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行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行观》乃初祖达摩四论之一,由理入而起四行,至于行解相应,是修道之通途也。所谓“明佛心宗,行解相应,名之曰祖”。(引《景德传灯录》卷三达摩章)。理入者,即明佛心宗,得真正见解。体认此一念不生,而又了了灵知之心,禅宗所谓得一下手处,或曰得力处是也。然不少修道人以此为明心见性,则大误矣。古德云:“断除妄想重增病,执取真如亦是邪。”概见此“离念之灵知”,如见大门,明确修道之方向,而犹未入门,焉谈登堂?如之何?必进而体认此明了之心也不可得,方是禅宗所说之明心见性。《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二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此之谓也。

古德云:“老僧不在明白里。”亦此之谓也。祈请有志之士放下自我,参访明师,以期发明心地,不可坐以自误也。既此明了之心也不可得,次而起修四行,渐除习染,必至于净尽,方克圆满。《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十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就是此意。

四行者何?

一曰报冤行,所谓诸苦缘于宿业,甘心忍受,从而体冤进道;

二曰随缘行,所谓得失从缘,心无增减,从而冥顺于道;

三曰无所求行,所谓有求皆苦,无求乃乐,故息想无求;

四曰称法行,所谓众相斯空,无染无着,故修行六度而无所行。

从今天开始,学习中华禅宗初祖达磨的“四论”,即达磨四论。第一是四行论,或叫四行观,或叫四行观论;第二是血脉论,第三是悟性论;第四是破相论。

首先学习达磨第一论——四行论,或叫入道四行观论,或叫入道四行观。大家注意,从这个题目就能看到其重要性。“入”是趋入、进入、趣入,“道”是道路、方法,“入道”就是趣入菩提的方法。学佛必须要入道,只有入道才能进入正法之门。入道之后,是修道,进而证道。

我们要看到门、摸到门,然后进到门,不进门就不能修道。就像小孩子要受启蒙教育,为什么要受启蒙教育?就是为了入门。先有启蒙教育,然后才能谈进门,之后才可以谈登堂入室。“入道”,是进入正法之门的基础,所以大家要认真学习。先看第一段: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下面逐句解释一下。

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这是很重要的一句话,就是说入道的途径很多,方法很多。比如,我们到北京去,路途太多了,我们从曲阜到北京,有人从四川到北京,有人从新疆到北京,有人可能从巴黎到北京等。当然用的方式方法也很多,比如,坐火车可以到北京,坐汽车也能到北京,坐飞机也可以,步行也可以,骑自行车也行,三步一拜去也可以等。总之,路途、方式方法很多。

但是,不管多少路途,还是多少的方式方法,要而言之,即总结、归纳一下就是两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从广泛意义上来讲,所有方法当中,任何一法,都可以涵盖全体的佛法。比如,大家最清楚的“因果”两字,可以涵盖三藏十二部。虚云老和尚说过这样的话,“因果二字,把佛所说的法包括无余了”。

看一下凡夫的情况,或者是不信因果,或者叫迷信因果,或者叫邪信因果,或者叫疑信因果,或者信因果而不深,这是凡夫对于认知因果情况的概括。比如,我们信因果,但是不深,为什么?因为从表面上信因果,但不能如实观察万事万物的因缘果报,不能如实了知其真相。

我们只能推测,从理论上来推测,这是有前因后果的,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需要推测、推理,来说服自己。当事情到来的时候,难免心里还要翻动,于是只能用推理的方式,这是因果,我不能烦恼,来安慰自己。而不能用大智慧观察一下,我以前到底做过多少坏事,这就是信而不深。

信而不深,还算是好的,更不好的情况就是不信因果,甚至诽谤因果,或者邪信因果。比如,外道看到一头牛,死后升天。他想,牛是吃草的。于是得出结论,吃草可以升天。因此他也吃草,以为吃草的因可以得升天的果,这就是错误地认识、看待因果,便是邪信因果。

那么,菩萨是明了因果,因为可以现量观察,如实了知因缘果报,前因后果一目了然,所以深信因果,或者叫明信因果,或者叫明了因果。当然,不同境界的菩萨对因果认识的程度也不相同。比如,一地菩萨跟二地菩萨就有差别,一地菩萨所观察的因缘果报就不如二地菩萨的更深更广,二地菩萨又不如三地菩萨,八地菩萨不如十地菩萨,十地菩萨不如佛。

佛是什么情况?佛是了了因果,宇宙万法的前因后果全部明了,菩萨还有障碍。所以“因果”两字,当然把三藏十二部全部概括完毕了。

同样的道理,举凡任何一法,都可以如此。再举布施的例子,以加深认知。凡夫的布施跟菩萨的布施就不一样,凡夫是有相布施,或着相布施。我们处处强调不要着相,但是不可能不着相。因为现在处于着相的心境,是心决定的,故不可能不着相,只是我们已经知道不应该着相而已,比不知道的人要好得多,比贪求布施功德的人要好的多。知道不应该贪求,却做不到不着相,所以凡夫叫着相布施。菩萨就不同,属于无相布施。当然,一地菩萨和二地菩萨的无相布施不一样,八地菩萨跟十地菩萨的布施也不一样,这里面有境界的差别。佛是布施圆满,是究竟圆满。菩萨是无相布施而不圆满,佛是无相布施而圆满。

可见,虽然入道的路途很多,方式方法很多,各种理论与阐述也很多,但概要起来,无非就是两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一个是理论,一个是实践。这是典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佛教谓之解行相应。《论语·学而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也是主张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才有体会,生发真知,乐趣即在其中。否则,何乐之有?

所谓理入,主要是在认识上、观念上、知见上的确立,也就是学佛首先要明确认识,建立正知正见,在观念上确信不疑。

所谓行入,就是在见地确立的基础上,以见地为指导,而辅之以实践,就是一种落实,行践于日常生活,从而体悟大道。

这两条是任何法门、任何宗派,都必须具备的。如果一个法门不包括这两条,可以说是不完整的,当然就是有缺陷的,也就不可名之为正法。

可以考察一下,凡是能够度化众生的方法或是法门,都包括这两条,一个是理入,一个是行入。换句话说,有理论体系,也有修证体系。一个是理论,一个是修证。或者说,一个是教法,一个是证法,即教证二法。教是讲理论,证是讲实践、修证。所以说,佛法涵盖教证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