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政治的特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术对政治的间接影响。随着新技术特别是信息传媒
技术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国家主权的范围、内容和 效力等已发生了变化,技术成为国家政治、经济、文 化主权和国际权力显示、使用和制约的直接手段。技 术还影响着国际国内政治事件的形成和规模,改变着 国际国内政治冲突的方式和政治斗争解决的方式。在 社会联结机制、沟通交往方式、生产生活方式变革、 社会动员、组织运行、公民社会发育、政府转型、电 子政务与电子党务建设、社会变迁等等方面,信息传
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信息 技术与相伴的传媒技术属:于科学技术的一部分,一般 科学技术的政治性,也就自然地成为传媒政治的基本 特征之一。 而这一点,从科技体系内部和外部即可考察其政 治性。内部指科学知识、技术本身的政治意义和政治 功效,以及科技活动本身所发生的各种政治现象;外 部指作为独立主体系统的科技与政治的各个领域和政 治体系之间的互动关系,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 建构。 科学与政治的相互作用主要通过技术这个媒介进 行,两者的互动主要体现在科学理论运用于生产带来 技术水平的提升,技术的积累、增长带来人类生产生
现代传播2013年第4期(总第201期)
万方数据
现象,使得传媒政治具有了文化政治的特征。
三、公共政治的特征 现代社会的公共性和社会结构的日趋公共化是社 会的共性,也是它转型的根本特征。社会公共生活领 域与私人生活领域的分化日渐以公共利益和公共价值的形成、丰富、发展 和优先实现为内容的社会公共政治,也逐渐成为现代 社会的主要政治形态。大众传媒是社会公共化的必然 产物和公共领域的物化形式,是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 重要组成部分和公众舆论的表达手段,在某种意义 上,也是公共领域的主体和标志,并且建构着社会政 治和非政治公共领域。而传媒政治的本质和现象都体 现了社会公共政治的内在属性、基本价值取向和形 态。公共领域和公共性有古代与现代的区别,就现代 公共领域和公共性来讲,正是大众传媒拓展和加强了 公共领域思想交流、形成公共理性和公共伦理、创制 规范等功能,提升了公共性自身揭示、批判、建构的 功能,开辟了达到公共性的“公”或“公意”的机 制与程序,极大地激发了公共领域的活力与生机。公 共领域和公共性有差别却内在关联,公共领域的核心 问题就是公共性问题,而公共性问题的实质是当代社 会人们的公共生活如何可能的问题。一般公共性有内
活方式的变化,而这一过程超过一定程度,就会形成
一、科技政治的特征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科学技术与政治的关系 更为密切,出现了科学的“政治化”和政治的“科 学化”现象,以及渗透在科学共同体内部关系上的政 治价值,这使得科学技术客观中立性和价值无涉性遭 到广泛质疑,从而形成了上个世纪80年代末西方被 认为属于后现代知识范畴、包括自然科学技术和人文 社会科学技术(如政治技艺、影视技艺、体育技艺 等)在内的科学技术政治学。这个跨学科、综合性的 新领域,就是系统地研究和科学技术相关的政治现 象、过程、关系和实践,揭示其本质或规律性,提供 科学技术政治领域的相关知识。信息技术和以高、新 为主的传媒技术,是上世纪5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 的产物,其性质属于第四次技术革命。20世纪50年 代以来以系统科学非线性科学建立为标志,人类认识 从追求简单性转变为探索复杂性,使生产过程与社会 生活过程同时成为信息流的运行过程,从而对政治、 科学技术的类意识形态性,影响政治系统运行的基 础。同时,技术影响政治的一般和直接的机制,就是 对自然物理空间,包括虚拟空间、信息流通领域、行 政管辖范围和人的精神心理世界等的控制权。政治权 力通过技术实施领域控制,而技术对于制域权发生的 影响直接导致政治基本要素的演变。作为第一生产力 的科学技术在促进国家经济实力增长,提高综合国力 和改变国家国际地位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科学
41
现代传播2013年第4期f总第201期)
万方数据
媒技术都有深刻意蕴和深远意义。 美国著名学者H・J・摩根索和托夫勒都论述过 技术的发展对外交方式的重大影响,只不过摩根索偏 重通讯技术,托夫勒关注传媒技术。他们认为传媒不 仅是外交的工具,而且可以成为国际斗争最重要的战 略武器的组成部分。“随着知识成为经济的中心资源, 电子网络与媒体就成了关键性的基础设施,掌握知识 和传播工具的人就抓住了强化了的政治力量”。④科技 驱动战略,而不是战略驱动科技,技术本身可以决定 战略的实际框架。网络是21世纪主要信息载体,也 是人类活动所有领域和系统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之 一。对网络主体功能、网络通道、网络传输内容的技 术控制,在任何条件下都将是决定性的。威胁网络安 全的“黑客”和病毒这两个主要技术手段,也是制 网权争夺的主要机制。在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已经形 成了网络政治。以电脑为象征的信息文明,必然会出 现相对应的政治形态和形式。传媒政治是这种文明政 治总体形态的一部分,依托于信息传媒技术,从而就 具有了科技政治的特征。
治性都是文化的基本属性之一。 在文化领域内,除了有直接的政治文化外,还有 许多与政治相关联的亚政治文化和日常生活政治文 化。传媒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中的文学 政治或审美政治、政治象征、政治形象等,在传媒文 化中都有着充分的体现和发挥。文学与艺术作品是文 学政治或审美政治存在的方式。渗透在文学艺术作品 中的政治倾向或“政治无意识”,形成共识审美政 治,便会对现实政治生活产生实际效用。以单一快乐 为目的的文化生产方式所形成的娱乐文化或“去政治 化”的“傻乐主义”文化样式,以及通过景观化的 快乐政治来遏制、抽空大众文化的某种政治含义,也 只能使大众文化的“快乐”变成人们想象中摆脱意 识形态控制的新的意识形态形式,达成隐形的政治 功能。 传媒文化中的政治象征,指以象征物为点,政治 文化为线、认知象征的能力为面的象征系统,它含有 物理形态和工具性质的“器”,政治社会的制度和秩 序的“体”、以及政治观念和理解象征能力的“意”。
传媒政治的特征



【内容摘要】
传媒政治,其内涵指称话语权政治和民主的基本价值取向,外延指称特定的政治手段
和政治形式,即以政治传媒化和传媒政治化、政治与传媒融合为有机整体的形成和运用为内容的政治 手段和形式。传媒政治具有科技政治的特征、文化政治的特征、公共政治的特征、软政治的特征、多 元大众主体政治的特征、国际性政治的特征。
国家的标识和语义象征,权力、合法性的各种公共仪
二、文化政治的特征 20世纪末,“文化政治”概念开始在欧美流行。 就它的内涵来说,从传统和正统观念看,它是一种非 常规、非正式、日常生活政治。就其表现形态和重要 性看,它是一种具体、边缘、后现代政治。欧美学者 认为,当今社会矛盾主要并不表现为阶级对抗,而是 表现为多元文化的挑战与抗争。他们将文化政治称为 “后阶级政治”“微观政治”“审美政治”,与阶级政 治、宏观政治、实践政治等传统社会政治相对应。显 示不同文化身份且带有浓厚政治意味的各类人群引发 的种种矛盾、冲突和对抗,是“文化政治”的重要 问题;革命的民族主义、女权主义和种族斗争,是 “文化政治”的主要形式和样本;女性主义运动、争 取平等权利运动、和平运动、环保运动等所导致的性 别政治、种族政治、生态政治等,则成为影响历史发 展进程的有力方式。“文化政治”的意义,就是不再 将种种文化矛盾和对抗简单地归结为阶级压迫和剥 削,不再将文化政治放在阶级斗争的刻度上进行衡 量,而是主张以多元文化抗争取代轰轰烈烈的阶级斗 争和社会革命,提倡政治的宽容性和中性化。这种 “文化政治”的思想是否科学和符合历史发展规律还 是值得讨论的,但文化中的政治现象却是普遍、客观 存在的事实。在物质、制度和观念文化中,不论阶 级、阶级斗争,还是非阶级、非阶级斗争的文化,政
42
式,场所、建筑、法定纪念日和政治文化意义等象 征,构成传媒文化的主体。溶解和渗透在传媒文化中 的政治象征可以被渲染到政治制度、国家精神和族群 文化等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象征在行动意义上主要 表现为一种政治社会化的过程,而政治社会化是政治 文化的“维持”和“应用”,是政治文化稳定性和变 革性的统一。象征从个体思维方式演变为社会无意识 后,象征的力量在政治生活中是巨大的。就拿文化仪 式讲,它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存储器”和“记忆的 识别物”,具有整合、强化、记忆、凝聚等功能。作 为国家掌控支配符号价值及信仰体系的传媒机构所生 产的各种各样“仪式性”的节目,在传承文化、认 同权力、提供意义、确认秩序、培育国民理解象征的 能力等方面,更是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媒文化中的政治现象,指政治通往审美或审 丑,审美或审丑又通往政治的他塑和自塑的形象。图 象、影像等视觉内容与形式日益成为文化的主要内容 和形式的当下,传媒文化已成为政治形象塑造的主要 领域。为了塑造正面或负面的政治形象,有真实性、 异质化、幻象化的形象塑造,有在否定性文化、肯定 性文化、异化性文化背景下的形象塑造,有立足现 实、超脱现实、着眼未来的形象塑造,这些直接和间 接的政治形象塑造,并不是泛政治化的结果,它是传 媒文化政治性的显示。正是传媒文化中政治性的种种
部和外部两种类型,内部指民族一国家内的公共性,
外部指民族一国家之间的公共性,人类与自然之间、 跨越国家界限的个体之间等公共性问题可以涵盖在内 外两种类型之中。在这两种类型的公共性层面上,大 众传媒积极地推动目的和价值取向的公共性,为民 众、国家提供了有效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的平台和渠 道。不仅如此,在培育公民社会和公众群体,关注公 共事务和公共事件、实现公共治理和公共管理等方 面,大众传媒都体现了公共政治和政治公共性的 要求。 公众群体是公民社会和公共政治构成的要素,他 的主要特征就是自愿积极主动广泛的参与和对舆论有 共同兴趣、创造舆论。对公众群体的塑造,主要就是 市场经济和传媒环境。面对市场化和公共化,即使受 政党和政府控制的传媒,其公共领域的功能也会在某 种程度上得到加强和发挥。这就有效地促进了更多具 有权利、自主性、社会责任意识增强的公民参与传媒 议程和传媒平台上的文化再生产,从而培育出政治参 与能力、关注舆论和参与舆论活动更多、更强的公众 群体。他们将参与作为基本的价值和其权利实现、存
【关键词】
传媒政治;话语权政治
传媒政治,其内涵指称话语权、政治和民主的基 本价值取向,外延指称特定的政治手段和政治形式, 即以政治传媒化和传媒政治化、政治与传媒融合为有 机整体的形成和运用为内容的政治手段和形式。传媒 政治的形成和发展,在社会基础方面,以信息时代和 信息社会的出现为根据,涉及社会不同群体社会属性 的差异性和共同性,以及他们利益的多元性和一致性 的形成、发展;在政治和法理层面,涉及政治权力的 民主化、社会成员权利发展公民化。在社会政治生活 方面,具体体现在社会政治实际活动、政治机制、文 化价值等多方面,以不同的方式、方法同传媒结合, 由此构成社会政治总体形态中的传媒政治的形成和发 展。本文将其基本特征论述如下。
在的条件。对公共领域的话题内容充满兴趣、期望了 解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件,热情关注、参与公共事务和 公共事件的解决,对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件有所作为。 西方学者对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意义有很多论 述,他们认为公民参与公共事务有利于实行民主行 政,提供公共服务、消弭政治合法性危机等。换句话 说,公众参与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件,是公共治理和公 共管理的基础。按照公共政治本质要求和基本价值, 运行公共治理权和公共管理机制,就需要实现公共政 治社会化。 所谓政治社会化过程,就是人们认识和学习政治 文化,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个体的政治 意识、心理、思想以及政治价值观的能动过程。政治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不少,但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对 公民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尤其突出。大众传媒给予参与 者客观、充实完备的信息,不仅是表层的信息,还要 有深层的信息,这是保证公民参与效果的主要因素之 一。大众传媒在努力营造各种公共事务吸引公众参与 的同时,还需要避免实践中公共事务私人化取向,充 分培育公共性的发育和公共精神的建构。在大众传媒 领域还需要解决以众意形式出现的民意与公共理性的 矛盾。那种分散、流变、情感宣泄的公众性舆情,一 定程度反映了公众意愿,但与公共理性还是相对立 的。形成公共理性的公众舆论,必须具有批判意识, 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经过公众充分讨论。未经公众 讨论的意见,即使得到公众的认可,也是不行的。大 众传媒为这种公众讨论提供了实体和虚拟的公共 论坛。 作为公共空间和公共性的大众传媒,在公共领 域、公共政治以及实现公共政治途径的公共治理和公 共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使传媒政治具有了公共政治 的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