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3-6《观察土壤》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观察土壤》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观察土壤》教案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第6课时观察土壤【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2.土壤在水中按颗粒大小分层:黏土、粉砂、沙、沙砾(小石子)。
科学探究目标1.知道根据土壤中颗粒的大小进行分类命名,根据将水倒入土壤的实验现象进一步观察土壤中的物质。
2.采集并观察土壤,先通过视觉、嗅觉和触觉并借助放大镜粗略的观察认识土壤的成分。
3.了解土壤对人类的重要性,很多食物来自土壤中生长的植物。
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土壤是地球的重要资源。
2.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描述是十分重要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1.通过视觉、嗅觉和触觉全面细致地观察土壤成分。
2.水倒入土壤中的整个实验过程中有一系列的现象,需要足够的耐心加以观察。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准备挖一块校园或田野里的土壤、白纸、放大镜、牙签、玻璃杯、水、玻璃棒。
【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聚焦问题土壤对我们人类非常重要,我们吃的许多食物都来自在土壤中发展的动物。
土壤里面有什么呢?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计划。
(1)说说我们对土壤构成的猜测。
(2)采集并观察、描述土壤。
①在校园或田野里挖一块土壤,用塑料袋装好,带回课堂。
②把土壤倒在一张白纸上,先用肉眼观察土壤里有什么,再借助放大镜观察。
(土壤有气味,有小草和小虫,有许多捻不碎的小石子和沙,摸起来湿湿的)③把土壤晾干、捻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颗粒的大小,并描述。
④把水倒进盛有土壤的玻璃杯里,用小棒搅拌后静置,观察整个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并记录下来。
(搅拌产生机泡,静置后分层)2.实验中,环绕问题展开观察。
(1)说说你对土壤组成的猜测,猜测的依据是什么?(2)你通过肉眼或放大镜观察土壤,观察到了什么?(3)土壤颗粒按大小大致可分为几类?(4)将水倒入土壤实验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现象,该现象说明了什么?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观察土壤》教学设计(新版)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观察土壤》教学设计(新版)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观察土壤》,教材以观察土壤为主题,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探究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性质和功能,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能力和环保意识。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观察、实验等探究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但在观察和实验操作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指导和训练。
此外,学生对土壤的认识相对较浅,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土壤的了解,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壤的组成、性质和功能,学会观察和描述土壤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土壤的组成、性质和功能,学会观察和描述土壤的特点。
2.难点:掌握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土壤的性质和功能。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发展。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土壤的特点和实验过程。
2.实验材料:准备观察土壤的实验材料,如土壤样本、放大镜、铁铲等。
3.教学场地:安排一个宽敞明亮的教学场地,便于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课件,向学生介绍本课的主题——观察土壤。
引导学生关注土壤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土壤样本,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土壤的外观特点。
同时,教师通过讲解,向学生介绍土壤的组成、性质和功能。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土壤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记录。
《观察土壤》(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
《观察土壤》教学设计详案适用教材版本:教科版2017小学四年级下科学第三单元第6课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描述土壤作为地球上的重要资源的意义和作用。
2、学生能够运用观察、比较、记录、描述等方法,认真观察不同类型的土壤,并对其特点进行描述。
3、学生能够理解土壤的形成因素和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进而提高其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土壤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描述的能力。
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以“观察土壤”为主要内容,通过展示土壤样本、图片等教具,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比较、记录、描述不同种类的土壤。
教材中也涉及到土壤的特点、形成因素以及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等内容。
课前准备:1、准备土壤样本、图片等教具。
2、准备放大镜、放大镜架子等观察工具。
3、准备一些问题和学生讨论的话题,如土壤里有哪些生物、不同的土壤有什么不同等等。
学情背景:本节课是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6课《观察土壤》。
在学习这一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地球的知识,了解了地球的构成和特点。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进一步了解土壤作为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并通过观察、比较、记录、描述等方式,培养其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5分钟)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观察土壤》一课,首先我给大家展示一些土壤样本和图片,请你们仔细观察。
(老师出示土壤样本和图片)老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等待学生回答,如果学生不知道可以提示)这是土壤。
那么,土壤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回答)土壤可以种植植物,提供养分等等。
老师:非常好,土壤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请你们认真听讲,我们要一起探究土壤的特点和重要性。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土壤样本和图片,让学生对土壤产生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开始思考土壤的重要性。
教科版4年级下科学第三单元第6课《观察土壤》优质课教案
第6课观察土壤
(教材P54~55)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
探索一:采集并观察新鲜土壤
1.过渡:观察土壤之前,我们需要采集土壤。
请大家到校园的花坛里挖一块土壤,用塑料袋装好,带回教室。
(教学提示:提醒学生触摸过土壤的手一定要洗干净。
)
2.活动:播放观察活动的教学视频,指导学生根据视频展示的流程,开始观察新鲜土壤。
探索二:观察干燥的土壤
1.过渡:刚刚我们观察了新鲜的土壤,你们觉得土壤中最多的是什么?(预设:小石子、沙、黏土。
)原来土壤中有这么多的颗粒物,我们再来观察一份干燥的土壤,看看这些颗粒物具体有什么不同。
2.活动:指导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活动,完成活动帮助卡。
探索三:做土壤沉积实验
1.过渡:通过观察土壤的活动,我们大概了解了土壤的组成颗粒,除此之外,土壤中还有一些肉眼无法看到的成分,接下来我们通过沉积实验做进一步的观察。
2.活动:指导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3.讲解:土壤中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新鲜、干燥的土壤和进行土壤沉积实验,帮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认识到土壤对生命的意义。
研讨汇报。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3-6《观察土壤》优质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3-6《观察土壤》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观察土壤》这一课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物质与变化”的第六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土壤的组成,让学生了解土壤的基本结构,以及不同土壤类型的特点。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探究工具,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探究土壤的奥秘。
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愿意主动去探究问题。
但是,学生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观察不细致、实验操作不规范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规范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壤的基本结构,知道不同土壤类型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探究土壤的奥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土壤的基本结构,知道不同土壤类型的特点。
2.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各种土壤样本、放大镜、铁铲、水、容器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卡片、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土壤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土壤有哪些类型?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呈现(10分钟)1.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土壤样本,引导学生观察土壤的外观特征。
2.教师简要介绍土壤的基本结构和不同土壤类型的特点。
操练(1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土壤样本。
2.学生用铁铲挖掘土壤,观察土壤的层次结构。
3.学生将土壤样本放入容器中,加入水,观察土壤的溶解性。
3.6观察土壤(教学设计)-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
(3)土壤观察的方法:学生可能对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等工具进行土壤观察感到困惑,需要通过具体的示范和练习来帮助学生掌握。
(4)土壤的保护:学生可能对保护土壤资源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可以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其次,在进行土壤观察实验时,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小组内合作,用放大镜观察土壤样本,记录观察结果。但在实验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操作不当,导致观察结果不准确。这可能是因为我在实验前的示范不够详细,导致学生对实验操作的理解不够清晰。
此外,在课堂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土壤保护的重要性缺乏认识。虽然我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土壤保护的意义,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土壤资源的价值和保护措施不够关注。
4.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
5.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1)土壤的基本概念:学生需要了解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物、水分和空气组成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土壤的复杂结构。
(2)土壤的组成:学生需要掌握土壤的三大组成部分,即矿物质、有机物和水分,以及它们在土壤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6)参与学校或社区组织的土壤保护活动,如植树造林、土壤修复等,亲身实践保护土壤资源。
(7)与家长、老师、同学分享所学到的土壤知识,共同探讨土壤保护的重要性。
(8)撰写关于土壤的短文或报告,总结所学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七、典型例题讲解
例题1:土壤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答案:土壤主要由矿物质、有机物、水分和空气组成。矿物质是土壤的基础,为植物生长提供必需的营养元素;有机物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土壤的保水和保肥能力;水分是植物生长所需的主要成分,也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空气是土壤中微生物生存和植物根系呼吸所需的气体。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观察土壤》说课稿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观察土壤》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观察土壤》是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的第6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土壤,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和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土壤的奥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他们对自然界的现象充满好奇。
但是,对于土壤的组成和性质,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自己发现土壤的秘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土壤的组成和性质,学会观察和描述土壤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了解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土壤的秘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土壤的奥秘。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土壤的相关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土壤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土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探究土壤的组成:让学生观察土壤样本,发现土壤的颗粒状结构,了解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
3.了解土壤的性质: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土壤的吸水性和保水性,了解土壤的肥沃程度。
4.发现土壤的秘密:引导学生思考土壤中的小孔有什么作用,了解土壤中的微生物和植物根系的相互关系。
5.总结与拓展: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思考如何保护土壤资源,提高农业产量。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组成:岩石风化而成2.性质:吸水性、保水性3.秘密:小孔的作用、微生物、植物根系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观察报告、实验结果和课堂讨论等方面进行。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3-6《观察土壤》优质说课稿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3-6《观察土壤》优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观察土壤》这一课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土壤”的第三课时。
本课时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通过观察土壤样本,了解土壤的组成;二是通过实践活动,探究土壤的性质。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旨在让学生在观察、探究中认识土壤,理解土壤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对于周围的环境也开始产生探究的兴趣。
但是,学生对于土壤的认识还比较片面,了解的知识较少,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对土壤的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土壤的组成,知道土壤是由岩石风化而成的。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土壤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土壤的重要性,增强保护土壤、爱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难点:理解土壤是由岩石风化而成的,以及土壤的重要性和保护土壤的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土壤样本、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土壤的组成:学生分组观察土壤样本,发现土壤中的不同成分,引导学生思考土壤是由什么组成的。
3.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土壤的性质,如渗透性、紧实度等,进一步理解土壤的组成。
4.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如制作土壤标本、种植植物等,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土壤的重要性,以及保护土壤的方法。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观察土壤》教案(2021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观察土壤》教案(2021新版)一. 教材分析《小学科学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观察土壤》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土壤的组成和特性,了解土壤的多样性和重要性。
教科书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土壤有一定的认知。
但是,对于土壤的组成和特性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此外,学生对于实验的兴趣较高,可以通过实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特性,知道土壤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壤的组成和特性。
2.难点:如何通过实验观察土壤的组成和特性。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土壤的形态、颜色等特征。
2.实验法: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特性。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和实验的结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土壤样本,用于观察和实验。
2.准备实验器材,如放大镜、铁铲、玻璃杯等。
3.准备实验材料,如水、棉花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土壤是什么吗?土壤有什么作用?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土壤样本,引导学生观察土壤的形态、颜色等特征。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活动,观察土壤的组成和特性。
实验步骤如下:a.用手触摸土壤,感受土壤的质地。
b.用放大镜观察土壤颗粒,了解土壤的细腻程度。
c.将土壤放入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水,观察土壤的溶解性。
d.将土壤放入棉花中,观察土壤的吸水性。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和实验的结果,加深学生对土壤的认识。
教科版四下第三单元第6课《观察土壤》教案
教科版四下第三单元第6课?观察土壤?教学设计课题观察土壤单元三学科科学年级四学习目标1.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2.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
3.会用土壤沉积的方法观察到土壤成分按颗粒大小分层。
4.认识到土壤是地球的重要资源。
5.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比拟、记录和描述是十分重要的。
6.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重点土壤的组成成分。
难点会用土壤沉积的方法观察到土壤成分按颗粒大小分层。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土壤里面有什么呢?土壤是覆盖在地球外表的一层疏松物质,它具有一定的肥力,能够提供植物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
土壤对自然界的动植物很重要,对人类也非常重要,我们吃的许多食物都来自土壤中生长的植物。
观看?土壤中有什么??视频资料。
学生观看视频资料,小组交流并答复下列问题。
情景导入,聚焦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讲授新课探索:猜想土壤的组成。
采集并观察、描述土壤。
1.采集土壤。
在校园或田野里挖一块土壤,用塑料袋装好,带回教室。
考前须知:(1)防虫咬、防农药、防溺水,必须有大人的陪同才能去野外!(2)集体采集时,如果使用有尖角的工具,一定注意不要打闹,以免碰伤同学。
(3)采集到的土壤标本要分别收集到瓶子中,并标明采集地点。
(4)采集时不要伤害到土壤里面的动植物。
(5)采集完毕后要记得洗手哦!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想土壤的组成。
学生采集并观察、描述土壤。
学单导学,自主实验。
引导学生对土壤组成进行预测。
使学生对土壤进行初步认真2.观察土壤。
实验目的:观察土壤中包含哪些物质。
实验材料:白纸、放大镜、牙签、水、玻璃杯、小棒等。
实验步骤:(1)把土壤倒在一张白纸上,先用肉眼观察土壤里有什么,再借助放大镜观察。
(2)先闻一闻土壤的气味,再用手摸一摸土壤。
(3)把土壤晾干、捻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颗粒的大小,并描述。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观察土壤》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观察土壤》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一. 教材分析《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观察土壤》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了解土壤的性质和组成。
教科书通过详细的实验步骤和观察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简单的实验操作和观察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土壤的组成和性质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认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从而加深对土壤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壤的组成和性质,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土壤。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土壤的组成和性质,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土壤。
2.难点:对于土壤的微观结构的理解和观察。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土壤的性质和组成。
2.观察法:培养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土壤的微观结构。
3.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深入思考土壤的作用和价值。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土壤、放大镜、玻璃片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幅土壤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土壤,激发学生对土壤的好奇心。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土壤是什么样子的吗?它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土壤的微观结构图片,让学生对土壤的微观世界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同时,向学生介绍放大镜的使用方法,为学生观察土壤做好准备。
3.操练(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土壤的性质和组成。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放大镜观察土壤,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3-6《观察土壤》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3-6《观察土壤》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观察土壤》是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土壤,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知道土壤是由岩石风化而成的,含有有机物和无机物。
教材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土壤的组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于简单的实验操作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但是对于土壤的组成和风化的概念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知道土壤是由岩石风化而成的,含有有机物和无机物。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土壤的组成。
2.难点:让学生理解土壤是由岩石风化而成的,含有有机物和无机物。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土壤的组成。
2.讲解法:对于土壤的组成和风化的概念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讨论法: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个透明的容器、放大镜、土壤样品。
2.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土壤的组成、风化的概念等。
3.教师准备实验材料,包括土壤样品、岩石样品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土壤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土壤,激发学生对土壤的好奇心。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土壤是怎么来的吗?土壤里有什么?”2.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土壤的组成和风化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土壤的来源和组成。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放大镜观察土壤样品,用手指捏土壤,感受土壤的质地。
同时让学生观察土壤样品中的石头、植物根系等,了解土壤的组成。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你们观察到了土壤的哪些组成成分?土壤是怎么来的?”引导学生回顾实验过程和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022杭州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3-6《观察土壤》教案
2022杭州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3-6《观察土壤》教案一. 教材分析《观察土壤》这一课是四年级科学下册的一个教学内容。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土壤,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土壤的组成、土壤的特性、观察土壤的方法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关于自然界的知识,对科学探究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土壤的组成和特性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进一步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观察方法还不够熟练,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示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了解土壤的组成,掌握观察土壤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土壤的特性,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了解土壤的组成,掌握观察土壤的方法。
2.难点:学生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深入了解土壤的特性。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实验法:学生通过实验,亲自操作,观察土壤的特性。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心得,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实验材料,如土壤、放大镜等。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准备好观察笔记和实验报告。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土壤有什么了解?土壤由什么组成?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土壤的组成,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土壤的构成。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土壤的特性。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心得,总结土壤的特性。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土壤的组成和特性。
2021(新教材)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3.6观察土壤》教案
2021(新教材)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3.6观察土壤》教案一. 教材分析《科学》四年级下册教科书通过观察土壤,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和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科书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并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了解土壤的多样性和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可能对土壤的微观结构和不明显的特点不易观察和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土壤的奥秘。
三. 教学目标1.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了解它们的特征。
2.学会用放大镜观察土壤,发现土壤中的生物和物质。
3.通过对土壤的观察和实验,了解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了解它们的特征;学会用放大镜观察土壤,发现土壤中的生物和物质。
2.难点:对土壤的微观结构和不明显的特点进行观察和理解。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中的土壤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使用观察法和实验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土壤的知识。
3.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不同类型的土壤样本,如沙土、黏土、腐殖土等。
2.准备放大镜、铁铲、塑料盒等观察和实验器材。
3.制作PPT,展示土壤的图片和实验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不同类型的土壤样本,引导学生关注土壤的多样性和特点。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在哪里见过土壤?土壤有哪些不同的类型?”2.呈现(10分钟)讲解土壤的组成和性质,介绍沙土、黏土、腐殖土等不同类型的土壤,并通过实例说明土壤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土壤的实验。
每组领取一个土壤样本,用放大镜观察土壤中的生物和物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观察土壤》教科版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观察土壤》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土壤的认识普遍较为陌生,尤其是对土壤的组成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他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也暴露出对土壤知识的一些误解。这让我意识到,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需要更加直观、生动地展示土壤的特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土壤的概念与组成:理解土壤是由岩石碎片、有机物、水、空气等组成的,这一知识点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教师需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明确土壤的组成。
举例:讲解土壤的组成时,可以让学生观察一块土壤样本,指出其中的岩石碎片、有机物等成分。
(2)土壤的类型和特点:掌握不同类型土壤的颜色、质地、湿度等特征,了解各种土壤的特点。
二、核心素养目标
《观察土壤》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1.科学探究。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分类等方法研究土壤的能力,提高他们科学探究的素养;2.理解与应用。使学生理解土壤的概念、组成和类型,掌握土壤对生物及环境的重要性,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3.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对土壤资源的保护意识,激发他们关爱环境、珍惜土地的责任感;4.合作与交流。通过小组合作观察土壤,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表达、交流科学问题的能力。这些核心素养目标符合新教材要求,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理论介绍部分,学生们对土壤组成的理解相对容易,但在案例分析时,他们对土壤类型的区分仍存在困难。为此,我采用了实物展示和对比分析的方法,让学生们更直观地感受到不同土壤的特点。在重点难点解析中,通过举例和比较,学生们对土壤中的生物有了更深的认识。
(新教材)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3.6观察土壤》教学设计
(新教材)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3.6观察土壤》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3.6观察土壤》是新教材科学四年级下册的一个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土壤,了解土壤的组成和性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观察土壤的方法和工具,以及相关的科学知识,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探究能力,对科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土壤的认识可能只停留在表面,对土壤的组成和性质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深入了解土壤的特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土壤的特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土壤的特性。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土壤的形态、颜色等特征,了解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2.实验法: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土壤的特性。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土壤样本,各种观察和实验工具。
2.准备实验材料,如水、杯子等。
3.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土壤样本,引导学生关注土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对土壤有什么了解?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土壤的秘密。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和教学资源,呈现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引导学生观察土壤样本,了解土壤的形态、颜色等特征。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实验,探究土壤的特性。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观察和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土壤的作用和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3.6观察土壤》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3.6观察土壤》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3.6观察土壤》是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中的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土壤,了解土壤的性质和组成。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观察土壤的方法和工具,以及相关的实验和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观察和分析土壤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简单的实验和观察活动能够独立完成。
但是对于土壤的性质和组成,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自己去发现和理解土壤的性质和组成。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土壤的性质和组成。
2.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土壤的性质和组成。
2.观察和分析土壤的方法和技巧。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土壤的性质和组成,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特点。
2.实验法: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操作,掌握观察和分析土壤的方法。
3.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共同完成实验和观察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土壤样本。
2.观察工具:放大镜、勺子等。
3.实验材料:水、杯子、滤纸等。
4.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不同的土壤样本,引导学生观察土壤的颜色、质地等特征。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土壤是什么?它由什么组成?”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实验和观察活动,引导学生了解观察土壤的方法和步骤。
同时,解释土壤的性质和组成。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和观察活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和观察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现,强调土壤的性质和组成。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土壤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有哪些影响?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土壤的性质和组成,以及观察和分析土壤的方法。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3-6《观察土壤》优质教案(2套)
6.观察土壤【教材简析】岩石与土壤是地壳表面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课主要研究土壤中有什么?分别从土壤的组成、颗粒的形态、以及土壤成分三个方面,从宏观到微观对土壤进行细致的观察与分析。
教材首先指导学生对土壤里面有什么展开观察,初步了解土壤的成分;接着是对土壤颗粒进行观察与描述,为土壤分类做铺垫;最后是土壤沉积实验,观察到土壤根据颗粒大小的不同会分出不同的层次,进一步认识到土壤的成分,同时也为五年级学习《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奠基。
【学情分析】土壤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熟悉的,但是他们并没有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去观察土壤,对土壤的组成及基本特征并不了解。
本课将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土壤由哪些物质组成,了解土壤的成分,认识到土壤对生命的意义,同时也为五年级学习《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奠定相关的知识基础。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科学探究目标·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
·会用土壤沉积的方法观察到土壤成分按颗粒大小分层。
科学态度目标·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土壤有哪些物质组成,了解土壤成分。
难点:用沉积实验了解土壤成分,感知土壤颗粒大小沉积顺序。
【教学准备】教师:一段音频(可在计算机上播放)、干燥土壤、教学课件。
学生:一份新鲜土壤、白纸、镊子、盘子、牙签、放大镜、玻璃杯、搅拌棒、水【教学过程】一、聚焦:土壤中有什么(预设2分钟)[材料准备:幻灯片]1.[出示PPT1],明确任务:今天我们来观察土壤。
2.[出示PPT2],提问:我们吃的食物都来自于土壤中生长的植物,那么土壤中有什么呢?3.学生猜测。
(板书学生猜测)二、探索:观察土壤中有什么(预设7分钟)(一)观察新鲜土壤中有什么[材料准备:每组1份新鲜土壤、1张白纸、牙签、放大镜、学生活动单]1.明确活动:我们就一起来观察观察新鲜土壤中有什么?2.[出示PPT3],明确实验方法:(1)幻灯片出示实验材料。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观察土壤》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6.观察土壤【教材简析】岩石与土壤是地球的重要资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第2-4课对岩石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第5课观察比较岩石、沙和黏土,为本课对土壤的观察、研究做了必要的准备。
本课主要研究“土壤中有什么?”分别从土壤的组成、颗粒的形态以及土壤成分三个方面,从宏观到微观对土壤进行细致观察。
本课内容主要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新鲜的土壤展开观察,初步了解土壤的成分。
第二部分对土壤颗粒进行观察与描述,为土壤分类做铺垫。
第三部分是土壤沉积实验,观察土壤在水中会根据颗粒大小的不同出现分层,进一步认识到土壤的成分。
同时也为五年级学习《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奠定基础。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土壤有哪些物质组成,了解土壤成分。
知道土壤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树立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
【学情分析】土壤对于学生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我们周围到处都有土壤,但是他们从来没有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去观察土壤,对土壤的组成并不了解,特别是对土壤颗粒的认识比较陌生。
学生在前面几课已经利用了各种方法对岩石、矿物进行观察,对一些常用的方法比较熟悉,所以本课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用看、闻、摸等方法观察土壤对学生来说比较简单。
但是,第二部分观察土壤颗粒的大小对学生有些难度,不同的学生认知水平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会出现差距,这里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土壤,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是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沙砾、沙、粉沙、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科学思维]用分类、分析、画示意图等方法归纳土壤的特征。
[探究实践]通过观察实验、沉积实验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
[态度责任]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产生进一步探究土壤的兴趣和培养学生保护土壤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土壤有哪些物质组成,了解土壤成分。
[难点]感知土壤颗粒大小、沉积顺序。
【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学生]1.每组提供1份新鲜的土壤和1份干燥的土壤、白纸、牙签、放大镜、搅拌棒、镊子、一次性手套、尺子、一杯水;2.实验记录单。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3.6《观察土壤》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3.6《观察土壤》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观察土壤》是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土壤”的第六课时。
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土壤,了解土壤的组成和性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兴趣和观察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观察土壤的方法和工具,以及相关的科学知识,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四年级之前,已经对自然界中的土壤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知道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植物生长的基础。
但是,他们对土壤的微观结构,如土壤的颗粒组成、颜色、质地等可能还没有深入的了解。
因此,通过这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土壤,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土壤,了解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兴趣和观察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土壤,了解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2.难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兴趣和观察能力,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和实验。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土壤的宏观特征,了解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2.实验法: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土壤的微观结构,深入了解土壤。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观察和实验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实验材料,如土壤、放大镜、筛子等。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了解土壤的基本知识,准备好观察和实验的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土壤知识,激发学生对土壤的兴趣。
例如:“你们知道土壤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吗?”“你们认为土壤有什么作用?”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各种土壤样本,让学生观察土壤的颜色、质地等特征。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土壤样本,注意观察土壤中的颗粒物。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土壤的微观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观察土壤
【教材简析】
岩石与土壤是地壳表面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课主要研究土壤中有什么?分别从土壤的组成、颗粒的形态、以及土壤成分三个方面,从宏观到微观对土壤进行细致的观察与分析。
教材首先指导学生对土壤里面有什么展开观察,初步了解土壤的成分;接着是对土壤颗粒进行观察与描述,为土壤分类做铺垫;最后是土壤沉积实验,观察到土壤根据颗粒大小的不同会分出不同的层次,进一步认识到土壤的成分,同时也为五年级学习《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奠基。
【学情分析】
土壤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熟悉的,但是他们并没有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去观察土壤,对土壤的组成及基本特征并不了解。
本课将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土壤由哪些物质组成,了解土壤的成分,认识到土壤对生命的意义,同时也为五年级学习《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奠定相关的知识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
·会用土壤沉积的方法观察到土壤成分按颗粒大小分层。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土壤有哪些物质组成,了解土壤成分。
难点:用沉积实验了解土壤成分,感知土壤颗粒大小沉积顺序。
【教学准备】
教师:一段音频(可在计算机上播放)、干燥土壤、教学课件。
学生:一份新鲜土壤、白纸、镊子、盘子、牙签、放大镜、玻璃杯、搅拌棒、水
【教学过程】
一、聚焦:土壤中有什么(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幻灯片]
1.[出示PPT1],明确任务:今天我们来观察土壤。
2.[出示PPT2],提问:我们吃的食物都来自于土壤中生长的植物,那么土壤中有什么呢?
3.学生猜测。
(板书学生猜测)
二、探索:观察土壤中有什么(预设7分钟)
(一)观察新鲜土壤中有什么
[材料准备:每组1份新鲜土壤、1张白纸、牙签、放大镜、学生活动单]
1.明确活动:我们就一起来观察观察新鲜土壤中有什么?
2.[出示PPT3],明确实验方法:
(1)幻灯片出示实验材料。
(2)师生交流观察方法
(3)明确活动:肉眼观察——放大镜观察——闻;注意提示用手卫生。
(4)[出示PPT5],明确记录内容。
活动一:观察新鲜土壤中有什么
4.全班研讨:新鲜土壤中有什么?(板书记录学生发现与学生猜测形成对比)
(二)观察干燥土壤(18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1份干燥土壤、1张白纸、牙签、放大镜、活动记录单]
1.提问:刚刚新鲜土壤中有这么多发现,你们觉得土壤中最多的是什么?
(预设:小石子、沙子、黏土等)
2. [出示PPT5],引出活动:原来土壤中有这么多的颗粒物,我们再来观察一份干
燥的土壤?看看这些颗粒物具体有什么不同。
3. [出示PPT6]明确实验方法与要求:
(1)用镊子挑出不同种类的颗粒物。
(2)同类型的颗粒物数量不需要太多!
(3)将你所挑出的颗粒物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4)用刻度尺来量一量这些颗粒物的大小。
4. [出示PPT6]明确记录内容
活动二:观察干燥土壤
6.研讨:
(1)干燥的土壤你有什么发现呢? (2)这些颗粒物大小有何不同。
(3)[出示PPT7],认识判断不同颗粒物的标准。
(三)土壤沉积实验(10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
1份干燥土壤、烧杯、水、搅拌棒、学生活动单] 1.提问:土壤中还有什么呢?如果把干燥的土壤倒入水中会怎样? 2.学生猜测。
3.[出示PPT8],播放微课视频,明确实验方法。
4.[出示PPT10],学生活动,完成记录。
活动三:土壤沉积实验
(1)放入水中后你有什么发现?
(2)[出示PPT12]出示土壤沉积实验图,让学生观察并交流。
(分层,为什么会有分层,最上面的是什么?)
四、拓展提升(预设3分钟)
1.[出示PPT13]提问:那些植物生长的特别好的土壤你觉得有什么特点呢?
2.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6.观察土壤
【作业设计】
1.动植物残体在土壤中腐烂后,形成了( C )。
A.盐分
B.黏土
C.腐殖质
2.干土壤放入水中冒泡,说明土壤含有( A )。
A.空气
B.黏土
C.腐殖质
3.土壤在水中搅拌沉淀后,最大的颗粒( C )。
A.沉在最上面
B.沉在中间
C.沉在最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