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中南城市群中心城市服务业一体化发展的可行性分析_陈红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中南城市群中心城市服务业一体化发展的可行性

分析

陈红霞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100081)

【摘要】本研究以辽中南城市群为案例,基于中心城市服务业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现状,分析了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利用定量指标测度目前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和一体化发展的基础。研究认为,尽管目前辽中南城市群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仍占主导,

但服务业发展迅速;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服务事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服务产业整体相对落后于京津冀等区域;基于区位商和城市间服务业联系强度测度的结果显示,辽中南城市群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已出现差异化趋势,城市群内部服务业不均衡问题较为突出,单极化特征明显。根据以上分析,提出推进该区域服务业一体化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辽中南城市群;中心城市;服务业【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0YJC79002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0zd&022),中央财经大学

“中财121人才工程”青年博士发展基金(QBJGL201004)资助。引言

在我国“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将“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一方面,

服务业的快速增长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深入推进,服务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其发展程度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

甚至决定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就业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中心城市是区域空间格局中的重要节点,

按照Christaller 的中心地理论,中心城市通过向外围地区提供服务,辐射和带动区域发展,进而形成一体化经济和紧密的空间联系。因此,

中心城市服务业的发展程度和水平直接决定了城市和区域的可持续竞争力。

综合已有文献,相关的研究覆盖了生产性服务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

,商业服务的发展与

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提高商业服务覆盖面的

政策措施

[2]

,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选择与中心—外

围区域的协调发展[3]

等方面。目前对国内城市群

服务业一体化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综观相关文献,有两个主要特征,其一是关注于发展较为成熟

的城市群,如有学者从经济力、政策力、基础资源力、文化力和要素集聚力等角度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现代服务业一体化的动力机制[4]

;有学者从京津

冀区域一体化角度探讨了河北省的服务业发展方

[5]

;有学者分析了京津冀区域服务业一体化的重

要性和培育策略[6]

等。其二是由于受服务业内部

行业的细分标准不统一,以及统计数据可获性较差等条件限制,

部分研究多侧重于理论分析,鲜有研究从实证角度分析处于加速发展阶段的城市群的服务业整合问题。在这样的理论和现实背景下,从辽中南城市群案例入手,

分析其中心城市的服务业发展整体状况和内部结构特征,探讨区域服务业资源的整合和一体化发展方向,以期优化区域服务业发展格局,对我国快速城市化阶段的城市和区域规划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辽中南中心城市服务产业现状

辽中南城市群包括10个省辖市和23个县

(市),即沈阳、大连、抚顺、鞍山、本溪、辽阳、铁岭、丹东、营口和盘锦,以及所辖县(市)。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考察辽中南城市群中的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1.1

基于产值数据的服务业基本结构

近年来,尽管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在辽宁省

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但全省服务业发展迅速,第三产业产值从2000年的1821.2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5891.3亿元,2006 2009年第三产业平均增速达到12.8%,

2009年,全省14个省辖市第三产业产值6844.4亿元,

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0.2%,除盘锦、铁岭外,其他城市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均超过了30%(图1)。一直作为全省工业经济重心的沈阳、大连、抚顺等10个辽中南城市群中心城市,其服务业的发展也占居举足轻重的地位,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占全省的89.6%,几乎与工业所占比重持平(工业占全省90%

),凸显出中心城市城市职能的变化。

图1

2009年辽宁省14个省辖市产值构成

注:前十个城市为辽中南城市群所辖。

1.2基于从业人员数据的服务业基本结构以辽中南城市群2009年按行业分组的市辖区

单位从业人员统计数据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中心城市的服务业内部结构,其中,对服务业分类和内涵主要依循《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参考魏守华等人的的研究文献

[7]

,采用服务事

业和服务产业,以及生产性服务、消费性服务、公共物品性服务和准公共物品性服务的分类方法。

2009年,从总量规模看,辽宁省服务业的总就业人数达到了180.9万人,

10个辽中南城市群中心城市服务业从业人员总数达156.4万人,占辽宁省14个省辖市总数的86.5%。沈阳市、大连市的服务从业人员分别达到了57.8和38.4万人,

远高于其他城市。从内部结构看,

14个城市的生产性服务、消费性服务、公共物品性服务和准公共物品性从业人员比例分别为38.2%、

8.4%、26.1%和27.3%,辽中南城市群10个城市服务业内部4类行业的从业人员的比例分别为39.4%、

9%、24.6%和27%,服务产业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进一步与京津冀区域对比发现,多数辽中南城市群城市的生产性

服务从业人员比例远低于京津冀三地

(图2)。

图2辽中南城市群2009年按行业分组的单位从业人员统计(市辖区)

2辽中南城市群中心城市服务业相对优势的区域比较分析

为分析辽中南城市群中心城市服务业在环渤

海和全国城市中的相对优势,本研究选用区位商数(Location Quotient ,LQ )作为测度指标,具体地:

LQ =

e i /e

E i /E

(1)

其中:e i =区域内i 产业就业人数;e =区域内总就业人数;E i =参考地区i 产业就业人数;E =参考地区总就业人数。

若以全国作为比较的参考地区,则LQ >1代表某区域某产业的就业人数大于全国平均水平,显示该产业为该区域的重要产业;LQ <1代表某区域某产业的就业人数小于全国平均水平,显示该产业不是该区域的重要产业。在本研究对区位商的计算中,将参考地区区分为环渤海和全国两个层次,数据来源主要为《城市统计年鉴》和经济普查数据,其中服务产业的区域相对优势如表1所示。2.1

基于环渤海区域的比较

辽中南城市群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体看,在整个环渤海区域范围内,辽中南城市群中心城市在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性服务业方面有一定优势。服务产业相对优势不明显,特别地,除沈阳、大连、营口外,辽中南地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行业的区位商普遍小于1;除大连和朝阳外,其他城市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区位商普遍小于1;批发和零售业和租赁、商业服务业等两大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商平均水平也低于1,反映了该地区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实力薄弱,区域服务职能的集中度不高等现实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