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镜进化论补充说明之七——续论战国、秦、西汉镜纹饰制作的技术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研究】Academic rescerch

068Vol.136

鄂州博物馆董亚巍先生曾撰写过一篇论文《论战国、秦及西汉初年镜制模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论文以考古发掘的青铜镜资料为基础,详细分析了战国镜、秦镜及西汉初年镜的时代技术特征,总结出三个阶段铜镜的制模特点,提出了有别于类型学判断铜镜时期的新方法,即从范铸技术的发展规律判定时期的方法。文章以轴心雕版制范技术及工艺为基础,参考董亚巍先生观点,对这一时期的青铜镜纹饰制作技术及工艺进行细化、扩充。通过明晰这期间青铜镜纹饰制作技术及工艺,不仅是为提高断代的精确度,还为同期其他青铜器物制作提供启发、解析作用。

1 纹饰制作技术工艺的几个观点

经过分析,笔者觉得战国至西汉初的铜镜纹饰制作技术及工艺经历了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分析前须引入几个观点。

1.1 关于木雕版、竹木工具做过涂漆处理的猜想

雕版是模的一个种类,与董先生说的“模”同义。

笔者观察战国至北宋早期各类青铜镜,发现很多线条、图案铸造痕迹与地张不一样。线条、图案平滑反光,类似打磨、抛光的效果,边沿斜坡位的效果更加明显,地张普遍没有这种平滑反光的现象(图1)。铸镜时相同的范泥粗细度、铜材成分,为什么同一个镜子出现不同效果呢?差异显然不是因范泥、铜材质的原因,而是来自线条、图案与地张的工艺不同。这种差异来自三种可能:一是铜镜成品的后加工区别;二是对泥范(陶范)光滑加工的区别;三是对雕版、竹木工具进行光滑处理。

第一种可能:来自铜镜成品的后加工区别。首先,假如工匠对铜镜成品进行后加工时,只对线条、图案部位进行打磨、抛光,没有对地张进行加工,那么在较大硬度的铜器上打磨,需要消耗较多人力,特别是大量生产时,人

工投入更大;其次,铜镜线条大小变化、深浅变化、弯度变化,严重加大后加工的难度;再次,在一些狭窄凹位,工具很难进入,试问需要什么形状的工具才能加工?由上可见,后加工做法不符合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概念详见《青铜镜进化论补充说明之四》)。事实上,在不规则、

青铜镜进化论补充说明之七

……………………………——续论战国、秦、西汉镜纹饰制作的技术发展

罗郁松

(东莞市工商局,广东…东莞…523000)

摘 要:文章从青铜镜进化论角度,参考董亚巍先生的观点,进一步明晰了战国至西汉早期青铜镜纹饰制作技术发展的特点,强化了技术工艺法断代的地位,提出了第四猜想,拓宽了进化论的应用范围。

关键词:青铜镜;纹饰;技术工艺法;第四猜想;线条分类作者简介:

罗郁松(1972—),中国文物学会会员,青铜镜轴心雕版制范技术进化论提出人,互联网上业余研究青铜镜考古、鉴定。

图1 唐葡萄海兽镜截图图2 战国秦漆器(湖北省博物馆藏)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

TO CULTURAL RELICS 069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07(上)细微的凹位,确实没有看到打磨留下的痕迹。

第二种可能:来自对泥范(陶范)光滑加工的区别。首先,假如工匠对泥范(陶范)加工时,只对线条、图案位置进行光滑处理,没有对地张进行加工,那么难度可能比铜镜成品后加工容易一些,但因一范一镜的缘故,这种人力投入同样很大;其次,在不规则、细微的凹位用什么工具,什么工艺进行加工?是一个无法解开的难题。由上可见,泥范(陶范)光滑加工不符合工匠精神。

第三种可能:来自对雕版、竹木工具进行光滑处理造成的区别。假如工匠对雕版、竹木工具进行光滑处理,就可以参考同期的竹木漆器加工方法。青铜镜进化论开篇已论证竹木材质雕版、工具存在的合理性。工匠先雕刻出木雕版,然后对雕版线条、图案进行光滑打磨,最后反复对线条、图案部位进行涂漆处理,像制作一件漆器一样。大家都知道,植物漆料既可以渗入细微的地方,包括那些不规则、细微的凹位,又可以填平轻微粗糙的表面,使物品光滑,有如陶瓷表面上釉一样的效果。漆器效果见图2。这种做法比成品打磨容易,比泥范(陶范)光滑加工效率高,也符合当时的工艺条件,最符合工匠精神。

关于木雕版、竹木工具做过涂漆处理的猜想(简称:第四猜想),是非常重要的猜想。虽然目前没有找到实物及文字资料直接证明其存在,但这一猜想能普遍解释一千多年里各种青铜镜上线条、图案与地张的差异,还能解析很多青铜类文物上面线条、图案的工艺。比较陶模(雕版)与竹木模(雕版)的效果,各有各的优势。陶模制作难度低,适合制作数量少、多种形状的青铜器物,但器物表面相对粗糙。竹木模制作难度大些,适合制作数量大、规格形状统一的青铜器物,如兵器、车马器、钱币、铜镜等。同时因表面做了涂漆处理,器物表面线条及图案细腻光滑,有如陶瓷表面上釉的效果,超越了陶模的效果。从图片和实物看,铜镜制作在战国后期出现陶雕版(地纹)、木雕版(主纹)组合使用的现象,从“互仿创新观点”看,笔者相信同期其他青铜器物也会使用相同工艺。因此,第四猜想可以应用到铜镜及其他青铜类文物的线条、图案工艺解析上。

1.2 陶雕版常见线条解释

青铜镜常见线条分类表里有高地突显线条类三种线条、平地平显线条类一种线条(图3)。从铜镜实物和图片观察,上述四种线条常见于陶雕版。

流体线条种,这里指高于纹饰地张,形状似牙膏的线条,横截面是凸起的弧线(图4黑色箭头指向处)。有很多战国镜上的流体线条如猪鬃毛大小,长短不同。在认知里当时没有什么工具、工艺可以在雕版泥坯上挤出这么幼细的线条。即使有工具、工艺,挤出密密麻麻的线条难度

极大。由此,用挤泥条的工艺制作流体线条不符合工匠精神。比较符合工匠精神的做法是使用陶图章制作。工匠先制作一个平面湿泥坯,然后用形状似牙签的竹木签在泥坯上刻画线条、图案,接着将泥坯烧成陶质图章。最后用这个陶图章压印泥面皮或泥雕版,压印出流体线条。有些铜镜上流体线条较大,接近牙签中间位置大小,笔者觉得工序相同,不同的是在干泥坯上用竹木签蘸水制作。

压顶线条种,这里是指形状似牙膏,顶部带有小平台

的线条(图4蓝色箭头指向处)。压顶线条的制作工艺同流

图3 青铜镜常见线条分类表

图4 战国羽状纹镜截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