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 叶圣陶
《苏州园林》叶圣陶
完美的 图 画
(2 段)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内 容 上 一 一 对 应
总说
分说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3段)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4段)
(2 段)
完 美 的 图 画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5段)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6段) 讲究角落的图画美(7段) 讲究门窗的图案美(8段)
整 体
不止 这些
讲究色彩的搭配(9段)
文体常识
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 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 的文章。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的解说 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 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 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 来源、演变、异同等有所认识,从而 获得有关的知识。
文体常识
说明文
说明方法:为了把事物特征说 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 须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见 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 别、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 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 资料等。
说 明 文
18
苏州园林
叶 圣 陶
作者信息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 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 语言艺术家”之称,曾担任中央人民政 府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 长。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倪焕之》, 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小说集《隔膜》《火灾》。他是中国现 代文学史上最早写童话的作家。是“五 四”时期创作量最大的小说家。
使说明对象简明清楚 便于使读者对说明对 象获得清晰的概念 有助于说明事物的特 点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 象说得更具体、生动
摹状貌
说明方法
文体常识
说明文
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以时间顺序安排 材料的说明文,文中会有一些表示时间 的词语。以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说明文, 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 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 西北等。以逻辑顺序安排材料的说明文, 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采用什么说明顺 序,主要取决于说明对象的特点。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苏州园林》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苏州园林》课文重要知识讲解一、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圣陶,现代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他的创作态度严肃认真,所写作品构思缜密,结构严谨,风格朴实,语言精练,他被称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代表作有《倪焕之》《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二、故事背景本文是叶圣陶为一本苏州园林图片册写的序。
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圣陶写一篇序文。
叶老22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苏州,常和好友游览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写作这篇序文时又参阅了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一书。
序文写好后交给了香港那家出版社,但图片册一直不见出版。
《百科知识》编辑部知道后便要求让他们先发表,于是,这篇序文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
发表时删去了序文最后的几句话。
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编入语文课本时,又删去了序文的第一段,原题“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也随之改为“苏州园林”。
三、理解词义1.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2.败笔:泛指事情中做得不好的部分。
文中指影响苏州园林作为一幅完美图画的设计。
3.胸中有丘壑:设计者和匠师的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构思布局。
4.嶙峋:枯瘦的样子。
5.镂空:在物体上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
6.明艳:鲜明艳丽,明丽。
7.珠光宝气:形容服饰、陈设等非常华丽。
8.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
9.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10.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
11.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①②):概括苏州园林的地位、价值以及总特点。
第二部分(③-⑨):抓住苏州园林图画美的共同特征,分别从各个角度介绍说明。
第三部分(⑩):写苏州园林还有不少其他特点。
五、问题归纳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课文
识字识词
CLICK TO ADD CAPTION TEXT
标本: 比喻具有代表性的事物。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 别具匠心: 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嶙峋: 重叠高耸的样子。 重峦叠嶂: 形容山岭重叠,峰峦相接,连
课
文
赏
第 三
析节
课文赏析
CLICK TO ADD CAPTION TEXT
课文简介
CLICK TO ADD CAPTION TEXT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 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 习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写的说明文--《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现存近一百多处,它们有悠久的历史,现存园林 近则四五百年。叶圣陶先生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 作了具体而生动的说明。
课文赏析
CLICK TO ADD CAPTION TEXT
阅读第五段,思考花草树木的映衬有什么特点?(用 “着眼在画意。” 文中哪句话紧扣“图画美”这一特征?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
课文赏析
CLICK TO ADD CAPTION TEXT
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知识拓展
CLICK TO ADD CAPTION TEXT
(1)“据说”是留有余地的说法,很有分寸。 (2)“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而“欣赏”指对艺术品
在句中用“鉴赏”词最恰当。 (3) “务必”“无论”“总是”强调了图画美。 (4)“绝大部分”是从范围上作出限制。 (5)“极少”则从数量上加以限制。 (6)“栽”“蔓延”“补”这几个动词恰当而形象地写出设计者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苏州园林》叶圣陶简介
叶圣陶简介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1894--196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
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
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
1917年应聘到吴县甪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他称甪直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
在20年代陆续出版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短篇小说集,以及长篇小说《倪焕之》。
早期小说大多描写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代表作品如《潘先生在难中》等;后转向摄取与时代斗争有关的重大题材,如《夜》、《倪焕之》等,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
他的小说呈现出朴实冷隽的艺术格调。
“九·一八”事变之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
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到四川工作和生活,写作以散文和文艺评论为主。
主要散文集有《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西川集》,《小记十篇》等。
他的散文感情朴实,意趣隽永,语言洁净,大多具有厚实的社会内容。
《藕与莼菜》、《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牵牛花》、《春联儿》等是他散文中各具特色的名篇。
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
童话集《稻草人》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但有时气氛显得低沉和悲哀,稍后的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着重表现人民群众团结抗暴的集体力量。
他的童话构思新颖独特,描写细腻逼真,富于现实内容。
鲁迅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表·译者的话》)。
叶圣陶从1921年起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学和大学任教。
1923年起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曾任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编辑,主编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等多种重要刊物,发现、培养和举荐过巴金、丁玲、戴望舒等作家。
叶圣陶《苏州园林》全文内容
叶圣陶《苏州园林》全文内容苏州园林叶圣陶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只是十多处。
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
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因此,谁假如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
然而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好像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不管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内心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如何样,右边也如何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幸免似的。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可不能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能够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特别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叶圣陶
阅读第一段思考
• 1:苏州园林给作者留下的总 的印象是什么?
总的印象:是我国园林的标本。
(苏州园林的地位)
2、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阅读第二段思考
是什么?
总 体 特 征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 一幅完美的图画。
阅读第二段思考
3:文段中哪句话谈到了游览者的感受?
游览者的感受: 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里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拿北京园林大量使用彩绘与苏州园林作比较。
通过比较,突出强调了“苏州园林极少使 用彩绘”的特点。
课文3—9节的分写部分, 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分别 举例并说明其作用。
打比方
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 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 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苏州园林在布局上不讲究 对称,讲究自然之趣的特点。
上 有 天 堂
下 有 苏 杭
苏州园林景色
苏州园林
留 园
沧 浪 亭
虎丘云岩寺塔
苏 州 园 林
学习目标
1、领略我国江南园林建筑的风貌,了 解苏州园林的特点,并能够从中得到 美的享受、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 感情。 2、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总特征, 先总后分,从整体到局部,条理清晰 地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 3、学习各种说明方法、揣摩文章语言 的精妙。
阅读第二段 思考
4、为了实现“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 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个总体特征, 设计者和匠师们需要讲究些什么?
1.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3段) 2.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4段)
3.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5段)
4.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6段)
5:根据这四个“讲究”,在全文中找出相应的说明段落。
叶圣陶《苏州园林》原文
叶圣陶《苏州园林》原文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一书,是一部对苏州园林进行深入研究的经典之作。
苏州园林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美细致的工艺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叶圣陶的视角出发,探索《苏州园林》中所揭示的苏州园林的独特之处。
文章开篇,可以先介绍叶圣陶的背景和对苏州园林的关注。
叶圣陶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化学者,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有着深厚的造诣。
在《苏州园林》一书中,叶圣陶以自己独到的眼光和深入的研究,对苏州园林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
接下来,可以介绍苏州园林的历史渊源。
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历史悠久,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
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受到了儒家文化、道家思想和佛教禅宗的影响,融合了自然山水和人工构筑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然后,可以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和设计原则。
苏州园林注重营造虚与实的对比,通过巧妙的布局和构造,将自然景观与人工建筑相融合。
园林中的建筑物、假山、湖泊、花草树木等元素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和谐的整体效果。
另外,苏州园林还注重细节的处理,追求精致和雅致的艺术效果。
紧接着,可以介绍苏州园林的代表作品。
苏州拥有众多著名的园林,如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等,每座园林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通过对这些园林的详细描述,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苏州园林的魅力所在。
可以谈论苏州园林对于文化传承和艺术创作的影响。
苏州园林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和艺术手法对于后来的园林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中国,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通过以上的内容安排,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苏州园林的独特之处。
从叶圣陶的视角出发,通过对《苏州园林》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苏州园林的艺术魅力。
苏州园林以其精美细致的设计和独特的风格,成为了中国传统园林的杰作,也是世界园林艺术的瑰宝。
叶圣陶《苏州园林》原文
叶圣陶《苏州园林》原文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是一本描写苏州园林之美的经典之作。
苏州园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精湛的园林设计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通过对叶圣陶原文的解读,带您一起领略这座园林之城的魅力。
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也被誉为“江南园林之冠”。
它们以精巧细腻的布局和精心雕琢的景观而著称。
叶圣陶在《苏州园林》中对苏州园林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描绘,让读者对这座城市的园林之美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苏州的园林不仅是一种景观,更是一种艺术。
它们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园林艺术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叶圣陶在书中写道:“这些园林不仅是艺术的杰作,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他认为,苏州园林是人类智慧的杰作,是一种对自然的理解和对美的追求。
苏州园林的设计精巧而巧妙。
叶圣陶在书中提到了很多园林的特点和设计理念。
比如,他介绍了园林中的假山、水池、廊亭等元素,以及它们的布局和功能。
他还详细描述了园林中的树木、花卉和其他植物,以及它们的养护和管理方法。
通过这些描述,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苏州园林的设计和构造。
苏州园林的美不仅体现在其设计上,还体现在其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上。
叶圣陶在书中强调了苏州园林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他写道:“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还提到了苏州园林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以及它们对于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影响。
通过这些描述,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苏州园林的价值和意义。
苏州园林的美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学者的目光。
叶圣陶在书中提到了许多游客对苏州园林的赞美之词。
他们称赞苏州园林为“人间仙境”、“园中有园”、“园中妙不可言”等。
这些赞美之词充分体现了苏州园林的独特魅力和美感。
苏州园林是一座园林之城,也是一座文化之城。
它以其独特的园林艺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为我们展示了苏州园林的美丽和魅力,同时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博大精深。
让我们一起走进苏州园林,感受那份独特的江南风情。
苏州园林叶圣陶说明顺序
苏州园林叶圣陶说明顺序
一、苏州园林叶圣陶的概况
苏州园林叶圣陶是江苏省苏州市叶圣陶纪念园,它古朴典雅,是中国
园林民居文化蕴藉最浓郁的一处。
二、叶圣陶的贡献
叶圣陶是中国著名景观艺术家,在苏州古建筑、园林景观结构和庭园
疏导中发挥了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他建议采用古典的中国联系法,
成立“五合一”的理论,通过“自然的用建筑、水的回路,山的折行,落
差的变换,林的列编,山石的布置”以表达自然,创作出极具影响力的
空间景观。
三、叶圣陶的兴衰史
叶圣陶的家族拥有非常著名的园林景观,是苏州大典忠孝唯心奉先的
典型体现,但是随着家族逐渐衰落,叶圣陶也遭受了残酷的命运,直
到新中国建立后,他的贡献才得到真正的肯定。
四、纪念园介绍
苏州园林叶圣陶纪念园位于苏州市叶圣陶遗址的西南,总占地面积17,
888平方米。
它完整地保留了叶圣陶时期的古建筑、园林景观、文物文献等复原。
苏州园林叶圣陶各段意
苏州园林叶圣陶各段意《苏州园林》是著名作家叶圣陶的代表作之一。
作者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出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共同特点,进而从多方面进行说明。
这篇课文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苏州园林之美的奥秘之门。
那么你知道苏州园林叶圣陶各段意吗?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苏州园林叶圣陶各段意,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苏州园林叶圣陶各段意⒈对苏州园林的总印象⒉介绍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⒊苏州园林建筑的布局⒋假山和沼池的艺术⒌花草树木的映衬(画意)⒍近景和远景的层次⒎介绍细小角落的图画美⒏门窗的设计和雕镂⒐室内的色彩装饰⒑结束语苏州园林的说明方法:⒈作比较:①在介绍布局的时候,将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榭的布局跟宫殿和住宅相比; 突出了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点。
②在介绍花草树木时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打比方、作比较、摹状貌作用:突出苏州园林修剪树木着眼于画意。
③在介绍建筑物的色彩时,又与北京的园林相比较,“与北京的园林的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突出苏州园林的色彩美。
⒉举例子例如:第2自然段,以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的例子(引用)真切有力地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
再如第5自然段中,以几条园里的古藤为例,打比方、举例子生动形象地说明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于画意。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引用\举例子作用:真切有力的说明池沼追求自然美。
⒊摹状貌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⑵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⑶花时不同的各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描写) 作用:生动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栽种树木着眼于画意。
⒋分类别池沼分两种:一种宽敞,一种成河道模样。
苏州园林的创作背景本文是叶老为一本苏州园林图片册写的序。
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老写一篇序文。
叶圣陶《苏州园林》全文内容
叶圣陶?苏州园林?全文内容苏州园林叶圣陶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
倘假设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因此,谁假如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到达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似成心防止似的。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有些园林池沼宽阔,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水面假设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假设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上下屈曲任其自然。
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获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的作者
苏州园林的作者《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
那么你对苏州园林的作者了解多少呢?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苏州园林的作者,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苏州园林的作者叶圣陶(1894—1988),男,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
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
[2] 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
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席。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是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
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人物生平1894年,出生于苏州吴叶圣陶童话选县。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任小学教员。
1914年被排挤出校,开始文言小说创作。
1911年11月,改为现名叶圣陶,笔名有叶锦、圣陶、斯提、桂山、秉丞、郢生等。
同年中学毕业,后成为乡镇小学教师。
1915年,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尚公学校国文教员,为其编写小学国文课本。
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
我国的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是他写的。
1917年,应聘到吴县甪直吴县第五高等小学任教,进行教育改革,编写新的教科书,工作到1922年,并开始写作。
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
1919年,加入了北京大学的新潮社,开始白话文学的创作,发表小说、新诗、文学评论和话剧剧本。
苏州园林作者简介
苏州园林作者简介《苏州园林》是叶圣陶老先生的一篇经典的范文,历来的人们的观点都认为这是一篇结构精巧严谨的典范说明文。
那么你对苏州园林作者了解过吗?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苏州园林作者简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苏州园林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年-1988年),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汉族人,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
他也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五届全国人大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主席。
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个人介绍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
抗战期间,前往四川继续主持开明书店编辑工作,同时还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抗敌后援会”。
1946年,回到上海后,担任中华民族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及上海市小学教师联合进修会和中学教育研究会的顾问。
1949年,到达北平,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
后任全国文联委员。
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连续五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和民进中央主席。
家庭成员妻子:胡墨林。
儿子:叶至诚(原江苏省文联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叶至善(原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兼《中学生》主编)。
女儿:叶至美。
孙子:叶兆言(叶至诚之子、当代著名作家)、叶永和(叶至善之子)。
孙女:叶小沫(叶至善之女,资深编辑)。
曾孙女:叶子(叶兆言之女)。
苏州园林作者创作特点叶绍钧是新文学史上最早出现和最有成就的“ 教育小说家”。
暴露旧中国教育界黑暗的内幕,并透过教育界而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整个旧社会,是叶绍钧“教育小说”的基调。
他以身临其境般的感受和同情,反映了下层知识分子贫穷悲苦的生活状况。
八年级苏州园林课文原文
八年级苏州园林课文原文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
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作者对苏州园林的印象是什么
作者对苏州园林的印象是什么叶圣陶对苏州园林的印象是: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他的写作意图就是先提出总的看法,以便后续按照逻辑顺序分类介绍,把苏州园林的特征清晰全面的说明描述出来.苏州园林给你总的印象(特征)就是:游览者无论东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轻松的图画.选取了那四个方面来说明: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协调”:讲究花茎树木的“衬托”;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苏州园林甲天下”。
苏州园林是建筑、山水、花木、雕刻、书画的综合艺术品,集自然美和艺术美于一体,构成了曲折迂回、步移景换的画面。
全市现有园林60多个,其中拙政园和留园列入中国四大名园,并同网师园、环秀山庄与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等9个古典园林,分别于97年12月和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古镇同里、周庄、角直正在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苏州既有园林之美,又存有山水之大胜。
寺观名刹,遍及城乡;文物古迹,交相辉映。
予以文人墨客题咏铭记,作画书联及,更并使之名扬中外。
灵岩、天平、洞庭东山西山、邓尉、虞山、玉山等处,都就是天然的风景胜地。
古镇周庄和苏州乐园、太湖乐园等现代旅游设施业也迎合了众多海内外游客。
?苏州现建有戏曲、民俗、碑刻、丝绸、苏绣、钱币、园林、佛教等10个博物馆,已成为旅游新热点。
另有工艺美术博物馆正在筹建之中。
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主要彰显在以下四个方面:(一)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亭台轩榭在布局上“绝不讲究对称”,作者将苏州园林的布局与中国传统建筑作比较,以图案画与美术画打比方,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充满自然之趣的布局美。
(二)讲究假山池沼的协调。
假山的拼接存有自然之趣,使人忘怀其为假山。
池沼则“大多提及活水”,是因为活水才存有生趣。
“有些园林池沼宽大……往往精心安排桥梁”,谈的就是因地制宜,印证了前面所说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园林叶圣陶
2、认读识记
轩榭(xuān xiè)池沼(zhǎo)叠嶂(zhàng)嶙峋(lín xún)镂空(lòu)斟酌(zhēn zhúo)
3、简介作者
叶圣陶(1894—1988),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
原名叶绍钧。
1911年中学毕业后,历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员,还当过编辑,编过《小说月报》《妇女杂志》《中学生》等刊物。
1921年与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了文学研究会。
先后出版了短篇小说、散文、新诗、长篇小说和童话等集子。
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倪焕之》。
他的创作态度严肃认真,风格朴素自然,语言凝练精致,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他在语文教学和教材规范化方面也有独特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任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历任第一、
二、三、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4、背景连接
本文是叶老为一本苏州园林图片册写的序。
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老写一篇序文。
叶老22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苏州,课余之暇,常和好友游览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写作这篇序文时又参阅了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一书。
序文写好后交给了香港那家出版社,但图片册一直不见出版。
《百科知识》编辑部知道叶老有这样一篇文章,便要求让他们先发表,于是,这篇序文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
发表时删去了序文最后的几句话。
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编入语文课本时,又删去了序文的第一段,原题“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也随之改为“苏州园林”。
5、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总说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概括介绍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
第二部分:(3—9)从多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总特征。
分两层:
第一层(第3-6段)照应第一部分的四个“讲究”,分别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
第二层(第7一9段)进一步从细部概略说明苏州园林注意图画美的特征。
第三部分:指出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还不止以上所写,激起人们进一步了解苏州园林的愿望。
第一部分
1、为什么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意思是说苏州园林是全国各地园林观摩、取法的样本,这就突出了苏州园林极不寻常的地位;“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影响虽有“多少”之别,但在“有无”问题上,无疑是个“有”字,实事求是地突出了苏州园林对各地园林的示范和影响功能。
2、“鉴赏”一词的含义,对写苏州园林有何意义?
在欣赏中作出评判、比较;强调了苏州园林的艺术价值。
3、第2段的结构,与第二部分的关系。
“总—分—总”的结构;与第二部分之间又是“总—分”的关系。
4、“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与共同特征有何联系?
正因为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的巧妙构思,才使其如同“一幅完美的图画”而成为我国各地园林的典范,成为“标本”,或多或少地影响各地园林,让人们去鉴赏它。
5、找出能体现用词准确性的词语。
“或多或少、一百多处、也到过一些、鉴赏、因地制宜、务必”等。
第二部分
第一层
A、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3自然段。
①用一句话概述本段主要说明了什么?
苏州园林的亭台轩榭的布局是不讲究对称的——为什么?或:苏州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②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来说明苏州园林是不讲究对称的、追求自然之趣的?
作比较——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住房讲对称、图案画
苏州园林布局不讲对称、美术画
③“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中“绝”去掉,语气有无变化?
“绝”在句中用在否定词前,加强否定语气,排除一切可能性。
B、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4自然段。
①明确本段的说明中心。
假山堆叠的艺术性和池沼与假山及其他景物配合的灵活性。
②采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
举例子。
③假山堆叠的艺术表现?
忘却城市,如在山间——自然之趣
④池沼设计的图画美关键是什么?
紧扣“活”字。
C、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5段。
①找出本段的中心句,理清结构: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总—分”结构。
②本段是怎样紧扣画意来说明的?
从空间、时间上紧扣画意,两个“没有”从反面说明修剪“着眼画意”,通过古老的藤萝为例,从艺术造型和花的光彩来说明,通过游览者的感受突出造园者“着眼画意”。
③指出本段中“议论”的句子。
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D、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6段。
①本段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讲究远景近景的层次。
②苏州园林是怎样增加景致的层次的?
墙壁隔着,廊子界着。
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两边无所依傍。
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
③什么叫“隔而未隔,界而未界”?
墙本是起隔断作用的,但因为墙上有花窗,能透过花窗看到墙那边的景致,就成
了“隔而未隔”;本来廊子是起分隔景物的作用,但因为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使本来隔开的景物融为一体,使景致更深了。
3、逐层阅读、问题探究——第二部分第二层
A、第7段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总—分—总举例子
B、阅读第8段分析门窗有什么特点。
苏州园林门和窗的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具有“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充满“图案美”的特点。
C、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在色彩的使用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
通过比较的方法说明色彩特点:极少用彩绘,追求“安静闲适的感觉”。
D、这一部分能否删去?
这一部分是从细部说明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从而更充分地说明了: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4、探究•练习讨论
第一题:读了课文,你认为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假如要你来介绍苏州园林,还有别的思路吗?
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
作者是按照“总说—分说—小结(总说)”的思路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分说部分则是按照先主后次、从局部到细部的思路来写的。
介绍苏州园林,也可以有别的思路。
比如,按照时间顺序、介绍苏州园林的发展史;分类介绍苏州园林等。
第二题:读读句子,讨论问题。
1、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这四个排比句的句子的次序能不能任意调换?为什么?
四个“讲究”的次序不能任意调换,因为前后有着从主体到“配合”到“映衬”,并由近而远的关系。
如果任意调换次序,就会使文章条理不清,影响表达效果。
2、……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把句中加点的字换成你认为合适的字,再比较原句和改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补”字似乎也可换上“栽”“种”“添”“加”等词,但“栽”“种’等词语仅能表示植株的栽种,而使用“补”字不但可表示植株的栽种,还可表示绘画时补上几笔其他形象,切合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图画的意思;“添”“加’等词语虽也可以用于绘画、但不及“补”字显得贴切。
3、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
句中加点的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副词“似乎”,表示揣测,有了它,语气委婉,不绝对化,因此不可删掉。
第三题:下面每组句子中各有一个加点的词使用不当,请把它找出来,说说“不当”的理由。
1、①用图画来比方,对成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
②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
1组②错,“不是”应为“不仅是”。
“不是”完全否认假山的堆叠是“技术”的
一面。
2、①是我不对,老实说,我虽然没有孩子,但你们当爹当妈的心我完全理解,而且也羡慕你们。
②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虽然简朴而别具匠心。
2组②错,“虽然”应为“即使”。
“虽然”表示承认某事是事实,后面再作转折;“即使”表示假设的让步。
②句前面说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尽量工细”,后面讲“简朴”只能是假设的让步,应该用“即使”。
第四题: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为了创造人与周围环境的谐调美,是怎样刻意追求自然之趣的?结合课文中的例子说说你的感受。
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为了创造人与周围环境的谐调美,追求自然之趣,大概运用了这样几种方法:1.突出自然之景在园林中的地位,如上文所说把宽畅池沼作为全园中心;2.增添或仿造自然之景,如人工堆叠假山、补上植株;3.人造景点不求规则对称而力求“自然之趣”,与自然景观相映相称。
5、课文总结
(1)归纳中心思想:
本文由总到分地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在说明中渗透着作者的赞赏和眷恋之情。
(2)总结写作特点:
抓住特征,从多方面加以说明;总分结合,合理安排说明顺序;语言准确、精当、严密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