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重点笔记
方剂学 笔记(含歌诀)剖析
一、解表剂(一)辛温解表1、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外感风寒表实证。
(干吗贵姓?――甘草麻黄桂枝杏仁)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2、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风寒表虚证或营卫不和证。
(桂芝要炒姜枣。
――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正宜用。
3、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
(白兄驻防草地喜秦腔――白芷川芎苍术防风甘草生地黄细辛黄岑羌活)发汗祛风力量雄。
4、香苏散:疏风散寒,理气和中。
外感风寒,内有气滞证。
(香草书城——香附甘草紫苏叶陈皮)外感风寒气不舒,胃肠感冒服之成。
5、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蠲饮。
风寒客表,水饮内停征。
(少将为嘛甘心下跪?――白芍干姜五味子麻黄甘草细辛半夏桂枝?)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二)辛凉解表1、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风温初起,外感风寒之轻证。
(荷花根,巧接杏桑果。
――薄荷菊花芦根,连翘桔梗杏仁桑叶甘草)芦根为引轻清剂,热盛阳明入母膏。
2、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温病初起。
(银翘借老耕牛和竹豆根――金银花连翘荆芥穗甘草桔梗牛蒡子薄荷竹叶淡豆豉芦根)银翘散主上焦疴,风温初感此方宜,咳加杏贝渴花粉,热甚栀芩次第施。
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肺热壅盛证。
4、柴葛解肌汤:辛凉解肌,清泄里热。
感冒风寒,邪郁化热,太阳阳明合病。
5、升麻葛根汤:辛凉解肌,解毒透疹。
麻疹初起未发,或发而不透。
(三)扶正解表11、败毒散:益气解表,散风祛湿。
气虚之人,外感风寒湿邪证。
2、再造散:助阳益气,散寒解表。
阳气虚弱,感冒风寒证。
3、加减葳蕤汤:滋阴清热,发汗解表。
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
二、泄下剂(一)寒下1、大承气汤:峻下热结。
阳明热结证。
2、大陷胸汤:泄热逐水破结。
水热互结之结胸证。
(二)温下1、大黄附子汤: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寒积实证。
2、温脾汤:温补脾阳,攻下冷积。
脾阳不足,冷积内停证。
(三)润下1、麻子仁丸:运脾泄热,运气通便。
方剂学笔记
00绪论绪言1、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2、方剂是在辩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适宜的药物,按照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法及剂型,妥善配伍而成的药物组合3、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是《五十二病方》。
4、《黄帝内经》载方13首。
5、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共收载方剂314首。
“方书之祖”6、晋唐时期,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前者载方5300余首,后者载方2 78、金元时期。
9、明清时期,明·朱橚《普济方》,载方61739首,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
10、方论方面,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药方论》是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的专著。
其后又有明吴昆的《医方考汪昂的《医方集解》。
方剂与治法常用治法: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汗法:通过开泄腠理,促进发汗,使外感六淫之邪由肌表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汗法不仅能发汗,尚能祛邪于外,透邪于表其血,调和营卫。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吐法:通过引起呕吐,使停留于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排出的治法。
“其高者,因而越之”下法:通过荡涤肠胃,泻下大便或积水,使停留于肠胃的宿食、燥屎、痰结等从下而出的治法。
“其下者,引而竭之”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作用,以达到消除病邪的治法。
“伤寒邪气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
其不内,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
小柴胡汤为和解表里之剂也。
”温法:通过温阳、祛寒或回阳等作用,使寒祛阳复,用治里寒证的治法。
“寒者热之”,“治寒以热”清法:通过清解热邪的作用,以治疗里热证的方法。
里热证有热在气分、营分、血分等。
“热者寒之”,“治热以寒”消法:通过消导和散结的作用,对气血痰食水虫等所成的有形之邪,使之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
“坚者削之”,“结者散之补法:针对人体气血阴阳,或某一脏腑之虚损,给以补养的治法。
方剂学重点笔记
方剂学笔记知识提纲方剂学总论1、方剂学的发展史2、方剂与治法3、方剂的分类4、方剂的组成与变化5、方剂的剂型6、方剂的用法7、方剂的命名8、方剂学的学习方法个论1、解表剂2、泻下剂3、和解剂4、清热剂5、祛暑剂6、温里剂7、补益剂8、固涩剂9、安神剂10、开窍剂11、理气剂12、理血剂13、治风剂14、治燥剂15、祛湿剂16、祛痰剂17、消食剂19、驱虫剂18、涌吐剂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2、常用治法1、方剂的组成原则2、方剂的变化形式1、煎法2、服法总论一、方剂学的发展史1、什么是方剂?2、什么是方剂学?3、学习方剂的重要性4、发展史:(1)、商代伊尹创制了汤药。
(2)、《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方剂著作。
(3)、《黄帝内经》,①确立了君臣佐使组方原则;②奠定了“七方类分法”(最早的方剂分类)的基础。
(4)、《伤寒杂病论》,融理法方药为一体,为“方书之祖”。
(5)、《肘后备急方》,其方药多价廉易得,简便有效。
(6)、《备急千金要方》,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7)、《太平圣惠方》,我国历史上由国家编写的第一部方书。
(8)、《太平惠民各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成药典。
(9)、成无己的《伤寒药方明理论》,开辟方解之先河。
(10)、明代朱《普济方》,历史上最大的一部方书(古代,载方64739首)。
二、方剂与治法1、方与法的关系:治法是方剂的理论指导;方剂是治法的具体体现。
法随证立,方从法出,以法统方。
2、常用治法: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汗法: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促进发汗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三、方剂的分类现代各中医院校统编的《方剂学》讲义等,都沿用了综合分类法。
四、方剂的组成与变化1、方剂的组成原则:君臣佐使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②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方剂学笔记_完美打印版
第一章解表剂一、辛温解表1、麻黄汤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主治:风寒表实证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2、桂枝汤组成: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主治:风寒表虚证及营卫不和证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二、辛凉解表3、银翘散(辛凉平剂)组成: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主治:温病初起发热。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4、桑菊饮(辛凉轻剂)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治:风温初起,表热轻证。
5、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功效:辛凉疏表,清肺平喘三、扶正解表6、败毒散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功效:散寒祛湿,益气解表第二章泻下剂一、寒下1、大承气汤(寒下代表方)组成:大黄、芒硝、枳实、厚朴主治:Ⅰ、阳明腑实证Ⅱ、热结旁流证Ⅲ、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功用:峻下热结2、大黄牡丹汤组成:大黄、牡丹皮、桃仁、芒硝、冬瓜仁主治:肠痈初起。
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二、温下3、大黄附子汤组成:附子、大黄、细辛主治:寒积里实证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4、温脾汤(温下代表方)组成:大黄、附子、干姜、芒硝、人参、当归、炙甘草主治:阳虚寒积证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三、润下5、麻子仁丸(润下代表方)组成:麻子仁、杏仁、白芍、大黄、枳实、厚朴、蜂蜜主治: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功用:润肠泻热,行气通便四、逐水6、十枣汤(逐水代表方)组成:芫花、甘遂、大戟功用:攻逐水饮。
主治:悬饮、水肿第三章和解剂一、和解少阳1、小柴胡汤组成: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大枣、炙甘草主治:Ⅰ、伤寒少阳证Ⅱ、妇人伤寒热入血室Ⅲ、疟疾/黄疸以及内科杂病而见少阳证者功用:和解少阳二、调和肝脾2、四逆散组成:柴胡、白芍、枳实、甘草主治:1、阳郁厥逆证。
2、肝脾气郁证功用:透邪解郁,舒肝理脾3、逍遥散组成: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甘草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三、调和肠胃4、半夏泻心汤组成: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大枣、甘草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方剂学重点复习全资料(完美版)
名解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2、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佐药有佐助药、佐制药、反佐药之分4、佐助药: 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5、佐制药: 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6、反佐药: 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
7、使药:使药有引经药、调和药之分,8、引经药: 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9、调和药: 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或具有矫味作用的药物。
10、十剂:“十剂”说始于唐代藏器《本草拾遗·条例》,原是针对药物按功用分类的一种方法。
宋·佶《圣济经》于每种之后加一“剂”字,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中说:“制方之体,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剂是也。
”用为方剂分类法。
11、八阵:“八阵”出于明·景岳《景岳全书》,即补、和、攻、散、寒、热、固、因,用为方剂分类法。
是对原有功用(治法)分类方法的发展。
12、八法:“八法”是清代医家程钟龄根据历代医家对治法的归类总结而来的。
包括汗法、和法、下法、吐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
13、辛甘化阳:按中药的性味配伍的用药法或治法,指辛味药与甘味药配伍同用,有助于人体阳气的化生或化生阳气以助散寒。
如桂枝汤中辛味的桂枝与甘味的炙甘草配伍同用,可以化生卫阳。
14、酸甘化阴:按中药的性味配伍的用药法或治法,指酸味药与甘味药同用,有益于滋化人体阴液的生长。
如桂枝汤中酸味的芍药与甘味的炙甘草配伍合用,可以化生营阴。
15、逆流挽舟:是一种治疗外邪陷里痢疾的治法。
外邪陷里而成的痢疾,可以用解表剂疏散外邪,使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这种治法称为“逆流挽舟”法。
方如败毒散,原方治疗气虚外感证,清代医家喻嘉言用本方治疗外邪陷里而成的痢疾。
方剂学重点笔记
第一章解表剂方名功效主治及病机辨证要点及用法方歌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病机:风寒束表,营卫郁滞,肺失宣降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用法:先煮麻黄。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方义:麻杏,一宣一降,宣肺平喘。
麻桂相须,辛温发汗常用。
炙甘草,调后药性,缓峻以防伤正。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或鼻鸣干呕,方义:生姜,散表邪,和胃止呕;姜枣相配,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补脾和胃,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用法:适寒温,啜热粥,“温覆令炙甘草调和药性,合桂枝“辛甘化阳”,合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及营卫不和证病机:外感风寒,卫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
示胃气已芍药“酸甘化阴”,意在“扶正祛邪”。
全方发中有补,散中有收,邪正兼顾,阴阳并强营弱,营卫不调,和,津液得通,营卫已和调。
“仲景群方之冠,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肺胃失和亦适用病后、产后、体弱表现的营解肌发汗之总方”卫不和加减:“项背强几几”加用葛根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寒里饮证病机:风寒外束肌表,寒饮迫肺外溢,肺失宣降,兼阳弱津乏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配伍特点:散收同用,散中寓收,祛邪护正麻黄桂姜芍药甘,细辛半夏五味子方义:干姜细辛、五味子,温肺化饮;小青龙汤治寒饮,风寒咳嗽皆可医,大青龙汤:发汗解表,清热除烦(表寒里热)。
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病机:外感风寒湿邪,邪束肌表,滞于经络,阳郁蕴热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苔白或微黄,脉浮(表寒里热)配伍特点:分经论治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祛风散寒能清热方义:羌活-太阳经;苍术-太阴经;细辛-少阴经;白芷-阳明经;川芎-少阳经、厥阴经加味香苏散发汗解表四时感冒;妇女经期感冒风寒头痛项强,鼻塞流涕,身体疼痛,发热恶寒或恶风,无汗,舌苔薄白,脉浮加味香苏陈草煎,荆防艽芎生姜蔓;-1-第二节辛凉解表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治:风温初起,表热轻证病机:肺经风热,肺卫失宣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者配伍特点:1.辛凉轻剂桑菊饮中杏桔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主治:温病初起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甘桔芦根凉解法,辛凉平剂效果好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病机:外感温热毒邪,卫表郁闭,肺失清肃薄白或薄黄,脉浮数配伍特点:方义:荆芥穗、淡豆豉微温,“去性取用”;桔梗开宣肺气而止咳利咽1.“治上焦如羽,非轻莫举”2.辛凉平剂麻杏辛凉疏表石甘汤清肺平喘主治:肺热壅盛证病机:肺热壅盛,无以宣泄身热不解,有汗或无汗,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喘咳,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配伍特点:1.石膏:麻黄2:12.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疏泄能清肺,定喘除烦效力彰方义:麻黄,先煮,宣肺气以散里热,“火郁发之”麻黄得石膏,宣肺平喘而不助热;辛凉重剂石膏得麻黄,清解肺热而不凉遏柴葛解肌汤辛凉解肌清泄里热主治: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
方剂学笔记完美打印版
·分 类:辛温,辛凉
·注 意: 适度发汗(通身微汗出) / 药常不宜久煎
2、吐法: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1
·注 意:吐法易伤胃气,故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等均应慎用。
3、下法: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淤血、结痰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邪在胃肠而致的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证俱实者
③反佐药:依病情需要选择与君药性味相反又能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使药:涵义有二 引经药:能引导方中药物的药力直达病所。
调和药:能调和方中诸药的性能,协调诸药的相互作用或起到矫味作用。
( 味道 )
▍ 方剂的变化
■药味的增损 ·前提:君药不变
·方法:加减方中药物
■药量的加减 ·前提:组成方剂的药物不变
·方法:增加或减少方中药物的用量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 《金匮要略》讲杂病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 便 廉)
2、《小品方》 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唐朝
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 孙思邈著 共载方 7500 余首
788 首
第一章 绪论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 先秦时期
8、补法: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脏腑虚弱
方剂学-笔记完美版
方剂学笔记完美版第一单元概述细目一方剂与治法要点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在辨证的基础上确定治法;在治法的指导下选用适宜的药物组成方剂。
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
方剂的功用、主治必须与治法相一致。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以法统方,方即是法”要点二常用治法: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1.汗法:【解表剂】通过发汗解表、开泄腠理、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外感六淫之邪由肌表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表证,麻疹初起疹出不透,水肿腰以上肿甚,以及疮疡、痢疾、咳嗽、疟疾而有寒热表证者。
2.吐法:通过催吐的方法,使体内有形之邪随吐而出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痰涎、宿食或毒物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急需去除的病证。
3.下法:【泻下剂】-骏下通过荡涤肠胃、通泻二便,以祛除体内有形实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实邪阻结、大便不通、或泄泻不爽,以及淤血、结痰、积水肿胀等证。
4.和法:【和解剂】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
5.温法:【温里剂】通过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等作用,使在里之寒邪得以消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中焦虚寒,寒饮内停、阳气衰微,以及寒凝经脉等里寒证。
6.清法:【清热剂】通过清热、泻火、凉血等作用,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
适用于热在气分、热在营血、热在脏腑,以及虚热证等里热证。
7.消法:-缓消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
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
8.补法:【补益剂】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恢复人体正气,治疗各类虚弱证候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各种虚证,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五脏虚损等。
*细目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要点一方剂配伍的目的:配伍的总体目的不外增效、减毒两个方面。
一是增强原有药物的作用,调和偏性。
方剂学笔记总结(精心整理)
方剂学笔记第一单元概述常用治法——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方剂的组方原则1.君药针对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药力居方中之首2.臣药①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②针对兼证或兼病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药力小于君药。
3.佐药①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症;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的药物;③反佐药,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轻。
4.使药①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②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方剂的变化形式1.药味加减的变化药味的增减使方中药物间的配伍关系发生变化。
2.药量加减的变化组成药物相同,用量不相同时,药物在方中的药力和地位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了方剂的功用和主治。
3.剂型更变的变化同一方剂其剂型不同,功效亦有所差异。
第二单元解表剂适用范围:适用于六淫外邪侵袭人体肌表、肺卫所致的表证。
风寒外感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起而有表证者。
注意事项:1.解表剂多用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作用减弱。
2.若表邪未尽,又出现里证,一般应先解表,后治里,或表里双解;如病邪已经入里,或麻疹已透,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均不宜使用解表剂。
3.解表取汗,以遍身持续微汗为宜。
汗出不彻,病邪不解;汗出过多,易耗伤气津,甚或亡阴亡阳。
4.药后宜避风寒,或增加衣被,既助出汗,又防复感。
一、辛温解表①桂枝汤(5味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②九味羌活汤(9味药)——发汗祛湿,兼清里热【组成】羌活、防风、苍术各一两半,细辛五分,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各一两【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
方剂学复习笔记重点版
方名
功效
主治
要点
方歌
小柴胡汤
和解少阳
伤寒少阳证。 热入血室证。 黄疸、疟疾,及 内伤杂病见少 阳证者。
人参大枣:1扶正驱邪2扶正 防再传用法:去滓再煎 记住加减变化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加黄苓生姜枣,少阳百病此方宗。
四逆散
透邪解郁 疏肝理脾
阳郁厥逆证 肝脾气郁证
手足不温,胸胁疼痛,脘腹胀痛, 柴胡:疏肝解郁+升发阳气+透邪外 出
半夏泻心配连苓,干姜草枣人参行, 辛开苦降消痞满,治在调阳与和阴。
清热剂
方名
功效
主治要点方歌白虎汤清热生津气分热盛证
粳米甘草:1护中缓峻2益胃生津 慎用:表未解之无汗不渴2浮细沉 脉3血虚发热4真寒假热
白虎膏知甘草粳,气分大热此方清, 热渴汗出脉洪大,加入人参气津生。
竹叶石膏汤
清热生津 益气和胃
伤寒,温病暑 病余热未清, 气津两伤证
辛凉宣泄 清肺平喘
肺热壅盛证
身热不解,咳逆气急,,喘咳, 辛凉重剂
伤寒麻杏甘石汤,肺热喘咳兼烦满, 辛凉宣泄能清肺,定喘除烦效力彰。
败毒散
散寒祛湿 益气解表
气虚,外感 风寒湿表证
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酸痛, 人参:1扶正以驱邪外岀2驱邪不 伤正(护正)
人参败毒草苓芎, 羌独柴前枳桔共, 溥何少许姜二片,益气解表有奇功。
犀角地黄汤
清热解毒 凉血散瘀
热入血分证: 热扰心神 热伤血络 蓄血瘀热
各种失血,斑色紫黑,神昏谵语,喜志如狂+大黄黄苓
犀角地黄芍药丹,血热妄行吐衄斑, 蓄血发狂舌质绛,凉血散瘀病可痊。
黄连解毒汤
泄火解毒
三焦火毒热 盛证
方剂学复习笔记重点版
表面脱模剂方名影响适应症要旨方格(粗体为王药)麻黄汤发汗、舒筋、疏肺、平喘外感寒表证据冒汗,不喝粥。
记住禁忌症马贵香树、马兴香石麻黄汤、肉桂枝、杏仁、甘草四种用法;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气短。
桂枝汤肌肉放松和协调营外感寒虚假证据用法 123456甘草:扶正(和)驱邪桂枝芍药等五等份,大枣甘草小火炖,解集发表调营味,中风后自汗。
九味羌活汤发汗除湿清热外感风寒湿,蕴热治疗杂病:1 23感冒发热,无汗,头痛颈强,四肢酸痛,紧急排汗保暖衣慢排汗保暖衣九味强火防风藏,新知雄草沁地黄,发汗除湿清热,分经治。
小青龙汤散寒温肺华阴外冷内饮证感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气喘咳嗽,痰多稀薄,散用合用,驱邪护义解桌饮小青龙,麻桂心夏草丛,芍药涩气阴五味,餐桌冷饮最为有效。
银翘散_ 心凉,清热解毒温病的不要煮过头银翘效果:1+2+浊浊辛凉平剂(冷热两用)殷巧散是焦药、竹叶精、黑豆、薄荷的大师,甜橙芦根清凉解,风温适合第一感觉。
桑菊饮料清热散肺止咳风温开始回升,地表热度较轻咳嗽,不太热,有点口渴刺鼻的清凉剂桑菊饮,橙杏经,芦根甘草薄荷饶;清暑肺胃清玄机,温风止咳服消除。
麻杏甘石汤辛凉谢青飞与哮喘肺热淤血综合征发热,咳嗽,气短,气喘,咳嗽,新良重工伤寒麻杏甘石汤,肺热咳嗽烦躁,心凉宣泄能清肺、平喘、消除烦恼。
百度粉祛湿养气窒息,外感风寒湿恶寒强热,头颈部剧烈疼痛,四肢酸痛,人参:1.增强正气驱邪出境 2.强杜柴、枳实、薄荷三片少许,补气化表有奇效。
泻药方名影响适应症要旨方松大承七汤热结阳明府示范热端流量证书热引起的痉挛或疯狂等。
开处方痞子 (citrus aurantium)、完整(Magnolia officinalis)、真正(大黄) 干 (芒硝)。
通用+冷用大承七汤、大黄、枳壳、木兰,大热之下,阴急存,阳明赋重于证治。
反硝化名为小成气,减轻热结作用。
调胃行气,高氧,缓热。
马自仁丸松弛,腹泻胃燥热引起的便秘症候群大便干燥,尿频,苔黄,脉细涩。
方剂学笔记完美版
方剂学笔记完美版第一章解表剂概说一、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
二、立法依据:解表剂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的原则立法,属八法中的“汗法”。
三、功用:解表剂总的功效是:发汗、解肌透疹、消痈。
四、适应范围:主要用治表证,凡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期,见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苔薄白、脉浮等表证者,均可用解表剂治疗。
1、小儿麻疹:麻疹以透为顺,本法具有辛散发表作用,可使疹毒由肌表向外透达。
2、痈疮肿毒:初期病位在表,且多见恶寒、发热等表证,使用本法可促进痈肿消散。
3、水肿:初起而见有发热、脉浮等表证者,多为风湿之邪束于肌表,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功能失调,水液留于肌肤而为水肿。
本法发汗解表,宣通肺气,使在表之邪随汗而解。
表证病性有寒热之别,患者体质有强弱之异,故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六、注意事项:1、解表剂多为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否则药性耗散,解表作用减弱。
2、解表剂宜温服,服后可饮适量热水,并宜加衣盖被以助取汗,但以遍身微似有汗为佳,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太过,又可耗伤津液,甚至造成亡阳危候。
3、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南方地带或夏季气候炎热,人体腠理疏松,易出汗,故使用解表剂,用量不宜过重,亦不宜用较峻烈的发汗剂;北方或冬季较寒冷,使用本类方剂,用量宜重,并选用发汗力较强的方剂,以免汗出不彻。
4、若表邪未解,而又见里证者,一般原则应先解表后治里;表里并重者,则应表里双解。
若外邪已入里化热或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不宜使用本类方剂。
5、本类方剂,一般宜饭后服用,服后禁食生冷、油腻之品,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
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伤寒论》方歌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剂学笔记-整理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默默不欲饮食,舌苔薄白,脉弦
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为宗
★大柴胡汤
《金匮要略》
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少阳阳明合病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满痛,便秘或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
紫苏叶葛根人参半夏前胡茯苓木香枳壳
桔梗炙甘草生姜大枣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麻黄附子细辛汤
《伤寒论》
助阳解表
少阳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少阳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麻黄附子细辛
麻黄附子细辛汤,助阳解表代表方阳虚外感风寒证,寒重热轻脉沉良
★加减葳蕤汤
《通俗伤寒论》
★九味羌活汤
《此事难知》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
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
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甘草
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香苏散
《和剂局方》
疏散风寒,理气和中。
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
恶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薄白脉浮
▲舟车丸
行气逐水
水热内壅,气机阻滞
水肿水胀,口渴,气粗,腹坚,大小便秘,脉沉有力
黑丑甘遂芫花大戟大黄青皮陈皮木香
槟榔轻粉
舟车牵牛及大黄,遂朝芫花槟木香青皮橘皮轻粉入,泻水消胀力量强
▲增液承气汤
滋阴增液
泄热通便
阳明温病,热结阴亏。燥屎不行,下之不通
玄参麦冬生地大黄芒硝
增液承气参地冬,硝黄加入五药供热结阴亏大便秘,壮水行舟便自通
方剂学笔记整理(终极版)
方剂学重点整理总论部分1、一些重要的方书:总论部分☞《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某方剂的特殊用法♣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某方剂的功用、主治证、临床表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某方剂配伍某味中药的意义▶/▷《伤寒明理论》: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方剂配伍某类中药的意义☀/☼《普济方》: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某章方剂的分类☞/☜2、方剂的基本结构- 方解★/☆☞君臣佐使药(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的涵义:方剂比较☻ /☺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两种意义。
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②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i.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加强以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ii.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iii.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
使药:i.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ii.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3、方剂变化形式:☞方剂变化形式:i.药味加减的变化------- 肾气丸=六味地黄丸+桂枝+附子ii.药量加减的变化------ 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iii.剂型更换的变化-------理中丸理中汤4、方剂与治法关系:i.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ii.方从法出,法随证立5、常用治法:汗法:麻黄汤吐法:瓜蒂散下法:大承气汤和法:逍遥散温法:理中丸清法:白虎汤消法:保和丸补法:四君子汤各论部分1、解表剂(汗法)分为辛温解表剂—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辛凉解表剂--桑菊饮、银翘散、麻杏甘石汤扶正解表剂—(人参)败毒散★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方歌: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方剂学笔记完美打印版
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伤寒论》方歌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八纲辨证(太阳伤寒证——六经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麻黄:发散风寒,宣肺平喘,可恢复肺之宣发之功能。
—君桂枝:解肌发表,温经通阳,助麻黄发散肌表之寒。
—臣杏仁:宣肺利气,止咳平喘,与麻黄配伍则肺气可宣可降,喘止咳平。
(二药性味,麻黄属升,杏仁属降,一升一降,相得益彰)—佐炙甘草:调和诸药。
(1)缓解麻黄、桂枝悍烈之性,不致发汗太过。
(2)使气分之麻黄和血分之桂枝协调为用。
(3)协调升发之麻黄与肃降之杏仁的作用。
(4)炙甘草本身有止咳平喘之功。
—使运用 1、辨证要点: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2、使用注意:只能用于体质强壮者,且只能暂用不宜久服。
表虚自汗、体虚外感、新产妇人禁用。
对疮家、淋家(血淋)、衄家、亡血家皆禁用。
桂枝汤《伤寒论》方歌桂芍甘草姜枣同。
组成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八纲辨证(太阳中风证——六经辨证)症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与恶寒有程度上的不同),鼻鸣干呕(呕:有声无物谓之呕;吐:有物无声谓之吐。
),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病因病机营卫不和一般是指表证自汗的病理而言。
主要包括:1、卫弱营强:卫气虚弱,不能固护营阴,营阴外泄,汗液自汗而出,症见身不热而时有汗出。
2、卫强营弱:卫气强而浮越于外,郁于肌表,内迫营阴而汗自出,症见时发热而自汗,不发热则无汗。
病机关键:外感风寒,营卫不和。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剂学笔记知识提纲方剂学总论1、方剂学的发展史2、方剂与治法3、方剂的分类4、方剂的组成与变化5、方剂的剂型6、方剂的用法7、方剂的命名8、方剂学的学习方法个论1、解表剂2、泻下剂3、和解剂4、清热剂5、祛暑剂6、温里剂7、补益剂8、固涩剂9、安神剂10、开窍剂11、理气剂12、理血剂13、治风剂14、治燥剂15、祛湿剂16、祛痰剂17、消食剂19、驱虫剂18、涌吐剂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2、常用治法1、方剂的组成原则2、方剂的变化形式1、煎法2、服法总论一、方剂学的发展史1、什么是方剂?2、什么是方剂学?3、学习方剂的重要性4、发展史:(1)、商代伊尹创制了汤药。
(2)、《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方剂著作。
(3)、《黄帝内经》,①确立了君臣佐使组方原则;②奠定了“七方类分法”(最早的方剂分类)的基础。
(4)、《伤寒杂病论》,融理法方药为一体,为“方书之祖”。
(5)、《肘后备急方》,其方药多价廉易得,简便有效。
(6)、《备急千金要方》,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7)、《太平圣惠方》,我国历史上由国家编写的第一部方书。
(8)、《太平惠民各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成药典。
(9)、成无己的《伤寒药方明理论》,开辟方解之先河。
(10)、明代朱《普济方》,历史上最大的一部方书(古代,载方64739首)。
二、方剂与治法1、方与法的关系:治法是方剂的理论指导;方剂是治法的具体体现。
法随证立,方从法出,以法统方。
2、常用治法: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汗法: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促进发汗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三、方剂的分类现代各中医院校统编的《方剂学》讲义等,都沿用了综合分类法。
四、方剂的组成与变化1、方剂的组成原则:君臣佐使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②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①佐助药,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如麻黄汤中的杏仁等②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如十枣汤中的大枣等③反佐药,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如左金丸中的吴茱萸等。
使药:①引经药②调和药2、方剂的变化形式(1)、药味加减的变化;如麻黄汤和三拗汤。
(2)、药量增减的变化;如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
(3)、剂型更换的变化;如抵当汤和抵当丸。
五、方剂的剂型六、方剂的用法方剂的用法包括煎法和服法。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一、含义:二、适应范围:三、分类: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
四、组方大法:五、使用注意: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方歌: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病机:外感风寒,肺气失宣。
附方:1、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功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证。
2、大青龙汤:麻黄汤+石膏,生姜,大枣;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
★★桂枝汤方歌: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病机:外感风寒,营卫不和。
药组:桂芍组合,是调和营卫的基本结构。
附方:1、桂枝加葛根汤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九味羌活汤方歌:九味羌活白芷防,辛苍川芎草二黄(二黄指生地黄,黄芩)。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病机:配伍:分经论治(细辛善止少阴头痛,白芷擅解阳明头痛,川芎长于止少阳厥阴头痛,此三味与羌活、苍术合用,为“分经论治”的基本结构)。
★★小青龙汤方歌:小青龙汤用麻桂,芍草半夏姜辛味。
(其中芍为白芍,姜为干姜)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
病机:外感风寒,水饮内停。
药组:半夏,干姜,细辛相配,是温肺化饮的常用组合。
★香苏散方歌:香苏散有陈皮草,苏叶香附君臣药。
功用:疏散风寒,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
病机:外感风寒兼气滞。
★止嗽散方歌:止嗽百部紫菀梗,白陈荆草姜汤送。
(其中白为白前)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证病机:风邪犯肺。
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方歌:银翘散用豆荆薄,竹蒡桔草芦根和。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病机:温病初起,邪在卫分。
配伍:方中配荆芥,豆豉,意在开泄皮毛,透表祛邪,既增强解表透邪之力,又不悖辛凉治热之旨。
★★桑菊饮方歌: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芦根草薄荷。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肺卫失宣。
病机:风温初起,邪在肺卫。
★★麻杏石甘汤方歌: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病机:邪热壅肺,肺失宣降证。
配伍:麻石比例:1:2~5。
附方:越婢汤:麻石甘姜枣;功用,发汗利水;主治,风水夹热证★升麻葛根汤方歌:升麻葛根四味药,还有甘草和赤芍。
功用:解肌透疹。
主治:麻疹初起。
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方歌:败毒二活二胡芎,枳苓参草姜薄梗。
(其中二胡为柴胡,前胡)功用:散寒社湿,益气解表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病机:正气素虚,又感风寒湿邪。
逆流挽舟:本方治疗外邪陷里而成之痢疾,其证为外牙从表陷里,用此方疏散表邪,表气疏通,里滞变除,其痢自止。
止利治法,称为“逆流挽舟”法。
★参苏饮方歌:参苏陈半葛木香,前苓梗壳草枣姜。
(其中前为前胡)功用: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病机:素体脾肺气虚,内有痰湿,复感风寒★麻黄细辛附子汤方歌:功用:助阳解表主治: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
病机:素体阳虚,外感风寒★加减葳蕤汤方歌:加减葳蕤有白薇,姜豉草枣桔薄随功用:滋阴解表。
主治:素体阴虚,外感风寒证第二章泻下剂一、含义:二、适应范围:三、分类: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四、组方大法:五、使用注意:第一节辛温解表★★大承气汤方歌:硝黄朴实功用:峻下热结主治:①阳明腑实证②热结旁流证③里实热证之热厥,痉证或发狂等病机:邪热与肠中燥屎相结治法:釜底抽薪,急下存阴,通因通用附方:1、小承气汤:大黄朴实;功用:轻下热结;主治:阳明腑实证。
2、调胃承气汤:硝黄甘草;功用:缓下热结;主治:阳明病,胃肠燥热证。
3、复方大承气汤:大承气+桃仁,赤芍,莱菔子;功用:通里攻下,行气活血;主治:肠梗阻,阳明腑实面气胀较甚者。
★★大黄牡丹汤方歌:大黄牡丹硝桃冬,泻热破瘀治肠痈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病机:湿热与气血互结于肠中★大陷胸汤方歌:大陷胸用硝黄遂功用:泻热逐水主治:水热互结之结胸证病机:邪热内陷,水热互结第二节温下★★大黄附子汤方歌: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主治:寒积里实证病机:寒邪与积滞互结于肠道治法:去性存用★温脾汤方歌:温脾汤用参附姜,归硝甘草与大黄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主治:阳虚寒积证病机:脾阳不足,寒积中阻第三节润下★★麻子仁丸方歌:麻子仁丸能润肠,枳朴杏芍密大黄功用:润肠泄热,行气通便主治: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病机:胃热约束脾的转输功能★济川煎方歌: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功用:温肾益精,润肠通便主治: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证病机:肾虚精亏,开合失司第四节逐水★★十枣汤方歌:功用:攻逐水饮主治:①悬饮②实水病机:水饮壅盛于里,停于胸胁,或溢于肌肤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方歌:黄龙厚朴枳硝黄,归参甘桔枣生姜功用:攻下通便,补气养血主治: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附方:新加黄龙汤:增液加调胃,人海参归汁;功用,泄热通便,滋阴益气;主治,热结里实,气阴不足证第三章和解剂一、含义:二、适应范围:三、分类: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四、组方大法:五、使用注意: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方歌:小柴胡汤和少阳,黄芩参半草枣姜功用:和解少阳主治:①伤寒少阳证②热入血室③疟疾、黄疸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病机:邪传少阳,邪正交争于半表半里。
配伍:柴胡与黄芩相使为用,为和解少阳的核心配伍。
★★大柴胡汤方歌:大柴胡汤用大黄,枳芩半芍枣生姜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主治:少阳阳明并病★★蒿芩清胆汤方歌:蒿芩清胆竹茹半,茯苓陈枳碧玉散。
(碧玉散为滑石,甘草,青黛)功用:清胆利湿,和胃化痰主治:少阳湿热证病机:少阳胆热偏重,兼有湿热痰浊内阻。
配伍:分消走泄第二节调和肝脾★★四逆散方歌:胡实白甘(柴胡,枳实,白术,甘草)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主治:①阳郁厥逆证②肝脾气郁证★★逍遥散方歌:柴苓术草,归芍姜薄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病机:肝气郁结,脾虚血弱,脾失健运★痛泻要方方歌:痛泻要方,二白陈防。
(二白指白术,白芍)功用:补脾柔肝,祛湿止泻主治:脾虚肝旺之痛泻配伍:扶土抑木第三节调和肝脾★★半夏泻心汤方歌:半夏泻心芩连草,人参干姜与大枣功用:寒热平调,散结消痞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病机:寒热错杂于中焦配伍:寒热并用以和阴阳,辛开苦降以调气机,补泻同施以顾虚实附方:1、生姜泻心汤2、甘草泻心汤第四章清热剂一、含义:二、适应范围:三、分类: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虚热四、组方大法:五、使用注意:第一节清气分热★★白虎汤方歌:膏母粳草(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功用:清热生津主治:气分热盛证病机:里热炽盛附方:1、白虎加人参汤:功用,清热益气生津;主治,气分热盛2、白虎加苍术汤:功用,清热祛湿;主治,湿温病★竹叶石膏汤方歌:竹膏参半麦粳草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病机: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第二节清营凉血★★清营汤方歌:清营犀地玄丹参,银翘竹叶连麦门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主治:热入营分证配伍:透热转气附方:清宫汤:★★犀角地黄汤方歌: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主治:①热扰心神②热伤血络③蓄血瘀热病机:热毒炽盛于血分附方:1、神犀丹:功用,清热开窍,凉血解毒;主治,温热暑疫,邪入营血证2、化斑汤:白虎汤+犀角,玄参;功用,清气凉血;主治,气血两燔之发斑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方歌:黄连解毒栀三黄功用:泻火解毒主治:三焦火毒证病机:火毒充斥三焦附方:1、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
2、清瘟败毒饮:白虎去粳米,凉膈少硝薄,黄连解毒缺黄柏,犀角地黄梗竹玄;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泻火;主治,温疫热毒,气血两燔证★★凉膈散方歌:硝黄芩栀翘薄草功用:泻火解毒,清上泻下主治:上中二焦邪郁生热证病机:脏腑积热,聚于胸膈配伍:以泻代清★★普济消毒饮方歌:功用:清热解毒,疏风散邪主治:大头瘟病机:配伍:火郁发之★★仙方活命饮方歌: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主治:阳证痈疡肿毒初起第四节清脏腑热★★导赤散方歌:地通竹草功用:清心利水养阴主治:心经火热证病机:心经热盛或移于小肠★★龙胆泻肝汤方歌:黄龙山通车,当地泻柴草(龙为龙胆草,山为栀子,通为木通,草为生甘草)功用:清泄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主治:①肝胆实火上炎②肝经湿热下注病机:肝胆实火上炎或肝经湿热下注★左金丸方歌:左金茱连一比六功用:清泄肝火,降逆止呕主治:肝火犯胃证病机:肝郁化火,横逆犯胃,肝胃不和配伍:配伍吴茱萸,①疏肝解郁②和胃降逆③反佐以制黄连之寒,使泻火无凉遏之弊④引领黄连入肝经。