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中南城市群中心城市服务业一体化发展的可行性分析_陈红霞
辽中南城市群城市化进程分析
——发展城市群的必要性
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是当前世界 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任何经济 体系的发展都离不开与其他经济 体系的交流和互动。只有实行对 外开放,才能充分利用国内国外 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 配置,推动科技进步,加快区域 经济发展;才能积极参与国际经 济合作与竞争;发挥区域经济的 比较优势,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和 竞争力;也才能更好地运用国际 国内有利条件,抓住机遇,缩小 与发达区域的差距。
2.从人均生产总值来看,辽中南城 市群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因为 这两大城市群处于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 区,群内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高。
3.从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看,辽中 南城市群与三大城市群差距明显。
——综合经济实力比较
辽中南城市群与国内三大城市群的比较
——空间组织及分工合作体系比较
从城市发展的进程看,城市群或者都市经济圈是目前最有效率的空间组织形态。一般来说,城市群中都 有一个以上经济发展水平最高、人口最集中的中心城市,它与周边城市逐渐形成了较为紧密的分工合作关系, 同时由于其自身的发展形成了对周边地区经济要素的吸纳功能,也对周边地区的发展具有了带动和辐射功能。 从经济学上说,就是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同时具有“极化”和“辐射扩散”两种效应。中心城市自身的发展 程度直接决定了这两种效应的大小,也就是对周边地区城市作用的大小。在我国三大城市群中,长三角的核 心城市上海对周边地区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最接近这种经济学意义的都市圈。虽然作用效果不如上海 强大,但珠三角的广州和深圳以及京津冀中的北京、天津对周边地区也都具有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
进程分析
辽中南城市群 发展中
存在的问题
辽中南城市群 与国内三大城 市群的比较
辽中南城市群 基本概况
辽中南城市群与国内三大城市群的比较
浅议辽中南城市群的中部崛起——辽中南城市群的双三角空间发展模式
由于东北地区丰富的煤铁资源 , 以钢铁 、 机械 、 煤炭 、 电力 、 石油化工和建材等工业为主的全 国重工 业基地 , 以及长期形成的发达交通 网, 使辽 中南部较 早形成了城镇群体 的雏形 ,成为我国著名的五大城 市群之一 , 已形成 以沈阳 、 大连为双 中心的城市群地 域( 姚士谋 ,0 1 。但与国内其它城市群 , 20) 尤其是 与 沪宁杭地区城市群 和珠江三角洲区域城市群相比差 距 日益扩大 。 为取得突破 , 阳与周边六城市 ( 沈 鞍山 、 抚顺 、 阳 、 溪 、 岭 、 E) 府 提 出 “ 沈 阳” 辽 本 铁 营 1政 大 经 济区的设想 。 本文试 图从 区域空间发展模式 的视角 , 以改进后的城市重力模型和潜力模 型为手段 ,探讨 更符合市场力要求的发展模式 。
维普资讯
20 0 6年 第 5期
浅 议辽 中南城 市 群 的 中部 崛 起 ※
— —
辽 中南城市群 的双三角空间发展模式
王 东 游志鸿
内容提要:辽 中南城 市群的发展 到 了一 个新阶段 ,以往双中心模式越 来越不能适应辽宁经济发展 的需
要 。 文从 区域 空 间发 展 模 式 出发 , 用城 市 间 引力模 型 、 力模 型 及 主成 分 分 析 法进行 分 析 , 出基 于点 轴 该 采 潜 得
有的抗衡甚 至超越现实和潜在竞争对手 ,以获取持
久 的竞争优势 ,最终实现城市价值的总和力 ( 连玉 明 ,04 。 20 ) 倪鹏飞提出的城市竞争力概念则是 , 一个 城市在竞 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 比所具有的 吸引 、 争夺 、 拥有控制 资源和争夺 、 占领 、 控制市场 ,
一
、
城市问引力模型 、 潜力模型及其改进
辽中南城市群功能提升的途径选择
维普资讯
第4 期
周静 海等 :辽 中南 城 市 群 功 能 提 升 的途 径 选 择
37 9
为主 体 , 以沈 阳一 大 连高 速 公路 ( 路 ) 铁 为主 轴 ,
以沈 阳一 丹 东 高 速 公 路 ( 路 ) 北 京一 沈 阳高 铁 和 速公路 为东 、 区域边 界 的规划 区 。规 划 区包 括 西
Oc . 2 07 t O Vo . No. 1 9. 4
第9 第4 卷 期
文 章 编 号 :6 3 37 2 0 )4— 3 6 3 17 —18 (0 70 0 9 —0
辽 中南城 市 群功 能提 升 的途 径选 择
周 静 海 王 军 ,
( . 阳 建 筑大 学 科 技 产 业 处 , 宁 沈 阳 106 ;. 阳建 筑 大 学 建 筑 与 规划 学 院 , 宁 沈 阳 106 ) 1沈 辽 1182 沈 辽 1 18
维普资讯
2 0 年 1 0 7 0月
沈 阳 建 筑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Ju M o S ey n i z uU i r t Sc l c n e o m f h na g a h n e i oi i c ) Jn v sy( a S e
开 放系统 , 只有 区域 与 区域进行 交 流才 能体 现 出
城 市群功 能L 。
深化 和升级 , 内部 各要素 之间相 互作 用 实现城 市
二 、 中南 城市 群 的 现 状 分 析 辽
1 地 域 概 况 .
群多元化 发 展 , 内容上 不 断 叠 加 , 现综 合 效 在 实
益 的倍 增效应 。功 能提升 是一个 复杂 的 “ 化学 反
以其整 体发展 的协 调性 、 有效性 而成 为 区域 经 济
产业结构调整视角下辽中南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视角下辽中南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作者:韩天宇张虹来源:《党政干部学刊》2018年第01期[摘要]辽中南城市群面临“东北振兴”经济转轨与产业发展变迁的历史环境,对城市群内部的经济协调存在巨幅波动影响,产业结构变动使得城市群内各个城市的经济功能发生改变,并且在不同时间段体现不同的影响结果,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针对这一过程加以佐证。
同时认为完善产业链建设,建立新形式的产业分工布局体系,提高城市群经济的协调能力,更有利于辽中南城市群长久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辽中南城市群;经济协调;产业结构[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8)01-0051-0620世纪90年代集约化发展的“城市群经济”发展模式在全国推广。
我国关于城市群研究重心多集中在城市群的地域特征、空间结构、要素禀赋以及演变路径。
一种是基于宏观视角研究城市群区域发展模式下的运行机理。
丁建军(2010)立足于全国多城市群的视角,探讨了城市群内部发展、多城市群合作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统一性,其中也点出了伴随这一过程的产业转移带来的产业升级及结构的转变[1]。
对于区域经济协调性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问题,李东光、郭凤城(2011)研究认为经济系统的协调性越强越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2]。
另一种利用实证研究设定多种不同的指标对城市群的运行状况进行研究。
颜银根(2017)证实城市群规划能够推进地区产业发展,带动地区经济增长[3]。
戴永安(2010)在研究东北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进的动态关系时发现,东北经济发展的时间维度上“区域趋向协调而又偏离协调的过程”[4]。
针对辽中南城市群研究,不同学者运用不同的经济质量评价方法,如城市竞争力的测度(陈岗2013)[5],程钰(2010)在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城市群内部产业结构与分工中就发现存在有产业同构,分工体系不完善的情况[6]。
关伟(2014)利用改进的引力模型研究辽中南城市群内部的空间作用时,发现存在有一体化不足,中心型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产业结构矛盾问题依然存在[7],杨洋(2016)在对环渤海地区的三大城市群进行研究时发现辽中南城市群“单核”发展模式逐步增强,中小城市面临发展不足的态势[8]。
辽中南城市群产业集聚水平及效应
及效应2023-11-09CATALOGUE目录•引言•辽中南城市群概述•产业集聚水平分析•产业集聚效应分析•提升辽中南城市群产业集聚水平的对策建议•研究不足与展望01引言辽中南城市群作为中国重要的城市群之一,研究其产业集聚水平及效应对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集聚能够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实力,对于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背景与意义本文以辽中南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对其产业集聚水平及效应进行研究。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辽中南城市群产业集聚现状分析;2) 辽中南城市群产业集聚水平评价;3) 辽中南城市群产业集聚效应分析。
研究内容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统计数据、问卷调查等方法,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等学科理论,对辽中南城市群产业集聚水平及效应进行研究。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方法创新点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研究辽中南城市群产业集聚水平及效应,丰富了区域产业集聚相关研究内容,为其他城市群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贡献本文的研究为辽中南城市群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同时对于其他城市群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研究创新与贡献02辽中南城市群概述辽中南城市群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辽东半岛中部和西部,濒临黄海和渤海,地理位置优越。
辽中南城市群依托大连、营口等沿海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和海洋资源优势。
辽中南城市群地理位置VS辽中南城市群发展历程辽中南城市群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该地区以轻工业和农业为主导产业。
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调整,辽中南地区逐渐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东北地区的重点扶持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辽中南城市群逐渐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科技创新中心。
除了传统的重工业领域,辽中南城市群还在新兴产业领域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辽中南城市群产业结构辽中南城市群的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其中重工业占有较大比重。
辽中南城市群城市竞争力实证分析
当前 我 国正在 实施振兴 东北老 工业 基地 的战略 , 这一 而
战略 顺 利 实施 的 关键 点 在 于 重工 业 集 聚 的辽 中南 城 市 群 。 辽 中南 城 市群 是 以沈 阳为 中心 , 以大 连 为 副 中心 和 主要 门 户, 以哈大铁路 沿线 的鞍 L 、 顺 、 溪 、 阳 和营 口为 主体 L抚 I 本 辽 构 成的城市密 集地 区。它既是辽 宁省 经济 发展 核心 区 , 是 也 我 国重要 的工 业基地 和东北 区经 济发展 的龙头 。
Em p rc lAnay i n Ur n Co p ttv n s fUr an Ag lm e a in oft i d e a d S ut Li o i g Pr vnc iia lsso ba m e iie e so b go r to heM d l n o h a n n o i e
Ab tac Asa man b d ft e e o o cde eo me t fL a nn o ic sr t i o y o h c n mi v lp n so io ig Prvn e.te u b n a go rto ft e mide a d s uh L a nn S h r a g lmeain o h d l n o t io ig i te h r oeo eod id tilb s nLio n .An lzn n o a igt r a o eiv n s Sc u il o h ce t ial o tu. h ad c r ft l n usra a e i a nig h ay iga d c mp rn heu b nc mp tt e e si r ca rtes ini c lyc nsi i f f t t g o 1n e o o c d v lp n taeY. T ssu y etbl h ste e au tn n e y tm fu b n c mp tt e e sa h o e ttsi i fU } c n mi e eo me tsrtg n ra hi td sa i e h v lai gi d x s se o r a o eiv n s nd c o s ssait s i . c ld t f7 cte fu b n a go r t n o h d l n o h L a nn n 2 0 a aa o iiso r a g l me ai ft emid ea d sut io ig i 0 6.t n i ma e e ea v lain o h b n c mp t o he t k sag n r le au t n teura o ei o — tv n s t h rn ia o ie e swih te p icp lc mpo e ta ay i. Fn l n n n lss ial y,i p t owa d s me s g e t n fi rvn r a o eiie e s t u sf r r o u g si so mpo ig u b n c mp tt n s . o v K e r Ura o eiie s ; Id x ytm ;Prn ia o o e ta ay i; Ur a g lme ain o h d l n o t a nng y wo ds b n c mp t v ne s n e sse t icp lc mp n n n lss b n a go rto fte mid e atueo o mu i t nE gneig L nvri f ce c n eh ooy,N nig Ja gu2 0 0 ) a - n Istt fC m nc i n ier ,P A U iesyo in ea dT c n lg i ao n t S ajn , in s o 7 l
辽中南城市群中心城市服务业一体化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引 言
在 我 国“ 二 五 ” 划 建 议 中 , 十 规 明确 将 “ 动特 推
大 城 市 形 成 以 服 务 经 济 为 主 的 产 业 结 构 ” 一 方 。
的城市 群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有 学 者 从 经 济 力 、 策 力 、 础 资 源 如 政 基
力、 文化 力 和要素 集 聚力 等 角 度 分析 了长 三 角 城市
大 学“ 中财 11人 才 工 程 ” 年 博 士 发 展 基 金 ( B G 2 10 ) 2 青 Q J L 0 04 资助 。
72
近 年来 , 尽管 以 工业 为 主 的 第二 产 业 在 辽 宁省
城市发展研究 1 9卷 2 1 0 2年 4 期 U b n Su isVo. 9 No 42 2 r a tde 1 1 . 01
辽 中南城 市群案 例 人 手 , 分析 其 中心 城市 的服 务 业 发展 整体 状况 和 内部结 构 特 征 , 讨 区域服 务 业 资 探
源 的整合 和一体 化 发 展方 向 , 以期 优 化 区域 服务 业 发展 格局 , 对我 国快 速 城 市 化 阶段 的城 市 和 区域 规 划工 作具 有重要 的理 论 和实践 意义 。
辽中南城市群发展阶段、特征与转型
辽中南城市群发展阶段尧特征与转型王晓玲(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辽宁 大连 116025)〔摘 要〕辽中南城市群是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区域,处于城市群的稳定发展阶段,尚未进入成熟发展阶段。
辽中南城市群具有城市化水平高、城市规模等级高和城市体系均衡的特点。
但辽中南城市群的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的约束,经济结构不合理和城市社会问题也困扰着城市群未来的发展。
辽中南城市群的发展模式必须实现由外延式向内涵式的转变。
〔关键词〕辽中南;城市群;新型城市化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96(2013)06⁃0043⁃05 辽中南城市群形成后,高于城市规模效益的区域规模效益优势显现,要素的聚集能力不断加大,辽中南城市群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目前,辽中南城市群不仅是辽宁经济增长的引擎和龙头,也是整个东北地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
同时,辽中南城市群还与京津冀、山东半岛城市群一起,组成环渤海城市带,在国家经济层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辽中南城市群的发展方向,直接决定着辽宁直至东北城市区域的未来。
经过三十多年的长足发展,辽中南城市群既有经验,也有教训。
一些问题被较高的城市化水平所掩盖,如城市化的外延式推进、城市化质量亟待提升、城市资源压力大和生态环境问题严峻等。
在国家新型城市化战略的大背景下,辽中南城市群将何去何从,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为此,应剖析辽中南城市群的发展轨迹,探究其基本特征和面临的突出问题,以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辽中南城市群的发展阶段(一)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城市化的发展是具有阶段性的。
1979年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发现,各国城市化过程所经历的轨迹可概括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型曲线,并将城市化全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1]。
这一发现被视为是城市地理领域的经典理论成果,被周一星首先引入我国城市地理研究中,逐渐在国内产生重要影响[2]。
国内城市经济学者依据诺瑟姆的城市化三阶段理论,确定了其数量界限,即城市化率低于30%为前期,城市化率在30%—70%之间为中期,城市化率高于70%为后期[3-4]。
辽中南城市群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辽中南城市群经济效益动态对比
1990
665.O 3130 8.3 120.5 59.68 325.51 738 18.8 295 1388 0.0289 0.0093
1995
2158.3 6880 10.2 189.4 51.13
1285.5 2294 31.5 1122 4847
0.0509 O.0088
三经济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的静态分析 由于2004年全年的统计资料尚未发布,我们只 有选取2003年的统计资料,目前2003年的统计年 鉴尚未出版,所以2003年的资料主要来自辽中南城
·51·
《城市问题》2005年第3期
辽中南城市群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市群各市和辽宁省的统计公报。依据表1的12个 指标,分别查找和计算出这些指标的值,再利用这些 指标值和Excel计算其它指标(表2)。
从经济外向度看,2003年辽中南城市群实际利 用外资51.4亿美元,占全省的90.02%,占东北区 的70.24%;辽中南城市群实际利用外资与GDP之 比为0.0101,辽宁省之比为0.0095,东北区之比为 0.0056,前者是后两者的1.06倍和1.79倍。说明
辽中南城市群的对外开放水平较高,对外资的吸引 力也比较大。
2000
3544.6 14941 11.1 548.5 48.64 4348 362l 19.0 145l 6116
O.0065
200l
3921.8 16478 lO.6 606.9 48.33 4817 4128 20.7 1597 6708
O.0467 O.0069
2002
4408.3 18485 12.4 692.2 48.42 5695 4813 26.2 1776 7447
辽中南城市群新型城市化战略研究
新 型城 市化 的研究 ,将 随 着实践 的深 入 而深化 。归 纳起 来 ,现 有文 献研 究主 要集 中于 以下 几个 方面 :
( 一 ) 新 型城 市 化 的 内涵
关 于新 型城 市化 的 内涵 ,学界 并未 形成 较 为一 致 性 的 结 论 ,代 表 性 观 点 有 四 种 。第 一 种 观 点 认
溪 、丹 东 、营 口、辽 阳、盘锦 、铁 岭 1 0个省 辖市 、
1 2个 县 级 市 和 1 8个 县 , 共 计 4 0个 大 、 中 、 小 城
市组成。
一
化 ,发 生在 城 市非农 人 口超过 农业 人 口,即城 市化
、
文 献 综 述
率到 达 5 0 % 之 时 。此 时 ,经 济 社 会 的 发 展 就 步 人 以城 市 为主导 的 阶段 ,结构转 换 型 的城市 化也 就 大 面积 出现 。结 构转 换 型 城 市 化 就 是 通过 区域 经 济 、 社 会 、文 化 、管理 与空 间布 局等 结构 向城 市转 型而 提升 城市 化水 平 。 第 四种 观 点认 为 ,新 型 城 市化 是 内涵 型城市 化 ,它囊 括 了城 市 发 展 的 多 重 内涵 , 包括 人 口转移 与结 构转 型 ,建立 政府 引 导 、市场 主 导 、 民营经 济推 动 的城 市 化 机 制 ,推 进 城 乡 统筹 、
辽中南城市群发展研究
辽中南城市群发展研究作者:吕怿南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10期摘要:以辽中南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区域内经济密度、城市化率、区位商等指标方法来研究辽中南城市群的发展特点,并且通过对城市群内部各个因素的比较研究,来确定其发展阶段,最后对辽中南城市群未来的发展提出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辽中南城市群;经济密度;城市化率;区位商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0-0146-04法国学者戈特曼(gottmann)在1957年首次提出了megalopolis的概念,指的是巨大的多中心城市化体系,它具有高度的连续性和很强的内部关联性。
并且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相对有利的地理位置,具有交通联系和社会经济联系等要素。
这一崭新的城市群体概念被地理学者和城市规划实践者所接受,并公认为是城市群现象研究的起源[1]。
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城市群概念的界定尚未达成共识,对其空间范围和发展机制也存在不同的理解。
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所谓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从城市经济学的视角看,整个社会的发展史就是农业活动逐步向非农业活动转化、农村人口逐步向城市人口转化的过程。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客观过程,从其初级阶段演进到高级阶段要经过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大都市区、大都市带等不同时期[2],其中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就是所谓的城市群。
一般认为,中心城市的集聚与扩散效应是推动城市群形成的重要动力机制[3]。
一、基本状况伴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全国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城市群,现在中国主要形成的城市群分成“三大梯队”:第一梯队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北三个具有全国意义的国家级城市群;第二梯队是辽中南、山东半岛、成渝三个具有区域意义的城市群;第三梯队是中原、关中、武汉、吉中、长株潭、福厦和哈大齐七个具有省区意义的城市群[4]。
辽中南城市群职能分工分析
辽中南城市群职能分工分析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从区域层面推动核心城市和周边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分工与协作、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形成区域协调的发展格局,提升整个区域的国际、国内竞争力,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代城市的发展已经从“各自为战”转为“一体化发展”,城市群成为城市、乃至区域谋求发展的新形式。
城市群的整体效应首先体现在城市群内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区域分工格局。
只有形成合理的、明确的职能分工,城市群才可能避免重复建设和无谓的“窝里斗”,实现资源的有效率配置,形成合力以提高整个城市群的竞争力。
一、辽中南城市群职能分工分析城市产业是城市职能的载体,而城市职能是城市产业的体现。
因此,通过分析优势产业,可以了解一个城市的功能及其在一定区域里的职能。
(一)各城市职能分工情况。
沈阳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有完备的装备制造业体系,是全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沈阳是辽宁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地区,同时拥有众多金融保险机构,信息咨询机构,承担着辽宁省经济管理中枢职能。
沈阳也是辽宁交通和通讯枢纽,人才、信息、技术等高级生产要素密集。
而且其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其优势产业是装备制造和机械加工。
因此,沈阳是辽中南城市群中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信息中心。
大连是东北地区最大的贸易口岸城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和门户,全国重要的机械、石油化工和轻纺工业基地;工业门类齐全,综合配套能力强;高新技术企业和外资企业众多,对外贸易水平极高,经济外向度高。
大连拥有众多的金融机构,是闻名海内外的旅游中心。
总的来说,大连在一定程度上和沈阳共同承担辽中南城市群的经济中心职能,同时也是航运中心和旅游中心。
鞍山是一个综合性工业城市和旅游城市。
以钢铁为中心的重化工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
优势产业是钢铁,着力打造鞍钢经济圈,以鞍钢及其配套产业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
本溪的支柱产业是冶金工业,它也是全国的中成药生产基地,是全国著名的钢铁和精品板材生产基地。
辽中南城市群的发展概况及对策
城市管理 与科技
20 0 6年 第 8卷
第 2期
城市 展 略 发 战
辽中南城市群的发展概况及对策
王 静
(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和 区域发展研究所, 上海 20 6 ) 00 2 摘要 : 辽中南城市群属于我 国东部沿海城 市群之一 , 也是近年来公认 的四大城 市群之一, 随着东北老工业基 地的振兴, 辽中南城市群的地位也越 来越 突出。总结 了辽 中南城 市群 的发展概况并针对其发展 目标提 出相应 的
20 1 ( ):9—2 . 0 0,5 2 1 1
[ ] 建设部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考察 团. 国、 3 法 西班 牙城市基础 设施投融资体制考察报告[ ] 城 乡建设 , 0 ( )3 3 . J. 2 44 : 0 6— 9 [ ] Bam Wi m n 加拿大城市基 础设施建 设的若 干经验 [ ] 刘东 4 r e a. h s J+ 洋 , 国外城市规划 , 9 ( )3 — 3 译. 1 9 3 : 3. 9 0
的建设项 目, 以给投资者一个明确的、 具有权威性的政 策信息, 改善投资的政策环境。 4 3 完善市场价格体系 . 确立保证收支平衡的定价 目 , 标 完善基础设施产
[] 张文春 。 5 王辉民. 城市基础设施融 资的国 际经 验与借 鉴 [] 国家 J.
行政学院学报 ,0 1 3 :9—8 . 2 0 ( )7 3
多年发展, 就形成了辽中南城市群。
一
般认为辽中南城市群指辽宁中部地 区, 包括沈
阳、 鞍山、 抚顺 、 本溪 、 丹东 、 营口、 辽阳、 铁岭 8市, 地处 辽宁省中部 , 区域面积 占辽宁省 4 % , 口占辽宁省 5 人
动。即在我国东北煤、 石油等矿来自资源蕴藏量丰富 铁、的地区, 在工业化的初期和 中期主要依托当地丰富 的
辽中南城市群发展阶段、特征与转型
辽中南城市群发展阶段、特征与转型作者:王晓玲来源:《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第06期〔摘要〕辽中南城市群是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区域,处于城市群的稳定发展阶段,尚未进入成熟发展阶段。
辽中南城市群具有城市化水平高、城市规模等级高和城市体系均衡的特点。
但辽中南城市群的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的约束,经济结构不合理和城市社会问题也困扰着城市群未来的发展。
辽中南城市群的发展模式必须实现由外延式向内涵式的转变。
〔关键词〕辽中南;城市群;新型城市化中图分类号:F29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13)06004305辽中南城市群形成后,高于城市规模效益的区域规模效益优势显现,要素的聚集能力不断加大,辽中南城市群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目前,辽中南城市群不仅是辽宁经济增长的引擎和龙头,也是整个东北地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
同时,辽中南城市群还与京津冀、山东半岛城市群一起,组成环渤海城市带,在国家经济层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辽中南城市群的发展方向,直接决定着辽宁直至东北城市区域的未来。
经过三十多年的长足发展,辽中南城市群既有经验,也有教训。
一些问题被较高的城市化水平所掩盖,如城市化的外延式推进、城市化质量亟待提升、城市资源压力大和生态环境问题严峻等。
在国家新型城市化战略的大背景下,辽中南城市群将何去何从,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为此,应剖析辽中南城市群的发展轨迹,探究其基本特征和面临的突出问题,以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辽中南城市群的发展阶段(一)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城市化的发展是具有阶段性的。
1979年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发现,各国城市化过程所经历的轨迹可概括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型曲线,并将城市化全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1]。
这一发现被视为是城市地理领域的经典理论成果,被周一星首先引入我国城市地理研究中,逐渐在国内产生重要影响[2]。
国内城市经济学者依据诺瑟姆的城市化三阶段理论,确定了其数量界限,即城市化率低于30%为前期,城市化率在30%—70%之间为中期,城市化率高于70%为后期[3-4]。
辽中南城市群一体化整合发展
辽中南城市群一体化整合发展一、辽中南城市群一体化整合发展的区域性组织设置类型选择(一)目前在我国其他地区已存在的区域性经济协调组织概况。
目前存在的有: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论坛,主要任务是积极探索长三角城市群在资源利用和保护、城市经济发展、统一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等方面的互补和共同发展。
论坛采用发起单位轮流主办制,每年一次,每次确立一个主题。
还有沪苏浙三省市经济发展座谈会,即由三省市计委牵头分别设立联络组,负责落实座谈会明确的合作事项。
可见,为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对建立区域合作与协调的体制和机制有过多种尝试。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城市之间合作的愿望也在增强。
虽然不同时期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制度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又有各自的局限。
充分地理解这些问题,对于我们建立适合辽中南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区域性经济协调组织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二)对于辽中南城市一体化整合发展而言可供选择的区域性经济协调组织的类型。
第一种是由省政府牵头成立一个协调机构,由省相关的部门牵头,按照相应领域的专业要求,建立专业化的区域协调机构,采用类似欧盟组织的委员会机制,通过协商、投票的办法处理跨地域的专门事务。
依据省内各个城市的优势和特点,建立信息交流组、资金融通组、科技协作组、邮电通讯组、商贸流通组、物资协作组,以及环境保护协作组,等等。
并将省内各市市长联席会议设为最高的决策机构。
但这种形式的区域性协调组织,最大的问题是机构职能膨胀,以至于使所协调的区域演变成新的封闭型行政-经济利益实体,这是我们所应特别注意的。
第二种是设立各独立城市平等参与的协调机构,类似长三角一年一度的市长联谊会等上面所提到的“区域性经济协调组织”,这种形式的区域性协调组织适合于不同省市已经感受到一体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基本上已经跳出行政管辖区的视野来规划和拓展自己的发展。
但这种形式的组织所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由于历史上、行政上等方面相互分割严重,导致“平等”协商难度逐渐加大,解决方法是可依据城市区域的地位建立不同层次的协调机构(半官方)。
新型城市群流通业协同发展水平测度——以辽中南城市群为例
作者: 李宁[1]
作者机构: [1]大连财经学院辽宁大连116622
出版物刊名: 商业经济研究
页码: 166-169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19期
主题词: 新型城市群;流通业;协同发展;协同度;"辽中南"城市群
摘要:城市群是未来城市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高地,代表着区域发展的方向及潜力.流通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在城市群中各城市间的协同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效应.本文以"辽中南"城市群为案例探讨新型城市群流通业协同发展情况,在研究过程中使用协同理论阐述新型城市群流通业协同发展的路径,并构建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从经济性、专业性、平衡性、友好性四个层面明确"辽中南"新型城市群流通业协同发展效应,在此基础上为加速"辽中南"城市群流通业发展与区域流通经济体系建设提供有益支持,拓展可行途径,对于"十四五"时期充分发挥新型城市群在促进产业发展方面的基础与平台作用具有积极价值.研究认为:"辽中南"城市群流通业协同发展总体水平较低,但具有持续向好发展的态势,从各子系统序参量变化情况来看,流通业经济协同发展水平较低、平衡性协同能力下降、友好性协同能力上升,同时整个系统复合协同度增长.。
辽中南城市群
辽中南城市群
姓 名 学号
1 2 3
辽中南城市群简介 发展优势 发展劣势 对策
4
辽中南城市群主要城市
“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战略格局
主 要 城 市 简 介
沈阳是辽宁省省会,东北第一大城市,中国 第五大城市,全国七大中心城市之一,中国 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中国特大城市,东北
地区最具实力的国际大都市。沈阳现辖十区 一市三县,总面积12980平方公里,市区面 积349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到590平方 公里。总人口约1000万,其中市区户籍人口 600万。二十一世纪初期以沈阳为中心的沈 阳大都市圈已出具 。
辽阳,古称襄平、辽东城,位于辽宁省中部,
东依辽东山地,西望辽河平原,太子河经市 郊东、北转折西、南注入渤海。辽阳是东北 地区最早的城市,是一座有着2400多年历史 的文化古城。从公元前 3世纪到 17世纪,一 直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交通枢纽和军事重镇。辽阳现为辽宁14个省 辖市之一,是新兴的现代石化轻纺工业基地、 中 国 优 秀 旅 游 城 市 。
主 要 城 市 简 介
位于辽东半岛南端,地处黄渤 海之滨,背依中国东北腹地, 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是中 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5 个计划单列市之一,中国14 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大连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有“东北之窗”“ 北方明 珠 ”“浪漫之都”之称,是 中国东北对外开放的窗口, 东北地区最大的港口城市; 先后获得国际花园城市、最 佳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 城市等荣誉。
区位优势
• 辽中南城市群处于东 北亚地区中心地位,海 陆兼备,腹地广阔,是 联系东北经济区和环 渤海经济区的中心,同 时又是联结日本、朝 鲜半岛与俄罗斯的结 合部。
借鉴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经验推进辽中南城市群建设
借鉴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经验推进辽中南城市群建设
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期刊名称】《辽宁经济》
【年(卷),期】2016(0)3
【摘要】辽中南城市群建设是我国推进东北全面振兴的重大区域战略举措,也是我国重点打造的九大区域性城市群之一.辽宁省及辽中南各市应凝聚共识、共同推进,重点增强沈大“增长极”的国际竞争力,完善区域空间关系和城镇体系,全力推进沈大创新轴和开放轴建设,探索建立城市群长效合作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促进资源要素低成本自由流动,将辽中南城市建设成为辽宁省参与国际竞争的载体,促进辽宁省区域协同发展.
【总页数】10页(P10-19)
【作者】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学习借鉴经验加紧推进去产能工作——全国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和脱困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在重庆市召开 [J],
2.借鉴经验顺势发力强力推进襄樊分行业务经营又好又快发展——关于广西分行营业部、桂林分行和北海分行业务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 [J], 农行襄樊市分行赴广西分行学习考察组
3.借鉴新西兰乳业发展经验推进中国乳业又好又快发展 [J], 冯启
4.借鉴法国种业发展经验推进兵团现代种业发展——赴法国种子培训考察体会与建议 [J], 辜立新;王林
5.借鉴国际经验加快推进我国政策性银行发展——哈、俄、德发展政策性银行的经验与启示 [J], 刘克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中南城市群中心城市服务业一体化发展的可行性分析陈红霞(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100081)【摘要】本研究以辽中南城市群为案例,基于中心城市服务业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现状,分析了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利用定量指标测度目前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和一体化发展的基础。
研究认为,尽管目前辽中南城市群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仍占主导,但服务业发展迅速;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服务事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服务产业整体相对落后于京津冀等区域;基于区位商和城市间服务业联系强度测度的结果显示,辽中南城市群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已出现差异化趋势,城市群内部服务业不均衡问题较为突出,单极化特征明显。
根据以上分析,提出推进该区域服务业一体化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辽中南城市群;中心城市;服务业【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0YJC79002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0zd&022),中央财经大学“中财121人才工程”青年博士发展基金(QBJGL201004)资助。
引言在我国“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将“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一方面,服务业的快速增长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深入推进,服务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其发展程度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就业水平的提高。
另一方面,中心城市是区域空间格局中的重要节点,按照Christaller 的中心地理论,中心城市通过向外围地区提供服务,辐射和带动区域发展,进而形成一体化经济和紧密的空间联系。
因此,中心城市服务业的发展程度和水平直接决定了城市和区域的可持续竞争力。
综合已有文献,相关的研究覆盖了生产性服务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商业服务的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提高商业服务覆盖面的政策措施[2],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选择与中心—外围区域的协调发展[3]等方面。
目前对国内城市群服务业一体化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综观相关文献,有两个主要特征,其一是关注于发展较为成熟的城市群,如有学者从经济力、政策力、基础资源力、文化力和要素集聚力等角度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现代服务业一体化的动力机制[4];有学者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角度探讨了河北省的服务业发展方向[5];有学者分析了京津冀区域服务业一体化的重要性和培育策略[6]等。
其二是由于受服务业内部行业的细分标准不统一,以及统计数据可获性较差等条件限制,部分研究多侧重于理论分析,鲜有研究从实证角度分析处于加速发展阶段的城市群的服务业整合问题。
在这样的理论和现实背景下,从辽中南城市群案例入手,分析其中心城市的服务业发展整体状况和内部结构特征,探讨区域服务业资源的整合和一体化发展方向,以期优化区域服务业发展格局,对我国快速城市化阶段的城市和区域规划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辽中南中心城市服务产业现状辽中南城市群包括10个省辖市和23个县(市),即沈阳、大连、抚顺、鞍山、本溪、辽阳、铁岭、丹东、营口和盘锦,以及所辖县(市)。
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考察辽中南城市群中的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
1.1基于产值数据的服务业基本结构近年来,尽管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在辽宁省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但全省服务业发展迅速,第三产业产值从2000年的1821.2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5891.3亿元,2006 2009年第三产业平均增速达到12.8%,2009年,全省14个省辖市第三产业产值6844.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0.2%,除盘锦、铁岭外,其他城市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均超过了30%(图1)。
一直作为全省工业经济重心的沈阳、大连、抚顺等10个辽中南城市群中心城市,其服务业的发展也占居举足轻重的地位,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占全省的89.6%,几乎与工业所占比重持平(工业占全省90%),凸显出中心城市城市职能的变化。
图12009年辽宁省14个省辖市产值构成注:前十个城市为辽中南城市群所辖。
1.2基于从业人员数据的服务业基本结构以辽中南城市群2009年按行业分组的市辖区单位从业人员统计数据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中心城市的服务业内部结构,其中,对服务业分类和内涵主要依循《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参考魏守华等人的的研究文献[7],采用服务事业和服务产业,以及生产性服务、消费性服务、公共物品性服务和准公共物品性服务的分类方法。
2009年,从总量规模看,辽宁省服务业的总就业人数达到了180.9万人,10个辽中南城市群中心城市服务业从业人员总数达156.4万人,占辽宁省14个省辖市总数的86.5%。
沈阳市、大连市的服务从业人员分别达到了57.8和38.4万人,远高于其他城市。
从内部结构看,14个城市的生产性服务、消费性服务、公共物品性服务和准公共物品性从业人员比例分别为38.2%、8.4%、26.1%和27.3%,辽中南城市群10个城市服务业内部4类行业的从业人员的比例分别为39.4%、9%、24.6%和27%,服务产业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进一步与京津冀区域对比发现,多数辽中南城市群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从业人员比例远低于京津冀三地(图2)。
图2辽中南城市群2009年按行业分组的单位从业人员统计(市辖区)2辽中南城市群中心城市服务业相对优势的区域比较分析为分析辽中南城市群中心城市服务业在环渤海和全国城市中的相对优势,本研究选用区位商数(Location Quotient ,LQ )作为测度指标,具体地:LQ =e i /eE i /E(1)其中:e i =区域内i 产业就业人数;e =区域内总就业人数;E i =参考地区i 产业就业人数;E =参考地区总就业人数。
若以全国作为比较的参考地区,则LQ >1代表某区域某产业的就业人数大于全国平均水平,显示该产业为该区域的重要产业;LQ <1代表某区域某产业的就业人数小于全国平均水平,显示该产业不是该区域的重要产业。
在本研究对区位商的计算中,将参考地区区分为环渤海和全国两个层次,数据来源主要为《城市统计年鉴》和经济普查数据,其中服务产业的区域相对优势如表1所示。
2.1基于环渤海区域的比较辽中南城市群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看,在整个环渤海区域范围内,辽中南城市群中心城市在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性服务业方面有一定优势。
服务产业相对优势不明显,特别地,除沈阳、大连、营口外,辽中南地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行业的区位商普遍小于1;除大连和朝阳外,其他城市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区位商普遍小于1;批发和零售业和租赁、商业服务业等两大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商平均水平也低于1,反映了该地区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实力薄弱,区域服务职能的集中度不高等现实问题。
表1辽中南城市群中心城市服务产业的区域相对优势城市生产性服务消费性服务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沈阳1.750.460.710.930.460.690.660.53 1.790.600.750.880.690.740.720.77大连1.02 1.150.90 1.410.50 1.38 1.540.46 1.04 1.500.95 1.330.74 1.46 1.680.66鞍山0.700.530.77 1.310.560.590.76 1.29 0.720.700.82 1.240.840.620.83 1.88抚顺0.580.440.68 1.290.280.240.440.73 0.590.580.72 1.220.410.250.47 1.06本溪0.960.600.59 1.540.180.17 1.070.92 0.990.790.62 1.450.270.18 1.16 1.33丹东0.350.12 2.030.400.38 1.340.82 1.11 0.360.15 2.140.370.57 1.430.90 1.61营口1.210.510.52 1.410.500.450.560.07 1.240.660.55 1.330.740.480.610.10辽阳0.490.580.54 1.020.380.570.480.19 0.510.750.570.960.570.610.520.28盘锦0.370.590.93 1.44 2.650.930.810.15 0.380.780.98 1.36 3.950.990.880.22铁岭0.130.300.07 4.950.240.16 1.660.00 0.130.400.07 4.670.360.17 1.810.00注:表中每个城市相应服务行业对应的区位商分为两部分,第一行为以环渤海为基数的计算结果,第二行为以全国城市为基数的计算结果。
此外,在服务事业中,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址勘查业,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两大门类的相对优势不明显,前者的区位商指标大于1的仅有沈阳,后者的区位商指标大于1的城市也仅有丹东、营口和辽阳3个,反映该地区新兴服务行业发展相对滞后。
2.2基于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比较辽中南城市群是我国目前重点发展的十大城市群之一,通过与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服务业发展比较可知,辽中南城市群在服务事业,尤其是中心城市在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性服务业中的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方面占居一定比较优势,但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址勘查业区位商仅沈阳市大于1,整体实力较薄弱。
服务产业的比较结果与“基于环渤海区域的比较”结果大致相当,生产性服务业中的金融业区位商平均数大于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集中于沈阳、大连、营口等少数中心城市,批发和零售业的相对优势不明显。
消费性服务业中的住宿、餐饮业集中度较高,大连和丹东市相应产业的区位商大于1,房地产和居民服务业的发展则较为均衡。
3辽中南中心城市服务业的一体化发展构想3.1城市间服务业联系强度分析随着我国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职能调整,许多区域性中心城市已经或正在确立建设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以高级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发展使城市与周边区域产生紧密的联系。
由于服务产业和服务事业的地区差异,城市个体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和带动范围不尽相同,为进一步分析辽中南城市群中心城市未来服务业的整合方向,本文拟测算城市间服务业联系强度,参考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内涵[8],本文认为,城市间以服务业为载体的相互作用强度指城市间由服务业发展产生的相互吸引、相互联系的强度,其测算公式为:E=P1V1ˑP2V槡2/d2(2)其中,P1、P2分别为两个城市市辖区服务业从业人员总数,V1、V2分别为两个城市市辖区服务业总产值,d为两个城市间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