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哲学笔记
党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哲学(二)
党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哲学(二)(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1.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
这说明______。
∙ 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分数:2.00)A.B.C. √D.解析:[解析]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二者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在对立的前提下,互为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每一方都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并从对方取得自己的规定性,如题目中的上和下、先进和落后、正确与错误都是作为矛盾的对立面而相互依存,故选C。
2.社会意识就是______。
∙ A.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 B.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 C.人民群众的意识∙ D.一切意识因素和精神活动的总和(分数:2.00)A.B.C.D. √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是区分社会意识和意识形态。
一个社会中,意识形态是经济和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但社会意识不仅是统治阶级的意识。
社会意识是与社会存在相对应的哲学观念,它是社会中一切意识因素和精神活动的总和,社会意识包括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也包括人民群众的意识,它包括所有人的意识,是所有这些意识的总和。
3.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______。
∙ A.自然科学、道德、宗教∙ B.技术科学、哲学、艺术∙ C.政治思想、逻辑学、语言学∙ D.法律思想、哲学、宗教(分数:2.00)A.B.C.D. √解析:[解析] 从社会意识形式中区分出意识形态,主要是依据其是否具有阶级性,一般把具有阶级性并为一定阶级服务的社会意识称为意识形态。
在本题中,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逻辑学、语言学属社会意识形式,而道德、宗教、哲学、艺术、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属意识形态,本题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只有D项。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公共科目(哲学)模拟试卷5(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公共科目(哲学)模拟试卷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 4. 判断题 6. 论述题单项选择题1.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 )。
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D.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是考查对于否定之否定规律表现形式的理解,正确答案应该是C。
但是,一些考生却选了A或B,其选错的原因是把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形式与内容相混淆,A、B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而不是形式。
知识模块:哲学2.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 )。
A.本原和派生的关系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哲学3.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D.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发展正确答案:C解析:A、D明显不符题干的含意,不为选项;题干上是说的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并没有说唯心主义的发展,B不符合题意不为选项,故选C 项。
知识模块:哲学4.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 )。
A.意识产生物质B.意识转化为物质C.意识决定物质D.意识创造物质正确答案:B解析:A、C项明显错误,选择D项的考生,多半是因为对列宁的“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可以创造客观世界”的误解和类推。
实际上,只要考生对题干中的事实稍加分析就可明确了,工程设计图是通过施工这一条件而转化为“大厦”这一物质现象的,而不是意识本身创造的物质。
所以在B和D项中再排除D项,正确选择就只能是B。
知识模块:哲学5.中国古人说“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说明( )。
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重点内容总结
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重点内容总结20XX年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考要点大全一、哲学常识 1. 马克思主义哲学(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2)世界的物质同一性。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列宁给物质下了一个完整而经典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被意识所反应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3)物质的存在形式。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运动是普遍的,绝对的。
运动绝不是物质的偶然的外在的可有可无的属性,而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不存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揭示物质绝对运动的同时,并不否认物质具有相对的静止状态。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则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4)物质的存在方式。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物质的运动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时间、空间是运动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2. 唯心主义哲学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即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1)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等)作为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以至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只有自我才是唯一存在的“唯我论”。
例如,英国大主教贝克莱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人的主观感觉,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即被感知”;马赫倡言“世界是感觉要素的复合”;康德的“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尼采的“自然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叔本华的“意志是世界的物自体,意志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根源”;波格丹诺夫的“经验是世界的最终构成要素”;杜威的“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经验”;中国古代庄子讲的“万物与我为一”;孟子讲的“万物皆备于我”;陆象山说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王阳明说的“天下无心外之物,心包万物,心包万理,万物皆在我心中”,等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
党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申论-政治篇(二)
党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申论-政治篇(二)(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注意事项申论与写作考试与传统的作文考试不同,是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总题数:0,分数:0.00)二、给定材料(总题数:0,分数:0.00)三、征地制度改革主题[背景材料]家住安徽合肥城郊的农妇A在拆迁安置中得到几十万元补偿和一套90平方米的商品房。
“看起来不少,但我们一家失去了土地,在就业、医疗、孩子的教育上,又没有获得和城里人一样的待遇。
今后的生活来源没有保障、孩子上学要交借读费等,都是烦恼。
”46岁的A说。
随着中国城镇化率超过50%,不少A这样的农民在被征地后随即陷入“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保障无份”的境地。
中国某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Z认为,目前农村集体土地征用最大的问题就是补偿标准过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征地之后土地增值部分的收益分配中,投资者拿走大头,占40%到50%,政府拿走20%到30%,村级组织留下25%到30%,而农民拿到的补偿款,只占整个土地增值收益的5%到10%。
在农民就业难以保障、社会保障跟不上的情况下,农民失地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
(总题数:0,分数:0.00)四、申论要求(总题数:1,分数:100.00)1.背景材料中写道:“不少A这样的农民在被征地后随即陷入‘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保障无份’的境地。
”请结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有思想性;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背景材料; 3.语言流畅; 4.总字数800~1000字。
(分数:100.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确答案:(改革征地制度应以民本为重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各地政府在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中高歌猛进,强行拆迁征地,粗暴执法;被征地者中频现“钉子户”,甚至以死阻拦;推土机的轮带下,碾碎了多少农民的血汗之本;更有不少失地农民陷入“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保障无份”的境地。
北京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加分经典语录专题哲学 文化篇
北京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加分经典语录专题哲学文化篇北京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哲学篇:△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支配着整个自然界的,而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运动的反映而己。
——恩格斯△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
——恩格斯△人类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马克思△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人类社会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
——马克思△成功之道:出身名门,读过名校,去过名企,跟过名人。
△一定要爱一行去干一行,这样才有动力。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恩格斯△“历史从哪里开始,逻辑就从哪里开始,历史和逻辑必须统一。
”——恩格斯△“考察任何一个社会历史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是,把问题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 ——列宁(所有情况皆能用)△“对共产党宣言基本原理的应用,必须随时随地地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恩格斯(与时俱进,决策情势,理论创新)文化篇:△领导的人格魅力被放大,就是组织文化。
△成名的艺术家又为盛名所拘束,所以他们最早的作品往往是最好的。
——贝多芬△19世纪是以军事征服世界的世纪,20世纪是发展经济的世纪,21世纪是以文化建立新时代的世纪。
△我宁可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要失去一个莎士比亚。
——丘吉尔△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就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
△艺术是为了进步。
——雨果△任何一件商品,不给它注入文化的灵魂,就是死的。
△文化的浅薄化是市场化的必然。
——冯骥才△文化是时间和心灵酿造出来的,是一代代人共同的精神创造的成果,是自然沉淀而成的。
而不是简单地人为打造。
文章来源:中公教育北京分校。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专用教材:公共科目 考点精讲(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圣才出品】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专用教材:公共科目考点精讲第1章政治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哲学概述1.哲学的定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各门具体科学的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概述1.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三)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1.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对立,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或意识为第一性,物质为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
(1)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
(2)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唯物主义的三种不同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例如:水,火,气,土等。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否认事物之间联系、发展、变化。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公共科目内容.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公共科目笔试(1)一、政治该部分内容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共党史、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时事政治。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1.哲学(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2)物质和意识世界的物质性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其实践基础(3)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4)认识和实践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认识和实践的相互作用认识运动的总规律真理和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发展的辩证性质真理与价值主体认识能力(5)社会规律和人的活动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人的活动的自觉能动性(6)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形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形态的划分和更替(7)阶级和国家阶级的起源和实质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8)社会意识及其形式社会意识的本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作用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9)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10)社会进步和人的解放社会进步及其标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人的本质人的价值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2.政治经济学(1)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制度及其类型(2)商品与货币商品货币价值规律(3)资本与剩余价值货币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4)资本积累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和相对人口过剩(5)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的循环资本的周转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6)剩余价值的分割与国民收入分配利润和平均利润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和利息资本主义地租资本主义国民收入分配(7)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3.科学社会主义(1)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成为科学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及其局限性两大发现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伟大学说(2)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和基本特征(3)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阶段社会主义在一国数国首先胜利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论新经济政策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构想(4)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历史地位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面试复习指南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面试复习指南第一篇理论政策篇第一章公选面试理论概述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部署,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越来越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凡晋必考”成了选拔领导干部的主流方法,因此,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以下简称公选)应运而生。
而面试是其中的一个必经环节,所以了解公选面试的相关理论和政策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一节公选面试的概念、方法和题型一、公选面试的概念公选面试是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中的一个必经环节,是一种通过精心设计,以交流和观察为主要手段,来了解考生的综合素质及相关信息的测试方式。
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面试过程中,考官可以根据考生当场对所提问题的回答表现,考查其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选拔职位需要的特殊能力和个性特征等。
二、公选面试的方法(一)公选面试的基本方法根据最新公选考试大纲的规定及领导测评理论,公选面试一般采用结构化面试方法。
根据需要也可选用或综合使用无领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公文筐测验等其他测评方法。
1.结构化面试该方法要求对试题构成、测评要素、评分标准、时间控制、考官组成、实施程序和分数统计等各环节,按结构化要求进行规范性设计。
考官在与应试者以问答方式当面交谈的过程中,根据应试者的回答和行为表现,对其相关能力和胜任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
2.无领导小组讨论该方法要求一组应试者(一般5~7人)在不指定组长的情况下,围绕给定的问题展开讨论。
考官根据应试者在讨论中的言语和行为表现,对其相关能力和胜任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
3.角色扮演该方法要求应试者扮演某一领导角色,在模拟的工作情境中对一系列人际关系和工作问题进行处理。
考官根据应试者的言语和行为表现,对其相关能力和胜任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
4.公文筐测验该方法要求应试者在规定时间内对与工作有关的文件、报表、信件、电话记录等公文进行处理。
云南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基础知识 哲学
1.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又可以表述为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有两个基本的方面:(1)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
对于思维与存在谁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第二个方面是,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也就是人的意识能否正确认识现实世界、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对于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实践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同一切旧哲学根本不同的特点:(1)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辩证自然观和唯物辩证历史观高度统一起来,第一次全面反映了世界的本来面目,使哲学获得了真正科学的性质,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把自然界、社会、人类思维运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研究对象,是来自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现实哲学。
(3)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开声明,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它不仅不掩盖和否认其阶级性,而且公然申明自己的阶级性,公然申明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具有三个层次的含义:(1)世界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统一体。
(2)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原因都在于物质自身,都服从于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3)世界是多样性的物质统一体。
综上所述,世界是自我存在、自我运动的物质统一体,又是无限多样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前提下的统一性,世界的无限多样性是物质统一性基础上的多样性。
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基本含义。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复习要点和重点
一、政治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或者说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也即何者为本原。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哲学上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凡是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属于唯物主义;反之,属于唯心主义。
第二,思维能否认识存在或精神能否反映物质。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哲学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真正的科学性;鲜明的阶级性;彻底的实践性。
4、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揭示了各种具体物质的共同本质,即客观实在性。
5、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物质本身固有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6、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于物质,这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观点。
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中关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内容,就是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基本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和体现。
7、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客观的、是普遍的。
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9、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10、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对认识的基础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11、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从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实践和认识每一循环的内容都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这就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12、实践是检验主观认识是否是真理的唯一标准。
1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是指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它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其中主要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学习笔记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学习笔记中共中央下发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方式之一”,随着公开选拔的经常化、制度化,今后公进的力度将愈来愈大,公选干部在干部任用牛的比例会愈来愈高,参加公选和公选落岗的干部会愈来愈多,公选落岗者的开发利用课题也就愈来愈迫切地摆到了各级组织部门的面前。
对此对公选成果开发利用我有以下体会:提高公选效益的迫切需要。
由于公选程序的特殊性、内容的广泛性、组织的严密性、参考人员的不确定性等原因,每次公选组织部门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去选拔为数不多的岗位目标者,众多的报名者与极少的上岗者形成了“千军万马过公选独木桥”的强烈反差,导致了公选的投入与产出比明显失衡。
保证公选工作正常开展的动力源泉。
随着公选结果的公布,一大批报考者纷纷落选。
由于没有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少数干部群众对落选者有的冷嘲热讽,有的背后议论,有的对落选者的能力水平表示怀疑;部分准备不充分的落选者自己也觉得技不如人,情绪低落,甚至一些距最终胜出只有一步之遥的考生,也有“败军之将,何以言勇”之感。
据调查了解,有相当一部分参加过公选的同志,对公选的关注度降低。
同时也使得佛们周围的亲朋好友对公选也产生了怀疑观望的态度,如果任由这种情况继续发展,将直接导致公选报考者的减少,而报考者的减少,将直接影响到公选的质量,影响到公选工作的正常开展。
拴心留人的重要举措。
人才具有流动性、共享性和社会性的特点,近几年经齐欠发达地区人才向经济发达地区聚集现象日趋明显。
中国加人WTO后,各地对人才争夺将更加激烈,如果党委不及时对公选落岗者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这批人或“孔雀东南飞” ,或流失到外企,或因外地公选成果开发利用力度大而另择高枝,我们有限的人才资源将更加捉襟见肘。
选拔后备干部的有效载体。
近几年,不少地方采取了公开选拔后备干部的办去,进一步扩大了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在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由于公选的成本交高,这项工作一时还难以推开。
公务员及党政领导选拔之哲学常考重要原理
关于哲学常考重要原理【要善于灵活运用到公选考试之中去。
】一、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物质。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2、方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二、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但会受主客观方面因素的影响,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会不同。
主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有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知识结构不同。
2、方法论要求:只要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三、意识反作用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反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既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又要反对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四、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消极阻碍作用。
2、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五、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及方法论要求1、原理归纳: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规范手册》读书笔记模板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办法(试行) 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并接受民主评议办法(试行) 市县党委书记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离任检查办法(试行) 中国党内监督条例(试行) 中国纪律处分条例 中国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检查办法(试行) 公开社是中央级法律类图书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89年6月,隶属于司法部。
目录分析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 任用工作条例
出版说明
中共中央组织部关 于加强干部选拔任 用工作监督的意见
相关党内法规
相关法律法规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选拔任用条件 第三章动议 第四章民主推荐 第五章考察 第六章讨论决定 第七章任职 第八章依法推荐、提名和民主协商 第九章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规范手 册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作者介绍 05 读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领导干部
领导干部
任用
任用
暂行规定
选拔
干部
任用
选拔
干部
工作 领导干部
地方
工作
选拔
中华人民共和 国
公务员
办法
党员
内容摘要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30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修订稿)》。会议认为,这 次修订的干部任用条例贯彻了中央对干部工作的新精神新要求,吸收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新经验新成果,坚持从 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好干部标准,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强 调进一步发挥党组织的领导和把关作用,坚持和完善民主推荐,改进干部考察,规范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从严 把握破格提拔,完善干部交流回避,严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纪律。这对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 义。本书主要收录党政领导干部选拨相关党内文件以及法律的规定,方便读者学习。
党政领导干部竞争上岗辅导-哲学
哲学第一节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 .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又是方法论的学说,是二者的统一。
2 .哲学的基本问题( l )思维和存在(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 2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
①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哪个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质是思维(意识)还是存在(物质)?两者中谁决定谁?世界本质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中最根本的方面,是全部哲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
凡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属于唯物主义哲学;反之,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质、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或表现的哲学,属于唯心主义哲学。
②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否反映现实世界,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这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凡是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人的思维能够反映和认识现实世界,即为可知论;凡是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都属于不可知论。
可知论有唯物和唯心之分,唯物主义都属于可知论,彻底唯心主义一般也是可知论,两者区别关键在于如何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
不可知论最终都会陷人唯心主义的泥沼,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武器。
( 3 )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①哲学基本问题决定着哲学的方向路线,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②恩格斯明确提出的有关哲学基本问题的概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它不仅告诉我们依据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且为我们在复杂的哲学斗争中鉴别各种哲学派别提供了唯一的科学的标准和根据。
③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是反对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思想武器,是党的路线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党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哲学(一)
党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哲学(一)(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______。
∙ A.各种物质实体的总和∙ B.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C.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D.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分数:2.00)A.B. √C.D.解析:[解析] 世界的统一性,是说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上繁多的事物和现象是在物质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的。
辩证唯物主义总结了哲学史上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成果,对世界统一性问题作出了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科学回答:其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其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一种多样性的统一性;其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一种运动发展中的统一性。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说______。
∙ A.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B.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C.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D.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分数:2.00)A.B.C.D. √解析:[解析]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说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A、C是唯心主义的说法,B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说法,故排除。
3.马克思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______。
∙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思想上层建筑的反映∙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D.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分数:2.00)A. √C.D.解析:[解析] 马克思主义强调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对于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的决定作用,强调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但这决不意味着人们的意识和精神生活过程只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和现实生活的被动的、消极的派生物;相反,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社会意识和精神生活应该反映、说明人们的社会存在和现实生活,应该通过人们的行动去能动地作用于现实生活。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其最本质的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核心考点(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节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一般作选择题或判断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哲学是和人们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的。
哲学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即人们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是人类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抽象概括和总结,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哲学既是一种理论体系,也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思想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真题链接】哲学是( )A.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B.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c.于自然界和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D.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析】本题选B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哲学是和人们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的,哲学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又可以表述为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般作多项选择题或问答题)1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即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精神.对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大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
思维能否认识存在,或精神能否反映物质。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哲学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真题链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 )A.意识能否正确地认识物质B。
物质和意识何者是世界的本原C。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否统一D。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否统一【解析】本题选B项。
考查对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一标准的理解。
注意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内容和关系。
A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内容,C项强调的是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性,D项强调的是人类从事的活动主要归结为两类。
(三)正确理解和把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正确理解和把握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般作简答题)1.理论意义。
哲学基本问题为我们研究哲学派别和哲学发展的历史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指导线索,使我们能够透过形形色色的哲学名词、术语抓住它们在哲学上的基本倾向和本质。
《中公教育202x党政领导干部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案例分析》读书笔记模板
05
附录:党政 领导干部选 拔任用工作 条例(220)
读书笔记
这是《中公教育202x党政领导干部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案例分析》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 得。
精彩摘录
这是《中公教育202x党政领导干部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案例分析》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 彩内容摘录。
作者介绍
这是《中公教育202x党政领导干部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案例分析》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感谢观看
1
三、实战训练 (34)
2
第四节新发展 理念(38)
3
一、基本理论 (38)
4
二、例题精解 (39)
5
三、实战训练 (41)
第五节“一带一路” 建设(45)
一、基本理论(45)
二、例题精解(47) 三、实战训练(50)
01
第六节民生 改善与社会 治理(53)
02
一、基本理 论(53)
03
二、例题精 解(56)
二、法律类案例分析 答题原则与思路 (110)
三、例题精解(110) 四、实战训练(113)
管理类案例分析解题 技巧(117)
一、管理基本理论 (117)
二、管理类案例分析 答题原则与思路 (126)
三、例题精解(127)
四、实战训练(129)
第一节2014年案例 分析真题及参考答案
(133)
第二节2013年案例 分析真题及参考答案 (135)
第三节2012年案例 分析真题及参考答案 (141)
01
第四节 2011年案 例分析真题 及参考答案 (147)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2
第五节 2010年案 例分析真题 及参考答案 (15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哲学(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即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问,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为思想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又是方法论的学说,是二者的统一。
1.1.1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或者说是精神(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何者为第一性(本原)。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第二,思维能否认识存在或精神能否反映物质。
可知论/不可知论。
※正确认识哲学基本问题的重大意义第一,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
第二,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惟一标准。
第三,它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都要处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的体现。
1.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与发展(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德国古典哲学,其中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基本内核”是马哲学理论的直接来源。
)1、马克思、恩格斯是创始人。
(19世纪40年代)2、列宁创造性的发展了;斯大林继承和捍卫了。
3、毛泽东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江泽民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1.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3第一,具有真正的科学性。
(以实践为基础,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第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第三,具有彻底的实践性。
(2)物质和意识1.2.1世界的物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含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肯定了物质的可知性,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事物共同本质的概括,而不是一个具体的科学概念,从而同把物质归结为某种具体物质形态的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物质本身固有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绝对运动(运动的绝对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2.2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意识是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它包括感性、理性的认知形式和情感、意志等复杂的心理形式。
※意识的起源: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社会的产物。
从一般物质的反应特性到意识的出现,大致经历了三个决定性阶段:无机物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的意识的产生。
在人类意识产生和进化的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意识的本质:2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意识的表现形式是主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意识的作用:d)意识对人类的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1.2.3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其实践基础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通过实践认识和改造世界。
c)实践唯物主义——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物质转化为意识,意识又转化为物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主观世界也得到了改造;而主观世界的改造,又进一步推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哲学的使命不仅在于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只有在改造世界中才能认识世界。
(3)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1.3.1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a)世界的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系是的客观的。
——联系是普遍的。
——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b)世界的永恒发展发展是指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和变化,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永远不会止息。
1.3.2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辩证法就是关于事物联系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其特点是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
——三种形态:朴素、唯心主义、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
主张如果说有变化,也仅仅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变化的原因在于外力的推动,而不是由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看待世界3a)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用孤立的观点b)用发展变化的观点——静止不变的观点c)全面的观点——片面的观点d)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则是二者的根本分歧。
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
形而上学,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主张外因论。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主张内因论。
1.3.3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又叫矛盾规律,它既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又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泉源,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a)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矛盾是指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本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大基本属性,它们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
内因是事物内部的矛盾,外因是事物外部的矛盾;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b)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矛盾无处不在,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路;矛盾无时不有,即矛盾存在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
矛盾又具有特殊性。
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具有其特点。
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系,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了普遍性。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二,它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一把钥匙。
第三,它是区别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试金石,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斗争的焦点。
第四,对立统一的方法,即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也是实际工作中的根本方法。
补充:1.1.3.4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的状态。
a)质、量、度质是指此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程度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状态。
b)量变、质变及其相互关系量变,是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是事物数量上的增减和场所上的变更。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连续性的中断(即非连续性)。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事物变化是否超越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量变和质变的区别具有相对性。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表现为: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的成果只有通过它所造成的质变才能得到体现和巩固。
第二,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在质变过程中有新量的特征。
事物的发展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中实现的。
量变转化为质变,新质开始新的量变,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这就是唯物辩证法所揭示的事物发展变化的质量互变规律。
1.3.5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揭示了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的规律。
a)事物的肯定方面、否定方面和辩证的否定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
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事物为它自身而不是它物的方面。
否定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它转化为它物的方面。
是辩证统一的。
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我否定。
是事物相互联系的环节,也是事物辩证发展的环节。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
b)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是不断地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呈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1.3.6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对世界普遍联系基本环节及其内存联系的反映,它包括:[5]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内容和形式、必然性和偶然性、现实性和可能性等一系列范畴。
a)现象和本质:是揭示事物外部联系和内部特征之间关系的一对范畴。
辩证关系:2第一,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本质是事物的内在特质。
现象是多变易逝,本质相对稳定;现象是表面的、外在的,是感官可以感知的,本质则是深藏于事物内部,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普遍的和共同的。
第二,现象和本质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任何本质都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脱离现象的纯粹的本质。
任何现象也都从一定方面表现本质,没有脱离本质的纯粹现象。
※本质和现象的对立,说明科学研究的必要;本质和现象的统一,说明科学研究的可能。
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要关于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b)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世界普遍联系中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性。
辩证关系:2第一,原因是引起现象的现象,结果是被引起的现象,两者之间有着明确的区别。
第二,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不可分割。
c)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和结构及其表现形式之间关系的一对范畴。
辩证关系:2第一,内容活跃易变,形式则相对稳定,内容不同于形式。
内容是指事物的内在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事物的构成成分、内在特征、运动过程以及发展趋势。
形式是指事物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及其表现方式。
第二,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由此形成内容和形式之间的矛盾运动,不断地使形式与内容之间由相对适合到相对不适合再到相对适合的发展。
d)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联系和发展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是反映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联系和非确定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辩证关系:2第一,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则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向,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必然性导源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
偶然性则是由事物外部的非根本性原因引起的,在事物发展中居于从属的地位。
第二,必然性问题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由此开辟自己的发展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的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中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必然性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