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和陆地水

合集下载

2024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 陆地和海洋”的必背知识点

2024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 陆地和海洋”的必背知识点

2024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陆地和海洋”必背知识点一、海陆分布1. 海陆比例: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陆地面积仅占29%。

形象地称为“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2. 海陆分布特点:世界海陆分布不均,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和东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和西半球。

二、大洲和大洋1. 七大洲名称: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面积排序:亚洲 (最大)、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最小)。

位置及特点:东半球大洲: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

西半球大洲:北美洲、南美洲。

北半球大洲:北美洲、欧洲、亚洲(大部分)。

南半球大洲:南极洲、南美洲 (大部分)、非洲 (部分)、大洋洲。

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南极洲。

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欧洲、北美洲。

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南极洲、大洋洲(部分)。

2. 四大洋名称: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特点:太平洋:面积最大,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南北美洲之间。

大西洋:呈 “S”形,位于南北美洲、南极洲、非洲和欧洲之间。

印度洋:位于非洲、南极洲、大洋洲和亚洲之间。

北冰洋:面积最小,位于北极圈内。

三、大洲分界线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红海。

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

欧洲与非洲: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

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四、海陆变迁1. 变迁方式地壳运动: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证明地壳在运动。

海平面升降:如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古河道遗迹,说明海平面发生过变化。

人类活动:如荷兰的围海造陆,改变了局部海陆分布。

2. 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大陆漂移学说:由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提出,认为大陆在漂移。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

五、重要地形区高原:青藏高原(世界最高)、巴西高原(世界最大)、东非高原等。

平原:亚马孙平原 (世界最大)、西西伯利亚平原、北美大平原等。

水循环过程有三种

水循环过程有三种

水循环过程‎有三种:(1)海陆间大循‎环:海洋水蒸发‎后到达海洋‎上空,其中90%冷凝又降落‎到海洋,其余10%,随着大气运‎动输送到陆‎地上空,冷凝形成降‎水,降落到陆地‎表面。

在地表形成‎地表径流,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地表地下径‎流,在从陆地流‎回海洋。

简单的说包‎括海水蒸发,水汽输送,大气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这‎么几个主要‎的环节。

(2)陆地水循环‎:很简单陆地水蒸发‎到空中,遇冷凝结降‎落到地面。

再蒸发再凝‎结,实现水的循‎环。

(3)海洋水循环‎:同理海洋水蒸发‎到高空,遇冷凝结降‎落回海洋,然后循环运‎动。

三种水循环‎中海陆间大循环最重要。

是陆地水的‎主要来源。

海洋水循环‎是三个循环‎中,水量循环最‎大的一个。

水在自然循‎环中的净化‎水在地球上‎不停地流动‎和改变着形‎态。

风吹日晒,使江河湖海‎中的水蒸发‎升入蓝天。

动植里的‎水就是这样‎不停地循环‎着(图4-12)。

水的自然循‎环过程为人‎类提供了净‎化的水,多少世纪以‎来,人类依靠分散了‎许许多多的‎物质。

例如,矿藏中的盐‎分、矿物质,空气中的气‎体,乃至土壤中‎的泥沙。

与此同时,水在循环中‎也不断地除‎去污浊和杂‎质,保持着自身‎的洁净,这就是水的‎自然净化。

水的自然净‎化有多种途‎径。

水蒸发变成‎水蒸气逸入‎大气,水蒸气再化‎为雨、雪、冰雹降落到‎地面,流入江河,渗入地下。

雨、雪、冰雹可以看‎作比较纯净‎的水,所以水的蒸‎发是一种自‎然净化过程‎。

分散在水中‎容易挥发的‎杂质,当地表水流‎经岩石或溪‎流时,它们会从水‎中释放到空‎气中去,使水得到净‎化。

这样的过程‎叫做曝气。

分散在水中‎的固体小颗‎粒在江河、溪流中缓缓‎流动时,会因重力作‎用发生沉降‎而除去。

有些固体小‎颗粒在水渗‎入地下的过‎程中,也会被土壤‎、沙层吸附和‎过滤,故从地下渗‎出的井水、泉水晶莹清‎澈。

水即使经过‎蒸发、曝气、沉降、过滤、吸附等过程‎,但水体中总‎还有一些自‎然污染物。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一章 水教案(知识点+练习) XXX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一章 水教案(知识点+练习) XXX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一章水教案(知识点+练习) XXX版第一章水知识点概述:地球上的水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三种。

海洋水占总水量的96.5%,是咸水;陆地水占总水量的3.5%,其中仅有0.3%是淡水,人类易于利用;大气水虽然数量不多,但它成为了云、雨、雪和雾霜露的来源。

海洋水海洋水占据了地球上的96.5%。

海水是咸的,因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盐类物质。

海洋中平均每1000克海水中含盐类物质35克。

因此,海水不能直接饮用,也不能用于灌溉庄稼。

目前最常用的海水淡化方法是蒸馏法提取淡水。

海洋中的鱼通过鱼鳃中的泌氯细胞将盐分排出体外。

海洋中的植物在吸取水分的时候,植物细胞也具有排除盐分的功能。

因此,我们在食用海洋生物时并不感到咸味。

陆地水陆地水占据了地球上的3.5%。

其中大约1%是咸水,主要存在于大陆内部的一些湖泊中,如我国的青海湖、亚欧大陆的里海和中东地区的死海。

只有剩余的2.5%是陆地上宝贵的淡水。

人类较易利用的淡水只占淡水总量的0.3%,它主要包括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大气水大气中的水虽然数量不多,但这部分水却会成云致雨,形成复杂的天气现象。

我们可以通过下雨、下雪以及雾霜露的形成来证明大气中有水。

为什么要节约用水?地球上的水绝大部分是咸水,且淡水的主体是无法利用的冰川。

淡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匀。

此外,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污染十分严重。

因此,我们需要节约用水。

淡水资源中数量最多的是冰川水。

如何证明大气中存在水?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明大气中存在水。

实验器材为玻璃杯和冰块。

将冰块放入干净的玻璃杯中,观察并记录玻璃杯的外壁是否有水珠生成。

实验结果表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会液化成水珠,证明大气中存在水。

植物体中的水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我们可以从吃西瓜和甘蔗时体验到植物体中有水。

拓展:蜡烛燃烧时产生的水蒸气与氧化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可以证明空气中存在水分。

13)为了比较不同种子的含水量,我们需要控制哪些条件呢?首先,不同种子的质量应该相同。

第四章 陆地水与海洋 知识点纲要-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 )选择性必修一

第四章 陆地水与海洋 知识点纲要-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 )选择性必修一

第四单元陆地水与海洋第一节陆地水体简单相互关系一、相互联系的陆地水体陆地水:是指分布在陆地的各类水体的总称。

一般指存在于河流、湖泊、冰川、沼泽和地下的水体。

地表水:河水、湖泊水、沼泽水、冰川水、生物水等。

地下水: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下渗到地下土层和岩石空隙中,成为地下水;还有少量地下水由空气中水汽进入地下凝结而成的。

陆地水体间的相关关系:是指陆地水体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

河水的来源称为河流补给,河流的补给充分体现了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

二、河流的补给:大部分河流的补给,来自流域的大气降水。

因降水形式、储水方式、水流路径的不同,通常把河流的补给类型分为:、、、、等。

总结:河流补给类型补给时间主要影响因素补给特点分布雨水补给雨季时间决定降水量及其季节变化(年际变化)集中性不连续河流径流量随降水量变化而变化世界上多数河流我国东部季风区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春季积雪融化通常形成春汛气温高低积雪多少地形状况补给在春季水量变化比较和缓温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东北冰川融水补给主要在夏季太阳辐射气温变化冰川储量补给在夏季水量变化较稳定冰川分布地区我国西北青藏地区湖泊水补给全年河流与湖泊的相对位置水位高低对河流具有调节作用水量较稳定较为普遍地下水补给全年地下水补给区降水量地下水与河流水相对位置水量较稳定与河流互补较为普遍补充说明:1.我国东部河流流量及其变化与流域内降水量及其变化关系十分密切,主要受降水量的多少、降水的季节分配、降水的年际变化影响。

2.黄河和松花江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流域内雨季短(集中7、8月),降水量少,因而它们的流量小,夏汛短;松花江还存在因冬春季节降雪,春季融雪补给河流而出现春汛。

3.积雪从太阳辐射、大气和地面得到热量慢慢融化,连续不断地补给河流;由于气温和太阳辐射的日变化,积雪融化与融水补给也有日变化,大致上与气温的变化一致,比雨水补给的河流的水量变化来得平缓。

4.在陆地水体中,冰川以固态形式储存着大量的淡水。

地球上的水、水的组成(学生版)知识讲解

地球上的水、水的组成(学生版)知识讲解

地球上的水、水的组成一、同步知识梳理水在哪里课程引入:地球是一颗“水”的行星,水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布在大气、岩石和生物等圈层中。

在地球引力和太阳辐射能的作用下,各种水体相互联系,相互转换,组成了地球上连续但不规则的水圈。

厂状态:固态水、液态水、气态水成分:淡水、咸水一、水的分类对生命的作用:生物体内水、体外水存在的空间不同:海洋水、大气水、陆地水、生物水。

二、地球上水的组成及分布: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2. 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______ ,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3. 水有三种状态,液体变气体汽化(吸热),气体变液体液化(放热)固体变液体熔化(吸热),液体变固体凝固(放热)固态变气态升华(吸热),气态变固态凝华(放热)4、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我们周围的空气中也有水呢?三、水的重要性:1、水是生命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2、水参与地球生命体的活动过程举例:绿色植物A.光合作用B. 承担输送养分的任务C. 蒸腾调温3、长期生存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命体为适应当地水分供给特点,往往会形成特定的行为特点和生理结构特点。

(举例:气根、叶刺、骆驼)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 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 以上是水分5.所有的生物都在连续的失去水、所有的生物都需要不断补充失去的水那么他们途径是怎样的呢?动物:呼吸、排汗、排尿、排便动物:喝水、摄食植物:表面蒸发、蒸腾植物:利用根吸收水A地表裸露的沙漠地区C长江、黄河发源的地区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动植物体内含有大量的B森林覆盖良好的水库区D冰川广布的南极大陆()B.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四、水的循环:- -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1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a蒸发b 水汽输送c降水d 地表径流e下渗(地下径流)2、水循环原因:「内因:水的三态变化Y]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J ----------------------- -------------------------3、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a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b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海洋水与陆地水

海洋水与陆地水

专题三 陆地水与海洋水[知识梳理]一、陆地水1、陆地水体类型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各种可以被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 目前人类利用的主要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只占淡水总储量的0.3% 地表水:江河水、湖沼水、冰川 地下水静态水资源:冰川(淡水的主体,占2/3)、内陆湖泊水、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河流水(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2、河水(1)河流的补给来源:最主要是雨水补给。

汛期出现在雨季,我国为夏秋季节,枯水期多在冬春季节。

地中海汛期为冬季。

季节性积雪融水:东北的春汛。

冰川融水:我国西北部有些河流夏季大部分水量来自天山、昆仑山、祁连山冰川融水。

湖泊水:松花江发源于长白山天池。

中下游对河流起蓄洪作用。

地下水:稳定可靠的补给来源。

济南附近的小清河。

(2)河流径流的变化季节变化:修水库调节径流变化,保证生产和生活用水。

年际变化:修水库调节丰水年与枯水年的径流量。

3、地下水(1)类型(2)潜水的补给来源:①主要是大气降水。

降雨历时长,强度不大,地形平缓,植被良好的情况,对地下水补给最有利。

②河湖水补给。

河湖水位高于潜水面时,河湖水补给两岸潜水。

反之,潜水补给河湖水。

黄河下游只有河水补给地下水。

4、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概念:自然界的水周而复始连续运动的过程类 型 定 义补 给 主要特征潜 水 埋藏在第一个隔水层之上 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空气中水汽进入地下凝结而成 有自由水面;重力作用水从高处向低处渗流;水量不稳定;水质易受污染;埋藏较浅承压水 埋藏在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承受一定压力 潜 水 有承压水面,承受压力,水的运动取决于压力的大小,可从低处向高处渗流;水量稳定;水质不易受污染;埋藏较深 按空间分布分类 按循环周期分类类陆地循环:型海洋循环: 各种水体不断更新,从而维护全球水的支态平衡意义使地表各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不断塑造地表形态二、中国的河流与湖泊1、内流区和外流区外流河: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主要流入太平洋、怒江、雅鲁藏布江等流入印度洋,惟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是额尔齐斯河)内流河: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塔里木河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与200MM 等降水量线接近。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地球上的水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地球上的水

中学地理睬考复习资料:地球上的水1.自然界的水循环及其意义。

(1)水循环的概念: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输送、降水、径流等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叫水循环。

(2)按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内陆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大类。

1)海陆间循环:是指海洋水与陆地水之间通过一系列过程所进行的相互转移运动。

海陆间循环是最重要的水循环类型,它使陆地水得到补充,使水资源得以再生。

2)内陆循环:陆地与陆地水之间通过一系列过程所进行的相互转移运动。

3)海上内循环:海洋与海洋水之间通过一系列过程所进行的相互转移运动。

(3)水循环的意义。

1)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联系起来,并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2)水在运动中夹带溶解物质和泥沙而使物质迁移;3)使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之间相互转化,使水资源形成不断更新的统一系统。

2.水平衡原理。

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期内,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储水变更量。

各区域的水平衡方程式:外流区域:P0 =E0 +R0 内流区域:P0 =E0 海洋:P0 =E0 -R0 全球:P0 =E0 (用P0 代表多年平均降水量、E0 代表蒸发量,R0 代表径流量)3.海洋水。

(1)海水的盐度。

1)海水的盐度。

1千克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量叫海水的盐度。

2)海洋表层盐度分布的规律。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

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35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区在红海,盐度超过40,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区在波罗的海,盐度不超过10。

3)影响海洋表层盐度分布的因素。

①气候。

南北回来线旁边降水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海洋表层盐度最高;赤道旁边降水丰沛,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稍低。

②洋流。

暖流的海水盐度较高,寒流的海水盐度较低;在同纬度地带,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高,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

(2)海水的温度。

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和变更规律:1)太阳辐射的影响,同一海区的水温随季节变更而变更;不同的海区水温随纬度的凹凸而有所不同。

自然地理学第四章 海洋和陆地水

自然地理学第四章 海洋和陆地水
8.各种补给的特点 ①降水补给 雨水是全球大多数河流最重要的补给来源。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的水量及其变化 与流域的降水量及其变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河流水量与降水量分布一样,由 东南向西北递减;河流多在夏秋季节发生洪水,也与降水集中于夏秋两季有关。
②融水补给 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的水量及其变化与流域的积雪量和气温变化有关。这类河 流在春季气温回升时,常因积雪融化而形成春汛。春季气温和太阳辐射不像降水 量大,所以春汛出现的时间较为稳定,变化也较为规律。高山冰川融水补给时间 略迟,常和雨水一起形成夏季洪峰。
⑤人工补给 从水量多的河流、湖泊中,把水引入水量缺乏的河流,向河流中排放废水等,都 属于人工补给范围。
9.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 ①河流就是所在流域内自然地理背景下的产物。河水是以不同形态和经过不同转化 途径的降水为补给来源的。显然,只有进入河床的水量足以保持经常流动即足以补 偿蒸发和渗透所造成的损耗时,才能够形成河流。湿润地区河网密集,径流充沛, 而干旱地区河网稀疏,径流贫乏,说明河流的地理分布受气候的严格控制。 ②除气候外,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也对径流发生影响。如流域海拔高度、坡度和切割 密度直接影响着影响着径流汇聚条件,地表物质组成决定着径流决定着下渗状况, 植被则通过对降水的截留影响径流等。
5.厄尔尼诺现象 南太平洋亚热带环流有来自南赤道洋流并南流的东澳大利亚洋流和沿南美洲海岸北 上的秘鲁洋流。与秘鲁流边部连接一起的大量上涌海水为浮游植物提供了足够的营 养物质,使以此为食的秘鲁鱼产量占师姐领先地位。但有时因亚热带环流周期性南 移,东南信风微弱,引起赤道逆流南下,热带暖水淹没了较冷的秘鲁洋流,上涌海 水与沿岸冷水消失,导致海洋生物与寄食鸟类死亡、腐烂,并释放大量硫化氢进入 大气。赤道东太平洋秘鲁洋流的这种变化,如果水温增加超过0.5℃,持续时间达6个 月以上,成为厄尔尼诺现象。

专题三 陆地水和海洋水

专题三    陆地水和海洋水

专题三陆地水和海洋水课前预习案【基础知识落实一:水循环】1、读课本水循环图,完成(1)写出环节名称?(2)人类主要影响哪个环节?(3)影响下渗的因素?(植被、地形坡度、降雨强度、降雨历时)(4)水循环直接给陆地提供的资源是什么?(5)水循环意义?(记住)①使水资源更新。

②维护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③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

④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理解其影响内涵)(1)修筑水库、塘坝等拦蓄洪水:增加枯水期径流,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地下水位的提高,可加大蒸发。

(2)农林措施中,“旱改水”、植树造林等:增加入渗,调节径流,加大蒸发,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降水。

(3)修水库、跨流域调水、扩大灌溉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蒸发量,使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降水量增加。

(4)围湖造田: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防洪抗旱的能力,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练一练.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问题:(1)我国西部地区的水循环类型为。

(2)据报载,国家水利部初步计划今后十年内在西部修建小、微型集雨工程l700万处,预计可以解决或改善2000万人饮水困难。

此项工程的实施,主要是对水循环的环节施加影响。

(3)各水循环环节中,能够对H环节直接产生影响的环节是 (字母)。

能够使H的储水量增大的条件有。

(4)为提高集雨工程水质,应改变当地农民等传统习惯。

【基础知识落实二:陆地水的补给】1、水体的互补2、河流的补给类型2010·北京文综,〕下图是非洲乍得湖流域图。

读图回答4~5题。

4.乍得湖流域A.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小B.河水主要来源于冰雪融水C.地表径流参与海陆间水循环D.水面蒸发参与陆地内水循环5.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A.流域面积缩小B.湖泊水位总体下降C.流域主体位于热带荒漠D.1963年时湖底东南高,西北低下图中A为我国塔里木盆地某内陆湖,B为湖边的一处绿地。

读下图回答问题。

(1)注入A湖泊的河流,其主要补给水源夏季是,冬季是。

第一章 水

第一章   水

第一章水1地球上的水一、水的分类:1按物理性质分:固态水、液态水、气态水;2按化学性质分:咸水、淡水;3按存在空间分: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4按生命作用分:生物水和非生物水。

二、水比例及水作用:(一) 海洋水: 性质咸水(占96.5%)--- 1咸水----(如青海湖)(占3.5%)(占1%)1)不可利用水:(1) 冰川(2)地下水(尤其深层地下水开发易造成地面下沉)2淡水---(占2.5%) 2)可利用水:存在于(1)河流湖泊、(淡水的0.3%)(2)沼泽土壤(三)大气水:1)性质:淡水(量很少) 2)特点:量少3)作用:非常大,形成复杂的天气(成云致雨)4)存在:下雨、雪、霜、冰雹、清晨的露水;夏天空调排水管流水;冬天室内玻璃有水珠;冬天戴眼镜进房间,镜片上有小水珠面模糊过一会又清晰;拆封后的饼干变软(四) 生物水(生物体内的水):性质:最好的水1、一般生物:1)分布特点(1)不同生物其含水量不同;(2)同种生物不同部位含水量不同;嫩的高,如根尖、嫩梢、苗;(3同种生物同一部位不同时期其含水量也不同。

2)测量方法:小麦种子烘前M1,烘后M2,含水量:(M1-M2)/M1*100%2、人体内水:1)占60%左右2)血液高:80%,骨头少:50%3)水代谢:(1)达到平衡;(如夏天汗多尿少)(2)获得:A:食物B:喝水:每天至少2-2.5升(3)排出:A:排尿1.5升/天;B:排汗呼吸0.5—1.5升/天总结:1咸水占97.5%2有利用淡水:占淡水0.3%;占水2.5%*0.3%=0.0075%3大气水现象解释:共同话术补充:海洋作用:提供食物;矿产资源;能量(利用潮汐发电)三、地球上的水循环1、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不断地循环。

2、特点:总量保持不变。

3、作用:1)使水可再生;2)产生复杂的天气,带来水资源;4、循环:1)向上:太阳辐射作用下,动力:AB2)水汽运输:随气流运动3)下降:动力:重力遇冷小冰晶/小水珠;重力作用下降水(包括下雪等)至陆地、海洋;4)陆地水:一部分至海洋;一部分地下水;一部分植物。

高中地理知识点:地球上的水水循环河流特征

高中地理知识点:地球上的水水循环河流特征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水水循环河流特征⑶对海洋航行的影响: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寒暖流相遇易形成海雾不利航行;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冰山南下威胁航海。

⑷对污染的的影响: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3. 洋流流向和性质的判读方法步骤:⑴根据等温线分布判断南北半球——若某海区水温北低南高,说明是北半球的海区;反之是南半球。

⑵判断寒暖流的依据:①暖流流经的海区,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寒流流经的海区,海水等温线向低纬凸。

(即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相同)②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是暖流,有高纬流向低纬的是寒流。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1. 水资源的分布⑴各大洲的分布:亚洲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大洋洲最少⑵各国的分布:巴西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我国居第六位⑶我国水资源分布: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2. 水资源与人类社会⑴水资源的数量影响经济活动的规模大小; 水资源的质量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

第一节水循环水循环地球上各种水体通过蒸发(包括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水径流等一系列过程和环节,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不断循环的过程就是水循环。

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在通常环境条件下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形态容易相互转化的特性。

形成水循环的外因是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其为水循环提供了水的物理状态变化和运动能量。

降水、蒸发和径流是水循环过程的三个最重要环节,这三个环节构成的水循环决定着全球的水量平衡,也决定着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总量。

蒸发蒸发是水由液态或固态转化为气态的过程。

蒸发能力通常,将处在特定气象环境中,具有充分供水条件的可能达到的最大蒸发量,称为蒸发能力,又称潜在蒸发量或最大可能蒸发量。

影响蒸发能力的主要因素有:(1)气温高低。

气温越高,蒸发能力越强。

(2)饱和差。

饱和差是某地空气在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与当时实际水汽压的差值。

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蒸发速度与饱和差成正比。

(3)风速与湍流扩散。

海洋水与陆地水讲解

海洋水与陆地水讲解

海水温度影响因素分布规律海水运动波浪潮汐洋流类型成因形成原因分布规律主要影响地表水潜水承压水互冰川水河流水湖沼水互海水盐度第3讲海洋水与陆地水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学院地理科学系陈霁冰风水规划研究室原创。

专业从事高考地理命题研究、风水规划设计、四柱命理预测邮编054001.邮箱:zhangbingtong@把书读薄·构建知识网络有的放矢·把握复习方向海水温度、盐度、洋流、河流补给形式以及水循环的意义均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

具体化的考查方式在试卷中十分明显。

常常以局部区域图为信息载体,把与上述内容有关的知识结合在一起综合考查,因此复习中应将海洋水和陆地水的基本知识,放在特定的区域环境中来掌握运用,特别是一些重点区域,如非洲大陆东西两岸、南美洲大陆东西两岸、地中海与大西洋表层、亚欧大陆东西两岸、北冰洋沿岸等应作为复习重点。

2011年这些区域仍将是重点考查地区。

在复习时应注意构建“心理地图”,掌握必要的空间定位方法。

串讲笔记·高考核心突破热点知识1 海洋水1.海水温度(1)热量收支:收入——主要是太阳辐射;支出——主要是海水蒸发。

收支基本平衡,但不同季节,各海区收支并不平衡:低纬,收>支;中高纬,支>收。

(2)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①太阳辐射:水温低纬高于高纬;夏季高于冬季;白天高于夜晚。

②洋流:暖流水温高,寒流水温低。

③水温随深度而递减:热量集中表层;1000米以下变化不大,常处于低温状态。

(3)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因为海水热容>岩石>空气,所以海洋上空的气温变化比陆地上空慢。

2.影响盐度分布的主要因素①降水量与蒸发量:从低纬到高纬,盐度取决于降水量和蒸发量之差。

一般不同纬度海区盐度比较,要分析蒸发量与降水量因素。

如赤道海区盐度低于副热带。

②河流径流量:近海海域,陆地淡水的注入,淡化海水,盐度较低。

一般近海海域陆地淡水有径流总量大小的差异和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差异,从而导致盐度的空间差异和季节差异。

水循环过程及分类

水循环过程及分类

水循环过程及分类
自然界的水循环时刻都在进行着。

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水循环可分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1.海陆间循环
海陆间循环是指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

海洋表面的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水汽输送到空中被气流输送
到大陆上空→部分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水在地表流动,形成地表径流;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地表、地下径流汇集回到海洋。

这种循环又称大循环,通过这种循环运动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2.陆地内循环
陆地内循环就是陆地上的水,一部分或全部通过地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冷却凝结形成降水,仍降落到陆地上。

陆地内循环对水资源的更新也有一定作用。

3.海上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就是海面上的水蒸发形成水汽,进入大气后在海洋上空凝结,形成降水,又降到海面。

地球上水资源的三种存在形式

地球上水资源的三种存在形式

地球上水资源的三种存在形式
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有陆地水、海洋水和大气水三种存在形式。

陆地水又有冰川水、地下水、湖泊水、沼泽水、河水、生物水等多种存在形式。

地球上的水总量很多,但绝大部分分布在海洋。

地球上的水主要有陆地水、海洋水和大气水三种存在形式;我们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其中储存水量最多的是冰川,目前我们利用的很少;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分布是不平衡的,它们仅占全球淡水总量的0.3%.
陆地水又有冰川水、地下水、湖泊水、沼泽水、河水和生物水等多种存在形式。

地球上的水总量很多,但是96%以上的是海洋水。

在淡水资源中,冰川中储存的水量最多,现在人们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水、湖泊水(淡水湖的水)和部分地下水。

地球上的水总量巨大,但是近97%是海洋水,人类所需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水量的2.5%,而这其中绝大部分为冰川和深层地下水,占到98%,不能直接为人类利用。

目前我们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来自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可见水资源是十分有限的。

保护水资源,主要途径有:节约和合理用水,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防止和治理水污染;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淡化海水,扩大淡水来源。

高中自然地理海洋和陆地水名词解释

高中自然地理海洋和陆地水名词解释

高中自然地理海洋和陆地水名词解释高中自然地理海洋和陆地水名词说明洋:洋的主体应该是指地球表面连续的宽敞水体,远离大陆,面积宽敞,深度大,较少受大陆阻碍,具有稳固的物理化学性质。

盐度平均为35 ‰。

水色高,透亮度大。

具有独立的洋流系统和潮汐系统。

洋的沉淀物为钙质软泥、硅质软泥和红粘土。

世界大洋分四部分(省略)。

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域称为海。

大洋的边缘因接近或伸入陆地而或多或少与大洋主体分离的部分称为海。

海从属于洋,或者说海是洋的组成部分。

海的面积和深度都远小于洋。

由于靠近大陆,有河流注入,海水的理化性质受陆地阻碍。

差不多上没有自己独立的洋流系统,也不具有洋那样明显的垂直分层。

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或岛屿与大洋或邻海相分隔,但直截了当受外海洋流和潮汐的阻碍。

海水盐度:是指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重量之比,通常以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的克数表示。

海水盐度因海域所处位置不同而有差异,要紧受气候与大陆的阻碍。

它是研究海水物理、化学性质及其有关过程的一个重要指标。

盐度=34.6+0.0175(E-P)。

还水运动使不同区域中海水要紧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别减小到最低程度,因而其含量具有相对稳固性。

潮汐:由月球和太阳引力引起海面周期性的升降现象。

依照潮汐的周期变化,可分为半日潮、混合潮和全日潮三种类型。

潮流:海水受月球和太阳引力而发生潮位升降的同时,还发生海水周期性的水平流淌。

潮流也分为半日潮流、混合潮流和全日潮流三种类型。

波浪:海洋中的波浪是指海水质点以其原有平稳位置为中心,在垂直方向上作周期性圆周运动的现象。

波浪包括波峰、波谷、波长和波高四个要素。

洋流:大范畴的海水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的水平流淌,确实是洋流(海流)。

洋流是海水的要紧运动形式。

风力是洋流的要紧动力,地转偏向力、海陆分布和海底起伏等也有不同程度的阻碍。

按照成因,可分为摩擦流、重力—气压梯度流和潮流三类。

依照流淌海水温度的高低,分暖流和寒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循环性和有限性
2、时空分布不均匀性 3、用途广泛性和不可代替性
4、经济上的两立性
(二)水资源的评价、利用与管理 在水资源的评价中,不仅包括可用水资源的估算,而且还要考虑 到社会经济和环境方的问题,预测未来水资源的供需平衡。这是制定 水资源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长远规划的依据,是减少水的浪费,提高 水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自然地理学中将地理环境(地理壳)划分为大气 圈、生物圈、岩石圈和水圈。而水是地球表面分 布最广和最重要的物质,并作为最活跃的因素参 与地理环境的形成的发展过程,在所有自然地理 过程都不可或缺。 自然地理环境中,水的各种现象的发生、发展及 其相互关系和规律性,称为水文。 所谓水体,是指以一定形态存在于自然地理环境 中的水的总称。如大气中的水;地表上的河流、 冰川、湖泊、沼泽和海洋中的水;地下的地下水; 生物有机体中的水等等。
四、水资源
水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最为宝贵的自然资源,它既是生 活资料,又是生产资料,也是巨大的廉价能源。它已成为有重大经济价 值的商品,受到政治、法律与社会的保护。
在广义上,水资源是指水圈中水量的总体。但是海洋水因其含有较高 的盐分,所以通常说的水资源是指能为人类直接利用的陆地上的淡水资 源。 (一)水资源的特性
三、水量平衡
水平衡概念是建立在现今的宇宙背景下,地球上的总水量接近一个常 数,自然界的水循环持续不断,并具有相对稳定性这一客观的现实基础上 的。根据质量守恒规律,地球上任何一个区域在任何时段内,水的收入与 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储水变化量。从长期的观点看,区域内的蓄水变 量趋于零,即收入水量约等于支出水量。降水、蒸发、径流在整个水循环 中是三个重要环节,因而降水量、蒸发量和径流量是水量平衡的三个重要 因素。 大洋水平衡:蒸发=降水+径流 陆地水平衡:蒸发=降水-径流
(3)外海:虽位于大陆边缘,但与洋有广阔联系的海。如阿拉伯海 等。 (4)岛间海:大洋中由一系列岛屿所环绕形成的水域,称为岛间海。 如爪哇海。
第四节 海平面变化
一、7万年来的海平面变化
1.两个事实:
1)近代在全球各个大陆发现的贝壳堤、海滩岩、珊瑚礁、
牡蛎堤,以及取自钻孔剖面中的沉积物和生物遗迹标本,证明 即使在最近地质历史时期,出现过远高于现代的海平面;
世 界 大 洋 的 面 积 和平 均 深度
(二)海及其分类
1.定义:大洋的边缘因为接近或伸入陆地而或多或少与大洋主体相 分离的部分称为海。海是洋的组成部分。据国际水道测量局统计,各 大洋共有海54个。 2.海的分类: (1)内海:四周几乎完全被陆地包围,只有一个或多个海峡与洋或 邻海相通。它位于一个大陆内部或两个大陆之间。如地中海、红海、 黑海、波罗的海、渤海。 (2)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或岛屿与大洋或邻海相分隔, 但直接受外海洋流和潮汐的影响。如白令海、黄海、东海。
三、21世纪海平面上升预测
1.IPCC的预测 1)如果21世纪CO2 不受限制照常排放,21世纪海平面上升速 度为20世纪的3~5倍。 2)如果 A.能源供应转向低碳燃烧;
B.可再生能源与核能取代矿物燃料;
C.2050年CO2排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降到1985年的一半; 那么,205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20~31cm。如下图所示:
2)大量埋藏在今天的海水下的贝壳堤、海滩、海滨沼泽、村 落遗址、河口三角洲和外陆架,证明过去确曾发生过海平面远 低于现代海平面的情况。
2.全球范围的海平面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反映。冰期中冰 盖和冰川的发展,使大量水体以固态形式储存于极地和其它大陆 的山地,全球水循环机制发生巨变,必然导致海平面降低; 3.我国东部海岸变迁史。
水分循环过程包括了蒸发、降水、径流3个阶段和水分蒸发、 水汽输送、凝结降水、水分下渗、径流5个环节。地球上的水分循环,根 据其路径和规模的不同,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1.大循环 从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被气流带到大陆上空,在适当的 条件下,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面后,其中一部分蒸发到空中,另一部 分经过地表和地下径流又回到海洋,这种海陆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称 为大循环,也称海陆间循环。它是由许多小循环组成的复杂的水分循环 过程。 2.小循环 小循环是指水体在局部地区(海洋或陆地)内完成的循环 过程。小循环可分为海洋小循环和陆地小循环。 海洋小循环就是从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在空中凝结,以 降水形式降落回海洋上的循环过程。 陆地小循环,就是从陆地上蒸发的水汽,在空中凝结,以 降水形式降落回陆地上的循环过程。
各种形式的水在循环中以不同周期自然更新。 多年冻土带和极地冰盖更新周期最长,约需1万年 左右,海水则需2500年,山岳冰川视规模需数十 年到1600年不等,深层地下水1400年,较大的内 陆海1000年,湖泊几年到几十年不等,沼泽1~5 年,土壤水280天到1年,河川水10~20天,大气 水8~9天,生物水只需几小时。
3.水量平衡法是现代水文学研究的基本理论之一。水量平衡分析,是揭示自 然界水文过程基本规律的主要方法,亦能校核水文计算成果。 4.水量平衡法是揭示人与环境间相互影响的方法之一。通过水量平衡的研究, 可以定量地揭示水循环过程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循 环过程的消极影响和积极控制的效果。例如,全球的温室效应,使冰川加 剧消融,冰川蓄水量减少;陆地上许多内陆湖泊蒸发旺盛,水位下降,蓄 水量减少;地下水也因蒸发和开采而使蓄水量减少。这三方面减少的水量 最后汇入海洋,促使海平面上升。而修水库又可减少入海水量。
水的作用:
1)水是一种可以重新利用,可以更新的资源; 2)水是自然界的动力; 3)没有水就没有天气; 4)水是生物圈中形成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5)水是外营力中的主导因素之一,它对地球上物质 的运输、搬移、化学迁移均起重要作用。
第一节
地球上的水分循环和水量
一、地球上水的分布
二、水分循环
(一)水分循环及其成因 地表水、地下水和生物有机体内的水,不断蒸发和蒸腾,化为水 汽,上升至空中,冷却凝结成水滴或冰晶,在一定的条件下,以降水 的形式落到地球表面。降落于地表的水又重新产生蒸发、凝结、降水 和径流等变化。水的这种不断地蒸发、输送、凝结、降落的往复运动 过程称为水分循环。 水分循环的产生有其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水的“三态”变化,也 就是在常温的条件下,水的气态、液态、固态可以相互转化。这使水 分循环过程的转移、交换成为可能。其外因是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太阳辐射的热力作用为水的“三态”转化提供了条件;太阳辐射分布 的不均匀性和海陆的热力性质的差异,造成空气的流动,为水汽的移 动创造了条件。地心引力(重力)则促使水从高处向低处流动。从而 实现了水分循环。
研究水量平衡的重要性 1.通过水量平衡研究,可以对研究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做出评价。多年平均 蒸发系数与多年平均径流系数之和等于1。这两个系数在不同的自然地理区 内是不同的,它们综合地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干湿程度。干旱区蒸发系数大, 径流系数小;湿润区则蒸发系数小,径流系数大。
2.水量平衡分析是水资源研究的基础。通过水量平衡研究,可了解各地区的 水资源总量,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中,强调综合性。在规划时要考虑到包 括环境问题在内的多目标,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和跨流域调水,地面水 和地下水的联合运用,水库群的联合运用等等。
水资源保护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水源,增辟水源,节约用水, 加强管理,提高用水效率。研究内容:农业用水主要靠工程措施,如 灌溉系统的护砌、平整土地和科学地拟定供水程序,采用节水技术如 喷灌、滴灌等;工业用水,主要是重复利用和改善设备,节约用水, 这部分潜力较大。
(二)水分循环的地理意义
水分循环对于全球性水分和热量的再分配起着重大的作用,这种 作用与大气循环相互联系而发生,从而影响了一地气候的主要方面— —降水与气温。水分循环具有物质“传输带”的作用,而且又是岩石 圈表层机械搬运作用以及自然地理环境中无机成分和有机成分化学元 素迁移的强大动力。在水分循环过程中伴随产生了各种常态地貌和河 流、地下水、湖泊等等。水分循环也是生物有机体维持生命活动和整 个生物圈构成复杂的水胶体系统的基本条件,起着有机界和无机界联 系的纽带作用。总之,水分循环有如自然地理环境的“血液循环”, 它沟通了各基本圈层的物质交换,促使各种联系的发生。水分循环过 程同时起着水文过程、气候过程、地形过程、土壤过程、生物过程以 及地球化学过程等作用。
五、世界大洋及其区分
(一)世界大洋 分为四部分: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从南美合恩角沿68oW线至南极洲,是太平洋与大西洋的分界线。从 马来半岛起通过苏门答腊、爪哇、帝汶等岛、澳大利亚的伦敦德里角,沿 塔斯马尼亚岛的东南角至南极洲,是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分界。从非洲好望 角起沿20oE线至南极洲,是印度洋与大西洋的分界。北冰洋则大致以北极 圈为界。
二、近百年的海平面变化
由于气候变暖导致海洋热膨胀和冰川消融加剧,加上CO2 排放量猛增形成的温室效应,全球海平面普遍呈上升趋势。许 多研究者对海平面上升进行观测和估算,但所得结果差异悬殊。 但是,对海平面上升这一点没有异议。 下面是不同学者对近百年来全球海平面上升的估算和上升 贡献因素的估计。
近百年来全球海平面上升估算
IPCC1990年的21世纪海平面上升量估算
2.1992年,一批欧洲学者与中国学者合作,依据IPCC1992 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方案(IS92a)提出2050年海平面上升最佳 估计值为22cm,2100年为48cm。 3.1993年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以全球海平面2050年上升20 到30cm为依据,估计我国珠江三角洲海面将上升40~60cm,上 海地区50~70cm,天津地区70~100cm,同时考虑了上述各地 区地面下沉幅度的。
全球水平衡:总蒸发=降水
尽管对于全球海洋陆地的蒸发量、降水量与径流量的估算值还不完 全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全球的水量是平衡的。全球多年平均 降水量等于全球多年平均蒸发量,在水循环过程中,全球水量基本不变。 但各种水体的数量都处于经常变化状态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