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学院设计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设计说明
·设计依据
1.重庆工学院巴南校区校园修建性详规概念性方案征集文书(2003年1月9日)
2.重庆工学院巴南校区项目建设批复
3.重庆工学院巴南校区1:500现状地形图
4.重庆工学院巴南校区地质气象资料
5.重庆工学院巴南校区1:2000设计范围图
6.重庆工学院关于巴南校区校园修建性详规概念性方案有关问题的通知(2003年1月21日)
7.相关国家法规、规范
一、工程概况
1.建设目标
重庆工学院是西南地区、重庆市历史悠久的骨干工科院校,始建于1940年,经过其6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成为一所拥有全日制在校生约1万人的以工为主多学科的高等院校。作为重庆工学院的新建项目的重庆工学院巴南校区,立足于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着眼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的趋势,遵循“励志笃行”的校训,把巴南校区建设成为布局合理、风格独特、设计新颖、质量一流的校区,为创建西南名校——重庆理工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2.基地区位
重庆市巴南新城工贸园区位于重庆李家沱组团内,背靠真武山,东与渝黔高速公路相连,南接鱼洞,西隔长江,通过马桑溪大桥与大渡口组团相连,北经李家沱长江大桥与杨家坪—石桥辅助团相连。项目拟建地地处巴南区花溪河畔,隔路相对为清华中学,地势比较平整、开阔,依山傍水,为理想的办学之地。且距校本部约5公里,车行时间10分钟左右,交通方便,来往快捷,可大大降低今后办学的运行成本。
3.基地现状与周边环境
巴南校区征地总面积约1400亩。历年年平均气温17.8℃,整个区域西高东低,属山区浅丘陵地带,平均海拔227米,地块内最高点海拔240.5米,最低点170米。区内用地主要系花溪河所引起的平缓坡降,无复杂丘陵、沟谷地形。该地区地质条件良好。巴南区南部新城道路路网规划系统以方格式路网为主,辅以自由式路网。道路等级分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和步行街五个结构层次。目前校区周边部分道路已形成。
4.建设规模
巴南校区规划占地1400亩,在校全日制学生人数10000人,总建筑面积495210平方米,校区统一规划,分期建设,建设周期8年。一期工程满足2004年秋季招收3500名学生的需要,二期工程满足2005年秋季招生后,在校学生7500人的需要,三期工程满足2006年秋季招生后,在校学生10000人的需要,四期工程2010年全面完成重庆工学院巴南校区的建设任务。
二、规划建设目标与指导思想
1.规划设计要符合学校开放式,市场化,国际化的办学理念与发展模式的要求
立足于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着眼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趋势,遵循开放式,市场化,国际办学的理念,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的规划风格,把重庆工学院巴南校区建设成为环境优美,设施先进,方便舒适,国内领先的现代化校区,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流的教学科研条件。
2.规划要体现综合+科技+人文+生态的办学特色
规划建设具有浓郁的文化氛围,将传统与现代文化相融合,艺术与哲理地表现现综合+科技+人文+生态的主题,体现出继承与发展的特点的大学的形象风貌,使校区建设成具有21世纪时代特色的国内一流的大学校园3.规划设计要突出生态化,园林化,信息化,人文化的建筑主题
生态化: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创建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无害化的环境品质。
园林化:结合自然环境,体现现代园林风格的大学校园环境。
信息化:充分体现计算机网络时代的信息交流、交通联系、资源利用的高效性
人文化:以人为本,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充满活力的育人基地和文化信息交流场所
4.规划设计要满足分期建设的可行性并且与整体环境统一
突出校园的整体性,兼顾分步建设,第一期建设相对完整,后继建设尽量减少对学校正常运行的干扰,满足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充分考虑建筑高度,体量色彩与周边环境及整个大学园区环境的协调统一。合理组织空间,形成和环境相适应的机理,营造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环境。
三、总体规划构思与布局
1.充分考虑与周边地块的关系,创造既独立又与周边较好地块相互联系的校园模式。
重庆工学院巴南新校区在服从整体规划的前提之下,创造出富有特色的校园环境,是我们规划设计的重中之重。我们通过对周边景观不佳地块的遮挡与封闭以及对景观较佳地块的空间打开与引入,着力打造一个空间丰富怡人的校园。
2.构筑开放性的校园环境,塑造多重交往空间
开放性的校区环境也是设计孜孜追求的新模式。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实习楼、学生宿舍、科技园在布局形态上都沿中央生态轴展开,并遵循共同的脉络肌理——线形布局,线形与组团形的建筑平面方式互为交错,以求丰富的空间效果。
整个校园景观以曲水绿岛为核,建筑与景观紧密契合的生态。
3.重视并努力解决——南北轴线带来的问题
校区入口设在北侧,直接面向新城道路,且由北向南,地势抬高,这种优越的天然地势,为营造庄重、大气的校园环境空间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地势条件,并为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入口向北,使得校园内建筑的主要立面通过线形布局,采用开放中央,交通两边的处理手法,并将之贯彻到从总体布局到单体设计,几何形主教学广场、中央生态带的设立,结合建筑单体
的架空开洞的处理手法,使得整个校园的空间效果更为通透明朗且具有良好的视觉流通性,同时改善了采光条件。建筑组群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依山者沿坡而行,起伏有致;傍水者蜿蜒曲折,收放自如,精巧人工与朴实自然并重,创造出参差错落,飘逸大方的别具一格的校园风貌。
4.人车分流、动静分区,建立主体的人行绿化走廊。
校区以大外环作为区分动静、人车、内外等功能属性的界线进行基本分区:并通过广场院落,绿带水面等空间元素进行有机渗透,达到适度联系,并完成校园环境从外围到内核的“闹”到“静”的逐层过滤,使生态轴心内核保持舒适、宁静的环境。
沿生态轴以三角形的方式组合教学区、实验实习区和学生宿舍区,三者之间以人流与自行车流为主,强调相互之间的交通便捷与紧密联系,并保证中心绿地的纯净性,实现真正的人车分流的目标。
5.聚集成团的建筑布局,纯净素雅的建筑风格。
建筑布局把相同功能与相近属性的建筑适度聚集而形成组团格局,结合设计任务要求而形成各功能组团,相互有机构成校园空间。
A、正对新城道路的教学主轴以群山作为背景,以校门、20余米高的大台阶为空间序列,以曲水绿岛作为内景,以图书馆作为构图中心,与现代教育中心共同围合几何形的庄重严谨的教学主空间。现代教育中心与教学楼、教学楼与教学楼之间均通过连廊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实验实习楼以一组线形建筑与三组组团建筑组成,线形建筑既围合校园空间,又将北面武警消防基地建筑有效遮挡,同时一些会产生噪音的实习用房可设在其中。三组组团式建筑向生态轴与周围山体开放,注重自然景观在校区环境中的作用。
B、北侧主入口两侧分别放置校行政大楼与系行政楼,左右对望,结合校门与主入口大台阶,形成校区建设的第一个层次,这一区域,对外交流方便,同时体现学校的形象和开放性。
C、体育运动区。基于体育运动区的使用特点,同时照顾到其对外服务的功能,将其布置在基地南面,并在西侧单独设置入口,以方便使用。
D、学生宿舍区。学生宿舍安排在基地的西南侧,北面与实验楼群隔生态轴相望,西北侧紧接教学空间,西南方向有规律地向山体开放。南面即是运动区,东侧为科技园。学生宿舍区遵循组团——小院落的空间组合方式,既强调与中心绿地的紧密联系,又营造富有人情化的小环境。同时遵照生态轴的方向发展,并充分向奶姆山公园开放,以与环境求得统一。
E、后勤接待区与教工生活区。考虑到对外联系较多,后勤接待区与教工生活区主要布置在学校北侧地块处,与新城道路相接,交通方便,且不会与主体教学区相互干扰。主要布置医院、校车队及后勤附属用房。
与青山绿水的校园环境相协调,建筑外立面局部饰以浅色面砖或浅色花岗岩、浅色涂料为主,追求纯净素雅清新的建筑风格。
7.一次规划、分期实施,预留发展用地。
新校区总体规划一次完成,分期实施,并预留发展用地。充分考虑各期建设阶段的有机衔接,避免二期、远期建设对正常教学秩序的干扰。同时满足一期建设完成后形成完整的校区形象。(分期建设实施详见分析图)一期规划为3500人,建筑面积为73250平方米,以形成校园的基本骨架。二期发展规模为7500人,三期10000人。续建建筑面积421960平方米,建成后总建筑面积495210平方米。在校区东侧和北侧预留发展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