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如何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一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改革,是指一切在不改变社会根本制度的前提下,以和平的方式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发展性质、水平和要求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最终结果或多或少地引起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的变化。狭义的改革,是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生的深刻改变我国社会贫穷落后状态的革命性变革,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里讲的“改革”主要是指狭义的改革。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是社会主义改革性质。

为什么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呢?这从邓小平关于改革的领导力量、改革的主体、改革的对象、改革的目的和功能的阐述中可以获得清楚的理解。

邓小平认为,今天的改革就其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讲,是一场革命,但这种革命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社会革命,因为传统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是被统治阶级推翻统治阶级的夺权斗争,它的对象是社会根本制度,中心问题是国家政权,基本功能是改变社会形态,最大特点是革命的主体和客体两极对立,不可共生。改革则不同,它是由执政党发动和领导,由本阶级群众积极参加的一种自觉的行动,它的对象不是社会根本制度,而是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的各种体制和观念,中心问题不是政权问题,而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基本功能不是改变主体和客体两极对立,而是主体与客体的共同发展。因此,改革不仅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而且更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基本特征。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决定了改革的对象、目的、原则和方法。

第一,关于改革的对象。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改革的对象作了十分明确的论述。他指出:在我国的经济体制中,在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以及科技、教育等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弊端。从经济体制看,存在着政企职责不分,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作用;从党和国家一些具体制度方面来说,存在着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等等。这些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就要严重地脱离广大群众”(《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7页。);“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0页。)改革的对象是我国现行的一些具体体制,而不是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

第二,关于改革的目的。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邓小平多次强调,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农村改革实际上是一场革命,其目的是解放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有三个:“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8页。)

第三,关于改革的原则。邓小平认为,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坚

持两个重要的原则: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二是共同富裕。邓小平明确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们就是要坚决执行和实现这些社会主义的原则”(《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1页。)。“中国要搞现代化,绝不能搞自由化,绝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23页。)

第四,关于改革方法。邓小平认为,(1)改革要有秩序、有步骤、有领导地进行。所谓秩序,就是既大胆又慎重,要及时总结经验,稳步前进。如果没有秩序,遇到这样那样的干扰,把我们的精力都消耗在那上面,改革就搞不成了。邓小平特别强调,要保持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认为改革不能像过去那样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否则就会造成国家的动乱,改革也搞不成。(2)改革要在各方面的相互协调中进行。“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难于贯彻”(《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7页。),其他方面的改革要配套进行。(3)理论应当走在实践的前面。先有一个改革的蓝图,然后再着手进行改革。例如,在谈到政治体制改革时,邓小平指出,政治体制改革是很复杂的工作,牵涉到很多问题。要保证政治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必须先有一个蓝图,要用一些时间搞调查研究,把问题理一理,拿一个好主意,然后再下手。

从社会主义改革的对象、目的、原则和方法来看,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改革开放以来,在研究和探索怎样才能使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得快一些的过程中,邓小平十分重视对外开放的问题,多次论述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1980年,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正式使用了“对外开放”的表述,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最重要的依据,就是邓小平关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和“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两个重要观点。理解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是深刻总结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的结果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如资金不足、科学技术落后、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组织现代化大生产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

(2)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是敏锐把握当代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的结果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早在18世纪中叶,第一次产业革命就开启了世界市场。到了20世纪中后期,在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新技术革命推动下,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经济全球化趋势更为明显,表现为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不断深化和加强,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速度不断加快,跨国公司迅速发展。为应对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各国政府为在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获取最大利益,纷纷实行开放的政策,广泛地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