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植物病理学--文献综述--枇杷叶斑病发病流行遗传规律及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农业植物病理学--文献综述--枇杷叶斑病发病流行遗传规律及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

农业植物病理学--文献综述--枇杷叶斑病发病流行遗传规律及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

文献综述题目:枇杷叶斑病发病流行遗传规律及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课程:农业植物病理学授课老师:侯明生蔡丽学生姓名:王杰学号:2011301200710专业班级:植物保护1103班2013/06/20枇杷叶斑病发病流行遗传规律及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摘要:枇杷叶斑病是枇杷生产中一类严重的侵染性病害。

随着枇杷产业的发展和气候变暖,叶斑病的发生逐年加重,严重影响树势、产量和果实品质。

本文综合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结果,从发病流行遗传规律及防治方法等方面综述枇杷叶斑病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枇杷;防治;叶斑病;流行规律;遗传规律批把叶斑病是斑点病、灰斑病、角斑病的总称,三者往往混合发生。

轻则叶上出现斑点影响光合作用,削弱树势,重则影响产量。

在温暖多湿的环境中容易发生。

一年多次侵染,尤其是在多雨季节是斑点病盛发期。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3 月中旬至7 月中旬;9 月上旬至10 月底,都是该病迅速蔓延发展期。

梅雨季节,在土壤瘠薄,排水不良、管理不善,生长较差的树更易先生病。

干旱时则灰斑、角斑病易发生。

枇杷叶斑病是枇杷生产中一类严重的侵染性病害。

随着枇杷产业的发展和气候变暖, 叶斑病的发生逐年加重, 严重影响树势、产量和果实品质。

1.枇杷叶斑病的病状分类及病害特点1.1 斑点病:(1)病害特点:专门为害批把叶片,叶上病斑初期为赤褐色小点,后扩大成圆形,中央为灰黄色,外缘呈灰棕色或赤褐色,往往许多病斑连成一大块,呈不规则形,使病叶局部或整张枯死。

后期在病叶上长出许多小黑点,排成同心轮状,但也有时散生。

这些小黑点就是斑点病的分生孢子器。

(2)病原(pathogen)斑点病的病原菌是半知菌的一种,分生孢子器呈球形或扁球形,黑色,埋生于寄主表皮下,其孔口突出于寄主表皮外;分生孢子椭圆形,无色,单胞。

菌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在病叶中越冬。

分生孢子器球形或扁球形,黑色,埋生于寄主表皮下,有孔口突出表皮外。

分生孢子椭圆形,无色,单胞。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体在被害叶上越冬。

关于枇杷病虫害防治的研究

关于枇杷病虫害防治的研究

关于枇杷病虫害防治的研究作者:古莉来源:《农家科技中旬刊》2017年第10期摘要: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Thunb.)Lindl]别名芦橘,蔷薇科、枇杷属植物,原产中国东南部,因叶子形状似琵琶乐器而名。

种植枇杷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较高的园林观赏价值。

然而在种植枇杷的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病虫害,给枇杷的生长与产量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因此,加强枇杷病虫害防治的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枇杷生长过程中的一些主要病虫害,并对其防治方法进行探讨,希望为枇杷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枇杷;病虫害;防治枇杷属于亚热带常绿果树,枇杷果实香甜可口,营养颇丰,且树型美观,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枇杷果中含有各种果糖、葡萄糖、钾、磷、铁、钙以及VA、VB、VC等,并且其胡萝卜素含量在各水果中居第3位。

除了鲜食之外,还可以将枇杷果肉制成糖水罐头或酿成枇杷酒。

中医认为枇杷果实有润肺、止咳、止渴的作用。

且枇杷叶也可以入药,具有降气化痰、清肺胃热的功效,是“川贝枇杷膏”中重要的组成成分。

然而,病虫害一直以来都是困扰枇杷种植的主要影响因素,文中对枇杷种植过程中遇到的病虫害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方法,旨在为枇杷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

现在枇杷的一些病虫害以及这些病虫害相对应的一些防治方法介绍如下:1.侵染性病害1.1胡麻色斑点病胡麻色斑点病主要危害苗木,造成大量苗木枯死,俗称“苗瘟”。

初发病时,叶上出现黑紫色小点,后成灰白色病斑,连成大病斑,叶枯脱落。

该病为真菌性病害,侵染适温10~15℃,超过20℃明显下降,多湿的梅雨季节为发病盛期。

防治方法:排水和清除杂草。

及时剪除病叶,拔除烧毁重病苗。

流行前和发病初喷2~3次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或苯来特1500倍液。

1.2叶斑病叶斑病包括斑点病、角斑病和灰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引起早期落叶,使树势衰弱。

灰斑病还危害果实,引起果实腐烂。

该病为真菌性病害,病菌多从嫩叶气孔或果实皮孔及伤口侵入。

枇杷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浅析

枇杷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浅析

枇杷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浅析枇杷是重要的果树之一,其果实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因而备受消费者青睐。

然而,枇杷生长期间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威胁,对果实的质量与产量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为此,本文将深入分析枇杷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技术,以期对枇杷生产农户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枇杷病害1.枇杷黑斑病枇杷黑斑病是由伞形菌属名为Alternaria的致病菌引起的,是枇杷上最为常见的病害之一。

主要的发病期在盛果期,长期的高温高湿环境也是该病的主要发病条件。

其病斑表面为黑棕色,因而得名,会对果实的品质和数量带来严重的影响。

防治措施包括选择高品质的种苗,采用药剂定期喷洒,剪枝和清理病株,避免夜晚养殖、造成湿度过大等。

2.枇杷褐腐病枇杷褐腐病是由孢壳菌属的Monilinia引起的,主要感染成熟的果实,其发病季节为果实扩大期后。

受到感染的枇杷果实表现为黑色斑点,呈阴凉、高湿的环境中,其病菌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生长繁殖。

治疗方法包括选择有抗病力和适应性较高的品种,及时瓣裂剪吊,对病斑使用溶液处理以及喷撒杀菌剂。

3.枇杷炭疽病枇杷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是一种由菌类引起的病害,与其他病害相比,枇杷炭疽病表现为叶片干枯、枯萎并呈褐色。

该病害的发病条件包括土壤含水过多、天气潮湿以及温度变化剧烈。

为避免传播,防治措施主要有及时清理枯叶,防止病源扩散,合理管理土壤等。

1.枇杷贝螺象枇杷贝螺象(Anoplophora chinensis Forster)又称树医蛾、苍蝇树,主要危害枇杷树干、大树枝等处,吸食还会直接导致受害部位枯萎、裂缝。

一旦出现该虫害,需要立即将病虫根除。

防治措施包括安装树墩、覆盖物防止医蛾的产生以及使用及时的杀虫剂进行喷洒,定期检查树干是否受到感染等措施。

枇杷象甲(Apriona germari)是一种具有革质前翅的昆虫,主要危害枇杷园经济作物。

枇杷灰斑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的研究

枇杷灰斑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的研究
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园艺科 技示范园 ( 江阴基地 )和 江 苏省太湖常绿果树技术推广中心,进 行枇 杷灰斑病 的病 菌 接种侵染试验和病害防治试验,接种方法按常规接种。
纺锤形 ,顶细胞 圆锥形 ,无色,顶 生3 附属 丝,基细胞 根
无 色 , 具 一 根 附属 丝 。
经 试 验 : 枇 杷拟 盘 多毛 孢 菌 的菌 落 生 长 最低 温度
叶,使植株生长衰弱,影响抽发新梢,甚至可 导致枝 干枯
死。叶片被害,初呈黄色褪绿小点,与褐斑病 初期症状相 似。此后,病斑扩大,呈淡褐色圆形病斑 ,后渐 变为灰 白 色或灰黄色。病斑边缘明显,为较窄的黑褐色环带,中央
呈灰 白色至 灰黄色,直 径2 4 m - m ,其上散 生粗 而稀疏 的黑
色小点 ( 分生孢子盘 )。后期病斑继续扩大,病斑多时,
的分生孢子,通过气流或借风雨传播,发生初次侵染。潜
育 一 段 时 间后 在 成 熟 新 叶 上 产 生 病 斑 , 而 后 露 出分 生 孢 子
彼此融 合汇集成不规 则大斑块,有 时发展到13 片。最 /叶
后叶片表皮干枯,焦黄脱落。果实受害,产生圆形紫褐色
O 5 一O 6 波 尔 多液 , 以 保 护 伤 口, 防 止 病 原 菌 从 伤 口 .% .%
侵入 。
根据人工接种 试验 发现 ,新叶的感病率远高于老叶。 分析原 因是,老叶片表 面蜡 质厚 ,气 孑 开张 口小,病菌孢 L 子不 易侵 害。同时也说 明,病原菌 多从 新叶气 孑 或果实的 L
皮孑 中侵 入 。 L () 响 病 害 发 生 的 因 素 2影
色 。开始 时在接种 点处形 成, 大量产 生时可 相互连 结成
片 , 分 生 孢 子 成 熟 后 随分 生 孢 子 角从 盘 内挤 出 。分 生孢 子

枇杷栽培中常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

枇杷栽培中常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

枇杷栽培中常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枇杷是一种常见的水果,在栽培过程中,由于气温、湿度、土壤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容易遭受病虫害的威胁。

下面将介绍枇杷栽培中常见的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

一、枇杷病害1. 枇杷炭疽病发病规律:主要发生在湿热季节,气温25-30℃,相对湿度高于80%时,病害易于发生。

病害初期,果实表面出现黄褐色小斑点,随着病害的进一步发展,斑点扩大,中心凹陷,形成黑褐色的坏死区域。

防控措施:及时清除病害部位,使用对病原菌有效的杀菌剂进行喷洒。

同时,加强营养管理,提高树体的抗病能力。

2. 枇杷褐斑病发病规律:褐斑病主要发生在湿度高、温度适中的环境下。

病害初期,枇杷叶片上出现小圆形的淡绿色斑点,随着病害的发展,斑点变成褐色,边缘有明显的黑色小点,叶片逐渐枯萎脱落。

防控措施:加强地面清洁,保持通风,减少叶片潮湿时间。

在发病初期即可进行病害部位的除去,使用对病害有效的杀菌剂进行喷洒,提高树体的抗病能力。

3. 枇杷白粉病发病规律:白粉病多发生在湿度大于70%、气温20-25℃的条件下。

病害初期,叶片上出现白色粉末状的孢子团,随着病害的发展,叶片变黄,甚至枯萎。

防控措施:及时清除病害部位,使用对病原菌有效的杀菌剂进行喷洒。

保持通风,减少叶片湿度,提高树体的抗病能力。

二、枇杷虫害1. 枇杷叶蜂发生规律:成虫在3-4月期间出现,成虫主要以花蜜和新叶为食,幼虫主要以叶片为食。

受害的叶片出现齿状叶缘,叶面被啃食的痕迹。

防控措施:使用合适的杀虫剂进行喷洒,定期巡查,及时发现并处理被害的叶片。

2. 枇杷小绿叶蝉发生规律:小绿叶蝉主要发生在5-9月期间。

蝉卵在树叶上产卵,幼虫孵化后以叶肉为食,大量密集的蝉卵和幼虫会导致树叶黄化、凋萎。

防控措施:定期用擦叶法清除蝉卵,使用合适的杀虫剂防治幼虫,保持树冠整洁。

3. 枇杷小绿叶蚜发生规律:小绿叶蚜主要在春夏季节大量繁殖,以芽、叶肉为食。

受害的树叶出现畸形、卷曲,并有大量粘液分泌。

枇杷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枇杷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广先进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如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减少化学 农药的使用量。
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基层农技 人员的防治技能和服务水平,确保防 治措施的有效实施。
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加大绿色防控技术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果农对绿色防控 的认识和接受程度。
鼓励果农采用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促进枇 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合评价防治效益
除了防治效果外,还要综合考虑防治措施对果园生态、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影响,确保防治措施的可持续性和效益 。
04
枇杷病虫害防治的未来展望
加强科研力度
加大对枇杷病虫害防治的科研投入, 加强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共同 开展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和创新。
鼓励科研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了解病 虫害发生规律和防治难点,为科研提 供实践依据。
枇杷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汇报人: 2024-01-02
目录
• 枇杷主要病虫害的种类 • 枇杷病虫害防治方法 • 枇杷病虫害防治的注意事项 • 枇杷病虫害防治的未来展望
01
枇杷主要病虫害的种类
叶斑病
总结词
叶斑病是枇杷生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病害,主要危害叶片,造成叶片枯黄和脱 落。
详细描述
叶斑病的症状表现为在叶片上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褐色斑点,后期斑点逐渐扩 大,导致叶片枯黄或脱落。叶斑病的发生与环境湿度、温度和通风情况密切相 关。
腐烂病
总结词
腐烂病是枇杷生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病害,主要危害树干和主枝,造成树皮腐烂和脱落 。
详细描述
腐烂病的症状表现为在树干和主枝上出现水渍状的褐色病斑,病斑逐渐扩大并凹陷,中 心呈灰白色,边缘呈深褐色。腐烂病的发生与环境湿度、土壤条件和通风情况密切相关

枇杷栽培中的病虫害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方法的总结与实施

枇杷栽培中的病虫害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方法的总结与实施

枇杷栽培中的病虫害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方法的总结与实施枇杷(学名:Eriobotrya japonica)是我国南方常见的果树之一,其果实肉质细腻多汁,味道鲜美,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受到许多人的喜爱。

然而,在枇杷的栽培过程中,病虫害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严重影响着枇杷的生长和产量。

下面将从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以及综合防治方法两个方面对枇杷的病虫害进行总结与实施建议。

一、病虫害发生规律1.病虫害种类:枇杷栽培中常见的病虫害主要有枇杷炭疽病、枇杷螟虫、枇杷蚧等。

2.发生规律:病虫害的发生与气温、湿度、病虫源和栽培管理等因素有关。

枇杷炭疽病主要在高湿、高温的环境下易发生,尤其在果实初期、盛期易受感染;枇杷蚧则多在枇杷过冬茎枝上滋生,并在春季迁移到新梢上寄生繁殖;枇杷螟虫主要在开花、果实形成、果实发育等时期,以及鳞片覆盖嫩叶上产卵孵化。

因此,在这些阶段需要重点关注和防治,以减少病虫害的损害。

二、综合防治方法1.培育抗病虫品种:培育出抗病虫害的枇杷品种将是防治病虫害的关键。

通过选择具有抗病虫能力的品种进行育种,提高枇杷树的抗病虫能力。

2.加强病虫源的管理:病虫源的管理是防治病虫害的重要一环。

清除堆积的病虫害植株和落叶,减少病虫害的滋生和传播。

同时,加强圃地的清洁和消毒,并定期进行病虫害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的树木和果实,阻断病虫害的传播。

3.合理施肥和灌水:合理施肥和灌水是增强枇杷抵抗病虫害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施肥,提高枇杷的养分供应,增强其抵抗病虫的能力。

同时,适量灌水,保持土壤湿润,防止水分过多或过少造成的病害发生。

4.物理防治:物理防治主要是指利用一些物理手段来遏制病虫害的繁殖和传播。

例如,利用黏虫板、粘虫球等黏虫器具来捕捉和监测病虫害,使用覆盖材料防止果实感染炭疽病。

5.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指利用合理使用农药来防治病虫害。

在使用农药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农药、合理浓度、正确使用方法,并注意严格按照生长周期进行喷洒,以降低农药对环境和人体的污染。

枇杷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枇杷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枇杷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枇杷病虫害的主要发生特点,针对枇杷从开花至果实采收完毕过程中常见的几种病虫害,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阐述几点综合防治技术与措施。

关键词:枇杷种植;病虫害特点;综合防治枇杷作为一种四季常绿的植物,在每年的九月到十一月之间开花,当年就可结果,并且可以带着果实安全越冬,一般在第二年的五月份左右可以进行果实采收。

在整个过程中枇杷经常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蚀。

一、枇杷病害发生的特点(一)侵染性病害。

针对于当前枇杷的侵染性病害来说,最常见的主要有以下三种,其中分别是炭疽病、叶斑病和腐烂病。

对于已经成长到较为成熟状态的枇杷果实来说,炭疽病的发作会直接造成果实的腐烂。

而叶斑病主要感染枇杷的树叶,会导致树叶的僵化或者枯萎,影响枇杷的正常发育,最终导致枇杷无法正常开花结果;腐烂病更多的是发生在枇杷树的根茎与主干部位,感染上腐烂病的枇杷树皮会出现严重的开裂现象,严重时还会直接导致枇杷树的死亡。

(二)生理性病害。

第一种日灼病,该生理性病害主要发生于枇杷树的果实与枝干部位,健康的枇杷果实在感染上日灼病之后,朝向太阳的一面果实会迅速被灼伤并出现干瘪的现象,导致整个枇杷果实都无法再继续生长与使用;第二种枇杷常见的生理性病害叫做叶尖焦枯病,感染上该类病害的枇杷不仅仅叶尖会逐渐变黄,无法正常生长且使得叶片向下扩展,最终直接变成黑色焦枯状。

二、枇杷虫害发生的特点(一)枇杷黄毛虫。

枇杷黄毛虫主要会对枇杷的幼叶进行危害,进而严重影响整株枇杷树的正常的生长与发育过程。

除此之外,第一代枇杷黄毛虫的幼虫还会对枇杷的果实进行危害,一方面会大大影响枇杷果实的外观,更严重的还会直接导致一整个枇杷果实失去食用价值。

(二)梨小食心虫。

梨小食心虫作为一种常见的植物虫害类型,在危害枇杷的时候主要是集中在枇杷树的果实与枝干部位的韧皮组织处。

梨小食心虫一旦攻击枇杷树的果实,那么这些枇杷果实将直接失去其食用价值;而在枇杷树的枝干受到梨小食心虫的侵害的时候,主要的表现就是枝干部门的树皮被直接啃食干净,从而导致整株枇杷树无法进行正常的生长发育。

枇杷种植后期病害防治措施和传播途径的研究与应用

枇杷种植后期病害防治措施和传播途径的研究与应用

枇杷种植后期病害防治措施和传播途径的研究与应用枇杷是我国的一种重要果树,种植面积广泛。

但是,在枇杷种植的后期,常常会出现各种病害,严重影响枇杷的生长和产量。

为了保障枇杷种植的成功和丰产,研究人员对枇杷种植后期病害防治措施和传播途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应用。

首先,针对枇杷后期常见的病害,如枇杷果实炭疽病、枇杷褐斑病、枇杷根腐病等,研究人员通过病原鉴定和病害发生规律的观察,制定了一系列的病害防治措施。

例如,针对果实炭疽病,研究人员推广了匀质大气熏蒸防治技术,该技术通过在枇杷果实上形成一层气体包膜,有效抑制了病菌的生长和侵染。

对于枇杷褐斑病,研究人员研发了高效的药剂,并在果实成熟前期进行喷洒,可以避免病菌的传播和侵染。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了针对枇杷根腐病的土壤修复技术,通过添加有机肥料和利用生物防治剂,有效改善了土壤的微生物环境,减少了病原菌的生长和传播。

其次,研究人员还对枇杷病害的传播途径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通过野外实地观察和实验室细菌分离培养,发现了许多病原菌的传播途径。

例如,果实炭疽病是由革兰氏阴性细菌引起的,主要通过果实表面的伤口进入枇杷果实内部,所以果实炭疽病的传播可以通过果实之间的接触以及果实与土壤、器皮等物质的接触而实现。

针对这一发现,研究人员提出了果实处理和加强清洁环境的方法,以防止病菌传播。

同样地,枇杷褐斑病也是通过病原菌进入果实内部导致病害的发生,因此,保持果实表面的洁净和进行合理的病害防治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研究人员还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枇杷种植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他们开展了枇杷后期病害的监测和预测服务,帮助农民及时采取病害防治措施。

此外,他们还通过培训和宣传,普及了枇杷病害防治的知识和技术,提高了农民的防治意识和能力。

他们还与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合作,共同组织了病害防治技术培训班和现场示范会,将研究成果推广给更多的农民,提高了枇杷种植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枇杷种植后期病害防治措施和传播途径的研究与应用对提高枇杷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

枇杷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枇杷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枇杷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枇杷是一种常见的水果树种,但由于其生长环境较为特殊,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

枇杷病虫害会对枇杷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研究枇杷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生产中对农药残留的限制也日益加大,因此开展绿色、环保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更显迫切。

通过对枇杷病虫害的发生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其规律,为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提供支撑。

本文旨在探讨枇杷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提高枇杷产量、质量和环境友好生产提供参考。

【研究背景】部分内容到此结束。

1.2 研究意义枇杷是一种重要的水果作物,但在生长过程中常常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害。

病虫害不仅会导致产量减少和质量下降,还会增加农民的生产成本,给生产带来一定的风险。

对枇杷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枇杷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特点,可以帮助农民及时了解病虫害的危害程度和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降低病虫害对枇杷生产的影响。

研究枇杷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可以为农民提供科学、有效的防治方法,提高枇杷生产的效益和质量,保证农民的经济收益。

对综合防治技术进行研究,有助于探索整合不同防治方法的有效途径,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对农药的依赖,保护生态环境。

研究枇杷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对保障枇杷生产健康稳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3 研究目的枇杷是一种重要的果树,但由于其抗病虫能力较弱,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严重影响了产量和质量。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枇杷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研究,探索有效的防治方法,提高枇杷产量和质量,保障果农的经济收益。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 分析枇杷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深入探讨各种病虫害的传播途径和危害程度,为日后的防治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枇杷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枇杷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幼虫啃食枇杷叶片,严重时可将叶片吃光,影响枇杷树的正 常生长。
防治方法
利用成虫的趋光性,用黑光灯诱杀;或使用生物农药苦参碱 、高效氟氯氰菊酯等。
枇杷透翅蛾
危害症状
幼虫蛀食枇杷树干,导致树干中空,易折断,严重影响枇杷的品质和产量。
防治方法
在成虫羽化期用黑光灯诱杀;或使用生物农药甲维盐等。
枇杷天蛾
危害症状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不足
本研究所涉及的枇杷病虫害种类仍有限,未能涵盖所有重要 病虫害。此外,防治方法中使用的药剂可能会对环境产生一 定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展望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开展针对不同枇杷品种和生态区的病虫 害防治方法研究,提高防治效果和环保性。同时,可以探索 新型生物防治技术和其他环保型药剂的研发和应用,为枇杷 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保障。
02
枇杷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
褐斑病
症状识别
褐斑病主要危害枇杷的叶片,病斑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不 明显,呈褐色至灰褐色,直径2-3mm。严重时,病斑可相互 连接成片,导致叶片枯死。
防治方法
定期清除落叶并烧毁,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体抗病能力。 在发病初期,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3
因此,研究枇杷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对于提 高枇杷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01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枇杷病虫害的防治进行了大量研究,取 得了一定的成果。
02
然而,由于枇杷病虫害的多样性、复杂性和顽固性,防治效果
并不十分理想。
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加强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采用综合防治
03
手段,加强农业防治等。

枇杷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枇杷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枇杷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枇杷是一种美味可口的水果,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枇杷病虫害的发生对枇杷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保证枇杷的正常生长和高产,必须对枇杷病虫害的发生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并制定相应的综合防治技术。

枇杷病虫害的发生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病虫害种类繁多。

枇杷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褐飞虱、梨小食心虫、枇杷蠎、枇杷白粉病、枇杷炭疽病等多种病虫的侵害。

这些病虫害种类繁多,给枇杷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二、病虫害危害严重。

枇杷病虫害一旦发生,往往危害严重,容易导致枇杷的叶片枯黄、果实腐烂等现象,严重影响枇杷的品质和产量。

三、病虫害发生季节较长。

枇杷病虫害的发生季节通常为春季和夏季,而且持续时间较长。

在这个时期,枇杷生长的环境比较适宜,病虫害的危害程度也会加剧。

针对枇杷病虫害的发生特点,需要采取综合防治技术,进行研究和实施,以保证枇杷的正常生长和高产。

综合防治技术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加强田间管理。

在枇杷的生长过程中,要及时清除杂草和病虫害,保持枇杷树的通风透光,提高抗病虫害能力。

要定期修剪枇杷树冠,促进树体生长和空气流通。

二、选择合适的农药防治。

在枇杷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对病虫害具有良好效果的农药进行防治,如炭白粉、嘧菌灵等。

但在使用农药时,要严格按照农药说明书上的使用方法进行,以避免对枇杷树和环境造成污染。

三、保持土壤肥力平衡。

枇杷生长需要充足的养分,因此在种植枇杷时要适当施用有机肥和化肥,保持土壤肥力平衡,提高枇杷树的抗病虫害能力。

四、加强病虫害监测。

定期对枇杷树进行病虫害的监测,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对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趋势进行分析,为下一步的防治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五、培育抗病虫害品种。

通过育种工作,培育出对病虫害具有一定抵抗能力的枇杷品种,以减少病虫害对枇杷的侵害,提高产量和品质。

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实施对于枇杷病虫害的防治非常重要。

通过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地减少病虫害对枇杷的危害,提高产量和品质,保证枇杷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浅谈枇杷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浅谈枇杷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浅谈枇杷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摘要】枇杷是一种常见的水果树,但也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害。

本文从枇杷病虫害的危害和综合防治技术的重要性入手,详细介绍了病虫害的种类和特点,以及综合防治技术的原理。

在提出了文化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等综合防治方法。

随后,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综合防治技术的有效性,指出了未来发展趋势,并总结了综合防治技术在枇杷病虫害防治中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可以了解到如何采取综合措施保护枇杷树,有效防治病虫害,为枇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枇杷、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种类、特点、原理、文化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有效性、发展趋势、总结1. 引言1.1 枇杷病虫害的危害枇杷是我国一种重要的水果树种,但由于其生长习性和生理特性,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害。

枇杷病虫害严重危害着枇杷的生长和产量,导致枇杷果实发育不良、质量下降甚至全株死亡。

枇杷病虫害主要包括杨梅锈病、枇杷蚧壳蚧、枇杷蛾等,它们会引起枇杷叶片发黄、枯萎、果实腐烂等现象,给果树种植者带来不小的经济损失。

枇杷病虫害对果树的影响不仅限于经济层面,还会影响生态环境和人们的健康。

一些化学农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存在一定的危害,而长期使用化学农药会导致病虫害的抗性增强,使得防治难度加大。

有效防治枇杷病虫害,保护果树健康和品质,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综合防治技术的重要性综合防治技术是枇杷病虫害防治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综合防治技术可以有效降低防治成本。

采用综合防治技术可以将不同防治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综合的、多层次的防治体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单一防治方法的使用量,降低农民的防治成本。

综合防治技术有助于延缓病虫害的抗药性和抗性的产生。

病虫害对化学农药的抗性和抗药性是目前防治工作中面临的难题之一,而综合防治技术的采用可以减少单一农药对病虫害的压力,避免病虫害对某种农药产生抗性和抗药性,从而延缓抗性和抗药性的产生。

关于枇杷病虫害防治的研究

关于枇杷病虫害防治的研究
农林牧渔
关于枇杷病虫害防治的研究
古莉
(石棉县丰乐乡政府 四川石棉 625400)
摘 要: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Thunb.)Lindl]别名芦橘,蔷薇科、枇杷属植物,原产中国东南部,因叶子形状似琵琶乐器而名。种植枇杷具有
较高的经济效益和较高的园林观赏价值。然而在种植枇杷的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病虫害,给枇杷的生长与产量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因此,加强枇杷
3.5 豹纹木蠹蛾豹。纹木蠹蛾也称咖啡木蠹蛾。
1.2 叶斑病
果即影响果实外观,又易引起多种病菌(主要是炭疽 幼虫蛀食树枝,被害枝遇风折断或枯死。1 年发生 1
叶斑病包括斑点病、角斑病和灰斑病,主要危 病)感染和害虫危害。该病多发生于树势过旺的徒长 代,以幼虫在枝干的虫道中越冬。成虫有趋光性,
害叶片,引起早期落叶,使树势衰弱。灰斑病还危 树及果皮过薄的品种,北纬 25 度以南发生严重。 产卵于新梢或芽腋处。初孵化的幼虫多从嫩梢顶端
3.4 天牛危害枇杷的天牛主要有桑天牛、星天牛、
防治方法:排水和清除杂草。及时剪除病叶,
2.3 裂果病
云斑天牛和红颈天牛等,其防治方法参考板栗云斑
拔除烧毁重病苗。流行前和发病初喷 2~3 次 70%
在果实迅速膨大期,若久旱后骤降大雨,会造 天牛的防治
甲基托布津 800~1000 倍液或苯来特 1500 倍液。 成果肉细胞迅速膨大将外果皮胀破,皮肉裂开。裂
多菌灵 800~1000 倍液,隔 10~15 天再喷 1 次。 不影响肉质。该病症状于果实成熟后期突然出现。 萎蔫新梢及时剪除,烧毁。灯光诱杀成虫。幼虫侵
1.3 炭疽病
收获期遇持续晴天、阳光强烈的天气,多有发生。 入较深时,用 80%敌百虫 10~30 倍液注入虫孔,

枇杷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浅析

枇杷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浅析

2 枇杷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2.1 合理选择枇杷种植区域
枇杷种植区域的选择与枇杷抗逆性有着密切关系。
低山丘陵缓坡与斜坡区域光照充足、空气流畅、水土不
(下转第17页)
9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李芬芬:浅析水稻栽培各环节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枇杷终年常绿,在秋冬季节开花、当年结果、来年 采摘。枇杷在每年9月开始开花,花期长达2~3个月。充 分保护枇杷的花果安全过冬就能够保证来年枇杷丰收。 然而每年在五六月到来年果实采摘期之间,枇杷十分容 易由于各类病虫害导致产量减少、品质下降。因此,针 对枇杷病虫害发生规律进行研究,并且有针对性地选择 防治技术对于枇杷生长结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质,在调查中发现,需要在收获稻米前15天左右才能够 停止灌溉。
5 收获时间和方法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水稻收获的时期和方法也能够直接影响到稻米的 加工品质。选择科学的收获时间,稻米品质自然就会提 高。在水稻腊熟期,其蛋白质含量也不断增加,在黄熟 期,蛋白质含量处于最佳值,之后就会不断下降。另 外,稻米收获方法也直接影响到稻米的加工质量,比 如,如果使用人工收获稻米,其加工品质常比机械收获 的稻米更为完整,并且其品质和口感更好。
6 仓储技术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稻米质量和品质也和稻米的仓储技术有着很大的关 系。通常,稻米含水量在15%左右,如果在仓储期间温 度过高,就可能造成谷堆的热量不断提高,使得稻谷十 分容易产生霉变,因此需要做好通风和晾晒工作。
收稿日期:2019-08-27 基金项目:黔西南州科技计划课题“黔西南州枇杷病虫发生规律及绿色 防控技术推广应用研究”(2016-1-11);黔西南州科技计划课题“石 漠化山地枇杷资源化开发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2018-1-02); 黔西南州科技计划课题“枇杷资源化开发及产业化科技创新团队” (2018-1-07)。 作者简介:王慧颖(1982—),女,湖南长沙人,博士,研究方向为教 学与农业科研。E-mail: iris.wang@。

枇杷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枇杷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枇杷叶斑病我省常见的枇杷叶斑病有:灰斑病(轮斑病)、斑点病、角斑病和胡麻色斑病。

发病重时造成早期落叶,果树长势弱,影响新梢抽发。

灰斑病还为害果实;以上 4 种病害常混合发生,症状和发生特点都有相似之处。

一. 症状 (Symptoms)1. 灰斑病:叶片上初为淡褐色圆形病斑,后转为灰白色,表皮干枯,易与下部组织脱离。

病斑常愈合成不规则的大病斑。

病斑中央灰白色,其上散生黑色小粒点。

病斑边缘有明显的黑褐色环带。

果实受害产生紫褐色圆形病斑,后期凹显,散生黑色小粒点。

2. 斑点病:叶上初为赤褐色小点,扩大后近圆形,病斑比灰斑病小,中央灰黄色,后期产生黑色小粒点,有时排列成轮纹状,小黑点细而密。

病斑也会愈合为不规则大病斑。

3. 角斑病:叶片上初为褐色小点,扩大后以叶脉为界,呈多角形病斑。

也可愈合成大病斑。

病斑赤褐色,周围常有黄色晕圈;后期病斑中央稍褪色,其上长出黑色绒状小粒点。

灰斑病斑点病角班病4. 胡麻色斑病:叶片上产生很多小圆形病斑,芝麻大小,紫褐色,边缘红紫色。

后期病斑中央灰白色,上生小黑点,病斑也会扩大、愈合成不规则大病斑。

二. 病原 (Pathogen)1. 灰斑病: Pestalozzia funerea盘多毛孢属,分生孢子盘埋生在寄主表皮下,后突破表皮而外露。

分生孢子纺锤形,中央三个细胞茶褐色,二端细胞无色,顶端细胞的末端有3根刺毛。

2. 斑点病: Phyllosticta eriobotryae叶点霉属,分生孢子器球形、扁球形,黑色,孔口突出在寄主表皮上。

分生孢子椭圆形。

无色,单孢。

3. 角斑病:Cercospora eriobotryae尾孢属,分生孢子梗着生在子座上,丛生,直立,单胞,淡褐色,老熟后有1-5 个隔膜。

分生孢子无色,鞭状,直或稍弯,3-8个隔膜。

4. 胡麻色斑病: Entomosporium eriobotryae虫形孢属,分生孢子盘皿状,成熟后露出表皮外,盘下一般可见菌丝体,分生孢子梗短而细。

枇杷叶斑病的症状、发病规律、防治措施介绍

枇杷叶斑病的症状、发病规律、防治措施介绍

枇杷叶斑病的症状、发病规律、防治措施介绍【导读】枇杷是我国常见的果树,特别在南方地区,但近年来随着枇杷种植的蓬勃发展,我国中部地区如河南也有大面积种植,枇杷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病害有叶斑病,那么发病的症状及原因是什么?如何有效预防?下面一起来了解下。

枇杷是我国常见的果树,特别在南方地区,但近年来随着枇杷种植的蓬勃发展,我国中部地区如河南也有大面积种植,枇杷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病害有叶斑病,那么发病的症状及原因是什么?如何有效预防?下面一起来了解下。

一、枇杷叶斑病枇杷叶斑病在过去主要集中在我国的福建、广西等省份,但近年来由于苗木运输、引种等渠道,呈现不断扩散趋势。

如果感染此病害,病情会迅速扩展,造成植株叶片上出现密集的赤褐色斑点,严重的时候树体大量落叶,树势衰弱,结果能力大幅降低。

二、叶斑病的症状枇杷叶斑病是灰斑病、角斑病、斑点病的总称,这三种病害往往混合性发生,但是三者之间的病症以及病原菌却不相同,具体如下:1、灰斑病这是对枇杷产量和品质影响最为严重的病害,危害植株的芽、嫩叶、老叶、花、果实等部位,该病的叶缘病斑呈半圆形,其余病斑呈圆形,病斑中央呈灰白色至灰黄色,上边散布黑色小点。

病原菌:枯斑盘多毛孢菌。

2、角斑病这种病害只危害植株的叶片,该病的病斑呈多角形,常数个连接成不规则大斑,斑块呈赤褐色,周围有黄色光晕,后期病斑会蜕变成黄褐色,病斑上部散布黑色小点。

病原菌:琵琶尾胞孢菌3、斑点病与角斑病类似,只危害植株的叶片,该病的病斑呈圆形,病斑中央灰黄色,外缘呈赤褐色,后期病斑上长出黑色小点,排列呈轮纹状。

病原菌:琵琶叶霉菌三、叶斑病的发病规律叶斑病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发病概率会明显增加,没有固定发病时间,全年均可发病,一年会有多次侵染。

其中灰斑病适宜生长在温度为24-28℃之间,高于32℃和低于20℃此种病害发生概率极低;另外,干旱的环境也会促使灰斑病和角斑病的发生。

在生产上防治的时候往往在每年的3-7月以及9-10月这两个时间段进行。

枇杷病虫的防治技术

枇杷病虫的防治技术

枇杷病虫的防治技术汇报人:2023-12-15•引言•枇杷病虫的种类与识别•防治技术目录•化学防治技术•防治效果评估与监测•结论与展望01引言为了有效控制枇杷病虫的危害,提高枇杷的产量和品质。

目的由于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的变化,枇杷病虫的种类和危害程度也在发生变化,因此需要不断研究和改进防治技术。

背景目的和背景枇杷病虫直接危害果树的叶片、枝条、花朵和果实,影响其正常生长和发育,导致产量下降、品质变差。

枇杷病虫可以传播病毒和细菌,引发其他病害,如溃疡病、炭疽病等,进一步加重危害程度。

枇杷病虫的危害间接危害直接危害02枇杷病虫的种类与识别枇杷天牛危害树干,造成树皮开裂和流胶。

枇杷黄毛虫危害叶片,造成叶片缺刻和孔洞。

枇杷烟煤病危害叶片和果实,产生黑色煤层,影响果实品质。

枇杷炭疽病危害叶片和果实,造成果实腐烂,叶片出现灰白色或灰褐色病斑。

枇杷叶斑病危害叶片,产生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

常见枇杷病虫的种类观察症状病状识别虫态识别查阅资料枇杷病虫的识别方法01020304注意观察枇杷树的叶片、果实和枝干上是否有异常症状出现。

了解每种病虫的病状特点,如颜色、形状、大小等,进行识别。

对于昆虫类病虫,了解其成虫、幼虫、卵等不同虫态的形态特征,进行识别。

查阅专业书籍或上网查询相关资料,获取更多关于枇杷病虫的信息。

03防治技术施用有机肥和复合肥,增加树体营养,提高抗病能力。

科学施肥合理修剪病枝处理保持树冠通风透光,减少病菌滋生。

及时剪除病枝、病果,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病源。

030201农业防治技术保护和利用天敌,如寄生蜂、瓢虫等,控制害虫数量。

天敌保护使用生物农药,如苏云杆菌等,杀灭害虫。

生物农药利用有益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改善土壤环境,抑制病原菌生长。

有益微生物灯光诱杀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设置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等诱杀害虫。

色板诱杀利用害虫的趋色性,设置黄板、蓝板等诱杀害虫。

人工捕杀人工捕捉成虫、幼虫,或摘除有虫卵的叶片、枝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题目:枇杷叶斑病发病流行遗传规律及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课程:农业植物病理学授课老师:侯明生蔡丽学生姓名:王杰学号:2011301200710专业班级:植物保护1103班2013/06/20枇杷叶斑病发病流行遗传规律及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摘要:枇杷叶斑病是枇杷生产中一类严重的侵染性病害。

随着枇杷产业的发展和气候变暖,叶斑病的发生逐年加重,严重影响树势、产量和果实品质。

本文综合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结果,从发病流行遗传规律及防治方法等方面综述枇杷叶斑病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枇杷;防治;叶斑病;流行规律;遗传规律批把叶斑病是斑点病、灰斑病、角斑病的总称,三者往往混合发生。

轻则叶上出现斑点影响光合作用,削弱树势,重则影响产量。

在温暖多湿的环境中容易发生。

一年多次侵染,尤其是在多雨季节是斑点病盛发期。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3 月中旬至7 月中旬;9 月上旬至10 月底,都是该病迅速蔓延发展期。

梅雨季节,在土壤瘠薄,排水不良、管理不善,生长较差的树更易先生病。

干旱时则灰斑、角斑病易发生。

枇杷叶斑病是枇杷生产中一类严重的侵染性病害。

随着枇杷产业的发展和气候变暖, 叶斑病的发生逐年加重, 严重影响树势、产量和果实品质。

1.枇杷叶斑病的病状分类及病害特点1.1 斑点病:(1)病害特点:专门为害批把叶片,叶上病斑初期为赤褐色小点,后扩大成圆形,中央为灰黄色,外缘呈灰棕色或赤褐色,往往许多病斑连成一大块,呈不规则形,使病叶局部或整张枯死。

后期在病叶上长出许多小黑点,排成同心轮状,但也有时散生。

这些小黑点就是斑点病的分生孢子器。

(2)病原(pathogen)斑点病的病原菌是半知菌的一种,分生孢子器呈球形或扁球形,黑色,埋生于寄主表皮下,其孔口突出于寄主表皮外;分生孢子椭圆形,无色,单胞。

菌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在病叶中越冬。

分生孢子器球形或扁球形,黑色,埋生于寄主表皮下,有孔口突出表皮外。

分生孢子椭圆形,无色,单胞。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体在被害叶上越冬。

(3)发病因素(epidemic factor)一般在土壤贫瘠,排水条件较差,栽培管理不良的果园内发病较重。

禾苗发病往往较成株重,特别在土壤贫瘠,生长不良时更为严重。

品种间发病情况也有差异。

白沙品种发病最重,其次为乌儿和红种,以夹脚及夹脚与乌儿的杂交较抗病。

病斑近圆形,多数病斑愈合后成不规则形,沿叶缘发生时则成半园形。

病斑初期为赤褐色小斑点,后期逐渐扩大,中央变为灰黄色,外缘则仍为赤褐色,紧贴外缘处为灰棕色,后期病斑上长出黑色小点,有时排列成轮纹状。

这些黑色小点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1.2 灰斑病:(1)病害特点: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果实。

是叶斑病中发病最多的一种。

叶片受害初病斑呈淡黄色圆点,约 2 —4 毫米,以后迅速扩大,联成不规则的大斑,中央呈灰白色以至灰黄色,边缘具有明显的黑色环带,多呈圆形,较规则,比斑点病的病斑大些。

果实受害,初时产生紫褐色圆形斑点,发病很快,不久就凹陷。

病斑圆形,初呈淡褐色,后变灰白色,表皮干枯,易与下部组织脱离。

多数病斑可愈合成不规则的大病斑。

病斑边缘明显,为较狭窄的黑褐色环带,中央灰白色至灰黄色,其上亦散生有黑色小点,但比病斑上的黑点粗而疏。

果实受害后产生圆形紫褐色病斑,病斑处显著凹陷,其上散生有黑色小点,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

(2)病原(pathogen)灰斑病的病原菌是一种半知菌,分生孢子盘初时埋生于寄主表皮内,后来突出寄主表皮而外露。

分生孢子纺锤形,由 5 个细胞组成,顶端有纤毛三根,基部有脚毛一根。

以分生孢子及菌丝体在病叶或病果的残体上越冬。

分生孢子盘初埋生表皮下,后突破表皮而外露。

分生孢子纺锤形,大小24~26×8~10微米,由5个细胞组成,中央的3个细胞茶褐色,两端的细胞无色,其顶端具有纤毛3根,基部具有1根短的脚毛。

纤毛无色,长30微米左右。

病菌以分生孢子及菌丝体在被害叶上越冬,第二年春季,越冬后的分生孢子及新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雨水传播,引起初次侵染。

(3)发病因素(epidemic factor)灰斑病以乌儿发病较重,白沙和红种次之,夹脚及夹脚与乌儿的杂交较抗病。

1.3 角斑病:(1)病害特点:专为害批把叶片,病斑初时呈赤褐色小点,后以叶脉为界,逐渐扩大,呈不规则的多角形,周围有黄色晕环,后期病斑中央赤褐色稍褪色,以后长出黑色霉状小粒点,即分生孢子梗。

病斑以叶脉为界,呈多角形,多数愈合成不规则的大斑。

病斑赤褐色,周围往往有黄色晕圈,以后长出黑色霉状小粒点,这是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2)病原(pathogen)角斑病的病原菌是一种半知菌。

病菌发育到一定阶段时,由部分菌丝体集结在寄生表皮下,形成菌丝块。

菌丝上长出孢予梗,初生的分生孢子梗直立、单胞、淡褐色。

老熟时先端弯曲,颜色转深,有 1 —5 个隔膜。

分生孢子无色,鞭状、直或略弯,有 3 —8 隔,以菌丝块及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在病叶上越冬。

病斑上散生的黑色霉状小粒点,外观有些象分生孢子器,实质上是丛生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病菌在产生孢子以前,部分菌丝体结集于寄主表皮以下,形成菌丝块,然后长出分生孢子梗。

初生分生孢子梗直立,单胞,淡褐色。

老熟时先端稍弯曲,颜色变深,有隔膜1~5个,大小10~15X3~4微米。

分生孢子无色,鞭状,直或弯曲,大小30~70X2.2~3.5微米,有隔膜3~8个,每个细胞内含有1~3个油球。

以菌丝体块及分生孢子在病叶上越冬,在浙江终年有分生孢子的产生。

(3)发病因素(epidemic factor)角斑斑以白沙发病较重,夹脚、红种,以及夹脚与乌儿的杂交种次之,乌儿很抗角斑病。

2.枇杷叶斑病的发病规律批把叶斑病主要是在温暖多湿的环境中容易发生。

一年多次侵染,尤其是在多雨季节是斑点病盛发期。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3 月中旬至7 月中旬;9 月上旬至10 月底,都是该病迅速蔓延发展期。

梅雨季节,在土壤瘠薄,排水不良、管理不善,生长较差的树更易先生病。

干旱时则灰斑、角斑病易发生。

3.枇杷种质资源叶斑病抗性调查3.1不同来源地种质资源的抗性比较表现与总体抗性分布趋于一致, 无明显差异, 均表现为以中抗和感病类型为主导(表1)。

3.2野生近缘种与普通枇杷的抗性比较在调查的168份种质资源中, 野生近缘种有4份, 均对叶斑病表现一定的抗性(高抗和中抗), 无感病品种; 在164份普通枇杷资源中, 表现抗性的占52144%(高抗、抗病和中抗), 感病的占46134%, 高感的2份, 占1122% (表2)。

3.3枇杷野生种与栽培种的抗性比较在13份枇杷野生种中, 表现中抗的占76192%, 表现感病的占23108%, 无高感和高抗品种; 而在151个枇杷栽培种中, 感病的最多(占栽培种总数的48134%), 其次为中抗品种(占44137%), 也存在高抗和高感品种(表3)。

3.4小结与讨论本试验结果表明, 大多数枇杷种质资源对叶斑病表现中抗和感病, 有4份资源表现出很强的抗性,说明在众多的种质资源中寻找抗病材料是可行的。

在育种中选择父母本时, 应可尽量挑选抗病性强的品种, 避开感病的品种。

但这些高抗种质资源能否作为抗病的育种材料, 还需要结合其他经济性状进行综合评价。

枇杷叶斑病主要包括灰斑病、斑点病和角斑病, 这3种病害的病症和病原均不同, 但发病条件相似往往混合发生, 所以本研究将这3种病害作为一类病害进行调查。

但针对这3种不同病害, 不同种质资源的抗性又有差别有待于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从调查结果可见, 枇杷叶斑病病原不仅能侵染普通枇杷, 而且能侵染枇杷的近缘种, 但为害程度要小一些; 从发病情况看, 野生种的整体抗病水平强于栽培种, 这可能与长期的自然选择有关, 也可能与两者植物学性状的差异有关。

近年来, 随着枇杷栽培面积的扩大, 叶斑病已成为枇杷生产中的严重障碍之一, 筛选抗病品种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也有一些学者对部分枇杷品种的叶斑病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 如衷尔钧等调查了江西省安义县枇杷叶斑病的感染程度, 认为洛阳青、坂红、白梨和黄岩5号等品种较抗病; 也有报道认为解放钟、大叶杨墩和夹脚等品种较抗病也有报道认为解放钟、大叶杨墩和夹脚等品种较抗病夹脚与大叶杨墩显示抗病, 这与衷尔钧等的研究结果相近; 而白梨、黄岩5号和解放钟等3个品种均表现为感病, 不同于前人的研究报道, 这可能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调查方法和不同的评价标准有关, 因此, 本研究还需通过多年多次的调查结果加以验证。

4.枇杷果实成熟期及叶片抗叶斑病的遗传倾向研究杂交育种是培育枇杷新品种的有效手段, 黄金松等通过有性杂交已选育出早钟6号、香钟11号、钟津2号等8个枇杷新品种, 因此开展枇杷的性状遗传研究, 为杂交亲本的选配及后代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笔者曾于1991、1993年分别研究了枇杷的早实性和果实的果重、果形、皮色、肉色及综合品质等遗传倾向。

接下来就枇杷杂种后代的果实成熟期和叶片抗病性进行遗传倾向分析。

以全树果实25%转为橙色或黄色为标志, 隔天调查, 每株2次以上, 每杂种单株和亲本按东西南北和顶部5个方位采集有代表性的果实5个, 测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取果实平均可溶性固形物最高者的测定日期, 为该单株的成熟期。

枇杷叶斑病是斑点病、灰斑病和角斑病的总称。

亲本和杂种单株按东西南北和顶部5个方位, 每个方位随机取一个枝梢调查春叶8张, 每株40, 按感病轻重分为5级。

0级叶面无病斑; 1级叶面有个别病斑( 5个以下) ; 3级病斑面积不超过叶面积的1/ 3; 5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1/ 3~1/ 2; 7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1/ 2以上。

所得数据以平均值代表单株的感病情况。

并用病情指数表示各组合的抗病性。

亲本品种根据调查结果, 同时以多年来在本所的表现作相应比较, 分为高度感病、中度感病和抗病3种类型。

4.1结果与分析果实的成熟期遗传,从表1可见,亲本成熟期相同(中×中)的4个杂交组合, 杂种成熟期大多数接近亲本,但(太城4号×津云)和(梅花霞×津云)2个组合有趋向晚熟的变异类型,呈超亲遗传现象。

亲本成熟期相差较近( 晚×中)的2个组合,杂种成熟期以介于双亲范围内的个体数为多, 但( 解放钟×太城4号)组合,杂种后代均有早、中、晚三个熟期的单株分布,表现广泛的分离现象,而(解放钟×香甜)组合,其杂种后代成熟期大多数倾向母本的成熟期,无早熟的超亲类型出现。

亲本成熟相差较远( 晚×特早)的杂交类型,即(解放钟×森尾早生)组合, 杂种后代的成熟期表现为特早熟、早熟和中熟,没有出现晚熟的类型,说明森尾早生的早熟性状基因对解放钟的晚熟基因具有明显的遗传优势,使杂种后代的成熟期整体偏向早熟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