如何工作的?”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主动思考并参与到课堂中来。接着,我会简要介绍直流电动机的重要性,并宣布本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直流电动机的构造、原理、性能和应用。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首先,我会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直流电动机的结构,并逐一解释磁极、线圈、换向器等组成部分的作用。接着,我会讲解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通过动画演示线圈在磁场中的运动,让学生理解其转速、电流与负载之间的关系。最后,我会结合实际应用案例,如电动汽车、电风扇等,让学生了解直流电动机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媒体资源
为了辅助教学,我将使用多媒体课件、实验仪器和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能够直观展示直流电动机的结构原理,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实验仪器则可供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网络资源可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案例,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这些资源的使用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直流电动机的构造、原理、性能和应用,提高学生的电学知识水平。

北师大物理九年级全册教案

北师大物理九年级全册教案

北师大物理九年级全册教案第一课时:力和压强教学目标1.理解力的概念,并明确力的计量单位——牛。

2.理解压强的概念,学会压力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并知道压强的计量单位——帕斯卡。

3.能够解答和应用力和压强相关的问题。

教学内容1.力的概念和牛的计量单位1.介绍力的概念,如推或拉物体。

2.定义牛作为力的计量单位。

3.以物理实验为例,让学生感受牛的大小和力的作用效果。

2.压强的概念和计算公式1.介绍压力的概念,如用手指对物体的推压。

2.定义面积和压强,并讲解它们的计算公式。

3.举例说明压力、面积和压强之间的关系。

3.综合练习1.练习力和压强相关的计算问题。

2.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力和压强的知识。

教学方法和手段1.讲解法:通过讲解引入课题,介绍相关概念、原理和公式,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2.实验法:让学生动手实际操作,感性认识力和压强的大小和效果。

3.互动讨论法:通过问题导入和分组讨论加深学生对力和压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课堂设计1.开始课堂后,教师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展示物理实验,引出力和压强的概念和计量单位。

2.教师讲解力和牛的定义和计量单位,引导学生完成相关练习。

3.教师讲解面积、压力和压强的概念和计算公式,举例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完成相关练习。

4.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交流与合作,锻炼其思辨和应用能力。

5.课堂结束前,教师布置相关练习作业,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教学目标的实现度:通过学生上交作业、实验成果和阶段性测试,判断学生对力和压强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情况。

2.教学过程的评价:通过课堂表现、练习答题和互动讨论情况的观察、记录和笔记,评价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态度的情况。

3.教学效果的反馈:通过学生作业、测试成绩和评价反馈表,评价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教材1.《物理(初中必修1)》第3章: 力和压强2.《北师大版新课标人教版物理(必修)》第1章:力学基础。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教案篇一:北师大版_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机械能》教案【教学目的】(一)学问目的:1. 知道运动的物体能做功,具有动能。

2. 知道动能的大小及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并能说明简洁的现象。

3. 知道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的概念和确定因素,并能说明简洁的现象。

(二)过程及方法1. 经验自主设计探究动能、势能的影响因素的试验过程,培育和进步探究实力。

2. 可以运用限制变量法来探讨动能、势能的影响因素,并体会这样做的优势。

(三)情感、看法及价值观1. 增进学生酷爱科学、追求科学、献身科学的学习热忱。

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的相识,留意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2. 让学生经验探究活动,体验胜利的喜悦,培育实事求是的科学看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探究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影响因素,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

难点:学生设计完成探究试验,并沟通评估各自的试验方案【教学仪器】(一)多媒体教室:装备高亮度投影机及师、生用电脑、试验展示台(二)分组试验器材(每组):乒乓球三个、橡皮筋三根、沙子一盆、自制四脚桌一个、海绵一块、自制滑轨一组、纸盒一只、大、小钩码、铜、铝圆柱体及小木块个一个(三)多媒体页课件,课件址:/retype/zoom/a38bc5a5804d2b160a4ec09b?pn=2x=0y=0raww=521rawh=99 o=jpg_6_0_______type=picaimh=91.241md5sum=7547f648818383b49b947 5ecb9b30034sign=0904d544cfzoom=png=2761646jpg=013929”target=“_blank”>点此查看“内能”探究活动想方法设计试验证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猛烈.〖教学案例〗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本事一样吗篇二: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112 电功率》教案第二节电功率一、指导思想及理论根据建构主义认为:老师要重视学生原有的阅历,要将儿童现有的学问阅历作为新学问的生长点,教学不是学问的传授,而是学问的处理和转化;应当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想法,思索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学问。

北师大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131页精品】.docx

北师大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131页精品】.docx

北师大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教案示例杠杆一、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办法通过探索性实验总结出来2.难点对力臂的引入和理解解决办法由实验、再结合图形得到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步骤1.引入新课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日常生活用的工具,请同学说出这些工具的名称和用途?(出示羊角锤或木工用的起子、剪刀、钳子、食品夹)这些能给我们提供方便的工具都称为机械.(展示观察图片)这些物体也是机械,不过比较复杂,称为复杂机械.无论多复杂的机械都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学习简单机械的知识是理解复杂机械的基础.现在,谁帮我一个忙,用这里三种不同的工具(羊角锤、硬棒、钳子)把木块中的钉子拔出来.(探究)比较用羊角锤拔钉子,用钳子拔钉子,这两种情况用力一样吗?哪一种工具更省力呢?羊角锤.我们来描述用羊角锤(或起子)拔钉子的过程.(多媒体演示,加深印象)首先用羊角锤(或起子)钳住钉帽,然后锤身抵住木块,用力扳手柄,钉子就被拔出来了.羊角锤是常用的工具,谁知道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造的呢.它是根据杠杆原理制造的.那杠杆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大家就共同来探究杠杆(板书:探究杠杆).首先,我们来认识什么是杠杆?(板书:一、什么是杠杆).最简单的杠杆就是撬石头时用的撬棒.(多媒体演示)小时侯玩的跷跷板也是杠杆.(多媒体演示)活塞式抽水机的手柄工作时也是杠杆.(多媒体演示)请思考这三个杠杆有什么共同点?(探究)学生分组讨论,请组员回答.①都是硬棒.(软的不行,直的弯的都可以)②工作过程中都在转动,转动过程中有一点是不动的.③除固定不动的点外,还要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能使它转动,另一个阻碍它转动.总结出: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得出:支点、动力、阻力的概念(板书出具体内容).一、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板书)杠杆的共同点(以撬石头为例)1.绕着固定点转动.固定点——杠杆的支点2.受到力的作用.动力和阻力支点 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板书)练习:展示一组图片,思考这些工具在工作过程中,是否是杠杆?若为杠杆,确定支点的位置、动力、阻力作用点和方向.2.关于力臂的教学:提问:支点与力的作用点间距离的远近一定会给力的作用效果带来影响吗?实验 1展示图3所示的示教板.(边说边演示)示教板上有一杠杆,点是杠杆的支点,O 点右边每隔 10 厘米 1 条虚线将 50 厘米AB O长的杆等分.现在取 5 个等质量的钩码,将其中 4 个挂在杠杆左端A 处,作为杠杆的阻力.剩下的OB1 个作为杠杆的动力,手拿该钩码在间寻找挂点,使杠杆平衡,刚好挂在第 4 个格上.OB实验 2将OB卸下来,换上OC杆,虚线位置不变(如图 4 所示)保持左边的阻力不变,仍用刚才的钩码寻找使杠杆平衡的挂点,发现钩码(动力)仍在第 4 条虚线上,但此时力的作用点到O点间距离发生了变化.实验 3 将OC卸下来,换上OD杆(如图 5 所示),步骤同上.发现钩码(动力)仍在第 4 条虚线上,力的作用点到 O点间的距离也发生了变化.上面 3 个实验结论的共同点是什么?在阻力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尽管动力作用点与支点间的长度发生了变化,但支点与动力作用线间的距离仍然保持不变(力的作用线:通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可见动力的作用效果不是由支点到动力作用点间的长度决定,而是由支点到动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决定.我们把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叫做动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叫做阻力臂.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板书)因此,描述杠杆需要五个要素——支点O、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总称为杠杆的五要素.下面请同学们画出图 6 中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撬棒、抽水机(介绍杠杆示意图和力臂的画法,详见书P192 图 13- 2).3.关于杠杆平衡条件的教学什么是杠杆我们已经比较清楚了,利用杠杆为什么能用小的力产生大的力呢?我们知道人们通常是在杠杆平衡或非常接近平衡的情况下使用杠杆的.下面我们请同学们通过做实验来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二、杠杆的平衡条件(板书)学生实验实验装置如图7 所示(支点O用铁架台支撑.事先在左右各挂一个钩码使杠杆平衡.)请同学找出这个杠杆的五要素(O、)若将右端的 1 个钩码换成 2 个钩码,那么应将钩码挂在什么位置能使杠杆重新平衡(学生猜想、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力与力臂的乘积相等.那么,还可以采取什么方法使杠杆再次平衡?将4 个钩码挂在 1 个格的位置上.(用操作结果证实.)实验数据次数动力(个)动力臂(格)阻力(个)阻力臂(格)114142142231441你能将实验结论加以归纳吗?动力×动力臂 =阻力×阻力臂(板书)用比例式表示,它的含义是: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那么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板书)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杠杆、杠杆的五要素和杠杆的平衡条件.现在,你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阿基米德的豪言壮语“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搬动地球”吗?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那么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当动力臂>阻力臂时,则动力<阻力.课堂练习:【例1】画出图8中和的力臂,并比较杠杆平衡时与的大小.【例 2】图 9 所示杠杆,OA长 20 厘米,AB长 60 厘米,现在A处挂一重 200N的物体,若使B处的弹簧秤示数最小,弹簧秤的方向怎样?弹簧秤的示数是多少?五、布置作业书P193 题 1、2、3教案示例第三节滑轮一、课时安排1课时二、教具准备滑轮( 4 个如.铁架台3.绳子 4 .弹簧秤 5 .长尺 6 .砝码7 .投影仪三、教学步骤1.复习引入4).滑轮(边说边演示)滑轮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简单机械之一,用它可以把重物提到高处(如图与前面所讲的杠杆有什么联系吗?什么叫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杠杆一定是直的吗?不一定.杠杆也可以是弯的或其它形状的.可以是圆的吗?可以.2.新课教学这个滑轮可以看作杠杆吗?它符合杠杆的定义,是杠杆.请你找出滑轮的五要素.(在黑板上画出定滑轮的示意图)如图 1 所示.这个滑轮属于哪种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因为它的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所以它是等臂杠杆.第三节滑轮(板书)刚才我们提到的滑轮始终固定在支架上不动,我们把它叫做定滑轮.定滑轮:实质是个等臂杠杆.(板书)定滑轮在生产、生活中比较常见,比如每周一早上升旗时就要用到滑轮.目的就是要改变动力的方向,人站在地上就可以把国旗升到旗杆顶.(图2)使用定滑轮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板书)看图 3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因为定滑轮的实质是个等臂杠杆,动力一一阻力.胖人受到的重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所以胖人可以安然地站在地上.而瘦人受到的重力小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所以物体安然地在地上,瘦人却被升到空中.看图 4,你觉得用哪种方法更省力?【实验 1】装置如图 5 所示用哪种方法更省力?图乙的方法更省力.为什么呢?(师生一起分析动滑轮的五要素如图 6 所示)动滑轮实质上是一个什么杠杆呢?使用动滑轮为什么能省力?动滑轮实质上是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的二倍的杠杆.根据杠杆平衡条件,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二、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杠杆.(板书)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动滑轮由两根绳子共同承担重物,因此每根绳子各承担物重的一半.定滑轮的好处是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动滑轮的好处是可以省一半力.如果既想省力又想改变动力的方向,怎么办呢?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我们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称它们为滑轮组.【实验 2】实验装置如图7 所示G什么关系?(边做边说)(刚绕完 1 个动滑轮时)此时绳子上的拉力与物重(动滑轮重忽略不计)等于(又绕完 1 个定滑轮后)此时拉力的大小发生变化了吗?不变,仍然可见,在使用滑轮组时,承担动滑轮的绳子有几根,绳子上的拉力就是总重的几分之一.使用滑轮组可以省力,能省距离吗?不能.拉力是物重的几分之一,拉力所通过的距离就是物体所通过的距离的几倍.【实验 3】实验装置如图 8 所示(滑轮组旁立着一个直尺).请学生观察钩码上升 1 个格时,绳子的自由端下降了几个格.以此验证学生的推论.三、滑轮组(其中—绳子的段数G—物重—物体移动的距离 F —拉力—拉力移动的距离)(三)总结【小结】请学生填写下表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定义实质特点练习图 13— 14、“想想议议”四、布置作业1~ 4教案示例第十四章第一节功教学用具滑轮、砝码、细绳、小车、木块、图钉、弹簧秤、木槽、铁球.教学演示: 1.用定滑轮提拉砝码做功.2.人用手推小车做功.3.人的压力将图钉压入木块中做功.4.铁球在木槽中由于惯性而做匀速直线运动.5.手提砝码在水平方向上移动.6.用弹簧秤拉小车,演示做功的多少.教学过程:引言:回忆这本书的力学部分,主要是研究力和运动的规律性知识,本章主要讨论力和运动的一个重要概念.大家对功这个词并不陌生,如功课,功劳、立功、大功告成、事半功倍、用功学习等等.这些词中有的功具有“成效”(板书在黑板右侧)的意思,力学里所说的“功”就吸收了“成效”的意思,当然在力学中还有它严格的含义.以下我们要通过几个物理小实验,借此来理解物理学中的“功”,为此我们演示实验并归纳得出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板书 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演示 1】图 1,教师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标出箭头及F、 S.指出: F 这个力作用在物体上,而且在这个 F 力的作用下,有了通过一段距离 S的成效,那么,力和运动具有这种关系的,物理学里就说这个拉力做了功.【演示 2】人用手推小车做功,如图 2(所用的色笔在图中前后要统一,这样容易突出两个因素,也易比较.)指出:人的推力 F 对小车做了功.或简单地说人做了功.【演示 3】人的压力将图钉压入木块,人做了功.如图3.(板图的要求同前所述)指出:人的推力对图钉做了功.也可以简化为推力做了功.请同学们讨论,做功的两个因素究竟是什么?可以分组讨论,教师要注意学生们讨论中的知识缺陷或错误.小结:做功的一个因素是运动物体必须受力或者说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另一个因素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必须跟物体受力的方向是一致的,或者说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然后,让同学们看书并用笔画出重点,教师同时板书出做功的两个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教师强调指出:这两个因素是严格的,缺一不可.请同学注意以下的物理小实验.看这些物体或者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了?看谁能准确无误地掌握了功的两个因素.【演示 4】推出去的小铁球在木槽中滚动了一段距离.如图4.问:小铁球开始阶段的受力F作用,至 A 点处撤去外力作用,由于惯性,它仍可经 B 运动至 C,小球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了 S 的距离,推力是否对铁球做功了?教师要注意同学们的回答中所出现的问题,并弥补关于惯性的知识.正确的回答明确哪个阶段,在A点之前,推力F是对物体做了功,而在A点之后,推力F已经不存在,当然不会做功.在此强调指出:做功的两个因素是严谨的,用两个因素去鉴别就不会出现结论的错误.譬如,小球从 A至 C 虽有一段距离,它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推力的作用而是靠它的惯性,所以推力并没有对小球做功.记住,两个因素缺一不可.此外如果 F 跟 S 方向互相垂直,力F也不做功.请同学们再注意下面的演示实验,用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来判断外力是否做功了.【演示 5】手提砝码在水平方向上匀速地移动了一段距离.如图5.问:人对砝码的拉力是否做功了?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次强调做功的两个因素.小结:虽然力是作用在砝码上,但砝码所移动距离的方向跟砝码受力的方向垂直,故拉力并没有对砝码做功,或者说拉力所做的功等于零.以上我们已经解决了,力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如果我们已经确定了物体做了功,那么需要解决物体做功的多少,也就是我们怎样把物体做功的多少计算出来.板书: 2、功的计算:如果我们用 W表示功,用 F 表示力, S 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请注意演示实验,你是否能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功的计算规律.【演示 6】用弹簧秤拉小车,拉力做功.比较做功的多少.(教师注意要让小车作匀速直线运动).①拉力大小不同,但通过的距离相同.板书.F1 S1 W1F2 S2 W2F1>F2 S1= S2请同学思考两次所做的功W1、W2,填出“>”“<”“=”的符号,(即W1> W2).②然后再做第二次演示实验:使拉力相同,距离不相同.板书:F1 S1 W1F2 S2 W2使 F1=F2, S1>S2,则 W1>W2.(让学生比较W1, W2的大小,并填入比较大小的符号).通过以上两次实验,你是否能得出功的计算公式.我们定义:板书: W=FS指出:利用此公式可以计算出功的多少来,但必须注意它们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板书在公式的旁边.【例题】请阅读书上的习题.讨论如何计算出水平推力对箱子所做的功.讨论中教师应着重指出为什么在计算中跟G箱重无关注意板书的规范要求.已知: F=50N、S=10m、G=100N.求: W解:根据 W=FS=50N×10m=500J.答:水平推力对箱子所做的功为500J.讨论:根据上题如何改变条件,利用功的计算公式可以与物重G有关,而与水平推力 F 无关.纠正同学们在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再次突出做功的两个因素.布置作业:阅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做功的两个因素及功的计算公式.自编两道“劳而无功”“不劳无功”的物理习题.教案示例实验: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一、教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秤、铁架台,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长约 2 米的细绳.二、教学过程1.提问:在学生预习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回答问题.(1)本次实验的名称和目的;(2)为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每个量怎样测量?2.做好实验的几点说明.(1)钩码的重由钩码的质量用G=m·g算出.(2)匀速拉动弹簧秤使钩码G升高.注意“匀速拉动”.测课本图 14 —10(甲)和(乙)两图中的拉力时,拉力 F 的大小由弹簧秤上的示数读出.(3)钩码上升的高度(h),可用竖直放置在钩码旁的刻度尺读出.(4)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的测定,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可事先在细绳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用色笔在细绳上做个记号,再拉弹簧秤,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用刻度尺量出钩码上升的高度后,再量细绳色点到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的距离,就是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 5)实验要严肃认真参照课本实验按要求去做.要实事求是地记录所测得的数据,将数据记录在课本上的表格中.不能凑数,更不允许自己不动手实验,不记数据而抄袭他人实验数据和结果.(6)实验完毕,要整理好仪器,放回原处.3.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在全班讲解.4.学生实验完毕,由几组报告实验结果.组织讨论课本上的“想想议议”.(五)布置作业:写出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内容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器材、步骤、记录有实验数据的表格、实验结果(参照课本实验内容).教案示例五.探究―使用机械能省功吗?一、教具滑轮、钩码、线、弹簧秤、铁架台、刻度尺.二、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提问:功的原理是什么?2.演示(按图 1 装置)并提问.用图 1 的滑轮来提升重5N 的物体,理论上在细绳端需要加多大的拉力?要求一名学生板演,(省一半力,应为 2.5N )问:实际上F=2.5 N行不行,为什么?问:怎样能知道F实际是多大?(实验测量——实践是检查真理的唯一标准)(肯定实际上F>2.5N)问:实际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人所做的功与直接提升重物所做的功相比较,大小如何?这与功的原理是否矛盾?(不矛盾,功的原理说使用机械不省功)问:我们希望上述两个功越接近越好还是差距越大越好?(引入新课)二、进行新课1.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1)演示实验:用弹簧秤匀速拉动绳端,使重物G升高.从弹簧秤读出拉力F的值,用刻度尺测出重物提升的高度 h 和弹簧秤移动的距离s.以下边讲边板书:“实验数值 G=5N, h=0.5m, F=3N,s=1m.弹簧秤的拉力(动力)对动滑轮做的功:W2= F·s=3N×1m=3J,直接用手提高重物同样的高度需要做的:W1= G·h=5N×0.5m=2.5J”(2)提问:由实验可以看到W2>W1,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实际上,我们用动滑轮等简单机械提升重物时,由于要克服摩擦以及不得不把动滑轮一起提升,这时我们用的力(动力)就比重物重力的一半还要大(该实验中,理想情况下拉力是2.5N ,而实际的拉力是 3N).做的功要比直接提升重物所做的功大一些(该实验中,直接提升重物所做的功是 2.5J ,而实际动力对滑轮做的功是 3J).(3)总结并边讲边板书①在用动滑轮提高重物的实验中,用来提高物体的功对我们是有用的,是必须做的.板书:“ 1.有用功(W有用):利用机械工作时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注意,本节标题暂不出)问:本实验中的有用功是多少?答:W=·=5N×0.5m=2.5J.有用②本实验中,用来克服摩擦及把动滑轮和绳子提升做的功对我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这种功叫额外功.使用任何实际机械做额外功是不可避免的.板书 : “ 2.额外功(W额外):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额外功”③有用功加额外功是动力对机械总共做的功,叫总功.板书:“ 3.总功(W总):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叫总功”问:本实验中总功W总=?答: W总=F·s=F·2h=3N×1m=3J.问:本实验中做的额外功是多少?答: W额外= W总-W有用=3J-2.5J=0.5J.2.机械效率问:根据以上实验,你能算出有用功在总功中占的百分比吗?学生演算,答出计算过程和结果.答: 83.3 %.教师小结并板书:“4.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板书:补写本节标题:“三、机械效率”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教师指出:表示机械效率的字母的读音.机械效率一般用百分数表示,没有单位.问:某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70%,它表示什么意思?答:使用起重机提升重物时所做的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是 70%,也可以说有用功在总功中占有 70%,另30%做的是额外功.3.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及方法举例阅读课本提高机械效率一段,小结要点,指出采取减小额外功所占比重是提高机械效率的有效方法.三、巩固练习例题:用图 2 所示滑轮组把重 600N 的货物匀速提高 2m,所用的拉力是 375N,求总功、有用功和这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要求学生板演,教师讲评.教师小结:解答这类问题首先要认真审题,弄清已知条件.其次要注意,用滑轮组提起货物的高度与人把绳子末端拉下的距离之间的关系.还要分清总功和有用功.总功是人利用滑轮组提升货物时总共做的功,也就是人拉绳子的力做的功(或说动力对滑轮组做的功),即如果不用机械直接把重物提升相同高度所做的功.计算时,功( W总)=拉力( F)×绳端所通过的距离(s).有用功是指滑轮组克服货物所受重力竖直升高所做的功,计算时,有用功(W有用)= F·s.因为货物匀速上升,所以滑轮组对货物拉力的大小等于货物重,即=货物提升的高度s 用字母h表示(要与动力通过的距离s 加以区分).所以,有F G.用功(有用)=货物重()×货物提升的高度(h ).W G应该指出,在涉及机械效率问题时,功的原理也是适用的.使用机械时仍不省功,而且还要不可避免地做额外功.教案示例实验: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一、教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秤、铁架台,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长约 2 米的细绳.二、教学过程1.提问:在学生预习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回答问题.(1)本次实验的名称和目的;(2)为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每个量怎样测量?2.做好实验的几点说明.(1)钩码的重由钩码的质量用G=m·g算出.(2)匀速拉动弹簧秤使钩码G升高.注意“匀速拉动”.测课本图 14 —10(甲)和(乙)两图中的拉力时,拉力 F 的大小由弹簧秤上的示数读出.(3)钩码上升的高度(h),可用竖直放置在钩码旁的刻度尺读出.(4)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的测定,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可事先在细绳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用色笔在细绳上做个记号,再拉弹簧秤,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用刻度尺量出钩码上升的高度后,再量细绳色点到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的距离,就是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 5)实验要严肃认真参照课本实验按要求去做.要实事求是地记录所测得的数据,将数据记录在课本上的表格中.不能凑数,更不允许自己不动手实验,不记数据而抄袭他人实验数据和结果.(6)实验完毕,要整理好仪器,放回原处.3.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在全班讲解.4.学生实验完毕,由几组报告实验结果.组织讨论课本上的“想想议议”.(五)布置作业:写出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内容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器材、步骤、记录有实验数据的表格、实验结果(参照课本实验内容).《机械能》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运动的物体能做功,具有动能。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掌握九年级物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主动发现和总结物理规律。

-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 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 教学内容- 力学:牛顿运动定律、功和能量、压强和浮力等。

- 热学:温度和热量、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等。

- 电学:电流、电压和电阻、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等。

- 光学:光的传播、光的折射、光的反射等。

- 声学: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等。

3. 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 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讲解。

- 物理实验的操作和数据分析。

- 物理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2 教学难点- 物理规律的推导和证明。

- 复杂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4. 教学策略4.1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 实验法:进行物理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

- 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2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使用PPT、视频等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实物演示:使用实验器材进行实物演示,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5. 教学评价5.1 评价方法-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速度。

- 考试成绩:定期进行考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5.2 评价指标- 知识掌握程度:评估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掌握情况。

- 技能运用能力:评估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学习态度和积极性: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参与程度和合作意识。

【131页精品】北师大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

【131页精品】北师大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

教案示例杠杆一、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办法通过探索性实验总结出来2.难点对力臂的引入和理解解决办法由实验、再结合图形得到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步骤1.引入新课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日常生活用的工具,请同学说出这些工具的名称和用途?(出示羊角锤或木工用的起子、剪刀、钳子、食品夹)这些能给我们提供方便的工具都称为机械.(展示观察图片)这些物体也是机械,不过比较复杂,称为复杂机械.无论多复杂的机械都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学习简单机械的知识是理解复杂机械的基础.现在,谁帮我一个忙,用这里三种不同的工具(羊角锤、硬棒、钳子)把木块中的钉子拔出来.(探究)比较用羊角锤拔钉子,用钳子拔钉子,这两种情况用力一样吗?哪一种工具更省力呢?羊角锤.我们来描述用羊角锤(或起子)拔钉子的过程.(多媒体演示,加深印象)首先用羊角锤(或起子)钳住钉帽,然后锤身抵住木块,用力扳手柄,钉子就被拔出来了.羊角锤是常用的工具,谁知道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造的呢.它是根据杠杆原理制造的.那杠杆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大家就共同来探究杠杆(板书:探究杠杆).首先,我们来认识什么是杠杆?(板书:一、什么是杠杆).最简单的杠杆就是撬石头时用的撬棒.(多媒体演示)小时侯玩的跷跷板也是杠杆.(多媒体演示)活塞式抽水机的手柄工作时也是杠杆.(多媒体演示)请思考这三个杠杆有什么共同点?(探究)学生分组讨论,请组员回答.①都是硬棒.(软的不行,直的弯的都可以)②工作过程中都在转动,转动过程中有一点是不动的.③除固定不动的点外,还要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能使它转动,另一个阻碍它转动.总结出: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得出:支点、动力、阻力的概念(板书出具体内容).一、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板书)杠杆的共同点(以撬石头为例)1.绕着固定点转动.固定点——杠杆的支点2.受到力的作用.动力和阻力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板书)练习:展示一组图片,思考这些工具在工作过程中,是否是杠杆?若为杠杆,确定支点的位置、动力、阻力作用点和方向.2.关于力臂的教学:提问:支点与力的作用点间距离的远近一定会给力的作用效果带来影响吗?实验1 展示图3所示的示教板.(边说边演示)示教板上有一杠杆AB,O点是杠杆的支点,O点右边每隔10厘米1条虚线将50厘米长的OB杆等分.现在取5个等质量的钩码,将其中4个挂在杠杆左端A处,作为杠杆的阻力.剩下的1个作为杠杆的动力,手拿该钩码在OB间寻找挂点,使杠杆平衡,刚好挂在第4个格上.实验2 将OB卸下来,换上OC杆,虚线位置不变(如图4所示)保持左边的阻力不变,仍用刚才的钩码寻找使杠杆平衡的挂点,发现钩码(动力)仍在第4条虚线上,但此时力的作用点到O点间距离发生了变化.实验3 将OC卸下来,换上OD杆(如图5所示),步骤同上.发现钩码(动力)仍在第4条虚线上,力的作用点到O点间的距离也发生了变化.上面3个实验结论的共同点是什么?在阻力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尽管动力作用点与支点间的长度发生了变化,但支点与动力作用线间的距离仍然保持不变(力的作用线:通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可见动力的作用效果不是由支点到动力作用点间的长度决定,而是由支点到动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决定.我们把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叫做动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叫做阻力臂.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板书)因此,描述杠杆需要五个要素——支点O、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总称为杠杆的五要素.下面请同学们画出图6中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撬棒、抽水机(介绍杠杆示意图和力臂的画法,详见书P192图13-2).3.关于杠杆平衡条件的教学什么是杠杆我们已经比较清楚了,利用杠杆为什么能用小的力产生大的力呢?我们知道人们通常是在杠杆平衡或非常接近平衡的情况下使用杠杆的.下面我们请同学们通过做实验来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二、杠杆的平衡条件(板书)学生实验实验装置如图7所示(支点O用铁架台支撑.事先在左右各挂一个钩码使杠杆平衡.)请同学找出这个杠杆的五要素(O、)若将右端的1个钩码换成2个钩码,那么应将钩码挂在什么位置能使杠杆重新平衡(学生猜想、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力与力臂的乘积相等.那么,还可以采取什么方法使杠杆再次平衡?将4个钩码挂在1个格的位置上.(用操作结果证实.)实验数据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你能将实验结论加以归纳吗?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板书)用比例式表示,它的含义是: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那么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板书)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杠杆、杠杆的五要素和杠杆的平衡条件.现在,你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阿基米德的豪言壮语“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搬动地球”吗?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那么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当动力臂>阻力臂时,则动力<阻力.课堂练习:【例1】画出图8中和的力臂,并比较杠杆平衡时与的大小.【例2】图9所示杠杆,OA长20厘米,AB长60厘米,现在A处挂一重200N的物体,若使B处的弹簧秤示数最小,弹簧秤的方向怎样?弹簧秤的示数是多少?五、布置作业书P193题1、2、3教案示例第三节滑轮一、课时安排1课时二、教具准备滑轮(4个如.铁架台3.绳子 4.弹簧秤 5.长尺 6.砝码 7.投影仪三、教学步骤1.复习引入(边说边演示)滑轮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简单机械之一,用它可以把重物提到高处(如图4).滑轮与前面所讲的杠杆有什么联系吗?什么叫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杠杆一定是直的吗?不一定.杠杆也可以是弯的或其它形状的.可以是圆的吗?可以.2.新课教学这个滑轮可以看作杠杆吗?它符合杠杆的定义,是杠杆.请你找出滑轮的五要素.(在黑板上画出定滑轮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这个滑轮属于哪种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因为它的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所以它是等臂杠杆.第三节滑轮(板书)刚才我们提到的滑轮始终固定在支架上不动,我们把它叫做定滑轮.定滑轮:实质是个等臂杠杆.(板书)定滑轮在生产、生活中比较常见,比如每周一早上升旗时就要用到滑轮.目的就是要改变动力的方向,人站在地上就可以把国旗升到旗杆顶.(图2)使用定滑轮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板书)看图3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因为定滑轮的实质是个等臂杠杆,动力一一阻力.胖人受到的重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所以胖人可以安然地站在地上.而瘦人受到的重力小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所以物体安然地在地上,瘦人却被升到空中.看图4,你觉得用哪种方法更省力?【实验1】装置如图5所示用哪种方法更省力?图乙的方法更省力.为什么呢?(师生一起分析动滑轮的五要素如图6所示)动滑轮实质上是一个什么杠杆呢?使用动滑轮为什么能省力?动滑轮实质上是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的二倍的杠杆.根据杠杆平衡条件,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二、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杠杆.(板书)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动滑轮由两根绳子共同承担重物,因此每根绳子各承担物重的一半.定滑轮的好处是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动滑轮的好处是可以省一半力.如果既想省力又想改变动力的方向,怎么办呢?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我们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称它们为滑轮组.【实验2】实验装置如图7所示(边做边说)(刚绕完1个动滑轮时)此时绳子上的拉力与物重G什么关系?(动滑轮重忽略不计)等于(又绕完1个定滑轮后)此时拉力的大小发生变化了吗?不变,仍然可见,在使用滑轮组时,承担动滑轮的绳子有几根,绳子上的拉力就是总重的几分之一.使用滑轮组可以省力,能省距离吗?不能.拉力是物重的几分之一,拉力所通过的距离就是物体所通过的距离的几倍.【实验3】实验装置如图8所示(滑轮组旁立着一个直尺).请学生观察钩码上升1个格时,绳子的自由端下降了几个格.以此验证学生的推论.三、滑轮组(其中—绳子的段数 G—物重—物体移动的距离 F—拉力—拉力移动的距离)(三)总结【小结】请学生填写下表练习图13—14、“想想议议”四、布置作业1~4教案示例第十四章第一节功教学用具滑轮、砝码、细绳、小车、木块、图钉、弹簧秤、木槽、铁球.教学演示:1.用定滑轮提拉砝码做功.2.人用手推小车做功.3.人的压力将图钉压入木块中做功.4.铁球在木槽中由于惯性而做匀速直线运动.5.手提砝码在水平方向上移动.6.用弹簧秤拉小车,演示做功的多少.教学过程:引言:回忆这本书的力学部分,主要是研究力和运动的规律性知识,本章主要讨论力和运动的一个重要概念.大家对功这个词并不陌生,如功课,功劳、立功、大功告成、事半功倍、用功学习等等.这些词中有的功具有“成效”(板书在黑板右侧)的意思,力学里所说的“功”就吸收了“成效”的意思,当然在力学中还有它严格的含义.以下我们要通过几个物理小实验,借此来理解物理学中的“功”,为此我们演示实验并归纳得出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板书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演示1】图1,教师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标出箭头及F、S.指出:F这个力作用在物体上,而且在这个F力的作用下,有了通过一段距离S的成效,那么,力和运动具有这种关系的,物理学里就说这个拉力做了功.【演示2】人用手推小车做功,如图2(所用的色笔在图中前后要统一,这样容易突出两个因素,也易比较.)指出:人的推力F对小车做了功.或简单地说人做了功.【演示3】人的压力将图钉压入木块,人做了功.如图3.(板图的要求同前所述)指出:人的推力对图钉做了功.也可以简化为推力做了功.请同学们讨论,做功的两个因素究竟是什么?可以分组讨论,教师要注意学生们讨论中的知识缺陷或错误.小结:做功的一个因素是运动物体必须受力或者说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另一个因素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必须跟物体受力的方向是一致的,或者说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然后,让同学们看书并用笔画出重点,教师同时板书出做功的两个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教师强调指出:这两个因素是严格的,缺一不可.请同学注意以下的物理小实验.看这些物体或者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了?看谁能准确无误地掌握了功的两个因素.【演示4】推出去的小铁球在木槽中滚动了一段距离.如图4.问:小铁球开始阶段的受力F作用,至A点处撤去外力作用,由于惯性,它仍可经B运动至C,小球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了S的距离,推力是否对铁球做功了?教师要注意同学们的回答中所出现的问题,并弥补关于惯性的知识.正确的回答明确哪个阶段,在A点之前,推力F是对物体做了功,而在A点之后,推力F已经不存在,当然不会做功.在此强调指出:做功的两个因素是严谨的,用两个因素去鉴别就不会出现结论的错误.譬如,小球从A至C虽有一段距离,它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推力的作用而是靠它的惯性,所以推力并没有对小球做功.记住,两个因素缺一不可.此外如果F跟S方向互相垂直,力F也不做功.请同学们再注意下面的演示实验,用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来判断外力是否做功了.【演示5】手提砝码在水平方向上匀速地移动了一段距离.如图5.问:人对砝码的拉力是否做功了?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次强调做功的两个因素.小结:虽然力是作用在砝码上,但砝码所移动距离的方向跟砝码受力的方向垂直,故拉力并没有对砝码做功,或者说拉力所做的功等于零.以上我们已经解决了,力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如果我们已经确定了物体做了功,那么需要解决物体做功的多少,也就是我们怎样把物体做功的多少计算出来.板书:2、功的计算:如果我们用W表示功,用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请注意演示实验,你是否能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功的计算规律.【演示6】用弹簧秤拉小车,拉力做功.比较做功的多少.(教师注意要让小车作匀速直线运动).①拉力大小不同,但通过的距离相同.板书.F1S1W1F2S2W2F1>F2S1=S2请同学思考两次所做的功W1、W2,填出“>”“<”“=”的符号,(即W1>W2).②然后再做第二次演示实验:使拉力相同,距离不相同.板书:F1S1W1F2S2W2使F1=F2,S1>S2,则W1>W2.(让学生比较W1,W2的大小,并填入比较大小的符号).通过以上两次实验,你是否能得出功的计算公式.我们定义:板书:W=FS指出:利用此公式可以计算出功的多少来,但必须注意它们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板书在公式的旁边.【例题】请阅读书上的习题.讨论如何计算出水平推力对箱子所做的功.讨论中教师应着重指出为什么在计算中跟G箱重无关注意板书的规范要求.已知:F=50N、S=10m、G=100N.求:W解:根据W=FS=50N×10m=500J.答:水平推力对箱子所做的功为500J.讨论:根据上题如何改变条件,利用功的计算公式可以与物重G有关,而与水平推力F无关.纠正同学们在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再次突出做功的两个因素.布置作业:阅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做功的两个因素及功的计算公式.自编两道“劳而无功”“不劳无功”的物理习题.教案示例实验: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一、教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秤、铁架台,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长约2米的细绳.二、教学过程1.提问:在学生预习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回答问题.(1)本次实验的名称和目的;(2)为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每个量怎样测量?2.做好实验的几点说明.(1)钩码的重由钩码的质量用G=m·g算出.(2)匀速拉动弹簧秤使钩码G升高.注意“匀速拉动”.测课本图14—10(甲)和(乙)两图中的拉力时,拉力F的大小由弹簧秤上的示数读出.(3)钩码上升的高度(h),可用竖直放置在钩码旁的刻度尺读出.(4)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的测定,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可事先在细绳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用色笔在细绳上做个记号,再拉弹簧秤,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用刻度尺量出钩码上升的高度后,再量细绳色点到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的距离,就是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5)实验要严肃认真参照课本实验按要求去做.要实事求是地记录所测得的数据,将数据记录在课本上的表格中.不能凑数,更不允许自己不动手实验,不记数据而抄袭他人实验数据和结果.(6)实验完毕,要整理好仪器,放回原处.3.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在全班讲解.4.学生实验完毕,由几组报告实验结果.组织讨论课本上的“想想议议”.(五)布置作业:写出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内容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器材、步骤、记录有实验数据的表格、实验结果(参照课本实验内容).教案示例五.探究―使用机械能省功吗?一、教具滑轮、钩码、线、弹簧秤、铁架台、刻度尺.二、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提问:功的原理是什么?2.演示(按图1装置)并提问.用图1的滑轮来提升重5N的物体,理论上在细绳端需要加多大的拉力?要求一名学生板演,(省一半力,应为2.5N)问:实际上F=2.5N行不行,为什么?问:怎样能知道F实际是多大?(实验测量——实践是检查真理的唯一标准)(肯定实际上F>2.5N)问:实际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人所做的功与直接提升重物所做的功相比较,大小如何?这与功的原理是否矛盾?(不矛盾,功的原理说使用机械不省功)问:我们希望上述两个功越接近越好还是差距越大越好?(引入新课)二、进行新课1.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1)演示实验:用弹簧秤匀速拉动绳端,使重物G升高.从弹簧秤读出拉力F的值,用刻度尺测出重物提升的高度h和弹簧秤移动的距离s.以下边讲边板书:“实验数值G=5N,h=0.5m,F=3N,s=1m.弹簧秤的拉力(动力)对动滑轮做的功:W2=F·s=3N×1m=3J,直接用手提高重物同样的高度需要做的:W1=G·h=5N×0.5m=2.5J”(2)提问:由实验可以看到W2>W1,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实际上,我们用动滑轮等简单机械提升重物时,由于要克服摩擦以及不得不把动滑轮一起提升,这时我们用的力(动力)就比重物重力的一半还要大(该实验中,理想情况下拉力是2.5N,而实际的拉力是3N).做的功要比直接提升重物所做的功大一些(该实验中,直接提升重物所做的功是2.5J,而实际动力对滑轮做的功是3J).(3)总结并边讲边板书①在用动滑轮提高重物的实验中,用来提高物体的功对我们是有用的,是必须做的.板书:“1.有用功(W有用):利用机械工作时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注意,本节标题暂不出)问:本实验中的有用功是多少?答:W有用=G·h=5N×0.5m=2.5J.②本实验中,用来克服摩擦及把动滑轮和绳子提升做的功对我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这种功叫额外功.使用任何实际机械做额外功是不可避免的.板书:“2.额外功(W额外):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额外功”③有用功加额外功是动力对机械总共做的功,叫总功.板书:“3.总功(W总):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叫总功”问:本实验中总功W总=?答:W总=F·s=F·2h=3N×1m=3J.问:本实验中做的额外功是多少?答:W额外=W总-W有用=3J-2.5J=0.5J.2.机械效率问:根据以上实验,你能算出有用功在总功中占的百分比吗?学生演算,答出计算过程和结果.答:83.3%.教师小结并板书:“4.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板书:补写本节标题:“三、机械效率”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教师指出:表示机械效率的字母的读音.机械效率一般用百分数表示,没有单位.问:某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70%,它表示什么意思?答:使用起重机提升重物时所做的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是70%,也可以说有用功在总功中占有70%,另30%做的是额外功.3.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及方法举例阅读课本提高机械效率一段,小结要点,指出采取减小额外功所占比重是提高机械效率的有效方法.三、巩固练习例题:用图2所示滑轮组把重600N的货物匀速提高2m,所用的拉力是375N,求总功、有用功和这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要求学生板演,教师讲评.教师小结:解答这类问题首先要认真审题,弄清已知条件.其次要注意,用滑轮组提起货物的高度与人把绳子末端拉下的距离之间的关系.还要分清总功和有用功.总功是人利用滑轮组提升货物时总共做的功,也就是人拉绳子的力做的功(或说动力对滑轮组做的功),即如果不用机械直接把重物提升相同高度所做的功.计算时,功(W总)=拉力(F)×绳端所通过的距离(s).有用功是指滑轮组克服货物所受重力竖直升高所做的功,计算时,有用功(W有用)=F·s.因为货物匀速上升,所以滑轮组对货物拉力的大小等于货物重,即F=G.货物提升的高度s用字母h表示(要与动力通过的距离s加以区分).所以,有用功(W有用)=货物重(G)×货物提升的高度(h).应该指出,在涉及机械效率问题时,功的原理也是适用的.使用机械时仍不省功,而且还要不可避免地做额外功.教案示例实验: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一、教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秤、铁架台,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长约2米的细绳.二、教学过程1.提问:在学生预习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回答问题.(1)本次实验的名称和目的;(2)为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每个量怎样测量?2.做好实验的几点说明.(1)钩码的重由钩码的质量用G=m·g算出.(2)匀速拉动弹簧秤使钩码G升高.注意“匀速拉动”.测课本图14—10(甲)和(乙)两图中的拉力时,拉力F的大小由弹簧秤上的示数读出.(3)钩码上升的高度(h),可用竖直放置在钩码旁的刻度尺读出.(4)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的测定,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可事先在细绳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用色笔在细绳上做个记号,再拉弹簧秤,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用刻度尺量出钩码上升的高度后,再量细绳色点到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的距离,就是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5)实验要严肃认真参照课本实验按要求去做.要实事求是地记录所测得的数据,将数据记录在课本上的表格中.不能凑数,更不允许自己不动手实验,不记数据而抄袭他人实验数据和结果.(6)实验完毕,要整理好仪器,放回原处.3.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在全班讲解.4.学生实验完毕,由几组报告实验结果.组织讨论课本上的“想想议议”.(五)布置作业:写出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内容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器材、步骤、记录有实验数据的表格、实验结果(参照课本实验内容).《机械能》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知道运动的物体能做功,具有动能。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理学的基础知识,理解物理学的基础概念与基本物理量,并掌握一些基本的物理运算方法。

2.了解一些基本的物理原理和规律,例如“牛顿三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使学生能够应用于对生活、科技、社会现象等思考问题。

3.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式,使学生能够用科学方法进行理性分析和探究,学会进行观察、提出问题、进行实验、总结并归纳结论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物理学的基本概念”本课主要内容为:物理学的定义、物理学的研究内容、物理学与生活、技术的关系、测量、测量误差等。

第二课:“高速公路上的车辆行驶”本课主要内容为:汽车运动的基本概念、汽车运动的基本物理量、汽车的速度和加速度、汽车的行驶过程等。

第三课:“空气和气压”本课主要内容为:空气的组成和性质、气压概念及其测量、温度与气压的关系、大气压强的变化等。

第四课:“地球物理学”本课主要内容为:地球形态、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各层结构、地壳的运动和形变等。

第五课:“牛顿第一定理和牛顿第二定理”本课主要内容为: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等。

第六课:“阻力与运动”本课主要内容为:阻力的基本概念、空气阻力、近似计算法、实验测定法等。

第七课:“能量”本课主要内容为:物理学中的能量、能量守恒定律、动能与势能、机械能守恒、弹性势能等。

第八课:“电学”本课主要内容为:电荷和电场、电势能和电势差、电流强度和电阻、欧姆定律等。

第九课:“磁学”本课主要内容为:磁荷和磁场、磁感线、洛伦兹力、涡流现象等。

三、教学方法1.以实验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实际情况构建模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2.“以学生为本”,听取学生的想法和看法,开展案例研究和小组合作等形式的互动交流,诱导学生热爱科学,善于创新。

3.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我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就感并受益终身。

新北师大版九年级全一册初中物理 磁场 教案(教学设计)

新北师大版九年级全一册初中物理 磁场 教案(教学设计)

第十四章磁现象第二节磁场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

2.知道磁感线可以用来形象地描述磁场,知道磁感线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3.知道地球周围有磁场以及地磁场的南北极。

二、过程和方法1.观察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感知磁场的存在。

2.通过亲历“磁场”概念的建立过程,进一步明确“类比法”、“转换法”、“理想模型法”等科学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对磁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认识磁场。

磁场概念的建立以及用磁感线描述磁场。

多媒体课件魔术小车:水平桌面上一个无动力小车在教师的手靠近时会自动向前或向后运动。

提问:谁能猜出是什么魔力驱动小车运动?学生猜想后揭晓答案:小车暗处安装有磁铁,教师手里藏了一块磁铁,小车是在磁力的作用下发生运动的。

提问:两个磁铁之间并没有相互接触,是靠什么产生力的作用的呢?进一步引出: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将学习这节课的内容——磁场。

知识点1:磁场(1)磁场演示实验1:用铁架台吊起一块条形磁铁,用另一块条形磁铁与其靠近,再现刚才小车的受力情况。

学生观察后发现:同名磁极靠近时,吊着的条形磁铁被排斥;异名磁极靠近时,吊着的条形磁铁被吸引,解释了小车两次不同的运动原因。

思考:现在思考课前的问题,两个磁铁之间并没有相互接触,是靠什么产生力的作用的呢?演示实验2:向手里的一个纸条吹气,可以观察到纸条运动。

思考:纸条为什么会运动呢?学生回答:纸条运动是由于受到了嘴里吹出来的风的作用。

教师引导:我们看不到风,但是它真实存在,而且正是在它的作用下纸条发生了运动。

我们自然界中存在这样一种物质,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是真实存在。

进一步引导:在上面的实验中,两个磁铁之间之所以能发生力的作用,就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磁场。

(2)磁场的基本性质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如何感知到它的存在呢?学生答:可以看到物体被吹得动了起来。

进一步思考:我们如何感知磁场的存在呢?学生思考后回答:如果有磁体进入磁场时会受到力的作用。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教学计划(共4篇)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教学计划(共4篇)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教学方案〔共4篇〕第1篇:北师大版九级物理教学方案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教学方案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教学方案(一)一、指导思想以学校和年级组工作方案为指导,以全面进步教学质量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开展,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爱好,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学习成就感和自信心,培养他们逻辑思维才能、运算才能。

二、学生根本情况分析^p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三个班级的物理教学工作,通过上期期末成绩和上课情况来看,每班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尖子生少,学困生较多,上课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够灵敏,这就需要老师在教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作进一步改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展探究性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进步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p 问题,解决问题的才能。

另外大局部同学初二物理知识掌握的不好,九年级要来一个总复习,内容繁多,时间有很紧,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迫在眉睫的任务是:第一次月考时间太紧,课程量又太多,在赶进程的同时,一定要兼顾学生的学习激情,处理好开场就是成功的一半!第 1 页三、教材分析^p现行物理教材有以下特点:1、教材难度明显降低教材对有些知识的处埋,只要求“知其然”,不需非要“知其所以然”;计算题明显减少,难度也有所降低;使教材更加贴近素质教育的需要,知识体系趋于完好。

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了,知识面却有所拓宽。

2、加强了物理实验的教学作用。

现行大纲要求初中物理教学要以观察、实验为根底,教材中的各类实验和实验性习题明显增多,感性认识的积累有助于抽象逻辑思维才能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养成尊重事实、勤于动手和按科学办事的良好习惯。

四、详细措施1、坚持提早一周备课,备写实在可行的教案。

2、坚持同科备课,加强各老师间的联络,互相取长补短。

3、加强教法研究和发挥,提供效率,深挖潜力。

4、教学中应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点面结合,逐步扩展,不断重复记忆,加深印象。

北师大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4

北师大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4
2.实践探究,理解概念
-安排学生进行磁针实验,观察磁针的性质,引导学生理解磁性的概念。
-通过磁极间相互作用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总结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3.形象教学,突破难点
-利用磁感线模型、动画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磁场的分布和磁感线的特点。
-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磁感线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家长参与题:设计一些需要家长参与的活动,如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寻找家中的磁现象,并记录下来,或共同制作一个磁力玩具等,既增进亲子关系,又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
4.引导学生关注磁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物理知识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使学生养成环保节能的好习惯。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学习简单磁现象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掌握了力学、电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但在磁学方面,学生的认知相对较薄弱,对磁现象的理解尚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北师大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4.1简单磁现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磁性的概念,掌握磁体、磁极、磁化等基本术语。
2.学会使用磁针,了解磁针的性质,掌握用磁针判断物体是否具有磁性的方法。
3.掌握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了解磁场的概念,并能用磁场描述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4.学会使用磁感线表示磁场,了解磁感线的特点,掌握用磁感线分析磁极间相互作用的方法。
-判断题:如“同名磁极相互吸引,异名磁极相互排斥。”
-选择题:如“磁感线在磁体周围从磁南极指向磁北极。”
-填空题:如“磁针在地磁场的作用下,总是指向______。”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课程教学方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课程教学方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课程教学方案一、课程概述1.1 课程定位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八年级所学的物理知识,同时引入更加深入和广泛的概念与原理。

本课程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课程还将强调物理学科在现代社会和技术发展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深入理解并掌握九年级物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培养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了解物理学科在现代社会和技术发展中的应用,增强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2.1 教学大纲根据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教材,教学大纲包括以下主题:- 第四章:力和运动- 第五章:机械能- 第六章:压力和浮力- 第七章:温度和热量- 第八章:电学基础2.2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基本物理概念、原理和公式的理解和运用;实验技能的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教学难点:复杂物理问题的解决;物理实验的设计与数据分析。

三、教学方法3.1 授课方式采用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在讲授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同时,结合实验和实践环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运用物理知识。

3.2 教学工具- 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如PPT、视频等,辅助讲解和展示物理概念和实验过程;- 使用物理实验器材和实验设备,进行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3.3 学生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评估4.1 评估方式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评估方式。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和实验报告等,占总成绩的4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

4.2 评估内容评估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物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实验技能的掌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进度安排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制定详细的教学进度安排,确保每个主题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讲解和练习。

初中物理北师大版(京改版)九年级全一册教案设计-12.1 简单磁现象

初中物理北师大版(京改版)九年级全一册教案设计-12.1 简单磁现象

简单磁现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磁体有吸铁(镍、钴)的性质和指向性。

2.知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3.知道磁化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磁铁性质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在评估的过程中,体验评估和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形成乐于探究的意识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2.体验探索科学的乐趣,养成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探究磁铁的性质。

2.了解磁化现象针。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多媒体播放两个历史故事,感觉磁现象的奇妙,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一)认识永磁体的磁现象提问:磁铁具有哪些性质?它只能吸铁吗?请同学们自己通过看书了解。

学生实验:将教学准备的铁片、钢锯片、镍币、铜片、等器材放在桌上摆好,用条形磁铁分别接近它们,观察发生的现象。

提问:磁铁能吸引哪些物质?(磁铁能吸引铁制物质,能微弱地吸引镍币)教师指出:磁铁除了能吸引铁、镍外,还能吸引钴,钴是稀有金属,我们平时很少见。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下列结论:板书:(1)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磁铁的这种性质叫做磁性。

具有磁性的物质叫做磁体。

提问:磁体各部分吸引铁的能力都一样吗?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下列实验。

学生实验:把一些大头针平铺在一张白纸上,分别将条形磁体和蹄形磁体平放在大头针上,然后用手轻轻将磁体提起,并轻轻抖动。

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观察到磁铁两端能吸引较多的大头针,而中部没有吸引大头针,这表明磁铁两端的磁性最强)教师归纳并板书:(2)磁体各部分的磁性强弱不同,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做磁极,它一般位于磁体的两端。

提问:从上面实验可以看出,磁体有两个磁极,怎样表示这两个磁极呢?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

演示实验:先用线将条形磁体悬挂起来,使它自由转动,观察它的静止方位;再支起小磁针,让它在水平方向上自由转动,观察它的静止方位。

最新北师大九年级物理教案

最新北师大九年级物理教案

北师大九年级物理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机械运动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能力目标: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2、思维能力:判断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情感目标: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教材分析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教法建议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由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学习方法的体会.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教师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资料,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教学设计示例教学单元分析本节教学重点是参照物的教学,关于参照物要求能够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教学过程分析一,机械运动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机械运动;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课桌、房屋是否做机械运动,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对学生列举的示例可以进行分析,注意讲解的问题: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宇宙是运动的,其中的所以物体都是运动的.二,参照物说明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并进一步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解时注意的问题是: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的人对运动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们对运动描述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由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当选不同的参照物时,同一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并深入分析选其他参照物时的运动特点.分析两类实例: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描述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的参照物.由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教师提供参考示例学生分析,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设计问题,讨论,由教师评价.提供一些参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什么做参照物的”、“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的某处上空,这是以什么做参照物”、“以太阳做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运动情况怎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选的参照物各是什么”等.三,匀速直线运动观察一些实例,可以提供录相和视频文件、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特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他们发现其中的共性,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讲解时,要注意匀速解释成快慢不变,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形成对匀速的感性认识,并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而物理研究问题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的.对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可以提供学生自然科学中的图片资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就布置查阅资料的预习内容,要求查找关于我国卫星发射的情况和卫星运动的资料.北师大九年级物理教案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2,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能力目标:1,观察和实验能力:初步了解物理实验的基本过程;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2,应用能力:解决实验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思考实际现象中的问题.情感目标:1,教育学生爱护仪器设备,培养爱护公共财务的品德.2,良好的实验习惯.3,记录数据要如实,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教材分析学生要先观察所使用的刻度尺,清楚其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应当让学生养成好的测量习惯,使用测量仪器前应当观察清楚.教材对减小误差没有做过多的要求,没有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所以在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时,只注意要在记录结果时,估计一位,并注明单位.测量细铜丝时,要强调紧密缠绕,测量的长度值除以圈数,就是细铜丝的直径.测量硬币的直径时,要求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主要使学生在动手中学到知识,并强调实验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教法建议本节为学生第一次动手实验的课程,应当遵守实验室的规则,做实验一般应注意的问题,养成严肃认真的实验态度,记录结果时,应当尊重实际,不能随便改动数据,对于结果要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教学设计示例第二节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课题】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重点难点分析】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读数,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新课介绍实验室的规则,说明物理实验应当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其量程是多少;最小刻度(分度值)是多少.结合上一节的内容,让学生能叙述刻度尺的正确使用的方法和读数的规则.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注意注明单位,在读数时,应当在准确值后面估计一位数值.学生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应当注意把铁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测量出总的长度,除以圈数,得到细铜丝的直径.记录数据后,应当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篇纸张的厚度,然后总结这是用累积法测量,今后这种方法还会用到,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这种方法经常用到.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的直径,应当让学生思考,看看是否能够想出方法.之后,用板图帮助说明,并在记录完成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测量锥体的高度,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动画来展示,也可以用图片帮助学生想象,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学设计示例第二节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课题】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重点难点分析】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读数,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新课介绍实验室的规则,说明物理实验应当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其量程是多少;最小刻度(分度值)是多少.结合上一节的内容,让学生能叙述刻度尺的正确使用的方法和读数的规则.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注意注明单位,在读数时,应当在准确值后面估计一位数值.学生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应当注意把铁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测量出总的长度,除以圈数,得到细铜丝的直径.记录数据后,应当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篇纸张的厚度,然后总结这是用累积法测量,今后这种方法还会用到,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这种方法经常用到.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的直径,应当让学生思考,看看是否能够想出方法.之后,用板图帮助说明,并在记录完成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测量锥体的高度,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动画来展示,也可以用图片帮助学生想象,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有时间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地图上的一段铁路的长度等,介绍替带法等.北师大九年级物理教案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其他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纳米.各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2.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3.能正确读出测量结果,知道测量数值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4.知道什么是误差,什么是错误并区别误差和错误.能力目标1.培养观察能力:对图形和图像观察,了解通过视觉判断的长度与实际测量不同;通过观察刻度尺,认识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线.2.培养思维能力:通过单位换算,学会换算的一般方法.德育目标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例如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教材分析教材首先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和估测1分钟的时间,认识到人的感觉并非可靠的,从而引出了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的重要性.列举了学生熟悉的测量工具,并指出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教材利用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教材要求教学中注重观察的环节.对于“长度的单位”提供了两个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学生联系生活形成一般长度的概念.在关于“误差”的内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了误差为什么产生,和错误的区别以及减小的方法.教法建议关于测量部分,由于学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测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应当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两个例子,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用其他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利用感觉器官做判断的局限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总结出“感觉并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测量”的结论.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说明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应用大量的测量、精确的测量等.关于长度的单位,应当着眼形成长度的具体观念,所以在教学中展示图片、图像和一些关于长度的视频资料,教学方法应当注意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实践.关于正确使用刻度尺,先观察刻度尺的零点、量程、最小刻度,并告知其他的测量工具也有类似的问题,从而形成学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规律”的观念.在此基础上,用观察法自己得到正确的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讨论小组,其后,引导学生勤于思考着重理解,分析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的不同,而能深入理解什么是正确的测量.关于正确记录测量结果,结果要注明单位,应当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巩固,提示学生要重视这个问题就可以了.在正确读数这个问题上,讲清得到读数的步骤,学生在此基础上,用练习巩固,形成学习习惯为宜,不宜让学生弄清细节和原理.关于误差的教学,讲清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并知道减小误差的方法,关于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具体应用,在初三物理测量电阻中才会较高要求的应用.教学设计示例第一节长度测量误差【课题】长度的测量误差【重点难点分析】知道长度的单位,对于长度的进率的指数表示是一个难点,但是不宜要求过高,以形成新的难点.能正确使用刻度尺并对使用的正确和错误能有正确的判断.正确记录测量结果,能在准确值的基础上估测一位,误差是难点,讲解时不宜过深.【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新课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动画或图片,条件一般的学校可以观察课本上的1-1和1-2,使学生得到结论"感觉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实际测量",从而引出测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说明在一些方面测量的决定作用,要注意联系实际:发射一颗人造卫星,卫星的运动是否正常,就需要不断的各种各样的测量,并且这种测量要求的精度很高.2,新授课:测量和长度的单位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要有标准,所以长度有单位,可以引申各个物理量都有单位.介绍长度的单位.教学中要使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大小的观念,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用动画(自然世界的尺度)、图形、图像来帮助学生想象一些长度的数值.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出大约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谁的更准确.学生练习单位的换算和判断数值的单位,以便巩固所学到的知识.3,新授课: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测量长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观察刻度尺,说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再观察一些图形,说明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学生可以观察图形和图像素材,或者观察课本上的1-5、1-6、1-7图,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出使用刻度尺的正确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的应测部位,零刻度线磨损时,可以从其他刻线量起;观察测量结果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同时,学生应当讨论不按照正确方法使用时出现的问题.记录结果时,要注明单位,并应当在读出准确值后,再估计一位,教师利用板图,读出木块的长度:准确值是2cm,再估计一位数值,约是0.2cm,所以木块的长度是:2.2cm.在此基础上,加上毫米线,此时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读出木块的长度,对比这两次的数值,可以看出测量相同的物体,用不同的精确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可以再出示一些问题,巩固学生的正确读数.教学中要注意养成学生的这些学习习惯.4,新授课:误差对于"误差"的教学,仅仅把握三个问题:什么是误差,误差是怎么产生的;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这三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讨论后得出.由于估读的数值不同,不同的刻度尺有差异,一些环境等因素对测量工具的影响,造成了误差,所以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我们把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而错误是测量上的方法错误,可以在测量中改正的,这是二者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是选择精密的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板书设计】探究活动【课题】查阅关于长度的一些单位【活动的组织】以小组为单位【教师指导】1、提供关于长度的一些学史资料2、不同国家中关于长度的不同单位3、长度的国际单位制中,单位的换算关系【评价】1、资料来源的丰富程度2、内容的祥实程度3、资料本身的丰富程度北师大九年级物理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九年级全册
物理教案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机械能》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知道运动的物体能做功,具有动能。

2. 知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3. 知道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的概念和决定因素,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 经历自主设计探究动能、势能的影响因素的实验过程,培养和提高探究能力。

2. 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动能、势能的影响因素,并体会这样做的优势。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增进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献身科学的学习热情。

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注意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2. 让学生经历探究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影响因素,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

难点:学生设计完成探究试验,并交流评估各自的实验方案
【教学仪器】
(一)多媒体教室:配备高亮度投影机及师、生用电脑、实验展示台
(二)分组实验器材(每组):乒乓球三个、橡皮筋三根、沙子一盆、自制四脚桌一个、海绵一块、自制滑轨一组、纸盒一只、大、小钩码、铜、铝圆柱体及小木块个一个
(三)多媒体网页课件,课件网址:/wuli/
(四)校园网BBS系统+投票系统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1.观看多媒体视频:
(1).风暴的肆虐
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的片段中,你看到了哪些场景?
学生回答:看到龙卷风吹倒了房屋,拔起了大树,掀翻了路边的车辆……
教师提问:这其中又包含了哪些物理知识呢?
学生回答:龙卷风是运动的,龙卷风具有很大的能量,龙卷风能够对其他物体做功。

(2).刘翔110米栏的冲刺
教师提问:谁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这是刘翔在奥运会110栏比赛中奋力冲刺,勇夺金牌的场景。

教师评述:对!刘翔用他的速度征服了全世界,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如果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这里你又能发现哪些物理知识呢?
学生回答:刘翔也是运动的,具有动能。

2.活动:投掷乒乓球
教师:请每一位同学从实验盒中拿出一个乒乓球——全体起立!——目标,老师手中的气球,我们比比看,哪一位同学能够准确命中!预备——发射!
好,请认为刚才命中目标的同学举手。

请你来谈一谈,你是如何判断你的乒乓球命中气球的?
学生回答:我看到气球被乒乓球推动了。

教师提问:从物理学的角度考虑,又可以如何来描述呢?
学生回答:乒乓球对气球做了功,乒乓球具有动能。

教师提问:从以上三个事例中,你能归纳出它们具有的共同点吗?
学生回答:物体都对另一物体做了功,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学生讨论事例的共同点,引出探究的主题——各种形式的机械能
(二)、新课讲述
板书(投影):一个物体如果能对另一个物体做功,那么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运动的物体所具有的能量,我们称之为动能。

由学生的讨论,引导至对动能及势能影响因素的探讨。

教师提问:关于动能,你能提出一些我们可以研究的问题吗?
学生回答:动能的大小各不相同,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1: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由学生使用现有的器材自行设计并完成实验的科学探究。

探究实验完成后,由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实验过程,并讲述实验方法。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对他的实验操作过程及方法有什么看法吗?
引导其他学生对这种方法进行评价,分析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形成辩论式的探讨氛围,以寻求更科学的探究方案。

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形成共识。

教师总结: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充分运用控制变量法。

在研究动能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时,应保证两物体具有相同的速度;而在研究动能大小与物体的速度有关时,又要保证两次实验物体的质量保持一致。

板书(投影):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物体的质量和运动的速度
教师提问:之前的活动中,扔出去的乒乓球落到地面后又会弹起,请同学们想想,除了动能,还有哪些形式的机械能呢?
学生回答:还有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学生活动2:探究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
由学生自主挑选所要探究的命题,将全班同学分为两部分,分别进行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大小影响因素的探究实验。

探究实验完成后,由学生分别上台展示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结果。

教师继续发动其他同学对此做出相应的评判,重点突出控制变量法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运用。

板书(投影):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物体的质量和被举高的高度
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物体形变的程度
教师提问:操场上飞来的足球可以用脚去踢,飞来的铅球可以用脚去踢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能。

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飞来的足球和铅球速度基本相同,但铅球的质量大,所以动能也大,能对人做的功也多,将造成的伤害也大。

学生列举生活中有关能量的实例。

教师提问: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把课堂知识应用到对实际生活中去。

(三)、课堂巩固:
1. 使用BBS的投票系统进行选择题的练习和对错统计,当堂反馈教学效果。

2. 利用多媒体网络课件,浏览网页内容,复习巩固的同时,扩大知识面,激发继续学习的兴趣。

(四)、课堂小结:
1.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物理知识?
2. 你学会了哪些研究问题的方法?
【作业布置】
二内能
内能”教学目标
a. 知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b. 知道什么是内能,物体温度改变时内能也要随之改变
c. 知道内能与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
教学建议
“内能”教材分析
分析一:教材先由分子运动论的基本观点: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与动能概念相比,提出内能的概念,再进一步运用实验揭示内能与温度有关,最后将内能与机械能进行了区别.
分析二:本节知识可看作分子运动论的应用,可充分运用分子运动论的基本观点对教材进行分析.
“内能”教学建议
建议一:在做扩散速度比较实验过程中,为使实验更明显,应使两杯水的温度差大一些,并要注意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观察,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
建议二:在将内能时要注意内能的普遍性,一切物体都有内能,要注意纠正低温物体没有内能的误解.“内能”教学设计示例
“内能”探究活动
想办法设计实验证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教学案例〗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一样吗
1、2、3、4、5、6、
1、2、

1.
2.
3.
1.2.3.
1、
A
V 11
U R
Ω
⨯= 10880V
2203
R U
R U I
U
R U A
32.0V 8.4=I U
R
U
R U R U I U
R U I
U
I
U
I
U
Ω=511U R U 灯Ω
=
03.01
1U R U 线 灯R U 2Ω
500V
220
线R U 22
1000 0.017V
220⨯⨯Ω
Ω=
03.0'1`11U I I 1
5U Ω
A
0.44A 47.622='I I
R
U
11R U 2
2R U
R
U
Ω
= 9V 27R U
U R
U R
2111
1R R R +
=n
R 1
2
1
21R R U U
1R U 2R U R
U
R U 1R U 2
R U
R 111R 2
1R
R 111R 21R n
R 1
R
1
1
1
R
2
1
R
2
1
2
1
R
R
R
R
+
R
1
1
1
R
2
1
R
n
R
1
n
R
1
2
2
1
R
R
I
I
=
R
U
R
U
=
1
1
2
2
2
R
U
R
U
=
R
U
Ω
5
6V
I U A
V 5110
R
U
2121R R U U
12U U V
V 4070
21111R R R +=2111R R +
2
1
Ω+ΩΩ⨯Ω=+⋅36362121R R R R Ω=32U R U Ω+Ω=+3621U U R U R U Ω
2U
0R U
U U I U x
x 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