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与地下水修复技术
地下水污染现状及其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地下水污染现状及其修复技术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b337124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d7.png)
地下水污染现状及其修复技术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我国地下水污染的现状,分析其主要污染源和污染途径,同时探讨当前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情况。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和实地调查,本文旨在为地下水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推动地下水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在概述部分,本文将首先介绍地下水污染的定义、分类及其危害,阐述地下水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接着,文章将概述我国地下水污染的现状,包括污染范围、污染程度、主要污染物及其分布情况。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分析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如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等,并探讨不同污染源的贡献率和影响机制。
本文还将重点介绍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文章将总结当前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的主要类型、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
文章将分析不同修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问题,探讨其发展趋势和未来研究方向。
在概述部分,本文将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促进地下水污染治理和修复技术的发展。
这些建议将包括加强地下水环境监测和评价体系建设、推广先进的修复技术和方法、加强政策引导和法规制定等。
通过本文的阐述和分析,旨在为地下水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地下水污染现状分析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其地下水污染现状尤为引人关注。
本段将对中国地下水污染的现状进行详细分析。
中国地下水资源丰富,但污染问题亦不容忽视。
目前,我国地下水污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污染范围广,几乎所有地下水开采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问题;二是污染程度重,部分地区地下水污染严重,甚至达到无法利用的程度;三是污染种类多,包括重金属、有机物、放射性物质等多种污染物。
在污染源方面,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农药、城市生活污水等都是主要的污染源。
环境修复技术
![环境修复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218c2bd8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6a.png)
环境修复技术环境修复技术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来修复和恢复被破坏的自然环境的技术。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日益严重,环境修复技术的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从土壤修复、水体修复和大气修复三个方面介绍环境修复技术的相关内容。
一、土壤修复技术1. 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指通过引入特定的植物或微生物来恢复受污染土壤的功能。
植物修复技术主要通过植物的根系吸收和转化有毒物质,促进土壤的净化和恢复。
而微生物修复技术则是利用某些微生物对有毒物质进行降解和转化的作用。
这些方法在植被恢复、土壤改良和有机物分解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2. 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主要通过物理手段去除土壤中的有害物质。
例如,采用土壤挖掘、回填和隔离等方法,将受污染的土壤剥离并取出,然后填充新的无污染土壤。
此外,还可以利用电动力场技术、超声波技术和热解技术等对土壤进行治理,以实现土壤修复的效果。
二、水体修复技术1. 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物理隔离、悬浮沉降和浮游植物治理等方法。
物理隔离是通过构筑隔离屏障,将受污染水体与干净水体进行隔离,以阻止污染的扩散。
悬浮沉降则是利用重力沉淀原理将水体中的悬浮颗粒物沉降,从而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浮游植物治理是利用浮游植物的生长和代谢作用,在水体中吸收和转化有害物质。
2. 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主要是利用化学物质对水体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处理和转化。
例如,利用氧化剂对有机物进行降解,利用沉淀剂对重金属离子进行沉淀和去除。
这些化学方法在水体净化、海洋污染处理和地下水修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大气修复技术1. 气象修复技术气象修复技术主要是通过人工影响气象条件,减少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改善空气质量。
例如,通过人工降雨、喷雾和离子安装等手段来清除大气中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以达到净化大气的目的。
此外,还可以利用人工调控大气流动和温度分布,降低污染物扩散的程度。
2. 废气处理技术废气处理技术主要是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手段对工业废气中的污染物进行治理和净化。
修复地下水环境的方法有
![修复地下水环境的方法有](https://img.taocdn.com/s3/m/21e23a74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68.png)
修复地下水环境的方法有修复地下水环境的方法主要包括地下水净化技术、污染源控制和地下水管理措施等方面。
下面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的修复地下水环境的方法:一、地下水净化技术:1. 生物修复技术:通过利用微生物降解污染物,达到去除有机物及部分无机物的目的。
2. 物理化学修复技术:包括吸附、沉淀、离子置换、膜分离等手段,用以去除溶解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
3. 土壤气挥发技术:通过给予土壤补充的电子供给经气相传迁修复有机与吸附态污染物。
4. 电动力场技术:通过电流在地下水中的流动和电化学氧化还原等效应,达到去除有机、无机物质的目的。
二、污染源控制:1. 严格管理和监控工业废水的排放,推行生产工艺的改进,减少或避免废水的生成。
2. 建设污水处理厂,对城市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和处理,确保处理后的污水达到排放标准。
3.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控制农村污水、农残等对地下水的污染。
4. 加强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的治理与妥善处置,防止固体废物渗漏或堆放等污染地下水。
三、地下水管理措施:1. 加强地下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建立科学的地下水监测网络,确保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2. 制定地下水保护法规和政策,完善地下水管理体制,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对地下水的非法开采和污染行为。
3. 加强地下水补给与补给区域的保护,根据地下水流动方向和补给条件,合理划定地下水补给区域,保护补给区的地表水和土壤资源。
综上所述,修复地下水环境需要综合运用地下水净化技术、污染源控制和地下水管理措施等手段,建立健全的地下水保护法规和制度,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并提高公众对地下水保护的意识,共同努力实现地下水环境修复和保护。
地下水污染的控制与修复技术
![地下水污染的控制与修复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e298ddba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a8.png)
地下水污染的控制与修复技术地下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它为人类提供饮用水、灌溉水以及工业用水等。
然而,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地下水污染问题逐渐凸显。
地下水污染不仅危害人类健康,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控制和修复地下水污染技术的研究和实施变得至关重要。
下面将详细介绍地下水污染的控制与修复技术。
一、地下水污染的控制技术1.监测与预警- 定期监测地下水质量,建立污染源追踪机制,迅速发现并报警污染事件。
- 应用地下水模型系统,进行预测和评估,为地下水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源头管理- 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农药以及生活污水的排放标准,加强对企业的排污许可制度监管。
- 推广绿色生产工艺,减少使用有毒有害物质,推动清洁生产。
3.地下水保护区划- 划定地下水保护区,对其中临近污染源的区域实施严格保护,限制人类活动,防止污染向地下水扩散。
4.地下水补给增加- 开展人工地下水补给工程,通过注入清洁水源,增加地下水补给量,以稀释和冲洗污染物。
5.水土保持措施- 加强土壤保护,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阻止污染物通过渗透进入地下水。
6.技术创新- 研发高效、低成本的水处理技术,例如活性炭吸附、电解氧化、超滤等,以降低地下水污染的风险。
二、地下水污染的修复技术1.原位修复技术- 挖控孔法:通过在污染区域内钻控孔,注入吸附剂、氧化剂或微生物修复剂,将污染物降解。
- 土壤气采样-分析-回填(SVE)法:将受污染土壤中的气体抽出、净化后回填,以减少有机物挥发。
2.地下水引流修复技术- 泵送技术:将受污染的地下水抽出,经过水处理设施后再回注地下,达到修复目的。
- 原位生物修复法:利用植物根系吸收和微生物降解地下水中的污染物。
3.集中处理技术- 活性炭吸附:地下水通过活性炭装置,吸附污染物后排放,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
- 生物膜技术:通过构建生物膜反应器,利用微生物对污染物进行降解和转化。
4.地下水调控技术- 采用地下水位控制措施,调控渗流方向和速度,防止污染物扩散。
15种常见土壤地下水修复技术
![15种常见土壤地下水修复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9c8cd93eba0d4a7303763a29.png)
15种常见土壤地下水修复技术1原位固化/稳定化技术原理:通过一定的机械力在原位向污染介质中添加固化剂/稳定化剂,在充分混合的基础上,使其与污染介质、污染物发生物理、化学作用,将污染土壤固封为结构完整的具有低渗透系数的固化体,或将污染物转化成化学性质不活泼形态,降低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扩散。
适用性:适用于污染土壤,可处理金属类、石棉、放射性物质、腐蚀性无机物、氰化物以及砷化合物等无机物;农药/除草剂、石油或多环芳烃类、多氯联苯类以及二噁英等有机化合物。
不宜用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不适用于以污染物总量为验收目标的项目。
2异位固化/稳定化技术原理:向污染土壤中添加固化剂/稳定化剂,经充分混合,使其与污染介质、污染物发生物理、化学作用,将污染土壤固封为结构完整的具有低渗透系数的固化体,或将污染物转化成化学性质不活泼形态,降低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扩散。
适用性:适用于污染土壤。
可处理金属类、石棉、放射性物质、腐蚀性无机物、氰化物以及砷化合物等无机物;农药/除草剂、石油或多环芳烃类、多氯联苯类以及二噁英等有机化合物。
不适用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以污染物总量为验收目标的项目。
当需要添加较多的固化/稳定剂时,对土壤的增容效应较大,会显著增加后续土壤处置费用。
3原位化学氧化/还原技术原理:通过向土壤或地下水的污染区域注入氧化剂或还原剂,通过氧化或还原作用,使土壤或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转化为无毒或相对毒性较小的物质。
常见的氧化剂包括高锰酸盐、过氧化氢、芬顿试剂、过硫酸盐和臭氧。
常见的还原剂包括硫化氢、连二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硫酸亚铁、多硫化钙、二价铁、零价铁等。
适用性:适用于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其中,化学氧化可处理石油烃、 BTEX(苯、甲苯、乙苯、二甲苯)、酚类、 MTBE(甲基叔丁基醚)、含氯有机溶剂、多环芳烃、农药等大部分有机物;化学还原可处理重金属类(如六价铬)和氯代有机物等。
受腐殖酸含量、还原性金属含量、土壤渗透性、 pH值变化影响较大。
有机污染土壤及地下水原位化学氧化修复技术介绍
![有机污染土壤及地下水原位化学氧化修复技术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bc62ea2316fc700abb68fc7f.png)
有机污染土壤及地下水原位化学氧化修复技术介绍1、原位化学氧化修复技术简介原位化学氧化 (In Situ Chemical Oxidation,ISCO) 技术是一种针对有机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的原位修复技术,可应用于石油烃类碳氢化合物、酚类、MTBE、含氯有机溶剂、多环芳烃等污染物的修复,将污染物彻底矿化为二氧化碳、水或其它小分子物质,消除污染物的健康风险。
原位化学氧化是指向土壤或地下水的污染区域注入氧化药剂,通过氧化作用,使土壤或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转化为无毒或相对毒性较小的物质。
常见的氧化药剂包括高锰酸盐、过氧化氢、芬顿试剂、过硫酸盐和臭氧等。
氧化药剂的注入可以通过高压旋喷注入或通过注入井注入。
高压旋喷注入是将带有特殊喷嘴的注浆管(钻杆),通过钻孔进入土层的预定深度,然后从喷嘴喷出配制好的药剂,带喷嘴的注浆管在喷射的同时向上提升,高压液流对土体进行切割搅拌,使氧化药剂与污染土壤充分混合,污染物氧化分解,消除健康风险。
注入完成后,药剂溶液进一步在含水层中迁移、扩散,其最终的扩散半径与土壤渗透性及工期有关。
注入井注入工艺原理为:由空压机提供气源动力,通过注浆泵向注入井内注入氧化药剂,氧化药剂在压力作用下通过注入井的筛管向井四周扩散并与土壤及地下水中的污染物接触反应,使污染物转变为二氧化碳、水等无害的物质,从而达到修复污染场地的目的。
2、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及技术比较ISCO技术是指将氧化剂注入到污染源区土壤和地下水中,或下游羽流(down gradient plume)土壤和地下水中,利用氧化剂本身或所产生的自由基氧化地下的污染物,使污染物转变为二氧化碳、水等无害的或毒性更小的物质,从而达到修复污染场地的目的。
使用ISCO方法可以在较短时间(几天或几个月)内实现污染物浓度的大幅降低(60%-90%以上)。
常见的氧化剂包括高锰酸盐(MnO4-)、过氧化氢(H2O2)、芬顿试剂(H2O2和Fe2+)、过硫酸盐(S2O82-)和臭氧(O3)等。
土壤及地下水修复技术修复方案
![土壤及地下水修复技术修复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e483b47c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f6.png)
⼟壤及地下⽔修复技术修复⽅案⼟壤及地下⽔修复技术修复⽅案1.地块修复技术路线针对提出的修复模式,结合筛选出的修复技术,形成了针对原位修复+原地异位修复模式下本场地的修复技术⽅案如下:1)对污染深度<3.0m的重⾦属污染区域,建议采⽤异位固化稳定化技术治理。
2)对污染深度>3.0m的区域,⼟壤污染物为VOCs和SVOCs的,建议采⽤异位热脱附技术进⾏处理;⼟壤污染物为重⾦属的,建议采⽤原位固化稳定化处理技术。
3)对污染地下⽔采⽤抽出处理技术,即抽出后在地表加以处理的地下⽔,处理后达标纳管排放。
注:根据前期调查提供的地勘报告,本地块0~-3.0m 范围内存在杂填⼟,如采⽤原位修复,修复效果较差,且项⽬地块适⽤于堆存⼟壤的区域有限,故本⽅案仅考虑-3.0m 以上范围内污染⼟壤采⽤开挖异位修复⽅式;修复过程中实际需固化稳定化的⽅量应根据后续⼟壤浸出浓度确定。
总体技术路线如图 6.1-1 所⽰。
图 6.1-1 总体技术路线图2.修复技术⼯艺参数2.1.⼟壤原位热脱附(1)技术原理常见的原位热脱附技术可分为电阻加热热脱附技术、热传导式热脱附技术、热蒸汽加热及抽提等。
电阻加热热脱附技术是依靠地下电流的电阻耗散加热的⼀种⽅法。
地下电流流经⽬标修复区的⼟壤和/或地下⽔(⼟壤和地下⽔为天然电阻)加热⼟壤,使⼟壤和/或地下⽔中的⽬标污染物迁移、挥发和降解。
修复区⼟壤电阻的⼤⼩受⼟壤含⽔率、孔隙⽔中可溶性盐的含量、⼟壤离⼦交换能⼒等多因素影响。
⼟壤有机质含量也影响⼟壤电阻的⼤⼩,但在更⼤程度上决定有机污染物从⼟壤中解析所需时间。
电阻加热热脱附技术较适⽤于修复渗透性较低⼟壤或修复重。
热传导式热脱附技术将加热元件插⼊⽬标修复区的地下,利⽤热传导⽅式使加热元件周围⼟壤和/或地下⽔中的⽬标污染物迁移、挥发和降解。
热传导式热脱附技术主要受⼟壤含⽔率影响,⼟壤的热传导率随⼟壤含⽔率的降低⽽升⾼。
⼟壤渗透性、有机质含量、颗粒⼤⼩以及矿物组成在⼀定程度上影响加热元件的布设间距以及所需温度。
浅谈土壤与地下水修复技术
![浅谈土壤与地下水修复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e203c0f9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43.png)
浅谈土壤与地下水修复技术1概论随着人类农业、工业活动的加强,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以及工业固体废物的倾倒,使许多有毒有害的化学污染物不断地进入土壤系统,同时对地表水及地下水造成了二次污染。
污染物可通过饮用水或上壤一植物系统,经由食物链进入人体,直接危及人类健康。
土壤污染按其污染物类型可分为重金属污染和有机物污染两大类,而土壤重金属污染又常常伴有有机物的污染。
据报道,目前我国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2000万hm²,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5;其中工业“三废”污染耕地1000万hm²,污水灌溉的农田面积已达330多万hm²。
因此,土壤与地下水的修复已成为我国政府和学者广泛关注的问题。
土壤和地下水的修复技术较多,月前从理论和技术上可行的修复技术主要有物理化学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这里主要指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技术和综合修复技术等。
根据处理土壤和地下水的位置是否改变,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修复技术又可以分为原位修复(in-situ remediation)和异位修复(ex-situ remediation)两种。
原位修复是指对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就地处置,使之得以降解和减毒,不需要建设昂贵的地面环境工程基础设施和远程运输,操作维护起来比较简单。
另外,原位修复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可以对深层次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进行修复。
异位修复则是将土壤挖出或将地下水泵出后再进行处理的修复方式。
两者相比较而言,原位修复更为经济有效,但异位修复技术的环境风险较低,系统处理的预测性均高于原位修复。
本节重点介绍一些较为常用的土壤和地下水修复技术。
2污染土壤的物理化学修复技术(1)电动力学修复技术电动力学现象最初发现于19世纪,此后主要应用于土木工程领域,如水坝和土壤的脱水与夯实。
但在原位土壤修复方面的应用还只是最近几年的事情,是刚发展起来的。
新兴的原位土壤修复技术,是一种从饱和或不饱和土壤层中分离提取重金属或有机污染物的过程。
化学固化修复的原理和方法
![化学固化修复的原理和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68ebd9b3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9f.png)
化学固化修复的原理和方法化学固化修复是一种常用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主要通过化学反应改变有害污染物的特性,使其发生固化转化,达到修复目的。
本文将从化学固化修复的原理和方法两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化学固化修复的原理化学固化修复的原理是基于污染物的化学特性和产生的化学反应。
常见的化学固化修复原理有以下几种。
1. 化学还原原理:该原理是指通过给予污染物电子而使其发生还原反应,从而改变其化学特性。
常用的还原剂有亚铁离子(Fe2+)、硫化物(S2-)等。
例如,将亚铁离子加入污染地下水中,可以与氯污染物发生反应,将氯污染物还原为较为稳定的无机盐,从而降低其毒性和迁移能力。
2. 化学氧化原理:该原理是指通过给予污染物氧化剂,使其发生氧化反应而改变其化学特性。
常用的氧化剂有过硫酸氢钾(KHSO5)、高锰酸钾(KMnO4)等。
例如,将高锰酸钾加入污染地下水中,可以与有机物发生氧化反应,将其氧化为无害物质,降低其污染程度。
3. 化学挥发原理:该原理是指通过加入易挥发的特殊溶剂或物质,使污染物挥发从而达到修复目的。
常用的挥发剂有溶剂油、丁酮等。
例如,将溶剂油加入土壤中,可以溶解土壤中的有机物,使其挥发到大气中。
4. 化学固化原理:该原理是指通过加入特殊物质,与污染物发生固化反应,形成与土壤结合的不溶性物质,从而达到修复目的。
常用的固化剂有硅酸盐、水泥等。
例如,将水泥加入污染土壤中,水泥中的胶凝硬化物质可以与有机物发生反应,形成不溶性复合物,降低其迁移能力。
二、化学固化修复的方法化学固化修复的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 原位修复法:该方法适用于地下水和土壤中的污染修复。
原位修复法主要包括原位化学还原、原位化学氧化、原位化学固化等。
例如,对于受有机物污染的土壤,可以在土壤中注入还原剂亚铁离子,通过还原作用将有机物转变为较为稳定的无害物质。
2. 界面修复法:该方法适用于土壤和地下水的界面处进行修复。
界面修复法主要包括水平类型和垂直类型。
土壤及地下水修复技术修复方案
![土壤及地下水修复技术修复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5637a7bc524de518974b7d49.png)
土壤及地下水修复技术修复方案1.地块修复技术路线针对提出的修复模式,结合筛选出的修复技术,形成了针对原位修复+原地异位修复模式下本场地的修复技术方案如下:1)对污染深度<3.0m的重金属污染区域,建议采用异位固化稳定化技术治理。
2)对污染深度>3.0m的区域,土壤污染物为VOCs和SVOCs的,建议采用异位热脱附技术进行处理;土壤污染物为重金属的,建议采用原位固化稳定化处理技术。
3)对污染地下水采用抽出处理技术,即抽出后在地表加以处理的地下水,处理后达标纳管排放。
注:根据前期调查提供的地勘报告,本地块0~-3.0m 范围内存在杂填土,如采用原位修复,修复效果较差,且项目地块适用于堆存土壤的区域有限,故本方案仅考虑-3.0m 以上范围内污染土壤采用开挖异位修复方式;修复过程中实际需固化稳定化的方量应根据后续土壤浸出浓度确定。
总体技术路线如图 6.1-1 所示。
图 6.1-1 总体技术路线图2.修复技术工艺参数2.1.土壤原位热脱附(1)技术原理常见的原位热脱附技术可分为电阻加热热脱附技术、热传导式热脱附技术、热蒸汽加热及抽提等。
电阻加热热脱附技术是依靠地下电流的电阻耗散加热的一种方法。
地下电流流经目标修复区的土壤和/或地下水(土壤和地下水为天然电阻)加热土壤,使土壤和/或地下水中的目标污染物迁移、挥发和降解。
修复区土壤电阻的大小受土壤含水率、孔隙水中可溶性盐的含量、土壤离子交换能力等多因素影响。
土壤有机质含量也影响土壤电阻的大小,但在更大程度上决定有机污染物从土壤中解析所需时间。
电阻加热热脱附技术较适用于修复渗透性较低土壤或修复重。
热传导式热脱附技术将加热元件插入目标修复区的地下,利用热传导方式使加热元件周围土壤和/或地下水中的目标污染物迁移、挥发和降解。
热传导式热脱附技术主要受土壤含水率影响,土壤的热传导率随土壤含水率的降低而升高。
土壤渗透性、有机质含量、颗粒大小以及矿物组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加热元件的布设间距以及所需温度。
生态环境修复的关键技术有哪些
![生态环境修复的关键技术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81df444a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70.png)
生态环境修复的关键技术有哪些生态环境的修复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生态系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如土壤污染、水资源短缺、空气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为了恢复和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一系列关键技术应运而生。
一、土壤修复技术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以及工业污染等原因,土壤质量严重下降。
土壤修复技术旨在去除或降低土壤中的污染物,恢复其正常的生态功能。
1、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包括土壤置换、深耕翻土、电动修复等。
土壤置换是将受污染的土壤挖出,用未受污染的土壤进行替换。
深耕翻土则是通过翻动土壤,将表层的污染物与深层土壤混合,降低污染物的浓度。
电动修复是利用电场作用,将污染物迁移到电极处进行收集和处理。
2、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主要通过添加化学试剂来改变土壤中污染物的化学性质,使其转化为无害或低毒的物质。
例如,化学淋洗技术通过向土壤中注入淋洗剂,将污染物溶解并冲洗出来。
化学氧化还原技术则通过氧化或还原反应,改变污染物的价态,降低其毒性。
3、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的代谢作用来降解或吸收土壤中的污染物。
微生物修复是利用特定的微生物种群,如细菌、真菌等,分解有机污染物。
植物修复则是利用植物的根系吸收、转化或固定污染物,常见的植物如蜈蚣草对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
二、水资源修复技术水资源的污染和短缺是全球性的问题,水资源修复技术对于保障人类的用水安全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1、污水处理技术传统的污水处理方法包括物理处理(如沉淀、过滤)、化学处理(如混凝、消毒)和生物处理(如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
近年来,一些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也逐渐发展起来,如膜生物反应器(MBR)技术,它将膜分离技术与生物处理技术相结合,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和水质。
2、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技术水体富营养化是由于氮、磷等营养物质的过度输入导致藻类大量繁殖,水质恶化。
污染土壤及地下水修复技术教材(PDF 72页)
![污染土壤及地下水修复技术教材(PDF 72页)](https://img.taocdn.com/s3/m/1ba71274aef8941ea66e052a.png)
1.3 场地修复进展
目前针对污染场地环境修复以及再次开发利用的迫切需要,我国 已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包括:《关于切实做好企业搬迁过程中环境 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2004年);
《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5年)明确提出 对污染企业搬迁后的原址进行土壤监测、风险评估和修复;
1.2 场地污染现状
土壤污染情况堪忧
污染面积大
我 国 有 超 过 1000 万 hm2 的 土 地 已 受 到土壤污染的威胁,其中500万hm2受到 石油污染的威胁,200万hm2受到采矿污 染的威胁(GUAN Y et al. )
我国部分地区土 壤污染较重,耕 地土壤环境质量 堪忧,工矿业废 弃地土壤环境问 题突出
2014年后续出台《关于加强工业企业关停、搬迁及原址场地再开 发利用过程中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
1.3
场地修复进展
国家出台一系列相关文件、政策、法规
2004年国家环保部门发布文件要求 在工业退役用地变更用途后,需要 进行清查和修复 ——我国第一个与污染场地相关的 政府文件
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 划(2011 ~2020)》
1.3 场地修复进展
2012年环境保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 建设部联合下发的《关于保障工业企业场地再开发利用环境安全的通 知》,明确提出在进行污染场地再开发利用时须遵循以下要点:进行 污染场地全面排查、污染场地土地用途合理规划、严格控制污染场地 的土地流转、污染场地修复达标为再开发前提、严格环境风险评估和 治理修复管理、以“谁污染,谁治理”为原则落实相关责任主体。
污染场地土壤及地下水修复技术
土壤与地下水调查修复总结
![土壤与地下水调查修复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feb1a35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b0.png)
场地调查与地下水调查修复治理技术导则总结一、适用范围1.本标准规定了场地环境监测、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调查、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方案编制开展污染场地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的原则、程序、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
2.本标准适用于场地环境调查、风险评估,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方案的制定,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风险控制值的确定,以及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工程环境监理、工程验收、回顾性评估过程的环境监测。
为污染场地环境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
3.本标准不适用于场地放射性及致疾病性生物污染监测二、规范性引用文件HJ25.1-2014《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25.2-2014《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25.-2014《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25.4-2014《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GB0137《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T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町/T16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085《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4554《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002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HJ/T20《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HJ/T91《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町/T194《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HJ/T298《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GB15618T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町682-2014《污染场地术语》《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评价技术规定》《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关于修订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土壤环境治理标准>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三、定义和术语1.场地:某一块范围内的土壤、地下水、地表水以及地块内所有构筑物、设施和生物的总和。
2.污染场地:对潜在污染场地进行调查和风险评估后,确认污染危害超过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可接受风险水平的场地,又称污染地块。
潜在污染场地:因从事生产、经营、处理、贮存有毒有害物质, 堆放或处理处置潜在危险废物,以及从事矿山开采等活动造成污染,且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构成潜在风险的场地。
土壤及地下水修复技术
![土壤及地下水修复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ec726e5c3169a4517723a3a0.png)
土壤原位修复技术精品文档交流精品文档交流土壤异位修复技术地下水修复技术比选地下含水层修复技术有多种分类,按修复方式可分为原位修复、异位修复和监测自然衰减技术。
异位修复是将污染地下水先用收集系统或抽提系统转移到地上,然后再处理的技术,异位修复技术主要是被动收集和抽出处理。
原位修复技术是指在基本不破坏土体和地下水自然环境条件下,对受污染对象不作搬运或运输,而在原地进行修复的方法。
修复技术特性如表4-2所示,对地下水修复技术汇总,对各种技术的优缺点、成熟性、时间条件及资金条件进行综合对比,并分析了各种技术的适应性。
基于场地水文地质条件、污染物特征,优选化学还原技术、抽出处理技术、监测自然衰减技术。
表3地下水修复技术筛选矩阵精品文档交流精品文档交流精品文档交流精品文档交流精品文档交流精品文档交流1.1 修复技术概述下面将筛选出的地下水抽出处理技术(P&T)、化学氧化修复技术和监测自然衰减技术(MNA)分别做详细的介绍。
抽出处理技术该系统针对目标污染场地及其污染物性质,在污染场地布设一定数量的抽水井,通过水泵和水井将含水层中的污染地下水与非水相液体(即污染物自由相)经由抽出井抽出,然后利用地面设备处理,用于处理重度污染地下水区域中多种污染物类型。
处理后的地下水,排入地表径流或回灌到地下。
本技术常与其他处理技术,如化学氧化法、生物处理法等结合,以达到清除含水层污染的目的。
与原位注射技术联用的抽出处理技术见示意图3-1。
图3-1强化含水层冲洗技术修复意图化学氧化技术化学氧化是指利用氧化剂本身或所产生的自由基的氧化能力氧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得污染物转变为无害的或毒性更小的物质,从而达到修复的目的。
化学氧化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几天或几个月)内获得污染物浓度的大量降低(60%~90%以上)。
原位化学氧化技术适用于修复受污染饱和区和非饱和区,高污染的源区以及污染浓度较低的扩散羽区,图3-2所示为原位化学氧化工艺示意图。
勘测师在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中的土壤污染监测和地下水修复技术
![勘测师在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中的土壤污染监测和地下水修复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085f5a5b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a9.png)
勘测师在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中的土壤污染监测和地下水修复技术随着城市化的持续发展和工业化的加速推进,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其中,土壤污染和地下水污染是最常见和严重的问题之一。
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一环,勘测师在土壤污染监测和地下水修复技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勘测师在这一领域中的职责和技术手段。
一、土壤污染监测1. 勘测师的角色:勘测师在土壤污染监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负责设计监测方案,确定监测点位,并采集土壤样本进行实验室分析。
通过监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勘测师能够评估土壤污染的程度、类型和分布范围。
2. 技术手段:勘测师在土壤污染监测中运用多种技术手段。
例如,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可以帮助勘测师快速获取土壤信息,并对土壤污染程度进行定量分析。
此外,勘测师还可以利用无损测试技术,如电磁法和地球物理勘测,对地下土壤进行非破坏性检测,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二、地下水修复技术1. 勘测师的角色:勘测师在地下水修复技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负责调查地下水污染源,评估地下水储层的性质和污染程度,并设计合适的修复方案。
此外,勘测师还负责监测修复效果,及时调整和优化修复措施。
2. 技术手段:勘测师在地下水修复中使用多种技术手段。
一种常见的技术是反渗透技术,通过高压逆向渗透,将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质排出。
另一种常用的技术是生物修复,通过引入特定的微生物,降解和转化地下水中的有害物质。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物理和化学修复技术,如气泡氧化、电动力场等,勘测师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
三、土壤污染治理与地下水修复的关系土壤污染治理和地下水修复是密不可分的。
勘测师在土壤污染监测中获得的数据能够为地下水修复提供重要依据。
因为土壤是地下水的重要补给源,污染的土壤会对地下水造成长期的影响。
勘测师通过土壤污染监测,能够及时掌握土壤污染的程度和范围,提前预警并采取相应措施,以减轻地下水修复的难度和成本。
总结:勘测师在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中的土壤污染监测和地下水修复技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地下水污染与修复技术
![地下水污染与修复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d5170164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2e.png)
地下水污染与修复技术地下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它为我们提供饮用水、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等。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地下水受到了严重污染的威胁。
地下水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修复地下水污染成为了一个紧迫的任务。
本文将介绍地下水污染的常见原因和修复技术。
地下水污染的原因可以分为两大类: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
点源污染是指特定污染源(如化工厂、垃圾填埋场)直接向地下水中排放有害物质。
非点源污染是指来自农田、城市排水系统、道路和工业区域的非特定污染源,通过降雨等途径会渗入地下水。
针对点源污染,常用的修复技术包括:泵抽和处理法、反渗透法、土壤-地下水处理法和化学氧化法。
泵抽和处理法是通过井水泵抽将污染地下水抽到地面上进行处理,常见的处理方法包括活性炭吸附、生物降解和化学处理。
反渗透法则是通过将地下水通过半透膜过滤,去除其中的污染物。
土壤-地下水处理法是通过处理污染土壤,降低其向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迁移速率。
化学氧化法则是利用化学氧化剂将有机物氧化为无害物质。
对于非点源污染,修复技术相对复杂,常用的包括:湿地修复、植物修复和生物修复。
湿地修复是将污染地下水引入湿地,通过湿地中的湿地植被和微生物去除其中的污染物。
植物修复是利用植物的自然吸收力和降解能力来净化地下水。
常见的修复植物包括樟树、柳树和芦苇等。
生物修复是指利用微生物来去除地下水中的污染物。
常见的生物修复技术包括生物降解、生物吸附和生物转化等。
除了以上常见的修复技术,还有一些新兴的技术正在被研究和应用于地下水污染的修复中。
例如,电化学修复技术可以通过电极间的电荷传递来去除地下水中的污染物。
此外,纳米材料的应用也为地下水污染的修复提供了新的途径。
纳米材料可以通过表面吸附或催化降解的方式去除地下水中的污染物,其具有高效、节能和环保的特点。
修复地下水污染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挑战,还涉及到环境政策、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需要考虑到环境保护、公众健康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
可渗透反应墙(PRB)技术综述
![可渗透反应墙(PRB)技术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bd27e898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a0.png)
可渗透反应墙(PRB)技术综述1. 引言1.1 PRB技术概述可渗透反应墙(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 PRB)技术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地下水和土壤污染治理的技术。
PRB技术通过在地下埋设可渗透的隔离墙,使地下水在墙体中通过时发生化学反应,达到污染物去除的效果。
PRB技术的主要原理是通过墙体中填充的特定材料,例如铁、活性炭等,来吸附、还原、氧化或中和地下水中的有害物质,从而达到净化地下水的目的。
PRB技术具有快速、高效、可控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处理多种地下水和土壤污染,如重金属、有机物、氯化物等。
相比于传统的治理方法,PRB技术不仅能够减少治理周期和成本,还能够在地下水流动的同时进行污染物去除,降低了二次污染的风险。
由于PRB技术的独特优势和高效性能,越来越多的环境工程领域开始采用这种技术进行地下水和土壤修复。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完善,PRB技术有望在未来在环境修复领域发挥更加重要和广泛的作用。
1.2 PRB技术应用范围1. 地下水污染治理:PRB技术可以有效阻挡地下水中的有害物质迁移,避免地下水进一步受到污染。
2. 土壤修复:PRB技术可以在土壤中形成一道阻隔带,阻止有害物质向健康土壤迁移,从而实现土壤修复的效果。
3. 河流湖泊水体治理:PRB技术可以被应用于河流、湖泊等水体的治理中,阻止有害物质向水体迁移,维护水体生态环境。
5. 矿山环境修复:PRB技术可以被用于矿山环境的修复工作,有效隔离矿山废弃物中的有害物质,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 正文2.1 PRB技术原理可渗透反应墙(PRB)技术原理主要是基于地下水流动及化学反应原理。
PRB通过安排一系列带有特定吸附性和反应性材料的墙来拦截和处理地下水中的有害物质。
当地下水流经PRB时,有害物质被吸附、降解或转化为无害物质,从而净化地下水。
PRB技术的主要原理包括吸附、生物降解、还原/氧化、沉淀和阴离子交换等机制。
吸附是指有害物质通过空气或水被固定在固体表面上的过程,例如活性炭可以吸附有机物质。
如何利用新技术治理土壤和地下水污染
![如何利用新技术治理土壤和地下水污染](https://img.taocdn.com/s3/m/52c0af70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ea.png)
如何利用新技术治理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是我们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有效地治理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我们需要依靠新技术的力量。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现状和危害。
土壤污染主要来自工业排放、农业化学品的使用、垃圾填埋等。
这些污染物包括重金属、有机物、农药等,它们不仅会影响土壤的肥力和作物的生长,还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各种疾病。
地下水污染则往往是由于土壤污染的渗透、工业废水的排放以及地下储存设施的泄漏等原因造成的。
被污染的地下水会影响饮用水的安全,对人类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在治理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方面,生物技术是一项具有潜力的新技术。
例如,微生物修复技术利用特定的微生物来分解或转化污染物。
这些微生物能够适应污染环境,并通过代谢作用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另外,植物修复技术也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方法。
通过种植特定的植物,它们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污染物,并将其在体内进行代谢和转化。
这种方法不仅成本较低,而且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除了生物技术,物理化学技术在治理污染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电动修复技术就是其中之一。
该技术通过在土壤中施加电场,使污染物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迁移和聚集,从而便于后续的处理和去除。
还有化学氧化技术,通过向污染区域注入氧化剂,将污染物氧化分解为无害物质。
然而,这些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一些因素的限制,比如成本较高、可能会对土壤结构造成一定的破坏等。
在新技术的应用中,监测技术的进步也至关重要。
实时、准确的监测能够帮助我们及时了解污染的状况和变化趋势,为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更方便地监测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污染物浓度、温度、湿度等参数。
同时,卫星遥感技术也能够从宏观上监测大面积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情况,为治理规划提供参考。
土壤和地下水修复技术名录
![土壤和地下水修复技术名录](https://img.taocdn.com/s3/m/2b2d7e74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d0.png)
土壤和地下水修复技术名录一、土壤修复技术1. 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等生物体来修复受污染土壤的一种方法。
其中微生物修复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通过引入适宜的微生物来降解或转化土壤中的有害物质,达到修复土壤的目的。
常用的微生物修复方法有生物激活、菌种投入和菌株改造等。
2. 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是利用物理力学原理来修复受污染土壤的方法。
常见的物理修复技术有热法、冷法和物理隔离法等。
热法主要通过高温处理来破坏有害物质的结构,达到修复土壤的效果。
冷法则是通过低温处理来降低有害物质的挥发性和毒性。
物理隔离法是将受污染土壤与环境隔离,防止有害物质的扩散和进一步污染。
3. 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是利用化学反应来修复受污染土壤的方法。
常见的化学修复技术有还原法、氧化法和中和法等。
还原法主要通过还原剂来将有害物质还原为无害物质。
氧化法则是通过氧化剂来将有害物质氧化为无害物质。
中和法是通过添加中和剂来改变土壤的酸碱度,使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二、地下水修复技术1. 水文地质修复技术:水文地质修复技术是通过调整地下水流动路径和速度,改变地下水流动方向和速度,达到修复地下水的目的。
常见的水文地质修复技术有水平井排水法、压水井排水法和抽水井排水法等。
水平井排水法是通过布设水平井,引导地下水流动,进而达到修复地下水的效果。
压水井排水法是通过设置压水井,在井内施加压力,促使地下水流动,达到修复地下水的目的。
抽水井排水法则是通过设置抽水井,将受污染的地下水抽出,再进行处理或处置。
2. 生物修复技术:地下水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微生物来降解或转化地下水中的有害物质,达到修复地下水的目的。
常用的地下水生物修复技术有生物激活、菌种投入和菌株改造等。
生物激活是通过添加适宜的营养物质和微生物来激活地下水中的微生物群落,提高其降解能力。
菌种投入则是将适宜的微生物菌种直接投入地下水中,加速有害物质的降解。
菌株改造是通过改造微生物的基因,使其具有更强的降解能力,从而修复地下水。
原位化学氧化修复土壤或地下水的药剂及其使用方法与设计方案
![原位化学氧化修复土壤或地下水的药剂及其使用方法与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e258c544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b9.png)
原位化学氧化修复土壤或地下水的药剂及其使用方法与设计方案原位化学氧化修复土壤或地下水的药剂是一种常用于环境修复的技术,它通过引入氧化剂来氧化、分解或转化污染物,从而降低其毒性和可溶性。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原位化学氧化药剂、使用方法和设计方案,以帮助实施土壤或地下水的修复。
一、常用的原位化学氧化药剂1.高锰酸钾(KMnO4):高锰酸钾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具有较强的氧化能力,可以有效地氧化有机污染物。
其在水中溶解后能够释放出氧气,并产生羟基自由基等强氧化剂,从而降解有机物。
2.过氧化氢(H2O2):过氧化氢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能够迅速分解成水和氧气。
在修复土壤或地下水中,过氧化氢可以将有机污染物氧化成无机物或者低毒的物质,起到修复效果。
3.臭氧(O3):臭氧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可以迅速氧化有机污染物。
一般采用臭氧气体或臭氧溶液进行氧化修复,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氧化分解有机物,生成低毒的物质。
二、使用方法1.注入法:将药剂溶液通过注射器或喷洒设备注入到受污染的土壤或地下水区域中。
注入法可以实现局部污染点的修复,但需要考虑药剂的喷射深度和时间,以及药剂的扩散范围。
2.渗透法:将药剂溶液均匀地渗透到受污染土壤或地下水中,以实现整个污染区域的修复。
渗透法适用于土壤或地下水的广泛污染,并可以通过合理的渗透方式和时间来控制修复效果。
3.慢释法:将药剂制成慢释剂,通过慢慢释放药剂来实现修复效果。
慢释法可以延长药剂的作用时间,减少药剂的使用量,并且可以适应长时间修复的需求。
三、设计方案1.根据实际情况评估:在进行原位化学氧化修复之前,需要进行地下水或土壤的污染评估,明确污染物种类、浓度和分布情况,以及修复目标。
2.选择适合的药剂:根据评估结果选择适合的原位化学氧化药剂,考虑其氧化能力、稳定性和安全性,确保能够达到修复目标。
3.设计合理的注入或渗透方案:根据修复区域的大小和形状,设计合理的注入或渗透方案,保证药剂能够充分接触到受污染的土壤或地下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原位修复技术
专业资料.
专业资料.
专业资料.
土壤异位修复技术
地下水修复技术比选
地下含水层修复技术有多种分类,按修复方式可分为原位修复、异位修复和监测自然衰减技术。
异位修复是将污染地下水先用收集系统或抽提系统转移到地上,然后再处理的技术,异位修复技术主要是被动收集和抽出处理。
原位修复技术是指在基本不破坏土体和地下水自然环境条件下,对受污染对象不作
搬运或运输,而在原地进行修复的方法。
修复技术特性如表4-2 所示,对
地下水修复技术汇总,对各种技术的优缺点、成熟性、时间条件及资金条
件进行综
合对比,并分析了各种技术的适应性。
基于场地水文地质条件、污染物特征,优选化学还原技术、抽出处理技术、监测自然衰减技术
表3 地下水修复技术筛选矩阵
1.1 修复技术概述
面将筛选出的地下水抽出处理技术(P&T )、化学氧化修复技术和监测自然衰减技
术(MNA )分别做详细的介绍
该系统针对目标污染场地及其污染物性质,在污染场地布设一定数量的抽水井,通过
水泵和水井将含水层中的污染地下水与非水相液体(即污染物自由相)经由抽出井抽出,然后利用地面设备处理,用于处理重度污染地下水区域中多种污染物类型。
处理后的地下水,排入地表径流或回灌到地下。
本技术常与其他处理技术,如化学氧化法、生物处理法等结合,以达到清除含水层污染的目的。
与原位注射技术联用的抽出处理技术见示意图
3-1。
图3-1 强化含水层冲洗技术修复意图
化学氧化技术
化学氧化是指利用氧化剂本身或所产生的自由基的氧化能力氧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
得污染物转变为无害的或毒性更小的物质,从而达到修复的目的。
化学氧化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几天或几个月)内获得污染物浓度的大量降低(60%~90%以上)。
原位化学氧化技术适用于修复受污染饱和区和非饱和区,高污染的源区以及污染浓度
较低的扩散羽区,图3-2 所示为原位化学氧化工艺示意图。
图3-2 原位化学氧化示意图
原位化学氧化技术相对其它原位修复技术突出的优点是其修复周期短,近年来发展迅速。
美国超级基金第十四版的报告表明,在采用化学方法修复的地下水决策文件中,有一半使用的是原位化学氧化技术。
原位化学氧化技术的主要优点包括:(1)适用范围广,大部分的土壤有机污染物均
可以通过原位化学氧化技术实现修复,对污染物的存在状态适应范围也较广泛(液相、吸
附相和非液相均可以处理),适合修复一些其它技术不能应用的污染区域(见图3-3);
(2)相对于P&T 、MNA 等技术,污染物的原位化学氧化去除技术具有成本优势;(3)
修复周期短;(4 )氧化修复后有强化微生物活性及加速自然衰减的潜力。
图3-3 使用原位化学氧化技术修复构筑物下污染区域示意图
监测自然衰减技术
通过实施有计划的监控策略,依据场地自然发生的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包含生物降解、扩散、吸附、稀释、挥发、放射性衰减以及化学性或生物性稳定等,使得地下水和土壤中污染物的数量、毒性、移动性降低到风险可接受水平。
可处理的污染物类型包括碳氢化合物、BTEX(苯、甲苯、乙苯、二甲苯)、石油烃、多环芳烃、MTBE(甲基叔丁基醚))、氯代烃、硝基芳香烃、重金属类、非金属类(砷、硒)、含氧阴离子(如硝酸盐、过氯酸)等。
完整的监测自然衰减系统应由监测井网系统、监测计划、自然衰减性能评估系统和紧急备用方案四部分组成。
监测井网系统:能够确定地下水中污染物在纵向和垂向的分布范围,确定污染羽是否呈现稳定、缩小或扩大状态,确定自然衰减速率是否为常数,对于敏感的受体所造成的影响有预警作用。
监测井设置密度(位置与数量)需根据场地地质条件、水文条件、污染羽范围、污染羽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分布而定,且能够满足统计分析上可信度要求所需要的数
量。
建立监测井网系统所需设备包括建井钻机、水井井管等。
监测计划:主要监测分析项目需集中在污染物及其降解产物上。
在监测初期,所有监测区域均需要分析污染物、污染物的降解产物及完整的地球化学参数,以充分了解整个场
地的水文地质特性与污染分布。
后续监测过程中,则可以依据不同的监测区域与目的,做适当的调整。
地下水监测频率在开始的前两年至少每季度监测一次,以确认污染物随着季
节性变化的情形,但有些场地可能监测时间需要更长(大于2 年)以建立起长期性的变化趋势;对于地下水文条件变化差异性大,或是易随着季节有明显变化的地区,则需要更密集的监测频率,以掌握长期性变化趋势;而在监测2 年之后,监测的频率可以依据污染物移动时间以及场地其它特性做适当的调整。
主要包括取样设备和监测设备等。
监控自然衰减性能评估:评估监测分析数据结果,判定MNA 程序是否如预期方向进行,并评估MNA 对污染改善的成效。
MNA 性能评估依据主要来源于监测过程中所得到的检测分析结果,主要根据监测数据与前一次(或历史资料)的分析结果做比对。
主要包括:(1)自然衰减是否如预期的正在发生;(2)是否能监测到任何降低自然衰减效果的环境状况改变,包括水文地质、地球化学、微生物族群或其它的改变;(3)能判定潜在或具有毒性或移动性的降解产物;(4)能够证实污染羽正持续衰减;(5)能证实对于下游潜在受体不会有无法接受的影响;(6)能够监测出新的污染物释放到环境中,且可能会影响到MNA 修复的效果;(7 )能够证实可以达到修复目标。
紧急备用方案:紧急备用方案是在MNA 修复法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或是当场地内污染有恶化情形,污染羽有持续扩散的趋势时,采用其它土壤或地下水污染修复工程,而不是仅以原有的自然衰减机制来进行场地的修复工作。
当地下水中出现下列情况时,需启动
紧急备案。
(1)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大幅度增加或监测井中出现新的污染物;(2)污染
源附近采样结果显示污染物浓度有大幅增加情形,表示可能有新的污染源释放出来;(3)
染物浓度下降速率不足以达到修复目标 ;( 6 )地球化学参数的浓度改变 力下降 ;( 7)因土地或地下水使用改变 ,造成污染暴露途径 。
在原来污染羽边界以外的监测井发现污染物
;( 4)影响到下游地区潜在的受体 ;( 5)污 ,导致生物降解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