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下血肿

合集下载

硬膜下血肿名词解释(一)

硬膜下血肿名词解释(一)

硬膜下血肿名词解释(一)
硬膜下血肿
•定义:硬膜下血肿是指在硬膜和蛛网膜之间形成的血液积聚。

它通常是头部创伤或者颅内血管破裂导致的。

•症状: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神经功能缺失等。

•诊断:通过临床症状、病史和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来确认诊断。

•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等。

–药物治疗:使用药物来减轻疼痛、控制颅内压力和抗凝血等。

–手术治疗:手术目的是清除血肿、解除颅内压力和修复破裂的血管等。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疗法、康复训练和社会支持等,以帮助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并发症:颅内感染、脑水肿、神经功能障碍等均可能成为硬膜下血肿的并发症。

•预后: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能大大改善硬膜下血肿的预后,但若未及时处理,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损害甚至死亡。

以上是对硬膜下血肿的相关名词的列举和解释说明,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硬膜下血肿健康教育

硬膜下血肿健康教育

硬膜下血肿健康教育
硬膜下血肿是一种较常见的颅内血肿,是指血液在硬膜下腔中聚集所形成的血肿。

硬膜下血肿一般是由头部外伤引起的,常见于脑震荡、头部撞击或跌倒等情况下。

以下是硬膜下血肿的相关信息和注意事项,供您参考:
1. 病因:硬膜下血肿主要是由头部外伤所致,如果未及时治疗,可引起严重的脑组织损伤。

2. 症状:一般头部外伤后,有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以及意识障碍、瞳孔异常等。

3. 诊断:一般通过头部CT或MRI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及时
就医很重要。

4. 治疗:对于较小的硬膜下血肿,可以通过静脉输液、观察等保守治疗。

而对于较大的硬膜下血肿,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5. 预防:避免头部外伤是最基本的预防措施,如佩戴安全帽、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意识等。

6. 注意事项:如果出现头部外伤并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就医。

同时,遵医嘱进行治疗和康复训练,避免剧烈运动和剧烈疲劳,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7. 心理支持:硬膜下血肿的患者及其家人可能面临一定的心理压力,建议积极寻求心理支持和指导。

请记住,以上信息仅供参考,请及时就医并遵医嘱进行治疗。

如有其他疑问,请咨询专业医生。

硬膜下血肿的健康教育

硬膜下血肿的健康教育

硬膜下血肿的健康教育硬膜下血肿是一种严重的颅脑损伤,常常发生在头部遭受外力撞击或剧烈震动后。

这种情况下,其中一个或多个血管破裂,导致血液聚集在硬膜下间隙,造成血肿形成。

硬膜下血肿可导致颅内压增高,威胁到患者的生命。

因此,了解硬膜下血肿的风险因素、症状和治疗方法对于保护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风险因素:- 高龄:年龄越大,患硬膜下血肿的风险会增加。

- 颅脑创伤:一次头部外力撞击或剧烈震动可能导致血管破裂,并引发硬膜下血肿。

- 使用抗凝血药物:这些药物可能增加血液凝固能力降低的风险,进而增加硬膜下血肿的患病风险。

- 其他疾病:高血压、血液病等疾病也与硬膜下血肿的发生有一定关联。

症状:- 头痛:可能是最常见的症状,尤其在创伤后出现。

- 恶心和呕吐:由于颅内的压力增加,可能引起这些症状。

- 意识障碍:患者可能出现神志不清、昏迷等症状。

- 瞳孔异常:瞳孔大小或对光反应的变化可能表明硬膜下血肿。

治疗方法:- 紧急治疗:一旦怀疑患有硬膜下血肿,应立即就医。

医生可能会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CT扫描或MRI,以确诊。

- 手术治疗:对于较大或病情严重的硬膜下血肿,可能需要手术来减轻颅内压力,并清除血肿。

- 其他治疗:根据具体情况,医生可能会选择给予止痛药、利尿剂等辅助治疗手段。

预防措施:- 避免头部创伤:在进行激烈活动、驾驶车辆等过程中,要注意安全,减少头部受伤的可能。

- 合理用药:如果需要使用抗凝血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且定期进行相关检查。

- 养成健康生活习惯:保持血压稳定、均衡饮食、适度运动等可以降低硬膜下血肿的发生风险。

总之,对于硬膜下血肿这种严重的颅脑损伤,早期的预防和及时的治疗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硬膜下血肿的风险因素、症状和治疗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避免这种疾病给我们造成的危害。

硬膜下血肿讲解学习

硬膜下血肿讲解学习

硬膜下血肿硬膜下血肿【病因病理】1.硬膜下血肿发生在硬膜下腔,是颅内血肿中最常见,约占50% —60%,根据血肿出现症状时间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种。

2.大多数血肿主要来源于脑皮质挫裂伤灶中的静脉和动脉受损伤出血而致的,常常发生在外伤着力部位以及对冲部位的颅骨骨折致脑表面的动脉或静脉破裂而形成硬膜下血肿。

另一出血来源是脑表面的桥静脉,即脑表面浅静脉回流至静脉窦处被撕裂而形成硬膜下血肿,此类血肿多不伴有脑挫裂伤,仅为单纯性血肿,但血肿较广泛地覆盖于大脑半球表面。

3.血肿形成时多为新鲜血液或柔软血凝块,3天内逐渐变成硬凝块并与脑膜粘着,2周内凝块逐渐液化,肉芽组织逐渐长入脑膜粘着面,逐步机化,其硬膜粘着面形成血肿外膜,蛛网膜粘着面形成血肿内膜,内外膜将血肿包裹。

【临床表现】硬膜下血肿以急性及亚急性较多见,且经常合并严重脑挫裂伤。

因此常有严重意识障碍、昏迷加深或清醒后昏迷、单侧瞳孔散大和其他脑压迫症状。

并发脑疝时可出现生命机能衰竭的症状。

【影像学表现】1.CT表现:CT检查是硬膜下血肿首选检查方法。

在CT平扫上,血肿的密度直接与血红蛋白含量有关。

在急性期及亚急性期,伤后血肿多呈新鲜血液或软血凝块,3天内血液凝固,血浆吸收,血红蛋白浓缩。

因此,此期均有典型CT表现,主要特点是颅骨内板下出现新月形高密度影,CT值可高达70HU—80HU,体积大,也可以表现为双凸形高密度影。

部分可为混杂密度影,有的可出现液-液平面,即高密度血凝块沉于血肿下部或溶血后含铁血红蛋白下沉所致。

在慢性期和亚急性后期,由于血红蛋白的溶解和吸收,血肿密度随时间逐渐减低,伤后1周-2周变为等密度,伤后1个月变为低密度影。

增强扫描脑表面的小血管增强而使密度血肿衬托更为清楚,4h—6h后延迟扫描,约40%患者血肿边缘出观点状或线状强化,为包膜或血肿相邻脑表面充血强化所致,从而显示血肿轮廓。

无论急性期/亚急性还是慢性期的硬膜下血肿,均伴有脑挫裂伤或脑水肿,在CT片上均有占位效应。

硬膜下血肿的护理措施

硬膜下血肿的护理措施

硬膜下血肿的护理措施硬膜下血肿是一种比较严重的情况,在护理方面需要特别细心和周到。

咱先来说说啥是硬膜下血肿吧。

有一次我在医院值班,碰到一个因意外摔倒导致硬膜下血肿的病人。

那是一位大爷,早上出门遛弯的时候不小心在台阶上踩空了,脑袋磕到了地上。

送来医院的时候,大爷整个人都迷迷糊糊的。

这可把家里人急坏了。

经过检查,发现是硬膜下血肿。

对于硬膜下血肿的患者,首先得密切观察他们的生命体征。

这就像时刻盯着一个容易出岔子的“小家伙”,一点儿都不能马虎。

每小时都要量体温、测脉搏、看血压,还要注意呼吸的频率和深度。

有一回,我负责的一个患者,前一刻生命体征还挺平稳,可没过多久,血压突然就往下掉,把我紧张得不行。

还好发现及时,采取了措施,这才没出大问题。

意识状态的观察也特别重要。

要时不时地跟患者说说话,看看他们回答是不是清楚,反应是不是灵敏。

要是发现患者突然变得嗜睡或者烦躁不安,那可得赶紧告诉医生。

我记得有个年轻的小伙子,本来还能和我们正常交流,结果没一会儿就开始说胡话,我们赶紧通知医生进行了紧急处理。

体位护理也有讲究。

一般来说,患者要把头抬高 15 到 30 度,这样能促进脑部的血液回流,减轻脑水肿。

可有的患者躺久了就不舒服,总想动一动,这时候就得耐心地跟他们解释为啥不能乱动。

再说说饮食护理吧。

患者的饮食得清淡、易消化,还得有营养。

多吃点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要是患者便秘了,用力排便可能会让颅内压升高,那可就危险了。

曾经有个患者,就因为吃了太多油腻的东西,好几天没解大便,可把我们护士愁坏了。

后来又是调整饮食,又是按摩腹部,费了好大劲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还有伤口和引流管的护理。

要保持伤口周围干净整洁,别让它感染了。

引流管得固定好,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质。

有一次,一个患者的引流管不小心被压住了,引流液流不出来,脑袋肿得厉害,还好及时发现处理了。

心理护理也不能少。

患者和家属往往都很紧张害怕,这时候咱们就得给他们打打气,让他们有信心战胜病魔。

硬膜下血肿伤残等级鉴定标准

硬膜下血肿伤残等级鉴定标准

硬膜下血肿伤残等级鉴定标准
一、硬膜下血肿程度
硬膜下血肿的伤残等级主要根据血肿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血肿可以分为轻、中、重度。

1. 轻度:硬膜下血肿较轻微,无明显的神经功能损害症状。

2. 中度:硬膜下血肿较明显,伴有一定的神经功能损害症状,但尚可代偿。

3. 重度:硬膜下血肿严重,伴有明显的神经功能损害症状,且难以代偿。

二、症状表现
硬膜下血肿的症状表现主要包括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

这些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可以作为评估伤残等级的参考。

三、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评估硬膜下血肿程度的重要手段。

通过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血肿的大小、位置和范围,为伤残等级的评估提供客观依据。

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是评估硬膜下血肿伤残等级的关键因素。

根据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可以分为以下几级:
1. 轻度:仅有轻微的神经功能缺损,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2. 中度:有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但尚可代偿,对日常生活和工作有一定影响。

3. 重度:神经功能缺损严重,无法代偿,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根据以上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可以得出硬膜下血肿的伤残等级。

需要注意的是,伤残等级的评估需要由专业的医疗人员进行,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硬膜下血肿名词解释影像学

硬膜下血肿名词解释影像学

硬膜下血肿名词解释影像学
嘿,咱今儿个就来唠唠硬膜下血肿这个事儿!你知道啥是硬膜下血
肿不?就好比啊,咱的脑袋就像一个精密的仪器,里面有好多零件和
线路呢。

硬膜下血肿呢,就像是这个仪器里面出了个状况。

影像学检查啊,那可是发现硬膜下血肿的重要手段!想象一下,影
像学就像是一双超级厉害的眼睛,能透过脑袋这个神秘的“盒子”,看
清里面到底发生了啥情况。

比如说做个 CT 吧,那片子上就能清楚地显示出硬膜下血肿的影子。

我记得有一次,有个病人送来医院,头疼得厉害。

医生赶紧给他安
排了影像学检查,结果一出来,嘿,果然是硬膜下血肿!这时候,医
生和病人就开始商量治疗方案啦。

医生说:“这硬膜下血肿可不能小瞧啊,得赶紧处理!”病人紧张地问:“那会咋样啊?”医生耐心解释道:“就像家里水管漏水了,咱得赶紧修好,不然会出大问题呀!”
还有啊,磁共振成像(MRI)也能很好地诊断硬膜下血肿呢!它能
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就像给脑袋做了个更精细的“扫描”。

这多厉害呀!
反正啊,影像学对于诊断硬膜下血肿那可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它,
咱怎么能清楚地知道脑袋里面的情况呢?所以啊,可别小看了这些影
像学检查,它们真的是医生的好帮手,能帮咱早早发现问题,早早解
决呀!我的观点就是,影像学在硬膜下血肿的诊断中起着不可或缺的
作用,是帮助我们了解病情的重要手段。

硬膜下和硬膜外血肿

硬膜下和硬膜外血肿

硬膜下和硬膜外血肿
1.常见原因
硬膜下和硬膜外血肿由直接打击头部引起,主要见于接触类体育运动。

硬膜下血肿是覆盖大脑的外层(硬脑膜)和中间层(蛛网膜)之间出血,而硬膜外血肿是覆盖大脑的外层(硬脑膜)和颅骨之间的出血。

2.识别方法
硬膜外血肿的运动员通常经历意识水平降低和剧烈的头痛。

在一个变化不定的清醒期之后,意识水平迅速下降。

硬膜下血肿或颅内出血将导致意识丧失,几乎没有或完全没有神智。

可能发生明显的呕吐、癫痫和偏瘫。

两边瞳孔常常大小不一而且扩大。

3.治疗方法
出现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症状的运动员应立即暂停比赛,并被送至医院急救室。

注意,初次打击头部造成的出血或脑创伤通常并不严重。

4.重返体育运动
因为症状根据损伤程度不同而有巨大的差别,所以还没有针对硬膜下和硬膜外血肿的运动员何时重返体育运动的固定标准。

每个事件都必须单独评估。

这就是说,许多轻度脑血肿的运动员在受伤几周后便可重返体育运动,其他脑血肿受伤者则需要等待更漫长的时间。

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的鉴别要点

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的鉴别要点

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的鉴别要点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是颅内常见的两种类型的脑出血。

它们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都有所不同,因此正确地鉴别两者非常重要。

以下是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的鉴别要点:
1.发病机制:硬膜外血肿是指血液在硬膜外腔内形成的血肿,通常由头部外伤引起,血液从颅外血管渗漏入硬膜外腔内。

而硬膜下血肿则是血液在硬膜下腔内形成的血肿,通常由头部内伤引起,血液从颅内血管渗漏入硬膜下腔内。

2.临床表现:硬膜外血肿的症状通常较为明显,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恶心、呕吐,可能伴有意识障碍或局部头皮肿胀。

而硬膜下血肿的症状可能较为缓慢出现,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恶心、呕吐,可能伴有昏迷或局部脑神经损伤。

3.影像学检查:CT扫描是常用的鉴别两种血肿的方法。

硬膜外血肿通常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的高密度区域,且边缘清晰;而硬膜下血肿通常表现为半月形或弧形的高密度区域,且边缘不完整。

4.治疗方案:治疗硬膜外血肿的首要措施是手术切除血肿,以减轻颅内压力。

而治疗硬膜下血肿的方法则因血肿大小和病情不同而有所不同,通常包括观察、手术切除或保守治疗。

综上所述,正确地鉴别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对于治疗和预后都非常重要。

如果出现头部外伤或头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进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以确定病因和治疗方案。

- 1 -。

一文读懂:硬膜下血肿与硬膜外血肿如何鉴别?

一文读懂:硬膜下血肿与硬膜外血肿如何鉴别?

一文读懂:硬膜下血肿与硬膜外血肿如何鉴别?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都有哪些不同呢?初入神经外科,难免有所困惑。

而读了本文,你一定会恍然大悟,不再混淆二者。

表格对比下面一张表总结了两者间常用的鉴别点(表1),助你轻松鉴别,不再为难。

表 1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鉴别点注:点击可查看大图。

影像图片结合如下两张图更能加深印象:图1 可见脑挫裂伤灶、血肿范围广、跨骨瓣、呈弯月状,故诊断为硬膜下血肿图2 可见血肿局限(不跨骨瓣)、呈梭形、骨窗可见颞骨骨折,故诊断为硬膜外血肿补充说明以下几点补充说明有助于深入理解上述表格、加强记忆:1. 急性和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均系脑挫裂伤皮质血管破裂引起出血,属于复合型硬膜下血肿;而慢性硬膜下血肿系桥静脉断裂所致,属于单纯型硬膜下血肿。

2. 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均属于继发性颅脑损伤,其患者病情表现一方面与血肿发生速度、部位、量等有关,另一方面与原发伤的轻重密切相关。

即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均可表现为伤后清醒无昏迷、伤后持续昏迷等情况。

由此可见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简单地说,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均既可表现为伤后清醒无昏迷,又可表现为伤后持续昏迷的情况。

3. 很多时候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同时存在,特别是当脑挫裂伤和颅骨线形骨折同时存在时。

本文作者beta,首发于丁香园旗下神外专业公众号「神外时间」,感谢授权。

参考文献1. 王忠诚,主编.《王忠诚神经外科学》.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版2. Ryota Tamura, Yoshiaki Kuroshima, and Yoshiki Nakamura.Neuroendoscopic Removal of Acute Subdural Hematoma with Contusion: Advantages for Elderly Patients.Case Rep Neurol Med. 2016; 2016: 2056190.3. Ki Seong Eom,Jong Tae Park,Tae Young Kim, et al. Rapid Spontaneous Redistribution of Acute Epidural Hematoma :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J Korean Neurosurg Soc. 2009 Feb; 45(2): 96–98.。

硬膜下血肿PPT课件

硬膜下血肿PPT课件

病情观察
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
头痛部位、程度、性质,呕吐的次数、
性质及呕吐量。 术后伤口渗血、渗液情况。如渗血渗液 多,应及时报告医生更换敷料。 密切关注有无癫痫发作情况。 每班评估四肢活动及肌力。
管道护理

无 通 固 观 菌 畅 定 察



强调:硬膜下引流不能使用负压
基础护理
做好口腔、皮肤、会阴护理。 若有肢体偏瘫,则需Q2H翻身,保持床单 位整洁、平整、干燥、无碎硝。
健康宣教
心理指导,告知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原因、手术治 疗方法及预后,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促进早日康 复。 指导采取床头抬高30°的卧位,并告知其目的。 指导吸氧目的及注意事项。 告知严防引流管脱出,并强调一旦脱出可能产生的 后果。 拆线后3天内不能洗头,出院3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 动。
针对患者病情,请说说目前的诊断是 什么?需要采取的首要措施是什么?
患者被诊断为:左额顶部巨大 慢性硬膜下血肿。入院后即予术前准备, 脱水治疗。于当天下午行左额顶部硬膜 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术后予止血、护脑、 抗炎等对症支持治疗。术后第四天拔除 硬膜下引流管,于1月24日出院。
THANK
YOU
SUCCESS
临床表现
急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 局灶体征:伤后早期可因脑挫裂伤累及某些脑 功能区,出现相应体征,如偏瘫、失语、癫 痫等。也可在观察过程中出现新的体征,或 原有体征加重,表明有继发出血。
THANK
YOU
SUCCESS
2019/4/16
临床表现
慢性硬膜下血肿: 主要表现为慢性颅内压增 高,神经功能障碍及精 神症状,多数病人有头 痛、乏力、轻偏瘫,偶 有癫痫发作。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鉴别分析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鉴别分析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鉴别分析
1.病因:
硬膜下血肿:硬膜下血肿是指出血在硬膜与骨质之间的腔隙,多数由
颅骨骨折引起,如颅底骨折、颅顶骨折等。

2.临床表现:
硬膜下血肿:常见症状有头痛、恶心和呕吐,在意识清醒时较轻,但
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意识水平下降,常有局部脑受压症状如偏瘫、失语、
瞳孔异常等。

3.影像学特点:
硬膜下血肿:CT扫描可见椭圆形或半圆形的高密度灶,位于颅骨外
侧和硬膜内侧,血肿范围相对模糊。

4.治疗方法:
硬膜下血肿:一般情况下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为颅骨开窗引流术,通过手术清除血肿减轻脑压力,恢复正常脑功能。

总结来说,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在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
以及治疗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区别。

对于鉴别诊断,临床医生可以通过详细
询问病史、观察临床症状以及进行相关影像学检查来准确判断。

不论是硬
膜外血肿还是硬膜下血肿,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都非常关键,可避免严重
的脑功能损害和危及患者生命。

硬脑膜下血肿(subdural hematoma)

硬脑膜下血肿(subdural hematoma)

概述硬脑膜下血肿(subdural hematoma)是指出血积聚在硬脑膜下腔。

常合并有严重的脑挫裂伤,特别是对冲性脑挫裂伤。

按血肿引起颅内压增高或早期脑疝症状出现的时间分为急性硬脑膜下血肿(72小时以内)、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3天到3周之间)、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超过3周)。

病因和发病机制 1、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根据是否伴有脑挫裂伤分为复合性和单纯性。

复合性血肿的出血来源(1)脑挫裂伤所致的皮层动脉或静脉破裂;(2)脑内血肿穿破皮层流到蛛网膜下腔。

此类血肿多是由对冲性脑挫裂伤引起,好发于额极、颞极及其底面。

单纯性血肿少见,为桥静脉损伤所致,不伴有脑挫裂伤,血肿广泛的覆盖于大脑半球表面。

2、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发生原因,绝大多数都有轻微头部外伤史,尤以老年人额前或枕后着力时,脑组织在颅腔内的移动度较大,最易撕破自大脑表面汇入上矢状窦的桥静脉,其次静脉窦、蛛网膜粒或硬膜下水瘤受损出血。

非损伤性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十分少见,可能与动脉瘤、血管畸形或其他脑血管病有关。

血肿发生于一侧或双侧,大多覆盖于额顶部大脑表面,介于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形成完整包膜。

目前多数研究证明,促使血肿不断扩大,与病人脑萎缩、颅内压降低、静脉张力增高及凝血机制障碍等因素有关。

病理改变由于外伤血液积聚在硬脑膜下腔,引起硬脑膜内层炎性反应形成包膜,新生包膜产生组织活化剂进入血肿腔,使局部纤维蛋白溶解过多,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升高,后者的抗凝作用使血肿腔失去凝血机能,导致包膜新生的毛细血管不断出血及血浆渗出,从而使血肿再扩大。

慢性压迫使脑供血不全和脑萎缩加重,造成此类病人的颅内压增高程度和血肿大小不一致。

早期包膜较薄,如病情继续进展,包膜可增厚、钙化或骨化。

临床表现1、急性硬脑膜下血肿:脑挫裂伤与继发脑水肿同时存在,症状较重。

如脑挫裂伤较重或血肿形成速度快,则脑挫裂伤引起的昏迷和血肿所致的脑疝昏迷重叠,表现为意识杂烩能够碍进行性加深,无中间清醒期或意识好转期,后很快出现血肿侧瞳孔散大,不久对侧瞳孔也散大,肌张力增高,呈去皮质强直状态。

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的护理方法

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的护理方法

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的护理方法硬膜下血肿是指颅脑损伤后颅内出血,并聚集于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而形成的血肿现象,相关情况可以分为多种类型,而手术治疗是改善病情的主要方法。

1硬膜下血肿的概念和治疗方法1 .1什么是硬膜下血肿?硬膜下血肿本质上是颅脑损伤后颅内出血,血液聚集于人体的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由此形成血肿,是颅脑损伤常见的继发损伤。

临床工作之中根据患者血肿出现症状的时间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

急性硬膜下血肿所指的是患者在受伤之后3天以内出现症状的情况,这种情况下患者的血肿范围一般较大,病情变化比较迅速,因此临床治疗和处理的难度都比较高,患者非常容易死亡或是因此致残。

而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则是指在受伤之后的3天到3个星期之间出现该疾病的情况,患者的病情相对较轻,但仍然会存在意识障碍、昏迷等情况,甚至可能导致偏瘫。

这种硬膜下血肿在接受手术治疗之后,患者的预后会比急性硬膜下血肿更为良好。

慢性患者的情况则更为轻微,其手术预后也会更好。

1.2 硬膜下血肿的症状和治疗急性和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与脑挫裂伤关系密切,血肿的发生位置与头部的着力点和具体的着力方式有关。

其中,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出血来源主要为脑皮质破裂的静脉和动脉,由于血肿与脑挫裂伤、脑水肿伴发,较小的血肿就可以导致比较严重的症状。

相关患者在临床表现方面主要为意识障碍、瞳孔变化、颅内压升高等。

手术治疗是该疾病治疗的主要方法,通过手术措施可以实现快速降低患者颅压,从而控制病情的目的。

传统外科手术包括钻孔引流、骨窗或骨瓣开颅术等。

当前微创手术在相关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比较广泛,这种方法能够更为迅速和更为有效地降低颅压。

微创手术的比较适用于急性硬膜下血肿、原发性脑损伤较轻和病情进展相对较为缓慢的患者,对于需要立刻进行减压的患者,这种方法也可以起到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

在手术治疗的时候,需要根据患者的头颅CT来明确血肿的范围,再次基础上选取穿刺点并进行治疗。

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血肿硬膜下血肿是指在颅内硬膜与大脑皮层之间形成的血肿。

它通常由头部外伤引起,血液从颅骨骨折或撕裂的血管中渗出,积聚在硬膜与大脑之间形成血肿。

硬膜下血肿可能会对患者的神经系统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症状硬膜下血肿的症状可能因患者年龄、血肿大小、位置和速度而异。

一般早期症状可能包括头痛、恶心和呕吐,晚期症状可能会出现昏迷、偏瘫、癫痫和失语等神经系统症状。

患者也可能会感受到局部头部肿胀及压痛。

诊断诊断硬膜下血肿通常需要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如CT扫描或MRI。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血肿的位置、大小及对周围脑组织的影响程度。

此外,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做出诊断。

治疗治疗硬膜下血肿的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主要是监测患者症状和神经状态的变化,如果血肿在不导致严重神经系统症状的情况下逐渐吸收,可能不需要手术干预。

对于那些血肿较大或病情严重的患者,手术可能是必要的选择,手术的目的是清除血肿,减轻颅内压力,防止进一步神经组织损伤。

预后硬膜下血肿的预后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血肿的大小、位置、患者的年龄和早期干预等。

早期确诊和治疗通常能提高患者的预后。

对于一些较小的血肿,及时的保守治疗可能会导致其逐渐吸收,预后较为良好。

然而,对于一些较大或病情严重的硬膜下血肿,可能会造成永久性的神经系统损伤,并可能需要长期康复和治疗。

结语硬膜下血肿是一种严重的颅内疾病,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患者及家人应保持警惕,一旦出现与硬膜下血肿相关的症状应及时就医,以获得有效的诊断和治疗。

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也应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力求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

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血肿硬膜下血肿是指颅内出血血液积聚在硬脑膜下腔,在颅内血肿中发生率最高。

根据伤后血肿发生的时间,分为急性硬膜下血肿(伤后3天以内)、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伤后3天至3周内发生)和慢性硬膜下血肿(伤后3周以上)。

硬膜下血肿与硬膜外血肿有什么区别?首先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硬膜?硬膜是在颅骨和脑组织之间的一层坚韧的薄层膜状结构,是用来保护我们的脑组织的屏障。

这样就出现了两个间隙:硬膜和颅骨之间的“硬膜外”,以及硬膜和脑组织之间的“硬膜下”,在这两个间隙出血造成的血肿,也就被称为硬膜下血肿与硬膜外血肿。

其中硬膜外血肿因为有硬膜的阻挡,不会直接接触到脑组织,并且因为硬膜的限制,血肿不容易出现扩散,很容易包成一块,在CT或磁共振上面会出现一个凸透镜形状的影子。

因为不合并脑其他损伤的话意识比较清楚。

而硬膜下血肿,基本上属于直接在脑组织表面出血,而脑组织表面没有什么限制的东西了,所以出血很容易向两面渗透,所以他的表现就会在靠近脑组织的一边看到血肿贴着脑组织的纹理,另一边贴着硬膜,变成新月形状。

这种情况下,因为出现很可能就来自于脑组织,所以往往有脑组织明显挫伤。

比较容易引起脑水肿等。

往往有意识障碍。

最明显的一个区别就是血肿的部位不同硬膜是硬脑膜的简称脑组织被三层脑膜所包被第一层称为硬脑膜临床上的硬脑膜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颅骨内侧面的骨膜第二部分是真正意义上的脑膜这两部分共同组成硬脑膜第二层称为蛛网膜位于第一层硬脑膜与第三层软脑膜之间因类似蜘蛛网而得名在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存在着一个间隙称为蛛网膜下腔充斥着脑脊液第三层称为软脑膜紧贴于大脑表面质地较柔软广义上的硬膜下血肿范围比较大凡是位于硬脑膜以下的出血形成的血肿均可视为硬膜下血肿包括硬膜到蛛网膜之间的血肿甚至蛛网膜下腔到脑实质之间的血肿也可视为硬膜下血肿甚至脑实质内的血肿也可归为硬膜下血肿但是在临床上往往并不这么叫脑实质内的血肿往往有其他的专业名称总而言之一句话广义上的硬膜下血肿是指位于硬膜以下的所有血肿只是部位不同的血肿可能会有不同的名称而狭义上当血肿位于硬脑膜之上颅骨之内时称为硬膜外血肿而当血肿位于硬膜以内至脑实质之间时称为硬膜下血肿脑实质以内的血肿往往以其他专业名称命名相同的血肿量就严重程度而言硬膜下血肿往往要比硬膜外血肿严重硬膜下血肿多由脑实质或蛛网膜、大脑表面小血管出血形成因此对脑组织以及脑功能的损害更为严重对脑组织和脑功能的损害往往是直接的而硬膜外血肿多由硬膜或颅骨骨膜上的血管出血形成对脑组织和脑功能的损害往往是间接的多是由于血肿压迫而形成的脑组织损害就形态上来说硬膜外血肿多呈椭圆、圆形等较规则的形状而硬膜下血肿形态大多不规则或呈半月、新月形等形状病因急性和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一般为加速性暴力引起皮质与静脉窦之间的桥静脉撕断或是脑挫裂伤皮质血管破裂引起出血,多发生在着力点的对冲部位。

伤病关系鉴定硬膜下血肿

伤病关系鉴定硬膜下血肿

伤病关系鉴定硬膜下血肿
鉴定硬膜下血肿与伤病关系是指在法医学或法律医学领域中,根据相应的证据和分析方法,对硬膜下血肿与伤病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估和判断。

硬膜下血肿是头部外伤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情况,指的是血液在硬膜与蛛网膜之间的区域积聚形成的血肿。

伤病关系鉴定主要目的是确定硬膜下血肿是由外伤引起还是与其他原因有关。

在进行硬膜下血肿与伤病关系鉴定时,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伤后时间:通过确定硬膜下血肿形成的时间和伤案发生的
时间,判断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2.伤案的特点:对伤案进行详细描述,包括伤害方式、力度、
外伤部位等,以及伤害对应的物理或生物学机制等。

3.相关病史:考虑受害者是否有先前的疾病、药物使用、外
伤史等,是否与硬膜下血肿形成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4.病理学检查:通过尸检或病理学分析,确认硬膜下血肿的
形成机制、性质和特征。

综合以上因素,法医学专家或法律医学专家可以做出硬膜下血肿与伤病关系的鉴定结论。

根据结论,可以确定硬膜下血肿是由外伤引起的,或者与其他原因(如先有疾病)有关。

这对于司法调查、保险索赔或其他相关法律程序具有重要意义。

要进行准确的鉴定,通常需要结合相关的临床资料、病历记录、影像学图像等多重证据来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慢性硬膜下血肿常见原因

慢性硬膜下血肿常见原因

慢性硬膜下血肿常见原因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在外力作用下或自发性原因导致硬膜下的出血,并在出血后的一段时间内形成血肿。

它不同于急性硬膜下血肿,后者在短时间内形成血肿并向外压迫脑组织。

慢性硬膜下血肿通常在数天甚至数月内逐渐形成,积聚的血液有时间流出,使血肿变得更大。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常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1. 轻微创伤:外伤是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常见原因之一。

这些外伤可能是头部摔倒、碰撞、撞击或压力的结果,但不足以造成明显的症状或神经系统损伤。

轻微创伤可以导致小的血管破裂,引起局部的出血,随着时间的推移,出血逐渐积聚形成血肿。

2. 高血压:高血压是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一个重要因素。

持续的高血压会导致脑动脉病变,血管壁发生病理性改变,如弹力纤维和胶原的破坏,管壁变薄,易于破裂。

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剧烈运动或稍微的外伤也足以引起硬膜下出血。

3. 血液凝固功能障碍:慢性硬膜下血肿也可与某些血液凝固功能障碍相关。

例如,患有血友病或坏血症的患者,由于凝血物质缺乏或功能异常,容易发生出血。

4. 静脉曲张:静脉曲张也是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一个常见原因。

静脉曲张是指静脉血液回流受阻,造成血管扩张和血管壁变薄,静脉瘤形成。

在静脉曲张的情况下,静脉壁脆弱,极易破裂出血。

5. 脑动脉瘤:脑动脉瘤也可能导致慢性硬膜下血肿。

脑动脉瘤是脑动脉壁的异常扩张,形成血管囊样突出。

脑动脉瘤壁薄弱,易于破裂,造成出血。

总结起来,慢性硬膜下血肿常见的原因包括轻微创伤、高血压、血液凝固功能障碍、静脉曲张和脑动脉瘤等。

了解这些常见原因对于预防和早期诊断慢性硬膜下血肿至关重要,有助于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减少潜在的神经损伤和并发症。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

1. 急性和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均系脑挫裂伤皮质血管破裂引起出血,属于复合型硬膜下血肿;而慢性硬膜下血肿系桥静脉断裂所致,属于单纯型硬膜下血肿。2. 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均属于继发性颅脑损伤,其患者病情表现一方面与血肿发生速度、部位、量等有关,另一方面与原发伤的轻重密切相关。即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均可表现为伤后清醒无昏迷、伤后持续昏迷等情况。由此可见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简单地说,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均既可表现为伤后清醒无昏迷,又可表现为伤后持续昏迷的情况。3. 很多时候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同时存在,特别是当脑挫裂伤和颅骨线形骨折同时存在时。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
硬膜下血肿临床表现以颅内压增高为主,如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意识障碍等。 年龄不同的硬膜下血肿病人,其临床表现可各有特点。青壮年由于血肿的压迫,使脑静脉回流发生障碍,引起脑水肿,产生颅高压症状。而老年患者,因脑萎缩颅人间隙相对增大,颅高压症状相对较轻。动脉硬化患者,容易出现神经及精神症状。 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常将轻微的头部外伤史遗忘,临床上仅以颅人高压增高为主,局限性脑功能障碍出现较晚,因此,诊断常造成一定困难,易误诊为脑肿瘤。
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
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
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
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
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
硬膜外血肿
硬膜下血肿
第二章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
硬膜下血肿为颅内出血积聚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是常见的颅内血肿之一,占全部颅内血肿的50%~60%。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三种。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局源性脑症状:偏瘫、肢体肌力减退、失语和局灶性癫痫等。
诊断依据
常有头部轻伤或被忽略的受伤史,症状常在伤后3周以上出现。
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部分 病人以精神症状较为突出,或以局灶性脑症状为主。
头部CT或核磁共振检查可显示血肿部位和范围。
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颅骨钻孔引流术。
病 例 讨 论
病例
24床,王继,男,51岁,诊断: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入院时间: 2014-08-26 现病史:患者一月前受凉后出现双侧颞部跳痛,活动后及扭头后 明显,伴有恶心预吐,自以为ʺ感冒ʺ,口服ʺ莲花清瘟颗粒、 抗病毒颗粒ʺ等药物治疗,症状时轻时重,未完全缓解。7天前 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下肢无力,但行走、站立无影响,未予重视 及诊治,今日行走稍感不利来我院就诊,门诊以ʺ脑梗死ʺ为诊 断收入我科。发病来,患者神志清,精神欠佳。睡眠、饮食尚可, 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改变。
术后予以心电监护、氧气吸入,抗炎治疗,补液等营养脑神经药 物治疗。
病例
患者于手术当天拔除头部伤口引流管,拔管后神志清,生命体征 平稳,主诉略有头痛。
患者于6-14复查头颅CT示血肿基本清除,且生命体征平稳,神志 清,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四肢肌力正常。
护理记录
入院评估
入院时间:2014--08--26 17:50
I3:保持尿管的通畅,防止折叠、扭曲和逆流。按时做好尿管护理 I4: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防止一切感染的可能性。 I5:嘱患者勿抓挠及沾湿伤口。 I6 :如患者感觉伤口有渗出及带血性敷料,及时通知医师给药头部 换药,保持敷料清洁干燥。 I7 :指导患者低盐、低糖饮食,加强营养。按时服用降糖药物、监 测血糖。
活动状态:自如
自理能力:能自理
症状体征:头疼、左下肢乏力 主要治疗原则:完善相关检查,待手术治疗
患者个性化需求:有
针对需求的护理计划:
对疾病的认识及了解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2:严格卧床休息。 3:留陪护一人。 4:饮食宜消化清淡,避免用力排便。
术后护理记录
护理问题及措施
p1:焦虑:与担心手术效果、环境改变有关
o:患者未入院期间未发生感染。
p5:颅内压增高的风险与高血压有关
I1:定时观察生命体征分,注意神志的变化,及时观察病情 I2:抬高床头15~30度,促进颅内静脉血回流, I3 :避免患者患者情绪激动,保持血压稳定,减少颅内压增高的可 能。 I4 :按时服用降压药物。定时监测血压,控制患者血压,避免颅内 压的增高。
术后并发症
血肿复发:1)血肿包膜继续出血。
2)血肿包膜过厚,脑组织复位不良。
3)凝血块过多未能引出。

术后癫痫:主要原因是引流管刺激皮层或继发脑内血肿所致。
术前护理
常规护理:剃发、清洁头部皮肤,对躁动不安者应以适当约束或 术前使用镇静剂。血压过高者术前予以脱水剂或降压药。
心理护理:本病大多为老年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 护士应主动关心患者,对清醒患者交流时语速要慢,声音稍大, 详细介绍该手术的方法及过程,使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以取得 术中最佳配合。
I3: 定时更换体位,防止压疮。
O:患者未发生压疮。
术后护理
术后严密监测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意识状态是判断 病情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体位:术后取 平卧位,患侧卧位,以达到有效引流。对烦躁患者 适当约束肢体,防止拔管。
术后护理
引流管护理: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扭曲、受压,予以低负压引 流,活动翻身时避免牵拉引流管。每天更换引流袋,注意无菌操 作,准确记录引流液的色、质、量。通常于术后2-3天复查CT后 拔除引流管,若引流液色鲜红且增多,考虑再出血可能,需报告 医生。
O: 患者疼痛有所缓解。
P3:窒息的可能与麻醉方式有关
I1 :患者采取全麻方式手术,术后未醒患者采取去枕卧位,头偏向 一侧。
I2 :及时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I3:术后6h禁食、水,防治呛咳引起的窒息。
P4:感染的可能:与手术及高血糖、留置尿管有关
I1:监测患者体温。
I2: 遵医嘱予以抗生素。
P6:有再出血的可能与手术有关
I1:密切监测患者的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I2:准确观察患者血压,防止血压升高引起出血。
I3 术后予以平卧位,卧向患侧。 I4 不用强力脱水剂。
O: 患者未发生再出血
P6:压疮的可能与体位有关
I1:术后清醒患者,定时给予翻身、叩背。
I2:及时更换床单位,保持床单位的清洁、干燥。
辅助检查:头颅MRI:右侧额顶枕部、左侧额顶部硬膜下血肿
病例
患者完善各项常规检查后,于2014-8-28在全麻下行双侧慢性硬 膜下血肿钻孔外引流引流术。
术后神志清,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0.25cm,肢体活动好,双 侧肢体肌力均为5级。头部伤口无渗出。血糖、血压均偏高给予 定时监测血糖、血压并口服降压、降糖药物.(硝苯地平缓释片、 二甲双胍)
病例
既往史:平素体健,否认ʺ 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ʺ 等慢性疾 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无手术外伤史,无输血献血史。 无食物及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随当地社会进行。
查体:神志清,精神可。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0.3cm,直接间 接对光反射正常,眼球各向运动好。躯干及四肢触觉、温痛觉正 常。肌张力正常,左下肢轻瘫试验阳性,余肢体肌力5级,四肢 肌张力正常,腱反射( + ),巴氏征可疑( + ),颈软,克氏征 (-),布氏征(-),直线行走尚可。
I1: 鼓励病人诉说疼痛的感受,告知轻微的头痛是脑外科术后正常 的现象, 及时给予心理安慰与精神 支持。 I2:教会病人放松的技巧,学会转移注意力,如听音乐、深呼吸等。 I3: 保持病室安静,温度、湿度适宜,做各种操作应准确、轻柔, 以免给病人增加痛苦。 I4:密切观察疼痛的程度,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痛剂。
I1:向病人做好入院宣教,介绍病室环境及其主治医 生 与责任护士,使其消除陌生感。 I2:向病人讲解有关疾病的治疗方法及预后,以消除病人 的疑虑。 I3:经常与病人进行交流,了解病人焦虑的原因,鼓励 其表达心中感受,并有针对性的采取疏导措施,给予 安慰与支持。
O:患者焦虑情绪消失。
p2;疼痛:与手术及疾病有关
饮食指导:保持大便通畅,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清淡半流质饮 食,进食采取少食多餐,多吃蔬保持肢体的运动功能,在康 复期间为患者做功能锻炼时动作要轻柔、缓慢、有节奏,活动范 围应达到最大生理范围。在患者进行站立练习时,开始可以在有 依靠处站立,如背靠墙、扶拐杖等,每次10 min一20 min。然后 从无依靠站立逐步过渡到行走,注意安全,防止跌倒。并训练患 者自行洗脸,进食,穿衣等日常生活功能。
对症支持治疗:术后予以抗炎、止血、营养脑神经等。
术后并发症
继发性颅内血肿:继发颅内血肿是因为脑挫裂伤灶出血或术中血 肿清除过快脑组织迅速复位造成损伤而出血。
脑脊液漏:表现为术后的引流量200~400ml,且引流渐渐清亮。 经抬高引流15~20cm,引流量渐渐少且清亮,1周内拔出引流。 原因是术中造成蛛网膜破裂以致蛛网膜下腔与血肿腔相通所致。
入院方式:步行
主诉:间断头疼1个月,左下肢乏力7天 护理级别:一级 饮食:低盐低脂饮食
T36.5 P66次/分 R16次/分 BP155/110mmHg 身高175cm 体重70kg 神志:清醒 过敏药物:无
睡眠/大、小便/视力/听力/心理状态:正常 营养评估:2分 疼痛评估:无 跌倒/坠床风险评估:0分
慢性硬膜下血肿
护理查房
神经外一科
主讲人:赵侠
梁丽君
疾病介绍
定义
指位于 硬脑膜 与蛛网膜 之间有完整包膜的血肿, 伤后3 周 以上出现症状者称为慢性硬膜下血肿。
以老年患者居多。
血肿常发生于额颞顶半球凸面。
临床表现
颅内压增高症状: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
精神障碍:淡漠、记忆力下降、定向力障碍和智力迟钝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