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物理概念教学

合集下载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精选11篇)一、教学设计的介绍教学设计是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支配,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安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等环节。

二、物理第六章其次节《密度》教学设计(精选11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化工作者,经常要依据教学须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写教学设计须要留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我整理的物理第六章其次节《密度》教学设计(精选11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物理第六章其次节《密度》教学设计1【整体设计】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学重点内容之一,也是课程标准中要求的七个驾驭层次的重点学问之一。

学好本节学问是进一步学习力学学问的基础,所以“密度”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课。

“密度”是在学习了“质量”之后而引入的一个新的物理量,它在全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在质量的基础上对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探究,也是驾驭测定物质密度的方法和解决有关密度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并为更深化学习液体压强、浮力等学问做铺垫。

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驾驭是物理课程的目标,同样也是本节教学的重要内容。

本课教学可分为4部分:1.课题引入。

展示一些实物让学生辨别,由对于一些物质用通常辨别物质的一些方法无法干脆辨别,引到须要用新的科学方法解决来引入。

2.密度概念的引出。

应通过直观的试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探讨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

所以,组织学生做好“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试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

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对初中生来说有肯定难度,突破此难点的方法是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类比和学问的迁移,让学生回顾利用比值定义电功率的方法来建立密度的概念。

3.密度的公式、单位。

要留意公式书写的规范和变形公式的教学。

但密度的单位属于组合单位,是第一次在初中物理中出现。

怎样讲解物理概念

怎样讲解物理概念

怎样讲解物理概念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认识能力是教学的核心问题,其中物理概念的教学又是整个物理教学的基础。

因此,物理概念的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

本讲主要阐述物理概念教学中的特点和过程。

一、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物理概念是一类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共同性质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抽象化和概括化的思维形式。

一方面,物理概念反映着人类对物理世界漫长而艰难的智力活动历程,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另一方面,它又使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物理世界中,把握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成为物理思维的基本单位和有力工具。

借助于这种简约、概括的思维形式,人们找到了支配复杂的物理世界的简单规律,建立了假说、模型和测量方法体系,从而筑起了规模宏大的物理学理论大厦。

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说,物理学基本概念是物理学理论的根基和精髓,是物理学大厦的砖石。

没有精确、严密的物理概念,也就没有定量的物理学。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的教学是首要的任务,是进一步进行物理规律、物理理论教学的基础。

如果学生没有建立起一系列清晰、准确的物理概念,不能理解特定的词所代表的物理概念的含义,就失去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可见,建立起科学的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成功的关键。

二、物理概念教学的复杂性物理概念教学的基本要求是:①使学生建立牢固、清晰的物理概念。

即要求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外延,弄清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熟练、准确地运用概念。

②在概念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但是,由于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等组成的复杂的系统过程,在物理概念教学过程中,系统中诸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物理概念教学过程十分复杂,给物理概念教学任务的完成造成了许多困难。

下面分别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学习心理和教学过程的实际等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

(一)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角度分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中学物理教材教法与实验 第六章 物理概念教学

中学物理教材教法与实验 第六章 物理概念教学

三、物理概念教学是培养能力,开发 智力的重要途径


这里所说的能力主要是思维能力。 学生形成、理解、掌握概念的过程是 怎样一个过程呢?如下: 通过观察、实验获得感性材料。 通过思维,运用物理学方法将新知与 原有的认知结构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同化,顺应、适应来理解 新知识,用数学知识将其表示 出来。这才形成概念。 (完成第一次飞跃——内化。) 再将概念运用到有关定律中去, 才达到理解概念。 再用概念去解释现象、回答问 题,才能掌握概念 (完成第二次飞跃——外化)


五、学会运用概念。
六、注意物理概念的初、高中的不立概念的事实依 据和研究方法


1、明确建立概念的依据来自三方面
(1)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


(2)教师列举众所周知的事实
(3)教师组织进行的演示实验

形成感性认识,形成清晰的表象
2、研究方法
依据概念的不同,建立与引入的方法 也不同,基本上可分二种



(1)基本物理量:不用其它物理量来定 义的量。 如:长度、时间、质量、电流、 热力学温标等。 (2)导出物理量:以基本物理量为基础 的物理量。 如:速度、加速度、角动量等。
总之,物理概念中大多数是有定量性质。

因此,物理量与公式对应,计算结果与 测量结果一致。
§6.3 重点物理概念的教学要求


基本概念:是指物理学中最基础的、最 核心的概念。 由于教学的层次不同,在物理教学 中,总要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应的一些基 本概念作为教学的重点——重点物理概 念。 对重点物理概念要求: 学生要“掌握”
重点 概念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明确建立概念的事实依据和研究方法 二、理解物理概念内涵 三、了解物理概念的外延 四、了解概念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物理概念的教学的策略

物理概念的教学的策略

物理概念的教学的策略物理概念的教学是一项关键的任务,因为它涉及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为了有效地教授物理概念,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 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物理学是一门需要实践和观察的学科,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观察,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为了实现这一点,教师可以提供具有足够实践性的教学资源,如实验室设备、实物模型等,同时鼓励学生展示他们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 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物理学是一门需要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的学科,因此,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

此外,教师可以采用类比和比喻的方法,将抽象的物理概念与学生已经熟悉的概念进行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

3. 引导学生建立概念图:概念图是一种用来描述物理概念之间关系的图形表示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概念图来组织和表达他们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通过构建概念图,学生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概念之间的联系,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概念。

4. 设计探究式学习任务:探究式学习是一种让学生通过探索和发现来构建知识的学习方式。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究式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等方式主动参与到物理概念的学习中。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物理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5. 强化数学与物理之间的联系:物理学与数学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可以强化数学与物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

教师可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学推导和计算等方式将数学和物理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6. 鼓励合作学习:物理学习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合作。

教师可以将学生组织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索和解决物理问题。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和讨论,分享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从而促进对物理概念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物理概念课教学设计

物理概念课教学设计

物理概念课教学设计一、物理概念的特点什么是概念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

人类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掌握事物的本质,就必须运用概念并不断地发展与深化概念。

物理概念:是在大量的观察、实验基础上,获得感性认识,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综合,区别个别与一般、现象与本质,然后把这些物理现象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建立的,是物理事实本质在人脑中的反映。

任何一个物理概念的学习又会与其他概念相联系,概念之间的这种互相关联着的逻辑关系,是构成物理规律和公式的理论基础。

一般地讲,物理概念具有一下两个特点。

1.物理概念是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一个概念的形成,首先是在观察和分析一系列事实和实验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它们的共同特征,并判断在这些共同特征中,哪些因素和我们研究的问题有关,哪些因素无关,抓住的特征是不是共同的本质特征;其次,对所作出的判断,还要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加以检验;一些复杂概念的形成过程往往还要经历一个推理过程。

【案例】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观察到下列一些现象;天体在运动,车辆在前进、机器在运转、人在行走等。

尽管这些现象的具体形态不同,但是撇开它们的具体形态,经过分析和比较,就会发现其共同特征,即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随时间在改变。

于是,我们把这一系列具体现象的共同特征抽象概括出来,定义为机械运动。

2.大量物理概念具有定量的性质物理概念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质的规定性的概念,如运动、静止、固体、气体、蒸发、沸腾、电场、干涉、衍射等。

要求明确它反映了什么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另一类既有质的规定性又有量的规定性的概念(包括了描述性定义和测量性定义两部分),这一类物理概念又称为物理量。

如速度、加速度、功、能、电场强度、电势、电磁感应等。

要求明确它反映了什么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还要明确其量值是怎么规定的、量值的单位是什么。

【案例】机械运动的概念,实际上表述物体在空间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动,这里归根到底涉及的仍是位置和时间的函数关系。

物理概念教学的一般流程

物理概念教学的一般流程

物理概念教学的一般流程1.物理概念的引入引入概念时,要唤起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从而使学生对有待研究的事物有一个明晰的印象。

物理概念引入的方法有多种。

要结合不同的概念,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最恰当的引入方法,才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⑴从生活中的典型实例引入概念如:“压强”概念的引入。

列举学生在生活中的熟悉事例,用手往墙上按图钉,图钉就被钉进墙里;用锋利的刀切肉省力,而用钝刀切肉十分费力;当人们走在沙滩上时,沙滩便留下一窜脚印;骆驼靠又阔又扁并且富有弹性的掌蹄,行走时不会被陷进沙里,故称为“沙漠之舟”,而牛马行走在沙漠中时,蹄子就会深陷在沙中。

可见压力的作用效果既跟压力的大小有关,也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为了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从而引入“压强”的概念。

⑵演示实验引入概念如:“浮力”概念的引入。

先做演示实验,在弹簧测力计下挂重物,用手向上托重物,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感受重物由于受到手向上的托力,才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再把重物放入水中,可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变小,分析出重物受到水向上的托力,才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从而引入“浮力”概念。

⑶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入概念如:“力”概念的引入。

学生对力已经有了自己的亲身体验,通过对各种现象的观察和比较,找出它们的共性,进而引入力的概念。

这样,学生对力的概念体会深刻,便于理解。

⑷用类比方法引入概念如:“电压”概念的引入。

先感受水流与水压的关系,再通过类比引入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从而引入“电压”的概念。

⑸从物理现象引入概念如:“惯性”概念的引入。

引导学生观察乘坐汽车的过程中,汽车突然起动,刹车,加速和拐弯时所发生的物理现象,通过分析引入“惯性”概念。

⑹通过物理故事引入概念如:“大气压强”概念的引入,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故事;又如引入“磁场”概念时,可讲述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的故事,通过物理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2.物理概念的建立物理概念的形成是由物理现象、实验和事实出发,进行归纳、概括、科学抽象的过程。

高中物理概念课的教案

高中物理概念课的教案

高中物理概念课的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
2. 掌握物理学中常见的量和单位;
3.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
2. 物理学中常见的量和单位。

教学准备:
1. 教材:《物理概念》;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实验器材及实验指导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引入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二、讲授基本概念(15分钟)
1. 定义物理学;
2. 介绍物理学的各个分支;
3. 讲解物理学的基本研究对象。

三、量和单位的认识(20分钟)
1. 介绍物理学中常见的量和单位;
2. 通过实例讲解如何进行量的测量和单位的换算。

四、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课上的内容,互相讨论并解答一些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五、实验展示(20分钟)
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物理学基本概念的认识。

六、归纳总结(10分钟)
对今天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

七、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巩固和拓展。

后续教学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学习和探索。

如何进行物理概念教学

如何进行物理概念教学

如何进行物理概念教学物理教学的主要问题是教学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而物理规律又是表达物理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果学生对物理概念不理解,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物理规律和物理公式的物理意义,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

因此,理解和掌握概念是物理教学的重要课题。

一、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一个概念的形成是对一类事物或过程的认识的升华,是人类思维抽象化和概括化的思维形式,是人类思维的结晶。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的精华。

没有精确、严密的物理概念,也就没有准确的物理学。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的教学是首要任务,是进一步进行物理规律、物理理论教学的基础。

如果学生的头脑中没有建立起一系列清晰、准确的物理概念,不能理解物理概念的含义,那样就失去了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基础。

可见,建立起科学的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成功的关键。

二、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引入是物理概念教学的第一步,一个概念成功地被教师引入能够使学生了解到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引入这个概念有什么作用。

一般可采用的方法有:(1)从实际生活引入:这种引入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整理头脑中的信息,帮助学生建立起思考问题的科学模式。

(2)从实验现象引入:结合实验提供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明确概念的定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观察能力、注意力。

(3)从旧有的知识引入:通过有效的类比等方法可以完善、补充旧有的知识体系,同样有利于对新概念的记忆和准确理解。

三、概念的形成1.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是形成概念的基础感性材料的主要来源有两种:一是具体的事例,二是演示实验、模型、挂图、多媒体提供的事实。

例如,讲惯性概念,教师先提出三个问题:(1)桌上的书会不翼而飞吗?(2)行驶中的自行车停止,自行车仍能前进一段路程,这是为什么?(3)在平滑地面上滚动的玻璃球会在短时间内自动改变方向、自动加快速度或自动减速吗?通过以上三个事例说明了:物体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我们把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物体的惯性。

物理概念教学

物理概念教学

物理概念教学一、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一)物理概念教学是掌握物理知识的关键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所需揭示的内容。

物理学科也不例外,而要揭示物理对象的存在、运动、相互作用,就必须先建立物理概念,以概念为思维的细胞、为认识的基本形式,进一步形成物理学的体系与结构。

任何一门学科,如果没有一些概念作为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的出发点,就不可能揭示这门学科的内容,,也就失去了这门学科的存在价值。

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

由于物理规律揭示了物理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如果对物理概念没有理解,就谈不上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中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物理概念没弄明白。

死记公式、题海战术不是学习物理的方法,而弄清概念的建立过程、内涵和外延,才是学好物理的基本途径,所以物理概念的教学是掌握物理知识的关键。

例如:如果学生对力、质量和加速度这几个概念搞不清楚,那就无法掌握牛顿第二定律,更谈不到正确应用了;如果没有对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的理解,也就不能学好电学的一系列知识。

(二)物理概念教学是学生学习、运用科学方法、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物理概念是经过一系列观察、分析、抽象等思维过程才建立的,概念建立以后,要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也要用一系列科学方法。

在概念的建立与应用过程中,学生运用科学方法,直接对所观察的现象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对发展学生的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有些概念还要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来表达,反映出概念之间的因果关系,学习这些概念可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物理的过程要发展能力,而发展能力的根本途径是掌握方法,所以学习概念过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科学方法的过程,是提高能力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三维目标的一项内容,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一)物理概念1.物理概念的定义物理概念是表示研究对象具有的物理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教案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教案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物理学中常见的物理量、单位和符号。

3. 理解物理学中涉及到的各种物理现象和规律。

教学重点:1.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物理学中常见的物理量、单位和符号。

教学难点:1. 理解和掌握物理学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和规律。

教学准备:1. 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实验器材和实验指导书。

教学过程:第一节: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 引入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讲解物理学的研究内容和重要意义,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 总结物理学中的一些基本定律和原理,如牛顿三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

第二节:物理学中的物理量、单位和符号1. 介绍物理学中常见的物理量和单位,如长度、质量、时间等。

2. 教授学生掌握物理量的计量方法和单位换算。

3. 练习物理量的单位换算和计算,让学生熟悉单位运算的方法和技巧。

第三节:物理学中的物理现象和规律1. 分析物理学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和规律,如运动规律、力学原理、电磁现象等。

2. 进行实验演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亲身感受和理解物理现象和规律。

3.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物理学知识来解决生活和科学问题。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程的教学,学生可以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物理学中常见的物理量、单位和符号,理解物理学中涉及到的各种物理现象和规律。

同时,通过实验演示和案例分析,学生可以培养动手实践和问题解决的能力,提高对物理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深入学习和应用物理学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 第1节《质量》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 第1节《质量》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1节《质量》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质量》主要介绍了质量的概念、单位以及质量的测量工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质量的基本知识,理解质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质量这一概念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讲解来加深。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质量的概念,掌握质量的单位。

2.学会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3.理解质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质量的概念和单位。

2.天平的使用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验等方式,掌握质量的基本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天平、砝码、测量工具。

2.课件:质量的定义、质量的单位、天平的使用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日常生活中对质量的认知,如“你们知道什么是质量吗?在生活中如何衡量一个物体的质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质量的定义,介绍质量的单位(千克、克、吨)以及换算关系。

让学生明确质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分组实验:让学生使用天平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并记录数据。

引导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天平,掌握测量质量的方法。

4.巩固(5分钟)提问: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质量与物体的体积、形状、位置有什么关系?从而加深学生对质量概念的理解。

5.拓展(5分钟)讨论:质量在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质量守恒定律、质量控制等。

引导学生认识到质量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质量的概念、单位和测量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一些日常物品的质量,并填写实验报告。

8.板书(5分钟)质量的定义、单位、换算关系以及天平的使用方法。

中职《物理》教学课件 第六章 原子和原子核

中职《物理》教学课件 第六章 原子和原子核

把轻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核,释放出 核能的反应,叫作轻核聚变。聚变反 应又叫作热核反应。
二、轻核聚变
PA R T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TWO
核能 核技术
核能(或原子能)是通过核反应从原子核释放的能量。核能主要通过两种核反应获取:重核裂 变,较重的原子核分裂释放结合能(图6-2-1);轻核聚变,较轻的原子核聚合在一起释放结合能 (图6-2-2)。轻核聚变能比重核裂变释放出更多的能量。
一、重核裂变
科学家将重原子核分裂成两个中等质量原子核的过程, 叫作重核裂变。以铀235为例,中子打入铀的原子核以 后,原子核就变得不稳定,会分裂成两个较小质量的新 原子核,这是核的裂变反应。由重核裂变产生的中子使 裂变反应一代接一代继续下去的过程,叫作核裂变的链 式反应。通常把裂变物质能够发生链式反应的最小体积 叫作它的临界体积。重核裂变反应后产物的总质量比反 应前反应物的总质量减少了,这种现象叫作质量亏损。
原子核的半径是无法直接测量的,一般通过其他粒子与核的相互作用来确定。
二、天然放射现象
像铀、钋、镭等物质放射射线的性质叫作放射性。具有放射性的元素叫作放射性元素。 放射性元素这种自发地放出射线的现象叫作天然放射现象。
三、原子核的组成
质子和中子是组成原子核的两种基本粒子,统称为核子,它们共同组成原子核。
原子和原子核
原子结构 核能 核技术
PA R T ONE
原子结构
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 的最小单元,是不可再分的。随着科学家对原子内部的探究,人们发现原子并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 微粒(图6-1-1)。
一、原子的核式结构
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内,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着原子核旋转。原子核所带的 正电荷数等于核外的电子数,整个原子是电中性的。

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教学

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教学

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教学(一)什么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1.概念的内涵:反映在概念中的事物的特有属性,即概念的含义。

2.概念的外延: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对象,即概念的范围。

(物体)功率: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内涵);各类功率,包括机械功率、电功率、飞机发动机功率等等(外延)。

(二)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一个概念,内涵越多,它的外延就越小;内涵越少,它的外延就越大。

效率、机械效率:机械效率除了具有效率的共同属性外,还具有不同于其它效率特有属性——强调的是像“杠杆、滑轮组、自行车等”机械的效率。

所以机械效率的内涵比效率的内涵多;而效率的外延包含了机械效率和其他所有效率,所以机械效率的外延比效率的外延小。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的这种反变关系,只适用于一个概念的外延完全包含在另一个概念的外延中的那些概念。

效率的外延包含于机械效率的外延,机械效率的外延包含于杠杆的机械效率的外延。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的这种反变关系,可以是多层次的。

效率→机械效率→杠杆的机械效率:内涵逐渐增多,外延逐渐缩小。

(三)概念的限制和概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可以通过对概念的限制和概括来改变。

1.概念的限制通过对概念增加内涵、缩小外延的方法来明确概念。

效率→机械效率→滑轮械效率→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 效率→热效率→电加热效率→热水器的加热效率。

——通过层层限制,概念的内涵逐渐增多,外延逐渐缩小。

限制的作用:有助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从一般过渡到特殊,使认识具体化。

2.概念的概括通过对概念减少内涵、扩大外延的方法来明确概念。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滑轮的机械效率→机械效率→效率。

/ 热水器的加热效率→电加热效率→热效率→效率。

——通过层层概括,使概念的内涵逐渐减少,外延逐渐扩大。

概括的作用:有助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从特殊过渡到一般,掌握事物的共同本质。

“杠杆的效率是机械效率,机械效率是效率。

”——通过概括,“杠杆的效率”明确了它们的共同属性,表达得十分明确,有利于学习者理解属概念“效率”。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最新5篇】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最新5篇】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最新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最新5篇】物理学作为严格的、定量的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一直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1节.电功教学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1节.电功教学设计
b.根据用电器的功率和用电时间,计算消耗的电能。
c.阅读电能表示数,估算家庭电器在某段时间内的电功率。
3.进行小组合作,探讨以下问题:
a.在生活中,如何根据电功和电功率知识,合理使用电器,节约用电?
b.家用电器的电功率与实际使用效果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4.实践作业:
a.观察并记录家中某电器的电能表示数,计算该电器的电功率。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阶段,我将设计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练习题包括:
1.计算给定电压、电流和时间下的电功。
2.根据用电器的功率和用电时间,计算消耗的电能。
3.阅读电能表示数,计算家庭电器在某段时间内的电功率。
4.分析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电功的分配规律。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导入新课阶段,我将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电功和电功率的兴趣。首先,我会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家里的电器功率不同,电费却相差很大吗?”这个问题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渴望了解电功和电功率的关系。接着,我会简要回顾电流、电压、电阻等基础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阶段,我将结合课本内容,详细讲解电功和电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首先,解释电功的含义,即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接着,介绍电功的计算公式:W=UIt,并引导学生理解各个物理量的含义。然后,讲解电功率的概念,强调电功率是描述用电器消耗电能快慢的物理量,并给出电功率的计算公式:P=UI。
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了解如何根据电能表的读数和用电时间,计算家庭用电器的电功率。
4.评价与反馈:
a.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

物理的概念教案人教版高中

物理的概念教案人教版高中

物理的概念教案人教版高中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力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力的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力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力的分解和合成。

教学准备:教材、黑板、笔。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引入教学内容,让学生思考力在生活中的作用,并引出力的概念。

二、讲解力的概念(10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力的概念和分类,引导学生了解力的基本性质。

三、分组讨论(15分钟)
教师分组让学生讨论力的计算公式,并提供问题让学生尝试解答。

四、整理总结(10分钟)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教师进行总结,澄清学生的疑惑。

五、练习(10分钟)
教师出示一些力的计算题目,让学生进行实践,巩固所学内容。

六、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练习力的计算题目。

七、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概念和计算。

板书设计:
力的概念
1. 定义:力是物体作用于其他物体上的一种作用。

2. 分类:万有引力、弹力、摩擦力等
力的计算公式
1. F = m * a
2. F = G * (m1 * m2) / r^2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了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之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让学生应用力的公式进行计算,加深对力的理解和掌握。

物理概念理解的可视化教学

物理概念理解的可视化教学

物理概念理解的可视化教学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概念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对于许多学生来说,物理概念往往抽象而难以捉摸。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可视化教学成为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可视化教学,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图像、图表、动画、实验演示等方式,将抽象的物理概念以直观、形象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首先,可视化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感性认识。

以“力”这个概念为例,如果只是通过文字描述力的定义和性质,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

但如果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如推车、拉弹簧、举重等,并配以相应的示意图,学生就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力的存在和作用方式。

同样,在讲解“电场”这个较为抽象的概念时,通过模拟电场线的分布情况,能够让学生对电场的强弱和方向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其次,可视化教学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

在物理中,有一些概念比较复杂,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比如“波的干涉”和“波的衍射”,单纯的理论讲解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其本质。

而通过动画演示两列波相遇时的叠加情况,以及波在遇到障碍物时的衍射现象,学生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波的传播规律,从而突破这些难点。

再者,可视化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观察图像、图表和动画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分析、比较和归纳,这有助于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通过展示不同质量的物体在不同外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图表,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出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了学生从具体现象到抽象规律的思维能力。

可视化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

实验演示是一种非常直观的可视化教学方式。

物理实验能够让学生亲身感受物理现象,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

例如,在讲解“浮力”概念时,通过做“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变化,从而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多媒体资源也是可视化教学的重要工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
(6)词语意义 既先规定或说明词语含义的定义,然后再
揭示出物理概念的内涵。 例:自由落体是在重力的作用下由静止开
始下落的运动。 它的内涵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这样
定义较易理解。
精品
§6.2物理概念的特点
一、物理概念是观察、实验与科学思维的 产物
二、物理概念的可测性具有量的含义,可以 用数学和测量联系起来
概念。 例:时间、空间。 特殊概念的变革往往决定了科学理论的变革。 例: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决定了经典物理学的
建立,而爱因斯坦的相对时空观是相对论建立的 基础。
精品
(2)从质和量的辩证关系角度分 ①定性概念(只对质的定性)
定性地反映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地本质属性 地概念。
例:机械运动、参照物、杠杆、惯性… 对于定性概念通过对一类物理现象地分析、 综合抽象出其本质属性,用语言来加以定义。 ②定量概念(既有质的规定性又有量地规定性) 定量地反映出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本质属性 地概念。 例:速度、加速度、电场强度… 此类概念亦称物理量
第六章 物理概念教学
精品
名人名言导航
集中地提高智力,而不仅是泛泛的 增加概念。
--斐斯泰洛齐----
精品
一、本章内容提要 1.物理概念 2.物理概念的特点 3.物理概念教学 二、本章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1、什么是物理概念? 2、物理概念一般分为那几类? 3、物理概念教学的一般过程是怎样的? 4 、试举一例教学方案谈谈如何进行物理概念
精品
二、物理概念的内容及其定义方法
1.物理概念的内容 (1)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物体、物质、物理现象、
物理过程、物理事实)的性质和特征或物理概念的意义。 (2)概念是怎样定义的; (3)概念的外延(即概念包括的范围)
对于物理量还有以下内容 (4)概念的定义式和定义式的物理意义 (5)物理量的性质(矢量、标量)
工具和物理实验这个教学手段。
精品
三、物理概念的多重抽象性
例:电阻、内阻、电导、阻抗、表面电阻… 位移:速度、功、振幅 这些后建立的物理概念都表现了多层次的抽 象。 学生之所以感觉物理难学的主要原因之一, 也就是物理概念的多重抽象性,物理概念的量化, 以及由此引进的数学,拓展了多重抽象,也进一 步,增加了物理教学难度。
例 P=Ft
M=Fd
这是物理研究中常用的形式之一。
(4)发生来源定义
它是根据物理现象的发生来源定义概念。
例:F=-kx
弹性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外力的作用发生形变 而产生的力。
把弹性与重力、摩擦力、电场力等加以区别。
精品
(5)外延定义 ①肯定性外延定义:利用概念的全部外延对概念 下定义。 机械能的定义:动能和势能的总称。 核子: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统称核子。 ②否定性定义:若两个概念的涵义互相排斥,并 且两个子项概念的外延之和等于每项概念的外延, 两概念是矛盾的,就可以否定 一方去定义另一 方。 例:热传递是没有对物体作功而使物体内能 改变的物理过程。 未饱和气是未达到饱和状态的气。
例如:有关密度的概念,速度的概念
精品
二、物理概念的可测性具有量的含义,可以
用数学和测量联系起来。
1.量性反映具有量的含义 例:速度、加速度
2.隐性反映具有量的含义 例:机械运动 涉及位置与时间的函数关系 直线运动:建立一维坐标系 x=f(t) 平面运动:建立直角坐标系 x=f(t), y=f(t) 在教学中要根据这一特点,要充分利用教学
这里的操作是指观测、量度、实验、演算的
意思。
精品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本质 属性的一种抽象,是在大量观察、实验的基 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一些事物的 本质共同特征集中加以概括而形成的.
精品
2.物理概念的分类 (1)从认识论的角度分 ①具体概念
是以物理现象为基础而概括抽象出的概念。 例:力、速度、加速度
若是矢量,它的方向式怎样规定的,怎样表示的。有些 标量的零参考点(面)是怎样确定的。 (6)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的规定的物理意义。
精品
2.物理概念的定义方法
(1)操作性的定义
它是利用具体的操作过程来阐明概念的含义并进 行定义。
例:长度
只要我们规定一定的测量程序的单位,就可通过 操作确定长度。
这种定义方法浅显易懂。
一切热力学过程都必须满足能量守恒定律,但 满足能量守恒定律的过程是否一定能够实现呢? 如:在热导方面热自动地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 体的温度是不可能地。
精品
二、物理概念具有确定的内涵与外延
物理概念的内涵就是指概念所反映的物理现 象\物理过程所特有的本质属性,是该事物区别 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
物理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该概念所反映的本 质属性的一切事物,即概念的适用范围\条件\ 定义式的应用范围及定义式中各物理量的具 体的本质含义.
(2)比值定义
是从物理的属性出发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理量 之比来定义概念。
例:电场强度
磁感应强度
注意:1)运用比值定义时,通常要求比值的系数归 一化。
2)比值定义式是量度公式而非决定条件式.(如电阻的
定义式)
精品
(3)乘积定义
它是大量的物理现象出发,用几个物理量的 乘积来定义,用 来描述物理事物的属性。
对于具体概念的建立必须建立在大量的物理 现象、物理事实、典型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思 维活动揭示出基本特征。 ②抽象概念
是以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理解性认识为基 础而建立的概念。
精品
例:能、场、质点、绝对黑体、光的波粒二 象性
这类物理概念的建立,必须实现由感性认识 到理性认识的质的飞跃。
③特殊概念 是以科学推理的高度思维为依据而抽象出的
教学.
精品
§6.1物理概念
一、物理概念及其分类 二、物理概念的1.物理概念的几种表述
(1)是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在人们头 脑中的反映。(许国梁)
(2)是客观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 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物理事物的抽象。 (阎金铎)
(3)美国物理学家布里奇曼认为:“物理概 念无非是一套操作.”“概念与其操作是同义语”。
三、物理概念的多重抽象性 四、物理概念的精细性 五、物理概念中的物理测量具有各自的
特征 六、物理概念具有一定地局限性
精品
一、物理概念是观察、实验与科学思维的产物。
例:机械运动、熵的概念。
观察天体在运行、车辆在前进、人在行走、 具体形象不同、从它们的共性去考察其共同特征。 即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随时间在 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