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物候》教学设计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气象物候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物候和气象的基本概念,掌握描述气象物候变化的语言表达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分析等方法,了解当地的气象物候特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对气象物候现象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气象物候的基本概念,了解当地的气象物候特点。
2. 教学难点:运用语言准确描述气象物候变化的现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有关气象物候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观察当地的气象物候现象,准备进行分享。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关注气象物候现象。
2. 学习气象物候基本概念:讲解气象物候的定义、特点及其与气象的关系。
3. 分享观察成果:让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气象物候现象,引导学生运用语言进行描述。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气象物候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气象物候现象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观察当地的气象物候现象,记录下来并进行描述。
2.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气象物候特点,下节课进行分享。
六、教学内容6. 学习气象物候的观测方法:介绍气象物候观测的基本方法,如观察、记录、调查等。
7. 分析气象物候变化的原因:探讨气象物候变化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8. 研究气象物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分析气象物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农时安排、作物种植等。
9. 学习气象物候的预测技术:介绍气象物候预测的基本方法,如经验法、模型法等。
10. 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气象物候观测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6. 教学重点:掌握气象物候观测的基本方法。
7. 教学难点:分析气象物候变化的原因及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八、教学准备6. 教师准备:收集有关气象物候观测方法、变化原因及与农业生产关系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气象物候 专题 教案
气象物候专题教案教案标题:气象物候专题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气象物候的概念和意义;2. 掌握气象物候的分类和特征;3. 学习气象物候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等的关系;4. 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气象物候的能力;5.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1. 气象物候的概念和分类;2. 气象物候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学生对气象物候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的培养;2. 学生对气象物候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学素材、实物或图片等;2.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尺子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回忆不同季节的气候特征;2. 引出气象物候的概念和意义。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气象物候的定义和分类;2. 分别讲解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气象物候特征,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说明;3. 引导学生思考气象物候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关系。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提供几个案例,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当地某个季节的气象物候特征;2. 学生小组合作,分析该季节的气象物候对当地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影响;3. 学生展示分析结果,并进行讨论。
四、实践活动(20分钟)1. 学生小组根据所学知识,选择一个季节的气象物候进行观察和记录;2. 学生利用气象仪器(如温度计、湿度计等)和观测站数据,收集相关气象数据;3. 学生分析该季节的气象物候对当地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撰写观察报告。
五、总结归纳(10分钟)1. 学生展示观察报告,并分享归纳出的规律和结论;2.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气象物候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重要性;3. 激发学生的环境意识,提倡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
六、拓展延伸(5分钟)1. 鼓励学生关注气象预报和气象变化,培养科学观察和分析能力;2. 提供相关阅读资料,拓展学生对气象物候的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气象物候,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环境意识。
九年级语文《气象物候》优秀教案
九年级语文《气象物候》优秀教案目的:1、朗读体会,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的真挚感情。
2、了解诗中反映的物候现象。
3、对诗歌语言推敲品味,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教学重难点:通过诵读感悟诗词中反映的物候现象、教学设想:教学方法:讨论释疑法学法指导:朗读—释疑-—赏析—积累媒体设计:播放诗词朗读录音,用投影方式介绍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人一辈子活在大自然中,感受四时交替,感受万物变化,习以为常。
然而,假如能够认真观察和考虑,就能够发现周围事物变化的规律,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
我们古代诗歌中记载了许多物候现象,今天我们通过《古代诗词中的物候》的学习来了解一下古代诗人是如何记载物候现象的、二、诵读感知具体操作如下:1,听朗读录音。
可采取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反复诵读诗词,要求初步了解诗词的内容(幻灯片投影:相关配诗画)2,理解诗词内容。
采取研讨和点拨的方法,指导学生质疑,释疑,进而指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分小组进行口头训练,描述每首诗的景物画面(由于这几首诗均是往常接触过的,因而不难理解)三、品析鉴赏:1。
引导学生讨论诗中精确的语言(幻灯片投影:讨论题) (1)《塞下曲六首(其一)》一诗中“杨柳”的含义如何理解?讨论明确:“折柳”,语意双关,从字面上看是讲将士们长年驻守在祁连山上,根本见不到内地那种常见的杨柳的景致;更深层的含意是表达人们对家乡的思念。
(2)体会“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中“晓”、“宵”所表达的意象、讨论明确:一“晓”一“宵”,就画龙点睛地把战士们夜以继日、无怨无悔地驻守边关、英勇杀敌的可贵精神和高尚境界全盘托出,令人赞叹。
(3)《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中的“春风”仅是指春天的风不?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谈谈、讨论明确:“春风”既指自然界的风,也暗指朝廷的关怀、(4)《塞下曲》一诗如何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讨论明确:后两句不正面描写轻骑远追及其辉煌战果,却用“大雪满弓刀”烘托跃跃欲追的场景,引人联想。
《气象物候》教学设计
《气象物候》教学设计【专题】《气象物候》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学会经过细心观察与认真思考,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初步具备辨疑析难的意识,培养学生有一基本的科学意识,注意从日常事物中找寻学习内容。
2. 了解气候物象的基本知识,学习前人不懈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学习劳动者积累的各种经验。
3.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提高语文的综合实践能力,能考虑用专题的形式整合自己某方面的知识。
4.借助所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积极思考,发现并研讨问题。
教学重重难点:1.赏析、诵读四首古诗。
2.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提高语文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时数: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
观看每日的天气预报,积累与天气预报相关的词句与词汇,将它们整理到家庭作业本上。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3分钟)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
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
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
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二、整体感知(20分钟)读课文,思考:1.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2.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云简表云名云的形态变化高度厚度天气征兆卷云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最高最薄象征晴朗卷积云像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很高很薄无雨雪积云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两千米左右较薄阳光温和高积云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匀称两千米左右较薄天晴云名变化过程形状位置天气征兆卷层云卷云聚集向前推进像白绸幕蒙住天空高晴转阴高层云卷云越变越厚像毛玻璃遮着太阳低将下雨雪雨层云高层云变得更厚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更低雨雪连绵积雨云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乌云密布天空更低雷雨冰雹云的光彩简表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彩天气征兆晕产生在高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里红外紫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华产生在高层云边缘部分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虹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彩色圆弧东虹轰隆西虹雨霞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云层变红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三、品读感悟:看云识天气(15分钟)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
《气象物候专题》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课堂互动环节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 分享观点,培养合作精神和 表达能力
提问与回答: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回答,促进思考和交流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气象物 候相关角色,增强理解和记
忆
课堂测验:教师进行小测验, 检查学生学习成果,及时反
馈和指导
学生实践活动
观察气象物候现象,记录并分析 数据
《气象物候专题》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 计(苏教版九年级上 册)
汇报人:
目录
添加目录项标题 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学资源与工具
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与评价 教学反思与改进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物候、物候学及其意义 掌握物候观测的方法和意义 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和作用 掌握二十四节气与物候的关系
制作气象物候观测器,进行实际 观测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小组讨论,分享观察结果和感受
撰写结性 评价相结合
评价标准:知识 与技能、过程与 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评价手段:课堂 表现、作业完成 情况、小组讨论 等
评价目的:促进 学生的全面发展, 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与学生的互 动,关注学生的 反馈和需求
定期进行教学评 估,不断改进和 优化教学方案
感谢观看
汇报人:
03
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学内容
气象物候基本概念 气象物候观测方法 气象物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气象物候观测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气象物候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难点:如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气象物候的变化规律 解决方法:通过讲解、示范、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评估方法: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作业练习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气象物候 教学设计(3)
专题气象物候第一课时主备人:审核人:课时编号:013 复备时间: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学会借助网络,查找、筛选、整理自己想要研究的内容。
初步具备辨疑析难的意识,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意识。
2.学习用准确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介绍某一小知识。
3.了解文中所寓含的气象物候方面的知识。
教学重点1.学习筛选信息及按要求用生动的语言改写所筛选的信息。
2.学会经过细心观察与认真思考,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初步具备辨疑析难的意识,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意识,注意从日常事物中找寻学习内容。
教学难点学生物候研究主题的成果展示。
教学媒体教学过程复备栏一、导入新课生活处处皆学问。
这节课我们一起通过身边的花鸟虫鱼、飞云流霞,了解气象物候知识。
二、感知内容认真阅读这组文章,从多角度多侧面了解有关看云识天气、和物候学中的物候的知识。
引导学生对每篇文章的观点进行考察。
1.阅读《看云识天气》完成以下几个问题:(1)了解如何看云识天气,了解云和天气的关系。
(2)理解说明语言的通俗准确性、说明方法(分类别、打比方等)的恰当性。
(3)了解文中所出现的气象物候的知识。
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雁鹅过,赶快播;雁下地,就嫌迟。
文章末尾提醒我们“要准确地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
说到天气预报,以前的天气预报,仅仅预报一下明天的天气,而现在的天气预报,既预报天气,也介绍有关天气、物候方面的知识;既讲究科学性,也注意趣味性。
这样,既吸引观众去看,也能起到普及科学知识的作用。
(4)让学生欣赏多姿多彩的云彩图片。
(教学素材片)2.阅读《大自然的语言》了解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三、拓展延伸1.比一比、赛一赛,以小组为单位,看谁搜集、整理的天气物候的谚语多如:①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②炮台云,雨淋淋。
③江猪过河,大雨滂沱。
④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
⑤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
⑥西北开天锁,明朝大太阳。
2.布置同学以小组为单位,确定研究主题,请同学们筛选整理资料。
苏教版九(上)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教学设计共3篇
苏教版九(上)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教学设计共3篇苏教版九(上)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教学设计1苏教版九(上)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节课程是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以“专题:气象物候”为主题。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相关的基础知识,如基本的气象概念、气象条件、天气预报等。
此外,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能够理解简单的英语科技文献,并能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天气情况、气象现象等。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程将重点围绕“气象物候”的概念、内容、影响因素及应用展开。
希望学生能够:1. 理解“气象物候”的含义,知晓其相关概念和内容。
2. 掌握几种常见的气象物候类型,了解其区别和特点。
3. 了解影响气象物候的因素,了解气象物候变化的规律。
4. 掌握天气预报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可进行简单的天气预报。
5.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气象物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关系,并就此进行思考和探究。
三、教学方式本节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包括讲授、互动交流、小组合作学习及实地观察四个方面。
1. 讲授:介绍气象物候的基本概念、分类、应用等,并通过计算、分析实例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知识。
2. 互动交流:利用PPT、视频及图表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进行交流和互动。
3. 小组合作学习:设立小组,让学生合作完成气象物候的分析、预测等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 实地观察:到户外实地观察某一气象物候情况,并让学生就所观察的气象物候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
四、教学内容本节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气象物候的基本概念:介绍气象物候的概念、分类及主要特点。
2.气象物候的影响因素:介绍气象物候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如全球气候变化、太阳活动、地球环境变化等。
3.气象物候的应用:介绍气象物候的应用,包括气象物候对农业、城市规划、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影响及特殊气象物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专题:气象物候》教案
《专题:气象物候》教案
第1教时课题专题气象物候课型新授课
年级初三学科语文主备梁晓红审核高建兰备课时间819
目的要求1、知识与能力: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借助所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积极思考,发现并研讨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培养一种基本的科学意识;学习前人不懈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看云识天气》和《大自然的语言》,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的天气特征
教学突破:1、体会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教学。
苏教版九(上)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上)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阅读《卫星测天气》(节选),明确人类预测天气的方法和气象卫星的工作原理。
2.阅读《大自然的语言》,明确什么叫物候,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
3.读、背并赏析这四首古诗,思索、质疑诗中所反映的物候现象。
4.交流有关物候的谚语、俗语或成语。
教学重点:1.阅读《卫星测天气》(节选),明确人类预测天气的方法和气象卫星的工作原理。
2.阅读《大自然的语言》,明确什么叫物候,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
3.读、背并赏析这四首古诗,思索、质疑诗中所反映的物候现象。
教学难点:思索、质疑诗文中所反映的物候现象。
教学计划:2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阅读《卫星测天气》(节选),明确人类预测天气的方法和气象卫星的工作原理。
2.阅读《大自然的语言》,明确什么叫物候,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点:1.阅读《卫星测天气》(节选),明确人类预测天气的方法和气象卫星的工作原理。
2.阅读《大自然的语言》,明确什么叫物候,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思索、质疑文中所反映的物候现象。
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阅读专题材料。
2.收集有关物候的谚语、俗语或成语。
课堂学习:一.导入专题,制定教学目标。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 导入语:大自然蕴藏着“真”,是一座知识宝库;也蕴藏着善与美,给人感悟和启迪。
此次专题学习,我们要到大自然中去“寻真”,开始发现之旅。
听2 根据预习对材料的熟悉,商定专题教学目标。
讨论。
二.阅读《卫星测天气》(节选),明确人类预测天气的方法和气象卫星的工作原理。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 组织学生自读本文,找出人类预测天气的方法有哪些,气象卫星的工作原理。
自读、寻找。
支架式教学2 组织交流。
交流。
3 组织辩论:天有不测风雨/天有可测风云辩论。
4 请对交流、辩论表现进行效果评价。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气象物候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气象物候第一章:气象与物候的概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气象与物候的基本概念。
让学生了解气象与物候之间的关系。
1.2 教学内容:气象的定义与特点。
物候的定义与特点。
气象与物候的关系。
1.3 教学步骤:1.3.1 引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关注气象与物候的现象。
1.3.2 讲解:讲解气象与物候的基本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
1.3.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气象与物候的理解。
1.3.4 总结:教师总结气象与物候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气象物候观测与记录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气象物候观测与记录的方法。
培养学生进行气象物候观测与记录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气象物候观测的方法与工具。
气象物候记录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2.3 教学步骤:2.3.1 引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关注气象物候观测与记录的重要性。
2.3.2 讲解:讲解气象物候观测的方法与工具,以及气象物候记录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2.3.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气象物候观测与记录的实践活动。
2.3.4 总结:教师总结气象物候观测与记录的方法及其重要性。
第三章:气象物候变化的原因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气象物候变化的原因。
培养学生分析气象物候变化原因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自然因素对气象物候变化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气象物候变化的影响。
3.3 教学步骤:3.3.1 引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关注气象物候变化的原因。
3.3.2 讲解:讲解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对气象物候变化的影响。
3.3.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气象物候变化的原因。
3.3.4 总结:教师总结气象物候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第四章:气象物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气象物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培养学生分析气象物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气象物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业生产中对气象物候的利用。
4.3 教学步骤:4.3.1 引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关注气象物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教学案无解答苏教版
专题气象物候大体目标:1.了解气象物候的大体知识,积存关于气象物候的诗词、成语、谚语。
2. 能够读懂古诗,品读关键诗句,探讨诗中所包括的物候现象。
提升目标: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能够品读关键诗句,探讨诗中所包括的物候现象。
教学难点: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导入:一、默一默能合上书本,默写以下词语,并能给加点字注音。
峰峦.点缀.轻盈.绫.纱河豚.大雨倾.盆丝丝缕缕.piān然yùn育销声nì迹风雪载.途草长莺.飞蒌蒿..二、读一读1.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在书中划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将阻碍物候的因素写在下面。
2.阅读《看云识天气》,了解云与天气的关系。
设计目的: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完成大体目标1,了解气象物候的大体知识。
预设:学生大体能从文当选出相关语句,师生相互补充。
三、想一想1.阅读《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语言》,找出文中能够表现物候知识的相关语句并加以分析、积存。
设计目的:继续解决大体目标1及提升目标,了解气象物候的大体知识,积存关于气象物候的成语、谚语。
预设:如文中一些表现气象物候的成语、谚语。
追问:阅读《大自然的语言》,想一想: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是依照什么顺序排列的?预设:如找到第6段的过渡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然后引导学生在下文归纳提炼信息。
四、练一练古代诗词中常写到梅雨。
认真阅读下面三首诗,请你归纳出我国各地入梅时刻的大体规律。
(1)《梅雨》,柳宗元作于广西柳州。
“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
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
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
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
”注:小春,指农历三月。
(2)《梅雨》,杜甫作于四川成都。
“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湛湛长江去,冥冥小雨来。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
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注:南京,指那时的成都。
(3)《舶趠风》,苏轼作于浙江湖州。
“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
气象物候1、2课时
板书
教学反思:
5
课题
气象物候(第一课时)
主备
李啸宇
辅备
王亮
教学目标
1、 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 2、 阅读《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语言》 、 ,学会快速查找、筛选、整理信息; 了解说明文的特点。 重点:1 难点:2 PPT 第一课时 师生活动 调整修改
教学重难点 教具准备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 分钟) 1、师:气象:大气的状态和现象,例如刮风、闪电打雷、结霜、下雪等气候现象。 物候:指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季节变化现象。 (如 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动物的冬眠、始鸣、繁殖、候鸟的迁徙等。非生物现象如 初霜、始雪、初冰、解冻等)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预知天气的方法?了解哪些物 候知识?我们一起从《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语言》两篇文章中寻找答案。 、 2、 (板书课题作者)《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语言》 : 、 二、出示学习目标 (1 分钟) 师: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来完成下列学习目标. 1、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 2、阅读《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语言》 、 ,学会快速查找、筛选、 整理信息;了解说明文的特点。 (指名让一个学生大声读出学习目标, 使其他同学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熟记于心。 ) 2、了解气象物候知识: 气象:大气的状态和现象,例如刮风、闪电打雷、结霜、下雪等气候现象。 物候:指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季节变化现象。 (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动物的冬眠、始鸣、繁殖、候鸟的迁徙等。非生物现 象如初霜、始雪、初冰、解冻等) 。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学习《看云识天气》(12 分钟) ) 1、出示自学要求。 自学指导: (一)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先进行课本批注,有疑难再进行小组讨 论交流,8 分钟后选代表展示自学成果。 1、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全文的中心句是哪句? 2、本文是采用什么结构形式来组织全篇的?采用勾画重点句(中心句、过 渡句等)的方法理清文章层次。 3、阅读(2—6 段)具体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完成知识表格。 2、学生自读课文。批注、交流学习成果 (教师面带微笑,用欣赏的眼光环视大家读课文,观注大家的学习状态和认真程度。 ) 3、代表汇报交流成果。
专题气象物候教案
一、专题气象物候教案二、课时安排:本专题共需5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象物候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使学生掌握气象物候观测的基本方法;3. 培养学生对气象物候变化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四、教学内容:1. 气象物候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气象物候观测的基本方法;3. 气象物候变化的原因及影响;4. 保护气象物候的措施。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气象物候的概念及其重要性1. 导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植物和动物,思考它们与气候的关系。
2. 讲解气象物候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气象物候观测的意义。
3. 举例说明气象物候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第二课时:气象物候观测的基本方法1. 讲解气象物候观测的方法,包括地面气象观测和遥感观测。
2. 引导学生了解气象物候观测的数据整理和分析方法。
3. 示例:让学生参与气象物候观测实践,记录数据并整理分析。
第三课时:气象物候变化的原因及影响1. 讲解气象物候变化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2. 分析气象物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等的影响。
3. 示例:让学生探讨当地气象物候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第四课时:保护气象物候的措施1. 讲解保护气象物候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 引导学生了解保护气象物候的措施,包括政策法规、科技手段等。
3. 讨论:让学生提出保护气象物候的具体建议。
第五课时: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专题的主要内容,巩固学生对气象物候的认识。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气象物候的相关知识。
3. 拓展:引导学生关注气象物候变化,参与气象物候观测实践。
六、专题气象物候教案七、课时安排:本专题共需5课时八、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象物候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使学生掌握气象物候观测的基本方法;3. 培养学生对气象物候变化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九、教学内容:1. 气象物候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气象物候观测的基本方法;3. 气象物候变化的原因及影响;4. 保护气象物候的措施。
气象物候教学文档
《气象物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关于气象物候的成语、谚语和诗词等。
2、能用学习的气象物候知识解读古诗词中的物候现象。
3、学会经过细心观察与认真思考,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培养基本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积累关于气象物候的相关知识,了解并探究古代诗词中的物候现象,培养开放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课前准备:收集关于气象物候的成语、谚语和诗词等。
教学过程:一、展示收集到的气象物候的成语、谚语、诗词。
(小组接力赛,比比看哪个组收集的多)成语:谚语:诗词:二、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说说你从歌曲中听出了什么。
三、展示收集到的现当代关于气象物候的诗词、美文片段等。
四、赏析气象物候诗词。
(赏析不必多,三两句即可,可以从炼字、修辞、表现手法、感情等任选一方面赏析)1、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塞下曲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3、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4、惠崇春江晚景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五、寻找物候,探究成因。
1、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你从李白的“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诗句中了解到怎样的物候现象,并分析形成这种物候现象的原因。
2、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是一首描写我国季风气候的诗篇。
诗中的“春风”当指夏季风。
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春风不度玉门关”。
五、阅读下面《秋天的怀念》一文,思考问题。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最新精选】苏教初中语文九上《4专题:气象物候》word教案 (3)
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教学目标1、运用说明文的知识阅读《看云识天气》及《大自然的语言》这两篇文章。
2、借助所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积极思考,发现并研讨问题,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
3、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4、学习前人不懈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掌握谚语所蕴涵的劳动者的经验。
重点难点1、能养成细心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从平常的失误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培养科学素养;2、借助外部资源,形成判断气象物候的能力;3注重生活参与并积累生活经验。
课时一课时教学预设个性化备课教学过程学习《看云识天气》一、导入气象:大气的状态和现象,例如刮风、闪电打雷、结霜、下雪等气候现象。
物候:指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季节变化现象。
(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动物的冬眠、始鸣、繁殖、候鸟的迁徙等。
非生物现象如初霜、始雪、初冰、解冻等)你知道哪些预知天气的方法?我们一起从《看云识天气》。
一文中会得到了解。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速读课文,说出课文的结构特点,并概括说明内容。
明确: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分为三部分;第1段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第2—6段具体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看形态/看色彩);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重要意义和局限性。
1、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明确:云和天气的关系。
即如何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
2、本文是采用什么结构形式来组织全篇的?全文的中心句是哪句?明确: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中心句是: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三、精读深思,细心品味1、这篇说明文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
请再认真地研读一遍第二部分,看看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1)运用贴切的比喻:“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形象地说明了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
江苏省高邮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教案1苏教版
气象物候教学内容气象物候课时安排第1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借助网络,查找、筛选、整理自己想要研究的内容。
2.学习用准确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介绍某一小知识.教学重点学会借助网络,查找、筛选、整理自己想要研究的内容。
教学难点学习用准确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介绍某一小知识。
教学过程及实施手段等复备内容一、预学导学(一)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1。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峰峦.( ) 一霎.间( )绫.纱()冰雹.()谚.语( )萌.发()孕.育( )连翘.( )蒌蒿..()销声匿.迹( )单.于( )2.积累四季物候成语、谚语、诗句(二)二读课文,思考: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播信息的工具,大自然用来与人类交流的语言是什么?物候学研究些什么?3。
三读课文,初步了解本专题内容,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疑问摘要:二、课堂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阅读《看云识天气》完成以下几个问题:1.了解如何看云识天气?了解云和天气的关系。
2.理解说明语言的通俗准确性。
说明方法的恰当性。
(结合语句回答)3.了解文中所出现的气候物象的知识。
4。
文章末尾提醒我们“要准确地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
那么,什么叫天气预报呢?(三)阅读《大自然的语言》1.了解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2.学了《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后,想一想,了解气象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有什么关系?如何运用科学的眼光观察自然现象?(四)师生合作归纳说明文相关知识点。
(五)探究练习1.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现象.2.古代诗词中常常写到梅雨.柳宗元写在广西柳州的《梅雨》诗说:“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农历三月)。
"杜甫写在四川成都的《梅雨》诗说:“南京(指成都)犀浦道,四月熟黄梅.”苏轼写在浙江湖州的《舶趠风》诗说:“三时(农历五月)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气象物候专题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气象物候专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掌握气象物候的形成原因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培养学生对气象变化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4.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气象物候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气象物候的形成原因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与学法1.教学内容:A.气象物候的定义与概念。
B.气象物候的分类:春季物候、夏季物候、秋季物候、冬季物候。
C.气象物候的形成原因:气候、地理位置、植被等因素的影响。
D.气象物候的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学法:A.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传授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概念。
B.实践探究法:通过观察、分析和实验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气象变化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C.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察成果和分析结果。
四、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春季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气象物候的思考和讨论。
2.知识讲解与学习:A.概念和分类:向学生介绍气象物候的概念,并讲解其分类。
B.形成原因:讲解气象物候的形成原因,提醒学生留意气候、地理位置和植被等因素对气象物候的影响。
C.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了解气象物候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3.实践探究:A.观察气象变化: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记录不同气象物候的特征和变化。
B.实验探究:设计简单的实验或模拟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气象物候的变化过程。
4.学习总结与归纳:A.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气象物候的基本概念、分类以及形成原因。
B.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讨论,归纳气象物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1. 观察记录:学生的观察记录和数据分析表现。
2. 实践操作: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实验结果。
3. 讨论与交流:学生的讨论和陈述能力。
4. 教学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和教学反思,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六、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学习气象现象的观测和记录,进一步加深对气象物候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具体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7说明看云识天气的重要意义和局限性。
4.讨论:课文是怎样抓住云的特点来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的?
结合课文第二部分的学习,填表:
云的种类
形状特点
天气状况
卷云
卷积云
积云
高积云
卷层云
高层云
雨层云
积雨云
比一比,看谁说的好
组织讨论,交流,明确
填表
小组交流并合作展示
七、认识古诗中所涉及的气象知识
惟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李白《别房太尉墓》(春天)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初夏)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王维《寒食汜上作》(暮春)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搜集古诗词
自由讨论交流
合作展示
自由学习,自主认识诗歌中的相关自然现象
讨论诗中与气象与物候相关的内容
交流搜集的诗句
探究梅雨到来的规律
交流成语或谚语
读读议议
其它两首也可按照此法赏析
(2)“五月”本该是春花烂漫的季节,而祁连山脉一带又是怎样的呢?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景象?(烘托战土们英勇杀敌的可贵精神)
(3)“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一句表现了战士们怎样的情怀?(思念家乡)
(二)《塞下曲》
1、讨论:(1)“月黑”与“夜”“雪”等写出了当时怎样的气候?
(2)讨论“思考·质疑五”:华罗庚曾针对“月黑雁高飞”一句写出了“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时,怎得见雁飞”……
《气象物候》教学设计
总课题
吟哦讽诵而后得之
总课时
2
第1课时
课题
专题--气象物候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学会经过细心观察与认真思考,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
2.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学习前人不懈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点
目标3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备课札记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探究学习
赏析《赛下曲六首(其一)
读读议议,了解李白诗中的气象知识,并探究原因
找出相关语句,作探究学习
《气象物候》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备课札记
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夏天)
八、组织讨论活动
活动一:三首词中物候与季节的关系
1、讨论词中哪些描写可以看出季节特点?是什么季节?
明确:依次为:早春、早春二月(如《木兰花》中的“红杏枝头”、暮春三月(《蝶恋花》中的“乱红”)
2、投影一组相关成语或谚语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棉花云,雨快临
◇西北开天锁,明朝大太阳
◇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
活动四:讨论:有了高新技术测天气,还有没有必要凭人们的经验来观察天气?
九、总结本课内容
布置完善《学习指南》
对前人的知识作出相关的质疑,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
朗读所给的诗句,进一步认识古诗中的气象知识,学习古人仔细观察,勇于探究的精神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相关诗句,讨论其中物候现象与季节的关系。
活动二:关于各地梅雨的特点
1、了解“梅雨”的概念
2、细读三首诗的部分诗句(课本第47页)
3、讨论三位作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诗时所处的地点
柳宗元————广西柳州杜甫———四川成都(注:南京指成都)苏轼——浙江湖州
4、从诗歌内容来看,三个地方的梅雨期分别是什么时候?
明确:柳州为农历三月(小春即为三月)成都为农历四月湖州为阳历五月(“三时”意思是“夏至以后的十五天”)
5、由此可以看出“梅雨”的“入梅期”由什么特点?
“入梅期”是从南向北逐步推进的。
6提示: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只要留心阅读,知识面就会很开阔。
活动三:交流成语、谚语中反映的气象物候
1、你知道哪些反映气象物候的成语或谚语呢?能说说它们所表现的意思吗?
3.交流自己所观察的物候现象。
课本第45页问题二。
四.总结课文
1.总结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2.讨论生动说明和平实说明结合的方式。
3.讨论学习前人不懈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
五.布置课外作业
1.预习古代诗词中的物候;
2.课外观察物候现象,培养基本的科学意识,注意从日常事物中找寻学习内容;
3.从科学的角度考证自己所积累的物候方面的谚语。
自由发言,举例。
说明语言通俗准确:语言浅显通俗,具有小学文化就能基本读懂;为了准确说明,文章还用了一些模糊语。
明确:指物候现象。
1-3,从现象说起,以四季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介绍物候象和物候学;
6-10介绍物候现象四个因素,又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这样说明言之有序,有条理,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不能等量齐观。
《气象物候》教学设计
总课题
吟哦讽诵而后得之
总课时
2
第2课时
课题
专题--气象物候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了解几首古诗的主要内容
2、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学习前人不懈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备课札记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一、布置课前预习:
搜集体现气象物候知识的古代诗歌
学生活动方式
课前预习
1.阅读《指南》“知识链接”部分,区分气象与物候两个概念。
2.搜集24节气歌,熟知二十四节气;
3、熟读两篇课文,解决字词,熟知内容。
一.导入课文
由24节气歌导入。
二.学习《看云识天气》
1.学生速读课文,概括课文说明的内容。
2.再读课文,组织讨论课文的说明结构。
3.明确:
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分为三部分
二、导入课文
由诗句中的物候现象导入本课
三、解读四首诗
1根据以前学过的印象概括四首诗的主要内容
2能找出各诗中有关景象气候描写的诗句
3思考并口答这些景象是表现什么季节的特征的。
四、合作学习:与同学交流在自读阶段的感受,并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首与同学研读
五、引导作重点赏析:
(一)《塞下曲六首(其一)》
1、展示:(1)文中所写的地方在哪里?
《气象物候》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备课札记
讨论课文所使用的主要说明方法
讨论课文说明语言的的通俗准确的特点
(此处由学习自主讨论,并组织交流)
5.再次交流并分析理解课前搜集的有关天气的谚语。
课本第45页问题一。
三.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1.大自然的语言是指什么呢?
2.通读课文,说说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展开说明的,讨论这样说明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