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研究

————————————————————————————————作者:————————————————————————————————日期:

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研究-中学数学论文

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研究

丁灿平

(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江苏泰州214522)

摘要:学起于思。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作为数学老师要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提高教学效率。本文从高中数学教学实践出发,对问题情境创设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351(2013)-06-0008-01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问题情境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与生活,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脱离生活实际的数学教学注定是失败的,只有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观察、猜测、实验、推理、交流,才能消除学生排斥心理,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活跃思维,唤醒意识,强化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改革也明确指出要根据教学需求选择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为背景,导入学生关心的实际生活问题,让学生置身于生活的场景感受形象具体的数学概念知识,唤醒学生类似的情感体验与思维意识,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将数学理论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想靠拢,精心设计应用性问题,强化学生理解感悟,培养学生应用意识,提高应用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不等式”这部分内容时,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问题:已知a、b、c都为正数,并且ba,那么求证a、b、c三者之间的关系。这解答这个问题时,教师要大胆创新,利

用生活中的实际情形进行新题创作,用生活问题来取代数学问题,让题目形象生动:如果将a克糖加入水中得到了b克糖水,那么此时糖水的浓度是多少?如果再往b克糖水中加入m克糖,那么此时糖水的浓度又是多少?此时的糖水和之前的糖水哪个更甜?这种学习方式效果远比直接验证题目要好得多,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又能唤醒学生的思维意识,体现数学的生活价值,增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再如,在学习“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时,教师可以以姚明在NBA比赛中的得分数据为例,让学生计算姚明的场均得分和总得分,在兴趣的推动下,学生们热情高涨,课堂氛围活跃,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二、利用知识点生成,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创设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情境中掌握知识点,构建完善知识体系,而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知识点不断生成的特点来创设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矛盾中质疑,从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难点,促进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例如,在教学“用特定系数法求解函数解析式”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别利用反比例函数和正比例函数来求解过(3,5)这一点的函数解析式,随后再提出思考问题:分别求过(3,5)这个点的一次函数图像解析式和二次函数图象解析式,通过对前后问题进行分析,学生会对问题产生质疑,最后教师再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提出用特定系数法求解函数解析式的方法。

三、利用学科间联系,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教师要善于设置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将数学与其它学科紧密联系起来,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教学“指数函数的概念”时,可以创设如下情境:1、灿烂的古代文明是中华民族源

远流长的宝贵财富,在公元前四世纪,公孙龙等人就提出了“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说法;2、生物中所学的细胞分裂,是由一个细胞分裂为2个,2个分裂为4个……让学生根据以上情境分别写出:锤子的尺度y与所取次数x 之间的关系式,以及细胞分裂个数y与分裂次数x之间的关系式。当学生写出其中的关系式后,再围绕“这两个关系式是函数吗?”这一问题展开分析,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指数函数的概念。由此可见,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根据学生实际需要,设计递进式问题情境

递进的意思就是优化和提升,要求教师具有发展意识,不能甘于平庸。有时学生对数学知识不能快速理解和掌握,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方法,将难度较大的问题设计成具有梯度性、层次性的问题,以降低问题难度。例如,在教学“点到直线的距离”时,就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①求点P(0,5)到直线y=x+3的距离;②求点P(1,5)到直线y=x+2的距离;③求点P(0,5)到直线x+y+2=0的距离;④求点P(x0,y0)到直线Ax+By+C=0的距离。长期对学生进行此类题型的分析和指导,可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相应的分析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递进式的问题有效降低了问题的难度,使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五、丰富动手实践活动,将问题情境与之结合

高效课堂教学需要问题情境和动手实践活动相结合,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亲自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强化学生理解感悟,同时,通过实践活动

可以起到启发新思路的效果,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让学生产生深入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教“空间几何体三视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能够准确画出空间几何体三视图,培养学生通过三视图来识别几何体立体模型的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探究学习,仔细观察,动手画图,从而掌握“高相等”、“宽平齐”、“长对正”的几何关系,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同时也是锻炼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总而言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结合学生身心特点,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明确教学目标,以教学内容为主线,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让问题情境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让课堂教学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冷平,梅松竹,王燕荣.数学课堂中的情境教学误区[J].教学与管理,2011,(31). [2]唐小丹.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探讨[J].教学与管理,2011,(27). [3]夏小刚,汪秉彝.数学情境的创设与数学问题的提出[J].数学教育学报,2003,(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