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论语》十二章(经典)
11 《论语》十二章
导学案11 《论语》十二章学习目标1.掌握一些句式和重点词语,提升文言素养。
2.了解《论语》这部经典及其基本内容,结合孔子生平及其思想的介绍,体味古代先贤的个人修养与求学方式。
3.思考孔子的现代价值,汲取其精华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学习重难点重点:了解《论语》这部经典及其基本内容,品味经典,品味先贤思想。
难点:感受先贤的个人修养培养方式。
知识链接《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
是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学法指导:1.先秦文言文诚然不好理解,但同学们要学会迎难而上,首先根据课文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再通过反复朗读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2.《论语》十二章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髓部分,需要反复咀嚼,直至领会。
3.请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当代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当代人的个人修养,认真思考在这瑰丽的传统思想中,哪些是我们该接受的。
2.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常识积累】1.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字,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学派创始人。
2.解释加点词语(1)人不知.而不愠.(2)不亦君子..乎(3)吾日三..省.吾身(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5)不逾矩..(6)学而不思则罔.(7)思而不学则殆.(8)人不堪.其忧(9)好知者不如乐.知者(10)曲肱而...枕之(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2)子在川上..曰(13)逝.者如斯.夫(14)匹夫..不可夺志也(15)博学而笃.志(16)切问....而近思二、独立思考课文初探【文意梳理】1.《论语》十二章主要讲了哪两方面的内容?试作简要阐述。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
《论语》十二章第一章【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注释】敏:勤勉。
就有道而正焉: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1、子曰:“君子食无【副词,不】求饱,居【动词,居住】无求安【形容词,安适、安逸】,敏【形容词,勤勉】于【介词,在】事而慎【形容词,谨慎、慎重】于言【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就【动词,接近】有道【固定词组,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而【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或“去”】正【动词,匡正、纠正】焉【代词,这里用于自称】,可谓好学也已【句末语气词】。
”(《学而》)【直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在做事上勤勉不懈,在说话时小心谨慎,接近有道之人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注释】而:如果。
(人而不仁)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八佾(yì):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佾。
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
季氏应该用四佾。
2、子曰:“人而【连词,表假设】不仁,如礼何【如……何,固定词组,由动词“如”与疑问代词“何”组成,中间插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么对待……”。
如初中课本上《愚公移山》里“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会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会怎样对待乐呢?【补充解读】一个人连仁德之心都没有,那他怎么会把“礼”“乐”放在心上?“礼”是对人与人的关系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乐”是表达人们内心情感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乐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与生活方式,根本就在于内心的道德意识。
如果没有“仁”所代表的道德之心,礼乐就成了没有实际意义的空洞形式。
《论语》十二章完美版
《论语》十二章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先世系宋国贵族。
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
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
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
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
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
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
”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
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
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
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
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
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
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
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
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
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
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
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四课《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部语录体散⽂集,主要记载孔⼦及其弟⼦的⾔⾏,是由孔⼦弟⼦及再传弟⼦记录编纂⽽成。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上册语⽂第四课《⼗⼆章》课⽂原⽂ 1、⼦⽈:“君⼦⾷⽆求饱,居⽆求安。
敏于事⽽慎于⾔,就有道⽽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学⽽》 2、⼦⽈:“⼈⽽不仁,如礼何!⼈⽽不仁,如乐何!”《⼋佾》 3、⼦⽈:“朝闻道,⼣死可矣。
”《⾥仁》 4、⼦⽈:“君⼦喻于义,⼩⼈喻于利。
”《⾥仁》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省也。
”《⾥仁》 6、⼦⽈:“质胜⽂则野,⽂胜质则史,⽂质彬彬,然后君⼦。
”《雍也》 7、曾⼦⽈:“⼠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
仁以为⼰任,不亦重乎?死⽽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8、⼦⽈:“譬如为⼭,未成⼀篑,⽌,吾⽌也。
譬如平地,虽覆⼀篑,进,吾往也。
”《⼦罕》 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罕》 10、颜渊问仁。
⼦⽈:“克⼰复礼为仁。
⼀⽇克⼰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由⼈乎哉?”颜渊⽈:“请问其⽬。
”⼦⽈:“⾮礼勿视,⾮礼勿听,⾮礼勿⾔,⾮礼勿动。
”颜渊⽈:“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11、⼦贡问⽈:“有⼀⾔⽽可以终⾝⾏之者乎?”⼦⽈:“其恕乎!⼰所不欲,勿施于⼈。
”《卫灵公》 12、⼦⽈:“⼩⼦,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之名。
”《阳货》2.部编版⾼⼆上册语⽂第四课《⼗⼆章》教案 【学习⽬标】 ⼀、了解作者孔⼦及《论语》,全⾯了解孔⼦的思想主张。
⼆、翻译⽂句,积累重点词语 三、理解⽂意,理解各章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标⼆ 难点:⽬标三、⽬标⼀的了解孔⼦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 ⼆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导⼊ 《论语》是⼀部涉及⼈类⽣活诸多⽅⾯的儒家经典著作。
孔⼦的⾔⾏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论不⼀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习,学习其中的精华。
《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注释
原文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
贤德啊,颜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述而》[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论语》十二章原文+译文
《论语》十二章1.子①曰:“学而②时习③之④,不亦说乎⑤?有朋⑥自远方来,不亦乐⑦乎?人不知⑧而⑨不愠⑩,不亦君子⑪乎?”——《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注释:①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②而:表顺承,不译。
③时习:按时温习。
时,按时(名词作状语)。
④之:代词,代指知识。
⑤不亦……乎,不也是……吗?说,通“悦”,愉快。
⑥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⑦乐:快乐。
⑧知:了解。
⑨而:表转折,却,但是。
⑩愠(yùn):生气,恼怒。
⑪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2.曾子曰:“吾①日②三省③吾身:为④人谋而不忠⑤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⑥乎?传⑦不习乎?”——《学而》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注释:①吾:人称代词,我。
②日:每天(名词作状语)。
③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④为(wèi)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为,替、给。
⑤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⑥信:诚信。
⑦传:传授,老师传授的知识。
3.子曰:“吾十有五①而②志于学,三十而立③,四十而不惑④,五十而知天命⑤,六十而耳顺⑥,七十而从心所欲⑦,不逾矩⑧。
”——《为政》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事)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能顺从意愿,不会越过法度。
”注释:①十有五:十五岁。
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②而:表顺承,不译。
③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④惑:迷惑,疑惑。
⑤天命:上天的意旨。
命,命令。
⑥耳顺:指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⑦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⑧逾矩:越过法度。
逾,越过。
矩,法度。
4.子曰:“温①故②而③知④新⑤,可以⑥为⑦师矣。
高二上册论语十二章原文及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翻译与赏析第一章【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①,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①有道:指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正:匡正,端正。
【翻译】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赏析】本章讲的是君子的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
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
不去追求物质享受,不贪图安乐,把注意力放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面,追求真理。
既有勤奋的精神,又有高明的方法,才可以算作是热爱学习。
这是孔子对学生的教诲,也是孔子一生求学精神的真实写照。
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
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精神。
有了这样的理想,就不应再沉溺于物质的欲望,要有克制自己的能力,把对物质的追求提升为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精神的独立上来。
这样就不会去计较私欲得失,蝇营狗苟,而会敏于事而慎于言,使自己的内心清澄,去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
【名家解读】孔子的学说还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人格的重视。
孔子不但希望每一个人能够生存,还希望他能够好好地生活。
因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人有道德的或精神的生活,而禽兽只有生物的或物质的生存。
要发展人性,政治家不但要使人民丰衣足食,还要培养他们的人格,使他们都能修身立德。
《大学》所说“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是孔子一个基本的主张。
——萧公权《孔子政治学说的现代意义》第二章【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①?人而不仁,如乐何?”【注释】①如礼何:怎样对待礼仪制度。
【翻译】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解读】礼与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
《论语》12章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很少有真诚的。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4、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
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11《论语》十二章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概括本文主要讲述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幻灯片 4 幻灯片 5
字词学习
◆生难字
人不知而不愠( yùn ) 学而不思则罔(wǎnɡ )
●
●
思而不学则殆( dài ) 不亦说乎( yuè )
●
●
三省吾身( xǐnɡ)
一箪食( dān
●
●
四十而不惑( huò )
不逾矩( yú
●
曲肱而枕之(ɡōnɡ)
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说说每一章讲的内容。
第一章: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乐趣和为人的态度。第二章:讲提升品德修养、巩固所学知识的基 本方法。第三章: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升修养的过程。第四章:讲学习的方法,强调“温故而知新”。
第五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结合。 第六章:孔子赞扬颜回安贫乐道的可贵品质。 第七章:阐述了学习应有的态度——以学为乐。 第八章:讲道德修养,不取不义之财,提倡“安贫乐道”。 第九章:谈学习的态度,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以别人的 短处警醒并反省自己。 第十章:孔子感叹时光的流逝,有劝人惜时之意。 第十一章:说明志向的确立和坚守是非常重要的。 第十二章:谈学习的方法——博览群书,坚守志向,提出问题并思考。
2.课文中哪些语句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讲学习态度?哪些语句讲修身做人?
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学而不
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学习态度: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之。 修身做人: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
《论语》十二章原文、书下注释、译文
1.《论语》十二章①1.子②曰:“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乎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6乎?”《学而⑦》2.曾子⑧曰:“吾⑨日⑩三省⑪吾身:为人谋⑫而不忠⑬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⑭乎?传⑮不习乎?”《学而》3.子曰:“吾十有五○16而志于学,三十而立○17,四十而不惑○18,五十而知天命○19,六十而耳顺○20,七十而从心所欲○21,不逾矩○22。
”《为政》4.子曰:“温故而知新○23,可以为师矣。
”《为政》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24,思而不学则殆○25。
”《为政》1.选自《论语(lún)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共20篇。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2.[子]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3.[时习] 按时温习。
时,按时。
4.[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
说,同“悦”,愉快。
5.[愠(yùn)]生气,恼怒。
6.[君子] 指有才德的人。
7.[学而]和下文的“为政”“雍也”“述而”等一样,都是《论语》的篇名。
是从各篇第一章第一句中摘取出来的,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8.[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9.[吾(wú)]人称代词,我。
10.[日]每天。
11.[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一说,实指,即下文所说的三个方面。
省,自我检查、反省。
12.[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13.[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14.[信]诚信。
15.[传(chuán)]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6.[十有五]十五岁。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11《论语》十二章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字。 ①顾反为汝杀彘 通“返”,返回 ②今子欺之 你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会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 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啊。 (3) 这一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言行一致,教育孩子 诚实守信。
12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坚定的志向,既要多提问 题,又要多想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
学习态度: 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 者而改之。
要虚心向周围的人学习。
7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出自本文的成语:
P53五
不亦乐乎、三省吾身、三十而立、温 故知新、乐在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善而从
2、“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孔子“仁”的儒家思想表现 在: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曾子杀彘(zhì)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 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 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之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 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 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选自《韩非子》)
老师传授的知识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复习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别人谋划事情 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信了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要随时随地 反省自己
第三章
有所成就 • 子曰:“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 表顺承 迷惑、疑惑 上天的意旨 而不 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①十二章1.子②曰:“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⑥乎?”(《学而⑦》)注释:①《论语》是儒家的经典着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②子:先生,指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Zōu)邑(yì)(现山东曲阜)人。
③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时,按时。
④不亦说(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
乎,语气词。
说,通“悦”,愉快。
⑤愠(yùn):生气,发怒。
⑥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⑦学而:和下文的“雍也”“述而”等都是《论语》的篇名。
篇名只是从各篇第一则语录中摘取两三个字而来,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⑤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⑤乎?传⑦不习乎?”(《学而》)注释:①曾(Zēng)子:即曾参(shēn)(前505-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一说山东平邑)人。
孔子的学生。
②吾:人称代词,我。
③日,每天。
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为,替。
⑥信:真诚,诚实。
⑦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3.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
”(《为政》)注释:①十有(yòu)五:指15岁。
11 《论语》十二章
《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 《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共20篇。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 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 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 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孟子》《中庸》《大学》 《论语》)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 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本文十二章是儒家修身 之言,讲的是做人之道。
11《论语》十二章
RJ·七年级语文上册
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 马上实行?”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 兄呢,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马上就做 呢?”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 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呢?”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上 实行。”公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同,想不通,便去
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
视任何一个方面。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 能忍受。 也》) “贤哉,回也”这是一个主谓倒装句,把表示赞叹的谓语部
分“贤哉”放在主语部分“回也”之前。
翻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饭,
表示承接关系 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 表示转折
人不知而不愠
思考讨论:
1.你喜欢哪一则?
2.你觉得哪一则对你启发最大?
3.你觉得怎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4.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学习的名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
11《论语十二章》
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yuè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
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
yùn
xǐng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
三:几个 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善:好的方面,优点 从:跟从学习
学习态度
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 人学习,学习别人的优点, 克服自己的缺点。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 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和 短处,(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第十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有关孔子
孔子重视因材施教。注重“学”、“思”结合, 其理论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政治、经济、军 事、伦理、教育,几乎无所不包。
孔子还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 。他认 为做人应该善良、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 宽厚。
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论语》
《论语》是 儒家 的 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 的 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 而成。它以 语录体为主, 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 行。
1.整理笔记,背诵《论语十二章》; 2.完成相关练习题。
《论语》十二章
第三课时
1.翻译课文9—12章,积累重点字词。 2.理解《论语》的思想内容,积累文中的成语。
诵读课文9—12章,读清句读并尝试 口头翻译。
提示:借助课下注释及手边工具书,疑难字词可 小组讨论。
5分钟后看谁译得好!
初中语文文言文《论语》十二章逐句翻译
《论语》十二章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论语》十二章
勤奋好学 谦虚进取 机敏好学 加强修养
艺术特色
1.多方比喻,蕴含丰富;逐层深入,脉络分明。 如“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几个人
于此,意思 好的方面, 是在其中 优点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
就
善者而改之。”(《述而》)
章解:孔子说:“几人同行,必然有可以作为我老师的人。 选择他们的长处学习,将他们的不足引以为戒,作为借鉴 而改正。”
请简析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
该句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 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 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 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 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 行的一部书,共20篇。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 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 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都属于语录体。本课所选12章, 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 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一章讲的是什么内容?
此章讲的是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知识 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 老师”。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 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 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 灵活地运用。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文言句式
判断句: 贤哉,回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省略宾语“之”,应为“可以之为师
11《论语》十二章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 尽望乡。
一种笛类乐器, 以芦叶为管。
指出征或戍边 的军人。
全。
诗意: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都在眺望故乡。 赏析:第三句写登楼所闻之笛声,芦笛声凄凉幽怨,陡然唤醒了“征人” 的思乡情绪,自然引出第四句的抒情。“一夜”写出了征人望乡时间之长, “尽”表现了这种思乡之情不局限于一人,而是所有的“征人”,充分表现了 “征人”的思乡之切。
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 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 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 的投降。【受降城】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修订版) 汉、唐筑以接受敌人投降的城。汉故城在今内蒙古乌拉特旗 北;唐则筑有三城,中城在朔州,西城在灵州,东城在胜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边塞的寒冷和凄苦,
营造了一种荒凉、凄冷的氛围,为下文表现征人思乡设定了情境。 3.赏析“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中“尽”和“望”两字 的表达效果。
“尽”字写出了思乡的普遍性,“望”字写出了思乡的情态,都 表现出了征人欲归而难归的愁苦之情,点明诗歌主旨,抒发了强烈的 思乡之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11课《论语》十二章
同“悦”,愉快。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
不也很快乐吗?
生气,恼怒。
指有才德的人。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人称代词,我。
多次进行 每天。 自我检查。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最高境界乃是以此为乐。
8.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9.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____逝__者__如__斯__夫__,不__舍__昼__夜____________。
政》)
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 就会疑惑。”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也有用芦苇制成的。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
能忍受。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wǎng
dài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ān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
hào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gōng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变。 第 2 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中学到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 知识。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习后,每个人都受益匪浅。 此外,《论语》是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我们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掘。接下来,我们就继 续学习本课。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 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复习,把所学的东 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 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感到疑惑。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才能比自己 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目标导学二:联系生活,拓展提升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是怎么看待“箪食瓢饮”的? 生甲: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 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生乙: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 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不会转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也不会迷失自我。 生丙:我不太赞同以上二位的意见。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它 为我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三、板书设计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快乐) 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比) 于我如浮云(像) 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温故而知新(得到,懂得) 而学而时习之(连词,表并列,而且) 三十而立(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学而不思则罔(连词,表转折,但) 切问而近思(连词,表递进,并且) 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给) 可以为师矣(做) (二)重点句子的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明确: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 是君子吗?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明确: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明确: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 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明确: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河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明确: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思考当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目标导学三:概括每章内容 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概括每一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章:讲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学以致用,体现学习的价值。 第二章:讲学习方法,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三章:讲个人修养,要循序渐进,进德修业。 第四章:讲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关键要思考,要“知新”。 第五章:讲学习态度,阐述“学”和“思”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讲个人修养,修身要经受困苦、贫穷的考验。 第七章:讲学习方法,讲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第八章:讲个人修养,讲富贵与仁义之间如何抉择。 第九章:讲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 正的学习态度。 第十章:讲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第十一章:讲个人修养,强调坚守志向。 第十二章:讲个人修养,强调提升个人修养的方法。 三、板书设计
11 《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十二章
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体会其与现代文的不同,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 2.结合对孔子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第 1 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 《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 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 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明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强化解读文义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单”变“双”。如:学——学习 乐——快乐 温——温习 师——老师 思——思考 知——知道 择——选择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疏通文义 (一)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3.古今异义 (1)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泛指所有的水) (2)三人行(古义:表示概数,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4.一词多义 乐不亦乐乎(高兴) 回也不改其乐(乐趣)
《论语》十二章学习方法勤于复习 学思结合 学习态度以学为乐 诚实谦虚 珍惜时间 修身做人宽厚仁义 坚贞守节学习是为了 更好地做人
可取之处 不足之处
充分利用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注重 结合社会现实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只对部分句子作了重点探讨,但本 文内涵丰富,限制式的提问,不利于学生获得全面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