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谢英俊的建筑实践看乡村营建

从谢英俊的建筑实践看乡村营建
从谢英俊的建筑实践看乡村营建

从谢英俊的建筑实践看乡村营建

发表时间:2019-07-19T13:51:17.01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2期作者:周剑晖[导读]

南京大学

在当下火热的乡村建设中,有着各样参与的人群,他们以各自理解和方式来塑造着今日乡村的实体。谢英俊老师就是其中一位出色实践者,他以轻钢建筑的方式来介入乡村营建,在河北、河南、四川、安徽等多地建造了新型的乡村建筑。结合笔者跟随谢英俊团队实习的经历,通过对于这次实践经历的回顾和整理,来反思当下的乡村营建。一是以营建方式的视角出发,对比谢英俊在乡村的营建方式和乡村自身的营建方式;二是以建造的视角出发,观察谢英俊的“开放建筑、简化构法”在实际乡村建造过程中的反馈。

一、以营建方式的视角

“协力造屋,互为主体”是谢英俊老师所提出的的营建理念,不同于当下普遍的施工队模式,它强调房屋的主人和周围的社区也参与到房屋的建造当中,营建房屋的过程同时是凝聚社区力量的过程。这一理念的代表案例就是谢英俊在1999年台湾921地震后邵族部落灾后重建。当时地震之后,邵族传统部落有80%的房屋倒塌,通过“协力造屋,互为主体”的营建方式,部落的所有人都参与到灾后重建当中,并通过共同建造重聚了部落意识。

2012年,带着“协力造屋,互为主体”这一理念,谢英俊团队来到了河南信阳郝堂村。郝堂村是一个普通的豫南小村,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验计划。当地政府希望以郝堂村为试点,建设生态友好的新农村,这正好与生态低碳的轻钢建筑契合,准备建造的有三个项目:茶室、桥和厕所。但这时候,协力造屋的方式在郝堂村无法找到落脚点,转而变成和当地施工队合作的方式进行。

以茶室为例,茶室的业主是郝堂村村委会,建成后将由村委会管理和村民共同使用,村委会找的当地的施工队作为施工方,谢英俊团队则作为技术指导协助茶室的建造。在这个项目中建筑师的角色上随即升成为了主体,从设计到施工,几乎每个环节都是在建筑师的指导下完成的,施工队只起配合施工的作用,而村民也基本不关心茶室的建造。茶室虽然比较特别,不是一般的农民家自己的住屋,但同样在信阳肖王乡的四套示范农居也是这种建筑师主导的局面,施工队十分地被动,业主也没有参与到建造过程中。

在中国传统乡村营建体系中,有三个主体:业主、风水师、工匠。他们都是基于血缘、地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共同体,形成自主性营建体系。建造活动不仅仅是居者有其屋,更是传统聚落生活的一部分,是维系社会关系的重要方式,使得地域文化得以延续。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的当下,乡村依旧保持着以家庭为中心,基于地缘、血缘关系而建立的自主营建的方式。乡村的施工队是这种营建体系的主导,由包工头和工匠们组成,他们大多来自本村或者是附近乡村的村民,与业主对于住屋的建造有着共同的意向,适应乡村灵活多变的建造。这使得乡村住屋一直保持着小规模、分散的更新,这也是乡村保有地域丰富性和多样性的保证。

谢英俊老师的所倡导的营建方式本意是一个开放的状态,能够吸引不同的角色在当中发货作用。邵族部落重建和汶川地震后杨柳村的重建都是优秀的实践案例。但要从灾区的特殊模式中走出,在中国的乡村推广轻钢建筑,面对乡村自主的营建方式,作为一个外来陌生的结构体系,“互为主体”的理想便大打折扣。如何更好地适应乡村自主的营建方式,是轻钢建筑在乡村推行前进道路上的一个绕不开的问题。

“不适应”的背后所反映的,是当下建筑师如何面对和介入乡村营建的问题。从营建方式的角度思考,在这当中最重要的是建筑师如何面对乡村的工匠和包工头。他们是联系农村和城市、地方与外界、传统与现代的中间媒介,他们的水准直接体现在乡村的实际营建当中。建筑师与乡村的工匠和包工头的真正地实现互为主体,才能使乡村建设迎来更好的局面。

二、以建造的视角

2.1 开放建筑

轻钢体系对于乡村来说完全是一个全新的外来物,如何才能适应当地建造体系?谢英俊老师提出了“开放建筑、简化构法”。开放建筑其目的一方面是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建造,另一方面则使得建筑能够有更强的适应性,以适应不同的环境要求。具体到设计中,整个结构系统的设计是骨与皮分离的。骨就是用轻钢龙骨来建造建筑的主体结构部分,而皮则可以根据当地的各种材料来填充,以适应不同地方的材料特点。

郝堂村的三个项目,主体结构是在成都工厂预制完成的,填充部分则在当地寻找材料。以茶室为例,在茶室的顶棚就使用了当地盛产的芦苇帘。而茶室入口缺没有实现设计者的意图,设计者希望用轻钢和木板来做,村民们则用砖砌抹灰的独立入口代替了原来的设计,显然村民对于自己常熟的砖砌更有信心。

乡村有着自己的建造方式,新技术的引入必然产生和原有方式的冲突。建筑师介入乡村往往带有一种自上而下的专业角度而“过度自信”,面对乡村原有的建造方式需要建筑师更加谦虚地来应对。如何与当地工匠的技艺和常用建造方式更好地结合是一个需要建筑师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的问题。

2.2 材料的选择

永续建筑是台湾对于可持续建筑的称呼,也是谢英俊老师所倡导的。它主张资源的有效利用、对废弃物的考虑和建筑反应不同地域状态和特点的多样性。在谢英俊设计的轻钢结构体系中,轻钢作为结构主体材料,是公认的低碳环保的建材,围护结构除了砖之外多使用土、木、石等一些当地的生态的材料。然而在信阳肖王乡的四套示范农居的实践中,却没有延续这一低碳生态的永续建筑理念。

信阳当地政府想要在肖王乡建设“省级生态乡镇”和“省级文明村镇”,因此引进轻钢建筑作为农村的新农居,计划先试建四套。农居的主体结构轻钢是在成都生产加工,按照图纸标号后运到现场进行现场搭建。在外部墙体的材料选择上,最终决定采用以自攻螺丝将有筋网(钢网)与轻钢直接进行固定,中间不牢固处采用钢丝绑扎,然后用细石混凝土填充的方式来进行,楼板地面的做法也采用相似的工序,以钢网固定再进行浇灌。楼板只能选择混凝土,但墙体的填充材料也选择了混凝土,这与永续建筑是矛盾的。这一选择反应出生态原则给经济原则让位,让对于生态建筑抱有期待的人们多了一丝怀疑。

混凝土填充墙体应该是团队基于工期紧迫需要快速施工,保证房屋的建造质量,控制造价等因素综合考虑过的。但在乡村营建上不仅要考虑材料的安全性和经济性,需要综合考虑材料的舒适性、生态性、地方性、视觉性等。乡村最为宝贵的东西就在于它的自然生态和乡土气息,这也是大多数生活在城市里人们所向往的原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