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下册地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案

八年级下册地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案

八年级下册地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掌握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和图表,分析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

运用比较法,分析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人文特征差异。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热爱和自豪感。

培养学生关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三、教学难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人文特征差异。

四、教学准备地图、图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美丽风光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教师进行讲解和补充,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案例分析通过展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典型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两地的人文特征。

6. 练习巩固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8. 作业布置学生完成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后反思10.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通过展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两个地区的特点。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特征。

3.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讨论两地的发展差异和原因。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典型实例,如新疆的棉花产业、西藏的旅游业等,让学生深入了解两地的人文特征。

初二地理片段教学教案设计5篇

初二地理片段教学教案设计5篇

初二地理片段教学教案设计5篇初二地理片段教学教案设计1《西北地区》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发解西北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区、主要地形区、主要矿产区和工业城市的位置,主要铁路线的分布;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用图、画图的能力概括出西北地区自然特征——干旱,并分析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讲述本区自然资源丰富、地域辽阔、草场众多,看到本区农牧业发展前景很好,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边疆的教育,激发学生开发边疆、建设祖国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点分析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分析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讲解法课前准备课件、课前学案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北方地区,现在,请大家欣赏某个地区景观图。

(展示课件)请思考:你知道这是我国哪个地区的景象吗和我们学过的几个分区一样吗为什么有这样的景象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西北地区。

(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展示学生课下搜集的成果。

在“授课”活动中展示。

)二、新课学习师:请同学们,看课件西北地区图。

思考:谁能指图说出本区的范围和作为地理界线的事物,及所包括的省区和相邻的国家,然后概括出本区的位置特点(从纬度、海陆和相对位置不同角度引导。

)小结:西北地区位于我国北部和西北边疆,属于内陆地区,跟海较远,越往西跟海越远。

教师提问:本区深居内陆,距离海洋远,这对本区的降水有何影响学生回答:降水少,跟海洋越远降水越少,即越往西降水越少。

读图指导:指导学生用地图册“中国年降水量”图进一步说明本区降水量的分布:在内蒙古东部为400毫米,往西逐渐减少到200毫米以至50毫米以下。

所以,干旱成为本区的主要自然环境特征。

想一想:除海陆位置外,还有什么能影响到水汽深入西北内陆呢(地形)本区有哪些主要地形区读图: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出: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天山、吐鲁番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

八年级地理下册西北地区教案范文整理

八年级地理下册西北地区教案范文整理

八年级地理下册《西北地区》教案《西北地区》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发解西北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区、主要地形区、主要矿产区和工业城市的位置,主要铁路线的分布;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用图、画图的能力概括出西北地区自然特征——干旱,并分析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讲述本区自然资源丰富、地域辽阔、草场众多,看到本区农牧业发展前景很好,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边疆的教育,激发学生开发边疆、建设祖国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点分析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分析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讲解法课前准备课前学案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师: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北方地区,现在,请大家欣赏某个地区景观图。

请思考:你知道这是我国哪个地区的景象吗?和我们学过的几个分区一样吗?为什么有这样的景象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西北地区。

二、新课学习师:请同学们,看西北地区图。

思考:谁能指图说出本区的范围和作为地理界线的事物,及所包括的省区和相邻的国家,然后概括出本区的位置特点?小结:西北地区位于我国北部和西北边疆,属于内陆地区,跟海较远,越往西跟海越远。

教师提问:本区深居内陆,距离海洋远,这对本区的降水有何影响?学生回答:降水少,跟海洋越远降水越少,即越往西降水越少。

读图指导:指导学生用地图册“中国年降水量”图进一步说明本区降水量的分布:在内蒙古东部为400毫米,往西逐渐减少到200毫米以至50毫米以下。

所以,干旱成为本区的主要自然环境特征。

想一想:除海陆位置外,还有什么能影响到水汽深入西北内陆呢?本区有哪些主要地形区?读图: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出: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天山、吐鲁番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

说明本地主要以什么地形为主?师:本区主要地形区有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

八年级地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学教案

八年级地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资源状况、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状况。

3. 使学生了解青藏地区的地理特征、资源状况、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状况。

4. 培养学生对我国西北和青藏地区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特点;自然环境、资源状况、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状况。

2. 教学难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特征、资源状况、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状况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形、气候、资源等图片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实际案例为例,分析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资源状况、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状况。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发展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风光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 讲解知识点:分别讲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特点;自然环境、资源状况、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状况。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特征、资源状况、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状况。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发展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5. 总结提升: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资源状况、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关注地区发展。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特点。

2.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资源状况、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状况。

3. 请学生思考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发展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特点的掌握程度。

地理《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模板

地理《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模板

地理《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模板1.1 设计意图1.1.1 通过引入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1.1.2 帮助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独特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1.1.3 培养学生对我国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认知和理解。

1.2 教学方法1.2.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1.2.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实例讲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的关系。

1.2.3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和农业场景。

1.3 教学准备1.3.1 准备相关的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1.3.2 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1.3.3 确定好教学的基本思路和流程。

二、知识点讲解2.1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2.1.1 地理位置:介绍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1.2 气候特点:讲解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如干旱、温带大陆性气候等。

2.1.3 地形地貌:介绍西北地区的主要地形地貌,如沙漠、高原、盆地等。

2.2 西北地区的农业特点2.2.1 农业类型:讲解西北地区的农业类型,如灌溉农业、绿洲农业等。

2.2.2 农业分布:介绍西北地区农业的分布特点,如集中在绿洲、河谷等地区。

2.2.3 农业面临的问题:分析西北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如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等。

三、教学内容3.1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3.1.1 地理位置:通过地图和图片,展示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3.1.2 气候特点:通过实例和数据,讲解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3.1.3 地形地貌:通过图片和视频,介绍西北地区的主要地形地貌。

3.2 西北地区的农业特点3.2.1 农业类型:通过案例和数据,讲解西北地区的农业类型及其特点。

3.2.2 农业分布:通过地图和图片,介绍西北地区农业的分布特点。

3.2.3 农业面临的问题:通过实例和数据,分析西北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能够描述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初中地理《西北地区1(1)》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西北地区1(1)》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下册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西北地区第一节区域特征【教学目标】:1、阅读西北地区地形图,明确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和以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2、明确西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分析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并初步探讨其形成的原因。

3、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4、运用资料分析归纳西北地区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并能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学情分析】:通过学习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初步了解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为进一步学习西北地区提供了学习思路。

【教学方法】:图导图练,合作达标【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合作达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通过问题导入西北地区并通过尼格买提来带领尼展示给大家的图片,学生结合教师给出的西北地区图,大们大致的了解西北地 致了解西北地区的 特点。

特点:积、自然环境、农业及主的环境问题大致了解万里行 结合图形分析我国我们在小尼的带领下一 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同学们走进西北地区。

一、话说西北学通过小习 让同学区的过从面程要存在西北。

学习二、西北下面就让起走进西北地区,开始我们的西北万里行(一)、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 1、出示图形---《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图》结合图形回答问题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主导因素的主导因素:A 界线 --- 季风因素B 界线 -- 地形因素 回答问题 1、2通过此图明确我国西北地区的大致特征。

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把具体的知识点落实到位。

可以指导学生结合图形明确据图位置引导学生结合海陆位置及地形位置图,总结本区的位置特点学习过程学习2、出示图形--《- 西北地区地形图》让学生结合教师给出的问题再图中明确问题的答案,并在图中落实到具体位置。

图形导入本框提内容,通过西北万里行这一活动,认识西北,了解西北。

图导图练,加强训练图导图练,加强训练过程①在图中明确大兴安岭、昆仑山阿尔泰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的位置,并明确西北地区的位置。

《西北地区》教案

《西北地区》教案

《西北地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气候特点及自然资源。

掌握西北地区的主要地形区、人口分布和文化特点。

认识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分析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西北地区的民族文化及其传承。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西北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地理学习的热忱。

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及经济发展。

西北地区的主要地形区、人口分布和文化特点。

2. 教学难点: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方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西北地区的图片、地图、资料等教学资源。

准备西北地区的视频资料,以便进行课堂演示。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西北地区的基本信息。

搜集有关西北地区的相关资料,以便进行课堂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地图,引导学生关注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提问学生对西北地区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

讲解西北地区的主要地形区、人口分布和文化特点。

3. 案例分析:通过视频资料,展示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

分析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方法。

4. 课堂讨论: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探讨西北地区的民族文化及其传承。

分享各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总结反馈: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疑问。

五、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 观看有关西北地区的纪录片,加深对西北地区的了解。

3. 选取一个西北地区的民族文化,进行深入了解,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时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西北地区》教案

《西北地区》教案

《西北地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2)掌握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影响;(3)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4)了解西北地区的主要民族文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2)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西北地区的热爱之情;(2)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提高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1)地理位置特点(2)邻近地区2. 西北地区的主要地形区(1)青藏高原(2)内蒙古高原(3)黄土高原(4)塔里木盆地(5)准噶尔盆地3. 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1)温带大陆性气候(2)高原气候(3)干旱气候4. 西北地区的自然资源(1)矿产资源(2)草原资源(3)水资源(4)旅游资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地形区;(2)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影响;(3)西北地区的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2. 教学难点:(1)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西北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法,展示西北地区的地形、气候、资源等图片和视频资料;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西北地区气候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西北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措施。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西北地区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提问:你们对西北地区有哪些了解?2. 讲解地理位置和主要地形区:利用地图、图片等资料,讲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地形区;引导学生读图析图,掌握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

3. 讲解气候特点及其影响:讲解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分析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气候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制约作用。

西北地区教案

西北地区教案

第十节西北地区教师刘晨曦课型新课课时 1 课题西北地区具体措施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主要矿产地和工业城市的位置,主要铁路线的分布以及著名的农产品。

2.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1.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运用图形讲解。

2.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认识与分析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2难点: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1.注意结合西北地区的自然特点让学生自行分析农牧业特点。

教学过程资料分析项目具体分析[引言][板书] [板书][板书] [板书] 好,同学们上课,首先我们先来看两张图片,这个像耳朵一样的地物就是西北罗布泊的卫星云图,罗布泊曾是我国第二大咸水湖,是塔里木盆地的汇入湖,曾经水草丰美人口众多,孕育了灿烂的楼兰文明,如今却已经干枯消逝,形成一片沙漠,楼兰古国也人去楼空,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罗布泊的干枯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漫漫黄沙的神秘世界——西北地区。

我们先来学习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还是从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六个方面来学习。

一、位置西北地区以大兴安岭,古长城一线为界,位于大兴安岭以西,古长城、祁连山、昆仑山以北。

从经纬度上来看西北地区东西跨度较大,南北跨度较小,经度从75E到120E,纬度从40N到50N,从海陆位置上看,西北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没有临海省份,但是有诸多邻国,依次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克什米尔地区、巴基斯坦。

省份上共有四个省份: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

二.地形西北地区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大地形单元三个: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

在内蒙古高原内部有两个平原: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

在天山东部还有一个盆地,我们最干旱的盆地:吐鲁番盆地。

所以本地区共一个高原:内蒙古高原,两个平原:河套平原、宁夏平原,三个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

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生存——《西北地区》教案设计

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生存——《西北地区》教案设计

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生存——《西北地区》教案设计西北地区自然环境极为恶劣,在极端干旱、缺氧、荒凉和寒冷的环境下,人类依然能够在此地生存和繁衍。

西北地区由于地形复杂以及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地处新晋世界的大陆边缘,中外亚洲和欧洲之间互通有无,气候多变,土地和自然资源資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文物珍贵,可描述为国家和民族文化、经济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同时也是一片生态脆弱区,拥有着独特的自然物种和生态系统。

西北地区是中国最为贫瘠的地区之一。

在所有自然灾害问题中,干旱不仅是西北地区的灾难,也是全世界的一个共同灾难。

尽管西北地区的土地较为关键并且可作为耕作之用,但却因为干旱和电量危机而面临着一些很大的问题。

此外,饮水资源缺乏也成为西北地区的一大难题,而该地区的人口数量又在不断增加,生态环境总体呈现出逐步恶化的趋势。

同时,西北地区也是中国的黄土高原,盐碱地分布广,沙漠化加剧,极度气候和自然景观让其成为亚洲及世界上最具特色地质环境之一。

西北地区与人类的关系十分特殊。

在这个地区,人民依靠着土地勉强维持着生计。

人们需要把这块土地打造成他们的家园,凭借着对荒野的资本和生存的欲望来依靠这片土地生存下去。

由于受中亚草原及中东影响,西北地区的人们多从事畜牧业和旱地农业,但这还远远不足以满足面临人口逐年增加的需求。

虽然这么多年来的大量投资、改革和开放,西北地区的经济迈上了快速发展的步伐,但依然难以脱离贫困的轨迹。

人类的生存环境正在逐渐向好,但如果不加控制地拓展人类活动的空间,这片曾经辽阔自然的大地宛如脆弱的玻璃,随时可能在不经意间碎裂。

因此,如何在改善西北地区生存环境的前提下,保证人类活动不会对周围环境和生态造成更大的破坏,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绿色生态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解决方案之一。

西北地区尤其北疆区内的多伦县、额敏县、乌鲁木齐市以及其他许多乡村都英勇地采用植树造林和善待自然的方法,试图通过恢复自然植物和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方法来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探究西北地区的风土人情——《西北地区》教案计

探究西北地区的风土人情——《西北地区》教案计

探究西北地区的风土人情——《西北地区》教案计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中国的西北地区一直是人们向往、探究的对象。

随着年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也发生了各种变化和演化。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西北地区的风土人情,教育部出版社推出了《西北地区》的教案计。

本文将从西北地区的历史、人文、自然环境等多个方面来探究西北地区的风土人情。

一、西北地区的历史西北地区是中国的四大历史文化地区之一,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自古以来,西北地区的历史就十分悠久。

在新石器时代至西周时期,这里是多个村落和盐铁互贸的中心地带。

随着历史的发展,周朝把西北地区划入了内地的版图,并先后建立了各个部落和国家。

这些部落和国家的兴衰,为西北留下了许多历史文化遗产。

汉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了西北地区的繁荣发展。

唐代,西北地区是全国居民口数最多的地区之一,盛极一时的大唐盛世更使得西北地区繁盛不衰。

二、西北地区的人文特色西北地区的人文特色,主要是由多个民族文化汇聚而成的。

这里有哈萨克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

不同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民俗风情。

比如,哈萨克族,以“吃羊肉、喝奶茶、抽水烟”等特色饮食以及英勇善战的民族性格而闻名;蒙古族,以草原上的游牧生活方式以及精湛的马术技艺而著称;维吾尔族,以歌舞表演、手工艺等瑰丽多姿的文化瑰宝而吸引着人们的视线。

除了民族文化以外,西北地区还有其它多个文化元素。

比如,这里的戏曲文化以传统的唢呐、鼓钹、二胡等乐器作为配乐,表现出极富西北大地特征的陕北秧歌、陕南民歌等脍炙人口的演出形式。

同时,艺术门类也十分全面,可以欣赏到极具民族特色的织锦、刺绣以及火柴拼画、竹编、花灵树等本地的传统技艺与手工艺品。

三、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西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干旱地区,气候光照充足,干燥少雨。

由于时令不同,昼夜温差大,加之人迹罕至,此处的动物和植物达到时令胡同发展的最佳状态,是优秀的草原牧畜产地和名优葡萄、西瓜、石榴的主要产区之一。

第3节 西北地区--教案

第3节  西北地区--教案

第3节西北地区――教案南宁市三十七中廉新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主要矿产地和工业城市的位置,主要铁路线的分布以及著名的农产品。

2.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认识和分析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

(三)德育目标通过讲述西北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边疆的教育。

二、学法指导1.引导学生既要清楚本区域的总特征、内部各要素的相互联系,又要注意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

2.引导学生借助丰富的图像,认识区域内地理的特征。

三、重点、难点(一)重点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二)难点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成因。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这是一节网络型教学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浏览网页,按照教师布置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学生自学的时间大约是20分钟,可互相间小声讨论,然后师生展开互动,重在分析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交通以及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

使学生的认识由直观到抽象,由对地理现象的认识上升到对地理本质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让学生欣赏反映西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对西北地区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如一望无际的内蒙古草原,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流动沙丘,北疆的风蚀城堡,嘉峪关的长城,吐鲁番的葡萄等。

师布置教学任务,把全班学生分成六个组,其中一个小组负责本节课的一个部分的内容,各小组可互相小声讨论完成教学任务的要求;由于本节课只有五部分内容,所以有一个小组负责本节课的全部内容的要求,并对其他小组的学习情况作出评价,也就是学生自学自评,然后教师作出相应的评价和总结。

(大约7分钟)[讲授新课]下面是学生的自学的各部分内容和要求:一、西北地区的概况1、位置:长城-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一线以北,大兴安岭以西。

2、范围:内蒙古、新疆、宁夏和甘肃省北部3、面积和人口:面积占全国的30%,人口占全国的4%4、民族:汉族占2/3,主要少数民族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对于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教师设立了三个问题:(1)西北地区处在我国的内陆,其分界线大概是位于什么地方?(2)具体的范围包括哪些省区?(3)本区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地区,主要分布有哪些少数民族?学生可通过看图和查看资料就很容易找到问题的答案。

八年级地理下册《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案

八年级地理下册《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案

八年级地理下册《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及自然资源。

2.分析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人口、城市、农业、工业等方面的特点。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及自然资源。

难点:分析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人口、城市、农业、工业等方面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我国地图,让学生找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位置。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如地形、气候、自然资源等。

2.西北地区(1)地形地貌介绍西北地区的地形地貌,如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塔里木盆地等,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找出这些地形地貌的特点。

(2)气候特点分析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等,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这些气候特点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

(3)自然资源介绍西北地区的自然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稀土等,让学生了解我国能源分布情况。

3.青藏地区(1)地形地貌介绍青藏地区的地形地貌,如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等,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找出这些地形地貌的特点。

(2)气候特点分析青藏地区的气候特点,如高原气候、寒冷等,让学生了解这些气候特点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自然资源介绍青藏地区的自然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让学生了解我国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状况。

4.人口、城市、农业、工业等方面的特点(1)人口分析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人口分布特点,如城市化水平、人口密度等。

(2)城市介绍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城市特点,如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

(3)农业分析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农业特点,如农业类型、种植结构等。

(4)工业介绍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工业特点,如工业布局、产业结构等。

5.课堂小结6.课后作业(1)绘制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形地貌图。

(2)分析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气候特点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

初二地理:西北地区地形地貌教案设计

初二地理:西北地区地形地貌教案设计

本篇文章是为初二地理课程编写的教案设计,它的主题是西北地区的地形地貌。

西北地区地势复杂,有着丰富的地形地貌,包括群山、高原、沙漠和盆地等。

在本教案设计中,我们将介绍西北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形成原因以及所带来的影响。

一、地形地貌特征1.山脉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的南部,包括昆仑山、横断山、祁连山和喜马拉雅山等。

2.高原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在3000-5000米之间。

3.盆地区:包括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等,绝大部分处于内陆干旱河谷地带。

4.沙漠区:包括塔克拉玛干沙漠、库木塔格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等,占据西北地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二、地形地貌形成原因1.构造运动: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相互碰撞压力影响,西北地区经历了长期的大地构造运动,形成了复杂的地形地貌。

2.水文作用:河流在地表岩石侵蚀、剥蚀、搬运和沉积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形成了诸如峡谷、瀑布、湖泊、河流等水文地形。

3.风蚀作用:西北地区的沙漠地区受到风蚀的影响,形了独特的丘陵、沙漠和荒漠。

三、地形地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山地区:山区地势陡峭,生态环境脆弱,数量众多的山脉很容易受到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导致生态平衡失调。

2.高原区:由于高原气候凉爽干燥,多年积累的植被非常稀疏,土地极不肥沃,很难种植庄稼和养殖动物。

3.盆地区:盆地地势低洼,容易形成海拔低的“盆地熔炉”,暑热难耐,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较差。

4.沙漠区:沙漠地势高低不平,植被繁茂度较低,土质干燥,水资源短缺,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影响。

四、实验环节:实地观察西北地区地形地貌本实验旨在让学生实地观察西北地区的地形地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和能力。

实验步骤:1.在地图上找出西北地区的山脉、高原、盆地和沙漠等地形地貌。

2.分组到不同的地形地貌区域进行实地考察,进行植被、土地、气候等方面的观察和记录。

3.根据考察结果讨论这些地形地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措施。

西北地区不同土地类型对农业生产的教案

西北地区不同土地类型对农业生产的教案

西北地区不同土地类型对农业生产的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西北地区不同土地类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为未来的农业实践做好准备。

二、教学内容1.西北地区的土地分布情况: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干燥,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衡,根据土地利用功能划分,主要分为农业用地、林业用地、草原用地、建设用地等多种类型。

2.西北地区不同土地类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农业用地的影响:西北地区的农业耕地相对较少,但耕地利用率较高,由于气候干旱,产量相对较低,导致农业生产水平偏低。

(2)林业用地的影响:西北地区的林业用地主要分布在山地地区,对农业生产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影响水源、防风抗沙等作用。

(3)草原用地的影响:草原作为西北地区最为广泛的土地类型之一,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但同时也会对农业生产产生影响,如减少农田面积,影响水分流动等。

(4)建设用地的影响:建设用地主要用于城市和乡村建设,对于农业生产而言,主要是影响农田面积和空气质量等方面。

3.如何应对不同土地类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农业用地:由于气候干旱,需要选择抗旱性相对较强的作物进行种植,如油菜、小麦等。

(2)林业用地:在合理利用林业用地时,可以通过林下经济的方式,进行多种农业作物的种植,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

(3)草原用地:草原是西北地区的重要资源之一,可以通过合理的草畜平衡,将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

(4)建设用地:建设用地的开发需要注重保护环境和生态,同时也可以尝试将城市及乡村发展与盆地农业的发展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取“讲解+讨论”的方式,讲解老师通过多媒体工具介绍西北地区的不同土地类型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通过学生讨论的形式,共同探讨如何应对不同土地类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四、教学评价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不同土地类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为未来的农业生产做好准备。

在教学评价上,我们将采用课堂讨论、课后作业和小组报告的方式,评价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操作能力。

地理教学教案初中

地理教学教案初中

地理教学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掌握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包括气候、地形、植被等。

3. 能够分析西北地区自然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重点:1. 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1. 西北地区自然特征的相互关系。

2. 自然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地图、图片等教学素材。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图,指出西北地区的位置。

2. 简要介绍西北地区的范围,包括新疆、甘肃、青海、宁夏、陕西等省份。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西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如干旱、温差大等。

2. 讲解西北地区的地形特征,如高原、盆地、山脉等。

3. 讲解西北地区的植被特征,如草原、荒漠、森林等。

4. 分析自然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交通、旅游业等。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出示案例,如新疆的棉花产业、甘肃的旅游业等。

2. 让学生分析案例中自然特征的作用,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总结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2. 强调自然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绘制西北地区自然特征示意图。

2. 撰写一篇关于西北地区自然特征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图、阅读教材、分享学习心得、课堂讲解、案例分析等环节,让学生了解了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他们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6.3西北地区——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6.3西北地区——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6.3西北地区——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教案一、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6课“西北地区”,第3节“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本节课通过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使学生了解这一地区的历史与社会发展。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形成原因;2. 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特征;3.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4. 黄土高原地区的历史与社会变迁。

本节课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的地理、生态环境问题,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同时,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历史与社会的了解,培养学生对我国不同地区历史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使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对我国不同地区历史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具体目标包括:1. 能够描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和地形地貌特征;2. 理解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方法;3. 认识黄土高原地区的历史与社会变迁;4.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本节课的重点是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形地貌特征以及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

难点在于学生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方法的深入理解和实际应用。

为解决重点问题,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结合实地考察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对于形成原因,可以通过动画或视频讲解,帮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

对于难点,可以设计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治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

同时,可以邀请当地环保专家进行讲座,分享实际治理经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治理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讲授、讨论、案例研究和项目导向学习等教学方法。

《西北地区》教案

《西北地区》教案

第四节西北地区复习目标: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农牧业生产特点,保护草原,治理沙漠;主要矿产地,主要城市。

一、位置和范围:1、大兴安岭以西,长城,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北。

2、面积占全国30%,人口仅占4%3、蒙古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少数民族。

思考:重要经纬线:85°E,90°E,100°E,120°E,40°N,50°N。

重要区域经纬网:河西走廊,呼伦贝尔大草原(高原)。

河西走廊:思考:①青海湖(“岛屿”——鸟岛(候鸟))②河西走廊农业发展与灌溉水源;(祁连山冰雪融水)③黑河流入内蒙古高原;(内流河,下游的季节河)④金昌镍矿;⑤西气东输主干道经过;兰新铁路经过;⑥酒泉。

呼伦贝尔草的思考:①大兴安岭②草原的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煤炭、城市)③三河马,三河牛,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④中、俄、蒙古三国国界处,满州里的边贸。

⑤外流区。

⑥该区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经济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⑦呼伦贝尔市生态城市建设。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水源是限制其经济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1、成因:深居内陆,山岭阻隔。

思考: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对夏季风的阻隔。

2、地表景观:①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风蚀作用显著,多沙漠,戈壁。

思考:风力作用:a、风蚀作用(内蒙古高原,山地);b、风积作用(盆地,高原低地)。

②由东向西植被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半荒漠)——荒漠。

思考:呼伦贝尔草原内蒙古高原西部多是戈壁,沙漠。

③河流稀少,多内流河。

思考:内流河:塔里木河,弱水;外流河:呼伦贝尔草原区河流。

④人文景观:农田,村镇,城市的分布多呈带状或点状带状:铁路沿线,黄河沿岸;点状:沙漠绿洲。

三、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参见中国畜牧业)。

四、灌溉农业:1、利用河水,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灌溉的农业。

2、主要分布:(在地图中指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黄河水河西走廊——祁连山冰雪融水、地下水。

初二地理:西北地区人口分布教案设计

初二地理:西北地区人口分布教案设计

初二地理:西北地区人口分布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西北地区人口分布的基本情况,掌握西北地区人口分布的特点和规律。

2.掌握基本的人口统计指标,理解人口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3.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学内容(1)西北地区人口分布的基本情况(2)西北地区人口分布的特点和规律(3)人口统计指标的含义(4)人口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2.教学方法(1)小组探究法(2)讲授法(3)研究报告法(4)讨论法三、教学步骤与要点1.了解西北地区人口分布的基本情况(1)由教师介绍和讲解,让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类型、自然资源和经济特点等。

(2)学生分组调查研究西北地区人口的数量、性别、年龄、职业、流动等情况。

学生可以收集相关的资料,并制作图表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2.掌握西北地区人口分布的特点和规律(1)由教师介绍和讲解,让学生了解西北地区人口分布的特点和规律,包括:集中分布在太行山和阴山-秦岭山地、东部地区人口密度高、西部地区人口稀少等。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深入分析和探究人口的分布规律,例如:为什么大多数人口集中在山地区域?西北地区人口密集的原因是什么?等等。

3.掌握基本的人口统计指标,理解人口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1)由教师介绍和讲解,让学生了解人口统计指标的含义,包括:总人口、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2)学生进行小组探究,了解人口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例如: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等。

4.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1)学生进行研究报告,将自己对西北地区人口分布的研究成果呈现给全班同学,可以使用PPT等形式进行展示。

(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还可以设置小组讨论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评价1.学生在小组探究和调查中,积极参与,深入研究,形成了科学的结论。

2.学生通过研究报告和讨论,掌握了基本的人口统计指标,理解了人口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地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读图确定范围、概括位置特点、分析归纳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及相关的分析思维能力。

2.掌握本区降水少对植被、河湖、农田、城镇的特点和分布的影响,以及西北地区发展畜牧业和灌溉农业的重要性。

3.继续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以及分析区域地理问题的能力;并学会区域地理的重要学习方法之一——综合分析法。

二.教学重难点: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对农业牧业生产的影响,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填图法,综合归纳分析法四.学生分析:学生在前几节课已经复习了中国总论部分的政区,中国地形,气候等相关知识,也复习了必修一,必修二的知识,所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缺乏在区域中综合分析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西北地区位置: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范围:新、内蒙古、宁、甘肃西北部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全年降水少,夏季高温,冬季寒冷)地表多沙漠、戈壁植被:从东向西:草原、草原荒漠、荒漠最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干旱河流:稀少,多内流河和内流湖农业:灌溉农业: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新疆高山山麓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新、内蒙古煤矿产资源石油优势自然资源天然气(西气东输:原因、意义)稀土草场资源广布光照条件好人口,城镇分布特点:多呈带状和点状分布;沿河分布;分布在山麓水源地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原因,治理措施)铁路:包兰,第二亚欧大陆桥的一部分图3托克逊 吐鲁番图例 现代约0.6万年前 约1.1万年前 0 5 10km -100m -150m N2012届区域地理练习题---西北地区图5是我国某盆地的局部地形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最适合形成天然绿洲的地带是A.①B.②C.③D.④ 2.该区域河流水文特征是A.夏季流量小B.补给以降水为主C.水量向下游增大D.径流年际变化小 读图4,完成3~5题。

3.制约图示区域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是A .交通线分布及线路等级B .地表形态及土地面积C .热量条件及农作物产量D .水资源分布及数量 4.图示区域内,与古代相比,当代A .河流水量更大B .城镇向河流上游迁移C .交通线离山地更远D .山地森林覆盖率更低5.图示区域城镇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 .森林破坏 B .土地荒漠化C .水土流失D .地面沉降艾丁湖的存在对吐鲁番盆地绿洲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

图3是1万多年来艾丁湖变迁示意图。

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信息反映出艾丁湖 ①湖面低于海平面 ②古湖盆地势北陡南缓 ③环境调节作用减弱 ④含盐量降低 A.①③ B.③④ C .①② D.②④7.艾丁湖1万多年来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A .围湖造田 B .绿洲萎缩 C .湖区汇水面积减少 D.气候变干(2011年广东高考41题)8。

(28分)石羊河流经甘肃省中部,流域内灌溉农业较发达、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

完成(1)~(4)题。

材料一:石羊河流域示意图(图11)材料二:石羊河流域某采样点垂直剖面图(图12)。

(1)石羊河的总体流向为 。

从内、外流河类型看,该河为 河,判断理由是 。

(6分)(2)图12所示地层,埋藏越深,距今年代越 ;深度1.6米处是 沉积, 由此可推断该地的干湿状况,距今5000年前后比现在 ,理由是 。

(10分)(3)该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4分)(4)为了防止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8分)(2010年高考广东高考41.)9。

(30分)E市位于内蒙古西南部,自然资源丰富,以羊(羊毛和羊绒制品)、煤(煤炭)、土(稀土)、气(天然气)著称。

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5)题。

材料一:1990—2005年E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图11)。

材料二:2008年E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构成(图12)。

(1)该市2005年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1990~2005年变化幅度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该市主要的自然带类型是。

(6分)(2)与1990年相比,2005年该市建设用地面积。

对此变化合理的解释是。

(5分)(3)影响该市“羊”产业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2008年该市的支柱工业部门是。

(4分)(4)该市规划了一个工业园区,拟引进图12中的三类工业部门,从产业链构建的角度考虑,你认为应选择哪三类?为什么?(9分)(5)据报道,该市在距老城区22公里的地方,建成了一个可以容纳100万人的豪华新城区,现人住人口不足3万,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简要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6分)10(07江苏地理)发源于祁连山的弱水经河西走廊,最终流入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图18为"河西走廊弱水流域简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4分)(1)该流域地处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区。

(2分)(2)弱水年总径流量为43亿立方米,在河西走廊绿洲农业灌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径流量较为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2 分)(3)弱水下游流入甲、乙两湖,乙湖已于上世纪后期彻底干枯,成为沙尘暴的源地之一。

造成这一结果的人为因素主要有、、、我国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有、-------(12分)(4)请简要评价该流域所在自然区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6分)。

(2008年北京卷)11。

(36分)读图9,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示地区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状况。

(6分)(2)简述黄河乌海至磴口段河流流向及水文特征。

(7分)(3)指出河套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8分)河套平原素有“塞上米粮川”之称,是内蒙古自治区粮、油、糖生产基地。

(4)指出该地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自然因素,并说明进行改造的方式及可能引发的问题。

(7分)近10年来,土默川平原实施退耕还草工程,使这一地区成为中国”乳都”呼和浩特的核心奶源基地.(5)分析产生这一转变的社会经济因素.(8分)12. (30分)阅读下列两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喀什是中国的西大门,是中西亚文化交融的城市、全疆最著名的古城。

2010年,中央正式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

材料三:“红色产业”是喀什农业生产的一大特色,红花、番茄、枸杞是该地区“红色产业”的三大支柱,其中番茄酱是重要出口创汇产品。

材料二:甲、乙两图为喀什所在区域图和地质剖面图。

(1)材料二甲图所示地区河流的主要补给源是。

此区域河流径流特征是。

(6分)(2)简述甲区域地形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处的地貌类型为。

(6分)(3)阅读材料二中乙图,解释喀什地区地质作用的主要过程。

(4分)(4)分析喀什地区发展“红色产业”的优势自然条件。

(6分)(5)分析喀什城市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喀什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特别注重对的传承和保护。

(8分)8.(1)自西南向东北。

内流,该河流消失于沙漠中,最终不与海洋相通。

(给分点在“最终不与海洋相通)(6分)(2)久远;湖沼,湿润,该地当时是湖泊、沼泽,现在是沙漠。

(必须有比较,当时和现在各得2分)(10分)(3)温带大陆性气候,土地荒漠化。

(4分)(4)(8分)措施:①提高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②加强全流域水资源协调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③合理开采地下水;④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⑤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第⑤点:退耕还林还草也算对。

合理利用水资源;种植耐旱的农业作物等答案不得分。

9.(30分)(1)草地林地温带草原带htt(2)增加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h(3)原料煤炭开采业(4)三类工业部门:电力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供应业)、炼焦及石油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

理由:①充分利用当地资源;②考虑工业部门之间的前后向联系,增加产品附加值;③共享技术及基础设施,降低成本。

(5)①城市规划超前;②配套设施不足;③交通不便;④居民住房购买力不足。

10.(16分)(1)西北干旱与半干旱(2)有较丰富的冰雪融水补给(3)中上游用水过度(水资源利用不当)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植被破坏)生物措施(植树种草等)工程措施(设置沙障等)(4)有利条件:矿产(能源)资源丰富;草场广布(草质优良);光照条件好。

不利条件: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

11.(1)阴山山脉位于北部,呈东西走向;河套平原位于中部,东西延伸;鄂尔多斯高原位于南部,沙漠广布。

(2)从南(西南)向北(东北)流动(或从低纬向高纬流动);流量大,含沙量高(或含沙量比中下游低),有冰期,冬春季有凌汛。

(3)年降水量大多在150毫米至400毫米之间,自西向东逐渐增多(或自东向西逐渐减少);从西(东)向东(西)距海(或太平洋)越来越近(远),受夏季风影响逐渐增强(减弱)。

(4)降水;引黄河水进行灌溉;土壤盐渍化;下游水资源短缺。

(5)生态保护的需要;消费者对乳品需求的增加;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乳品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

12.(30分)(1)冰川积雪融水夏季水量大,冬季断流(径流与气温呈正相关);河流越到下游流量越小(蒸发、下渗强烈)(2)以山地和盆地为主;地势自西北、西南向东倾斜(或西高东低)冲积扇(3)早期:内力作用断裂下陷,后期:外力作用流水沉积(4)①地处暖温带,热量较充足;②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③山麓冲积地带土壤肥沃;④灌溉水源较充足。

(5)①地处绿洲,农业基础好;②地理位置特殊,有利于发展边境贸易(中国西大门);③交通比较便利,南疆重要的交通枢纽;④旅游资源丰富;国家政策支持。

历史文化1-5CDDBB 6-7A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