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漫川关镇《孙氏民籍宗谱》字派

合集下载

全国孙氏堂号字辈汇编

全国孙氏堂号字辈汇编

全国孙氏堂号字辈汇编“ 堂号”乐安堂平治堂富春堂映雪堂主要堂号还有:翔郧堂敦叙堂积善堂鹤衍堂嘉会堂东莞堂燕翼堂万石堂垂裕堂孝友堂兵法堂太原堂守正堂边远堂裕彦堂燕翼堂静远堂绳武堂敦叙堂悼叙堂伦叙堂敦本堂可继堂思本堂崇礼堂崇伦堂报本堂化育堂裕彦堂慎德堂桂兰堂敦彝堂垂裕堂重裕堂奉思堂永萃堂安庆堂友于堂惟诚堂务本堂忠烈堂孙谦堂彝叙堂敦睦堂嘉会堂种德堂江东堂文献堂世德堂 .......◆华南(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广东:1、广东揭阳、潮州、汕尾、惠州等市。

始祖:南宋孙乙,籍江苏高邮,宋著名理学家孙觉嫡长孙。

迁徙:南宋绐兴三年(1133)授揭阳令。

初县治在今京冈,因自京而来取“京”字,该地为滨海隆起之地即为“冈”,故曰京冈。

后县治迁今榕城。

而京冈即为孙姓立籍之地,乃今榕冈孙氏。

相绳三十二世繁衍人口十余万,后又播迁海丰、陆丰、潮阳、惠来、惠东等县。

辈序:榕冈孙氏七世祖起辈二十八字:云汝伯仲文崇元宏国思正承君恩显荣克修先业振淑名望奕叶济传三十五世以后重新起辈,三十二字:忠勤孝恭敦厚仁慈守高曾训宝若鼎彝积荫丰隆衍诸洪丕履安泰定贞寿恒頣族规家训:敦孝悌忠国家重婚姻慎交游恤四穷杜奸盗戒轻生劝读书睦族邻保坟墓教训后戒争讼广西:1、孙氏广西南宁邕宁中和那贵村支族排班顺序自北宋湖南江西安抚使、北宋副枢密使、虎卫将军先祖孙沔排起为:肖、祖、籍、鲁、乐、安;兴、铭、挥、悦、城、朝;能、积、志、世、永、克若、文、成、朝、振、宗;基、广、家、兴、德、茂;才、超、学、博、行、端2、广西南宁市邕宁区中和乡孙头村支族排班顺序自北宋孙沔公起为:1孙沔、2肖、3祖、4籍、5鲁、6乐、7安、8兴、9铭、10挥、11悦、12城、13朝、14能、15积、16 志、17昌、18永、19振、20元、21培、22甲、23汝、24树、25第、26子、27登、28科、29广3、现广西南宁市邕宁区中和乡那贵村支族排班顺序自北宋孙沔公起为:1孙沔、2肖、3祖、4籍、5鲁、6乐、7安8兴、9铭、10挥、11悦、12城、13朝14能、15积、16志、17世、18永、19克20若、21文、22成、23朝、24振、25宗、26基、27广、28家、29兴、30德、31茂32才、33超、34学、35博、36行、37端现广4、现广西南宁市邕宁区中和乡孙岭村支族排班顺序自北宋孙沔公起为:1孙沔、2肖、3祖、4籍、5鲁、6乐、7安、8兴、9铭、10挥、11悦、12城、13朝、14能、15积、16喜、17明、18能、19喜、20昌、21志、22希、23辅、24麟、25景、26承、27玉、28泽、29树、30焕、31均、32钟福建部分:1、福建惠安孙氏的,自本宗族第19世编录编排的字辈分是;侯伯子男永世显,易书诗礼传家长;文谟武烈成嘉会,尊祖敬宗启泰元2、晋江塔头孙氏自廿世起字辈为:士、嘉、肇、奕、鍾、英、毓、秀、丕、振(晋)、文、明。

百家姓大全孙姓的族谱历史简介

百家姓大全孙姓的族谱历史简介

百家姓孙姓的族谱历史简介百家姓大全孙姓的族谱历史简介在大家身边孙姓的人群还是挺多,在中国约占总人数1.5%。

本文由yjbys小编为大家搜集的百家姓大全孙姓的族谱历史简介,欢迎大家阅读!一、姓氏起源孙(Sūn)姓是当今中国第十二大姓。

“百家姓”中孙姓排名第三,起因于吴越国主钱□之爱妃为孙氏。

孙姓最早来源于春秋时期的姬姓卫国,为周文王之子卫康叔的后代。

得姓始祖:孙书。

齐国大夫,因为伐莒(周代诸侯国)有功,齐景公把他封在乐安(今山东省博兴县北),并赐他孙姓。

孙姓起源很多,主要有八个:1、出自姬姓,源于春秋卫国国君康叔,乃先秦孙姓来源最主要一支。

《元和姓纂》载:“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后,至武公和生惠孙,惠孙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为氏。

”2、出自芈姓,春秋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此乃孙氏第二大来源。

孙叔敖任楚国令尹时,为官清廉,政绩卓着,为一代名相。

其后人为了纪念他,就以他的字中“孙”为姓氏。

孙叔敖便是这支孙姓的始祖。

3、出自妫姓,春秋时齐景公赐姓孙。

《古今姓氏辨证》等认为孙姓出自妫姓,是齐田完后代。

田完四世孙桓子的孙子田书,因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

孙书就成为孙姓始祖。

4、出自子姓,商汤后裔,比干之后。

比干被纣王杀害后,其子孙纷纷避难隐姓,有的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改为孙姓。

5、出自荀姓,荀况后裔。

汉代刘荀称帝,因避讳下令荀姓子孙改为孙,并将战国时代荀卿都改为孙卿。

6、出自夏侯。

据《汉书·夏侯婴传》载:“初婴为滕令奉车,故号滕公。

及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孙公主,故滕公子孙更为孙氏。

”7、赐姓和改姓。

如三国时东吴将领俞河因功被赐姓孙,因称孙河;郓城李集乡军李村《李氏族谱》载,李氏原姓轩辕氏,后因奸臣陷害,为避灭门之祸,遂改为孙、轩、李三姓,隐居四方;《明史》本传载,明朝中叶士人孙一元,字太初,乃安化王宗族,姓朱,因安化王犯法被诛,惧怕株连而改姓孙;明初朱元璋禁胡姓,胡姓多为二字复姓,公孙、叔孙、长孙、土孙、王孙之类不得不省字而改孙姓;另有孟孙、仲孙、季孙、室孙、宫孙、大孙、唐孙、县孙、颛孙、臧孙、扬孙诸姓氏,在明初省字改姓过程中亦大都改为“孙”姓。

全国孙氏字辈之三

全国孙氏字辈之三

全国孙氏字辈之三河南:1、河南商丘:孙氏字辈:懿没之好,本淤至性,家学渊源,惟师孔孟;道冠春秋百世钦从,万民乐业,皊延永庆2、河南邓州刘集人。

我们孙姓1936年续排辈数,碑文记载二十辈:“占清兴荣耀光华照万邦彦达绵昌领万民保富康”。

(孙中供稿)3、河南洛阳一支孙氏字辈:有声景如凤英名生子祥书楼传万世安乐法维良4、河南省巩义市回郭镇清东孙家祠堂敬奉始祖盛自明初洪洞东迁2世至15世字辈为“源诵虞章朝可得承荣景永继奇书星”17世开始字辈为“乐安从惠起本宗自克昌常道战功赐世传富春望”至今已衍生至23世5、河南南阳市的邓州市\\镇平县的孙家,据老人讲祖上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来本宗现在的家谱辈分为:立本天君重培元世泽长泰清传万载忠厚永远扬该家谱大概排于民国时期◆华东(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浙江:1、浙江孙氏字辈:会际升平日,修绪衍新编,支图与翰典,光照启后贤2、富阳龙门孙氏字母(辈):1一2二3三4四5五6六7七8八9十10千11原12德13印14道15升16恺17悌18谦19让20恭21敬22慈23爱24聪25明26睿27智28文29行30忠31信32诗33书34礼35乐36孝37廉38方39正40吉江苏:1、江苏江南淮安府阜宁县人字十民人氏乐安堂孙氏家谱字辈:耀顺怀玉秀以殿常玖翠文继;永必万宝兴步德兆来元廷学2、江苏阜宁县羊寨镇、响水县大通口及楚州区苏嘴镇,其第四子的后代自三世(即恺公之孙)起,辈分依次是:吾、甫、生、公、必、嘉、年、志、恒、士、寿(福)、扬(光)、成(升)、令(庆)、杰(第四子一系已传至第十七世).5、老家徐州丰县,映雪堂一支,只记得家谱有记载的字辈是:高、明、基、建、敦、厚、裔、世、克、诚。

(孙文龙提供)6、我是江苏徐州人,老家山东省,据记载为山东省枣庄市峄阳牛山孙姓。

堂号为映雪堂。

于明永乐(1403---1416年)从山西平阳,今临汾迁至峄县。

1488年修家庙。

一修族谱为1708年,二修为1744年三修为1802年,确定了从12世起修正了统一的世系班辈,即:毓、肇、葆、承、茂。

明清街区的规划保护与发展研究——以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漫川关镇为例

明清街区的规划保护与发展研究——以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漫川关镇为例

2019·08明清街区位于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漫川关镇,在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东南部,处于秦岭山脉南侧,是因水运发达、商品贸易繁荣发展而成,是我国南北文化交融之地。

对于漫川关镇来说,明清街区的地位极其重要,它位于漫川关镇的桥西区,保存得特别完整,对历史的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而且它的完整保存重现了陕西省当时的人文风貌。

历史街区能够保存至今,一定是有人修缮管理,也就是有人居住,明清街区由街道和四合院组成,人们生活在这里,赋予了街道生活气息。

但是随着人们长时间的居住和社会的变迁,部分房屋原本的样貌发生变化,开始向现代社会风格靠近,丢失了历史街区独有的特色。

有的居民由于不适应这里的生活风格,已经转向城市生活,大大降低了明清街区的商业用途。

如何让明清街区跟随历史的进步,既保留原本的历史印记,又满足人们的工作生活,已经成为我们应该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出现的重点问题明清街区位于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漫川关镇,虽然保存得较为完整,但是人们居住的范围过大,对房屋的改造程度也比较大。

由于人们对房屋的改造没有经过统一的规划,所以明清街区看起来杂乱无章,缺乏合理的统一规划。

(一)房屋老化严重,没有实施维修人们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态度是不破坏,但是也没有自发进行维护。

像明清街区,人口密度过大,房屋一个接着一个,有的房屋出现了问题,需要整体进行修缮,历史街区又不能大范围进行整改,所以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部分房屋由于采光性、透风性都不能满足人们需求,再加上没有妥善保管,老化极其严重。

(二)产权复杂,利益矛盾尖锐历史街区中房屋的产权不清楚,大多数房屋产权是个人持有,由于房屋众多,有用于个人居住的,也有商用的,还有的房屋产权归属于当地政府。

这导致很难对该地区进行全面的修理维护,同时也很难做出统一管理。

(三)城市建设进程和历史街区保护,两者难统一对于政府来说,落后的管理理念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政府人员需要进行城市化建设,保证人们的生活和居住水平,所以在此地重新进行土地规划和规整显得十分重要。

〖通派字派〗中国各省姓氏辈分大全——孙氏字辈派行

〖通派字派〗中国各省姓氏辈分大全——孙氏字辈派行

〖通派字派〗中国各省姓氏辈分大全——孙氏字辈派行孙姓自商末周初立姓之后,一直活跃在河南和山东一带。

自春秋战国以来,孙姓发生了几次大的迁徙,其特点是自北而南,甚至出现了跨海域、跨国度的迁徙。

根据《史记》记载,文中没有提到过“孙书(陈书、田书)”的名字。

《左传·昭公十九年》当中分两处提到了“孙书”和“子占”。

春秋初,姬姓孙氏一直世袭卫国的上卿,权倾一国,孙姓在河南地区发展很快,到春秋末,孙氏在卫国失宠,北迁晋国、东迁齐国,齐国孙氏发展得蓬蓬勃勃,尤其在战国时期出了一位军事家孙武,其子孙明因父功而封富春侯,封地在今浙江富阳,形成了孙氏的南方著名郡望吴郡。

秦汉以后,由山东向四周拓展,西进山西太原,南达浙江南部,向西南达到湖北。

三国时,孙坚父子在江南建立了吴国,孙氏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在魏晋南北朝时,北方、中原和江南的孙氏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一批孙氏名家大族。

孙氏字辈华北(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北京某支:天爵甫文中雨启元边廷南学桂芳芯芝;培永广增ZHAO延佩嘉超序庆洪绵怀兴祥;吉金玉顺举事明仁志国众杨传权胜旺。

河北故城西里屯孙氏字辈:玉树传宝贵,金池德世长。

普天通大道,万国来朝阳。

一本永兴业,百年龙宗光。

忠公子耀显,家法振华堂。

河北沧州孙氏字辈:书铭华锦,兰茂增馨,嘉祥永荫,世育俊英。

孙膑第51代又序20班字辈:祖汶良孚环循凉本孝映景希哲万信天挺志余作;文革后又续编班辈40字:学明维广化清玉栖体同,敬爱迁先可永善自有庆,继进心存厚光宗忠孝长,守法研身久传家雨兴享。

山东烟台孙氏:清重守祺,文伦秉玉,万世永昌,文盛德茂,承基备隆,培芝植兰,庭秀留芳,忠孝余庆,绍绪益良。

山东枣庄牛山孙氏:毓肇葆承茂,景晋钟启延。

秉则淑以慎,昭虔尚新传。

桂兰德裕厚,光辉业继先。

繁盛恒思本,运华树正廉。

山东某支:正大光明,兴龙百世,宗传相承,丕振家长,安帮富国,仁义尊先。

山东高密孙氏字辈:树烈增镇永,林焉基鉴清,荣照堂钜润,修善克家声。

我国各个姓氏字辈派行都有什么?一起看看!(52)

我国各个姓氏字辈派行都有什么?一起看看!(52)

我国各个姓氏字辈派行都有什么?一起看看!(52)沈氏最早起源于今河南、安徽两省之间。

春秋战国时期,逃至楚国的沈氏族人,仕楚为左司马,并世袭此官,长期居于叶邑(今河南叶县)。

先秦时,沈姓主要活动于河南、湖北地区,在山西、安徽、陕西、甘肃、四川等地也有沈氏的足迹。

东汉时,沈姓进入浙江,子孙昌盛,一直到隋朝,浙江武康的沈姓发展成著名的望族。

唐朝的两次中原出发南下移民潮中,沈氏为其中一姓进入福建,随后移民广东,明末沈姓始入台湾。

【湖北】1.湖北监利沈氏字辈:正大光明启世昌懋绍先烈景微芳自有哲士应朝选常承隆运振洪纲这是咸丰年间的旧谱辈份。

2. 湖北省来凤县沈家:之国大必通文正上世永在朝光祖宗天子万代远吉昌200多年前从贵州铜仁府迁来的二家人如今发展到了上千人。

3.湖北老河口一支沈氏辈分为:宾自权仲祥,廷永会德礼;兆万宗茂传,烈风正化仁。

4.湖北沈氏一支辈分:光大朝廷显,文明世代昌,振纲长发秀,立纪永传芳。

5.湖北监利棋盘沈塘:秉礼遵家训;敦伦克象贤;金帮生祖德;佐国耀忠先.6.湖北麻城沈氏字辈:“先哲飞洪庆祥光启世荣”。

7.湖北省麻城沈氏,从宋末元初从江西饶州(大概今天的上饶吧)之鄱阳宋季卜迁来的,从十一世才有详细辈分记载即:一学之中生宗士,宣哲恢洪庆、祥光启世荣8.湖北大悟沈氏字辈:“开国祖德宗功立志光明正大”。

9.湖北枣市沈氏字辈:“孟一希宏正大光明朝治家齐永世兴隆道德恒同”。

10.湖北十堰沈氏字辈:“昌沈良心永开传守正仕”。

11.湖北沈氏一支字辈:“孝友传家宝”。

12.湖北沈氏一支字辈:“允朝光显相金玉联芳体仁和义……”13.湖北赤壁(蒲圻)市1709年(康熙48年)撰的20字派词曰:世大士滋昌、名成定显扬、经纶光上国、祖泽作人长。

中华民国36年续撰的32字续派词曰:传家有道、敬宗为先、能兴自立、求学德全、子宜教正、行必顺天、永言孝思、克绍也贤。

14.湖北武汉黄陂沈氏字辈:周道远继贤良15.湖北咸丰县黄金洞沈姓字辈:满朝文武兴,忠良世代传,定国安邦太,福德荣宗先【河南】河南光山沈氏字辈:“培荣正百世立德显长春正大尚开泰光明永继新”。

湖北、陕西、河南及安徽等地泉溪派能户支系迁徙

湖北、陕西、河南及安徽等地泉溪派能户支系迁徙

湖北、陕西、河南及安徽等地泉溪派能户支系迁徙族谱研究湖北、陕西、河南及安徽等地泉溪派能户支系迁徙—————鄂州、大冶泉溪派董氏各支系迁徙系列(二)广西贺州董全吉泉溪派在明初,希青公与兄宦游,遂居麻城,希青公次子,行亨二,字仲能,号元三,自麻城白藁铺迁徙大冶白岩山下,复迁本邑洪口,转迁董家口,“仲能”公为“能户”肇迁祖,故以“董家口”为该户“祖庄”。

初迁徙分布有:祖庄董家口;南豪、楼下、港下、高墙、董垸庄;英山县雷店镇杨桥村东梓沟、水边庄即銅禄山石花村、古楼庄、坳头庄、邑城、英山雷店镇许家河草鞋店、解庄(解由土字旁加解)、阳新筠山半山董庄、率州(三点水加率,拼音shuai)、太子下董、阳新胜利街。

之后逐步向外拓展迁徙。

如湖北郧阳、湖北竹溪、湖北竹山县、湖北英山、湖北江北(今汉江北地)、湖北罗山、湖北武昌、武昌阅马场即长湖南村、湖北荆州、湖北随州、湖北阳新浮屠镇、阳新祥墩庄、湖北黄石港;河南、河南南召、河南禹州、河南濮阳、河南凤阳、河南淅川、河南郑州方城;陕西、陕西石泉、陕西凤县、陕西平利、陕西山阳;四川、四川为县;江西彭泽、江西武宁甫田乡董东坪;江苏徐州;安徽郎溪县毕桥乡长溪村;新疆奎屯柳沟;鲜花店、明家铺、邑城、(三点水加率,拼音shuai,率州)等地址未详。

一、能户的世系世系为:……14熹(字德昭,后唐天成时为武宁令,转任临川太守,终为中书参知政事,赠文忠公,P1200247)----15珪(居泉溪,葬建昌黄田畈今永修县柘林水库)-----16嵩(守泉溪旧业,葬德安界杨婆塘尾)----17圉yu(字尧明,葬原头坑口)-----18仪(字以仁,葬泉溪里)-----19碤(葬德安学堂冲)-----20艺靖(吉州太守,葬泉溪里小坑西冲)-----21槐(南宋右丞相,谥文靖,葬泉溪杨桃洞)-----22大用(字国朝,宋淳祐年间任黄州教授,迁南康建昌黄田坂今江西永修县,明万历丁酉重树碑)----23輗ni(字毅远)------24应龙(字灵甫,葬黄田)-----25仲恭(字贤叔)-----26世章(字均文)----27希青(同兄希宪宦游黄州麻城,遂留家黄土坎居焉)----28司铎(希青长子,行亨一,字仲圣,号朝封。

山阳姓氏文化探源

山阳姓氏文化探源

山阳姓氏文化探源山阳位于陕西东南部,与湖北十堰市郧西县接壤,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县域面积3535平方公里,辖18个镇(办)239个村(居)46万人,福银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是镶嵌在西武经济走廊上一座重要节点城市。

山阳县历史悠久,自西晋泰始二年(公元266年)置丰阳县,宋咸平元年(公元998年)置山阳县,县城地处商山之南,故名。

金废县为镇,属上洛县。

元复设丰阳县。

明成化十二年(1476)易名为山阳县,建县距今已1700余年。

姓氏文化的起源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

姓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姓氏的渊源与变革宛如一部宏大的历史长卷,浩瀚宏伟,色彩斑斓。

在上古,我国的姓和氏是不同概念的。

姓是根,氏是姓的分支;姓是表明血缘家族系统的徽号,氏是姓的衍生,标志着贵族宗族系统的徽号。

中华民族的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不过当时的“姓”和现代人的“姓”涵义不同,它是一个部落的名称。

传说中的黄帝轩辕氏属于姬姓部落,因居住处有条姬水,因而以姬为姓;炎帝神农氏则属于姜姓部落,因他出生地有条河叫姜河,就以姜为姓。

氏是由姓衍生的分支,它是后起的,产生于父系社会。

随着人口迅速繁衍,一个部落一个姓已不能满足社会活动的需要,同部落中一些处于重要地位的男子需要有徽号作为自己的标志,于是出现了氏。

《左传·隐公八年》中载:“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

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

”由此可见,先秦时期姓与氏既有密切的关系,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南宋史学家郑樵在《通志·氏族略序》中称:“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姓所以别婚姻,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这就充分说明“以姓表血统,以姓别婚姻”和“以氏表宗族,以氏别贵贱”的作用。

到了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崩溃,氏族贵族日趋瓦解,姓氏制度也随之发生变化。

孙氏怎么查自己的字辈

孙氏怎么查自己的字辈

孙氏怎么查自己的字辈孙氏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大家族,发源于汉唐以来。

自从唐朝建立以来,孙氏便像一条巨龙一样牢牢占据着中国历史的千年变迁。

孙氏的家谱有1000多个字辈,这些字辈虽然有些分支枝节,但本质上都源自于一个家族。

孙氏的谱系最早可以追踪到《唐书》中载有的孙子阳和其三个子孙,孙子阳是孙氏宗谱第一个祖先。

到唐代,孙氏家族即已统治中国三百多年。

从元朝起,孙氏又发展出了第二个祖先孙晓明。

孙晓明的孙子《大唐西域记》中的孙叔班以后,孙氏的各个分支繁殖出1000多个字辈。

孙氏的子孙以及子孙的子孙,极其壮大的家族没有被时间抹去,还存留在中国古老家谱中。

孙氏最大的特色就是有着庞大的家谱,从其宗谱中可以考出很多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人物,比如早期的著名思想家王羲之,也有晚期的著名政治家袁世凯等。

许多家族成员想要追溯自己的字辈,也想了解每个字辈背后的历史故事,可以从孙氏家谱中找到答案。

一般来说,孙氏宗谱的溯源,是从拥有集体宗谱的“孙氏宗祠”开始的。

孙氏宗祠位于湖北省武汉市,藏有宗谱集体宗谱和孙氏家谱各1000册。

这1000册家谱,包括孙子阳的三个子孙、孙叔班及其孙子、孙晓明的孙子、以及后来的各个分支。

孙氏宗祠的记录最全,且比较准确,是孙氏宗谱追溯的最好起点。

在孙氏宗祠,既有古老家谱,也有孙氏家族新近发展的家谱。

家谱不仅记录着历代族人的故事,还有关于孙氏家族发展历史的资料。

参观孙氏宗祠,可以了解孙氏宗谱发展的历史背景,进而追溯自己的字辈。

另外,还有一些著名历史学家和民俗学家做了关于孙氏宗谱的研究,他们发表的论文、著作等,也是探究孙氏家谱的有力参考资料。

此外,要探寻孙氏家谱,考察史料历史也很重要。

可以从古钱币、古碑记、碑刻、书画、古建筑物等多种文物中收集线索,因为古代很多地方都会出现孙氏家族的记载。

总之,孙氏的世系探究,不仅仅是调查家族谱系,更需要将历史资料以及民俗学研究结合起来,进行全面的探究,以便真正理解其背后的历史故事。

中华姓氏图文与传承-孙姓(1)

中华姓氏图文与传承-孙姓(1)

中华姓氏图文与传承-孙姓(1)孙姓起源于先秦时期,首次用孙姓的是“兵家祖师”孙武。

其后不断有华夏子孙加入孙姓行列,使得孙姓源头特多,孙姓人口也越来越旺。

孙姓有以下八个来源:一、孙姓源于春秋时期的姬姓卫国。

姬武仲是这支孙姓的始祖。

姬姓孙氏是周文王之后。

《元和姓纂》说:“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后,至武公和生惠孙,惠孙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为氏。

”卫康叔,名封,是周文王姬昌的小儿子,原封于康(今河南禹州西北),史称卫康叔。

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乱后,把殷原来统治的地区分封给康叔,仍然以殷的旧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为都城,监管殷的余民,同时把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圭阝)氏、樊氏、饥氏、钟葵氏赐封给他,建立卫国。

康叔受封之后,很快把殷都改造成为周的方国。

后来,康叔到宗周做了司寇,把自己的封国交由儿子伯康管理。

康叔的八世孙卫武公(前852—前 758),春秋初年任卫国国君。

前771年时,犬戎、西弗等联军攻破镐京(今陕西长安)杀周幽王。

他与晋文侯、郑武公、秦襄公合兵助周王室平定叛乱,被周平王赐给公爵。

卫武公姬和有子惠孙,惠孙有子名耳,姬耳有子名乙,字武仲,依据周制,诸侯国国君的儿子公子,孙子称公孙,玄孙(公孙之子)不能称公孙,应以其祖父的字为氏,武仲即以父惠孙的字为姓,就是孙氏。

二、第二大来源是芈姓楚国。

孙叔敖任楚国令尹时,为官清廉,政绩卓著,为一代名相。

其后人为了纪念他,就以他的字中“孙”为姓氏。

孙叔敖便成为这支孙姓的始祖。

芈姓为先周时期的南方楚国的国姓。

《说文解字》说:“芈,羊鸣也,从羊象声。

”据后人考证,芈姓族人应与北方牧羊民族有关系,楚民族是中原华夏族的一支南迁后与周围土著居民不断融合而成。

西周时期,楚对西周保持相对独立。

楚冒是春秋初期的楚国国君,若敖的孙子。

其子蔫章封邑于蔫他就以“蔫”为姓,蔫氏后来逐渐发展为楚国的一个望族,蔫章之子蔫吕成,字步伯,楚成王时曾被任命为令尹,其孙蔫贾,字伯赢,在楚庄王时任工正(管理王宫各类工匠之类事务的官员)。

孙氏家谱(正稿)doc

孙氏家谱(正稿)doc

孙姓源流考孙姓家族,源远流长。

据《姓纂》记载,最早的祖先是周文王。

公元前一千零四十六年,武王灭商,封文王第八子康于卫,康辅成王平叛,封怀侯,拜司寇,赐祭器,史称‘康叔’,世袭相传。

至卫武公时,其子惠孙拜卫国上卿,惠孙之孙武仲乙以其祖父之字为姓,这就是孙姓起源。

迄今已两千七百年余矣。

在漫长的历史中,孙姓族人繁衍生息,起落不滞,求生存、图发展,数次迁徙,几经分支,遍布大江南北、黄河两岸、长城内外。

族人好胜,人才辈出,文韬武略,灿若星辰;王侯将相,彪炳千秋;文士墨客,自成大家。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融儒佛道于一,奉天地人为上。

对中国主流文化的发展和推动中国社会的前进,贡献卓越。

在政治、军事、文学、史学、天文、医学、艺术等等诸多方面颇有建树,数不胜数,让世人叹为观止,使后世人及他姓引颈望之仰之。

孙姓族众历经无数变迁,生生不息。

宋朝时孙姓有一百零五万余众,占当时全国人数的百分之一点三五,排第十一位;明朝时孙姓有一百一十九万余众,占当时全国人数的百分之一点二八,排第十四位;当代孙姓族人已达一千八百四十八万余众,占全国人数的百分之一点五四,排第十二位。

山东已成为我国孙姓第一大省。

孙姓名人录孙阳:春秋秦国人,史书上最早出现的一个孙姓名人,字伯乐,善相马,后世以‘伯乐’来表示一个人的知人之明。

孙叔敖:拜楚国上卿,楚得以民富国强,庙堂称为‘平治堂’。

孙武:春秋军事家,著《孙子兵法》《兵法十三篇》迄今仍被奉为军事上最高著作。

其后裔孙膑著有《孙膑兵法》颇负盛名。

孙权:字仲谋其父孙坚其兄孙策,三国时期雄居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国富民强。

孙康:晋朝御史大夫,幼时映雪攻读,终成大气。

庙堂称为‘映雪堂’。

孙盛:东晋无神论者。

孙思邈:唐代著名医学家,史称‘药王’,著有《千金药方》。

孙过庭:唐代书法家。

孙位:唐代著名画家。

孙伏伽:唐朝(武德五年即公元622年)状元。

史载是中国科举史上第一个状元。

孙方谏:五代时后周大将。

孙光宪:五代时后周著名诗人。

孙氏家谱大全,孙姓人必看!(来源字辈郡望迁徙)

孙氏家谱大全,孙姓人必看!(来源字辈郡望迁徙)

孙氏家谱大全,孙姓人必看!(来源字辈郡望迁徙)孙姓简介孙姓,中华姓氏之一,东吴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据史书记载,主要源自姬姓、妫姓、芈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与陈胡公,春秋时期卫国的孙乙与齐国的孙书为得姓始祖。

孙乙是姬姓孙氏的得姓始祖,孙书是妫姓孙氏的得姓始祖。

孙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为第3位;截至2012年,孙姓在中国姓氏按人口排序中,排行第12位,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5%。

在中国历史上,孙权(姬姓孙氏)曾建立三国时期的吴国,此外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文曾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姓起源1、源于子姓。

商朝末,纣王叔父比干,商之贤臣,因直谏而被杀,子孙避难改姓,其中一支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遂姓孙氏。

2、源于姬姓。

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封康叔於卫(今河南淇县),建立卫国。

春秋时,他的八世孙姬和因为攻灭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史称卫武公。

卫武公有一个儿子名叫惠孙,惠孙的孙子名乙,字武仲,又叫武仲乙,把祖父惠孙的字作为姓氏,姓孙。

因此武仲乙又称孙乙,他的后代就以孙为姓。

孙武、孙膑、孙权也是孙乙的后裔。

3、源于妫姓。

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舜帝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国。

公元前672年,陈厉公妫跃之子陈完逃奔齐国,改陈氏为田氏。

齐景公时,陈完五世孙田桓子,即齐大夫田无宇,其子田书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田书于乐安,古城在今山东惠民,并赐姓孙氏。

4、源于芈姓。

春秋初,楚王蚣冒之孙蒍贾,蒍贾之子蒍艾腊,也称孙叔敖,孙叔为其字,出任楚庄王的令尹,其子孙以其字为氏。

5、源于荀姓。

汉朝时,因汉皇室成员刘询当了皇帝,即汉宣帝,为了要避“询”音之讳,他下令荀姓子孙不得再姓荀,一律改为孙氏,并将战国时代的荀卿都改为孙卿。

由是荀姓也成为汉朝“孙”姓支脉的一个源头。

6、源于冒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夏侯婴,与刘邦是少时朋友,夏侯婴做过“滕令奉车”官职。

等到其曾孙夏侯颇娶公主为妻,该公主随母亲外家的姓,称“孙公主”,这使夏侯颇的子女也跟随母亲外家的姓为孙。

孙氏家谱

孙氏家谱

孙氏家谱孙氏家谱每个地方不一样的广东:某支字辈:云尔伯仲,文崇元宏。

国思正承,君恩显荣。

克修先业,振淑名望,奕叶济传。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又重新续了三十二字):忠勤孝恭,敦厚仁慈。

守高曾训,宝若彝。

积荫丰隆,衍诸洪丕。

履安泰定,贞寿恒颐。

广西:1、孙氏广西南宁邕宁中和那贵村支族排班顺序自北宋湖南江西安抚使、北宋副枢密使、虎卫将军先祖孙沔排起为:肖、祖、籍、鲁、乐、安--兴、铭、挥、悦、城、朝能、积、志、世、永、克--若、文、成、朝、振、宗--基、广、家、兴、德、茂--才、超、学、博、行、端福建部分:1、福建惠安孙氏的,自本宗族第19世编录编排的字辈分是; 侯伯子男永世显易书诗礼传家长文谟武烈成嘉会尊祖敬宗启泰元2、晋江塔头孙氏自廿世起字辈为:士、嘉、肇、奕、钟、英、毓、秀、丕、振(晋)、文、明。

3、南塘孙氏二十一世字辈为:平、清、端、文、真、正、希、和、懋、隆、福、宜、楚、国、彦、遵、起、云、德、温、赞4、青阳昭穆原为:“宣、祥、致、裕、则、南、孟、靖、光、宝、尾、忠、茂、世、代、万、年、远”。

“远”宇辈为二十二世,亦即乐安孙氏七十五世.新编字行为“振、邦、威、武、汉、华、兴、耿、维、新”6、福建安溪孙氏:玉殿傅金榜.君赐占鳌头.英雄兼百辈.随我步赢洲.文士右维承.正继志修德.待时诗礼立.名丕振家声.7、福建仙游字辈:天王明德承祖武。

全国各地孙氏字辈已收集逾 70 支(随时更新)广东、某支字辈:云尔伯仲,文崇元宏。

国思正承,君恩显荣。

克修先业,振淑名望,奕叶济传。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又重新续了三十二字):忠勤孝恭,敦厚仁慈。

守高曾训,宝若彝。

积荫丰隆,衍诸洪丕。

履安泰定,贞寿恒颐。

广西:1、孙氏广西南宁邕宁中和那贵村支族排班顺序自北宋湖南江西安抚使、北宋副枢密使、虎卫将军先祖孙沔排起为:肖、祖、籍、鲁、乐、安--兴、铭、挥、悦、城、朝能、积、志、世、永、克--若、文、成、朝、振、宗--基、广、家、兴、德、茂--才、超、学、博、行、端福建部分:1、福建惠安孙氏的,自本宗族第19世编录编排的字辈分是; 侯伯子男永世显易书诗礼传家长文谟武烈成嘉会尊祖敬宗启泰元2、晋江塔头孙氏自廿世起字辈为:士、嘉、肇、奕、钟、英、毓、秀、丕、振(晋)、文、明。

孙姓由来

孙姓由来

孙姓由来12怀庭纪(继)月,兴家承运20钦崇本原云来晋长乃赓履端“乐安堂”是指山东博兴一个叫乐安的地方,过去叫乐安郡的。

我们孙姓“乐安堂”的祖先都是从这个地方走出来的!宗族特征我们孙氏族大人众,英才辈出。

人口分布集中,大多在东北、华北、华东一线。

字行辈份排列井然有序,脉络清晰。

是一个源远流长、历史久远、支脉纷繁的大姓。

在宋人编写的《百家姓》中名列第三,在当今中国是第12大姓。

孙中山也是我们孙姓“乐安堂”的后代。

他这一脉孙氏族人,入粤的祖先叫友松公、日洪公等兄弟,和武宁孙氏族人一样,都是从山东搬迁而去的。

“乐安堂”最早发源自山东博兴,是自古以来孙姓最大的一个堂。

探索孙氏“乐安堂”的从博兴往南迁徙繁衍历程,大概是沿着山东、安徽、江西、福建、广东的路径。

还有的到了浙江、河南、山西等地。

因此,“乐安堂”孙氏还有“富春堂”、“太原堂”等分支。

孙氏起源妫姓孙氏,远古始祖虞舜,源出黄帝。

黄帝传十世孙叫“满”,被封胡公。

满传13世叫“完”,随国姓所以叫陈完,字敬仲,因避宫延内乱改叫田完。

田完传4世而至无宇,官上大夫;无宇之子田书,因伐莒有功,被齐景公(前547~前490)封地乐安,赐姓孙氏,是为妫姓孙氏。

(此,由黄帝已传28世)田书伐莒有功,赐姓孙氏,食采乐安(今山东广饶县)。

乐安故青州之域,古有乐安国。

田书之孙就是孙武(字长卿3世)以田鲍四族谋乱投奔吴国,吴王阖闾任用为将,遂居吴。

孙武的儿子叫孙明(4世),以父功食采富春,世为富春人。

孙明的次子就是孙膑(5世)。

又十一世孙琼(字子远16世),后汉为天水太守,徙居青州。

又十一世孙恺(字士若27世),辟地河朔居武邑,子孙复徙青州,迨第四十世始祖万登公(40世)世居青州麻子乡麻盐渡,唐懿宗咸通中为金吾上将军,平交趾凯还道经休宁,爱其风土,遂居黎阳之唐田。

万登公五世孙曰天佑公(45世),生七子惟四子沂居旧,余皆各迁他所。

其子孙遂以乐安为堂号。

[1]乐安孙氏传二十三世而至孙坚,东汉永寿二年(156)生,封乌程侯,领长沙太守,初平三年(192)卒,衍传子四:策、权、翊、匡;二十四世而至孙策、孙权兄弟。

孙氏族人大迁徒

孙氏族人大迁徒

孙氏族人大迁徒一、迁徙动因迁徙动因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以国家或统治者意志为转移的迁徙方式。

最为典型的是《仙源岘阳孙氏族谱》中记载的,其族源出山东青州,属乐安孙氏。

其始祖孙万詧(cha)在唐乾符间(公元874—879年)官任眉州判官,遂占籍四川眉州万金乡。

其子孙熙人先官任督徽宣道,遂迁居安徽宣州。

其卷首“历朝勋臣”最后记载:约在唐朝末年,其祖先孙“万民,官河南太守,占籍。

”……万修,任湖广尉,占籍。

万善,任福建,占籍。

万寿,任浙江团练使,占籍。

万疆,任北燕尹,占籍。

万冀,任山东,占籍。

万邦,任凤阳,寓居附籍。

万显,任山西同知,居山西。

万品,任上元县簿,得民心,占籍。

另外,明代的军籍移民,应属戍边类别,人数高达100多万之巨,乃至成为孙氏定居云南、广西一些边远地区的主要源头。

判刑流放也或可导致其家族的被迫迁居。

如李兴盛《中国流人史》记载《洪武二十六年云南黑盐井灶丁流人名表》中有:青州(今山东益都县)人孙吉,曾官礼部郎中;《苏州府志》卷100,所记载清代北闱科场案,常熟人孙旸,“科场事发,为人牵连”,判与妻子父母兄弟整个家族流放上阳堡(今辽宁开源县东)。

云南《鹤庆县志》记载,当地汉族孙氏,祖籍浙江余姚,始祖孙齐贤,于明洪武初以粮役谪戍鹤庆,至今已传21世,在县内分布好几个乡镇。

二是战争、天灾等社会动乱时期的难民、流民潮。

它多数是发生在改朝换代的混乱岁月,尤其是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之际,有大批中原百姓南迁,如在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唐朝后期至五代,北宋和南宋末年,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

自然灾害产生的流民,在明朝中期数量很大,北直隶、山西、河南、山东、南直隶、湖广、浙江、福建、云南等地区尤为严重。

三乃家族或个人主动进行的觅地垦荒、入城经商等缘由的迁居行为。

觅地垦荒主要发生在一些边远地区,如明末清初,客家人从皖南、赣东、闽西迁至湖南、四川及广东中部、南部,并逐渐迁往台湾和海南岛。

清朝又从河北、山东往东北的大量闯关东移民。

宋元明清时期孙氏族人迁徙情况

宋元明清时期孙氏族人迁徙情况

宋元明清时期孙⽒族⼈迁徙情况宋元明清时期孙⽒族⼈迁徙情况其间有辽、⾦、元、明、清,诸少数民族政权⼊居中原,战乱和流民接踵相继,明初政府⼤规模徙民动作,更是空前绝后,姓⽒原先的地望分布⼤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1、各代移民概况五代时期,辽契丹国军队曾数次南下,攻⼊黄河流域,将俘掠的⼤量中原⼈民迁⼊⾃⼰统治的东北与燕云(今北京与河北北部)地区,⼈⼝达数⼗万之多。

⾦⼥真统治者在不断南侵的过程中,也将俘获的汉⼈不时强迁东北“实内地”,⼀次甚⾄有数万之众。

1127年灭北宋时,⼜将宋皇室与⼯匠3000余⼈北徙五国城(今⿊龙江依兰县)。

⾦军从汴京北撤时,更将“华⼈男⼥,驱⽽北者,五虑⼗余万”,其中各式⼈才都有,尤其多⼿艺⼯匠,使上京会宁俯(今⿊龙江阿城县⽩城)三万余户⼏乎都有汉⼈奴婢,“空前繁荣”。

这⼀时期东北地区的汉族⼤量增加,与各族杂居,汉⼈在数量上可能已成为第⼀⼤民族,由于河北、河南、⼭西、⼭东⼀带都有孙⽒地望,有⼀些孙⽒族⼈进⼊东北地区应在情理之中。

北宋末年,⾦兵南侵的“靖康之难”导致第三次流民南迁浪潮。

宋室南迁,徙都临安(今杭州),引发北⽅流民的持续南移,史书⾔:“中原⼠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千万⼈。

”有的迁居江浙,有的避⼊荆湖,有的直徙岭南。

宋⼈庄绰《鸡肋篇》记载:“建炎之后,江、浙、湖、湘、闽、⼴,西北流寓之⼈遍满。

”这次移民潮规模⽐前两次都⼤,且对近代经济⽂化的影响也最为深远。

《宋诗纪事》卷51,开封⼈孙皓,南渡后家于会稽(今浙江绍兴)。

《后村集孙花翁墓志铭》记载,开封⼈孙惟信,南渡后家居婺州(今浙江⾦华)。

《⾄顺镇江志》记载,南宋将坐监孙应凤和参知政事孙附凤兄弟,及其⼦孙孙规、孙矩、孙煜等是淮西⼈,南迁寓居江苏镇江。

《溧阳孙⽒宗谱》记载,其始迁祖孙旭,宋嘉熙进⼠,仕吏部⽂选司敕授徵仕郎,为北宋龙图阁⼤学⼠孙奭(shi)之九世孙,其祖上世居博平(今⼭东聊城),在宋室徙都临安时,南渡隐居平陵(今江苏溧阳县西北),该族在平陵⼘居300余载,“⼦姓⽇繁,⽀派愈多,迁徙⽆定”。

陕西省孙氏宗亲字辈(一)

陕西省孙氏宗亲字辈(一)

陕西省孙氏宗亲字辈(一)
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党岔镇三皇庙村
成发永体弘自登怀春凤占培长世庆
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党岔镇孙家焉村
朝增云良海长堂丕玉文卫
学成俊业昌士贤仁文祥
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高坝店镇过风楼村
天怀华石台开祥福庆昌
中诚元辉本德厚振家邦
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高坝店镇胡岭沟村
绪龙凤家传万代昌
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杨河镇孙家村
继武让前玉有先木登廷成德才全
兴家定国文明显长发吉祥世永传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相桥街道北孙村
新永建万。

《孙氏家训、家规、宗规》

《孙氏家训、家规、宗规》

《孙氏家训、家规、宗规》《孙氏家训、家规、宗规》《孙氏家训、家规、宗规》《孙氏家训》明宗法;立宗长;修宗谱;重丧祭;谨坟墓;供子道;励臣职;笃友爱;宜家室;端蒙养;来教训;序尊卑;敬师长;择交友;定生理;重婚姻;别内外;明善恶;禁争讼;睦宗族;和乡邻;恤孤寒;严举行。

海宁《孙氏家训》【伊桥孙氏《家庭要事》摘录】一曰:早眠早起,不误事机。

节省衣食,使留有馀。

遇有大事,用之者舒。

二曰:毋好赌博。

赌博之害,为禍不浅。

习染日久,心志荡然。

大则伤身,小则伤财。

三曰:毋好争讼。

讼至危险,小能化大。

争财争产,得不偿失。

毋轻涉讼,致悔莫及。

四曰:屋宇器具,宜勤修葺。

公家之物,尤宜珍惜。

整理修治,视同一律。

五曰:定时饮食。

饮食迟早,尤贵得时。

若一失时,事事皆迟。

致令下人,饥饿难支。

六曰:分别礼节。

礼节往来,操之有则。

视家贫富,以定丰啬。

不可任意,不守法则。

七曰:宴饗宾客。

待人宴客,当视人数。

新旧亲疏,持之有别。

或丰或俭,须酌品物。

八曰:敬惜米谷。

布帛衣服,亦宜爱惜。

若不爱惜,暴殄天物。

勿谓有馀,可以轻忽。

九曰:谨关门户。

大小门户,以时启闭。

虽临大事,心力交瘁。

临睡之时,必亲检点。

十曰:洒扫庭除,务宜清洁。

拂拭桌椅,半在自己。

毋靠他人,致不饬理。

十一曰:完全器皿,毋令分离。

安藏杂物,贵得其宜。

不使动作,损害贻讥。

十二曰:富室子弟,挥霍最易。

一旦中落,追悔无已。

宁使躬耕,为衣食计。

毋令卑鄙,致讥失体。

十三曰:勤记账册。

往来银钱,全凭簿册。

宜勤笔记,以免忘却。

庶几远年,头头有著。

十四曰:时防火烛。

炉灶烟卤,随时洗拭。

燃灯过夜,勿可轻忽。

必置水盆,庶无一失。

十五曰:训诲婢仆,宜循法则。

毋过鞭撻,造此恶孽。

冬日衣衾,须令温热。

切勿过华,亦勿过惜。

此家庭要事,言之甚详,行之不易。

【来源】:富阳市龙门镇龙门《孙氏遗训》日暮研穷经史,春夏服力田畴;勿恤栉风沐雨,常怀刺股悬头;笃学方能入圣,深耕乃亦有秋。

寿州《孙氏家训》十条一、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