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条件下有机物料在黑土中分解规律的研究

合集下载

黑土有机质分解、积累及其变化规律

黑土有机质分解、积累及其变化规律

东北黑土是世界 3 大片黑土之一 ,主要分布 在吉林和黑龙江两省 , 面积约 l 0 万 h 0 是我 00 m, 国主要 的商品粮和畜产品基地 。在黑龙江省耕地
总 面积 中 ,黑土 大约 占了 4%,是 比较 肥沃 的土 3
时数 2 0 一 0 、 霜 期 为 i5d 6 O 2 0h 元 8 2 ,土壤属 于中 厚层 黑 土 土壤 理 化性 质 如表 l 、2所示
法;有机物料分解速率和腐殖化系数采用尼龙网 袋法 物料 : 土为 l 1 ,1 2 5 。 0 、 、 年取样 ; 黑土
有机质变化在长期定位试验地按年度 、 小区取样 . 有机碳采用灼烧法测定分析 。
田问试验 处理 设计 为 : , K 为无 肥 区 ; , a C b
循环 ( 圈肥 ) 猪 ,收获籽实的 8 %喂猪 ~秸秆粉 0 碎后垫圈一堆腐后第二 年秋季返 回本处理 ;C ,
化肥 N、N i 7 gh .N+ 2 . k /m :d 5 循环 N肥用 量
1 试验条件 、设计与研 究方 法
收 稿 日期 :20【 6 1 0 . .8 0
环 .N、P 、K肥施用量 同 g 循 环方法 同 b , , :I N KZ+ P + n 循环 . n的用量 为 65k ̄m2 其他 同 Z . g ,
维普资讯 其变化规律
衰 1 海 伦站 土壤 化 学性 质 锞度 有 机质 全 N 全 P 仝 K 速 效 N 速效 P速效 K p H
/ g。 (k 】 g /a 。 (g r )
壤 在近 5 中, O a 黑土有机质 随着开垦年限的增 加 ,人类经营活动的影响 , 有机质呈下降趋势 ; 主要是黑土开垦后 ,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条件遭到 破坏 土壤腐殖质含量下降 土壤有机质在培肥 土壤 ,调节土壤理化性质 , 良土壤耕性等方面 改 起着 巨大作用 农业生产实践证 明, 保持和提高 土壤肥力 的关键 是建 立土壤有 机质 分解 积 累和

地理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的条件

地理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的条件

地理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的条件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受到多种地理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温度、水分和通气状况、土壤pH值、有机物料和土壤腐殖质等。

1. 温度:温度对土壤有机质的分解有显著影响。

在一定范围内,较高的温度会加速微生物活动和有机质的分解。

通常,最适合微生物活动的温度在25~35摄氏度之间。

当温度过高或过低时,微生物活动可能会受到限制,从而减缓有机质的分解。

2. 水分和通气状况:土壤的水分和通气状况也是影响有机质分解的重要因素。

适宜的水分和通气条件可以促进好气微生物的活动,加快有机质的分解。

水分过多或过少都可能对有机质的分解产生不利影响。

过多的水分会导致土壤通气不良,抑制好气微生物的活动;而过少的水分则不能满足微生物正常代谢活动的需要。

3. 土壤pH值:土壤pH值是影响有机质分解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不同微生物对pH值的要求不同,因此土壤pH值的改变可能会影响有机质的分解速率。

一般来说,中性到微酸性的土壤环境有利于大多数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而强酸或强碱性的土壤环境可能会抑制微生物的活性,从而减缓有机质的分解。

4. 有机物料:有机物料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其质量和数量对有机质的分解速率有重要影响。

新鲜的有机物料易于分解,而老的有机物料则难以分解。

植物残体的物理状态(如新鲜度、破碎程度等)和化学组成(如木质素、纤维素、单糖等含量)也会影响其分解速率。

5. 土壤腐殖质:土壤腐殖质是土壤中一种特殊的有机质,主要由高分子的有机化合物组成。

腐殖质能够为微生物提供碳源和能源,对有机质的分解具有促进作用。

同时,腐殖质还能通过络合作用提高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从而影响有机质的分解。

此外,土壤中的生物群落也会影响有机质的分解。

例如,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会通过分解作用参与有机质的转化。

这些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会受到环境条件(如温度、水分、氧气等)的影响,进而影响有机质的分解速率。

综上所述,地理因素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分解。

农田土壤有机碳转化规律与平衡研究进展

农田土壤有机碳转化规律与平衡研究进展

农田土壤有机碳转化规律与平衡研究进展摘要:近年来, 国际学术界越来越重视农业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对大气CO2 的源汇效应, 研究农田土壤碳转化和平衡对正确评价农田土壤碳循环有重要意义。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农田土壤有机碳转化规律和碳平衡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及手段, 以及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并从实际出发探讨了我国农田土壤碳库研究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农田土壤有机碳转化规律平衡陆地土壤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碳库, 有机碳储量约为1 400~1 500PgC。

其中农田土壤贮存的碳占陆地土壤碳贮量的8%~10%[1]。

由于土地利用的变化, 不仅使土壤碳库和大气碳之间的碳循环平衡遭到破坏, 而且造成大量土壤有机碳被氧化并以CO2 等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去[2, 3], 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 农田土壤已被认同是大气CO2的一个重要源。

另外, 土壤CO2排放与土壤退化、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和土壤质量下降密切相关[3]。

而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常被认为是评价土壤质量一个重要指标, 对土壤营养元素的循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因此, 大量土壤有机碳的损失还造成了土壤的退化和农业可持续性的降低[4]。

因此,研究农田有机碳平衡、变化规律和措施, 对于揭示农田碳源汇的特征, 减缓温室效应, 提高土壤质量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农田土壤有机碳的转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土壤有机碳处于动态平衡中, 其含量决定于年形成量和分解量的相对大小。

国内外土壤有机碳转化规律研究是很活跃的领域, 下面先后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土壤中有机物料的分解特征、腐殖化系数、土壤有机碳矿化率及腐解条件进行了探讨。

1.1 有机物料的腐解特征通常认为, 有机物料进入土壤后, 虽然因种类不同腐解动态各异, 但总的规律基本一致, 一般是前期分解较快, 以后逐渐变缓。

玉米秸秆和稻秆在棕壤土中培养试验表明, 最初30d 里分解最快, 随后减缓[5]。

在田间用沙虑管法研究发现也有类似的现象。

中国东北黑土退化形式自然控制因素及演变趋势

中国东北黑土退化形式自然控制因素及演变趋势

中国东北黑土退化形式自然控制因素及演变趋势中国东北地区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之一,但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黑土退化的形势愈发严峻。

黑土的退化形式主要包括剖面土壤发育不完善、土壤质量下降、土壤结构破坏、水土流失等。

首先,黑土的剖面土壤发育不完善是其退化的一个主要形式。

黑土的发育需要较长的时间,其主要特征是表层土壤富含有机质和养分,深层土壤保持一定的结构和质量。

然而,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和过度利用,黑土表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逐渐降低,土壤肥力受损,剖面土壤发育变差,导致土地退化。

其次,黑土的土壤质量下降也是其退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黑土原本富含养分,并且具有良好的保水保肥能力,但由于长期的过度耕作和不合理的施肥措施,导致土壤养分流失严重,土壤质量下降。

此外,农药、化肥等大量的使用也使得黑土中的不可降解物质含量增加,对土壤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土壤结构破坏是黑土退化的另一个方面。

黑土的结构本来稳定,透气性和保水性好,但随着人类的大规模开发和不恰当的土壤管理,土壤结构逐渐破坏。

过度耕作和水浸下场农业等生产方式导致土壤颗粒糜烂,结构松散,容易发生下滑和坍塌,使土壤变得贫瘠和不利于作物生长。

水土流失是黑土退化的另一重要表现形式。

随着人类开发的不断加剧,东北地区大面积的生态系统退化,特别是森林等植被的消失,使土壤暴露在气候和水流的冲击下,导致大量的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不仅直接导致土地的肥力降低,还会引发河流的淤积,水资源的短缺等问题。

以上是黑土退化的主要形式,但也存在一些自然因素和控制因素对黑土退化产生影响。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变化、地质构造等,它们对黑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文条件变化、土壤侵蚀等方面。

例如,气候变暖导致降水量和蒸发速率的变化,进而影响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质量;同时,地质构造的变化也会影响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另外,人类经济活动对黑土退化也有重要影响。

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投入农药和化肥等都会对黑土造成损害。

黑土的土壤特征

黑土的土壤特征

黑土的土壤特征黑土是一种特殊的土壤类型,具有独特的土壤特征。

本文将从土壤成分、土壤质地、土壤颜色、土壤肥力和土壤水分保持能力等方面来介绍黑土的特点。

一、土壤成分黑土主要由有机质和矿物质组成。

其中有机质含量较高,可以达到10%以上。

有机质是黑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源于植物残体的降解和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矿物质主要包括氧化铁、氧化铝、氧化锰等。

这些矿物质富含养分,对植物生长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土壤质地黑土的质地以粘性土为主,粘粒含量较高,粘性较强。

这种质地的土壤容重较大,通气性较差,但保水性较好。

黑土的质地使得其保水能力较强,可以有效减少水分蒸发,为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土壤颜色黑土的名称来源于其特殊的颜色。

黑土呈现出深黑色或暗褐色,这是由于有机质的积累和矿物质的氧化还原作用所致。

土壤颜色的深浅可以反映出土壤的肥力和有机质含量。

黑土的颜色较深,说明其富含养分,适宜作物生长。

四、土壤肥力黑土是我国最肥沃的土壤之一,具有良好的肥力。

其丰富的有机质含量和丰富的养分是其肥力的重要原因。

有机质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并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水能力。

黑土的肥力使得其适宜于农作物的生长,为我国的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五、土壤水分保持能力黑土的保水能力较强,主要得益于其质地和有机质含量。

黑土的粘性较强,可以有效地吸附和保持水分。

同时,有机质可以增加土壤的持水能力,减少水分的蒸发和流失。

这使得黑土在干旱地区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提供稳定的水分供应,保证农作物的生长。

黑土具有独特的土壤特征,包括丰富的有机质含量、粘性较强的质地、深黑色的颜色、良好的肥力和强大的水分保持能力。

这些特征使得黑土成为我国重要的农田土壤类型之一。

黑土的特点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为我国的农业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黑土保护技术模式(农业部)2016.2.26

黑土保护技术模式(农业部)2016.2.26

(3)秸秆还田对土壤生物性质的影响
表1-2 秸秆还田各处理对土壤微生物量C、N的影响
处理
根茬还田(对照) 秸秆全量还田 秸秆1/2还田 秸秆1/3还田 秸秆全量还田+腐解剂 秸秆覆盖
微生物量C g/kg
174.28 207.47 237.51 227.38 231.35 182.41
微生物量N g/kg
测土施肥+Zn肥
核心技术:铝离子改良-有机培肥-平衡施肥
52.0 51.0 50.0 49.0 48.0 47.0 46.0 a b ab ab ab ab
1.20
ab b
b
ab
ab
土壤容重 (g/cm3)
1.00
0.80
0.60
0.40
0.20
土壤孔隙度(%)
根茬还田(对照) 秸秆全量还田 秸秆1/2还田 秸秆1/3还田 秸秆全量还田+ 腐解剂 秸秆覆盖
不同还田深度秸秆生物量分解率
玉 米 秸 秆 埋 深 10cm 生 物量分解最快,分解了 58%,其次是埋深5cm
70 60 50 40 30 20 10 0
a
玉米10cm 玉米6cm 玉米2cm
秸秆分解率 %
秸秆分解率 %
70 60 50 40 30 20 10 0
c
深度10cm 深度5cm 深度2cm
(二)保护黑土资源的土壤肥力与土地生产力 通过有机培肥、秸秆还田、碳氮平衡、水热协调、平
衡施肥等措施,不断促进黑土耕地质量的稳定与提升。
(三)保护黑土资源在培育过程中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
通过建立各种综合利用模式,如玉米、水稻、大豆、土
豆、甜菜标准化生产模式;建立良好的轮作体系,不断走出

土壤有机质的动态平衡及影响因素

土壤有机质的动态平衡及影响因素

土壤有机质的动态平衡及影响因素一、土壤有机质的动态平衡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始终处于不断分解的损失量和不断形成、输入的加入量之间的动态平衡中。

一方面主要由于微生物的作用,有机质逐渐被分解;另一方面由于植物残体的输入,如自然土壤中植物凋落物、残根以及根的分泌物和脱落物等的输入,农业土壤中根茬和根分泌物以及有机肥料等的输入,土壤有机质又不断地得到补充;当土壤有机质分解量与加入量相等时,有机质含量将处于稳定状态;当加入量大于分解量时,有机质含量将逐渐提高,反之则逐渐降低。

因此,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取决于有机质分解量和加入量的相对大小。

一般的趋势是对于原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随着耕种年数的递增,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

据国外报道,由于耕作的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可以损失20%~30%。

初期土壤有机质损失很快,大约耕作20年后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变慢,30~40年后基本达到平衡,这时土壤有机质稳定在一个较低水平。

我国黑龙江省的土壤调查资料表明,开垦后20年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1/4~1/3,开垦后20~40年,土壤有机质含量又在原来的基础上减少1/4~1/3,开垦60年后土壤有机质减少到原来含量的1/2以上。

二、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土壤有机质的动态平衡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和腐殖化过程进行的强弱程度,而具体的转化过程又受着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分解与转化的主要推动力,凡是影响微生物活动及生理作用的因素都会影响有机质分解转化的强度和速度。

(一)有机质本身的物质组成有机质本身的物质组成不同,转化速度也不同,一般说来,糖和蛋白质含量高的有机质(如豆科绿肥)矿化速度快,而木质素、脂、蜡等含量高的有机质(如禾本科稻草、玉米等)矿化速度慢。

有机残体的转化还受本身含氮量和含碳量比值(C/N比值)的影响,矿化速度与其含氮量成正比,与含碳量成反比。

有机质分解离不开土壤微生物,微生物在分解有机质时,需要同化一定数量的碳和氮构成身体的组成成分,同时还要分解一定数量的有机碳化合物作为能量来源。

长期施用不同有机物料对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长期施用不同有机物料对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 100 —
究越来越重要[5 -6] ꎮ 张赛等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对旱 地紫色土水稳性团聚体及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ꎬ 结 果表明ꎬ 保护性耕作有利于改善土壤团聚体结构ꎬ 增加大团聚体含量ꎬ 促进土壤有机碳的固定[7] ꎮ 李 江涛等研究了施用畜禽粪便和化肥对土壤团聚体稳 定性和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ꎬ 研究表明ꎬ 施用畜禽 粪便有利于提高人为扰动土壤中总有机碳含量及土 壤团聚体稳定性ꎬ 土壤活性有机碳是团聚体形成与 稳定过程中重要影响因素[8] ꎮ 因此研究土壤团聚体 及有机碳分布和稳定性的变化特征ꎬ 对改善土壤结 构及提高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ꎮ
收稿日期: 2017 - 08 - 18ꎻ 最后修订日期: 2017 - 09 - 30 基金项 目: 长 安 大 学 中 央 高 校 基 本 科 研 业 务 专 项 资 金 项 目 (300102278501)ꎻ 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项目 (2016KCT - 23)ꎻ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 (2016JQ4025)ꎮ 作者简介: 刘哲 (1987 - ) ꎬ 男ꎬ 陕西宝鸡人ꎬ 硕士ꎬ 初级工程 师ꎬ 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壤结构和土壤碳循环ꎬ E - mail: liuzhe168 @ 126. comꎮ 通讯作者: 张瑞庆ꎬ E - mail: zhangruiq2010000@ 163. comꎮ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8 (3)
聚体的形成和团聚体稳定性ꎬ 增加了土壤有机碳的 固持[12] ꎬ 不同有机物料对土壤结构稳定性的作用存 在差异ꎬ 容易分解的有机物料对团聚体的形成与稳 定影响见效快ꎬ 但影响效果比较短暂ꎬ 而难分解的 有机物料对团聚体的形成与稳定见效慢但是相对持 久ꎮ 但是目前关于有机物料循环利用对土壤团聚体 及有机碳的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秸秆还田ꎬ 长期 施用有机肥ꎬ 有机肥配施化肥等方面[13 - 15] ꎬ 对于沼 渣、 生物炭、 堆肥等方面的研究不足ꎬ 而同时综合 对比分析相同有机碳用量下 5 种不同有机物料长期 施用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差异方面 的报道较少ꎬ 难以区分出不同有机物料对土壤团聚 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的影响ꎮ 为此ꎬ 本研究以华北地 区冬小麦 - 夏玉米为研究对象ꎬ 施用 5 种不同来源 的有机物料ꎬ 在等碳量投入的条件下ꎬ 对比研究施 用 5 种不同有机物料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稳 定性的影响ꎬ 分析施用 5 种不同有机物料后土壤总 有机碳变化及其与土壤团聚体之间的关系ꎬ 以期为 改善华北地区土壤结构ꎬ 提高土壤肥力ꎬ 防止水土 流失和探索出合适的有机物料利用模式提供理论依 据与技术支撑ꎮ

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转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转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转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转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土壤有机质(SOM)是土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分解转化是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循环的一部分,也是控制土壤活性有机物含量变化的关键过程。

对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转化过程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土壤有机物的含量和质量及其变化趋势,有助于管理和改良土壤。

1 高保真有机质分解转化过程
高保真有机质是完整而强烈的芳香族有机物,其分解过程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在第一阶段,高保真有机质被微生物氧化,并生成水溶性的有机酸,如乙酸、丙酸、二乙酸和苯甲酸等;在第二阶段,细菌将有机酸转化为氨基酸类物质;在第三阶段,这些氨基酸被微生物氧化,形成硝酸盐和磷酸盐。

除此之外,高保真有机质还可以直接被微生物分解,产生一系列有机物,包括烃类物质、羧酸类物质和醇类物质等。

2 低保真有机质分解转化过程
低保真有机质主要是植物分泌的、由蛋白质的二聚体、糖蛋白和几种多糖组成的有机物,其分解主要有两种过程:一种是由微生物直接氧化分解,产生有机酸;另一种是通过微生物的多酶系统来催化蛋白质、多糖和糖蛋白的分解,并形成氨基酸类物质,这些氨基酸最终会被氧化形成硝酸盐和磷酸盐。

3 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过程的影响因素
土壤有机质分解的速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类:(1)土壤物理因素,如温度、湿度和水质;(2)土壤化学因素,如有机质的种类、组分和比例;(3)土壤生物因素,如微生物的数量、分布、种类和活性;和(4)植物因素,如植物的生长特性、植物废弃物的含量、生物碱抑制物质的含量等。

分析土壤中有机物的降解机制

分析土壤中有机物的降解机制

分析土壤中有机物的降解机制土壤是生命的基础,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有机物质,这些有机物质在土壤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有机物的降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种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

本文将探讨土壤中有机物的降解机制,并尝试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土壤中有机物质的来源。

有机物可以来源于植物残体、动物排泄物、微生物和人类活动等多种渠道。

这些有机物质在土壤中逐渐分解和降解,释放出养分供给植物生长。

其中,微生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质,产生酶类来加速有机物的降解过程。

此外,土壤中的其他生物,如蚯蚓、昆虫等也参与了有机物的降解。

其次,有机物的降解过程也受到土壤中的物理和化学因素的影响。

土壤的质地、通气性、水分含量等因素都会影响有机物质的降解速率。

例如,在通气性较好的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会更加活跃,从而促进有机物质的降解。

此外,土壤中的氧气含量也是影响有机物质降解的重要因素。

缺氧环境下,有机物质的降解速率通常会较慢。

此外,有机物质的结构也会对其降解速率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简单的有机物质如糖类、蛋白质等较容易被微生物降解,而复杂的有机物质如纤维素、木质素等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完全降解。

因此,土壤中不同类型的有机物质在降解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速率和方式。

此外,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也会影响土壤中有机物质的降解。

一些农药和化肥对土壤中的微生物产生负面影响,破坏了微生物群落的平衡,从而影响了有机物质的降解速率。

因此,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如何平衡化学物质的使用和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综上所述,土壤中有机物质的降解机制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过程,涉及到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的相互作用。

只有深入了解这些因素,才能更好地保护土壤资源,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相信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可以找到更有效的方法来促进土壤中有机物质的降解,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黑土颗粒态有机碳与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变化研究

黑土颗粒态有机碳与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变化研究

黑土颗粒态有机碳与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变化研究黑土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作物种植基础土壤之一,随着农业发展,黑土土壤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其中研究有机碳的关键地位也越来越显著。

有机碳是植物的重要营养元素,有机碳的分解与合成对土壤的肥力及温室气体的排放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该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调查黑土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以深入了解其影响机制。

本项研究采用了基于理化分析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以天津市滨海新区为研究区,采集了参与土壤研究的5个站点,包括耕地、林地、湿地和园地等4种不同土壤类型。

结果表明,黑土土壤有机碳总量约为2.46~22.78 g/kg。

更重要的是,黑土土壤有机碳分布情况呈现不同程度的垂直差异,其中黑土颗粒态有机碳的含量大于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含量。

与耕地土壤相比,黑土土壤林地有机碳总量增加了24.04%,湿地有机碳总量增加了25.12%,园地有机碳总量增加了29.60%,而林地黑土颗粒态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含量比耕地更高。

此外,研究也发现,黑土的湿地和园地有机碳总量分别比耕地高出50.45%和35.27%。

分析了黑土土壤有机碳的几何平均,发现黑土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几何平均值低于黑土颗粒态有机碳的几何平均值。

此外,研究还发现,黑土土壤中有机碳组成的结构发生了改变,矿物结合态有机碳比较容易受到高温干旱的影响。

综上所述,黑土土壤有机碳的总量和相对比例发生了动态变化,有机碳的分布具有较显著的垂直差异特征,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更容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对土壤修复、土壤养分循环、碳储量及温室效应等问题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因此,深入研究黑土土壤有机碳的变化规律是非常有必要的。

研究发现,养分营养的积累和归还、作物种植方式、环境特性以及农业技术都对黑土土壤有机碳含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该研究的成果将为有机碳的未来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从而应用于更广泛的环境调查和监测研究中。

黑土颗粒态有机碳与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变化研究

黑土颗粒态有机碳与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变化研究

黑土颗粒态有机碳与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变化研究近年来,研究有机碳在土壤中的分布、变化以及其地球化学机制等问题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有机碳具有重要的生态气候功能,其变化能够影响土壤形态,物质组成,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

因此,对黑土颗粒态有机碳与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变化性质及其控制因素进行研究显得十分重要,以期为更好地理解和调控有机碳的变化提供依据。

土壤中的有机碳可以分为黑土颗粒态有机碳(POC)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BC)两类:黑土粒态有机碳来源于植物,化石燃料,微生物和有机物降解,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则是有机碳与矿物质形成的稳定化合物,其稳定性大大超过黑土粒态有机碳。

针对黑土颗粒态有机碳与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变化研究,有许多方面的研究工作已经进行。

首先,关于POC和MBC的变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几乎全部研究都是基于地表层,少有研究对深层土壤中POC MBC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对深层土壤中有机碳的空间分布、变化特性和控制因子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不同土壤及深层土壤中有机碳的变化也有较大的差异,也就是说,不同土壤和深层土壤的有机碳的变化受到不同的控制因子的影响。

其次,对POC和MBC的变化机制的研究。

有机碳的变化过程包括有机碳的生物氧化降解和二氧化碳排放。

研究发现,POC主要是由微生物氧化降解形成,而MBC主要由土壤中的其他物质(如枝条,根系,腐殖酸)与有机碳的化学反应形成,并产生CO2的排放。

因此,这些变化机制的研究对有机碳的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对POC和MBC的变化过程进行动态监测,更好地了解其变化的物理化学机制,以及其变化的影响因素。

土壤有机碳的变化受到环境条件(如温度、水分、光照等),土壤多样性和地形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采用高空间分辨率动态监测方法,可以对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土壤有机碳变化的特征进行定量分析。

最后,研究者还可以通过具体研究发现,有机碳在复合系统中是如何变化的,以及这些变化与其他因素有何关系,以期揭示其变化的机理,为建立更好的有机碳变化模型提供理论参考。

土壤有机质的形成与变化机制研究

土壤有机质的形成与变化机制研究

土壤有机质的形成与变化机制研究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的一种重要物质,在土壤养分循环、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有机质的含量和质量决定着土壤的肥力、保水能力、通透性和渗透性,因此,研究土壤有机质的形成与变化机制对于优化土壤质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土壤有机质的形成机制1. 入土有机物质的贡献土壤有机质的形成与变化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其中,新生有机物质和残体有机物质的贡献十分重要。

新生有机物质主要来源于土壤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和植物的分泌物,如根系分泌的黏液、茎叶边角料和花粉等。

残体有机物质则主要来源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死体、皮毛、羽毛、排泄物等。

2.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作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是土壤有机质形成的重要机制,它包括有机物质的分解、转化、吸附和释放等过程。

这些过程的发生与土壤原始矿物组分、土壤微生物、植物和环境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例如,微生物通过分解新生和残体有机物质,释放出二氧化碳、水和能量,同时合成多种有机物,其中一部分可以被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形成胶体有机质,一部分则进一步分解形成稳定的腐殖质。

3. 物化作用的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形成还受到物化作用的影响,如氧化还原反应、碱性和酸性的影响等。

土壤中有机质的颜色、结构、化学性质都可能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其中,氧化还原状态的改变是影响有机质分解、稳定和转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水logged土壤中氧气供应不足,氧化反应减弱,有机质的分解减缓,从而使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相对较高。

二、土壤有机质的变化机制1. 生化循环机制生化循环机制是土壤有机质变化的重要机制,它表现为新生的有机质与残体有机质通过分解、质量转移等方式进入到倾向于稳定的有机质形态,最终形成稳定的腐殖质。

其中,微生物对于有机物质的分解和转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能合成多种酶解酶、氧化酶和脱氢酶等,通过代谢将有机物质进行分解和转化形成稳定的有机质。

黑土生物退化机制及生物肥力定向培育技术与阻控原理

黑土生物退化机制及生物肥力定向培育技术与阻控原理

黑土生物退化机制及生物肥力定向培育技术与阻控原理1.黑土退化主要是由于人为过度耕种和施肥不当所致。

Soil degradation is mainly caused by excessive cultivation and improper fertilization.2.生物退化机制包括土壤结构破坏、微生物种群贫乏等。

The mechanism of biological degradation includes soil structure damage and depletion of microbial populations.3.针对黑土退化,可以采用生物肥力定向培育技术进行修复。

For the degradation of black soil, targeted cultivation of biofertility technology can be used for restoration.4.此技术旨在恢复土壤生物多样性和活性,提高土壤肥力。

This technology aims to restore soil biodiversity and activity, and improve soil fertility.5.生物肥力定向培育技术是基于土壤生物和微生物群落的研究成果开发而成。

Biofertility targeted cultivation technology is developed based on research results of soil biology and microbial communities.6.该技术可以实现对土壤中微生物种群的精准调控,提高土壤养分循环效率。

This technology can achieve precise control of microbial populations in the soil, and improve nutrient cycling efficiency.7.通过添加有益微生物和生物有机肥料,可以促进土壤微生物代谢活动,提升土壤肥力。

土壤生态系统中有机质的形成和转化机制

土壤生态系统中有机质的形成和转化机制

土壤生态系统中有机质的形成和转化机制土壤是生物圈中最富有机质的物质之一,其中有机质的含量和质量对于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土壤中的有机质来自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残遗物、代谢物和分泌物等,而其转化和稳定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有机质形成和转化的机制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有机质的形成机制1.1 植物残体和代谢物的归还植物残体和代谢物是土壤中有机质的主要来源。

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一些植物器官、叶片、根系会自然掉落或被人为剪除,这些残体在分解后成为有机质的主要来源。

同时,在植物代谢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有机物,如根泌物、凋落物等,这些也可以成为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

对于大部分的果树、蔬菜和农作物而言,其残体和代谢物都会在生长季节结束后留在田间,自然降解并归还到土壤中,形成土壤有机质。

1.2 土壤生物的活动土壤中有机质的形成同样受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微生物可以通过分解植物残体和代谢物来获取能量和养分,同时将产生的有机质在土壤中转化、稳定。

一些临界温度水平以下的温度、湿度和pH值条件可利于极微生物代谢,从其外界环境中提取能量并释放二氧化碳、氨等气体。

一些微生物会分泌胞外酶降解植物及其他微生物生物体等有机物,产生一些未知的多肽、氨基酸、糖类、有机酸等化学品。

这些化学品可在环境物理化学条件稳定的环境下与土壤矿物质结合,形成有机质。

1.3 土壤矿质物和物理化学条件的影响土壤矿物质、物理化学条件包括温度、湿度、氧化还原状态等也对土壤中有机质形成和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铁、铝等化合物对有机质的稳定起着明显的作用。

铁、铝化合物的存在会使有机质更容易稳定,并缩短有机质分解的时间。

不同的pH值对有机质的稳定性也有重大影响。

土壤中酸度和碱度对于有机质的分解过程造成了不同的影响,从而影响有机质的稳定性和分解速率。

二、有机质的转化机制2.1 微生物矿化微生物矿化是有机质在土壤中转化的主要途径之一。

微生物在进行代谢及生长时,会分解多种有机物质,其中包括植物碳源、动物碳源以及微生物自身的碳源等。

黑土地区土壤酸化产生机理、危害及控制措施

黑土地区土壤酸化产生机理、危害及控制措施

黑土地区土壤酸化产生机理、危害及控制措施张万付【摘要】东北地区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基地,也是粮食主产区,目前东北黑土地区土壤酸化问题日趋严重,土壤酸化会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恶化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一系列严重后果,因此酸化黑土的环境问题急需解决.本文就酸化黑土的产生机理、危害等方面进行论述,并对防治黑土持续酸化提供相应控制措施.【期刊名称】《现代农业》【年(卷),期】2018(000)004【总页数】2页(P43-44)【关键词】黑土;产生机理;危害;控制措施【作者】张万付【作者单位】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包家屯镇人民政府,辽宁法库 110415【正文语种】中文黑土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主要土壤,因其具有较强的涨缩能力并具有性状好、肥力高等特点,使该区成为我国最适宜耕作地区,同时也是我国的商品粮主产区,享有“谷物仓库”美誉。

因此它的土壤环境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以及经济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进步,农业耕作问题日趋突出。

由于土壤自然酸化原因以及不合理耕作等人为原因,使得我国东北黑土地区土壤酸化问题加剧,严重影响了该区作物产量。

针对黑土酸化问题需从源头下手,及时了解其酸化机理,明确黑土酸化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并针对酸化黑土给出相应治理措施是我们目前需解决的目标。

1 黑土地区土壤酸化机理土壤酸化作用是由土壤中H+和致酸离子浓度来决定。

H+的浓度越高,对土壤中碱性物质的中和作用就越强,就破坏了土壤中原有的酸碱平衡和缓冲能力,大量的H+与土壤胶体上被吸附的具有碱性金属离子进行交换,从而土壤酸度就越来越重。

我国黑土酸化是其肥力下降的一个表现,由于土壤中酸度的提高会使土壤中大量营养元素流失,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若想改善黑土持续酸化的问题,需要从其产生机理入手,以此为黑土的改善提供理论依据。

1.1 自然因素土壤在自然状态下会产生无法避免的酸化现象,造成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土壤中动植物等通过呼吸作用产生碳酸等酸性气体,微生物通过矿化作用等产生有机酸等酸性物质等原因造成土壤pH值不断降低;另一方面,东北地区平均降水量在450~550mm之间,70%以上的降水集中在6~9月份,雨热同季。

黑土利用现状及保护对策

黑土利用现状及保护对策

黑土利用现状及保护对策黑土是地球上最珍贵的土壤资源,它具有质地疏松、肥力高、供肥能力强的特点[1~3 ] 。

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4~6 ] 。

目前东北黑土区面临着土壤质量下降[7 ] ,养分库容降低,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抵御自然灾害能力降低,这将直接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

因此通过对黑土区土壤利用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对保护黑土资源、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1.黑龙江省黑土耕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在黑龙江省黑土耕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着水土流失严重、肥力降低、理化性状恶化、中低产田面积扩大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黑土耕地数量减少、质量降低,严重影响黑土生产力的发挥及黑龙江省可持续农业的实现。

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政策与发展背景下,这些问题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并尽力解决,否则,必将成为影黑龙江省乃至全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性因素。

1.1水土流失严重,土层变薄从黑土区水土流失的类型来看,以水力侵蚀、风力侵蚀为主,其中水蚀面积约占80%,风蚀面积约占20%。

水蚀主要发生在坡耕地上,风蚀主要发生在平川上。

在以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内常伴有重力侵蚀、冻融侵蚀、混合侵蚀,部分区域沟道侵蚀作用显著。

一些坡耕地的水土流失现象很严重,黑土层每年可减少4一5毫米。

水蚀不但使黑土层变薄影响作物生长,而且造成河流下游的河道和水库淤积,导致防洪抗旱能力减弱。

风蚀对黑土区农业环境的破坏也尤为显著。

每年4一5月为黑土区干旱大风期,同时也是播种期,由于地表裸露,表面土层被不同程度的刮走。

如果表层有机质消失,剩下的就将是黄上状亚粘土,在这种土壤里农作物无法生长。

据第二次全国土壤侵蚀遥感普查,黑龙江省水土流失总面积1.12x107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25%,平均2一3年流失1厘米,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约2一3亿立方米。

由于土壤侵蚀,造成黑土有机质含量下降,春季风灾肆虐的地区,每年要刮走富含营养的肥沃表层1一2厘米。

开垦60一70年的坡耕地,黑土层厚度由原来的60一70厘米减少到20一30厘米左右,个别地块的耕层厚度仅有5厘米,已经出现了“破皮黄”现象,黑土层急剧变薄。

黑土研究报告

黑土研究报告

标题:基层管理者素质与角色认知观后感前言:作为一个在职基层管理者,我一直对自己的素质和角色认知有着较高的要求。

最近,我观看了一部关于基层管理者素质和角色认知的纪录片,深受启发。

以下是我的观后感。

一、基层管理者的素质1.1 专业素质:作为基层管理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1.2 沟通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基层管理者必备的素质之一。

与员工、上级以及其他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能够更好地推动工作的开展,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1.3 领导能力:作为基层管理者,领导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要善于激励员工,并能够引导他们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

同时,还需要具备决策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在复杂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决策。

1.4 学习能力:基层管理者需要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随时调整自己的思维和方法。

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只有保持学习的状态,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需求。

二、基层管理者的角色认知2.1 服务员工的角色:基层管理者首要的责任是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

他们应该关注员工的需求和问题,积极倾听和解决员工的困难,推动员工的成长和发展。

2.2 沟通协调者的角色:基层管理者需要与各个部门和层级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

他们应该能够传递上级的要求和决策,并能够及时反馈下属的意见和建议,实现信息的畅通和工作的协调。

2.3 创新引领者的角色:作为基层管理者,不仅要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工作,还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

他们应该鼓励员工提出新的想法和建议,促进团队的创新和进步。

2.4 团队组织者的角色:基层管理者需要合理组织和调配团队资源,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他们应该明确分工和责任,并能够激励团队成员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团队目标的达成。

结语: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深刻认识到作为基层管理者,必须具备全面的素质和正确的角色认知。

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加强与员工的沟通,发挥领导和组织能力,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推动工作的顺利进行。

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的因素有哪些-转化过程可以分为哪几步

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的因素有哪些-转化过程可以分为哪几步

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的因素有哪些?转化过程可以分为哪几步有机残体的状态:水分含量更多,体积更小的有机残体转化速度更快。

有机残体的碳氮比:有机残体的碳氮比小于25:1,分解速度较快;小于25:1,分解速度较慢。

温度:土壤中的微生物的适宜温度为25-35°C,在0-35°C之间时,随着温度升高,能够加速有机残体的分解速度。

一、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的因素有哪些?1、有机残体的状态:一般来说,水分含量更多的动植物残体比干枯的动植物残体分解的更快;体积更小的残体比体积大的残体分解速度更快。

2、有机残体的碳氮比:微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有机质的碳氮比为25:1比较合适。

如果有机残体的碳氮比小于25:1,由于氮的含量较高,此时不仅分解速度快,还能使多余的有机态氮转化为无机态氮留在土壤中为植物利用。

如果有机残体的碳氮比大于25:1,由于碳多氮少,微生物所需要的的氮不足,导致活力降低,所以分解速度会有所下降。

3、有机质灰分元素含量:灰分元素含量高,说明营养元素丰富,也易于中和有机质分解时所产生的酸类,从而更有利于有机质的转化。

4、温度:一般情况下,对于土壤中的微生物,其适宜的生活温度为25-35°C。

温度高于45°C,微生物会受到抑制;温度在0-35°C之间时,随着温度升高,能够加速有机残体的分解速度。

5、湿度和透气性:一般情况下,土壤透气性良好,土壤含水量为土壤田间持水量的60-80%时适合微生物分解有机残体。

如果土壤湿度过大,会堵塞土壤间的孔隙,导致氧气不足,此时分解速度慢,分解不完全,并且容易产生乙酸、丙酸和丁酸等有机酸。

6、酸碱度:适宜ph值取决于土壤里的微生物种类。

大多数细菌的适宜ph值为6.5-7.5;放线菌的适宜ph值偏碱性;真菌的适宜ph 值偏酸性(适宜ph在3-6之间)。

二、土壤有机质转化过程可以分为哪几步土壤有机质转化过程可以分为矿质化过程和腐殖化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浇水时比正常水分条件下容易分解。第 1 年各种物料 分解和残留的速度相差不大,在第 2 年和第 1 年相差较 大。在浇水的第 2 年,小麦和草木樨秸秆分解率达到 84.9%~88.2%,而不浇水分解率仅达到 63.1%~70.3%, 即在较湿的条件下分解率高出 20%左右。说明湿度大 不利于 C 的积累。湿度大小对玉米和大豆残体的分解 和残留影响不明显。由图可知,第 1 年植物残体含的 易分解的物质经土壤微生物作用很快被分解利用,分 解率达 60%~70%以上,第 2 年易分解的物质基本消耗
将上述各种物料风干,磨细,过 1 mm 筛。各种有 机物料 8g(烤干)混均,装管,用胶带封口,埋入田间框 栽的微区中。覆表土 5 cm,以土壤悬浊液浇在埋管地 表,使之与土壤接触,同时设不加物料的空白处理,每 个处理 5 次重复。埋管时间 5 月 4 日。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气候条件下有机物料在黑土中的分解
pH)和气候(如温度)以及还田数量等因素影响。
关键词:有机物料;黑土;分解规律
中图分类号:S158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09-1823
Decomposed Regularity of Organic Materials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 in Black Soil Kuang Enjun, Chi Fengqin, Zhang Jiuming, Su Qingrui
0 引言 土壤有机质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也
是平衡施肥的重要参数,其形成量取决于进入土壤的
有机物料数量及其腐解残留率的大小,施用有机物料 对供应土壤有机质效果以及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具 有重要意义。作物秸秆还田已在中国全面推广,提高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7BAD89B05,2006BAD05B05)。 第一作者简介:匡恩俊,女,1982 年出生,黑龙江海林县人,研究实习员,硕士,主要从事土壤与肥力的科研工作,通信地址:150086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南岗区学府路 368 号省农科院土壤肥料与环境资源研究所,Tel:0451-86626111,E-mail:kuangenjun2002@。 通讯作者:迟凤琴,女,1963 年出生,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土壤与植物营养的科研工作,通信地址:150086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 368 号 省农科院土壤肥料与环境资源研究所,E-mail:fqchi@ 收稿日期:2009-09-07,修回日期:2009-12-25。
中国农学通报 2010,26(7):152-155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不同条件下有机物料在黑土中分解规律的研究
匡恩俊,迟凤琴,张久明,宿庆瑞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环境资源研究所/ 黑龙江省土壤环境与植物营养重点实验室,哈尔滨 150086)
表 1 各种有机物料的养分含量
g/kg
物料种类 小麦秸秆 大豆秸秆 大豆根茬 玉米秸秆 玉米根茬
草木樨
有机碳 440.1 409.7 432.0 412.4 412.9 399.0
全氮 7.0 7.2 5.0 11.2 8.5 22.4
全磷 1.7 1.8 1.1 4.4 2.4 8.8
全钾 14.7 4.7 1.7 5.6 2.0 18.8
粗蛋白 44.5 44.8 31.2 70.3 53.4 139.9
粗脂肪 10.5 11.8 5.2 4பைடு நூலகம்8 6.1 8.5
粗纤维 431.4 525.8 592.5 256.0 345.4 391.7
· 154 ·
中国农学通报
2.2 不同水分条件下有机物料在黑土中的分解 在不同水分下(图 2),小麦秸秆和草木樨秸秆在
摘 要:通过在土壤中埋置砂滤管的方法明确不同积温、水分、pH 以及有机物料与黑土不同配比条件下
有机物料的分解情况。结果表明:小麦和草木樨秸秆分解不受温度高低的影响,低温条件下分解较快,
分解速率为草木樨>小麦秸秆;在浇水条件下小麦和草木樨秸秆易于分解,表现为第一年分解速率较
高,比正常条件下分解率高出 20%左右,第二年分解缓慢平均分解率只有 10%左右;玉米秸秆加入量最
(Institute of Soil Fertilizer and Environment Resource, Heilong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The Key Laboratory of Soil Environment and Plant Nutrition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rbin 150086)
Abstract: The method of sand strainer tube was used in this trial for studying the decomposing regularity of organic materials on the condition of different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moisture, pH, materials and soil proportion. The result shows that: wheat and sweet clover straw were prone to decompose at low temperature, decomposition rate was sweet clover higher than wheat straw. In water condition, sweet clover and wheat straw were prone to decompose in the first year were 20% higher than normal, average decomposition rate was only 10% in the second year. The fastest decomposition, the least addition. When adding amount of 1% straw, the decomposition rate is 75.6% in first year, and the second year up to 88.8%. Wheat straw decomposition rate is 63.1% at pH 7 and 75.6% in pH 8.7, the remaining also have a difference of about 10% . Pipes next year, decomposition rate of various materials were stabilized. Therefore, soil organic matter decomposition not only because of the type of organic materials there are differences, but also by some properties of the soil (such as moisture, pH) and climate (such as temperature) as well as to field the quantity of factors. Key words: organic materials;black soil;decomposed regularity
少分解最快。当加入量为 1%时,第一年就分解了 75.6%,第二年达 88.8%;小麦秸秆在 pH 7 时分解率为
63.1%,在 pH8.7 时的分解率为 75.6%,其余也都相差 10%左右。埋管第二年,各种物料分解速率趋于平
稳。因此,土壤有机物质的分解不仅因有机物料的种类而有差异,而且也受土壤的某些性质(如水分,
田间试验于 2006 年在哈尔滨和北安两处进行。 1.2 材料 1.2.1 供试土壤 砂滤管用土取自黑龙江省农科院院内 试验地。其有机质含量 13.8 g/kg。 1.2.2 有机物料 小麦秸秆、玉米秸秆和根茬,大豆秸秆 和根茬,草木樨秸秆。 1.3 试验处理 1.3.1 不同积温条件下有机物料分解试验 设 7 个处 理:(1)土壤+玉米秸秆 8%;(2)土壤+大豆秸秆 8%; (3)土壤+玉米根茬 8%;(4)土壤+大豆根茬 8%;(5) 土壤+草木樨秸秆 8%;(6)土壤+小麦秸秆 8%;(7)对 照(纯土)。在哈尔滨市和北安市不同积温带埋置上述 7 个处理的砂滤管各一套。 1.3.2 水浇地条件下有机物料分解试验 将 1.3.1 中各 处理另设一组水浇地试验,每 10 天浇一次水,每次水 量相同。 1.3.3 不同 pH 条件下有机物料分解试验 将 1.3.1 中各
匡恩俊等:不同条件下有机物料在黑土中分解规律的研究
· 153 ·
了土壤的养分含量 。 [1-5] 张丽娟[6]采用砂滤管对不同 有机物料在栗钙土中的转化特点及控制因素进行了 研究,结果表明有机物料在栗钙土中前 3 个月分解较 快此后逐渐变慢;迟凤琴 用 [7] 砂滤管的方法研究了不 同有机物料在黑土的分解规律,得出各有机物料对土 壤有机质的积累贡献顺序为草炭>厩肥>玉米秸秆肥 >玉米秸秆>草木樨秸>草木樨根茬>玉米根茬;周艺 敏[8]采用砂滤管法研究了 6 种有机物料在新、老菜园 土壤中的腐解状况,了解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规律, 探讨有机肥料对土壤的培肥效果。东北农业区由于 纬度较高,常年温度较低,秸秆还田方式主要是粉碎 翻压还田 。秸 [9-10] 秆直接还田后在土壤中的转化是一 个复杂的过程,其转化速率受温度、水分、有机物质组 成和状态、质地和 pH 等的影响 。 [11] 笔者主要明确不 同积温、水分、pH 以及有机物料与黑土不同配比的条 件下有机物料的分解规律,为合理制定培肥措施提供 理论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