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茶陵西村丧葬习俗
农村丧葬文化
农村丧葬文化之一:人主参墓
题记:家遇不幸,有殒人丁;循规祭祀,逝者吉祥;文明传承,不失风尚。
一、赞墓
白鹤仙师看的好,此地双龙在抢宝。
左边青龙高万丈,右旁白虎把头扬。
人主坟上添捧土,家族代代能文武。
人主墓地烧纸钱,儿孙人人中状元。
人主墓前上柱香,后代个个都平安。
人主坟前鸣金声,子孙儿女当公卿。
今天人主来祭拜,亡氏儿女洪福来。
二、参坟礼
一鞠躬:生的伟大,死的荣光!
二鞠躬:入土为安,子孙荣昌!
三鞠躬:万代春晖,百世流芳!
三、注意事项
人主不得再次沿来路返回丧家,此时回家。
湖南丧葬习俗
灵堂亦称“孝堂”、“灵棚”。
旧时停放灵柩的处所。
宋彭杉乘《续读黑客挥犀·陈烈遵左礼》:“蔡君谟(襄)居丧……(烈)与十二余生望门以手据地,膝行号恸而入孝堂。
”有的因房屋窄狭搭棚于庭旁,称“灵棚”。
桃江一带旧习,人死在外,尸体不进住宅,就在屋前搭起灵棚,并列灵柩殡葬冥物,以待吊者。
殡殓俗称“入殓”、“入棺”、“入木”、“上材”,指将尸体放入棺内。
起源甚古。
《周礼·春官·小宗伯》:“大敛、小敛”。
《仪礼·既夕礼》:“大敛于阼。
”贾公彦疏:“主人奉尸敛于棺。
”阼,指正屋居中东边。
古代宾礼,此为主位;西边的阶为高位。
大敛时,常在主位上入棺。
益阳殡殓之俗,与本省汉民族略同。
但贫富之间有俭奢之别。
据1912年《湖南民情风俗报告书》载:“湘俗舁棺入门,燃爆竹以迎之,置中堂,以两凳置棺盖于侧,以红毡覆之。
熬桐油松香成汁涂棺内,以陈石灰、石膏粉或五谷灰(用五谷灰扎棺,惟益阳有之,余者尚用陈石灰)倾入。
侍者仍奉尸入棺,用皮纸裹石灰为包(包数如死者之岁数)塞尸之空隙处。
乃掩巾加被以皮纸覆其上,为鱼鳞交搭之状,曰鱼鳞甲。
遂以五谷灰或石灰、石膏等倾满棺中,稍按紧之。
棺前悬布帷,下仍灯炬,妇人哭于帷内,男人哭于帷外。
然其起尸人棺之际,俗必延道士诵咒画水书符(水置棺下,符帖棺首。
云:可镇邪免漏,至发行乃去之)曰上材。
富者则礼生赞礼,曰起尸入殡礼、曰盖棺礼。
并告祖、告天地诸神。
毕,以长红笺书‘文公丧礼’四字贴堂上,对空行六叩首礼,曰立文公”。
益阳一带仍沿用旧习,用皮纸、石灰或石膏粉扎棺,俗称:“踩莲花堂”。
桃木棍民间每当浴尸换衣后,在死者左手握上一根较小的桃木,右手握一条手帕。
相传手帕让死者揩汗,桃木避邪,可作手杖,也可防犬。
挂功德昔时,民间在给亡人做超度时,往往在灵堂内挂功德。
功德是用宣纸画成佛祖等多种图案和头像,诸如太上老君、元始天尊、观世音等等,精裱成一幅幅的对袖,一般开路,只悬挂堂屋上首5-7幅,如做3-7日道场者,则堂屋上首和两边壁上都挂满功德,俗称满堂功德,阴沉森严。
丧葬习俗和流程范文
丧葬习俗和流程范文1.宣告死亡和准备当一个人去世后,首先需要有合法的官方声明,通常是由医生或相关机构签发的死亡证明。
家人或亲朋好友会将这一消息传达给其他人,并开始准备葬礼。
2.遗体处理将遗体从医院、护理院或家中转移到殡仪馆或丧家是丧葬程序的第一个步骤。
有些文化会在此过程中进行尸体的清洗和打扮。
3.殡仪馆或林地安置在遗体进行处理之后,遗体通常会被安置在殡仪馆中,等待葬礼仪式的进行。
一些文化中,人们会选择将遗体火化,而另一些文化则进行土葬。
4.丧家守灵在葬礼前的几天或几周内,家人和亲朋好友会安排在丧家守灵。
丧家守灵是一种传统的习俗,家人和来宾可以在这段时间内悼念逝者。
5.葬礼仪式葬礼仪式是丧葬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
它可能在殡仪馆、寺庙、教堂或家中进行。
在丧礼仪式中,通常会有祈祷、演讲、读经、唱歌、奏乐和追思逝者的活动。
有时候会安排颁发纪念品或花圈。
6.墓地安葬或火化土葬和火化是最常见的遗体处理方式。
在殡仪馆的葬礼仪式结束后,遗体会被带到墓地进行土葬。
而在火化后,骨灰会被安置在骨灰盒中,并可以选择安葬在墓地或散发在特定的地方。
7.悼念和纪念活动葬礼过后,家人和亲朋好友经常会举办悼念活动,以纪念逝者。
这可能是一个简单的聚会,供人们分享故事和回忆,或者是一个更正式的纪念仪式。
8.后续事宜丧葬礼仪结束后,家人需要处理一些后续事宜,例如处理遗产、生前安排的遗愿、通知相关机构和人员、处理法律文件等。
需要注意的是,丧葬习俗和流程会因文化、宗教、地域和习俗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异。
【优质】湘西土家族神秘葬礼是怎样的-精选word文档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湘西土家族神秘葬礼是怎样的土家族现存的诸多文化传统与现象,的确深刻地烙上了汉文化的印迹,甚至在汉族地区已经消失的民俗传统,在土家族聚居区仍然得以留存。
下面是湘西土家族的葬礼习俗介绍。
湘西土家族神秘葬礼土家族是世居在湘、鄂、渝、黔交界武陵山地区的少数民族。
普遍认为土家族为古代巴人后裔,也有学者指出,土家族实际上是汉族的一个民系。
撇开族源问题,土家族现存的诸多文化传统与现象,的确深刻地烙上了汉文化的印迹,甚至在汉族地区已经消失的民俗传统,在土家族聚居区仍然得以留存。
下面是一场土家族的葬礼,仪式中的许多场景,似曾相识又有点遥远。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喜其哈村一户向姓人家,家中老母亲在久病之后不幸去世,向家人按照土家族的传统习俗,请来一班道士为母亲操办葬礼。
道士们首先对遗体进行入殓。
道士是葬礼的核心,从灵堂的搭设和布置,坟墓的勘定,确定下葬时间,祭品的制作,一直到下葬的全过程,自始至终均在道士的指挥或亲自操作下进行,家属仅仅是配合。
与汉族类似,一个村子几乎互为亲属,一家的婚丧嫁娶之事也是整个村子的事情,村民会来协助操办,同时也一同参加聚会。
死者的亲属跟随道士进行“绕棺”仪式。
绕棺,又叫“打绕棺”,或名“穿花”,在老年人的丧礼上进行。
一般由五或七人,至少三人,成奇数跳唱,由道士领头,其他人跟后,围绕棺木边唱边绕行。
唱词内容广泛,可唱亡灵人生平,可唱神语传说,曲调多变,伴之以鼓、锣、镲、钹等打击乐,气氛和悦热闹,具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颇与古代“绕尸而歌”的传统相契合。
道士有一套班子,分工合作,除一人主要负责香烛道具等等,以及招呼家属配合外,其余的几人轮流做法,唱经。
操办葬礼的道士须具备多种技能,除了葬礼上的一切轨仪,还需精通堪舆之术,并且学习使用唢呐、镲、鼓等乐器,以及大量的唱诵和哭丧歌,一个成熟的道士需要经过数年的历练才能在不同规模的场合游刃有余。
湖南老人过世的风俗
湖南老人过世的风俗用水洗尸叫“净身”,讲究“前三后四”。
若死者为男性,还要请人剃头,穿寿衣。
忌穿袄子,因袄与“咬”同音。
女的则要戴上丝帕,贴身穿红色衣服。
裤腰带用青线或白线,一岁一根合成股,不能扭,从腰前围向背后,忌打疙瘩。
脚上穿长袜,纳鞋底用“跑马针”,不能用勾针子“回扣”。
亡者父母尚在,男的就戴白帽和三尺长的孝帕;女的戴白帽,贴身穿白衣。
穿时还要看裤内有无大小便,说大便象征福泽,后人受用不尽。
死者的衣服要甩到房上日晒夜露,也有挑好的经过消毒处理留作纪念。
尸体从床上移至木板上,用火纸将脸盖住,也有用拌有葱姜的鸡蛋饼子盖的。
不能叫太阳直接照射遗体,也不能让猫狗靠近。
有的给亡人手上塞些馍,放上柏枝,说是阴间恶狗多,可用这些东西打狗。
在死者脚前点一盏灯,叫“点脚灯”。
据传,阴曹地府黑暗无光,点一盏脚灯好照路。
用三斤六两火纸,打上钱凿印痕,待人一掉气便烧。
纸灰用白布小袋装上,放在棺前,说这种“落气钱”是亡者的“私房”,任何人不得占用。
另外,入棺前还要把药罐打碎,以示祛病防灾。
用高凳将棺材支在堂屋上方,男的停在正中,叫“寿终正寝”;女的停于右侧,叫“寿终侧寝”。
棺底铺上草木灰,用碗口盖五至七个印子,再用酒盅分三行一岁按一个印子。
灰上铺柏枝或皮纸,盖上“兜单”,落气钱放在右手跟前。
最上面盖的叫“盖坝”,上齐颈,下遮脚。
棺盖挪开一寸左右的缝隙,以便“假死还阳”。
同时用黄裱将家神牌位封住,出丧后揭开。
灵柩小头前安灵桌一张,上放香米,扎白布孝幛,供灵牌或引魂幡。
现在一般将遗像放大镶在玻璃镜框里,置于灵堂正中,两边写“音容永隔泪难禁,灵柩将离痛无极”之类的挽联。
如死者是男性,孝子就写“新故显考×公讳××老大人之灵位”,左下侧落款写“祀男××敬立”。
若是女性,就将“显考”换成“显妣”。
灵堂两边搁放孝男孝女及众亲友们赠送的花圈、祭幛及挽联。
大户人家,还要立神主牌位,上写“故显考×公讳××老大人之神主”,神字右边一竖和主字上面一点不写。
湖南农村丧葬风俗
湖南农村丧葬风俗在咱湖南的乡里头,丧葬风俗那可是讲究得很,一环扣一环,既庄重又带着浓浓的乡土情。
要说起来,那真是三天三夜都讲不完,但今儿个咱就挑些个主要的,用咱地道的湖南话,好好说道说道。
湖南农村啊,老人一旦归了西,家里人那是忙得团团转。
头一件事,就是得赶紧放鞭炮,噼里啪啦的,一是告诉邻里乡亲们,家里有人过世了;二是想让老人走得热热闹闹的,不孤单。
这鞭炮一响,村里头的人就知道,得赶紧过来帮忙了。
接着呢,就得给老人净身穿寿衣。
这寿衣啊,那可得挑好的,寓意着老人到了那边也能过得好。
穿上寿衣后,得把老人平平稳稳地放在门板上,这叫“停尸”。
这时候,家里人得守在旁边,哭丧的哭丧,烧纸的烧纸,整个屋子里头都是悲悲切切的。
到了夜里头,村里头有经验的老人就会来“守夜”。
他们坐在老人旁边,一边抽烟一边聊着往事,偶尔还会哼几句小曲儿,给老人送行。
这时候,家里人可不能闲着,得准备第二天的丧事了。
第二天早上,那就是正式的大忙了。
得请道士来做法事,什么开路啊、烧纸钱啊,都得来一套。
道士们穿着道袍,手里拿着法器,嘴里念念有词,那场面可真是既神秘又庄重。
村里头的人也都来了,帮忙的帮忙,吊唁的吊唁,整个村子都笼罩在一片悲伤的氛围中。
到了出殡的那天,那可真是热闹。
棺材得用八抬大轿抬着,前面还有人吹着唢呐,敲着锣鼓,一路浩浩荡荡地往墓地走去。
这时候,村里头的小孩都会跟在后面看热闹,大人们则会叮嘱他们不要乱说话,要尊重逝者。
到了墓地,那又是一番忙碌。
棺材得稳稳地放进墓穴里,然后填土、立碑。
这时候,家里人得哭得更厉害了,因为这一别,可就是永别了。
村里头的人也会过来安慰,说些“老人走得好”“在那边享福”之类的话。
丧事办完后,家里人还得“谢孝”。
就是得请村里头的人来家里吃饭,感谢他们帮忙。
这时候,村里头的人也会带着礼物来,表示慰问。
这一来二去的,也算是给老人送行了。
要说湖南农村的丧葬风俗啊,那真是既传统又讲究。
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
农村丧葬礼仪这15条习俗你知不知道
农村丧葬礼仪这15条习俗你知不知道“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丧葬文化的起源谈到起源,其实要把丧和葬分开来讲,先有丧而后有葬,有丧故葬之。
丧,谓之亡也,家有逝者感伤故念之,生者痛亡者亦哭之;葬,谓之臧也,祭死者以安其心也,念礼仪宗法故传之。
丧葬,办丧事葬死者,怀哀思祭缅怀。
中国丧葬观念的起源是可以说没有确切的时间,当时还处于群居状态,如果有社会成员去世,通常是丢弃置之、或者用树枝包裹,甚至分而食之。
而到了原始社会时期,原始人对''弃尸''已经''看不下去'',心中不忍。
于是产生了殡葬。
殡葬是人类自我意识达到高度清晰的产物,到文明社会,丧礼发展起来,后来变得越来越繁琐。
之所以更多的是选择土葬,一方面是人们对土地十分依赖和留恋,同时也是为了使死者的得到永恒的安息和葬地,此外人们还认为土地埋葬先人的形式是为死者提供了另外一个活动的空间,同时也随着人们的自我意识的加强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原始社会的人逐渐产生了宗教迷信灵魂不死的观念,然后才开始注重各种礼仪制度,包括丧葬礼仪,这才逐渐发展成为了属于中国特有的丧葬观念。
农村丧葬习俗之一(临终)人临终时,应将其移至正厅中临时铺设的板床上,谓之“搬铺”。
成年人,有配偶且有子嗣的,均谓之寿终。
旧俗认为,亡者在床上死,冥魂将被吊在床上,不能超度,且在死后是不能过梁的。
在确实没有生命的迹象后,通常以找一位有一定阅历和经验的本家来帮忙,在我们这叫支客(执客),类似于总管,在整个丧葬流程中处于一个核心的位置,基本负责处理所有人员安排及流程。
因为像这种事,较为突然,况且比较繁杂,主家通常还沉浸在悲伤之中,多数人又没有过多的经历。
当时,大多数人的脑子都是一片空白。
有亲友来帮忙,避免因慌忙乱了手脚而出错。
因为有些环节出了错,以后很难挽回和弥补,还会被外人嗤笑,而显得自家缺乏礼节和涵养。
然后把家中供奉的神明或者厅前中堂都遮盖起来,门上要斜贴白纸,遮盖门神,取下红色的对联。
农村葬礼很注重细节,尤其是出殡习俗多。出殡习俗都有哪些?
农村葬礼很注重细节,尤其是出殡习俗多。
出殡习俗都有哪些?样,那里把出殡分成了两部分,即出殡和上山(有的称上界)。
出殡棺,他们认为这个时辰对他们不利。
天亮以后,民间认为从堂屋抬出的棺见不了日光。
出殡的讲究。
出殡速度要快,基本上是小跑,不能捆绳索,用木杆子抬,只能用赤手抬,这就要求扶柩的人要有一定的手劲。
出殡时棺上不能罩棺罩及任何东西。
把棺移到屋外的坪地上,棺要放在两条二人凳上,停稳后棺上可盖一些东西,一般是被子印心之类的布料或毛毯。
这些盖过棺的布料或毛毯,不能丢弃,等办完丧事后要分给孝子孝女做被子用,民间的说法是,孝子孝女盖了这种料子的被子会身体健康。
上山(界)棺移到屋外坪地后,再把棺移到墓葬地,这个过上称为上山(界)。
上山的时间讲究。
上山的时间一般是上午或者下午,也就是要避开午时。
与出殡一样,出殡时,如在子时,扶柩的人不肯移,同样的道理,午时的时候,扶柩的人也是不肯扶柩的,认为这个时辰对他们不利。
扶柩人数。
扶柩人数一般是根据墓葬地的远近和山的高低来确定,分为班数,一班为八人,离墓葬地再近也不能少于两班人,远一点的地方,可根据情况请三到四班人。
扶柩人的待遇。
按老规矩,扶枢是一种义务性质的,但孝家要给一些物质上的待遇,发给他们的东西都要成双。
主要有:鞋子(过去是草鞋,现在为解放鞋)两双、毛巾两条(过去为号布两块)、香烟两包。
扶柩工具。
两根长杉木,两根短木棒。
这两种工具是村寨中常备的,也是公用的,一般放置在公共场所,如亭子、鼓楼、风雨桥等,能遮雨的地方。
粗绳索,用稻草织成,用了后要在墓葬地烧掉。
细绳索,由扶柩的人自带,用了后由他们自行带回。
起柩与唱葬歌起柩前要敬神,敬神毕就起柩。
有的地方在敬神后有唱葬歌的习俗,一般由扶柩的人唱,也有专门请来的歌师唱,要唱好一阵才起柩。
孝子孝女及所有带号的晚辈走在棺前,一步三拜,并沿路散发纸钱,叫撒路纸。
娘舅与长辈,或平辈中年长者、村邻走后面。
撒灵米起柩后,有一人专门负责向棺上抛撒稻米,叫撒灵米。
茶陵风俗作文
茶陵风俗作文《茶陵风俗之婚俗》茶陵的风俗有不少有趣的地方,这婚俗便是其中之一。
在茶陵,一场婚礼那可热闹得很。
从定亲开始就充满了各种讲究。
通常男方要是看中了哪家的闺女,就会找个媒婆去说亲。
这媒婆可都是能说会道的。
我就见过一次,那媒婆走路风风火火的,进了女方家门,脸上堆满了笑容。
她一坐下就开始夸男方,从男方的勤劳肯干说到家庭和睦,什么家里的老母猪每年都能下好几窝崽,房子宽敞还新盖了个小仓库。
听得女方家长都忍不住笑起来。
定亲之后就等结婚的日子了。
到了结婚那天,新郎官得早早起来,穿上那一身喜庆的红长袍,带着迎亲队伍就出发。
迎亲队伍里一定得有个会耍嘴皮子的,为啥呢?因为到了女方家的门口,女方的亲戚们就会把门给堵上,这时候就得靠迎亲队伍里那个人说些吉利话,像什么“新人新事新气象,新郎今天迎新娘,新娘美貌似天仙,快开门来迎新郎。
”之类的。
当新娘被迎进新郎家,那可不得了。
有拜堂的仪式,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
在场的宾客们都伸长了脖子瞧着新人。
然后就是吃酒席,酒席上全是茶陵的特色菜。
像血鸭,那红红的鸭血裹着鸭肉,吃起来香辣可口。
不过这菜也有说法,说是寓意着日子红红火火。
还有那稻花鱼,鱼是自己稻田里养的,煎得两面金黄,闻着就香。
酒桌上新郎新娘还得给宾客敬酒,那些长辈会给新人说些祝福的话,也有打趣新郎小时候调皮事的,说新郎小时候偷隔壁家的红薯烤着吃,满脸黢黑像个小鬼似的,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整个婚礼的气氛是又开心又热闹。
《茶陵风俗之丧葬习俗》茶陵的丧葬习俗是很庄重严肃却也有着别样的地方。
有人去世的时候,家属那是悲痛万分的。
可是这繁重的丧葬仪式一点也不能马虎。
我家里的一位远亲去世的时候,我就跟着爸妈去参加葬礼。
当时一到那个村子,就能感觉到那种凝重的气氛。
远远地就听到哀乐声在响着。
家里设了个很大的灵堂。
灵堂里摆满了花圈和祭品。
死者的遗像就放在正中间,周围是白色的蜡烛在燃烧着。
旁边守灵的亲人眼睛红通通的,面容憔悴。
这丧葬习俗里的出殡环节很是特别。
湘乡奇特的丧葬风俗
湘乡奇特的丧葬风俗时间:2018-07-14 11:24:25 | 作者:李宛桐我来到湘乡几年了,虽然我并不了解这里有多少风俗,但湘乡奇特的丧葬风俗却让我刻骨铭心。
我家住在涟水河畔,刚来湘乡时,隔三差五就见到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一个好大的阵式队伍从家门走过,我以为是什么游行表演队伍,结果邻居阿姨却告诉我,那是有人去世了,这是湘乡的风俗,哪家有人去逝了,都要大办丧事三至六天,当我怀揣不解之时,没想到我们一家却经历了这场奇特的丧葬风俗。
我最敬爱的奶奶是在湘乡去世的,还记得奶奶去世的时侯,干爸跟我们说:“我们湘乡的丧葬风俗跟你们北方不一样,你们看怎么办合适?”爸爸、妈妈毫不犹豫地对干爸说:“那就入乡随俗吧!请你帮我们把这事操办了吧。
”干爸一家是我们来湘乡最亲的一家人了,干爸他们不怕任何忌讳,把奶奶接到村里的家中,在那儿办了丧事,还为奶奶准备了一块墓地,我们一家人都非常感谢他们,就这样干爸为奶奶操办了一场我们从未见过的丧事。
首先干爸把“地仙”和做法事的都请到家里来,奶奶静静的躺在棺材里,我们都披麻戴孝地向奶奶叩拜,然后一连就是三天,还在院子里搭起一个小舞台,吹吹打打,唱唱跳跳,村里很多人在看热闹,可奶奶的去世,给我很大的打击,我一直沉浸在悲痛当中,我对此非常不解,干爸对我说:“湘乡人在这块乐土上一代代生息繁衍,这些风俗习惯也在秉承着老祖宗传下来的套路。
家家都这样做,就想让逝者风风光光地步入天堂,也是我们对逝者最好的怀念方式。
”虽然我不太习惯这种做法。
但还是跟着走完这套非常繁索的流程,每次听师傅读“祭文”时,我们就要三拜九叩,听“祭文”的时候,必须跪成匍匐状,以示孝心,虽然我一句听不懂,可听师傅带着哭腔读“祭文”,我还是会泪流满面,十分想念奶奶,还有“拜桥”来超度亡魂,我们就跟着一跪一拜,跑来跑去,院子里用纸扎满了花花绿绿的房子、小人………奶奶还能听到、看到、收到这些吗?没人能回答我。
我最最敬爱的奶奶永远离开了我,她再也不会回来了。
湖南农村老人入殓流程
湖南农村老人入殓流程The process of preparing an elderly person for burial in rural Hunan often follows a traditional set of customs and rituals. This solemn process serves as a way to honor the deceased and show respect for their life and contributions to the community. From the moment the news of the person's passing is received, preparations for the funeral begin.在湖南农村,老人的入殓流程通常遵循传统的习俗和仪式。
这个庄严的过程是为了尊重逝者,表达对他们生命和对社区的贡献的尊重。
从接到老人去世的消息起,葬礼的准备工作就开始了。
Family members and neighbors come together to assist with the preparations, creating a sense of community and support during this difficult time. The body of the deceased is carefully washed and dressed in their best clothing, as a way to show respect and dignity in their final moments.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deceased should be cleansed and prepared in a way that reflects their importance in the community.家人和邻居们团结一致,合力协助准备工作,在这段困难时期,共同建立起一种社区支持的氛围。
丧事基本流程及注意事项
《丧事基本流程及注意事项》今天咱们来唠唠丧事的那些事儿。
这事儿虽然听起来有点沉重,但咱得知道,这也是人生的一部分,有它的讲究呢。
一般来说,要是家里有人去世了,首先得报丧。
这就像发一个消息,告诉亲戚朋友们这个不幸的事儿。
我有个邻居张大爷去世的时候,他儿子就忙开了。
他先给亲戚们打电话,一个个通知。
每打一个电话,声音都带着哭腔,说:“叔啊,我爸走了,您来送他最后一程吧。
” 亲戚们在电话那头一听,也都难过起来,纷纷答应。
然后呢,还得在门口贴上白纸或者挂个白幡啥的,让周围邻居也知道这家有丧事了。
接着就是设灵堂啦。
这灵堂可重要了,就像一个告别的小天地。
我见过一家设灵堂的,那屋子里摆满了花圈。
中间放着逝者的遗像,前面摆着一张桌子,上面放着香烛、祭品啥的。
这香烛得一直点着,不能灭了。
有个亲戚在那守灵的时候,就一直盯着香,小声嘟囔着:“这香可不能灭啊,就像咱们对大哥的思念不能断。
” 旁边帮忙的人也都神色凝重地点点头。
在这期间呢,亲朋好友们都会来吊唁。
来的人都要穿得素一点,别穿得花里胡哨的。
有一回,有个年轻人不懂,穿着一身鲜艳的衣服就来了。
一进门,大家都看向他,他还没反应过来。
他爸妈赶紧把他拉到一边,说:“你这孩子,怎么穿成这样,快回去换。
” 年轻人这才明白过来,红着脸跑回家换衣服了。
大家来吊唁的时候,一般会带上花圈或者挽联,然后对着逝者鞠躬。
这鞠躬也有讲究,一般是三次,要弯腰弯得低一点,表示对逝者的尊重。
然后就是入殓啦。
这可不能马虎。
给逝者穿寿衣的时候,得轻手轻脚的。
我听一个在殡仪馆工作的朋友说,他们给逝者穿寿衣的时候,就像对待自己最亲的人一样。
有个新员工一开始有点害怕,老员工就对他说:“别害怕,这是我们送他们走的最后一步,得做好。
” 穿好寿衣后,就把逝者放进棺材里,这时候家人一般都会哭得很伤心。
出殡是个大事。
一般会有专门的人抬棺或者用灵车。
我见过一次农村的出殡,那抬棺的人喊着号子,一步一步地走。
逝者的家人在后面跟着,哭得那叫一个撕心裂肺。
湘西丧葬习俗的变迁
湘西丧葬习俗的变迁丧葬习俗,是重要的民俗事象之一,是人生礼仪的最后一项“告别仪式”。
它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展示了各民族人民复杂宽广的心理世界,有着相当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它也是考察观照民族文化积淀的一个独特而真切的窗口。
而随着民族的大融合、社会的发展土家族的丧葬习俗也有了变迁。
在湘西地方丧葬仪式是看的相当重要的一种仪式,不仅仅只是对已逝之人的尊重与怀念更是生者希望死者能够不纠缠的心理暗示。
在湘西,不管是老人或者是年轻人死去都要举行丧葬仪式,但是因死亡的年龄不同而举行的丧礼重视度是不同的,老人成为“白喜”举行的仪式比较讲究,而年轻人则会比较的随便。
而举行的丧葬的形式根据时间的长短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基本上为三天和七天这两种形式,在死者弥留之际,子女儿孙是陪在死者身边为其接气,在死后要马上放鞭炮告知左邻右舍来帮忙,一些有名望的或有经验之人便会烧起纸钱,一般为三斤六两,在有子女在附近的水井去一瓶清水,原来是用瓦罐或竹筒现在就不太讲究了,由子女替死者洗澡之后穿上事先准备好的寿衣,用门板放在火炕的房中,脸上盖张白纸,胸口压一个鼎罐盖,脚边点上清油灯。
这时,把死者病中睡过的床铺草在屋外十字路口烧掉。
死者病中睡过的被盖,穿过的衣服都要洗晒。
将棺材放在堂屋正中,从七至九户邻居家中取来火坑灰撒在棺材内,铺上皮纸,就入殓,待亲人看过后再密封。
第二天就会请来道士先生为死者超度亡魂,道士先生来以后就会设置灵堂,子女晚辈则要戴孝,以前死者的孝男孝女, 孝子孝孙,都要戴孝,近亲属要戴白麻布者白布头巾,要穿不钉扣子,以布条相结的白长衫,叫孝衣。
孝帕要连续戴满三年。
死者的亲生儿子在死者安葬后三个月内不剃头发,以表哀思。
但现在孝子不用戴孝帕三年,只是在扶墓之后才能进别人家里,在死者死后三年内在七月半进行接死者的魂魄(但有些地方也没有这种习俗)。
在现在丧礼中加入了一些新的东西,原来只是一些民间的音乐,而现在家中比较富足的人则会请一些乐队吹奏丧歌,而现在也有加入追悼会仪式。
湖南丧事风俗
湖南丧事风俗
湖南丧事风俗是湖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一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湖南,丧事习俗是每个家庭成员都需要遵守的,并且是深受尊重的。
湖南丧事习俗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丧事中家庭成员必须较好的礼节及文化习惯的要求。
湖南人民在丧事上的文化习俗从古老的葬礼中可以得到反映,如果是男性的死者,那么家庭成员必须穿着素色的服装,以表示对死者的尊重,而如果是女性死者,那么家庭成员必须穿着彩色的服装,表达对死者的爱护。
另外,湖南的丧事习俗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受葬者的家人需要在死者葬礼期间忍受多种痛苦,以表达对死者的悼念。
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家庭成员必须哭泣,以表达对死者的悲伤,也表示他们是一个有爱心的家庭。
此外,湖南的另一个丧事习俗是丧礼,丧礼中不同礼物的送礼也是湖南家庭丧事习俗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在受葬者的家人尚未确定未来的安排时,必须要送上大礼,以表示对死者的尊重,也表示他们的负担只是暂时的,并且可以被替代的。
最后,湖南丧事习俗中还包括孝道的习俗,湖南人民认为,父母的身体健康及精神健康是最重要的,所以在丧事中,家庭成员必须要始终牢记孝道,无论他们在丧事中有多少痛苦,都必须要遵守孝道的习俗,而且这也是湖南家庭成员关心彼此的一种表现方式,也是为了长辈的幸福而最做的一种美德。
从上面可以看出,湖南丧事习俗是湖南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湖南,家庭成员对丧事的参与是很重要的,不仅要遵守文化习俗,还要牢记孝道,这样才能使家庭团聚更加坚固,世世代代风语流传。
湖南丧事习俗可以为当今社会带来许多正能量,并可以让家庭团聚得更加紧密,这样就可以实现“家和万事兴”。
湖南丧事风俗
湖南丧事风俗湖南省,位于中国中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省份,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圣地之一。
它有许多独特的传统,其中一个重要的传统就是丧事风俗。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礼仪之一,丧事在湖南省近代也得到了高度重视。
湖南民间普遍认为,正确的做法是为死者和祭奠的过程而有序的安排丧事,由死者的家庭负责丧事的安排,而他们的亲戚友人也会特别出席祭奠,以表达对死者的缅怀和哀悼。
首先,丧事的时间应根据死者的家庭和习俗而定。
通常,丧事举行的时间是由死者的家庭共同商议决定的,以确保死者服丧期间得到充分的尊重。
其次,死者的家庭在丧事期间还需要穿着暗色服装,以示哀悼。
此外,丧事期间还可以采取一些特殊的做法,如悬挂苍白的殡仪布或蒙茶,以表达对死者的深切悼念和眷恋。
祭奠的形式也是湖南丧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在正确的程序和流程中得以正确进行。
一般来说,死者的遗体将被放置在家中,而家中的亲戚友人则要在祭拜过程前端坐着,祭拜仪式则通常由死者的家人完成。
此外,人们还可以准备一些祭品或其它悼念品,送给死者的家庭,以表达对死者的敬意。
此外,在湖南省,还有一些特殊的丧事习俗,如举行追悼会、酒席或祭奠等。
根据死者的家庭的习惯,他们可能会准备一些追悼礼物,如衣物、纪念册、香烟等,以供死者的家人在追悼会上献上。
另外,为了纪念死者,他们也可以准备一些全新的家具,或者在死者去逝后,特别装饰家中,以表达他们对死者的痛惜之情。
总之,湖南的丧事风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既能够表达死者的家人对他的痛惜之情,又能够反映他们的尊重。
当湖南人民为死者准备丧事时,他们也会牢记以上传统礼仪,以此来展示对死者的最真挚的尊重。
湖南丧葬习俗有哪些
湖南丧葬习俗有哪些湖南丧葬习俗有哪些湖南传统的丧葬习俗受儒家影响较大,极具地方特色。
湖南葬礼从头到尾有很多的步骤,包括布置灵堂、殡殓、贴大旗、封柩、出殡等一系列过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湖南丧葬习俗有哪些灵堂亦称“孝堂”、“灵棚”。
旧时停放灵柩的处所。
宋彭杉乘《续读黑客挥犀·陈烈遵左礼》:“蔡君谟(襄)居丧……(烈)与十二余生望门以手据地,膝行号恸而入孝堂。
”有的因房屋窄狭搭棚于庭旁,称“灵棚”。
桃江一带旧习,人死在外,尸体不进住宅,就在屋前搭起灵棚,并列灵柩殡葬冥物,以待吊者。
殡殓益阳殡殓之俗,与本省汉民族略同。
但贫富之间有俭奢之别。
据1912年《湖南民情风俗报告书》载:“湘俗舁棺入门,燃爆竹以迎之,置中堂,以两凳置棺盖于侧,以红毡覆之。
熬桐油松香成汁涂棺内,以陈石灰、石膏粉或五谷灰(用五谷灰扎棺,惟益阳有之,余者尚用陈石灰)倾入。
侍者仍奉尸入棺,用皮纸裹石灰为包(包数如死者之岁数)塞尸之空隙处。
乃掩巾加被以皮纸覆其上,为鱼鳞交搭之状,曰鱼鳞甲。
遂以五谷灰或石灰、石膏等倾满棺中,稍按紧之。
棺前悬布帷,下仍灯炬,妇人哭于帷内,男人哭于帷外。
然其起尸人棺之际,俗必延道士诵咒画水书符(水置棺下,符帖棺首。
云:可镇邪免漏,至发行乃去之)曰上材。
富者则礼生赞礼,曰起尸入殡礼、曰盖棺礼。
并告祖、告天地诸神。
毕,以长红笺书‘文公丧礼’四字贴堂上,对空行六叩首礼,曰立文公”。
益阳一带仍沿用旧习,用皮纸、石灰或石膏粉扎棺,俗称:“踩莲花堂”。
桃木棍民间每当浴尸换衣后,在死者左手握上一根较小的桃木,右手握一条手帕。
相传手帕让死者揩汗,桃木避邪,可作手杖,也可防犬。
挂功德昔时,民间在给亡人做超度时,往往在灵堂内挂功德。
功德是用宣纸画成佛祖等多种图案和头像,诸如太上老君、元始天尊、观世音等等,精裱成一幅幅的对袖,一般开路,只悬挂堂屋上首5——7幅,如做3——7日道场者,则堂屋上首和两边壁上都挂满功德,俗称满堂功德,阴沉森严。
湘西丧葬习俗
湘西丧葬习俗老人临终,所有儿女须围在身边送终。
当家主人,备香一把,纸钱三斤六钱,烧成灰烬,为“落气钱”,在死者的房内烧,在屋外烧。
儿女放声大哭。
同时,扯来菖蒲或者桃树枝,放于水中熬水浴身,梳发换装。
裤带用线,按死者年龄,一岁一根线,不得多或少,用其中颜色的丝线(黄,白、黑、紫、蓝、绿、棕),穿寿鞋,鞋底用墨汁点上七个点,呈北斗七星状。
穿戴整齐后,用两扇门合置在堂屋中,让死者仰面而躺,叫“上柳床”。
脚下摆米或饭一碗,熟蛋一个,碗上插些草杆祭之,免得以后成饿鬼。
装木,要用七家人烧柴后留下的灰,放入棺材底部,再铺上竹席,被子之类的东西。
然后就可以将死者放入其中。
棺材底部的四角要垫上纸钱(一般是一指厚)。
请道士,取水。
道士将符咒(写上死者的姓名,生辰。
并将符咒的下端撕成三条。
)粘到一根棍子上——引魂旗(用来引领死者的灵魂)。
由死者的长子,一手拿引魂旗,一手拿一只碗,到水井打一碗水,道士还要给水井念经下咒语。
交与道士。
道士接过水,引魂旗口中念咒,完毕,将水放到神龛上(这是一种防腐的巫术,这种巫术可以使尸体即使在六月天也不会腐烂。
)布置灵堂,尸体一般在家里放三天,五天,这个是要看日子来决定。
如果是三天的话:第一天打绕棺,道士绕着棺材转,边转,边唱“丧堂古歌”(在湘西,有人丧,必定会请道士来打绕棺和请陪亡人来唱丧堂古歌。
这是湘西一种古老的沿袭下来的贵遗风。
古歌源于何时,从那古老的唱辞中追溯,似乎与楚汉时期那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有着很大的关系。
丧堂古歌有其一定的格式,起始结尾,都有一定的成俗。
演唱分为起歌、唱源、正歌、送歌等几部分。
)丧堂古歌可以用苗语唱,也可以用客话(汉话)唱。
一直要唱到出殡的前一天(一般是晚上唱,白天也可以唱),此过程中儿女戴孝,大哭。
穿戴与汉人相似。
安葬前一天“大葬夜”仪式中上通天桥(又称奈何桥)。
通天桥以方桌和条凳搭造,以白布缠扎,并点缀蜡烛。
仪式中由道士在前引渡亡灵,过桥,家属紧随其后。
农村丧葬习俗调查报告
农村丧葬习俗调查报告农村丧葬习俗是几千年来一代代流传的民间习俗。
如果哪家老人病故,故者晚辈一是要用硬币含入老人口中,叫含口钱。
老人含了含口钱,以示到了阴间,有吃有穿。
二是要烧落气钱,落气钱的数量是3.6斤、6.6斤,老人一落气,孝男、孝女要跪着烧,一边烧一边喊(爹)(妈),我们烧钱给你了,你要好好管理。
烧完后用草纸包成三份,两分到入棺时放于故人头两边,让他以后用,一包放在他手边,以便于他到阴间过关时,用于开支关卡费。
殡葬程序大致有以下几项:一、入棺入棺前孝家先要把老人洗净,穿好衣服,然后停于正堂屋中,下垫白布,上盖红布,然后派人去瞧日子,还要派男孝去请族宗自亲长辈到场(男老人先请叔叔、大伯,女老人要先请舅舅等长老),自亲长老到场后,在他们的监督下,开始入棺,入棺时,将棺材用条凳放于正堂屋中,选好吉时,请个经验丰富之人,扫材,扫材时打开棺盖,用一只雄鸡,提鸡面向大门、念:“此鸡不是非房鸡,玉母娘娘刺下扫棺鸡,从里往外挥动,一扫孝堂生魂出,二扫孝家人等生魂出,三扫六牧牲口生魂出,四扫五谷杂粮生魂出,五扫亡人死魂入、生魂出、死魂入”,将鸡从里向往丢出。
扫完棺材后,在棺内垫纸,用草纸叠成三角形,铺在棺底,铺纸要算亡人有几岁,就铺几份,另加三份。
左右和底数量一- 1 -样,纸铺好后,开始入棺,入棺时,亡人头顶要放瓦,脚边要放砖(叫头顶铜瓦脚采金砖)。
老人入棺材前要把身上的铁器、扣子全部剪掉,老人的腰带要用棉线,一岁数一根,另加三根合拼系在老人腰上。
二、领地领地要根据老人的属相、来配山向,按照阴阳先生的指点,葬在哪方亡命八字合葬哪方,还有哪方山向利葬哪方。
山向以亡命是两回事,山向不利,今年不利,明年利,可不开向,到利年开向,如果亡命人八字不合,就永远不合不能葬。
三、编扎编扎就是打钱、织马,一般都是由先生做,按照孝家的要求,有的织狮、马、鹿、像,有的织三人三马,打两束钱。
四、做法事做法事前要扎好孝房,孝房扎好后,按孝家的要求,有的做三晚法事,有的还要念经,也是三晚上,如两样都做就是六晚上,有的要搭架子、点天灯,点天灯也要按老人的岁数,有一岁点一盏,另加三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12月刊改革与开放湖南茶陵西村丧葬习俗刘凌(三亚学院旅业管理学院)摘要:丧葬仪式是中国社会重要的人生礼仪之一,也是西村村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文以描述丧葬过程为主线,运用参与观察的田野调查方法,从不同角度对西村的丧葬习俗进行详细描述,并通过对饮食、衣着、棺材的空间移动和各种角色承担方面对西村丧葬仪式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西村丧葬习俗一、导论死亡是每个人注定的终点,但由于人类文化的介入,死亡已不是一种简单的生老病死“规律”,而成为人类表达自己文化的最重要仪式之一。
丧葬仪式之所以能从古代流传下来,肯定有这一习俗的存在意义。
笔者从小生长在西村,对村子有着独特的情感与深刻的了解,也参加了不少丧葬仪式。
本文以描述丧葬过程为主线,运用参与观察的田野调查方法,从不同角度对西村的丧葬习俗进行详细描述。
并通过对饮食、衣着、棺材的空间移动和各种角色承担方面对西村丧葬仪式进行了分析。
礼金作为丧葬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所代表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呢?在礼金的交换过程中,双方又采取什么原则?不同角色与死者(包括主家)感情的深度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在一定程度上由礼金数量体现出来,相当于对感情程度进行了操作化。
通过对西村不同辈分村民进行个案(结构式和半结构式)访谈,了解村民对丧葬习俗的看法。
西村位于湖南省茶陵县腰陂镇,是一个行政村,地势以丘陵为主,较为平坦。
一年四季气候分明,气候温和,土地肥沃。
全村94户,329口人,均为刘姓,耕地面积571亩。
社区居民粮食以稻米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西村三宝”即大蒜、生姜、白芷,以及油茶树、油菜等。
此外家家户户都栽有李、桔、桃等果树。
村庄水塘甚多,村民另外一个重要收入来源是水塘养鱼,或围田养鱼苗。
二、西村丧葬从笔者出身之日起至今,村里一直保持着传统的丧葬仪式。
丧葬对于村里每家每户来说都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据记载,除了一些细节之外,对西村丧葬的描述和茶陵县相差不大。
《茶陵县志》这样描述当地的丧葬仪式:初葬:将尸体安放屋内门板上,叫停丧,然后讣告亲友,称送孝,孝子孝女身着白色孝布,腰围麻丝辫,痛哭哀悼。
入殓:也叫入木,将人死尸体移入棺木,三日后社灵堂,摆祭品,亲友纷至,进行祭奠,晚上烧纸桥,纸马押魂,音乐伴随,抗战前,富者还请僧人诵经,超度死者,出殡:棺材一般在家停放三至五日或时间更长一些,择定吉期后,通告亲友出殡,年轻人或猝死者则当天埋葬,叫热死热埋,出殡时,八人抬棺,孝子柱孝棍牵棺,长女爬棺,棺上扎棺罩,前有摇钱树,音乐。
亲友送棺至村外,过邀灵即返舍,孝子随棺到坟地安葬。
葬礼:近亲,一般抬食合,祭品为点心十二个,八碗供菜或猪头三牲祭,一般亲友送帐。
现虽废掉一些旧习,但仍有请音乐,做纸扎,讲排场等,浪费很大,实为弊端。
为了更好的了解和描述西村的丧葬过程,笔者除完全参与奶奶的丧葬外,还向亲属、村领导和村民询问相关问题。
下面为丧葬的具体过程:恭请人主:人主是对死者兄弟姐妹、外甥、侄女等等群体的总称。
在出丧前一天,死者的近亲晚辈会去请人主到死者家里。
具体形式:孙子端着灵盘走在最前面(灵盘里放着人主的孝帽),儿子、外甥、儿媳妇、女儿、侄女等排成一列,从灵棚走回家里,之后,他们会下跪,待人主拿起孝帽,主持人(指下文提出的阴阳先生)会问人主,有没有要对孝子们(指死者的晚辈们)说的话,若没有,孝子们会起身并哭着走向灵棚;若有要说的话,则在说完之后,他们再走。
招魂:在出丧前一天下午的黄昏时刻,主持人会组织音乐(主要是唢呐、小锣等)走在前面,孙子端着灵位紧跟其后,儿子、外甥、儿媳妇、女儿、侄女等排成一列走在后面,女婿背着小桌子跟在边上,上述所有人行步到墓地附近,孝子们都会下跪,把家族内所有死去的家属召回家来听晚上的音乐表演。
送魂:在出丧前一天晚上八点左右,主持人会组织音乐表演者和杂工走在前面,儿子、孙子、外甥、儿媳妇、女儿、侄女等排成一列走在后面,绕着村落走一圈,在途中下跪三次,期间音乐会演奏,然后走到离家较近的庙宇,把“白马”烧掉,意为死者驾马归西。
摆供:出丧当天上午,主持人会组织音乐走在前面,孙子端着灵位在音乐之后,儿子、外甥、儿媳妇、女儿、侄女等排成一列走在后面。
在村子外围,外甥端着供品,孝子们在家与摆供地点之间周旋大约四次,把供品都拿回家中。
在出丧当天,人主、女儿要上供,上供的物品包括面包、馒头等,其中面包上插着竹签,上面夹着礼钱,礼钱最后归入礼房。
哭丧:在老人去世后,子女亲属便会以哭的形式来表达对老人离去的不舍。
在灵棚搭起之后,哭丧显得更为正式。
出丧:在出丧当天,死者家里最为热闹。
所有亲戚朋友都会聚齐,等待着为死者送行。
中午吃完饭,主持人宣布相关事宜,接着,坟工会用大粗绳把棺材抬到坟里。
孙子肩扛摇钱树走在最前面,孝子们披麻戴孝,白布拉灵,按长幼罗列,其余的亲眷亲友走在后面,放声大哭,以示对死者的依依不舍,直至墓地。
守孝:守孝包括七满、周年等。
其中,守孝期间,儿女要带孝扣(期限一般为一年)。
儿子家春节时不贴红对联,元宵节不挂灯,女儿家则没有这些要求。
但是,死者的儿女三年内不拜年。
三、对丧葬习俗的分析1、饮食方面丧葬仪式持续共三天。
期间,主家会在院子里搭建两个灶台来做饭。
第一天,死者家属会请每一户的代表在家中吃饭,来感谢他们提供的所有帮助。
主人根据每户代表、亲戚、家人订出具体餐桌数。
根据参与观察,笔者家中,共有八桌,每桌十二人。
其中,家人占到6.5%的比例,亲戚占7.5%,朋友6%,而每户代表占到总人数的80%。
可以看出,丧事的举办不仅便利了家人情感的联络,更多地影响了村落的整合。
他们坐到一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包括自家近期的事情,村里的变化,以及对村长的执政情况的讨论。
出丧结束后,主家还会请坟工吃饭,再次对他们致谢。
这时,亲戚朋友基本都已经离开主家,只剩下家人和坟工,一般订餐三桌。
村子里的李大师傅一般作为大厨负责主食和炒菜;还有另外两位师傅负责洗碗、洗菜、切菜等事项。
2、服饰方面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着装,颜色以白色为主。
在村子里,邻居家的妇女会到死者家中帮忙织衣服、纳鞋布、叠元宝(用来为死者烧钱)等。
子女会在死者离世之前就把寿衣准备好。
衣袖要长,把手完全盖住,据说手如果露出来,将来儿孙要讨饭。
儿子:头戴孝帽,穿白色大衣,鞋子以平底布鞋为主(但要纳上白布)。
在出丧前一天直到出丧结束,他们要披麻。
女儿、儿媳妇:头戴孝帽,穿白色上衣,下身白色裤子,鞋子以平底布鞋为主(但要纳上白布),也可以穿短跟皮鞋。
在出丧前一天直到出丧结束,他们要披麻。
孙子:头戴孝帽,穿白色上衣,下身白色裤子,鞋子以平底布鞋为主(但要纳上白布)。
不同的是,他们不用披麻。
女婿、外甥:头戴孝帽,腰裹巾瑶。
旁系亲属:只戴孝帽。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呢?西村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孙子和老人同姓,是本家族的后代,所以儿子和孙子就要穿孝服。
儿媳妇嫁入本家,她们已经是本家族的成员,与儿子、女儿穿一样的孝服,她们在本家族中的地位有时要超过女儿。
但是,女儿在长大出嫁之后,一定程度上已经归属到外人的家庭(即所嫁男方家族中的一员),女婿和外甥也都不是本家族的姓氏,属于家族之外,所以他们只戴孝帽,腰围巾瑶。
旁系亲属,与家族成员相比,联系已经淡化,但是相对于村民来说,他们又与主家有一定的关联。
3、棺材的空间移动盛殓死人的棺材,汉族习尚以松柏制作,禁忌用柳木。
松柏象征长寿;柳树不结籽,或以为导致绝嗣。
近亲晚辈会在其临死前,为他穿上一套新衣服,称作“殓衣”,俗称“寿衣”、“老衣”。
据《仪礼·既夕礼》和《礼记·丧大记》的记载:病人将死时,要给他脱掉内衣,穿戴好内外新衣。
这一方面是怕死后尸体僵硬,不便穿戴;另一方面则是出于习俗,认为没有来得及穿好衣服就咽气,是“光着身子走了”,亲属会感到十分遗憾与内疚。
这些与西村习俗的说法是一致的。
在西村,入殓时棺材里一般要铺些谷草,放上死者生前的用物。
死者脸上要盖上遮面纸,说明人已归阴间,不应再见天日。
死者身上不能带任何铁制的东西,否则将被认为很不吉利。
由于笔者奶奶去世的时间在傍晚,根据当地的风俗,“不便打扰阴阳”,所以死者尸体不会放入棺材中,而放在被卸下的一面门扇上,横放地上,近亲晚辈在房间里为死者守灵,直到次日阴阳先生到来给出准确的入棺、闭棺和出丧时间。
尸体安排就序后,全家人会换上孝服举哀,齐声大哭,俗称“哭丧”。
哭丧是亲人对死者表达留恋的一种方式,同时,会在灵床前焚纸,俗称“烧倒头纸”。
烧纸是为死者去另一个世界所带的钱。
直到出丧前一天,棺材会一直放在家里,意为儿女们会继续守护着长辈,让老人不感到孤单。
他们这是在尽孝,也表示对死者的尊重。
出丧前一天上午,棺材会移到灵棚。
从房间移出到院子里,随着音乐响起、灵棚的搭建,死者就要出灵了,出丧的日子即将到来。
4、礼金方面礼金,是在丧葬过程中,不同角色对主家赋予情感的一种表现。
其中,除死者的儿孙之外,所有参与葬礼的人都要以货币的形式表达对主家的一种情感寄托。
礼金作为丧葬习俗中重要的一部分,对它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
自中国传统社会起,互换礼金这一形式就出现了。
礼金形式是一种社会交换,交换双方一般遵循互惠原则。
但是,有时人们会受到传统“礼尚往来”思想的影响,采用不平等原则,往往后者比前者礼金数量要多。
根据笔者亲身参与丧葬后,对不同的角色呈现礼金的数量做一浅析:村民为一个群体,基本都是20元;侄子和外甥等旁系亲属作为另外一个群体,礼金的数量一般是100元。
从这可以看出,以情感为依托的群体礼金数量较大。
其次,死者儿子所涉及到的群体有村民(有的村民上两份礼)、朋友、同学、同事及妻子的兄弟姐妹、朋友、同学和同事。
然后,死者女儿本身就是一个要拿礼金的群体。
因为在村落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女儿一定程度上毕竟不是本家人,所以要给主家礼金,以此来表示对主家的敬重。
但是,涉及到女儿的社会关系包括她们的朋友、同学、同事及丈夫的这些社会关系给的礼金,她们会自己收回去,作为她们以后彼此交换的依据。
5、不同角色的功能分析从村落存在丧葬习俗以来,家庭一直以老人为尊。
按照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思想,儿子是家庭的主力,起着主导作用。
老人去世之后,儿子也要在丧葬过程中承担主要角色。
从老人过世之日起,儿子要披麻戴孝挨家挨户地告知村民,并请总管来主持丧葬过程中的大小事件,尤其承担了丧葬期间所有的费用开支。
俗话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女儿在家里的位置相对要轻一些,她们处于家庭环形的中间位置。
丧葬过程中,女儿也要到场,她们主要帮着处理家里的一些日常事务,协调家里和外来人员的关系。
对于孙子和外甥而言,一般就是听从主管和主持人的安排。
死者的旁系亲属会在当天到达死者家里。
他们同样承担着比较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态度对丧礼的进行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村民和外来人员都处于边缘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